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珠

(佛教徒用以唸誦記數的隨身法具)

鎖定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唸誦記數的隨身法具,在僧俗間的廣泛使用。本稱“念珠”,起源於持唸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通常可分為持珠、佩珠、掛珠三種類型。
每串佛珠數目表徵不同的含義。佛珠的質料不勝枚舉,以“七寶”所製成的佛珠最為殊勝尊貴。菩提子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類佛珠。
佛珠是弘法最為方便的法器。在使用佛珠時,不要過分地計較它的構造、顆數和質料才好。只要能做到“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也就可以早證菩提、成就涅槃了。
千年傳承,讓念珠由參禪悟道的工具演變為眾生大智慧的象徵。
讓人在面對煩惱、喧囂時,不尤不飾,不驕不躁,並祈求平安、長保喜樂。
隨着越來越多人喜歡和佩戴念珠,使佛珠在宗教寓意之外更成為時尚文化的符號。
中文名
佛珠
別    名
念珠
來    源
佛教
類    型
持珠、佩珠、掛珠

佛珠善念佛珠

善念佛珠,念珠材質主要包括:菩提子佛教名木、佛家七寶、五色佩珠及其他諸如如意珠寶、土石等。其用原始本真的原木、菩提子為主料,精雕細琢,並結合佛教七寶等珍貴材料,搭以現代審美設計而成。生活各異,禪理不同,念珠亦是多樣。

佛珠流傳

應當指出的是,佛珠雖然已經成為佛教徒的一項重要標誌,但若溯其本源,佛珠並非佛教所創用。如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毗濕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記載。這在出土文
西藏九眼石頁岩佛珠手鍊 西藏九眼石頁岩佛珠手鍊
物中,便有例證,如在印度出土的公元二世紀“龍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羅門像,其頸上是掛有串珠的。
在中國,國人知道佛珠這一稱謂,最早應始於東晉(317—420)時翻譯的《木槵子經》,只可惜譯者的名字已經失佚了。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兩晉時期異域僧侶來華者甚眾,這些外國沙門中必然會有攜帶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興的時代背景下,記載有關佛珠的經典被廣泛傳譯,先後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寶思惟譯的《校量數珠功德經》、不空三藏譯的《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義淨三藏譯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等諸多經典。
至此,佛珠開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間普遍流傳開來,如《舊唐書·李輔國傳》載:”輔國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2]
《續高僧傳·道綽傳》載:“人各掐珠,口同佛號,每時散席,響彌林谷。”[3]

佛珠普及

從現存的實物來看,甘肅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來有一尊十六國時期(304—439)的泥塑彌勒菩薩像,便是一尊頸部掛有佛珠的造像。此外,在日本保存下來有《佛像圖鑑》一書,其中繪製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説,唐代以後,國人使用佛珠已經是相當普遍了。

佛珠含義

  1. 名字的含義
佛珠,從字面上看,是佛教用品中的珠子。具體地説是佛教徒在唸佛時為了攝心一念而拔動計數的工具。當然,佛珠也逐漸擴大成為一種佩飾,非佛教徒中,也廣為佩戴。大多數人選擇佩戴佛珠手鍊。
佛珠名字的另外一個含義是:弗誅,就是不要誅殺生命的意思。不論在家出家,佛教中的第一大戒是不殺戒。我們每個人都不願失去生命,推己及人,每一個有生命的有情也都是如此。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佛教更是着重這一點,並強調戒殺護生的人必定有健康長壽的結果。佛珠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中,也是時時在提醒自己愛惜物命。
二、形狀的含義
佛珠一般是圓球形的,表示圓滿,也就是完美無缺的意思。我們常常抱怨人生的很多缺憾,人的很多缺陷,但我們總是沒有發現一個重要的問題,也就是佛教千言萬語、苦口婆心要説明的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有圓滿無礙的智慧和功德,只因為自己無謂的煩惱,而將這些本有的圓滿智慧覆蓋了,不能顯現出來。只要能化解這些無謂的煩惱,就可以與佛一樣,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隨意運用。
三、結構的含義
每串佛珠由一個主珠、若干其他的珠子和穿繩三部分組成。主珠代表着佛,穿繩代表着法,若干其他的珠子代表着僧,佛、法、僧三寶都可以包含在一串佛珠之中。所以,對佛珠要有恭敬心,如對聖容,收拾身心。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
四、數目的含義
佛珠中,數目較多的是18粒(加上主珠是19粒)和108粒(加上主珠是109粒)。18代表着十八不共法,這是佛的十八中特有的功德,是其他聖賢所不具備,所以説是不共的;18也代表着十八界:內六根界,外六塵界,加上六識界,共十八界,十八界包含的宇宙中所有現象。108代表着百八煩惱,也就是人的一百零八種煩惱。簡單來分這一百零八種煩惱不外乎五蓋:貪、嗔、痴、慢、疑,也就是貪婪、怨恨、蠢痴、傲慢、疑惑。
人之所以身心有疾病,之所以本有的無量智慧功德不能顯現,就是因為這些煩惱的存在,之所以叫五蓋,就是這些煩惱蓋着了本有的智慧功德。如果化解了這些煩惱,就同於佛。
五、功能的意義
雖然佛珠日益擴大為一種佩飾的作用,也就是成為人們一種時尚的飾品,但佛珠本來不是這個功能,而是拔珠計數、唸佛掇心的作用。
佛教認為:人之所以有各種不如意事,甚至災禍性的事,都是以前身、口、意沒有管好,所謂身口意犯了惡業,比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醉酒。這些不好的因,導致以後有不好的果。而手持佛珠唸佛,一聲佛號,拔一下佛珠,就可以有效地管好身口意三業,使不放逸。久而久之,就會遠離五蓋貪、嗔、痴、慢、疑,就會有好的果報。也就是説,唸佛拔珠不是最後的目的, 而是一種手段,一種用來管理身口意方法。目的是為了改正缺點,化解煩惱貪著,恢復本有的圓滿智慧功德。

佛珠發展歷史

佛珠的梵文原語有幾種, 譯成中文意思是:(一)pa^saka-ma^la^,音譯缽塞莫,意譯數珠。(二)aks!a-ma^la^,音譯阿叉摩羅,珠鬘之義。(三)japa-ma^la^,唸誦鬘之義。(四)aks!a-su^tra,意譯為珠之貫線。蓋梵語ma^la^(或 ma^lya)乃‘鬘’之意,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瓔珞鬘條纏身之風習,由是遂演變成念珠之使用。
佛珠如同佛教一樣來自印度,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瓔珞鬘條纏身之風俗, 亦是後來演變成佛珠的使用。不過佛教最初是沒有使用佛珠, 最早有記載約是二世紀(而佛教是公元前500多年才產生的)。而中國則在隋唐時代(公元六百年左右)開始有記載使用佛珠及在雕刻佛像時亦有刻上佛珠。中國有關佛珠的記載,是《續高僧傳》説隋唐時代的道綽大師,教人們拿着念珠持誦三寶名號。佛珠不是佛教所創, 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亦無佛珠的記戴。 而佛經記戴佛珠多出於後期的經典, 而律部經典卻不見有記戴, 所以依律典的南傳佛教徒亦較少有持珠, 但在密教中佛珠卻是極受重視。
傳入中國的經典有提及佛珠的包括: 「木槵子經」,「校量數珠功德經」,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 主要內容是講述持佛珠三寶之功德, 總括來説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 高僧大德配戴掛珠時亦可增加威儀。

佛珠種類

佛珠的種類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來講,通常可分為三種類型:
男士佛珠手鍊 男士佛珠手鍊 [1]
1. 持珠:多用來記錄唸誦佛號或咒語的數目。在經典中説:“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誦唸諸陀羅尼及佛名者,為欲自利及護他人……若欲願生諸佛淨土者,應當依法受持此珠。”[4]
這就説明,持用佛珠就是藉以約束身心、幫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護人,同時還會獲得無量的功德。
2.佩珠:俗稱手串,以十八顆子珠者最為普遍,多以名貴材質或顏色亮麗者為之。時下許多並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帶佛珠為榮,使佛珠儼然成為一種時尚飾品了。在我看來,凡是這些愛戴佛珠的人,皆應看作是深具善根、無始劫來與佛有緣的人。佛陀早有明示:“若復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誦佛名及陀羅尼,但能手持隨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説若善若惡,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諸佛、誦咒無異,獲福無量。”[5]
3.掛珠:多采用水晶、瑪瑙、翡翠、珊瑚、密蠟、綠松石等珍貴材料製成,子珠的色澤必須勻淨,要求選用彼此間色彩變化不大、温潤細膩、光潔晶瑩的好材料製作。同時,子珠的直徑亦要求在一釐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誤差。在聯綴時,每二十七顆子珠間嵌入一顆隔珠,在母珠的下方還會配有一種編織精美的“中國結”與美玉、翡翠等掛件組合而成的“佛頭穗”。在重要的法會上或大和尚禮佛拈香的時候,這種“佛頭穗”能夠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從而保證在整個佛事活動中儀態莊重。一般來講,掛珠的佩戴要考慮一定的季節性,如夏季應選用那些水晶、瑪瑙、翡翠、珊瑚等寶石類,能夠使人有涼爽貼身的感覺;在冬季裏就應選用琥珀、密蠟或果實一類的掛珠為好。
4.朝珠:由佛珠衍化而來的,它是清代官吏特有的一種飾物。朝珠與普通掛珠最大的區別是,朝珠將佛頭穗的樣式改成了由闊絲帶系綴、用銀絲琺琅裹着、被稱作“背雲”的大墜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組成。因近世有仿製朝珠樣式來充當掛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樣式的掛珠時,應當注意以胸前的三顆隔珠為中心對稱,將後背的“背雲”緊靠後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側一、右側二的形制,切不可亂掛一氣,有悖禮儀。
組成部分
為了更好地使人了知佛珠的種類,下面介紹一下佛珠各部位的名稱。
一串標準的佛珠應該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稱作“數取”)、弟子珠(又稱作“記子”)、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組成。
108顆佛珠的穿法:
佛珠一般由108顆念珠組成,在第7顆、21顆、54顆、87顆、101顆用其他顏色或大小的珠子隔開,稱為:隔珠或數取。一般來説隔珠要比子珠稍大,數量可以採用1到3顆不等,並且不計算在108顆之內。54顆的佛珠要在第27顆前加隔珠,27顆、18顆的佛珠則要在每9顆加一粒隔珠。
母珠,俗稱“三通”或“佛頭”,通常只有一顆,但亦有兩顆的,用以將不同數目的子珠歸結於一處,同時還可以起到連接弟子珠、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的作用。舊時的母珠,多會在內部繪有佛像,採用凸透鏡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裏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為一種法具的莊嚴。
隔珠,又稱作“間隔珠”或“數取”,多用來將子珠平均分隔開。一般來講,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數量可採用一顆至三顆不等。如一百零八顆的佛珠和五十四顆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顆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顆、十八顆的佛珠,則每九顆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體積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顆或二十顆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顆為一小串,如同算盤一樣,採用十進位,用來計算掐捻過的數目。“十”這個數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羅蜜”,即:施、戒、忍、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6]
記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飾物,也可以用線繩結成“中國結”來替代,目的是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佛珠數目

佛珠綜述

每串佛珠都由一定數目的子珠串綴而成,子珠數目隨所據經典不同,表徵不同的含義,茲列表如下:
佛珠 佛珠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佛珠子珠數目在經典中差異很大,共有九種之多。其實,佛珠有不同的顆數,是因為具有不同的含義,下面就根據普遍流傳的説法,將其不同的含義略述如下:

佛珠一百零八顆

是最為常見的數目,為了表示求證百八三昧,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從而使身心能達到一種寂靜的狀態。
百八煩惱的內容,有多種不同的説法,總的來説,六根各有苦、樂、舍三受,合為十八種;又六根各有好、惡、平三種,合為十八種,計三十六種,再配以三世,合為一百零八種煩惱。如經中所言:
諸菩薩問: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滅中有陰有集,不知為痴,轉入意地亦如是,識亦如是,是為意三。見好色、中色、惡色,不自知著不自知滅有陰有集,乃至觸亦如是。彼經但列六根各六,雖無三世之語,而結雲百八,故知是約剎那而為三世也。既以心意識三為意地三,故通三世,如雲集起名心、籌量名意、別知名識。意三既爾,故使所依五根亦爾。三世三個三十六故,故有百八。[7]
經書所載的掛珠、持珠及念珠的顆數大致分為108顆 ,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合成為108種煩惱。十法界包括迷的六界,即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及天上,是六道輪迴的世界。後四界是聖者悟的世界,即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界。 [2] 

佛珠一千零八十顆

按天台宗理論,十界無不性具善惡,故一千零八十數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合成一千零八十種煩惱。“十界”表示整個迷與悟的世界,即:1、地獄界,2、餓鬼界,3、畜生界,4、修羅界,5、人間界,6、天上界,7、聲聞界,8、緣覺界,9、菩薩界,10、佛界。

佛珠五十四顆

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中的五十四個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階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1.信心,2、念心,3、精進心,4、慧心,5、定心,6、護法心,7、迴向心,8、戒心,9、舍心,10、願心。[8]
十住:
1.初發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貴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頂住。[9]
十行:
1.歡喜行,2、饒益行,3、無瞋恨行,4、無盡行,5、離痴亂行,6、善現行,7、無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實行。[10]
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2、不壞迴向,3、等一切佛迴向,4、至一切處迴向,5、無盡功德藏迴向,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8、如相迴向,9、無縛無著解脱迴向,10、法界無量回向。[11]
1.歡喜地,2、離垢地,3、發光地,4、焰慧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12]
指見道以前,觀四諦及修行十六行相以達到無漏聖位的四種修行階位,包括:1、暖位,2、頂位,3、忍位,4、世第一法位。[13]

佛珠四十二顆

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等覺:又作等正覺,即指在內容上與佛相等,而實際修行上比佛略遜一籌者。如欲詳細瞭解,請參閲鳩摩羅什譯《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受持品》。[14]
妙覺:指覺行圓滿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覺位更斷一品之無明,而得此位。[15]

佛珠三十六顆

無確切的含義,通常皆認為是為了便於攜帶,遂三分一百零八顆成三十六顆,其中藴含有以小見大的義理,故與一百零八顆相同。

佛珠二十七顆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賢聖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學”與第四阿羅漢果的“九無學”。
十八有學:1、隨信行,2、隨法行,3、信解,4、見至,5、身證,6、家家,7、一間(一種),8、預流向,9、預流果,10、一來向,11、一來果,12、不還向,13、不還果,14、中般涅盤,15、生般涅盤,16、有行般涅盤,17、無行般涅盤,18、上流色究竟。[16]
九無學:1、退相,2、守相,3、死相,4、住相,5、可進相,6、不壞相,7、不退相,8、慧解脱相,9、俱解脱相。[17]

佛珠二十一顆

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十地”見“五十四顆”一段,“十波羅蜜”見“弟子珠”一段的介紹,茲不贅述。而“佛果”指達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佛珠十八顆

俗稱“十八子”,此中所謂“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塵:1、色塵,2、聲塵,3、香塵,4、味塵,5、觸塵,6、法塵;
六識: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6、意識。[18]

佛珠十四顆

表示觀音菩薩與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令諸眾生獲得十四種無畏的功德。十四無畏
1、使眾生返照自性,獲得解脱;
2.使眾生旋轉知見,苟遇火難,火不能燒;
3.使眾生旋轉觀聽,雖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4.使眾生入於羅剎鬼國,鬼自滅惡;
5.使眾生六根消復,臨當被害,刀段段折壞;
6.菩薩明照十方,使眾生不受藥叉、諸幽冥所害;
7.使眾生不受虛妄聲塵繫縛;
8.使眾生行於險路如行坦途,遇賊不受劫;
9.使性多婬者,不生色念;
10.使懷忿記恨之人不生瞋恚;
11.使一切昏鈍無善心之人遠離痴闇;
12.使無子眾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13.使無子眾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14.使眾生持觀音名號者,所得福德與恆河沙數無異。[19]

佛珠質料

佛珠 佛珠
用來製造佛珠的質料,可以説是不勝枚舉,無論是礦物還是植物,大凡竹、木、牙、角均可製成佛珠。但在佛典當中有記載、可用來製造佛珠的質料,卻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過十餘種,實在無法與現今眾多繁雜的品類相比了。下面將佛經中所舉的佛珠質料加以列表説明。
在佛教中,以“七寶”所製成的佛珠最為殊勝尊貴。七寶的名目,諸經中説法各有不同,《般若經》説有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七種。佛珠的質料除了上述的“佛教七寶”以外,可用五大類別加以劃分:
菩提類
菩提子,恐怕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類佛珠了。
其實,菩提子並非菩提樹所結的果實,而是指一種產於雪山附近、名字叫川穀草本植物,其具體相狀是:春天長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色花,呈穗狀,夏秋之際間結實,圓而色白,有堅殼,如琺琅質。因多用唸佛之數珠,故又稱菩提子。木本者為其別種,中國唯天台山有之,稱為天台菩提。[20]
而現今,“菩提”早已是一個通稱了,代表着“覺悟”的含義。《大唐西域記》雲:
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尤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21]
而以菩提來命名的佛珠質料,總計有三十多個品種。這其中有依產地來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紋理來命名的,如星月菩提鳳眼菩提等。攜帶一串菩提佛珠,是會給人增福無量的。《佛説較量數珠功德經》説:“若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22]
正因為菩提子有如此深遠的含義,因此通常將許多的佛珠皆命名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佛珠。

佛珠菩提子的種類

l、菩提,是梵語音譯,是覺悟、智慧、知識、道路的意思,廣義講是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的智慧。因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道,菩提即為覺悟,成就佛果之意。
2、太陽子,為熱帶產的一種紅褐色堅硬果實,每粒上都有一小白點,看起來好像旭日中天,本身的紅褐色如同太陽之火,故名為太陽子。佛教稱太陽神為曰神。佛教密宗的主尊為大曰如來,他隨緣化現於世,破諸黑暗,開顯菩提心,光照眾生。太陽子,驅邪消災, 帶給人十吉祥、安康。用以做佛珠或單粒佩拎, 既有助修行, 又美觀大方,增加氣質。
3、月亮子,為熱帶產的一種深灰色堅硬果實,每一粒上都有一淺褐色圓點,如月掛天空,本身的灰白色像清涼明潤的月光,故名月亮子。月亮代表陰柔,吉祥和平安。
4、金蟾子,是星月菩提一類,但比星月菩提堅硬。因每一粒狀如金蟾,故名金蟾子, 可聚宅增慧,帶來安寧、吉祥。可用以製作佛珠,單粒或幾粒掛件,給人帶來幸運。
5、緬茄,是一種稀有的熱帶果實,形同茄子。於後堅硬如木,果身呈深褐色,蒂呈黃色,扁圓而長,大小不一。緬茄本身的特有形狀,就有一種誘人的魅力。據講,緬茄可驅魔避邪,鎮宅護身,給主人帶來幸運的力量和長命富貴,歷來為收藏家所珍愛。可以用一粒,或三粒,或多粒串起來,掛在身上,可作為飾物、佛珠,由於它本身特有的能量,可改變人的磁場,帶來吉祥、安康。
6、五眼六通,是一種不尋常的果實,蒂落後,頂部有五個小孔,看似五個小眼睛,首尾貫穿打洞,製成佛珠,便稱為“五眼六通”。“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種能力:“六通”是指神足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智證通。前五通各種修練都可達到,惟漏盡通為佛家的境界。是菩薩依定慧力所示現的六種無礙自在妙用。此種佛珠,涵意豐富。
7、仙桃,中國古代傳説桃木可以驅鬼,桃梗以可禳惡,桃符可以避邪,而桃核,質地堅硬,又同時具有上述功能,雕刻後製成的佛珠其能量不凡。蟠桃相傳是王母娘娘所種植的仙桃,可延年益壽。故蟠桃又稱仙桃。蟠桃果核形狀扁圓,表面上有許多凹凸不規則紋理,不需任何雕琢,饒有別致。蟠桃核呈古銅色,古色古香的韻昧很足,製成的佛珠別具一格。
8、“滿貫”,用椰子蒂製成的佛珠,極其罕見。椰蒂獨具特色,冬天不冷手,夏天不畏汗漬。這種椰蒂手串,有人給他起名為“滿貫”,大有意思。
9、天意子,天意子是一種奇特而堅硬的果實。扁圓的形狀,隆起辦辦的曲脊,看似蟠桃,又像細小的蕃瓜。佛經裏有天意樹,此樹隨天意而轉,悉遂所求。天意子便有其特殊的含義,用此珠修練,順遂天意;隨意佩帶,可增福慧。
l0、金剛 子,金剛 子據佛教書籍介紹謂金剛樹所結之子,也有説是菩提樹所結之子,甚為名貴。金剛,則為堅硬無比,無堅不摧之意,有可摧毀一切邪惡之力。密宗修練練金剛部吋須用金剛子念珠。金剛子佩帶身上,驅邪避禍之力較強,可增吉祥。
11、阿修羅子阿修羅是古印度諸神之一,漢語譯為“無端”,因其相貌醜陋之故。阿修羅,又是“六道”(即天、人、阿修羅、 畜牲、餓鬼、地獄)之一。阿修羅子因形狀其特而命名,具狀為扁圓、起稜、狀似心形,而首尾稍尖的果實。阿修羅子,本身具有特有的能量,助於修行。
l2、陀羅尼子, 是一種較少的堅硬果實。陀羅尼的意思為總持,謂能總攝無量佛法而不忘失的記憶能力,總持諸佛菩薩之功德,使一切善法生長,一切惡法不生之意。陀羅尼子的佛珠,持之念佛,有集善法,抑惡生的意思。
13、摩尼子,摩尼意為寶珠,據説有消除災難的功能。摩尼子是一種堅硬褐色的果實,表面有許多紋,較為難得。它的驅邪避災的功能較強,佩帶之可助平安富貴。
14、金絲菩提子,是一種較稀有的植物,質地堅硬,呈白色,裏邊有一條條紅色和線紋,故命名為金絲菩提,獨具特色和韻味。
l5、天竺,是印度的古稱。浙江杭州靈隱山之南有山名天竺山。該山裏生長的菩提名天竺菩提,大小不一,呈橢圓形,外表有不規則斑裂紋,天竺菩提有典雅深遂的韻味和魅力。
16、鳳眼菩提,每一粒上均有一鳳眼,鳳眼象徵祥瑞,用鳳眼菩提製成的佛珠是密宗修練者必不可少的法器之一。
17、龍眼菩提,每一粒上均有一三角狀眼。龍在佛教中有特殊的意義,如“龍象”比喻菩薩的威儀,“龍應”,謂觀音菩薩三應之一。龍梵語音譯為“那伽”,具有呼風喚雨的能力,也是守護佛法的護法。龍眼菩提,尤其是印度龍眼菩提,是難得之物,即是修練者必備物品。又是驅邪增慧之品。
黃花梨佛珠 黃花梨佛珠 [3]
18、麒麟眼菩提,形狀特殊,每一粒上有一方形眼,整個菩提子呈扁圓形如鼓鼓的柿餅,加上中間的方眼,如同一個個銅錢。麒麟為神獸龍頭,鹿身,身有麟甲,頭上有角,象徵祥瑞。麒麟眼菩提比龍眼菩提還難得,是增福慧,助開悟,護修行之上品菩提子。
l9、通天眼,為稀有果實種子,呈深灰色,粒上有不規則的小點狀突起物,奇特的是,每一粒上都有一圓形小孔,通天眼便由此而來。據講此珠可吸收人體病氣,常持此珠對增強體質,消除疲勞有幫助。驅除病邪,長保平安,通天眼可助於你。
2O、蓮花座,為稀有植物果實蒂,呈棗紅色,質堅硬,每一粒狀似一個小小蓮花座,名稱便由此而產生。據講,此物佩於身上,可保平安,增吉祥又助於修行。
21、蓮花,為稀有植物種子。呈圓錐形,有深褐色、白色兩種。質地堅硬,摸起來稍有刺手,其狀似蓮花,故得而名,蓮花出污泥而染,足成就果位的象徵。同時在密宗修練蓮花部時,須用蓮花串珠,對成就菩薩位較有幫助。蓮花佛珠隨身,可使人心安氣定,常保清淨。
22、蜜瓜菩提子,為菩提根的一種,未經加工,外表狀似蜜瓜,故而得名。看起來如同一個小小蜜瓜,饒有趣味。因本身即為菩提根,對修練菩提心很有幫助,也可作為收藏品。
23、白菩提根,為菩提根經過打磨加工而成,有的潔白如雪,有的略呈淡黃,明潤悦目。佩帶此珠,既助修行,也可消災,還有觀賞價值。
24、天台豆,為浙江天台山獨有特產,樹木所結種子。狀如大偏豆,呈黑色,質地堅韌。據説有驅邪之功能。去天台山者都不會忘記購買用天台豆所製成的佛珠。
25、天台菩提,為天台山木本菩提,呈白色或淡黃爭。天台山國清寺為天台宗的祖庭。當年開元三大十即: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將密宗普門大法帶來中國,著名天文學家一行法師曾受
不空大師傳法灌頂。一行法師將密法帶到天台,開創天台密宗,實為唐密一脈。故天台菩提子有其獨特特色和深遂內涵。
26、木魚果,為稀有樹木種子,呈棕色有斑點,狀似木龜,故而得名。因木魚本身有警醒迷悟,促人精進之功能,木魚果佛珠不僅因其奇特的外貌,而且更因其深刻的內涵而受到佛教人士的珍愛。
27、桃木佛珠,桃木,中國古代一直傳説可以避邪。用桃木製成的佛珠簡單明快,雖然算不上名貴,但其作用不凡。此類珠歷來受人歡迎。
28、雕刻佛珠,每粒雕刻的佛珠都浸透着工藝師的心血,用橄欖核雕刻的十八羅漢,神態名異,栩栩如生,吋謂藝術珍品。用山桃核雕刻的手串,每一粒都刻有六七位的菩薩或羅漢,神態逼真,不用心力,不會如此精湛。這類佛珠,既是藝術珍品,又是助於修行的良好法器,帶在身上,還可保平安,增福慧。
29、元寶菩提子,為星月菩提的一種,未經加工,每一粒看起來都如同一個小小的元寶,分大粒和小粒不同兩種,串起來作為手串,既典雅又別緻,可助修行,保平安,增福慧。
30、金龜子,為一種木質植物的種子,小小顆粒,每一粒都象一小小的烏龜,滿有意思,用它們製成的佛珠,既助修行,又有富貴吉祥的意喻。
31、金櫻子,為一種樹木的種子,長圓形狀,呈黑色,每一粒上都些有麻坑,質地堅硬。製成佛珠,別具一格。
32、鐵蓮子、銅蓮子,為樹木種子,呈長圓形,質地硬,有黃、黑兩色,黃色稱為銅蓮子,黑色稱為鐵蓮子。製成佛珠,讓人喜歡。

佛珠寶玉石類

寶石,因其顏色鮮豔、質地晶瑩、光澤燦爛、堅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較為貴重。一般來講,比較常見的寶石種類有:水晶橄欖石木變石綠松石孔雀石芙蓉石東陵石青金石碧璽石榴石金沙石等諸多品類。但這些只能算是次等寶石,遠遠比不上金剛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這四大名貴寶石,因這些寶石異常珍貴,故用這些寶石來製造佛珠,多為皇室或富紳所持用,一般人是無法得到的。如在《虛雲老和尚年譜》一書中,便有關於虛雲老和尚委託寬航法師將某親王所贈的“七色九寶羅漢珠”一串,帶到香港交給岑學呂居士留念的記載。
玉石,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包括許多種用於工藝美術雕琢的礦物和巖石。諸如大理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端硯石等均屬此範疇。而狹義上講,玉石僅指硬玉(以緬甸優質翡翠為代表)和軟玉(以優質和田玉為代表)二種。由於千百年來,玉石象徵吉祥,傳説可以避邪、禳災和帶來幸運,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智、禮、忠、信之道”的影響,那些採用玉石製造的佛珠,也就越發受到人們的喜愛了。翡翠佛珠更是此類佛珠中最尊貴的。翡翠佛珠寓意吉祥,平安,多子多孫,幸福連連,財源滾滾。不同顏色種水的翡翠佛珠項鍊的寓意和翡翠佛珠手鍊的寓意也有所不同,不過都有幸福、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佩戴翡翠佛珠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能平安吉祥等,這是一種對美好的生活祝福和祈盼。

佛珠果實類

果核類 果核類
果實(核)類佛珠,在佛珠的大家庭中佔有很大比例。人們隨便就可以列舉出不少種類,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欖核雕刻、皤桃核、金剛子、太陽子、天薏子、蓮子、椰蒂、五眼六通等,簡直不勝枚舉。這其中以桃核、橄欖核為果核類的代表,以木槵子、椰殼(蒂)為果實類的代表。
樹是一種落葉喬木,易植而子繁,故被人們廣泛種植。據傳桃木可以驅鬼,桃梗可能禳惡,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堅硬,可以用來雕刻成具有深刻含義的各類佛珠。
橄欖是一種常綠喬木,果實長圓而兩頭尖,因其味苦澀而甘,故有“諫果回甘”之稱。橄欖核堅硬如石,是製造佛珠的極佳材料。
木槵子,亦稱作無患子,是一種生長在高山上的喬木,枝葉如椿樹,其葉對生,初夏之季開黃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為三。結實大如彈丸,堅黑如漆珠。因在《木槵子經》中佛陀曾教導波流離王貫穿木槵子作念珠,遂使得後世的佛教徒均喜用木槵子來製造佛珠,意喻秉承佛陀教誨,無有忘失。
椰,或作“枒”,是一種生長在熱帶地區的常綠喬木。果實叫椰子,可用來製造佛珠。據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説:“近來習尚,丈夫多臂纏金鐲,手弄椰珠……。”趙棻在《濾月軒文集》中亦有相同的記載:“乾隆年間,户部侍郎趙秉衝,精選一串椰子數珠,珍比千狐之腋。”由此可知用椰殼(蒂)來製造佛珠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佛珠竹木類

竹和木都可以用來製造佛珠。竹是一種多年生長的禾本木質常綠植物,柔體而虛中,不易被風雨所摧折,經歷寒暑,枝葉蒼翠不凋,故而古人常把它比作是“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竹有篁竹、邛竹文竹箭竹棕竹桃枝竹、斑皮竹等類。篁竹,質堅皮白;邛竹,高節實中;箭竹,堅勁中矢,這些都是用來製造佛珠的好材料。
至於木的種類,可以説是不可勝數。用來製造佛珠的一般材質,可用松、柏、桂、椒、桐、梓等,因為松柏後凋,比喻堅貞、壽考;桂椒馥郁,表示拔萃通神;桐為嘉木,鳳凰可棲;梓是良材,用制琴瑟,大都具有一定的含義。但是,比較名貴的木製佛珠,則多選用檀香沉香、伽南、烏木等珍貴質料。
檀香木,又名旃檀,能作香料焚燒,亦可入藥。如《一切經音義》中註釋説:旃檀,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疾安身之藥,故名與樂。[23]
時至今日,用來製造佛珠的檀木,以黃檀紫檀居多。尤其是紫檀,因其木材堅實,紋理細密,色澤紫紅,加之有馥郁的香氣,被列為佛教五香(瀋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之一,更為人們所鍾愛。

佛珠翡翠類佛珠

佛珠具備高貴典雅之美,因為翡翠佛珠是屬於比較古典的,所以在參見宴會或者出席重要的活動時佩戴,在妝容或是髮型上也要適當加入一些古典元素,才能將它的魅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大多數人把佛珠當做裝飾品,其實佛珠還可用來修養身心,佩戴翡翠的佛珠千萬不可化濃妝,那樣是對佛祖的不尊重和蔑視。男士一般不會,特別是佩戴翡翠佛珠的女性朋友一定要注意,上妝後看上去優雅清新即可,千萬不可濃重。在佩戴翡翠佛珠的時候,其他金銀首飾或是裝飾品最好不要一起佩戴,因為佛珠是需要清淨的。佩戴佛珠時也不要去特別嘈雜的場所,還有來歷不明的佛珠也不要隨便佩戴。

佛珠其它種類

這一項的涵蓋面非常廣泛。可以説,除了上述的珍寶類、菩提類、寶玉石類、果實(核)類、竹木類之外,皆應屬於此項。牛角、牛骨、犀角、象牙等由於律制所限,一向被漢傳佛教所排斥,卻深受藏傳佛教的喜愛,藏傳佛教甚至還有用人頭骨來製造佛珠的,佩帶或持用這些佛珠,也就更能使人了知生死的本來。同時,還會使人感受到一些神秘的宗教氣氛。
除此之外,還有用陶瓷、紫砂、雕漆等質料做成的佛珠,這些形態各異的佛珠,也同樣會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思。

佛珠持用方法

佛珠是弘法最為方便的法器,所以歷來大德高僧莫不巧用佛珠。在經典當中特別強調,持用不同質料的佛珠,其唸誦的功德利益,也有勝劣的差異。如《佛説較量數珠功德經》中,佛告大眾言:
汝等善聽,我今演説受持數珠校量功德獲益差別。若有誦唸諸陀羅尼及佛名者,為欲自利及護他人,速求諸法得成驗者,其數珠法應有如是,須當受持:若用鐵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銅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槵子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諸佛淨土及天宮者,應受此珠;若用蓮子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萬倍;若用因陀羅佉叉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百萬倍;若用烏盧陀羅佉叉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千萬倍;若用水精為數珠者,誦掐一遍得福萬萬倍;若用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不可算數,難可校量。[24]
此外,在《攝真實經·建立道場發願品》卷下、《守護經》、《瑜伽念珠經》中,均以菩提子珠的功德最為殊勝。那麼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菩提子珠具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在《曼殊室利咒藏校量數珠功德經》裏邊,文殊菩薩為大眾講述了佛陀往昔因地當中的一段故事,以釋羣疑:
以何因緣我今偏贊用菩提子獲益最勝?曼殊室利菩薩言:乃往過去有佛出世,在此樹下成等正覺。時一外道,邪見壞心,毀謗三寶。彼有一男,忽被非人之所打殺。外道念言:我今邪見,未審諸佛有何神力。如來今既在此樹下成等正覺,若其實聖,樹應有感。即將亡子卧菩提樹下,作如是言:佛樹若聖,我子應蘇。以經七日,誦唸佛名,子乃重蘇。外道歡喜贊言:諸佛有大神力我未曾見,佛成道樹現此希奇甚大威德,難可思議。時諸外道聞此事已,舍邪歸正,發大菩提心,信佛神力不可思議。以此因緣,世人皆號為延命樹。其菩提樹遂有二名:一名菩提樹,二名延命樹。[25]
不管怎樣説,選擇一串菩提子的佛珠,在心中唸誦經文、咒語或佛菩薩的聖號,可以驅除煩惱,消除報障,增加智慧,利己護人,對於幫助我們修行實在是大有裨益。
前面講過,佛珠可分為三個種類,即持珠、佩珠、掛珠,而一般的唸佛者,大多選用持珠。
持珠的姿勢,亦可分為二種,單手持珠與雙手持。單手持珠,大多用於站立、經行的時候;而雙手持珠則是打坐時經常採用的姿勢。其方法是將佛珠置於兩手之間,呈交叉狀,把母珠放在一側,掐捻一週,回至原處即可。其實,根據《佛像圖鑑》一書記載,歷來大德高僧手持佛珠的姿勢皆無定法,左手、右手、單手、雙手、提高、垂下、平胸、齊膝,各種動作都有,但求其“方便”而已,所以我們也就不必強求特定的持珠方法了。
在持珠的過程中,經常有人會遇到要不要跨過“佛頭”(母珠)這類問題。因為在經典中曾有:
珠表菩薩之勝果,於中間絕為斷漏。
繩線貫串表觀音,母珠以表無量壽。
慎莫驀過越法罪,皆由念珠積功德。[26]
經有記載,故而才有此一説。假如唸誦者,純以佛珠作為記數的工具,則不必把母珠和隔珠計算在內,唸誦時輕輕捻過便是。如是念誦的人,除了把佛珠當作精進、記數的工具外,還希望藉着它來體悟更多佛理的話,當手捏到隔珠的時候,可用“佛、法、僧”三寶,或“戒、定、慧”三學來觀想,當手掐到母珠的時候,也同樣可以觀想佛的相好光明,同時再逆時針朝相反方向捏念,即可解決此類問題了。
佛珠除了拿在手中起唸誦記數的作用以外,還可以掛在頸部充當掛珠,或纏繞在手臂上起到佩珠的作用,這些都是具有深刻含義的:
二手持珠當心上,靜慮離念心專注,
本尊瑜伽心一境,皆得成就理事法。
設安頂髻或掛身,或安頸上及安臂,
所説言論成唸誦,以此唸誦淨三業。
由安頂髻淨無間,由帶頸上淨四重,
手持臂上除眾罪,能令行人速清淨。
若修真言陀羅尼,念諸如來菩薩名,
當獲無量勝功德,所求勝願皆成就。[27]
佛珠 佛珠 [4]
再者,密教中由於三部(胎藏界)、五部(金剛界)修法之不同,對於佛珠也有着特殊的要求,與平時常用的佛珠相比,是有所不同的。據《蘇悉地羯羅經》説:“佛部用菩提子珠,觀音部用蓮花子珠,金剛部用嚕椰羅叉子珠。”又據《守護經》及《瑜伽念珠經》説:“佛部用菩提子珠,金剛部用金剛子珠,寶部用金等諸寶珠,蓮花部用蓮花子珠,羯磨部用種種和合珠。”又近人金安一居士所著《密宗輯要》一文説:“修增法用琥珀珠,修息法用水晶珠,修壞法及長壽法用珊瑚珠,修誅法用人頭骨珠,修觀音法用菩提子珠,修一切法均可用鳳眼菩提子珠。”
另外,密教的經典對掐捻佛珠的指法也有詳細規定。從五部而言,《攝真實經》中記載:佛部以右手拇指與食指掐之,金剛部以右手拇指與中指,寶部以右手拇指與無名指,蓮花部以右手拇指與小指,羯磨部以右手拇指與其餘四指合捻之。從三部而言,《蘇悉地經》中記載:佛部以右手拇指與其餘四指的指尖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於中指中節以掐之;蓮花部以拇指與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餘三指而掐之;金剛部以拇指與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餘三指而掐之。

佛珠拿念珠的方法

將念珠展開,右手四指下託,唸佛或持咒時,從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丫=),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珠到母時,即刻由左向內轉過頭來,再從母恭旁的第一珠掐起,千萬不要跨越或直掐而過母珠。經雲:“不應越母珠,驀過越法罪。”“因繩線表觀音,母珠表彌陀也。”
另外,有些經典中,對於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記載。
《攝真實經》中對執持念珠的方法是這樣的:
佛部:應用右手母指與頭指(食指也)掐之。
金剛部:應用右手母指與無名指掐之。
蓮花部:應用右手母指與四指掐之。
羯磨部:應用右手母指與四指掐之。
《蘇悉地經》的記載是隻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與無名指之頭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頭(食)指少屈,附於中指中節以掐之。
蓮花部:合大指與中指之頭。餘指皆舒而掐之。
金剛部:合大指與食指之頭,餘皆舒而掐之。
《軍荼利儀軌》雲:以右手大指捻頭指,當心撥珠,餘三指散直(這是佛部的“説法印”,亦名“持名印”,這裏則為“唸誦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轉法輪狀。
《無量壽儀軌》雲:二手當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蓮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無名指移珠,誦至最後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為佛典所載。不過,大家都習慣了用《攝真實經》佛部和《蘇悉地經》金剛部的方法了。如果真是發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子,我認為還是以遵照經典記載的掐珠法去修持為妙,因為功德究竟不同也。
初次使用
佛珠在請購回來以後,一般的要有一個淨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顯宗和密宗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顯宗行人在佛珠請購回來以後,一般會用持誦大悲咒四十九遍的水進行灑淨,然後再進行持誦修行,不會念大悲咒的也一般會請自己的師父對念珠進行加持除淨,這樣做主要是去除附着在唸珠上的精靈和污穢的東西,是其變為具善緣的修行法器,不會念佛的人佩戴這樣的念珠才會有保護的作用。
密乘的行人,一般在請購一串佛珠以後,會以本尊法的佛珠加持法將佛珠進行加持除淨,使其轉變為符合各個本尊的誓句物,在平常的使用當中也會在使用之前唸誦念珠加持法,這是一個完全的密乘行人所必需做的。不懂得加持念珠和加持舌的人在修習密法的時候也不容易得到成就,這兩個法有相對應各個本尊的法也有獨立的法軌。至尊達賴喇嘛也曾經説過“這樣通過經常的加持的念珠,才能夠在未來的修行當中作各種事業,比如説為其他人致病等等。”所以密宗的念珠既是計數工具也是各個本尊做羯摩事業時的所緣物之一,它的含義也遠遠要比顯宗的念珠深廣的多。如果這些方法都不會的人,可以在使用之前持誦六字真言一百零八遍進行加持按照個傳承的口訣實施,或者請自己的上師進行加持均可。
有些人到處的宣揚漢密的內容,引用《蘇悉地經》《大日經》《金剛頂經》等漢密經典中的內容,介紹持咒法或者加持念珠的方法,這樣做是非常不正確和不道德的。要知道這些方法是要有人實際的在旁邊進行指導的,而且需要經過對應法的灌頂授權,沒有授權就如同一個平民要實行國家主席的職權一樣是瞎胡鬧的,而且會有危險,在世間法裏這樣做是犯法的就像詐騙,不但無益而且有害,在佛法裏這也是不允許的。而且漢密的傳承,除了一部分隨着日本的空海上人流傳到日本形成了東密以外,其他的基本上已經斷絕了。佛教是最講究法統清靜的,所以在經文的開頭都會有一句“如是我聞”,在各論典的開頭也都會有傳承的祈禱文和頂禮文。所以像這樣亂引用密典和密法的行為,要堅決抵制和批判。
繩子斷了,應怎樣處理呢?
念珠的繩子斷了,很多人誤以為是不詳的預兆,其實,這是錯誤的見解,須知任何物件,用久了,總不免有磨損或折毀,故念珠的繩子斷了,實不足為怪,試想世上原來就充滿‘無常’的現象,人生離不開生、老、病、死的階段,萬物有存在,自然有消失;有開始,也有終結的過程。這些現象,原是世界的‘真相’,過去如此,將來也亦然。所以佛珠的繩子斷了,只要換上一條新的繩子,就可繼續使用了,不必過份執着,也不用介懷,應該藉着這機會,體悟一下‘世道無常’的道理。

佛珠使用念珠規定

任何人均可頸掛念珠,所謂“出家人才能頸掛”的説法並無依據,有高僧大德專門提出,人人都可以掛在頸上,皆可獲無量福,滅無量罪。念珠掛在頸上掛一圈;如果手上拿着一定要是兩圈;如放在台案上,一定要放三圈,才合規矩。念珠是修行的工具,唸佛、持咒存乎一心。“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佛珠的數量、構造和質料都只是助道的助緣,不可過於着相和執着:“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心繫諸佛,珠可助道”。

佛珠使用禁忌

最主要的注意事項基本上就只有一條,就是清淨。如果細説起來可以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第一、不要手腕上帶着念珠去衞生間方便。如果需要去的話,可以將念珠摘下放在上衣口袋裏,夏天可以貼身掛在脖子上。
第二、不要在夫妻同睡的情況下戴念珠或者放在牀邊。
第三、不要在吸煙或者用手觸摸過從葱、蒜、韭菜或者飲酒時佩戴念珠,更不要將煙吐到念珠上。
第四、念珠不使用和佩戴的時候,應當放在佛堂裏或者佛像跟前。有薰香的行人,可以在每天早上起來使用之前用燻香薰一下。
第五、不要隨意觸摸其他人的念珠。
第六、念珠不要放在褲子兜裏,更不要放在屁兜裏。
第七、念珠在掛在脖子上,或者掛在牆上時應該將佛塔向上。
第八、請不要用摸過肉或者魚等不潔淨東西的手觸摸念珠,在摸念珠之前應當洗手。
第九、在計數的時候,每唸完一串的時候,不要將念珠翻轉以後再計數要不間斷的循環計數。相反轉念珠計數這樣做的人説是不越過佛頭,這是不正確的,應當在同方向繼續撥動計數。任何的經典也沒有翻轉以後計數這樣的記載。在漢地的各個宗派中,正統的教授中也沒有這樣的説法,按照藏傳佛教的説法這樣的翻轉念珠計數是中斷魔在作怪,是正法衰敗引起的魔法亂教的現象。按照漢傳各宗的説法是,法輪應當同向旋轉不會忽然向順時針又忽然向逆時針轉,所以也沒有將念珠反方向調轉的規則。前者藏傳佛教對於此事説得比較嚴重,後者比較松,但是應當引起使用者對此事足夠的注意。而不應當向很多所謂的大師説的那樣“根據自己保持的習慣”“如果在第八識已經有了這種翻轉念珠的種子就不必改變這個習慣”這都是一種退轉正法的行為,是不可取的。要知道無論是中觀宗還是法相宗都不承認第八識的實有,這在很多的論述中都有論及,所以像前面的那種所謂的“第八識的”“種子”的説法是不正確的。如果你到印度或者尼泊爾或者康藏地區,這樣的翻轉念珠將是一種很奇怪的行為。因為在古代無論是佛教的發源地還是融合了唐朝時期印度佛教漢傳佛教西藏佛教,延續至今都沒有這個傳統。
第十、不要在持唸的時候隨意掄動或擺動念珠,要在腰部以上的位置嚴肅的鄭重的計數。

佛珠製作工序

  1. 選料
  2. 烘乾木料
  3. 將木料切成方形
  4. 按紋路進行打孔
  5. 磨圓(初磨)
  6. 手工打磨(精磨)
  7. 串好成品。
  8. 結束語
佛珠本是作為僧眾道具出現並被保存至今的,如《釋氏要覽》卷中“道具篇”引《中阿含經》雲:“所蓄物,可資身進道者,即是增長善法之具。”[28]可是隨着年湮代遠、律制久蕪,許多道具已經名實俱廢了,如齒木濾水囊等即屬此例。而佛珠不但未被廢置,反而更加承順世間,可以説早已成為那些“與佛有緣”眾生“有善根”的表徵了。正因如此,我才在幾十種法具中,選擇了“佛珠”一項加以詳細介紹。
這篇文章對於佛珠的種類、數目、質料等,就自己所知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目的是為了讓大家能夠了知這諸多的“相狀”。《金剛經》説:“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説明眾生修行,無論誦經、唸佛、拜佛,都不要“執相”,而佛珠也是作為“相”之一種而存在的。所以當我們在使用佛珠時,不要過分地計較它的構造、顆數和質料才好。只要我們能做到“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也就可以早證菩提、成就涅盤了。

佛珠相關詞語

開頭相同
佛豆 佛男 佛頭菊 佛舍利 佛羅倫薩大教堂 佛頂菊 佛生日 佛化 佛剎 佛桌兒 佛眼 佛頭石 佛書 佛院 佛螺 佛力 佛泥 佛塔
結尾相同
空王佛 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活佛 繡佛 長齋繡佛 即心是佛 樂山大佛 見性成佛 頂佛 辟支佛 得佛 成佛 無量壽佛 萬家生佛 禮佛 如來佛 過去佛  [2] 

佛珠註釋

[1]東晉佚名《佛説木槵子經》,《大正藏》卷一七,726上中。
[2](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卷一八四〈李輔國傳〉,4759頁,中華書局版。
[3](唐)道宣著《續高僧傳》卷二十〈道綽傳〉,《大正藏》卷五〇,593下。
[4](唐)義淨譯《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大正藏》卷一七,726中下。
[5](唐)義淨譯《校量數珠功德經》,《大正藏》卷一七,726下。
[6]請參閲(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四“最勝陀羅尼品”第六,《大正藏》卷一六,418中。
[7](唐)湛然述《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之五,《大正藏》卷四六,314下。
[8]請參閲(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賢聖名字品》,《大正藏》卷二四,1011頁下。
[9]請參閲(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十住品》,《大正藏》卷九,444下—445上。
[10]請參閲(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十行品》,《大正藏》卷九,466中下。
[11]請參閲(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賢聖名字品》,《大正藏》卷二四,1011中。
[12]請參閲(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十地品》,《大正藏》卷一〇,179中。
[13]請參閲(唐)玄奘譯《阿毗達磨俱舍論·分別賢聖品》,《大正藏》卷二九,119中。
[14]《大正藏》卷八,832上。
[15]請參閲(唐)般剌蜜帝譯《楞嚴經》卷八,《大正藏》卷一九,142下。
[16]請參閲(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二十二,《大正藏》卷二五,224上。
[17]請參閲(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福田經》,《大正藏》卷一,616上。
[18]請參閲(唐)玄奘譯《俱舍論》卷一,《大正藏》卷二九,2中。
[19]請參閲(唐)般刺蜜帝譯《楞嚴經》卷六,《大正藏》卷一九,129上中。
[20]《佛光大辭典》“菩提子”條,5199中下。
[21](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記》卷八,《大正藏》卷五一,915中。
[22](唐)寶思惟譯《佛説較量數珠功德經》,《大正藏》卷一七,727中。
[23](唐)慧琳撰《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一,《大正藏》卷五四,434下。
[24](唐)寶思惟譯《佛説較量數珠功德經》,《大正藏》卷一七,727上中。
[25](唐)義淨譯《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大正藏》卷一七,726下—727上。
[26](唐)不空譯《金剛頂瑜伽念珠經》,《大正藏》卷一七,727下。
[27](唐)不空譯《金剛頂瑜伽念珠經》,《大正藏》卷一七,727下—728上。
[28]宋道誠集《釋氏要覽》卷中“道具篇”,《大正藏》卷五四,278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