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過早

(特色早點)

鎖定
過早是湖北地區對吃早餐的俗稱,尤其以武漢荊州黃石、襄陽、宜昌、隨州等地也有此俗稱。在九省通衢的武漢市,受到地理環境與經濟活動的影響,長時期的積累,人們養成了出門“過早”的習慣。“過早”這一詞彙最早出現在清代道光年間的《漢口竹枝詞》中。武漢的早點,又以種類多、搭配妙、做法絕、價不高、吃得飽為特色,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記熱乾麪、談炎記的水餃等都是武漢人“過早”。南方也有很多地區把吃早點叫作“過早”。
中文名
過早
外文名
breakfast
別    名
過早

過早引言

以下分別介紹武漢、襄陽、隨州等部分地區的特色早點。
武漢的早點不僅方便省時,而且花樣豐富兼具南北風味。既有油條面窩、燒麥、湯包豆皮、熱乾麪,稀飯(粥),也有牛肉線粉炸醬麪、豆絲、水餃、湯圓。幹稀兼有,美味可口。

過早熱乾麪

熱乾麪與山西刀削麪、北京炸醬麪、四川擔擔麪鄭州燴麪並稱為中國五大名面,是頗具特色的過早小吃。麪條纖細根根有筋力,色澤黃而油潤,滋味鮮美。拌以香油、麻醬、蝦米、五香醬菜等配料,更具特色。熱乾麪有武漢熱乾麪信陽熱乾麪之分,二者做法大致相同,口味卻略有差異。
熱乾麪是武漢人“過早”中特別喜愛的大眾化食品,它便宜實惠,花上兩到三塊錢,就可以舒舒服服填飽肚子。據説,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人,在關帝廟一帶賣涼粉湯麪。有一天,天很熱,面沒賣完,李包怕面發餿普變質,就把剩下的麪條煮熟撈起來攤在案板上,不小心碰到了麻油壺,油潑在了麪條上,李包索性把麻油拌和在麪條裏,然後將麪條扇涼。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了麻油的熟麪條在開水裏燙幾下,濾去水,放在碗裏,加上葱花等佐料後,立刻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李包賣的是什麼面,李包順口説“熱乾麪”。此後熱乾麪便漸漸成為武漢人“過早”不可缺少的一種食品。
武漢的熱乾麪與山西的刀削麪北京炸醬麪、四川的擔擔麪鄭州燴麪並稱我國的五大名面。

過早牛油麪

牛油麪是襄陽人最喜歡的早餐。牛油麪的特點是這一辣二麻三鮮,味道可口,回味悠長,久食不厭。很多襄陽人如果三兩天不吃牛油麪,感覺口中無味,食慾大減。牛油麪做法簡單:水開後將面下入鍋內,煮開後撈起,加香油涼拌。吃時,撮一把放入搭勺,伸進沸水中冒熱,然後加上熬好的牛油、辣子及其他佐料即可。吃牛油麪時,再喝一碗襄陽黃酒,愜意而舒服。

過早炸醬麪、豆腐面

炸醬麪豆腐面都是襄陽較普遍的風味小吃,是典型的早餐。其做法與牛油麪一樣,只是其佐料與牛油麪佐料有異。炸醬麪以炸醬為主料,豆腐面以豆腐為主料。

過早三鮮豆皮

三鮮豆皮是武漢人“過早”的另一種主要食品,也是武漢民間的一種傳統小吃。早年間人們逢年過節時用綠豆、大米混合磨漿攤皮,包上糯米、肉丁,油煎後作為節日佳餚,後來成為尋常早點。豆皮製作過程中,要求“皮薄、漿清、火功正”,這樣煎出的豆皮外脆內軟、油而不膩。三鮮豆皮是以餡中有鮮肉、鮮蛋、鮮蝦而得名。老通城的三鮮豆皮遠近聞名,這裏的三鮮豆皮不僅餡中有肉、蛋、蝦仁,還有豬心、豬肚、冬菇、玉蘭片叉燒肉等,制餡講究,煎制精細,煎好後油光閃亮,色黃味香。

過早面窩

面窩是武漢人“過早”常用品之一。面窩是一種以米粉為原料,加上葱花和麪窩。據説為清光緒年間漢正街燒餅小販所創制。面窩油炸後兩面金黃、外酥內軟、窩中脆,深受武漢人喜愛。

過早黃酒

襄陽黃酒色似乳汁,香氣好,味微酸甜,略帶酒味,其酒精度因加漿稀釋,一般只有2-3度。其使用原料是糯米,又繼承了古老傳統的製作方法。黃酒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硫胺素、核黃素,特別是碳水化合物和尼克酸含量,每百克中分別達到78.9克和2.6克,因而這種酒營養價值很高,很適合老年人飲用。黃酒因含有大量糖、氮浸出物,具有相當高的熱量,酒精度極低,故而一不傷肝,二不傷胃,而且又可加速體內血液循環,增強骨骼,還有舒筋活血和增進食慾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還可將其作為烹調菜餚的味料或解腥劑,以及醫藥上的輔料和藥引子。現為據説系諸葛亮妻子黃月英所創的"茅廬春"和樊城機坊街釀製的“一二三”黃酒最為上乘。

過早清湯

清湯是襄陽人的傳統風味小吃,而且是經濟快餐品種之一。清湯製作的主料是精粉、豬肉。其特點是:佐料齊全,製作精細,葷湯點碗,皮薄餡嫩,湯鮮味美。

過早胡辣湯

另外,襄陽還有另外一種早餐,雖然被人提及的比較少,但也確是十分美味呢——胡辣湯。
胡辣湯用料講究,佐料齊全。主要用料有粉條、麪筋、山藥、黃花、木耳、帶絲、牛肉丁等,佐料有胡椒、丁香、肉桂、草果、西茴、豆蔻等,混合碾碎,經過籮篩。其做法是:先將主料煮熟,再用糖漿加色,並用洗面筋的水打黃。做好後的湯呈粉紅透明的糊狀。熱乎乎的,微辣而味長。

過早馬坪枴子飯

馬坪是隨州下面一個縣級市廣水的一個鎮,相傳,這是廣水一個枴子師傅首創的,傳説這曾經是以前馬幫的最愛吃的早餐之一。將腸子、牛肉、雜碎等放在土罐裏熬,加上一些神秘的配方。用餐時,先在你面前放一大碗白米飯,盛一塊剛滷出來的豬腳(枴子),然後用另一個碗盛上土罐裏的肉加上剛燙過的綠豆芽、青菜,外加一碗鍋巴粥,一頓香氣誘人的枴子飯便會讓你食慾大開。
早在八十年代,馬坪鎮的發展和繁榮,彙集了周邊眾多“趕集”之人,蓬農曆雙日,天剛矇矇亮時,在通行鎮集的各條山路上,均能見到眾多成羣“趕集”之人。
最常見的大多是挑柴、挑米或其他農副產品,一擔百餘斤,翻山越嶺,挑擔急行的人羣中總伴隨有“咯吱咯吱”的聲音。
載重跋涉數公里或十多公里,到達街頭早已是舉手揮汗,汗淋漓,體力耗盡腹中空。
而當時的5毛一碗麪,根本無法填飽肚子,下館子,耗時又費錢,根本不划算,敏鋭的餐飲業主們關注並改進了早餐材質——一截豬腳(或一截豬膀)、一條小白魚、一撮滷豆條、一些日常小菜、外加一碗米湯,來一杯麥酒,吃起來既經濟又實在,透支的體力很快就得到恢復。
起初稱之為膀體飯,其後由其最初創始人黃世剛先生,從豬腳的形態上,正式命名為“枴子飯”,俗稱土枴子,故時至今日,在馬坪鎮仍舊以“枴子飯”相稱。
直到九十年代時,馬坪枴子飯才得以傳入應山縣城,並俗稱為“馬坪豬腳飯”!
由於“馬坪枴子(豬腳)飯”的經濟、實惠,且營養價值高,及配菜的多樣化,得到眾多不同人羣的青睞和喜好,今天“馬坪枴子(豬腳)飯”已成為廣水本土特色餐飲品牌,並逐步向周邊縣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