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豐隆

(中醫穴位名稱)

鎖定
豐隆,經穴名。出《靈樞·經脈》。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絡穴。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布有腓淺神經及脛前動、靜脈分支。主治頭痛眩暈,咳嗽多痰,氣喘,胸痛,癲狂,癇症,下肢浮腫,腿膝痠痛,下肢痿痹,高血壓等。直刺1-1.5寸。
出    處
《靈樞·經脈》
隸屬經絡
足陽明胃經
功    能
健脾化痰,和胃降逆,開竅
操    作
直刺1—1.5寸
主    治
頭痛眩暈,咳嗽多痰,氣喘等
特殊主治
足陽明絡穴
主要配伍
配風池穴治眩暈

豐隆名稱釋義

1)豐攏、豐隆,象聲詞,為轟隆之假借詞。本穴物質主要為條口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轟隆有聲,故名豐攏
2)足陽明絡穴。本穴位處胃經下部,氣血物質為匯聚而成的天之下部水濕雲氣,為雲化雨降之處,氣壓低下,胃經及脾經天部水濕濁氣匯合於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經及脾經各部,有聯絡脾胃二經各部氣血物質的作用,故為足陽明絡穴。

豐隆功能作用

沉降胃濁。

豐隆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豐隆定位

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嵴外2橫指處。

豐隆解剖

在趾長伸肌外側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當腓淺神經處。

豐隆主治

①頭痛、眩暈。
②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
③癲狂。
④下肢痿痹。

豐隆操作

直刺l—1.5寸。

豐隆臨牀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耳源性眩暈、高血壓、高血脂症、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氣管炎、腓腸肌痙攣、肥胖症等。豐隆穴位置配陰陵泉、商丘、足三里治療痰濕諸症;配肺俞、尺澤治療咳嗽痰多。

豐隆配伍

配風池穴治眩暈;配膻中穴、肺俞穴治痰多咳嗽。

豐隆功效

健脾化痰,和胃降逆,開竅。

豐隆附註

豐隆穴首載於《靈樞‧經脈》篇,具有調和胃氣、祛濕化痰、通經活絡、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尤被古今醫學家所公認為治痰之要穴。元‧王國瑞《玉龍歌》雲:痰多宜向豐隆尋,明‧樓英《醫學綱目》指出:風痰頭痛,豐隆五分,灸亦得。諸痰為病,頭風喘嗽,一切痰飲,取豐隆、中脘,《備急於金方》雲:豐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等等,均指出豐隆穴為治痰之要穴,又是治療因痰所致的癲狂、咳嗽、哮喘、頭痛等病症的有效穴。
痰是水液代謝障礙所產生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的因素之一。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密切,而首先責之於脾,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脾無留濕不生痰之説。因為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別走於足太陰脾經,故可治脾胃二經疾患。針刺豐隆穴可通調脾胃氣機,使氣行津布,中土得運,濕痰自化。而百病皆由痰作祟,所以凡與痰有關的病症都可取豐隆穴治療。
李時珍氏指出:凡與痰有關的病症,如痰濕犯胃之噁心嘔吐;痰濁阻肺之咳嗽、哮喘;留滯中焦之脹滿納呆;溢於肌膚之腫;流注經絡之肢體麻木、半身不遂;流注皮下經絡之皮下腫塊,如頸淋巴結核;蔽於清陽之頭痛、眩暈;痰火上擾清竅之頭痛;痰邪擾心之心悸、神昏、癲狂;痰阻舌絡之舌喑;痰火阻肺之喉喑;痰阻胸絡之胸痹;痰氣搏結之梅核氣以及與痰有關的瘧疾等都屬本穴的治療範圍。
此外,何友信氏指出,取刺豐隆穴可治療足陽明經線上的疼痛性疾病,肌肉關節運動障礙或非疼痛性疾病。如頭痛和眼球脹痛、下頜關節風濕痛、胸部肌肉風濕痛、頸部肌肉和足背部風濕痛、小腿肌肉風濕痛等,僅用豐隆一穴施治,能實時消除或減輕足陽明經線上的疼痛,功能運動也伴隨着疼痛的消失而改善,這是由於豐隆穴位於膝以下的重要位置,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原則,又足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故取刺本穴可有疏通本經氣血阻滯的作用,所以能治療其循經線上的病症。
高脂血症多為過食高膽固醇、高醣食物或機體本身內在脂代謝失調所致。中國醫學認為,本病屬於濕痰、肥胖等範疇,多因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濁瘀滯脈絡所致。故高脂血症與痰濁關係密切。朱曾柏氏認為,在中醫古典醫籍中,很早就有了記載,血中脂類物質過高,無疑可以視為痰濁;或稱之為脂混血中,所以按痰為主治療。並立化痰祛脂、升清降濁為其治療大法。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之絡穴,有疏通脾、胃表裏二經的氣血阻滯,促進水液代謝的作用,降痰濁、化瘀血,泄熱通腑,故可治療由於痰濁瘀阻經絡而致的高脂血症。臨牀觀察,隨着血脂日趨正常,形體肥胖、善忘語遲、思維遲鈍、痴呆嗜睡、頭脹眩暈等症狀也隨之好轉或消除。

豐隆相關論述

1. 《針灸甲乙經》:“厥頭痛,面浮腫,煩心,狂見鬼,善笑不休,發於外有所大喜,喉痹不能言,豐隆主之。” [1] 
2. 《備急千金要方》:“豐隆、丘墟主胸痛如刺。” [2] 
3. 《玉龍歌》:“痰多宜向豐隆瀉。”
[3] 
參考資料
  • 1.    (晉)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學苑出版社,2007 – 07
  • 2.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08月
  • 3.    梁繁榮 .《針灸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