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草蜥

鎖定
北草蜥俗名為草蜥,是有鱗目蜥蜴科草蜥屬的爬行動物 [11]  ,世界已知約10種,中國有6種。體瘦長,頭體長62~70毫米;尾長180~245毫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3倍;體背部中段起稜,有大稜鱗6縱行;腹部起稜大鱗8縱行,縱橫排列,略呈方形;頦片3對,鼠蹊窩1對;頭、體、尾及四肢背面均為棕綠色,腹面灰棕色或灰白色,眼後至肩部有1條淺縱紋;雄性背鱗外緣有1條鮮綠色縱紋,體側雜有深色斑 [7] 
北草蜥分佈於中國吉林、河南、陝西、甘肅、四川、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在越南、緬向、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及西伯利亞也有分佈。多生活於海拔為436~1700米的山坡以及山地草叢中,一般棲居於山區、丘陵之農田、路邊草叢、茶園、荒野、灌木叢中;晝夜活動,主要以昆蟲、蚯蚓等為食;有冬眠習性,冬眠時多躲藏於草根、樹根下或田埂邊之土洞中,路邊的石下也是良好的棲身之處;膽子很小,在受到驚擾時迅速逃跑。北草蜥卵生,卵乳白色,每次產2~6枚,5~6月份多產3~4枚,7~8月份多產2枚 [7] 
北草蜥完全以昆蟲為食,其中有害昆蟲佔絕大多數,大量捕食蝗蟲、蝶蛾幼蟲等多種農林害蟲,對農、林業生產有益 [8] 北草蜥被列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無危(LC) [9]  。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爬行類)——無危(LC) [10] 
中文名
北草蜥
拉丁學名
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外文名
China Grass Lizard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蜥蜴科
草蜥屬
北草蜥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蜥蜴亞目
亞    綱
雙孔亞綱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Günther,1864
保護級別
三有保護動物 [2] 

北草蜥形態特徵

北草蜥
北草蜥(13張)
頭部具大的對稱形鱗片,無上鼻鱗。額鼻鱗1枚,前端鈍圓,後端為一鋭角。前額鱗1對,左右相切,其外邊大於內邊的2倍。額鱗長五邊形,上眶鱗4對,第1對極小呈顆粒狀,第2對最大,第2、第3對均呈三角形。額頂鱗1對,呈五邊形,左右相切。頂間鱗小,菱形,以後尖與後方更小的枕鱗相連。頂鱗大,左右被頂間鱗和枕鱗隔開。鼻鱗2枚,前後排列,三角形,前鼻鱗與對側的以內角相連。外鼻孔開口於兩鼻鱗之問,有些個體第1上唇鱗也切入鼻孔。頰鱗4或5枚,分2列,斜相排列。前排2枚頰鱗等大或上枚較大,少數個體為1枚鱗片。後排3枚頰鱗,其上枚最大;中枚位於上枚的後下角處,較小;下枚位於中枚的後下部,其後端與第5上唇鱗相切。上睫鱗兩排,內側的呈顆粒狀,排列於第2枚外側上睫鱗之後的內緣;外側上睫鱗大,4枚,呈條形,第1枚與上頰鱗相切,第2枚最長,第3枚最短,僅為第2枚的1/4長。眼周被大小不等的顆粒狀鱗。顳部鱗片大小不等,均起稜,其中上睫鱗後方與頂鱗相切的1枚明顯大,呈長條形。鼓膜內陷,外耳孔周圍除前上沿具一枚弧形鱗片外,餘部為粒鱗。吻鱗三角形,前端鈍圓。上唇鱗7枚,第5枚最大,位於眼下方。第7枚最小,少數個體第4枚裂為前後2片。頦鱗寬大,前端鈍圓,後端平直。下唇鱗5-6枚。頦片3對,第3對最大,幾乎等於前兩對與頦鱗的總和。第1對頦片左右相切,第2對僅前端相連,後端隔有粒鱗,少數個體完全分隔或完全相切。第3對完全分隔。枕部被粒鱗,向後鱗片逐漸變大並起稜,到頸部成排列不規則的稜鱗列,向後逐漸整齊化,至肩部呈6列具強稜的鱗片。各鱗幾乎等大,少數個體在背脊處還有1-2行小的稜鱗列,但後行不遠即消失。背部6行大稜鱗列的中央2行到體中部後逐漸變小,最後消失,有些個體達薦部才消失,其餘的延伸為尾鱗列。腹鱗大,8列,起強稜。體側有2-3行較腹鱗明顯小的稜鱗列,其中外側的較內側的鱗片大,而且鱗列長。體側餘部被粒鱗。四肢背面被稜鱗,腹面鱗片較光滑,肱、股後緣被粒鱗。肛前鱗1枚,呈倒梯形,其表面有2條稜。鼠蹊窩1對,位於股基部。泄殖腔後方和尾基兩側被粒鱗,以後的鱗片變大起稜。尾鱗起強稜,環尾中部鱗14列。掌、蹠面被大小較一致的粒鱗。前肢指下瓣數為Ⅰ:8-9;Ⅱ:12-14;Ⅲ:17-19;Ⅳ:21-24;Ⅴ:12-14。後肢的趾下瓣數為Ⅰ:8-11;Ⅱ:13-17;Ⅲ:17-22;Ⅳ:26-32;Ⅴ:14-22。雄體半陰莖較粗短,為雙葉型,精溝寬,溝唇較突出,呈片狀,其近端尤其突出,精溝達半陰莖分叉處成細而短的溝到分支中。半陰莖遠端具半環形的橫褶,其排列整齊,表面光滑。雄體尾基較雌體粗,頜角亦寬大,指趾下瓣數目較多。 [3] 
生活時體色變化較大,體背草綠、棕綠或棕色,體腹黃綠或灰白,眼至肩部有一條淺縱紋,雄體背側有一縱紋,體側有不規則的深色斑,浸泡標本綠色變為淡藍色。 [3] 
染色體組型:北草蜥的染色體數目為2n=38,由18對常染色體和1對性染色體組成。常染色體包括17對端部着絲粒染色體和1對點狀染色體。Z染色體的近着絲粒區、臂間區和末端區各有一個深染暗帶。W染色體的帶型較模糊,僅少數能看出2個淺染暗帶。 [3] 

北草蜥生活習性

北草蜥棲居於山區和丘陵的荒地、農田、茶園、路邊、亂石堆、灌叢及草叢中。以各種無脊椎動物為食,如蝗蟲、鼠婦、蛾類幼蟲等。10月中下旬,當氣温下降到13℃左右時,陸續進入冬眠。冬眠洞穴多匿藏在草根下、樹根下及田埂邊的土洞內,或路邊亂石堆下及柴草堆下。第2年4月氣温升至13℃以上時,陸續出眠。剛出眠時僅在中午活動,多見於陽光直射的草叢中,夏季自清晨至傍晚均在外活動覓食,但中午多見於陰涼處。大雨天不外出活動,小雨活動較少,雨後天晴活動較多。北草蜥行動十分敏捷,細長的指趾及尾都可以幫助其在灌木、草叢上攀援,遇到敵害和驚擾能迅速逃脱,不易捕捉。尾可斷,能再生。 [3] 

北草蜥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河南廣東甘肅重慶江西上海山西山東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貴州雲南台灣內蒙古(不確定)。 [3]  [2] 
北草蜥分佈圖 北草蜥分佈圖

北草蜥繁殖方式

北草蜥行卵生,每次產卵2-4枚,多者可產6枚,為多次性產卵。剛產下的卵呈乳白色,卵殼革質,隨即變為白色且變硬,卵徑(10-15)毫米×(6.5-9)毫米,產卵在白天進行,產卵持續時間隨產卵多少而異,一般半小時左右。卵產於有一定濕度的沙土中或枯葉下,以自然温度孵化,在27℃左右的温度下,孵化期44天左右,30℃以上的温度,經35天左右即可孵出。卵在孵化過程中,體積比剛產出時增大2/5,幼蜥出殼後,卵殼即皺縮。 [3] 

北草蜥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2]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爬行類)——無危(LC)。 [4]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北草蜥主要價值

北草蜥主要以昆蟲為食,大量捕食蝗蟲,各類蝶蛾及多種昆蟲的幼蟲等農、牧、林業害蟲,對蟲害防治及人類健康事業有益,而其本身又是多種食肉鳥、獸的食餌,故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整蜥乾製可入藥,有解毒、鎮靜的功效。 [6] 
注:北草蜥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未經批准私自捕捉、飼養是違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