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蜥

鎖定
草蜥,亦稱“蛇舅母”, [2]  是蜥蜴目蜥蜴科草蜥屬的統稱,已知的有19種,中國共有13種。 [3]  長約25釐米,尾很細長,幾為頭和軀幹部長度的二倍以上;背面綠褐色,腹面灰白色;體側下方綠色。背部有6行大鱗。 [4] 
草蜥分佈於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湖北、江西、安徽、江蘇、四川、陝西、甘肅、台灣等地, [5]  善於在地上爬行或在草叢、灌木叢中穿梭,動作敏捷。主要以昆蟲為食。所有物種均為卵生,窩數和窩卵數存在種間差異。生態位也存在種間差異。 [6] 
中國總共有13種草蜥分佈,其中北草蜥、峨眉草蜥和崇安草蜥為中國大陸特有種;台灣草蜥、翠斑草蜥、鹿野草蜥、雪山草蜥、索德氏草蜥為中國台灣地區特有種。 [7]  黑龍江草蜥、台灣草蜥、雪山草蜥、恆春草蜥、北草蜥、南草蜥、蓬萊草蜥、白條草蜥均已被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8] 
中文名
草蜥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蜥蜴目
蜥蜴科
草蜥
分佈區域
中國、越南、緬甸、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及蘇聯西伯利亞

草蜥外形特徵

草蜥 草蜥
蜥蜴目蜥蜴科的一屬。頭頂具對稱排列的大鱗,背部起稜大鱗排成縱行,腹部大鱗近方形。大腿腹面近肛側鼠蹊窩1~5對。受到強烈干擾時,尾易自截,斷後又能再生。體背綠褐色,腹面灰白色,體側下方綠色。剛孵出的幼蜥尾下常為紅褐色。體細長,約50~60毫米,尾細長,為體長的兩倍以上。

草蜥生活習性

草蜥 草蜥
北草蜥棲息於海拔180~1750米的丘陵、平原和山區的茂密草叢中或矮灌木林間,受到驚擾則迅速逃遁,在杭州地區的活動時間和食性是:4月初在11點前後最多,8月間每天9~11點和15~16點見到的個體較多,10月底在12~13點數量最多。以昆蟲為食,春季主要吃蝗蟲卷葉蛾幼蟲鼠婦地花蜂;夏季主要吃直翅目昆蟲(如蝗蟲、螽斯)、也吃尺蠖蛾幼蟲和鞘翅目昆蟲。

草蜥生長繁殖

8月下旬 在福建武夷山採到北草蜥的卵,每窩4~6枚,卵圓形,乳白色,卵徑9~11毫米×11.5~14.5毫米。剛孵出的幼蜥全長74~82毫米,尾長51~60毫米。

草蜥分佈範圍

分佈世界已知約10種,分佈於越南緬甸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及蘇聯西伯利亞。中國有 6種、常見的有北草蜥、南草蜥白條草蜥,主要分佈於華中華南西南地區

草蜥藥用價值

黑龍江草蜥 黑龍江草蜥
【藥 名】:黑龍江草蜥
【拼 音】:HEILONGJIANGCAOXI
【來 源】:為蜥蠍科動物黑龍江草蜥的乾燥全體。
【功 效】:祛風除濕
【主 治】:用於風濕痹痛。
【性味歸經】:辛、苦,温。入肝、脾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蛇師酒, 15一20毫升。
【別 名】:蛇蟲子、山馬蛇子、樹馬蛇子、蛇師(《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本種分佈於我國黑龍江、遼寧吉林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多於夏、秋季捕捉,捕後去內臟,烘乾或曬乾。
【拉丁名】:原動物黑龍江草蜥TaRydromus amurensis ( Pe-ter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草蜥
草蜥(16張)
物種進化演變史(主要包括物種起源、進化歷史及現狀等)

草蜥飼養方法

草蜥綜述

隨着寵物熱的驟然升温,一些已厭倦了養貓養狗和追求新奇的人開始飼養起一種國外很流行的個性寵物——蜥蜴
草蜥 草蜥
説起蜥蜴,很多人的感覺是醜陋、可怕、恐龍般的動物。其實不然,蜥蜴類動物大多温順可愛,顏色豔麗,而且好靜,往往在一個地方一呆就是幾個小時。所以它才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寵愛。在此,我將有關蜥蜴的資料和挑選訓養蜥蜴的方法介紹給大家。 我們知道和能見到的蜥蜴大多是變色龍鬣蜥龍蜥、草蜥、石龍子等種類。能從市場買到飼養的蜥蜴主要有長尾鬣蜥、麗紋龍蜥、北草蜥、大渡石龍子這幾種。
挑隻身心健康的蜥蜴
挑選蜥蜴時,一定要注意幾個方面
精神狀態眼睛有神,四肢有力,體格健壯,主動進食;2顏色豔麗,紋路清晰3身體無傷殘,全身鱗片無破損,尾部無斷裂痕跡,四肢爪尖完整。這樣選出的蜥蜴,才可以放心飼養。
養條蜥蜴樂趣多
以下介紹幾種蜥蜴的養殖方法及經驗,僅供參考。
草蜥 草蜥
長尾鬣蜥俗名變色龍、水龍馬鬃蛇。顏色豔麗,性情温順,體長在40釐米以上,可以缸養或放養。缸養要求缸的長度超過蜥蜴的長度,越大越好,缸底以沙或石做鋪墊,放塊沉木或石塊供其棲息,缸中置一水盆,水以晾曬過為佳,供其飲水與洗澡。放養可以在屋中或陽台,放一水盆或每兩天給它洗一次温水澡即可。食物以麪包蟲為主,1至2天喂一次,一次可吃6條蟲。有條件的可以捉些蟋蟀和青蛙來改善伙食,偶爾喂一些生菜蘋果可提高其體質。可訓練它趴在肩膀上不動,出門散步。
麗紋龍蜥和北草蜥體型中等,性格活躍,適應性強,宜缸養。佈置和餵養與長尾鬣蜥相同,但不用洗澡,缸內要保持濕度,忌悶熱與陽光暴曬。可以拿在手中玩耍,但要注意麗紋龍蜥行動迅速,偶爾被激怒時,會張口咬人,所以不要用力去抓它和拽其尾巴。
石龍子體型中等,尾較長,體表鱗片光滑,類似蛇,生命力強,喜土中穴居。缸養條件簡單,缸底鋪沙土5至10釐米厚,放飲水盆和餵食盆各一個,食物以麪包蟲和其它昆蟲為主,注意保持環境潮濕。
草蜥 草蜥
晰蜴作為寵物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多。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有些蜥蜴是國家級保護動物,如巨蜥鱷蜥等,數量已與大熊貓相當,瀕臨滅絕。因此,我們見到有販賣、倒賣者,應拒絕購買並立即舉報。只有這樣,這些動物才不會從地球消失,我們才能夠經常看到這些有個性、可愛的動物。

草蜥飼養習性

飼養蜥蜴時,紫外線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幾乎所有的蜥蜴類都需要照射陽光,在體內利用維生素D吸收鈣質,而患俗稱軟骨病佝僂症死亡。 在室內飼養時,不易做日光浴,可利用紫外線燈太陽燈作為照明,以補充紫外線; 但壁虎類大多為夜行性動物,不需要太多的紫外線。由於壁虎討厭強光,照明時應避免使用太陽燈等光線強烈的燈光。
食物
台灣草蜥 台灣草蜥
小型的蜥蜴可以餵食蟋蟀。如果能吞食,剛出生的小老鼠營養價值最高。另 外還可餵食昆蟲、蚯蚓蜘蛛等。僅餵食昆蟲,容易發生鈣質與維生素攝取不足,應添加專用營養添加劑。 從中型到大型的蜥蜴,應配合蜥蜴的體形選擇各種大小的老鼠餵食。老鼠來源不足 時,可餵食一般的肉類、肝臟等食物,但最好添加專用營養劑。還可餵食麪包蟲、 剔除骨頭和刺的小魚或魚肉
其他
蜥蜴雖需進行日光浴,但日光浴經常造成籠內的温度過高,每日進行日光浴將有害健康,最好的方法是平時使用太陽燈、紫外線燈照明,並偶爾進行日光浴。對蜥蜴烏龜而言,紫外線與食物、飲水一樣,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使用太陽燈照明,從早到晚,每日照射12小時左右,即能達到充分的效果。紫外線燈的強度比太陽燈強許多,過強的紫外線對動物有傷害,同時也有曬傷,眼睛失明的危險,每日照射10-20分鐘即可。使用紫外線燈時,應該在籠內佈置一處燈光照射照射不到的地點,僅在蜥蜴高興的享受紫外線時開燈,當蜥蜴移動到燈光照射不到的地點時,代表照射量已經足夠,即可將燈關掉。 紫外線燈雖然效果好,但使用方法較複雜,新手最好選用太陽燈。 [1] 

草蜥斷尾再生

綜述
草蜥 草蜥
再生在動物界是較普遍的現象。分佈在我國的壁虎科蜥蜴科石龍子科蛇蜥科種類,蜥尾不僅具有自殘行為,且有很強的再生能力。蜥尾在受到壓、擠、拉等外界刺激時可自行斷落.但斷尾仍有跳動能力以分散敵害的注意力,半月後,殘尾的斷面處又可重新開始長出再生尾。有關蜥尾自殘的資料,大多限於斷尾及再生的一般性敍述,然而對其機制則尚未見有鉸系統的報道,“蛤蚧的尾及其再生研究”一文系國內僅有的研究總結。筆者以北草蜥為實驗材料,觀察了尾的自殘及再生過程,並用多疣壁虎(以下簡稱壁虎)作了內容相同的對比試驗,以便進行蜥尾自殘及再生機制的探討。現將實驗結果整理報告於後。

草蜥試驗方法

草蜥
草蜥(5張)
1989年5月10日至6月10日,選用捕自蘇州上方山山麓的20條北草蜥作為實驗材料,平均體長約56.6mm,平均尾長約167.4mm,體重平均約4.37g同時以居民住宅內捕得的20條多疣壁虎進行對比,這些壁虎的平均體長約56.2mm,平均尾長約60mm,體重平均約3.9g記 錄實驗動物的各項體測量度。根據實驗要求人為地使蜥尾作不同長度的斷殘,然後將手術後的北草蜥和多疣壁虎分別置於模擬自然生境的大玻璃缸內餵養,逐日定時觀察並記錄蜥尾再生情況。同時對正常蜥尾、斷尾和再生尾進行了解剖,觀察對比它們之間的不同。此外,還輔以尾部皮膚的縱切.探究與斷尾的關係,切片厚度為12u。

草蜥實驗結果

1.斷尾部位與斷尾跳動時間
通常,當斷尾部位發生在接近尾基而斷尾長度超過尾長之半時,則斷尾跳動時間要比斷尾長不及一半者長,跳動時間平均為10分鐘左右,最長的達11分10秒,第1、2、4號北草蜥的斷尾長度不超過尾長的50%,其平均跳動
時間只有5—6分鐘。由此可見,斷層越長,跳動時間愈久,反之.斷尾跳動時間就短。同樣,多疣壁虎斷尾跳動時間也與斷尾長度成正比關係,同時還發現除第5號壁虎外.其它個體受刺激時自殘丟棄的斷尾.都大於尾長之半。手術時,我們擬以人工法折斷其小部分蜥尾,但斷尾部卻總是出現在尾基部。
北草蜥殘尾的創口大多在第二天癒合,但也偶有當天或第三天癒合的。壁虎的殘尾創口在1—2天內癒合,也以第二天癒合的為多。通常,蜥尾創口癒合所需時間與斷尾部位有關:斷尾部愈接近尾基.則癒合的需時愈長。蜥尾剛斷落時,殘尾創口有組織液和血液滲出,然後形成一層薄膜而停止外滲,並逐漸開始癒合。北草蜥殘尾斷面上的8束肌肉因被斷尾拉出.形成四周內縮的圓錐形。若分離蜥尾前後斷面的內縮肌束,便可見到造成斷尾的自殘部位。多疣壁虎尾斷裂後.殘尾的肌束被脱落的斷尾拉出,兩三分鐘後四周內縮井與演出的組織液、血液共同結成嘎面。被斷尾拉出的8條肌束,在斷面上排列成盛開的葵花狀。斷尾處同樣發生在尾椎骨的自殘部位。
3.芽基出現
自斷層日起,經10—11天的癒合期,殘尾斷面的痂即脱落,長出再生尾的芽基
北草蜥最初形成的芽基鈍圓,呈一光潔的小突,有些個體的芽基藍色或藍中帶紅。多疣壁虎在飼養過程中很少進食,不少個體在耗盡體脂後死去,僅有兩條壁虎在斷層後15天長出芽基。
4、斷尾再生
第7、第8號是兩條北草蜥在自然界中自殘斷尾後的再生層生長狀況:第7號北草蜥於5月10日被捕獲時,已有長7mm的再生尾,第8號的殘尾斷面也已癒合。為了解蜥尾的再生速度及其規律,可參考第7、第8號北草蜥的蜥尾再生過程,若將其作成迴歸線,則迴歸曲線開始時較平緩,往後逐漸上斜,至再生尾表面出現環痕(角質鱗長出前的必經階段)時,曲線的上斜度最大,候後又趨平緩。由此表明,從殘尾出現芽基到再生尾結束生長的全過程中,初期的生長速度緩慢,以後逐漸加快.至尾表出現環痕和長出角質鱗時達到最大長速,當再生尾生長接近結束時,生長又變得緩慢而不顯,整個再生過程符合直線同歸。
5.再生尾的特點
蜥蜴再生尾的尾徑明顯地小於原生尾。北草蜥的再生尾顏色較深,再生尾鱗也小;原生尾的尾肌按節排列呈“M”形,但整條再生尾的肌肉無分節現象,呈縱行肌束,圍繞蜥尾的肌肉共16束;支持再生尾的中軸系-軟骨質的管狀結構,表面有不規則小孔,與正常的尾椎骨截然不同。多疣壁虎再生尾的背鱗較原生尾大,色淺,腹鱗小於原生尾,排列不規則,也缺乏與原生尾相同的大形尾下鱗,肌節不分節,圍繞創口至尾梢的縱肌共8束,再生尾的中軸兩側無脂肪柱;再生後的支持結構與北草蜥相同。人為致斷北草蜥的再生尾,殘尾創面結構顯得極不規則,斷層跳動時間也較原生尾短,只能維持2—3分鐘。

草蜥討論分析

尾具自殘和再生能力的蜥蜴,不論支持其尾的尾椎骨、控制蜥尾運動的尾肌,還是保護尾部的皮膚及尾鱗,都具有一系列與斷尾行為相關的特點。
1.尾椎骨
北草蜥尾椎骨的推體為前凹型,多疣壁虎為雙凹型。兩枚尾椎骨之間通過前後關節面、椎體.以及相鄰尾肋的韌帶緊密關連。尾椎骨的背腹分別有神經棘和脈棘。各關節面均為軟骨組織結構,保證關節活動的靈活性。北草蜥自第七尾椎至尾梢,每枚尾椎骨中部都有一個能引起斷尾的自殘部位,這是尾椎骨在形成過程中前後兩半未曾癒合而待化的結構。雄蜥第七尾椎骨之前是一對半明莖所在處,雌蜥則子其相應 部位有兩束粗大的肌肉。半陰莖或肌肉束的遠端都連接在第六、第七尾椎骨的關節處。因此在最前面的7—8枚尾椎骨處極少發生自殘斷尾現象多疣壁虎除前4枚尾椎骨外.其它尾椎骨均有自殘部位。雄性半陰莖的遠端連接在第四、第五尾椎骨的關節處;雌性在該處的兩條肌肉束,與第三、第四尾椎骨的關節部位連接。壁虎的尾短,約與體長相等,斷尾的位置一般都發生在第五至第七尾椎骨的自殘部位。這就表明它們常能以最大長度將尾斷落,使斷尾維持較長時間的跳動,更易引起敵害的錯覺,以贏得逃遁的時間,因為斷尾的跳動時間與其長度成正比關係。
蜥尾所以能斷落,主要取決於尾椎骨具有與自殘行為相適應的結構特點。北草蜥尾椎骨除了在椎間孔附近外,其它部位同相鄰尾椎骨的關連都比較緊密。位於神經棘下方的自殘部位向外緣略微隆起,其前後斷面均為軟骨組織構成的光滑關節面,關節面之間尚有液體,起着流體固定作用,然其周圍除附有“M”形尾肌外,幾無其它結構對自殘部位產生任何固定作用。因此,與尾椎骨的正常關節相比,自殘部位的連接是很疏鬆的,一旦蜥尾受機械刺激而肌肉出現自覺或非自覺的不協調收縮時,就會發生自殘斷尾現象。由於自殘部位約細胞始終保持着胚胎期的組織特點,可不斷增殖分化,因此殘尾斷面可長出再生尾。北草蜥後椎骨的自殘部位在每枚尾椎骨的中部,多疣壁虎在尾椎骨的近端2/5處.而石龍子則位於尾椎骨的近端3/5處。這一現象表明分屬於不同科的3種蜥蜴,其尾椎骨的自殘部位是互不一致的。
2.尾部肌肉與自殘
縱貫整條蜥尾的肌肉以M形肌節為單位,按節交錯排列。環繞北草蜥的尾周有4個M形肌節,內含8條肌束,控制蜥尾活動,每個M形肌節的縱向長度,相當於4枚鱗片之長,前後跨佔5枚鱗片,連接着3枚尾椎骨的2個自殘部位。肌節的近端位於第一枚尾椎骨的前部,遠端止於第二、第三尾椎骨關節的後部,而肌節的兩側連接在第二枚尾椎骨自殘部位的後繞。肌節的各起止點在蜥尾受到拉壓刺激時,因其各條肌束產生不協調收縮,自殘部位的肌束往前後相反方向拉動,從而成了肌肉分離和尾椎骨最容易拉開的斷尾點。壁虎的尾部肌節排列形式與北草蜥相仿,每個M形肌節連接着1(尾測)-2(背、腹)個自殘部位。
蜥尾的斷裂程序,通常都是先由自殘部位的一側裂開.接着是另一側,最後才是中軸部分,丟棄斷層。可見在避敵信號轉換為肌肉收縮信號時,向尾部各條肌束傳遞信號的先後以及傳導速度各異,儘管它們的時間差只有瞬間之別.然而卻導致晰尾肌節各肌束出現收縮的不協調性.同時由於傳導到自殘部位相鄰兩個肌節的收縮方向的差異,結果就造成了上述的蜥尾自殘過程和斷層現象。
3.皮膚結構與自殘通過對北草蜥和多疣壁虎皮膚縱切面的觀察,發現兩者在尾椎骨自殘部位表面的皮膚中,真皮層有變薄的特化現象。因此,當蜥尾受拉壓刺激尾肌分別往相反方向收縮時,不但能造成自殘部位斷裂和破壞尾節的肌束,同時也容易撕開與此相應的皮膚變薄處,迅速將尾斷落。
4.尾鱗排列與自殘
北草蜥體檢稜鱗,由8個尾鱗圍成一個鱗環,而2個鱗環又構成一個尾節,每個尾節的長度與其內部的單枚尾椎骨相當,尾節中間的繞環相接處即尾椎骨的自殘部位,這裏也正是真皮層甚薄和結締組織疏鬆之處。壁虎尾的背腹鱗形態各異,背鱗小而色深,由8—9枚縱列的鱗環構成一個尾節,尾節的縱列鱗自兩側至腹面依次遞減為6枚、5枚、4枚和3枚。每一尾節的兩端即相應尾椎骨的自殘部位。從蜥尾尾椎骨、尾肌、皮膚的構造特點和尾鱗的排列方式,不難看出蜥蜴的自殘斷尾機制與其結構是一致的,在自殘過程中,通過神經支配和蜥尾各個特點的同步作用,使蜥蜴能及時脱落斷尾誘敵,有效地逃避敵害。
參考資料
  • 1.    蜥蜴 極具個性的寵物  .新浪生活.2005年02月03日[引用日期2013-04-19]
  • 2.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辭海,生物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05,第517頁
  • 3.    草蜥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2]
  • 4.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辭海,生物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05,第517頁
  • 5.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辭海,生物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05,第517頁
  • 6.    草蜥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2]
  • 7.    草蜥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2]
  • 8.    草蜥  .野生動物名錄[引用日期202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