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帝廟

(福建省東山縣的景點)

鎖定
東山關帝廟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佔地面積680多平方米,抬梁式木構架建築。
2019年10月20日,東山關帝廟加入關聖文化史蹟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2] 
中文名
東山關帝廟
地理位置
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 [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佔地面積
680多平方米
建築特色
抬梁式木構架建築
人物淵源
鄭經,施琅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福建省漳州市

關帝廟文物保護

東山關帝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文保護資源,位於福建省東山縣銅陵鎮岵嶁山下,依山臨海,氣派巍,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廟宇,且具有明古建築藝術價值

關帝廟歷史由來

唐總章3年,陳政、陳元光奉旨開發閩南,帶來了家鄉所奉祀的關羽神像香火入閩,作為戰士們心靈依託。後來,歷代帝王為了頌揚關羽的忠義精神,不斷加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宋祥符年間,趙恆皇帝召頒天下崇祀關公。當時,東山設置四鋪,駐鋪兵,並奉祀關公。明大祖還下令天下郡縣,建武廟以崇拜,春秋二祭。
洪武20年(1387)建銅山城時,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護官兵。明正德3年(1508)擴建,至正德7年(1512)落成。在廟大殿石柱鐫刻着“大明正德吳子約敬送”字句。

關帝廟建築特色

廟的木結構部分為明代、部分為清代和近代建築。廟宇屬抬梁式木構架建築,面闊三問,進深六間。總長40米,寬17米,面積680多平方米。懸山頂,綠瓦。多是石梭柱,柱礎鼓狀。
廟前有一大廣場,石雕欄杆,疊隔其間,蓮花池介場中,綠水滿波映襯古廟。廟前有明清時代雕刻石獅四對.昂首威猛,神氣各殊。廟門建築用六支圓石柱頂託數百支縱橫交錯,承力均勻的斗拱,拱架上捧着一座宮殿式的樓亭,稱“太子亭”。亭上有各種閩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圖案,正面是“八仙過海”和“獸圖”(麒麟、象、獅、虎、鹿、羊、騾、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節中的120個人像,造型生動,多彩多姿,舉目環視,氣勢雄偉,“太子亭”不但建築藝術高超,且有很高的建築科學價值,它經歷500年來所發生的大地震大台風襲擊仍是安然無恙,贏得中外古建築專家感嘆不已。
關帝廟 關帝廟
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雙龍搶珠”及“鳳凰飛舞”的瓷雕。
廟內的金木雕更是巧奪天工,金碧輝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條全國罕見的盤龍,騰雲吐珠,崢嶸露角,這些金石雕刻,都出於歷代名家上乘珍品。主殿中間是關公神像及神龕,兩邊是四員大將,右邊是周倉。廟內有許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刻對聯、匾額。清咸豐皇帝御筆“萬世人極”高懸於上。
大殿東側懸掛一口高1.2米、底長2.15米、重400多斤的清道光年間鑄造銅鐘,聲音洪亮,整座廟宇佈局嚴整有序,氣魄非凡。

關帝廟歷史淵源

據查證,東山關帝廟是台灣眾多關帝廟分靈入台的祖廟,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關係。
明永曆18年(1663)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撤離銅山歸台灣,寧靖王朱術桂特地在王府內建造了從銅陵關帝廟分靈過台灣的關帝廟,廟宇仿效銅陵關帝廟形式建造,神龕上掛着一幅清乾隆54年(1289)府知事楊延理獻的仿明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為銅陵關帝廟書寫的對聯,據澎湖紅毛城關帝廟管委會王鏡芳先生介紹:紅毛城關帝廟早在明朝就從銅陵關帝廟分靈入澎湖,再由澎湖入台,衍播於台灣南部,稱“文衡帝君”。
康熙23年(1683)水師提督施琅率師復台後,官兵們把“銅陵關帝廟”香火分佈台灣。
清嘉慶年間,漳州平和縣人林楓從東山關帝廟分香回鄉並雕塑關帝神像。後來,林楓的後裔林應獅等人又親自赴銅陵關帝廟分靈,渡海到台灣噶瑪蘭(今宜蘭)建廟,名為協天廟,成為台灣北部最早廟宇,並傳播台灣各地建關帝廟。

關帝廟朝聖捐資

台灣關帝廟,不少是東山人去建的。如在康熙52年至54年,銅山人任台灣水師左營遊擊遊崇功在諸羅縣東北隅建關帝廟。清代有東山師傅藍木在台灣澎湖建了一些關帝廟。民國23年(1933).東山縣康美村建築師傅林進金、林進添、林保宗三人應聘到澎湖的馬公、赤嵌、小卷及台北,住了3年建了4座和銅陵關帝廟同式樣的關帝廟。
台灣同胞對東山關帝廟十分敬仰,經常前來朝聖捐資。東山關帝廟裏《重修武廟碑記》記載了台灣安平、澎湖、鹿港等地四十多位軍、政、商、漁籌備界人士捐款的姓名與金額。

關帝廟文化交流

近幾年來,台灣宜蘭高雄花蓮新竹台北台中、台東、桃園、基隆、彭湖等全省各地關帝廟信徒紛紛組團前來銅陵關帝廟朝聖謁祖,並進行關帝文化交流活動,敬獻“追源謁祖”匾額和奉去關夫人像到台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