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積聚

鎖定
積聚,中醫病名。是腹內結塊,或痛或脹的病證。積聚的病位主要在於肝脾。基本病機氣機阻滯瘀血內結。聚證以氣滯為主,積證以血瘀為主。積證治療宜分初、中、末三個階段。聚證多實,治療以行氣散結為主。
中醫病名
積聚
常見發病部位
肝、脾
常見症狀
腹內結塊,或痛或脹
疾病分類
內科-肝膽病證

積聚病因

  1. 情志失調:情志抑鬱,肝氣不舒,臟腑失和,脈絡受阻,血行不暢,氣滯血瘀,日積月累,可形成積聚。
  2. 飲食所傷:酒食不節,飢飽失宜,或恣食生冷肥甘,脾胃受損,運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食滯濕濁凝聚成痰,或食滯、蟲積與痰氣交阻,氣機壅結,則成聚證。
  3. 感受寒邪:寒邪侵襲,脾陽不運,濕痰內聚,阻滯氣機,氣血瘀滯,積聚乃成。亦有外感寒邪,復因情志內傷,氣因寒遏,脈絡不暢,陰血凝聚而成積。
  4. 病後所致:黃疸、脅痛病後,濕濁留戀,氣血藴結;或久瘧不愈,濕痰凝滯;或感染蟲毒,肝脾不和,氣血凝滯;或久瀉、久痢之後,脾氣虛弱,營血運行澀滯,均可導致積聚的形成。

積聚病機

積聚的病位主要在於肝脾。基本病機為氣機阻滯,瘀血內結。聚證以氣滯為主,積證以血瘀為主。本病初起,氣滯血瘀,邪氣壅實,正氣未虛,病理性質多屬實;積聚日久,病勢較深,正氣耗傷,可轉為虛實夾雜之證。病至後期,氣血衰少,體質羸弱,則以正虛為主。以上所謂虛實,僅是相對而言,因積聚的形成,總與正氣不強有關。

積聚臨牀表現

腹內結塊,或痛或脹。積屬有形,結塊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在血分,是為髒病;聚屬無形,包塊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氣分,是為腑病。

積聚檢查

瘕聚多屬於空腔臟器胃腸的炎症、痙攣、梗阻等病變。依據病史、症狀、體徵大致可做出診斷,必要時可配合腹部X片、B超等檢查。症瘕多為肝脾腫大、腹腔腫瘤、增生型腸結核,必須結合B超、CTMRI、X片、病理組織活檢及有關血液檢查,以明確診斷。如積塊日趨腫大,堅硬不平,應排除惡性病變。

積聚診斷

積聚診斷依據

  1. 腹腔內有可捫及的包塊。
  2. 常有腹部脹悶或疼痛不適等症狀。
  3. 常有情志失調、飲食不節、感受寒邪或黃疸、蟲毒、久瘧、久瀉、久痢等病史。

積聚辯證要點

積聚的辨證必須根據病史長短、邪正盛衰以及伴隨症狀,辨其虛實之主次。聚證多實證。積證初起,正氣未虛,以邪實為主;中期,積塊較硬,正氣漸傷,邪實正虛;後期曰久,瘀結不去,則以正虛為主。
積聚除按氣血虛實辨證外,尚須根據結塊部位、臟腑所屬綜合考慮,結合現代醫學檢查手段明確積聚的性質,對治療和估計預後有重要意義。如症積系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脾腫大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可選加具有抗病毒、護肝降酶、調節免疫、抗纖維化等作用的藥物;如惡性腫瘤宜加入扶正固本、調節免疫功能以及實驗篩選和臨牀證實有一定抗腫瘤作用的藥物。

積聚病證鑑別

  1. 積聚與痞滿:痞滿是指脘腹部痞塞脹滿,系自覺症狀,而無塊狀物可捫及。積聚則是腹內結塊,或痛或脹,不僅有自覺症狀,而且有結塊可捫及。
  2. 症積與瘕聚:症就是積,症積指腹內結塊有形可徵,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屬血分,多為髒病,形成的時間較長,病情一般較重;瘕聚是指腹內結塊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氣分,多為腑病,病史較短,病情一般較輕。

積聚治療

積聚治療原則

積證治療宜分初、中、末三個階段:積證初期屬邪實,應予消散;中期邪實正虛,予消補兼施;後期以正虛為主,應予養正除積。
聚證多實,治療以行氣散結為主。

積聚症治分類

肝氣鬱結證(聚證)
症狀:腹中結塊柔軟,時聚時散,攻竄脹痛,脘脅脹悶不適,苔薄,脈弦等。
治法:疏肝解鬱行氣散結。
常用中藥:柴胡、當歸、白芍、甘草、生薑薄荷、香附、青皮、枳殼、鬱金、台烏藥
加減:如脹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理氣止痛;如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術活血化瘀;如寒濕中阻,腹脹,舌苔白膩者,可加蒼朮、厚朴、陳皮、砂仁、桂心等温化藥物。
食滯痰阻證(聚證)
症狀:腹脹或痛,腹部時有條索狀物聚起,按之脹痛更甚,便秘,納呆,舌苔膩,脈弦滑等。
治法:理氣化痰,導滯散結。
代表方:六磨湯加減。
常用中藥:大黃、檳榔、枳實、沉香、木香、烏藥。
加減:若因蛔蟲結聚,阻於腸道所致者,可加入鶴蝨雷丸使君子等驅蛔藥物;若痰濕較重,兼有食滯,腑氣雖通,苔膩不化者,可用平胃散山楂六曲六磨湯以行氣導滯為主,平胃散以健脾燥濕為主,運用時宜加區別。
氣滯血阻證(積證)
症狀:腹部積塊質軟不堅,固定不移,脹痛不適,舌苔薄,脈弦等。
治法:理氣消積,活血散瘀。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失笑散加減。
常用中藥:柴胡、青皮、川楝子、丹蔘、延胡索、蒲黃、五靈脂。
加減:若兼煩熱口乾,舌紅,脈細弦者,加丹皮山梔、赤芍、黃芩等涼血清熱;如腹中冷痛畏寒喜温,舌苔白,脈緩,可加肉桂、吳萸全當歸等温經祛寒散結。
瘀血內結證(積證)
症狀:腹部積塊明顯,質地較硬,固定不移,隱痛或刺痛,形體消瘦,納谷減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頸胸臂或有血痣赤縷。女子可見月事不下,舌質紫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等。
治法:祛瘀軟堅,佐以扶正健脾。
代表方:膈下逐瘀湯六君子湯加減。
常用中藥:當歸、川芎桃仁三稜、莪術、香附、烏藥、陳皮、人蔘、白朮、黃精、甘草。
加減:如積塊疼痛,加五靈脂、玄胡索佛手片活血行氣止痛;如痰瘀互結,舌苔白膩者,可加白芥子、半夏、蒼朮等化痰散結藥物。
正虛瘀結證(積證)
症狀:久病體弱,積塊堅硬,隱痛或劇痛,飲食大減,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黃或黧黑,甚則面肢浮腫,舌質淡紫,或光剝無苔,脈細數或弦細。
治法:補益氣血,活血化瘀。
代表方:八珍湯化積丸加減。
常用中藥: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地黃、川芎、三稜、莪術、阿魏、瓦楞子、五靈脂、香附、檳榔。
加減:若陰傷較甚,頭暈目眩,舌光無苔,脈象細數者,可加生地、北沙蔘、枸杞、石斛;如牙齦出血鼻衄,酌加山梔、丹皮、白茅根茜草三七等涼血化瘀止血;若畏寒肢腫舌淡白,脈沉細者,加黃芪、附子、肉桂、澤瀉等以温陽益氣利水消腫
(積按初、中、末三個階段,可分為氣滯血阻、瘀血內結、正虛瘀結三個證型,但在臨牀中,各個證型往往兼有鬱熱、濕熱、寒濕、痰濁等病理表現,其中,兼鬱熱、濕熱者尤為多見。至於正氣虧虛者,亦有偏重陰虛、血虛、氣虛、陽虛的不同,臨證應根據邪氣兼夾與陰陽氣血虧虛的差異,相應地調整治法方藥。)

積聚其他療法

主穴肝俞脾俞期門、章門、中脘
配穴:肝氣鬱結膻中太沖陽陵泉;食滯痰阻加下脘、豐隆;氣滯血阻加太沖、血海、三陰交;瘀血內結加合谷、血海、三陰交;正虛瘀結加胃俞足三里
操作:豐隆、胃俞、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餘穴用瀉法。
(積聚治療上始終要注意顧護正氣,攻伐藥物不可過用。正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説:“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聚證以實證居多,但如反覆發作,脾氣易損,此時需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以培脾運中。積證系日積月累而成,其消亦緩,切不可急功近利。如過用、久用攻伐之品,易於損正傷胃;過用破血、逐瘀之品,易於損絡出血;過用香燥理氣之品,則易耗氣傷陰積熱,加重病情。要把握好攻與補的關係及主次輕重,《醫宗必讀·積聚》提出的“屢攻屢補,以平為期”的原則深受醫家重視。)

積聚預後

聚證一般預後良好。少數聚證日久不愈,可以由氣入血轉化成積塊。症積日久,瘀阻氣滯,脾運失健,生化乏源,可導致氣虛血虛,甚或氣陰兩虧。若正氣愈虧,氣虛血澀,則症積愈加不易消散,甚則逐漸增大。如病勢進一步發展,還可出現一些嚴重的變證。如積久肝脾兩傷,統藏失職,瘀熱傷絡,導致出血;濕熱瘀結,膽汁泛溢,出現黃疸;氣血瘀阻,水濕氾濫,亦可出現腹滿肢腫等症。

積聚預防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注意冷暖,條暢情志,保持正氣充沛,氣血流暢,是預防積聚的重要措施。此外,在血吸蟲流行的區域,要殺滅釘螺,整治疫水,做好防護工作,避免感受蟲毒。黃疸瘧疾、久瀉、久痢等患者病情緩解後,要繼續清理濕熱餘邪,舒暢氣機,條肝運脾,防止邪氣殘留,氣血鬱結成積。積聚兼有氣血損傷者,宜進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食物,以補養氣血,易於康復。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1-2] 
參考資料
  • 1.    樂傑.《婦產科學》:人民衞生出版社,2010年10月第7版
  • 2.    張玉珍.《中醫婦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