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城山

(台州市天台縣4A級景點)

鎖定
赤城山,位於浙江天台西北方向,號稱天台山的南門,山色赤赭如火,又稱“燒山”,是水成岩剝蝕殘餘的一座孤山 [1]  “不與眾山同一色,敢於平地拔千仞”,因山上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此得名。
赤城山是天台山中惟一的丹霞地貌景觀山有石洞十二,以紫雲洞和玉京洞最為著名。山頂有赤城塔,為南朝梁岳陽王妃所建。今“赤城棲霞起而建標。”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大清一統志·台州府一·山川》記載: “赤城山,在天台縣北六里。支遁《天台山銘序》:‘住天台者,當由赤城山為道徑。‘
孔靈符《會稽記》記載:‘赤城山,土色皆赤,狀似雲霞,望之如雉堞。’......舊志,一名燒山,西有玉京洞。道書以為第六洞天,名上玉清平之夭,即天台之南門。” [2] 
中文名
赤城山
外文名
Chicheng Hill
地理位置
台州市天台縣城關鎮北郊赤城街道 [7]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 08:00-16:00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15元每人
著名景點
梁妃塔
紫雲洞
玉京洞等
別    名
燒山
所屬山系
天台山
海    拔
約 300 m
景區面積
1.3平方公里
地    形
丹霞
338.8米
建造人
南朝梁岳陽王妃
所屬國家
中國
景區類型
人文景觀、歷史景觀
所屬城市
浙江省台州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地    址
台州市天台縣城關鎮北郊 [1] 

赤城山山峯介紹

赤城山又稱燒山,天台縣城和國清寺均為2公里,景區面積1.3平方公里
丹霞地貌,仙佛雙修的聖地,濟公活佛故里,名人逸事集粹。赤城山,是水成岩剝蝕殘餘的一座孤山,“不與眾山同一色,敢於平地拔千仞”。因其山赤,石屏列如城而得名,是天台山中惟一的丹霞地貌景觀。每當旭日東昇或夕陽西下,雲霧繚繞山腰,霞光籠罩,光彩奪目。元邑人曹文晦形容為:“赤城霞起建高標,萬丈紅光映碧寥。美人不卷錦秀緞,仙翁瀉下丹砂瓢。”故有“赤城棲霞”之稱。赤城棲霞亦為天台八景之一。
赤城山景色
赤城山景色(19張)
赤城山,有道教第六洞天的玉京洞、濟公佛院、梁妃塔,赤城棲霞等景觀。赤城山為白堊紀系下流巖組成,屬於丹霞地貌,為河湖相紫紅色沙礫岩火山碎屑岩沉積,以紫紅色中厚層至塊狀礫岩、沙礫岩為主。赤城山高338.8米,歷來被視為天台山的南門和標誌。山的東南方向,陽光和煦,分佈着十八個洞穴,其中玉京、紫雲、餐霞、華陽、瑞霞諸洞天,自唐宋以來就有建築。紫雲洞位於山腰,俗稱下巖。洞頂嵌有“赤城霞”楷書,為明代萬曆年間題刻。洞內依巖構築樓屋數間,洞前立有“建文帝度歲處”碑。洞旁有一小洞,原是敦煌高僧曇猷坐禪的地方。僧慧明於建元年間塑卧佛於此,稱“卧佛巖”。赤城山中層為濟公院,分為東西兩院。濟公東院是為紀念佛教禪宗大師濟公而於1996年所建。濟公東院依山而建,兩層四開間,高為14.5米,建築面積達410平方米。院內設濟公百態堂。堂中有3尊香木雕濟公大佛,兩側有79尊銅製濟公小佛像。在走廊上還設有18尊形態各異的濟公像,有喜、怒、哀、樂、悲、愁等各種不同神態。濟公(1130—1209)出生於天台縣永寧村,為佛教禪宗高僧,在港台地區有大量信徒(港台約有200多萬個濟公堂),有廣泛影響。
赤城山美景
赤城山美景(12張)
濟公西院 [3]  建於1987年,是濟公幼時讀書之地。由齊康院士設計。融濟公身上的袈裟、酒葫蘆、薄扇於一體,其中有佛珠108顆。寺內有濟法傳大(寺),長10.5米,高3.5米,進深5.35米,寺內有龍池、鳳沼建於天然洞穴中。原址在城北石牆頭,現佔地面積2671.65平方米,內供奉濟公佛像,幾經興衰,至清代順治宣統年間兩次修整。裘了真出資重建濟公院,院址移到赤城山瑞霞洞。西院由八蓋閣、葫蘆齋、袈裟門等組成。分別是濟公的僧衣、僧帽僧鞋的象徵。濟公西院上方為悟月樓,為濟公悟道之處。唐代高僧湛然在此講演天台宗教義。赤城山上層為玉京洞,巖上刻有“玉京”二字。玉京洞是道教南宋十大洞天之一的第六洞天,俗名上巖(赤城山由下至上分為三層),相傳是元始天尊玄都説法之地。赤城山山體由水平的中生代紅色砂岩和礫岩組成,因斷層抬升形成此洞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歷史上,最早為三國時,傳説魏夫人、葛玄在此煉丹。宋政和八年(118年)建赤城觀,嘉熙元年(1237年),朝廷遣使投金龍玉簡賜沉香斗真鍾馨和御書。現玉京洞以奉祀三清、葛玄、和魏夫人為主。
赤城棲霞屬於天台八大景之一,因赤城山形如雉堞,巖色赤赭,晴天的早晚時分,尤其到春分時節,太陽昇起的時候,紅日高照,並且霞光會在赤城山頂的梁妃塔處停留好一段時間,形成滿山紫氣氤氲,霞光萬道,因此把這種物侯現象稱為“赤城棲霞”。赤城棲霞屬於霞景中的霞光,是陽光在雲霧中射出的色彩繽紛的光芒。
梁妃塔 [4]  海拔307.6米,高29.7米。每面寬為6.5米門寬為1.5米,高3.2米,為四面七層的磚泥混合結構,自二層以上每層每面有拱門供奉佛像,檐下又有斗拱,屬於密檐式塔,其與國清寺隋塔遙相呼應。此塔是南朝梁大同四(538)岳陽王蕭為其妃子所建,初建時原有三塔。唐會昌五年(845年)反佛時被廢,鹹通(860—847)由僧宗丘募捐重修了其中一座,五代周顯德七年(960)僧德韶又被重建,重建時獲得舍利49顆。並放置在各個寺院中。現存塔為1947年尖慈法師向上海居士捐款重建的。1978年又整修一次,塔下有“白蛇洞”,傳説白蟒作祟,與此,塔後有“穿劍巖”,中開一線。梁妃塔是赤城山的標誌,是天台山最古老的建築之一,高聳赤城山頂,可以看到周圍山地平坦,是登高的好地方。
玉京洞為一天然洞穴,洞深10米,寬7米。洞內隨巖構造三開間樓房,周圍植有松柏,鑿有古井。
登臨山頂,極目遠眺,錯落有致的村莊、星羅棋佈的農田、蜿蜒的始豐溪、四面環山的天台城全貌,以及橫亙在城東的東橫山,一覽無餘,令人心曠神怡。
山上還有許多與神話傳説相聯繫的景觀,如悟月樓、洗腸井、曬腸巖、八仙洞、金錢池、搖鈴石、青雲洞(韓湘子吹簫處),以及眾多的摩崖石刻

赤城山有關詩詞

  • 舟中曉望
  • 孟浩然
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
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
問我今何去,天台訪石橋。
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
  • 病中懷王展先輩在天台
枕上用心靜,唯應改舊詩。
強行休去早,暫卧起還遲。
因説來歸處,卻愁初病時。
赤城山下寺,無計得相隨。
  • 其他詩句
曾聞清禁漏,卻聽赤城鍾。 賈島
滿堂空翠如可掃,赤城霞氣蒼梧煙。李白
只將滄海月,長壓赤城霞。李商隱
此去臨溪不是遙,樓中望見赤城標。顧況
有路還將赤城接,無泉不共紫河通。陸龜蒙
洞連滄海闊,山擁赤城寒。羅隱
銀璫謁者引蜺旌,霞帔仙官到赤城。劉禹錫
江漢欲歸應未得,夜來頻夢赤城霞。皮日休
倚天山作海濤傾,看遍人間兩赤城。陸游
四川的道教名山青城山亦名赤城山,故有兩赤城之説。

赤城山景點介紹

赤城山赤城景區

赤城景區位於天台縣城北郊2公里處的赤城山上,景區面積1.3平方公里。赤城山又名“燒山”,高306.5米,山體由水平的中生代紅色砂岩、礫岩層疊而成,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赤城山孤峯卓立,“土色皆赤、狀如雲霞,望之如雉堞”,與四周諸山迥異,有“不與眾山同一色,敢於平地拔千仞”之譽。舊時,台州稱“赤城郡”,天台縣稱“赤城”,皆因此山而得名,故赤城山又是台州和天台的標誌性名山,李白曾在《天台曉望》中寫到“門標赤城霞”,東晉文學家孫綽也有名句:“赤城霞起以建標”,都點出了這層含義。赤城山上多巖洞,其中有名稱的就有18個。諸洞之名大多帶有“雲”字和“霞”字,如紫雲洞、白雲洞、香雲洞、棲霞洞、瑞霞洞、餐霞洞等,大概因“赤城霞”和“赤城潮”而命名。這些巖洞均留有佛教、道教勝蹟,漢高道葛玄、茅盈於此煉丹,晉高僧曇猷於此建寺,唐天台宗九祖湛然居此講經,宋活佛濟公居此讀書,因而,赤城山又是一座佛道雙棲的仙山,這在全國也不多見的。赤城山早在千年前即已名聞華夏。晉孫綽《遊天台山賦》中就有“赤城霞起以建標”的千古名句。無數文人墨客慕名來此遊覽,如唐許渾、劉禹錫,宋陸游、洪适、元楊維楨、曹文晦,明徐霞客王思任,清潘耒齊周華等,留下了浩如煙海、彌足珍貴的詩詞曲賦和山水遊記,為名山增輝。北京頤和園澄爽齋南城樓,一直高懸着古匾額“赤城霞起”,可見赤城山早已名揚京城。

赤城山赤城霞起

“赤城霞起”為天台八大景之一,也是赤城山每天均可見到的雲霞美景。每當旭日東昇或夕陽西下之時,白雲出岫,彩霞棲塔,赤城飛霞互相輝映。“丹壁排空疊彩虹,雲破餘霞出半峯”,流光溢彩,璀璨奪目,美不勝收。元曹文晦的《赤城棲霞》一詩就讚美了這一勝景 [3] 

赤城山山門

赤城山山門位於國赤公路北邊,距天台城關或國清寺均為2公里。七路公交車在此設有停靠站,站旁豎有大型的景區指路牌。山門與赤城賓館毗鄰而居,門外路旁豎有景區簡介和導遊圖,景區內諸景點一目瞭然。進山門,古色古香的石牌坊撲面而來。牌坊正面額題“赤城棲霞”,背面額題“濟公故里”,點出了赤城景區的特色。
[中日友誼林]這是1996年4月在紀念智者大師圓寂1400年的日子裏,中日天台宗僧侶和有關人士親手所植。樹種有蒼松、翠柏桂花日本櫻花,隱喻中日友誼萬古長青。

赤城山紫雲洞

紫雲洞位於赤城山麓,俗稱下巖。洞口鐫刻“赤城霞”三字,字徑80釐米,為明萬曆年間遺墨。洞高、深各10米,寬30米。洞頂危巖,凌虛而出,勢欲下墜,實則安如磐石;巖唇滴水,如雪消融,終年不絕,飲之清心淨塵。晉興寧年間(363——365),敦煌高僧曇猷不遠萬里雲遊至此,並在此依洞結屋建造中巖寺,已有1600年多年曆史。傳説當年曇猷在此坐禪,虎怪、蛇精屢欲侵犯,但終為曇猷佛法所困而不敢動,最後遠遁他鄉。宋夏竦唐時達鼎盛,天台宗六祖章安、九祖湛然都曾在此講經説法。黃牆青瓦,掩映於古柏蒼松修竹之中,肅穆、幽靜。紫雲洞山門朝東而開,門上懸掛龍飛鳳舞的“紫雲洞”匾額。山門內有一個200多平方米的院子,古柏參天,花木扶疏,十分清幽。大殿朝南,傍巖洞而建,黃燦燦耀人眼目。洞內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和觀世音菩薩,晨鐘暮鼓,香火十分興盛。紫雲洞東端高處有一小洞,原為曇猷大師坐禪處,後因五代南齊慧明禪師在此供奉卧佛而名“卧佛巖”。明清時期卧佛毀壞,鄉人為紀念戰國時齊國田橫等五百壯士不願事秦、跳海自盡,改祀“五百大神”,稱“五百大神殿”。清乾隆年間禮部侍郎齊召南曾為“五百大神殿”題寫“義得高士”匾額一塊。如今恢復供奉長3.1米的卧佛。與卧佛巖相連另有一小洞,門臨丹池,窗開綠杪,潔淨可愛,名“立雪處”。立雪處乃清乾隆禮部侍郎齊召南致仕前讀書處,昔時鄉人稱其為“裏宿處”,傳生員若能居此讀書一個月,應試必能高中併成為愛國愛民的清官。卧佛巖、立雪處前有一澄清水池,面積近20平方米,池周圍以石欄杆,名“龍池”,為紫雲洞的消防池。池內原有蓮藕,每當夏月荷花盛開,亭亭玉立,分外美麗。大殿前走廊上豎有兩塊石碑,其一為“建文帝度歲處”碑。傳説明朝建文帝遭永樂廢黜,微服出逃,削髮為僧後,曾兩次潛游此處並度歲於此。原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來此目睹此碑,曾感賦《五絕》一首,其詩云:“瑤池稱仙境,遠遊紫雲幽。敝履帝王貴,赤城遁隱遊”。其二為明代詩人楊文驄的《赤城賦》碑,陳寒山手書。字跡依稀可辨,辭句古奧華美,赤城風光躍然而出。

赤城山濟公院

濟公院位於赤城山山腰,倚瑞霞洞與香雲洞而建,面積2671.5平方米。其建築頗具特色,由破袈裟、破帽、破鞋、破蒲扇、酒葫蘆等濟公形象小品組成並以遊廊相連接,為天台籍建築學家齊康院士的力作。濟公院似宅非宅、似廟非廟、似園林非園林,自成一體、質樸自然、淡雅清新、鄉土氣息濃郁,是國內馳名的建築羣體,獲得海內外建築界的高度評價。遊客贊其為:“遠望層樓近望平,依山抱洞砌霞城。濟公化作亭台現,不與千山一色型。 [3] 
濟公院裏有個瑞霞洞。瑞霞洞又稱濟公古洞,是濟公少年時讀書的地方,也是南宋高道陸玄機建造濟公廟(全國最早建的濟公廟)遺址。瑞霞洞石窟幽深,赭石如霞,極富天趣。古洞正中供濟公金身坐像,慈悲祥和。洞內左右近洞壁各有一井,右為“龍池”,水從地下湧出,終年不絕,人稱“仙水”,可治皮膚病;左為“風沼”水自洞頂滴下,清冽甘甜,旱天滴水不絕,雨天反而無水,堪稱奇絕。 [3] 
洞門石柱上有古楹聯,其聯雲:“瑞氣千條洞生赤城昭宇宙,霞光萬道神臨文水耀乾坤。”説起這副楹聯,還有一則膾炙人口的動人故事:
話説南宋赤城山瑞霞洞濟公廟落成之時,洞門口尚缺一副對聯。請人撰寫,皆認為活佛廟宇對聯非同尋常,不敢動筆。後來有人提議設壇扶乩,請活佛乩筆自撰。正欲開壇之時,突然一道士飄然而至,滿面紅光,長鬚飄逸,腰佩寶劍,灑脱異常,説:“不用乩,不用批,若要對聯我來書。”言畢,拿起乩筆,在沙盤上刷刷刷一揮而就,筆力剛勁,龍飛鳳舞。眾人看那對聯,不僅構思巧妙,意境真切,對仗工整,氣勢磅礴,還藏有玄機,是一副藏頭聯,皆鼓掌稱絕。陸玄機問:“道者仙鄉何處,尊號何字”道人隨口回答:“沒有姓,沒有名,棲居‘雙口井’。”説罷,雙袖一拂,走出洞門。待眾人回過神來想挽留時,道者已不知去向。大家議論紛紛,有一儒生尋思片刻,脱口説:“‘雙口井’是個‘呂’字,莫非是上八洞神仙呂洞賓現身賜聯” [3] 
呂洞賓情鍾天台,來此賜聯亦屬情理之中,其《七律.題福聖觀》詩云:“青蛇拄地月徘徊,夜靜雲閒鶴未回。欲度有緣人換骨,暫留蹤跡在天台。 [3] 

赤城山悟月樓

悟月樓是一座玲瓏剔透的亭台建築,飛檐翹角,古色古香。台門上懸掛“悟月小築”四字。門內為一花木扶疏的小院,北倚山,南臨崖,“悟月樓”橫匾懸於樓上,樓柱有聯:“美醜自區分,水鏡無塵堪朗照;仙凡相距近,蟾宮有路任遨遊。”點出此處的兩大美景——“飛檐掛月”和“水鏡映月”。大家知道,濟公是禪宗高僧。禪宗是主張“頓悟”的,就是通過“靜慮”,突然覺悟。濟公在瑞霞洞讀書之餘,常常獨自對月深思,有一次突然感到心如明鏡,悟出了禪機,於是決定出家,這也是文人雅士對月把盞、吟詩作賦的好地方。 [5] 

赤城山玉京洞

又名赤誠道院。悟月樓循遊步道拾級而上,須臾便可達玉京洞。山門朝西,上懸“第六洞天”匾額(現改為赤城道院)。門聯“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取唐山水詩名家王維的詩句,道出洞內環境的清幽。1936年,蔡元培遊此,曾手書對聯一副:“山中習靜觀朝槿,竹下無言對紫茶。”上聯相同,下聯不同,別有意趣。門內為一面積近100平米的院子。屋因穴結、水灑巖唇,丹壁翠柏,交相輝映,古井巖筍,融為一體,極其古樸清幽。玉京洞就隱於丹崖之中。洞高10餘米,寬20餘米,深7米。洞內供奉道教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像。供桌下有一塊近1米見方、雕刻有蓮花的青石板,傳為魏夫人昇天之時,“地上突湧金蓮台”的遺址。昔時此“蓮花石板”上供有魏夫人立像。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雅士曾來玉京洞遊覽,如夏竦餘爽洪适王十朋楊維禎、曹文晦、範理、許君微、徐霞客潘耒齊周華康有為等,皆留下不朽詩文。其中宋胡融的《煉丹井》詩:“蘚石已摧剝,雲蘿見清幽。憶昔抱朴翁,煉液棲高丘。”頗具新意:名句“舉瓢酌寒泉,一勺消百憂”竟使後來玉京洞者,鮮有不飲丹井之水的。煉丹井就在玉京洞前的院子裏,井水清洌甘甜,確實非同尋常。

赤城山餐霞洞

玉京洞右上方有一個洞叫餐霞洞,每當清晨霞起的時候,陣陣雲霞都飄進右邊這個巖洞中,好像被吞吃掉一樣,所以這個洞叫“餐霞洞”。 洞旁邊有水井為掬井,“掬”字,就是雙手捧出之意。清末天台才女齊秀蘭,因丈夫病死,無錢埋葬,就用雙手捧上葬夫,竟然捧出一個很深的凹坑,後積水成井,後人稱之為“掬井”。崖上“秋霜比潔”四個字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為表彰她而題的。站在洞前,人在霞光映照下顯得容光煥發,老年人也變得年輕了,所以這裏也是早晨鍛鍊身體的好去處。赤城山上到處有美麗的傳説,而且似乎像剛發生一樣,如無尾螺、烙焦魚還存活着;刀斫巖依然依次排列着。這一切的確讓人們驚歎不已。早在1600多年前,佛教禪宗高僧曇猷不遠萬里自我國西部雲遊至天台山,居住在赤城山多年,建中巖寺。曇猷曾在中巖寺附近的水井地方洗淨自己的腸子,又涼曬在井邊的岩石上,後人稱為洗腸巖。關於他的傳説一直留在人們的心中。

赤城山梁妃塔

梁妃塔 [4]  聳立於赤城山頂,四面七級,似一柄利劍直刺蒼穹,昂然與雲霞相吞吐,蔚為壯觀。明顏邁有詩云:“古塔凌雲妃子跡,層巖削玉羽人家。”梁妃塔始建於梁大同四年(538),系南朝梁岳陽王蕭察為王妃所建,比國清寺隋塔要早半個多世紀。蕭察是我國最早詩文總彙《昭明文選》主編蕭統(昭明太子)的第三子,“好學善屬文,尤長佛義。”大通中封岳陽王,為東揚州(轄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刺史。唐會昌五年(845),唐武宗下詔滅佛,拆毀天下寺院4.6萬餘所,史稱“會昌法難”。梁妃塔、國清寺均未能倖免而遭敕廢。唐鹹通六年(865),僧宗立勸募修復,三塔僅留其一。五代周顯德七年(960),國韶禪師重修此塔,從舊塔中取出舍利子49顆,21顆安放他寺,28顆仍埋在梁妃塔下。據舊志載:塔四面七級,高約20丈,磚砌。每層開一扇假門,層間有短檐突出。古樸彷彿杭州的雷峯塔。國韶重修之塔經歷了漫長歲月。入民國後,上三級已毀,下部也破損不堪。民國三十六年(1947),興慈法師偕同上海居士重新翻造梁妃塔。塔分七層,每層四面,各開一扇拱形假門,門左右各開橢圓形小窗。每層下部,置浮雕欄杆,看似迴廊,其實只是一種緊貼塔壁的裝飾。層間挑出短檐,每面檐下承8行斗拱。檐轉角略昂起。塔頂加履鬥狀瓦蓋。最高處安置橄欖形塔尖。此塔既秉承原塔古樸之風,又藴含諸多創新之舉,給人以瀟灑潔淨之感。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梁妃塔。“文革”中,底層塔壁被拆穿一個大窟窿,然總算萬幸,塔未坍塌。1978年,縣文管會又重新大修一次。梁妃塔旁有飛霞寺遺址,飛霞寺變為蕭察建造梁妃塔時一起建就。一代高僧定光禪師曾居此寺。梁亡寺廢,定光輾轉至金地嶺頭結庵清修。陳太建七年(575),智者大師率徒入天台山,遇定光招手示讖,留下許多佳話。如“北峯銀地,汝當居之”,後智者大師遂建成修禪寺;“寺若成,國即清”,後智者留下遺願,晉王楊廣遣使依智者所繪藍圖建成國清寺等。站在梁妃塔下極目四顧,方圓幾十裏風光盡收眼底,東國清寺近在咫尺,隋塔聳雲,林木葱鬱,古寺金碧輝煌;南望天台城就在腳下,古城新城,滔滔始豐,訴説着天台的歷史與未來;西望桐柏仙山若隱若現,道教南宗抽水蓄能,古老與現代結合;北望天台山莽莽蒼蒼,層巒疊翠,氣勢巍峨,新天北線為山區人民打開致富之門。自然與人文、古老與現代、歷史與未來,在這裏可一轉身間盡情領略,酣暢淋漓。
可惜樹木生長繁茂,已不能顧了。

赤城山門票交通

門票:15元
交通:5路:西站赤誠山

赤城山優惠政策

2020年2月,自景區恢復運營之日起,全國醫護工作者憑有效證件(醫師證或護士證)可享受免費開放優惠政策,免費項目指免付景區首道門票。優惠時間至2020年12月31日。在周未或節假日等旅遊高峯期,全國醫護工作者以團隊方式到台州旅遊的,須採用景區預約方式享受免費遊優惠政策。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