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霞帔

(中國古代漢族婦女冠服)

鎖定
霞帔,也稱“霞披”“披帛”,是宋明以來重要的冠服之一 [1] 
霞帔最早由南北朝時期的帔子演變而來,發展到隋唐時期喚做霞帔,造型類似於現代常見的披肩。至清代,改製為背心式服裝。霞帔原本為皇帝的妃嬪所穿着,發展至宋代霞帔被劃入命婦禮服的行列中,正式成為一種身份等級的象徵 [2-3] 
(概述圖為清繡雲蟒綴雲雁補霞帔 [3] 
中文名
霞帔
別    名
霞披
別    名
披帛
起源國家
中國
起源時間
隋唐時期

霞帔起源發展

明代霞帔 明代霞帔
霞帔始於南北朝時期的帔,隋唐時期窄而長的帔演變成了披帛,逐步成為披在兩臂之間、舞之前後的一種飄帶。後來因為帔子看起來美如彩霞,固有霞帔之美稱。
宋時,霞帔作為一種命婦禮服登上了歷史舞台,它是唐代披帛的延續,並隨品級高低的不同而有不同裝飾。到了明代,霞帔形似兩條綵帶,繞過頭顱,披掛於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明代時期,后妃和百官的妻子都披掛霞帔 [1] 
清代,霞帔是漢人命婦穿用的,滿人不穿,作用相當於男人的官服,滿族命婦的朝褂 [4] 
民國時,部分地區仍盛行女子結婚時“借服”穿霞帔 [5]  ,而在大部分地區,霞帔開始被旗袍裝和西式婚紗所取代 [6-7] 

霞帔製作工藝

霞帔樣式

明代霞帔是約寬14釐米,長150釐米,帶有織繡工藝的長條帶子 [4]  ,佩戴時從頸部繞過,垂掛於胸前,在最末端綴有墜子,墜子的材質隨霞帔佩戴者的身份等級不同而材質不同 [2] 
清代霞帔是圓領、對襟、無袖,身長約110釐米,下襬寬約65釐米,繡雲龍紋鑲片金邊的長坎肩。一般前面兩條行龍,後面一條正龍,胸前背後飾補子,下襬有流蘇。早期的霞帔款型比較瘦長,從肩到下襬成一條直線,晚期身長較短,下襬相對寬,袖窿部分輪廓明顯 [4] 

霞帔工藝

霞帔的工藝類別主要有刺繡、緙絲和妝花工藝。其中妝花工藝的霞帔,傳世很少,幾乎都是清代早期。到清代中晚期,妝花工藝的霞帔基本絕跡,全部被刺繡和緙絲工藝所取代。緙絲霞帔的年代一般較晚,傳世數量較多,工藝差距較大,年代越晚,工藝越粗,多數採用緙絲和繪畫結合的方法,構圖明顯呆板 [8]  。常見的霞帔大多是刺繡工藝 [4] 

霞帔紋飾

明代霞帔主要有四種紋飾:
翟紋:一品和二品命婦以及郡王妃和公侯霞帔規定用翟(一種鳥)紋。
孔雀紋:三品和四品命婦的霞帔用孔雀紋。
鴛鴦紋:五品命婦的霞帔用鴛鴦紋。
練鵲紋:六品、七品命婦的霞帔用練鵲紋。 [1] 
清代霞帔的紋飾:
清代霞帔進行了改制,中間綴以補子,補子所繡紋樣,一般都根據其丈夫或兒子的品級而定 [9]  ,不過全都是鳥紋,沒有獸紋,即便丈夫為武官命婦也穿用鳥紋補子 [4] 

霞帔文化特徵

霞帔紋飾內涵

明代
清戴鳳冠穿霞帔的命婦 清戴鳳冠穿霞帔的命婦
翟紋:翟藉以寓意后妃之德,要求仁義禮德兼備,故對高級命婦也有這一品德要求。
孔雀紋:孔雀亦作“孔鵲”、“孔爵”。民間視為瑞禽。它體大尾長,集百鳥美羽為一身,尾羽張開形如扇面,金翠斐然,甚為壯觀,故常用於服裝紋飾及首飾造型。孔雀愛美,《爾雅翼》中説“然尤自珍愛,遇芳時好景,聞絃歌,必舒張翅尾,眄睞而舞。”
鴛鴦紋:《埤雅·釋鳥》中稱:“鴛鴦,匹鳥有思者也”。其注説“鴛鴦,鳧類也,雄雌未嘗相離。人得其一,一思而死,故謂之匹鳥。鴛性如此,故先王慎取之。”因此鴛鴦當時貞潔的代名詞,婦女所用,含有“夫唱婦隨”之義 [1] 

霞帔穿着限制

宋代霞帔 宋代霞帔
在宋代,霞帔是貴婦常禮服的一部分,並非人人可配 [9]  。明代,霞帔是命婦禮服,其穿戴有嚴格的規定。后妃和百官的妻子都披掛霞帔,但是隻有後妃可以用硃色、金秀龍鳳文,其他婦女只能用深青色不修文的帔子。清代,霞帔一般為誥命夫人專用的服飾。明清兩朝,民間女子只有正室在結婚時才可以穿鳳冠霞帔,俗稱“借服 [1]  。庶民婦女用的只是“借用”的概念,並不是真正的霞帔。皇室、命婦的霞帔與民間的霞帔不是同一個物品。換言之,皇后、嬪妃、命婦的禮服霞帔,是真正意義上的霞帔;民間的霞帔是民間婚禮中新娘穿的吉服,只是借皇后、命婦禮服的吉言,與實際的霞帔相差甚遠,名不符實 [10] 

霞帔歷史價值

明戴鳳冠穿霞帔的命婦 明戴鳳冠穿霞帔的命婦
作為中國傳統命婦禮服體系中佔據了重要地位的霞帔,對古代封建王朝的服飾文化和禮儀制度等方面均產生了深厚的影響,有些觀念習俗甚至在現代中式婚禮中還能看到影子。霞帔從最初的萌芽階段到明代,經歷一個由大眾服飾變為專制統治專屬服飾,由最初的基本裝飾功能延伸出身份地位的象徵含義的過程。
明代是霞帔發展的巔峯時期,此時的霞帔體系已經發展成熟,官方對霞帔的紋樣、顏色、製作工藝等作出了詳細的規章制度,並對穿着霞帔的人羣做了嚴格的規定。此時的霞帔因種種裝飾已被賦予了複雜的思想內涵,成為了統治階級對民眾精神教化和統治的外在體現,不再僅僅只是一件服裝。
民間女子出嫁只有正室才有資格穿着“鳳冠霞帔”,這也成為了區別正室側室身份的象徵,是象徵喜慶代表祝福和身份的外在表現形式,故而民間女子對鳳冠霞帔充滿嚮往。這種現象在民間廣泛流行,而久之鳳冠霞帔在很多人心中也逐漸變成了傳統中式婚禮的標配 [2] 
參考資料
  • 1.    張明月. 明代霞帔及鳳冠初探[J]. 人間, 2015, 第195卷(36):52.
  • 2.    趙付佳. 明代官制霞帔紋樣的文化意義[J]. 神州印象, 2019, (11):50-51.
  • 3.    高春明著.中國曆代服飾藝術.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12:第112-113頁
  • 4.    李雨來,李玉芳著.明清繡品.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5.09:第247-250頁
  • 5.    郝銘鑑,孫歡主編.中華探名典.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4.07:第544頁
  • 6.    民國年間的時髦結婚照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1-01-22]
  • 7.    從《活色生香》中看民國初期女性服飾變遷  .網易[引用日期2021-01-22]
  • 8.    李雨來,李玉芳著.明清織物.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3.03:第481-483頁
  • 9.    吳欣著.衣冠楚楚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7.10:第88-90頁
  • 10.    鳳冠霞帔緣何成古代新娘標配?曾是高貴身份的象徵  .大眾網[引用日期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