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潮汕鐵路

鎖定
潮汕鐵路,是1904年由祖籍梅縣鬆口的華僑張煜南張鴻南兄弟籌資興建的 [16]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民營鐵路 [1]  ,南起汕頭,北迄潮安,共42.1公里。 [16]  政府在確定路線派調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前來實地勘測,張氏兄弟籌股300萬元用於建設資金。 [17] 
1904年動工興建,至1906年全線完工,同年11月正式通車,潮汕鐵路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的純商辦鐵路。自建成通車之日起,至1939年被日軍破壞為止,潮汕鐵路共存在了33年。在這期間,它對韓江中上游和閩贛邊區的華僑、僑眷進出汕頭,當地的客貨運輸和城鄉經濟的繁榮,都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2] 
1906年11月17日,連結汕頭埠和潮州府城的潮汕鐵路試運行,農曆十月初十(11月25日),在各界人士的見證下舉行開車典禮。初期鐵路從汕頭廈嶺至潮州府城西門外,長39公里,全程單軌,除了華美站,其他各車站都設有待避線。除了汕頭、潮州二個起始站,還設有庵埠、華美、彩塘、鸛巢、浮洋、楓溪6個車站。其中汕頭、潮州為一等站,庵埠為二等站,其他都屬三等站。1908年,鐵路從潮州府城西門外延伸至北門外北堤邊,設意溪站。1935年1月,增設了三等站烏洋站,這樣全路共設10個車站。 [14] 
集資興建潮汕鐵路的張榕軒是活躍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華僑實業家,曾被清政府與民國政府先後授予榮譽官銜,並聘任為中國政府駐檳榔嶼副領事、南洋商務考察欽差大臣、農商部高級顧問,還授予三等嘉禾勳章。他與弟弟張耀軒合作修築的潮汕鐵路,開創了中國近代史民營鐵路的先河。 [2-5] 
中文名
潮汕鐵路
外文名
Chaoan-Shantou Railway
線路長度
42.1 km
起止站點
潮安-汕頭
軌道標準
1435mm(標準軌)
主要路線
潮安至汕頭
次要路線
潮安至意溪
主要車站
汕頭站、庵埠站、彩塘站、潮安站
營運時期
1906年11月16日至1939年6月16日
創辦人
張榕軒
張耀軒 [7] 

潮汕鐵路歷史沿革

潮汕鐵路前期規劃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廣東的汕頭被闢為通商口岸。汕頭一帶物產豐富,地界海疆,近通省會,遠達南洋,為通衢路口。從1888年起,美、日的一些機構就曾企圖修築潮汕鐵路,但均未獲清政府的同意。 [6] 
20世紀初,在“收回利權”、“實業救國”的思想影響下,愛國華僑紛紛集資回國興辦企業。此後,張振勳被任命為閩廣農工路礦大臣,上書《招徠僑商興辦鐵軌支路》奏準,他立即邀張榕軒回國商討興辦鐵路事宜。在張振勳的大力邀請下,張榕軒接受了清廷工部礦務鐵路總局的意見,在韓江下游修築潮汕鐵路,並預備日後將鐵路從潮州延伸到梅縣 [6] 
1903年,廣東嘉應人,南洋僑商張榕軒呈請修建汕頭鐵路,向清廷上書稱:“方今國家舉行新政,首先鐵路為大宗”,請求修建汕頭到潮州的潮汕鐵路,提出廣東之汕頭“為潮州咽喉要隘”。可“招香港南洋各華商及洋籍人集股開鐵路,名曰潮汕有限公司。”當時全國各大鐵路均系籌借外款修建,路權盡失。朝廷也希望:“其小枝分路,若有華商集股興辦,亦足為保持利權之一助”,且認為“此路本輕利重,華商不難自力。”因此,批准張氏等集股商辦此路。 [7] 
潮(州)汕(頭)鐵路主要由張榕軒集資興辦。在確定了鐵路的建築方案之後,張榕軒就帶着光緒皇帝的諭旨回到汕頭,為潮汕鐵路的修建鳴鑼開道。不久之後,由鐵路督辦大臣盛宣懷推薦的山海關內外鐵路總局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前來實地測勘,並選定沿江護堤路為鐵路線。 [6] 

潮汕鐵路籌建過程

1904年4月,“潮汕鐵路有限公司”成立 [16] 張榕軒出任董事長。鐵路的勘測設計,由中國著名工程師詹天佑負責。鐵路總預算金額為300萬銀元,張氏兄弟各出資100萬元,另有日籍華商林麗生等人出資95萬元,不足之數,由張氏兄弟包下。後因林麗生為日股,恐被日資滲透,張榕軒又加價將其投入的50萬元股份全部收回。
1904年9月,潮汕鐵路正式動工。修建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因鐵路途經人煙稠密的鄉村,需要拆毀不少房屋、墳墓,加之工程由日本“三五”公司承建,引起村民質疑和反對,以致糾紛頻起。幾經波折,鐵路幹線於1906年10月竣工,當年11月正式通車。鐵路為窄軌單線,北起潮州西門,南迄汕頭,全長39公里。後加築意溪支線,總長擴增至42.1公里。 [7]  潮汕鐵路的軌道寬4英尺8英寸半,為窄軌單道,沿線架設橋樑27座,連車站在內用地1949畝。 [8] 
1933年廣東省政府曾籌劃從廣州修建一條接駁潮汕鐵路的鐵路線。1937年又計劃將潮汕鐵路向北延伸經梅縣至江西贛州。但由於“七七”事變,全國形勢驟變,計劃又因此擱下。

潮汕鐵路抗戰拆毀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汕頭成為華南地區最後一個對外聯繫的口岸,大批海外抗日物資均由汕頭港轉運中國內地。為切斷中國的補給通路,1939年6月,侵華日軍從陸、海兩面突襲汕頭。6月16日,為防止潮汕鐵路落入日本人手中,潮汕鐵路被廣東省保安處和第四戰區汕頭前敵指揮部下令拆毀。同月21日,汕頭淪陷,潮汕鐵路落入日軍手中,瘋狂的日軍將剩下的部分鐵軌劫運回日本製造武器。潮汕鐵路由此結束了經營33年的火車運輸歷史。
潮汕鐵路是中國首條由華僑集資創辦的商辦鐵路,它比1909年動工的四川商辦川漢鐵路早5年,比1913年旅美華僑陳宜僖集資建成的新寧鐵路早7年。 [9] 
潮汕鐵路公司,從1907年開始營業,到1939年6月潮汕淪陷為止,歷時30多年。公司所修潮汕鐵路,對溝通潮汕一帶的交通及客貨運輸都起了重大作用。在這期間,運輸旺季時每日乘客四五千人,貨物超出100萬噸,成為控制“福建西南及粵省嶺東要衝,為出入口貨物必經”的交通動脈,對潮汕地區經濟的繁榮起到了非常有益的作用。 [7] 

潮汕鐵路後續歸途

抗日戰爭勝利後,潮汕鐵路有限公司接管這條公路併購置汽車進行運營。從此,潮汕鐵路不復存在,原先的路基,已經成為潮汕路的一部分。 [8] 

潮汕鐵路線路站點

據相關資料記載,潮汕鐵路主幹線自潮州府城西門外(現潮州市汽車總站)起至汕頭廈嶺頭(現汕頭市汽車總站)。 [6]  潮汕鐵路沿途經過的站點包括庵埠、華美、彩塘、鸛巢、浮洋、烏洋、楓溪,到潮安西門,全長39公里 [8]  ,後於1908年擴建支線,也就有了意溪站,全長擴至42公里,成為溝通汕頭潮州的重要交通線。 [10] 
潮汕鐵路全路10個車站
開通時間
站點名稱
車站等級
1906年
汕頭(起始站)
一等站
1906年
庵埠
二等站
1906年
華美
三等站
1906年
彩塘
三等站
1906年
鸛巢
三等站
1906年
浮洋
三等站
1906年
楓溪
三等站
1906年
潮州(起始站)
一等站
1908年
意溪
-
1935年1月
烏洋
三等站
(參考資料: [15] 

潮汕鐵路設備設施

根據《汕頭交通志》記載,最初的潮汕鐵路公司擁有3台火車頭、19節客車車廂(764個座位)以及40節貨車車廂(每節載重7至10噸)。1931年增購設備後,火車頭達到5台,客車增至40節、貨車增至47節。除火車頭購買自英國E2型外,車廂其餘都從日本購買。 [11] 

潮汕鐵路運營情況

潮汕鐵路客貨流量

1918年,潮汕鐵路客運量881623人次,客運收入289849元;貨運量24684噸,貨運收入28516元;
1924年,潮汕鐵路客運量1259393人次,客運收入459438元;貨運量54841噸,貨運收入49759元;
而在1931年,客運量則飆升至1756374人次,貨運量僅50178噸。從數據上來看,客運收入成為潮汕鐵路的大頭,可以佔到80%以上。 [11] 
據統計,1931年前,潮汕鐵路日均載客量約3000人,載貨約70噸。在1931年增購設備之後,當年的10月開始實現汕頭、潮安對開,從每天往返3次增加到6次,日均載客量提升至四五千人,載貨100噸以上。 [11] 

潮汕鐵路鐵路股權

張榕軒將鐵路建築工程和機車、車輛、鐵軌、站台交給英國怡和洋行估價,一共需要一百八、九十萬。
1903年12月,潮汕鐵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為籌集資金,他和弟弟就邀集親朋好友認股,股額為300萬元,其中張榕軒、張耀軒兄弟各認100萬,合計200萬。其他僑商各認領一些股份,不足之處再由張氏兄弟補齊。至鐵路建成的那天,股金總額為325萬元,張氏兄弟佔全部股份的五分之四。 [6] 

潮汕鐵路價值意義

在潮汕鐵路築成之前,潮州汕頭之間的貨物運輸主要依靠韓江水路,但是因為韓江下游水位較淺,船隻容易擱淺。如果是走陸路,步行翻山越嶺的話最快也要一天一夜。 [11] 
在當時看來,潮州是郡城,而汕頭則是重要港口,這兩個地方是潮汕平原的主要城市,潮汕鐵路沿途多經村莊,人口稠密,而且特產豐富,有陶瓷、潮州柑及醃製品等,可供汕頭港出口。意溪支線修築後,更加方便接駁韓江,使得潮汕鐵路通過韓江上游與興梅等地區接駁起來,人貨進出汕頭港便有了更加便利的通道。 [11] 
潮汕鐵路的建成,開闢了粵東地區的交通新格局。當時汕頭不僅是粵東地區的交通要道,還是贛南、閩西一帶出海的咽喉。建成之初的潮汕鐵路因控制福建西南及廣東東部出海要衝,營業額甚為可觀,日均貨運量約為100噸以上,收入幾乎可以和日本北海道的鐵路相等,是當時中國營業狀況最好的鐵路之一。潮汕鐵路的建成,加快了汕頭與外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給汕頭人民的生活生產帶來極大便利。由於汕頭是較早開放的通商口岸,韓江上游的梅縣興寧乃至閩贛一帶的物資均需通過汕頭轉運。汕頭淪陷前幾個月,潮汕鐵路擔負起搶運食鹽二千噸以上的任務,解決了後方人民的淡食之虞,成為潮梅人民的生命通道。 [9] 

潮汕鐵路傳承保護

潮汕鐵路潮州

(潮汕鐵路車站意溪站、水塔塔基遺址等18處歷史建築)
  • 遺址現狀
潮汕鐵路所使用的車廂和車頭全部是進口的。英國進口的E2型燃煤車頭為火車提供了強勁動力。現汕頭市火車路還現存少數遺蹟和年邁見證者。(包括九十三歲高齡的當年的火車司機)
饒宗頤先生在其主編的《潮州志·交通志》中提到,潮汕鐵路最終“惜迭遭地方變故,今均蕩然無存矣”。但在潮州市湘橋區,仍保留有一處舊時的潮汕鐵路車站,這便是潮汕鐵路10個車站之一的意溪站,也是唯一“倖存”的車站。留存下來的實物不只是車站,還有水塔。當時的火車頭是英國E2型蒸汽機車,需要有水的補給。在距離意溪站舊址約200米處,在沿西榮北路往潮州方向的路邊有當年的水塔塔基遺址。可惜滄海桑田,這裏已經淪為菜地,塔基遺址也成為菜地中的一部分。 [12] 
  • 遺址保護
通過各界專家評審,包括潮汕鐵路意溪站的18處歷史建築、遺址入選“潮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座標”,潮州市文聯已編撰畫冊彙編“潮州海絲地標”的圖像文字資料,下一步還將對“潮州海絲地標”掛牌,讓社會各界瞭解其中的歷史文化故事。 [10] 

潮汕鐵路汕頭

(潮汕鐵路總務處車務處舊址)
  • 遺址現狀
淡黃色的建築沐浴在春日的暖陽中,百年前山字形建築格局盡顯古韻魅力,不時有市民遊客駐足拍照留念。眼前這座歷經百年歲月洗禮的老建築,坐落於汕頭火車路18號的潮汕鐵路總務處車務處舊址經過修繕之後,正重新煥發新的光芒。
作為南粵古驛道項目的重要站點,潮汕鐵路總務處車務處舊址的“重生”,向來往的人們講述着當年潮汕地區的繁榮與興盛,更喚醒城市那份濃濃的潮僑記憶…… [13] 
潮汕鐵路總務處車務處舊址 潮汕鐵路總務處車務處舊址
  • 歷史 國內首條華僑投資的商辦鐵路
梅溪河畔,烏橋島東南角,有一條貫通解放橋廻瀾橋的直路,就叫作“火車路”,而解放橋也常被汕頭的街坊親切地喊作“火車橋”。之所以都被冠以“火車”的“名號”,就不得不説起中國首條僑商私辦的鐵路——潮汕鐵路的歷史。
20世紀初,在“實業救國”等思想的影響下,許多愛國華僑響應號召回國興辦企業。1904年,祖籍梅縣鬆口的印尼華僑張煜南張鴻南兄弟籌資成立“潮汕鐵路有限公司”,開始興建潮汕鐵路。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的純商辦鐵路。鐵路主幹線自潮州府城西門外起至汕頭廈嶺港,全長39公里,沿途設置庵埠彩塘浮洋、楓溪等站點,於1906年投入運營。1908年,潮汕鐵路加築意溪支線後,合共42.1公里,沿線10個站點。自此,潮汕地區踏入火車時代。
“潮汕鐵路連接汕頭及內陸,不僅加強了汕頭和潮州等地方的人員來往,在文化交流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還對韓江中上游和閩贛邊區的華僑、僑眷進出汕頭,當地的客貨運輸和城鄉經濟的繁榮,都曾起過重要作用。”金平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張耀輝常年從事文史研究,對潮汕鐵路的相關史料的收集整理花費大量時間和心血。他告訴記者,韓江下游水道蜿蜒曲折,20世紀初,時逢多年枯水期,水路運輸受到比較嚴重的限制,從汕頭抵達潮州意溪碼頭需要11到18個小時不等。潮汕鐵路的開通改變了這一狀況,從1935年的鐵路時刻表中可以發現:潮汕鐵路由汕頭站抵達意溪站時間約1小時20多分鐘,每天開行6趟,通行效率大幅提升。
從動工修建,到1939年因抗戰需要而被全部拆毀,潮汕鐵路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實際上只有33年。但這段時期恰好是中國社會大動盪的變革年代,因潮汕特殊的地理位置,潮汕鐵路的命運也就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根據史料研究,1931年前後,周恩來鄧小平陳雲等眾多革命先輩通過乘坐海輪抵達汕頭,再從汕頭經由潮汕鐵路至潮州,而後乘坐電輪船進入梅州大埔縣城,輾轉陸路古驛道到達與福建交界的伯公凹地區,最終安全進入蘇區。可以説,潮汕鐵路是中央紅色交通線上重要的一環。 [13] 
  • 探秘 百年老建築曾被層層掩蓋
當年與潮汕鐵路一併推出歷史舞台的,還有潮汕鐵路總務處車務處,也逐漸荒廢。記者曾於2018年在張耀輝的指引下,前往當時還被層層包圍起來的潮汕鐵路總務處車務處舊址。穿過一扇鐵皮門進入到舊址範圍內,見到的是一座破舊不堪的三層小樓,有幾株大榕樹穿牆而生。由於年久失修,門窗已經破損嚴重,灰色漆面在旁邊大樹的襯托下更顯陳舊。
當時,記者與張耀輝嘗試着走進這座百年建築之中,走上早已陳舊的木製樓梯到達二樓,儘管走廊並不寬敞,現場內部雜亂不堪,但仍能從斑駁的牆壁和零星的地磚上,感受到這座百年建築的獨特韻味。雖然外觀已被大樹和其他建築物所遮蓋,但張耀輝仍從樓頂的山形建築判斷這就是原來的潮汕鐵路總務處車務處舊址
“經海上輪船運至汕頭埠的貨物,可直接裝上火車,一直開往韓江邊的意溪直接裝船,沿着韓江逆流而上,分運梅州、江西各地。”張耀輝介紹,由於潮汕鐵路貨運繁榮,在原先的鐵路辦公樓南側,還設置有鐵路倉庫及潮海關鐵路分卡,經由海外運送到汕頭碼頭的貨物可在倉庫暫存,也可直接在此過關入境,某種程度上實現了“海鐵聯運”。據1920年日本駐汕頭領事館《汕頭領事館區域內紀事》鐵路章節記載:“潮汕鐵路開始通車前期主要以客運為主,1918年客運數達86萬人,貨運量有3.5萬噸。”在當時,潮汕鐵路的運營進一步提升汕頭在粵東地區的領頭地位,成為中國東南沿海一條拉動經濟的大動脈。
2019年12月22日至24日,時任廣東省副省長、韓江流域省級河長的許瑞生汕頭、潮州市巡查韓江,並在潮州市主持召開韓江流域河長工作會議,會議研究加強韓江流域管理保護、歷史文化活化利用等工作,同時提出了開展汕頭老火車站舊址(即“潮汕鐵路總務處車務處”舊址)的修復工作。至此,這座“消失”多年的老建築,終於得以撥開藤蔓見天日,相關的修繕維護和活化利用工作也隨之展開。 [13] 
  • 修復 宛如“在豆腐上換骨剝殼”
按照省政府對中央紅色交通線活化利用的整體部署,省自然資源廳將潮汕鐵路總務處車務處舊址修繕納入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範疇內,由金平區推進該舊址的修繕工作。談起該舊址的修繕工作,張耀輝坦言“不是一般的難”。
潮汕鐵路總務處車務處舊址修繕保護工作啓動後,來自廣州汕頭的約10位古建築修繕專家多次開會研究修復方案。由於當時發現這處舊址時,它已被其他大大小小的建築物緊緊包圍,其中包括有民房、廠房、倉庫等。而且建築內部還長有5棵大榕樹,部分根莖甚至還穿牆而出。在完成主體施工前的清障扶堵工作之後,修繕施工方還對舊址進行地質勘探。張耀輝告訴記者,從前期的地質勘測報告可以看到,該舊址地下10餘米都是泥,存在地基不穩、後期加建等問題。
為最大限度保留原建築,復原過程儘量使用原拆卸的建築構件、材料,確保復原建築部分與原建築風貌和細節相同。張耀輝介紹稱,在修復的過程中,先將不屬於原舊址建築的部分進行清理,再對建築本身進行標記,分清“原件”和“附加件”,最後再針對不同的內容進行逐一修復。“發現整座建築北立面牆保持較為完整,於是決定將整面牆加固保留下來,作為舊址的‘門面’和‘衣服’。”張耀輝介紹説,在清拆過程中,他們也逐步發現有民國初期原始青磚、舊址外設欄杆柱、潮汕藏青色漏窗、扇形窗户窗楣、複合百葉玻璃窗和日式抽拉式門等有價值構築物。現場發現的部分青磚被小心翼翼拆卸下來後,一一進行編號並拍照留存,並用來替換掉北面牆上破損的青磚。
由於該建築的部分結構已被日軍炸燬,如何還原它的原貌?為此,張耀輝和專家們在建築周邊四處蒐集相關歷史資料,終於在一位街坊家中找到其祖輩留下的4張珍貴老照片。根據老照片中清晰的畫面,專家們重新給整棟建築造了一個等比例新框架,並將北面保留下來的舊牆嵌入新框架裏。“就像在這件‘衣服’裏穿了很多鋼筋,再掛進新框架裏,整個過程都要十分小心謹慎,所以説是在豆腐上做換骨剝殼手術。”張耀輝打趣道。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潮汕鐵路公司總務處車務處舊址建築外部已於近日修繕完成。修繕項目工程總用地面積1549平方米,主體建築佔地面積約334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80平方米。作為南粵古驛道項目的重要站點,舊址內部未來還將設置相關展陳,為民眾瞭解潮汕鐵路歷史提供新的空間載體。 [13] 
  • 活化 舊址將改造成“汕頭交通博物館”
潮汕鐵路將海運、鐵路和公路運輸連成一體,大大促進了汕潮揭和梅州江西的經濟發展,見證了汕頭開埠、紅頭船歷史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光輝歷史,是潮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一個世紀,潮汕鐵路已經在記憶中慢慢遠去,潮汕鐵路所包含的文化語境和使用場景已斷裂和消失,保存潮汕鐵路遺存下來的歷史碎片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潮汕鐵路藴含着豐富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是汕頭文化中敢為人先的一種精神體現。
“火車路,連接着火車站舊址和潮汕鐵路總務處車務處舊址的百年老路,是汕頭交通在近代中國交通史上重要的見證,是研究當時潮汕紅色文化和歷史文化極為重要的歷史場所,是內容豐富的歷史博物館和文化遺址。”張耀輝表示,這些舊址是潮汕傳統文化的歸屬,其活化將激活優秀的潮汕傳統文化,賦予潮汕文化新的意義使用場景,融入現代生活,並將尋找和發掘出潮汕文化新的文化價值和內容。
根據相關工作部署,潮汕鐵路總務處車務處舊址將活化利用改造成為“汕頭交通博物館”,以潮汕鐵路交通展館為載體,充實潮汕鐵路交通發展史,更好地服務來訪嘉賓、市民遊客、海內外鄉親、潮汕鄉親,將其建設成潮汕鐵路交通曆史文化展館,周邊改造成遺址公園。
近年來,張耀輝從海外蒐集到一批潮汕鐵路原始檔案,其中包括潮汕鐵路設計圖紙、潮汕鐵路公司章程以及當年申辦時的奏章等,這些海外檔案能夠讓後人看到更完整的時代背景,以及當年創辦這條鐵路的艱辛,為專家學者研究潮汕鐵路起到史料印證的作用。他也希望,通過開展對潮汕鐵路歷史遺存的挖掘、保護、再現,聯動小公園開埠區、西堤公園等潮汕文化展示空間,結合汕頭紅色資源,打造潮汕僑鄉文化品牌,提升僑鄉知名度,講好汕頭故事。 [13] 
  • 見證 “火車路”“火車橋”歷史
火車路是迴瀾橋以北、解放橋以南的一小段路,沿街樓房大多建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關於“火車路”,1934年出版的《汕頭指南》中載:“潮汕鐵路地址在新馬路(今民族路)直上,過迴瀾橋向右之極端是也。”據老輩人回憶,鐵路起點位於迴瀾橋北面,今火車路18號至28號之間原消防隊址。當時旅客從此處購票,經過榕耀橋(今解放橋),來到設在今潮汕路的站台上車。20世紀五六十年代,站台遺址建成杏花旅社,現在該處已改建成“富逸時代”住宅小區。
解放橋俗稱“火車橋”,南岸接火車路,北岸接杏花路、潮汕路。當時,潮汕鐵路汕頭站瀕臨韓江,與汕頭市區隔江相望。為便於行人往來,鐵路公司在火車站前面韓江邊修建一座連接市區的梭船活動浮橋。1935年改建為鋼木結構橋,並從張氏兄弟(張榕軒、張耀軒)姓名中各取一字,合稱“榕耀橋”。新中國成立後曾多次進行維修。196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結構橋,改稱解放橋
抗戰爆發後,為不讓鐵路落入日寇之手,1939年6月16日政府下令拆毀鐵路,在潮汕地區營運了33年的潮汕鐵路從此宣告終結。抗戰勝利後,鐵路公司再也無力復建,國民政府便將鐵路開闢為公路,命名為“鐵路線”,即今潮汕路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