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維禎

鎖定
楊維禎(1296~1370年),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元文學家、書法家。原籍浙江諸暨。少年時,其父築樓於鐵崖山,聚書數萬卷。他終日勤讀,自號“鐵崖”。泰定三年(1326年),中進士,任天台縣尹。後調錢清鹽場,因不善逢迎,十年不獲升遷。元修遼、金、宋三史,他作“正統辯”千言,總裁官歐陽玄讚歎:“百年後,公論定於此矣”。後調任江西儒學提舉,因交通受阻,未成行。值兵亂,浪跡浙西張士誠據浙西,屢召不赴。後以冒犯丞相達識帖木兒徙居胥浦(今金山縣)。
本    名
楊維禎
廉夫
鐵崖,東維子
出生地
文學家、書法家
出生日期
1296年
逝世日期
1370年
籍    貫
浙江諸暨

楊維禎詩壇地位

楊維禎居元末詩壇領袖的地位,其詩作稱“鐵崖體”。他的七古歌行,大多為詠史、擬史之作,好馳騁異想,運用奇辭,眩人耳目。其風格縱橫奇詭,在明初有“文妖”之譏。但也不乏現實主義詩作,尤以《海鄉竹枝詞》為突出。又善行、草書法,風格剛勁。於音樂造詣極深,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

楊維禎詩文著作

在金山時與張堰楊謙、廊下陸居仁、呂巷呂良佐等交往甚深,吟詠唱和,詩賦相樂。有《不礙雲山樓記》等詩文。呂良佐倡設“應奎文會”,他為主評,與天下文人墨客切磋詩文,一時天下學士慕名前來赴會者,不可勝計。明太祖召徵他纂修《禮樂》及《元史》,他以年邁為辭,作《老客婦謠》一首,表其不仕兩朝之志。明太祖強之再三,賜安車進京,僅留京百餘日,待修纂敍例方定,即請歸,抵家不久即逝。著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春秋合題著説》《史義拾遺》《麗則遺音》《復古詩集》等。

楊維禎人物生平

在楓橋鎮東南的鐵崖山下,有一清澈可鑑的方塘,名叫泉塘。公元1296年,元朝被譽為“文章鉅公”的楊維禎,就出生在叫泉塘的山村裏。
楊維禎世籍山西晉陽,先祖為史有“四知”廉吏之名的東漢太尉楊震。因戰爭變故,自八世祖楊成開始,就耕牧諸暨。楊家樂善好施,聞名鄉里。其父楊宏,敦厚重義,人稱“善人”,曾知温州路瑞安州事,授飛騎尉,後獲贈奉訓大夫。

楊維禎初露鋒芒

相傳楊維禎降生前一天,其母李氏夢見有金錢自月中墜懷,視之祥瑞吉兆。楊家兄弟4人,楊維禎排行第三。
從8歲開始,楊維禎從學同邑宿儒陳稼軒。楊自幼穎悟聰慧,能日記書數千言,為文“輒有精魄”,鄉里諸老生常謂其勢“咄咄逼人”,前途不可限量。
弱冠之年,其父不為兒子完婚,卻賣掉了家中僅有的一匹馬,供其去四明、浙南遊學,以增廣見識。楊維禎一路節儉,用所省資費購買了當時極為難得的《黃氏日鈔》等,其父讚許地説:“這些書的收穫,不是比一匹馬更有價值嗎!”
不久,伯父楊實辭官回家。為了進一步培養後代,楊實聘請了名儒陳敢為業師,由此他與堂兄維易、維翰在陳敢的教誨下,刻苦誦讀子史經傳。滴漏計時,滿分為度,冷水沃面,寒暑不輟。
第二年,鄉里舉薦楊維禎參加鄉試,但未獲楊父准許。其實,對兒子寄予厚望的楊宏,此時正有一個更奇特的計劃醖釀於胸。村南的鐵崖山,石骨高聳,其色如鐵,楊宏於是建樓崖上,四周植梅百株,並把家中的數萬卷藏書搬入樓中,然後抽去樓梯,令兒子吃住在內,由轆轤傳食。楊維禎於此閉户攻讀,寫詩作文,五年不曾下樓。由此,楊維禎常以“鐵崖”自號,又自稱“梅花道人”。

楊維禎考中殿試

30歲那年,楊維禎就開始精心備考。為了應試,他自擬不少賦題,並撰寫文論100多篇。翌年鄉試,果然一舉得中。根據元代規定,鄉試第二年即為殿試,泰定四年三月十二日,京城大都崇慶門傳臚賜進士,楊維禎榮登進士第。消息傳來,楊家欣喜異常。這一年,楊維禎32歲。

楊維禎免職回鄉

很快,楊維禎被朝廷授予承事郎,任天台縣尹,為正七品職。1328年秋天,33歲的楊維禎走馬上任了。赴任之前,父兄師友,無不諄諄告誡,勉勵他忠於職守,謙行慎為。楊維禎也決心不負眾望,報效朝廷。但日後官場的複雜與黑暗,遠不是像楊維禎這樣的一介書生所能想象得到的。
天台縣地處浙江東部,地約百里,山瘠民窮,社會情況十分複雜,那些為非作歹的黠吏,人稱“八雕”,平時橫行鄉里,無惡不作。初出茅廬的楊維禎,一到天台,便查實罪行,依法嚴懲,不料懲治了少數,得罪了一幫,他們或明或暗,四處活動,惡意中傷。結果,秉公處事的楊維禎任職僅兩年多即被免官。
這對年少氣盛的楊維禎的打擊自是不言而喻。15年後,閲歷既豐、身經坎坷的他仍對此耿耿於懷:“承命以來不敢少負於學。而性頗狷直,甘與惡人仇。不幸上官不右餘直。” 疾惡如仇,而上官不察,是以免職。
免官以後,楊維禎先是在泉塘老家閒居,後搬到離家不遠的大桐山中,一邊讀書,一邊教授弟子。四年後,楊維禎被改任錢清鹽場司令,為從七品,因而心中頗為鬱結。
至元五年七月,楊父去世,楊維禎於是辭掉鹽場職務,按習俗為父守制。不久,母親又相繼去世。依照常例,在丁憂期滿後,本應續任或另行任官,但楊維禎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擱置竟長達10年,既不復官,又無新的委任。
父母相繼去世,補官又遙遙無期。從45歲開始的10年間,是楊維禎一生中最無奈、最活躍、最豐富,也是最複雜的時期。

楊維禎十年教學

在這10年間,楊維禎以從教授徒為主要職業,這既是他謀生的需要,也是他濟世的無奈選擇。他先後在紹興、杭州、吳興、姑蘇和松江等地授徒。所聘任教的不少為豪門鉅富,因而在此期間,楊維禎的生活優裕且空閒自由,這為他的讀書寫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他一生中的大部分詩文都是在這十年間完成的。
素有天堂之稱的蘇杭,明山秀水,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楊維禎在教學之餘,時常偕同詩朋文友,遊山玩水,縱情自然,賦詩作畫,宴飲唱和,並不時地舉辦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動。1350年在嘉興和松江舉辦的兩場文會,盛極一時,每場與會者竟達700人之多。文士們攜文赴會,參加評選,而文會的主評都是聲名赫赫的楊維禎。這些活動,既奠定了楊維禎文壇盟主的地位,又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文,但也夾雜着像“鞋杯行酒”之類的不和諧音符,尤其在姑蘇、崑山期間,楊放浪形骸,耽於聲色,頗遭文友的非議。

楊維禎重返仕途

1350年,也就是楊維禎在免官整整10年後,被重新任命為杭州四務提舉,離開崑山赴任前,他寫下了“俯仰三十年,同袍幾人在,明當理舟行,天遠征鴻背”這樣滿含着傷感之情的詩句。
儘管四務提舉是個位低事雜的小官,但楊維禎上任後,“日夜爬梳不暇,騎驢謁大府,塵土滿衣襟”,還是十分盡心盡職的。兩年後,又改任杭州税課副提舉,因公務繁忙,少有詩作。
不久,楊維禎因匿名投書揭露上司而自感無法繼續在杭州任職,遂轉官去建德,任建德路總管府推官,管理刑訊和監獄。在此職位上,他“悉心獄情……務使無冤民”。僅兩年,朱元璋部將胡大海攻取建德,楊維禎倉皇逃入富春山中。這年年末,被授奉訓大夫,升任江西等處儒學提舉,但因戰亂而交通阻塞,未能就任。第二年二月,返回杭州,十月,休官去松江從教,時年64歲。自此,楊維禎結束了一生共約16年的從政生涯,將全家搬遷松江,直至他去世。

楊維禎人物評價

楊維禎一生著述甚豐,僅留存於世的有詩一千多首,文460多篇。
楊維禎的詩,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樂府詩,既婉麗動人,又雄邁自然,史稱“鐵體”或“鐵崖體”,極為歷代文人所推崇。有稱其為“一代詩宗”、“標新領異”的,也有譽其“以橫絕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矯之”的,當代學者楊鐮更稱其為“元末江南詩壇泰斗”。
楊維禎之文,體裁多樣,其中包括序、記、志、碑、銘、書和論等多類。下筆洋洋灑灑,氣勢磅礴,曾有“日月之麗天,江河之行地”的讚譽。明初詩文大家宋濂稱其為“文章鉅公”,“雲雷成文而寒芒橫逸,奪人目睛。”他的文論,最著名的是規勸招安於元廷的農民首領張士誠所作的《五論》。《五論》包括《馭將論》《人心論》《總制論》《求才論》和《守城論》5篇,集中體現了楊維禎克敵制勝、安邦治國的政治思想和軍事識見。另外,《三史正統辯》也極為後人所稱道。作者憑着豐富的學識和犀利的語言,論證了“道統不在遼金而在於宋”的觀點,名儒歐陽玄深為此文所折服,嘆息着説:“百年後公論定於此矣!”
楊維禎的書法,尤其是他的行書和草書,在書法史上更是獨樹一幟。既豪邁雄健,又奇崛古樸,融狂放與稚拙於一體,在怪異中見功力。對他的書法,歷代有“矯傑橫發”、“狂怪不經”和“大將班師,三軍奏凱”的美譽,這與他倔強的個性和深厚的學養相關,非常人所能及也。
作為詩文大家,楊維禎始終成為文人墨客的追蹤目標。在他的周圍,聚集着眾多的高士名家,其中包括宋濂、李孝光、趙孟頫、倪瓚、黃公望、吳鎮、王蒙和高明等等,這些歷史上泰斗級的人物,都是他關係密切的文友。他們不僅宴飲遊樂、山水唱和,而且作畫題詩、互贈序跋,在歷史上留下了文人相親的佳話。
定居松江後,楊維禎在這裏度過了人生最後的十二年。在此期間,他仍關注着動盪的時政和人民的苦難。儘管生活困頓,“賴饋餉度日”,卻依然自得其樂,經常參與當地的曲藝演奏,並“取鐵笛作長短弄,旁若無人”,似是神仙中人。
1368年,朱元璋登基稱帝,建立明朝。翌年十二月,楊維禎應召赴金陵,參與修禮樂書。為此,他特地作《鐘山應詔》一詩,詩中有“願效華封歌聖壽,萬年王氣與天齊”之句。在京城期間,與友人觀花燈、遊秦淮、登鐘山,欣喜於太平年景。然而僅百餘日,楊維禎肺疾發作,被急送松江,彌留之際,忽自起捉筆,撰《歸全堂記》,書畢溘然而逝,終年75歲。後與陸居仁、錢惟善兩詩友同葬於松江幹山,人稱“三高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