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閲讀

(人類行為)

鎖定
1.閲讀是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並獲得審美體驗與知識的活動。它是從視覺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視覺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圖片,也包括符號、公式、圖表等。
2.閲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閲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閲讀是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鑑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閲讀可以改變思想、獲取知識,從而可能改變命運。
中文名
閲讀
外文名
reading
發    音
yuè dú
詞語類型
動詞
釋    義
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信息

閲讀閲讀方法

閲讀可以分成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信息式閲讀法。這類閲讀的目的只是為了瞭解情況。我們閲讀報紙、廣告、説明書等屬於這種閲讀方法。對於大多數這類資料,讀者應該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讀法,眼睛像電子掃描一樣地在文字間快速瀏覽,及時捕捉自己所需的內容,捨棄無關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時瞭解當前形勢或者研究某一段歷史,速讀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斷、精讀或停頓下來稍加思考,視所讀的材料而定。
第二種是文學作品閲讀法。文學作品除了內容之外,還有修辭和韻律上的意義。因此閲讀時應該非常緩慢,自己能聽到其中每一個詞的聲音,嘴唇沒動,是因為偷懶。例如讀“壓力”這個詞時,喉部肌肉應同時運動。閲讀詩詞更要注意聽到聲音,即使是一行詩中漏掉了一個音節,照樣也能聽得出來。閲讀散文要注意它的韻律,聆聽詞句前後的聲音,還需要從隱喻或詞與詞之間的組合中獲取自己的感知。文學家的作品,唯有充分運用這種接受語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們的聰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寫作技巧。這種依賴耳聽—一通過眼睛接受文字信號,將它們轉譯成聲音,到達喉嚨,然後加以理解的閲讀方法,最終同我們的臆想能力相關。
第三種是經典著作閲讀法,這種方法用來閲讀哲學、經濟、軍事和古典著作。閲讀這些著作要象讀文學作品一樣的慢,但讀者的眼睛經常離開書本,對書中的一字一句都細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從而理解其中的深奧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經典著作閲讀法閲讀文學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學作品的特色,以 使讀者自己鑽進所謂文學觀念史牛角尖中去。

閲讀閲讀標準

以閲讀時是否發音為標準
一般以閲讀時是否出聲音為標準,則可以分為朗讀、默讀和視讀三類,前兩類也稱為音讀,後一類一般稱為速讀。朗讀(有的稱誦讀)即發出聲音的閲讀,這類閲讀多半在少兒識字、讀書背誦時使用,或因老師需要了解學生是否真的會讀,或作檢驗學生閲讀能力等;而默讀則是表面沒有發出聲音,而大腦中仍然在默唸閲讀時的文字或符號讀音的閲讀,這種閲讀是當今為最大多數人所熟悉並使用的閲讀方法;視讀即速讀,它則是指完全由人的視覺器官眼睛識別後直接由大腦發生知覺的閲讀方式,它的特點就是由眼睛識別後直接作用於大腦產生意義理解的閲讀,整個過程極少有發生音讀現象。
閲讀速度的快慢為標準
若以閲讀時的速度快慢為標準的話,一般可以分為速讀慢讀兩大類。以比平常閲讀速度快三倍以上的速度進行閲讀的我們稱為“速讀”,具體也可分為“線式閲讀、面式閲讀、圖式閲讀”的整體感知為特點閲讀都可以叫作“速讀”。速讀的閲讀速度一般比慢讀快三到十倍左右。慢讀一般是指閲讀速度在每分鐘一百字到三百字之間的閲讀,以速度較慢為特點的閲讀類型還有“聽讀、朗讀、默讀”等多種,我們在中小學教育中常見。
閲讀效率的高低為標準
若以閲讀理解效率的高低為標準的話,一般的閲讀可分為“精讀、速讀、略讀和泛讀”四類。精讀是讀者對掌握閲讀物要求最高的一種,這類閲讀一般是用於工作、學習和考試複習中需要精確理解和記憶方面;速讀則是需要從全文的從頭到尾的閲讀中獲取有用信息的一種快速閲讀方法,此種閲讀的理解記憶精確度稍次於精讀;而略讀則重於選擇重點和要點式的概要式閲讀;泛讀則是目的性不強的泛泛而讀。
以閲讀的功能與作用為標準
若以閲讀的目的性和功能作用為標準的話,一般閲讀也可分為多種。在國外,如日本、奧地利、美國等國家閲讀專家研究後認為,可根據讀者的動機不同,也可依據讀物的性質不同,閲讀大致可分為“理解性閲讀、記憶性閲讀、評價性閲讀、創造性閲讀、探測性閲讀和消遣性閲讀”等多種。由於閲讀以個人為主體的多元性、複雜性和特殊性的特徵,無論從哪個角度進行分類都具有其合理的成分和存在的依據,在閲讀學的研究中同樣發揮出其重要的作用,但由於分類的單一及細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誤區和盲點。(摘自:精英特快速閲讀記憶網)
閲讀速率
如何科學閲讀是複習應考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很多學生複習時只是抱着課本一遍一遍地反覆閲讀,到考試時仍然發現有太多的知識自己沒有注意到,或是似曾相見卻又似是而非。這是典型的複習時沒有做到科學閲讀的問題,而不像許多人設想的那樣是考生記憶力不好。
科學閲讀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閲讀不能簡單機械地重複,而必須帶着良好的理解來閲讀。閲讀的效果取決於理解,而不是閲讀的次數。
閲讀的另一個問題是效率。有人閲讀很快,但不得要領,收效甚微。閲讀速度與效果之間的合理匹配決定於閲讀的目的。如果閲讀是為了理解某些概念或獲得某些重要知識,那就需要選擇慢節奏的精讀、研讀。對應於這一目標,注意力的投入需要較多地偏向理解及相關的思維過程。簡單的反覆閲讀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如果閲讀是為了獲得一般性的信息,則可以提高閲讀速度,並將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閲讀本身的信息加工之上。當閲讀的目的變為查閲某一特定的資料或信息時,閲讀速度還可以大大加快。此時的閲讀的注意力可以只集中於將要出現的特定信息,而對其他信息只需保持一個較低的辨識水平。總之,開始閲讀之前,一定要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閲讀目標的確定可以通過給自己提出問題來實現。如閲讀前可以明確寫出這次閲讀的目的。將閲讀同已經擬定的結構化知識框架結合到一起,是一個很好的確定閲讀目標的方法。如果閲讀前對問題(如某一概念或術語是什麼意思?這篇文章的作者想揭示什麼樣的主題思想?等等)有明確的概念,則閲讀的目的定向和閲讀速度的分配就不再是問題。
很多學生的閲讀速度慢不是因為缺乏閲讀目標,而是來源於不良的閲讀習慣。常見的不良閲讀習慣有出聲閲讀和指劃閲讀。人的説話速度遠比閲讀速度慢。如果出聲閲讀,潛在的閲讀速度就不能得到發揮。遇到這種不足時,可以在閲讀時嘴裏咬塊口香糖或咬住一支鉛筆(臨時性措施,不能又養成其他不良習慣)來防止出聲閲讀。
指劃閲讀指閲讀時用手指、鉛筆或尺子指在要讀的字行下面,隨指劃物的移動慢慢閲讀的不良習慣。這種閲讀使閲讀者將注意力集中到了不斷變換的字詞上,而不能注意和思考文章中更為重要的概念或主題思想。因此,這種閲讀不僅速度很慢,而且效果很差。正確的閲讀方法應當是在保持頭部不動的前提下,儘量擴大眼睛的視線覆蓋範圍,用眼睛來掃描閲讀內容,並在閲讀的過程中保持對重要信息的敏感性和對閲讀內容的理解。
其他對節省學習時間和提高學習效率有助益的學習方法還有很多,如聯想式記憶法、根據記憶規律進行練習的方法等。每個人在自己潛心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發現許多適合於自己提高學習效率的獨特方法。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高考應試提高成功可能性的必經之途,也是考生現實的學習任務之一。

閲讀課外閲讀

課外閲讀可以娛樂身心
課內閲讀和教學畢竟是有限的,學生為了拓展自身的知識面以適應當今社會的要求,必須進行課外閲讀。課外閲讀的範圍相當廣,如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性的閲讀,其身心將受到一次大的洗禮,心情自然會愉快,在增長見識的同時又娛樂身心,何樂而不為呢。
課外閲讀有利於小學生髮展個性
閲讀 閲讀
擴大孩子的課外閲讀面可以使孩子的個性健康、順利地發展,閲讀好的書刊、作品可以陶冶一個人的思想情操,提升一個人的素養和修養,開闊一個人的視野,塑造一個人的個性,使人的心理品質比較健全。而整天埋於題海,不關心世事的孩子其個性往往比較憂鬱、孤僻。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必須學會因材施教,擴充孩子的課外閲讀量,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使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最獨特的個性,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課外閲讀有利於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提升
大多數學生都會在自己心中樹立一個英雄形象或學習的榜樣,而老師、科學家、軍人、醫生、工程師等這些崇高的職業人士往往會成為他們學習和模仿或崇拜喜歡的對象,相當一部分學生是通過閲讀各類書籍認識的,學生在閲讀時會潛意識地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無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素質,並積極地履行到自身的思想及行為方式上。
課外閲讀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課外閲讀是語文教學的課外拓展和延伸,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課內閲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閲讀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課內閲讀對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水平和獲取知識經驗所起的作用相當明顯,但如果沒有課外閲讀的輔助,不管課內閲讀的效率有多高,都不會收到明顯的成效,甚至會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要訓練和培養學生閲讀的熟練技巧,形成較強的閲讀能力,只有通過有計劃的、大量的閲讀,以及進行多種閲讀方式的訓練。課外閲讀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使學生具備較廣闊的知識背景和認知能力。當新的學習內容呈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就會比別的學生學得更好、學得快。由於學生把廣泛閲讀積累的大量詞彙和寫作方法遷移並運用到自己的學習與寫作中,語文能力便會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正如呂叔湘先生説的一樣:“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説的是得益於課外閲讀。”
課外閲讀有利於各科的學習
閲讀 閲讀
課外閲讀不僅有利於語文水平的提高,同時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很多正面影響。課外閲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良好的閲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學生會將自己從課外學到的知識融匯到他們從課內書籍中所獲得的知識中去,融會貫通,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使知識更加牢固。這對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其他學科的學習都起到了極好的互助作用。
課外閲讀有利於智力的開發
課外閲讀可以擴大學生們的智力背景,書讀的越多,知識面就會更開闊。同時會讓學生在閲讀中豐富頭腦,使他們的思維更活躍更具有靈活性。在遇到問題思考時不會特別費力,他們會從自己以往積累的知識財富中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比其他孩子多樣。廣泛的課外閲讀是學生蒐集和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這條途徑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思維也相對靈活起來,這就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智力來源。
課外閲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創造了條件
書
小學的語文教學是為了培養能夠領悟祖國文化魅力,建設個人語言文化家園,與時代文化交互共鳴的語文愛好者,而不只是單一地為了培養專業的語言學家和文學家,文字工作者。只有一定的閲讀量作保證,使閲讀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才能順利完成。小學階段是人的記憶、學習的黃金時期,讓孩子們閲讀一定量的經典名著,接觸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從而彙集大量的語言和思想資源,這些對人的終身發展有着特別重要的意義。大量的閲讀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深化,使學生成為淵博的文化人士。

閲讀閲讀益處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見,古人對閲讀的情有獨鍾。其實,對於任何人而言,閲讀最大的好處在於: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讀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和《果殼中的宇宙》,暢遊在粒子、生命和星體的處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澤,猶如攀登高山一樣,瞬間眼前呈現出彷彿九疊畫屏般的開闊視野。於是,便像李白在詩中所寫到的“廬山秀出南鬥旁,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

閲讀如潤滑劑

對於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閲讀便是最佳的潤滑劑。面對苦難,我們苦悶、彷徨、悲傷、絕望,甚至低下了曾經高貴驕傲的頭。然而我們可否想到過書籍可以給予我們希望和勇氣,將慰藉緩緩注入我們乾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現光芒?讀羅曼羅蘭創作、傅雷先生翻譯的《名人傳》,讓我們從偉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戰鬥的勇氣,更讓我們明白: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羅曼蒂克式幻想的苦難;唯有克服苦難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當起命運的磨難。讀海倫·凱勒一個個真實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濟命運的人所具備的自強不息和從容豁達,從而讓我們在並非一帆風順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運真正的主宰者。在書籍的帶領下,我們不斷磨鍊自己的意志,而我們的心靈也將漸漸充實成熟。

閲讀身心寧靜

閲讀能夠盪滌浮躁的塵埃污穢,過濾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靈新之氣,甚至還可以營造出一種超凡脱俗的嫺靜氛圍。讀陶淵明的《飲酒》詩,體會“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那種置身鬧市卻人靜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後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讀世界經典名著《巴黎聖母院》——讓我們看到如此醜陋的卡西莫多卻能夠擁有善良美麗的心靈、淳樸真誠的品質、平靜從容的氣質和不卑不亢的風度,他的內心在時間的見證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們在尋覓美的真諦的同時去追求心靈的高尚與純潔。讀王蒙的《寬容的哲學》、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以及古人流傳於世的名言警句,這些都能使我們擁有誠實捨棄虛偽,擁有充實捨棄空虛,擁有踏實捨棄浮躁,平靜而坦然地度過每一個晨曦每一個黃昏。

閲讀修煉自身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個體獲取知識的方式很多,但誰也無法否認的是,閲讀仍是一種最主要的途徑 [1] 
古人閲讀多為紙質文本,最早還只能是攜帶不便的羊皮、竹簡等。而眼下的我們,閲讀的途徑與方式可就豐富多了,手機、網絡、電子閲讀器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且十分便捷。但我以為,手機、網絡之類的閲讀雖然可以獲取大量信息,卻是一種淺閲讀,要進入深閲讀狀態,達到一定的思考、創新層次,還是紙質文本最佳。
古人的閲讀方式單一,但他們對待知識懷有一種敬畏的態度,將書本看得十分神聖,閲讀之前,總得焚香淨手。“敬惜字紙”,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傳統美德。這一點,值得今天的我們繼承發揚
當然,我所説的敬畏與敬惜,是指心靈方面的,並不拘泥於某一表面形式。比如古人讀書之前的焚香淨手,閲讀之時的正襟危坐,今日就大可不必了。閲讀不分場合,忙碌而講究效率的現代人難有完整的單元時間,常利用等車時分,就餐、乘車、乘機空隙,甚至上衞生間的時候,抓緊點滴時間如飢似渴地閲讀。而我最喜歡的方式,則是躺在牀上閲讀,可以放鬆身心地進入到一種類似“氣功”的狀態之中。
閲讀是一種習慣,一種愉悦,一種享受,一種境界。明代詩人于謙在《觀書》一詩中寫道:“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經常閲讀,自有一股繚繞身心的別緻“書香”,就像不會枯竭的豐盛水源、盛開不敗的鮮花綠柳。因此,閲讀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它是心靈的一種需要,是充實生活、引導靈魂前行的一種方式。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説:“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無味。”
由此可見,我們常説的閲讀,主要是指人文方面的內容。個人的氣質、品位,便取決於這種閲讀。一個技術性的人才,如果沒有專業之外的人文閲讀,很難説他具有多高的文化修養與品位
閲讀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特別講究刨根究底。比如文中的註釋、書後的參考資料等,都值得我們足夠重視,可“按圖索驥”進行擴展閲讀;再比如自己關注、喜愛的作家、作者,他們在知識結構、內在氣質、個性特徵等方面或與我們有着一定的相通之處,可就此拓展、延伸開來,閲讀他們的主要乃至全部作品……這種刨根究底,就像農民收穫花生與紅薯,循着地底的根鬚,一挖一刨,一拉一扯,就是一大串,會有一種溢於言表的豐收與喜悦。
閲讀也是一種循環往復的過程。這種循環往復,就是人們常説的精讀。有定評的經典性作品,經過時間的篩選,一定有着深邃的思想,豐富的內容,高尚的品格,是人類迄今為止所能達到的峯巔。一個人能夠獲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這種循環往復的閲讀。
閲讀是一輩子的事情,是一種長期的沒有終點與止境的“自我教育”。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具體而言,主要指的就是閲讀。它是生命的一種“馬拉松”,是鍥而不捨的長期追求,是由量變到質變的不斷飛躍與提升……説到底,閲讀就是人生的一種修煉,與成長、成功相伴,修煉到家的,便可“得道成仙”;捨棄這種修煉或偶爾為之者,有可能“言語無味”。
不論從事何種行業,只要我們經常閲讀,將其內化為一種自覺行為——生命的自為存在,便是一個有福之人。書香瀰漫的人生歲月,能在有限的生命時間欣賞無限的生命美景,可使我們活得更加豐富與智慧、充實與從容,人生也因此更加精彩
美國一位教授曾經説過,一個人終其一生是否留下遺憾,要問自己三個問題,一是身後留下點什麼沒有,二是是否向自己的人生極限挑戰了,三是是否具有向權威挑戰的精神。
若要回答這三個問題,大概只能靠書本、知識、閲讀予以解決。從閲讀中見出疑問,便能向權威挑戰;向權威挑戰的過程,也是逼近自己人生極限的過程;在不斷的挑戰與超越中,身後自然會留下一串深深的腳印……於是,我們只有一次的短暫人生,也因此而變得美麗而永恆
閲讀是一種力量,讓我們安靜地存在。尼采説,上帝死了,然後,福柯説,人死了。所以我們在活着的時候,必須好好活着。

閲讀現狀分析

IDC最近的報告預測稱,到2020年,全球數據量將擴大50倍。這當然並不僅僅是數據的洪流越來越大,全新的支流也會越來越多,各種意想不到的來源都在產生着數據。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顛覆人們探索世界的方法,驅動產業間的融合。
人們的閲讀方式、閲讀品位在海量信息時代也發生了重大改變,青燈黃卷式的傳統模式被即時在線瀏覽所取代,以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為特徵的數字閲讀已成為一種潮流趨勢。龐大的數據流背景下,人們尋找閲讀內容的過程變得繁冗不堪,有價值信息如何被發現則成為更具研究價值的問題。
推薦閲讀的確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定的選擇性空間,但是如果僅僅依靠推薦來決定閲讀內容,那麼大多數人的閲讀能力都只能維持在一個水平,因為他們閲讀的內容相差無幾。數字化背景下人們需要的是更具個性化的閲讀方式。

閲讀專家學者建議

2016年1月21日上午,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書記苟仲文聽取教育界別委員們的小組討論。苟仲文就中小學生名著閲讀的話題與委員們交換意見,並討論了開放性實踐課程及綜合實踐課程、高職教育如何適應京津冀協同發展需求等話題。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燕化附中語文教師金英華表示,近年來語文教學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增加了很多東西,但課時沒有變,還有名著閲讀,讓讀的書目學生們反而不感興趣,我想知道這個標準是什麼?”閲讀不僅僅是在語文裏。閲讀的方法是語文要教的。建議大家不要壓力太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