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榕軒

鎖定
張榕軒(1851-1911),名煜南,家名爵幹,字榕軒,廣東嘉應州鬆口堡(今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人。晚清著名愛國僑商,他是一位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產生過一定影響的著名愛國者 [1]  [17]  ,也是印尼棉蘭的開埠僑領,被尊為“棉蘭王” [2]  [6]  資產總額累計達數千萬荷盾,成為該埠華僑中之巨擘 [3] 
張榕軒、張耀軒兄弟致富後,積極回報祖國,回報社會,成為著名的慈善家。他們懷抱“實業救國”的理想,在祖國大地上興學校、辦公益、開銀行等等,並創建了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潮汕鐵路,開啓了中國近代民辦鐵路的先河。 [4-5] 
張榕軒在青年時代從鬆口遠赴南洋,先追隨張弼士在巴達維亞(雅加達)經商,後轉往蘇門答臘的棉蘭,與弟弟張耀軒一起自主創業,成為當地的華社領袖,被荷印政府授予甲必丹、瑪腰等職。因熱心祖國的公益事業和維護僑居地華僑權益,曾被當時的清政府先後授予四品官和三品官的榮譽官銜,並委為中國政府駐檳榔嶼副領事、南洋商務考察欽差大臣、農商部高級顧問等職,還授予三等嘉禾勳章。晚清實施新政後,他積極籌劃回國投資,主導興建潮汕鐵路,克服重重困難,確保鐵路在1906年通車,改善粵東的交通條件。 [1]  [6]  並與南洋華僑首富張弼士集股創辦了日惹銀行以及廣福、裕昌兩家遠洋輪船公司。 [6]  對於祖國,也曾捐款資助清政府擴充海軍力量, [7]  參與籌辦中華銀行 [25]  ,並奉旨參與承辦大清銀行 [8] 
1911年9月,張榕軒逝世於棉蘭。出殯之日,棉蘭市萬人空巷,各族百姓都來送別這位開發棉蘭的功臣,可見他在棉蘭市百姓心中的地位。 [6] 
別    名
名煜南,家名爵幹,字榕軒
所處時代
清末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東嘉應州鬆口堡南下村
出生日期
1850年
逝世日期
1911年
主要成就
興建潮汕鐵路等
主要作品
《海國公餘輯錄》六卷
《海國公餘雜著》三卷等
本    名
張榕軒
紀念館
張榕軒紀念館

張榕軒人物生平

張榕軒
張榕軒(9張)
張榕軒(1851—1911),原名煜南;與張耀軒是同胞兄弟,榕軒為兄,耀軒為弟。梅縣松南圳頭人。同是當時著名華僑實業家和印尼的僑領。
張榕軒少時就讀於私塾,其父在鬆口經營小雜貨店,因本小利微,難於維持十口之家生計。於是,隻身赴印度尼西亞謀生。初在張弼士開設的公司當職工,不久升為高級職員。有了積蓄後,便自立門户,轉往蘇門答臘棉蘭地區自行開業。
光緒四年(1878年),張榕軒與張弼士合資開辦笠旺公司,經營種植橡膠咖啡椰子茶葉等,投資數百萬元,先後開闢膠園七、八所,茶葉加工場一處,後又合資開設日裏銀行,隨後又開設萬永昌商號,經營各類商品。歷十餘年之鋭意經營,不僅企業發達,且促進了棉蘭市場的繁榮,資產總額累達數千萬盾,為棉蘭地區華僑社會中之首富。荷蘭殖民當局以張榕軒有功於當地的開發和經濟發展,先後委以華人“雷珍蘭”和“甲必丹”(皆前印殖民當局之官銜)。而張榕軒也因此成為棉蘭地區公認的僑領。
張榕軒出國後不久,其父在家鄉逝世,雜貨店務由其弟耀軒經營。張耀軒因感在家鄉難於施展其抱負,不久,亦離家南渡助兄。張耀軒為人敦厚老實,工作細緻,到棉蘭不久,即被其兄委任為其企業的總管,負責管理帳目。由於工作勤懇,並贏得當地華僑的信任,未及數年,當張榕軒提升為華人“甲必丹”時,張耀軒也被委任為華人“雷珍蘭”。張氏兄弟出任荷印華人官職後,興利除弊,凡苛虐華僑之條例,必出面與當局交涉,至取消為止。
對華僑納税是估算個人收人計徵的,往往多估,使華僑增加負擔,蒙受損失。張氏兄弟為維護華僑利益,極力交涉,當局只好將華僑税務劃歸張氏任內之“瑪腰”公署代徵,收人微薄者減徵,失業者免徵,使華僑得到實惠,為當地華人所稱道。
張榕軒的墾殖業在張耀軒的積極協助和經營下,得到進一步發展。後來,張耀軒又在西甫蘭收購一荷蘭人經營不善之大種植園,並委任另一荷蘭人安尼斯為其30多家種植園的總管。張耀軒成為委任白人為其總管的第一個華僑大種植園主。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張弼士應清政府之邀,回國籌辦中國通商銀行,因其深悉張耀軒能籌善算,故歸國前將其在東南亞的一切企業委託張耀軒代管,使張榕軒兄弟一時成為東南亞舉足輕重的華僑財團富豪之一。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張耀軒隨張弼士從巴達維亞前往新加坡辦理商務時,因受德國郵船公司推行種族歧視政策的刺激,又合股創辦了裕昌和廣福二間遠洋航運公司。光緒二十年前後,張耀軒應張弼士之請前往巴達維亞,會見當地華人“瑪腰”許金安、“甲必丹”李全俊,參與籌辦中華銀行。張耀軒認購了股份中的三分之一(200股)。由此,張耀軒把他的事業發展至爪哇島。
光緒二十年(1895年),張榕軒得到中國駐新加坡總領事黃遵憲的推薦,繼張弼士之後出任中國駐檳榔嶼副領事,從此步人仕途。張榕軒在公餘之暇,蒐集當地民情風俗、歷史沿革、經濟地理等資料以及國內洋務派與改良派等大臣所寫重要奏章和著述加以編撰,寫成《海國公餘輯錄》和《海國公餘雜著》兩書。內容豐富,為後人留下許多有價值的資料。
張氏兄弟愛國至誠。當時清廷籌募海軍經費、籌辦京師醫局以及陝西鬧旱災,順直一帶鬧饑荒,張氏兄弟均捐鉅款贊助或賑濟。清政府曾多次嘉獎,並分別授予花翎二品頂戴候補四品京堂和花翎三品卿銜。後興辦潮汕鐵路,又改授張榕軒為三品京堂候補,並升任為考察南洋商務大臣;改授張耀軒為四品京堂候補。 [9] 
銀行業是近代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客家華僑為中國近代銀行業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05年9月,由客家華僑張榕軒、謝榮光(謝夢池)、張耀軒等奉旨招商承辦的大清銀行在北京西交民巷正式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民國後改稱“中國銀行”。 [8]  並參與籌辦中華銀行(擁有該行三分之一股份)。 [25] 
張氏兄弟對振興祖國實業更是不遺餘力,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發起籌建潮汕鐵路。總預算金額為300萬銀元,其中張榕軒、張耀軒各認100萬元,謝夢池認25萬元,張宗煌認20萬元,林麗生認50萬元,不足之數,由張氏兄弟補足。光緒三十年4月正式成立潮汕鐵路公司,張榕軒出任董事長。是年8月底,勘測和劃線工作順利完成,9月28日正式動工興建。中間幾經周折,兩年之後,我國近代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的純商辦鐵路——潮汕鐵路終於建成。它南起汕頭,北止潮州,全長39公里。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1月25日正式通車。1908年繼築至意溪,全長42公里,實際投資額為302.58萬元。宣統三年4月,清政府以“鐵路國有”為名,按投資總額公佈以六成付款,企圖強奪股權,收回商辦鐵路,並將路權轉讓給日本。因是年10月爆發武昌起義,清朝被推翻,潮汕鐵路仍歸商辦。然張氏兄弟對清廷掠奪華僑資產的行徑,甚為憤慨。目睹清廷統治下的祖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影響華僑在外的地位,因而萌發了愛國民主主義思想,同情支持孫中山領導之民主革命。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後,張耀軒在同鄉的同盟會會員謝逸橋的發動下,捐出一筆鉅款,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在其帶動下,南洋華僑亦踴躍捐款支持孫中山。民國成立後,孫中山親筆題寫“博愛”兩字,送給張耀軒。
張氏兄弟樂善好施,對於僑居地的公益事業鼎力資助。他們曾在棉蘭獨資創建敦本學校,捐建各埠中華學校校舍,捐資架設棉蘭日裏河大鐵橋,在棉蘭勿老灣海口設麻瘋醫院等,捐資逾百萬元。對於祖國家鄉文教事業亦十分熱心,慷慨捐資4000元給鬆口公學,捐贈10萬元給香港大學,為嶺南大學捐建一座“耀軒樓”(位於今中山大學校園內)等等。清末,張氏兄弟還出資輯錄嘉應五屬從宋至明、清先賢遺詩400餘家,刊成《梅水詩傳》初、續集共13卷傳世,並資助《光緒嘉應州志》的出版。1910年,江南開勸業會,張氏兄弟帶頭捐款30萬元,以倡導“實業救國”。
張氏兄弟熱愛鄉邦,振興中華的宏願,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至今為人所傳頌。張榕軒於1911年因病逝世於僑居地棉蘭,噩耗傳至祖國後,國人均為之惋惜。有一輓聯頗能概括對張氏的評價:“潮汕闢路,日裏殖民,中外失老成,豈徒淚灑葭莩,戕痛自關人物計;考察未終,實業待振,朝野方屬望,忽爾噩傳桑梓,公魂應向國家還”。張榕軒去世後,棉蘭華人“甲必丹”遺缺由張耀軒繼任,後張耀軒又被升為棉蘭華人“瑪腰”,其實業繼續發展,時人稱為“雄視一方的張瑪腰”,其資產不下四千萬盾,與新加坡的陸佑和中爪哇的黃仲涵並稱為東南亞華僑的三大鉅富。 [9]  [21] 

張榕軒軼事典故

張榕軒少年張榕軒

張榕軒年少時隻身往南洋荷屬蘇門答臘謀生,初投大埔籍華僑鉅商張弼士(振勳)門下任職員,後初立門户,在荷屬蘇門答臘棉蘭經營商業、墾殖業及開辦銀行等企業,並招其弟耀軒前往,協助發展事業。

張榕軒巨擘初長成

清光緒四年(1878年),張榕軒投巨資與張弼士在爪哇日惹合辦笠旺墾殖公司,經營橡膠、椰子、咖啡和茶葉,地廣百餘里,擁有職工數千人。後又與張弼士合資創辦一家日裏銀行,以調劑全埠金融。歷經十餘年鋭意經營,成為該埠華僑中之巨擘。
荷蘭殖民當局以張氏兄弟開埠有功,授予他們兄弟為雷珍蘭、甲必丹之職。張榕軒還被提任為華人瑪腰職務後,盡力維護華僑利益,深為僑眾稱道。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清朝駐新加坡總領事黃遵憲,舉薦張榕軒為清朝駐檳榔嶼副領事。張榕軒上任後,友邦親善,備受僑民欽敬。

張榕軒樂善好施

張氏兄弟成為東南亞擁有實力財團之後,樂善好施,熱心僑居地的公益事業。他們在棉蘭獨資創建華人敦本學校和捐建各埠中學學校校舍,捐建“濟安醫院”實行醫藥免費治療。還在棉蘭勿老灣海口捐設麻瘋醫院,收容醫治麻瘋病人,等等。
張氏兄弟對於祖國和家鄉的文教公益事業,熱心資助。1902年,以張榕軒名義捐獻8萬兩白銀給廣州一所高級中學作基金。捐資4千元光洋給梅縣鬆口(今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公學,捐助10萬元光洋給香港大學。並以張耀軒名義捐建廣州嶺南大學一座2層的“耀軒樓”。1910年,江南開勸業會,張氏兄弟帶頭捐資20萬光洋,用於倡導“實業救國”。兄弟倆還於1901、1911年先後出資輯錄刊成嘉應(今梅州)五屬的《梅水詩傳》初集續集共13卷。並鼎力捐資支持翰林院檢討温仲和總纂編成的《光緒嘉應州志》。
1903年,被清廷委任為粵漢鐵路和廣東佛山鐵路總辦的華僑鉅商張弼士,特邀張榕軒一同回國洽談興辦鐵路事宜。張榕軒向清廷提出修建潮汕鐵路的計劃和成立公司的章程,很快獲批准。潮汕鐵路由我國著名工程師詹天佑負責勘測設計,於1904年9月初動工興建,1906年10月幹線全部竣工,當年11月25日正式通車。後加築意溪支線,總長擴增至42.1公里,造福潮汕地區,開創了中國近代史上商辦鐵路之先河。潮汕鐵路總建築費實際耗資達302萬銀元,張氏兄弟各投資100萬銀元,梅縣鬆口(今梅縣區鬆口鎮)華僑富商謝夢池和旅台灣的廈門籍人林麗生等共認股投資95萬銀元,不足之數仍由張氏兄弟包下。該鐵路於1939年被日本侵略軍炸燬,營運了33年。
張氏昆仲還相繼捐巨資贊助清廷擴充海軍籌集經費和籌辦京師醫局,以及賑濟陝西鬧旱災、順直饑荒等。張氏兄弟還鼎力支持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張耀軒在梅州鬆口籍的同盟會員謝逸橋發動下,捐了一大筆款給革命黨人籌集經費。在張耀軒的帶動和影響下,印尼華僑踴躍捐款。1912年建立民國後,孫中山先生特為張耀軒親筆題贈“博愛”大字一幅,以彰其對革命之貢獻。

張榕軒興建潮汕鐵路

張煜南和張鴻南兄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度尼西亞的著名華僑實業家和地方僑領。他們曾以投資興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條華僑資本經營的商辦鐵路——潮汕鐵路而載入史冊。
張煜南(1851—1911年),號榕軒;張鴻南(1861—1921年),號耀軒,廣東梅縣鬆口人。張煜南少時,因家貧中途輟學經商,在鬆口鎮做米穀生意,後因經營虧損,便決心以家鄉華僑先賢為榜樣,告別雙親,隻身漂泊,抵達巴達維亞謀生。起初,他投奔於張弼士門下任職,有了一些積蓄之後,便自立門户,轉到當時荷蘭殖民者開始經略的蘇門答臘棉蘭地區,發展他的事業。1878年,他與張弼士合資開辦笠旺公司,墾荒種植橡膠、咖啡、椰子和茶葉,後又合夥開設日裏銀行,以調劑全埠金融。隨後又開設萬永昌商號,經營各種商品。經過10餘年的鋭意經營,張煜南逐漸成為棉蘭地區華僑社會中的首富。同時,荷蘭殖民者因看到張煜南有功於當地的開發,又操金融大權,先後委以他為華人“雷珍蘭”和“甲必丹”之職銜,因而他逐漸成為棉蘭地區公認的華僑頭面人物。
張煜南出國後不久,其父在家鄉去世,其弟張鴻南也感到在家鄉難以施展其抱負,故想前往南洋,投奔兄長。1879年,18歲的張鴻南告別了慈母,經過幾個月的艱苦航行,於1880年抵達棉蘭投奔乃兄。張鴻南為人敦厚老實,工作細緻,到棉蘭不久,即被其兄長委任為其企業的總管,負責管理帳目。由於張鴻南工作勤懇,並贏得當地華僑社會的信任,未及數年,當張煜南被提升為華人甲必丹時,他也被委任為華人雷珍蘭。
張氏兄弟的墾殖業在兄弟倆的齊心協力下,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後來,他們又在西甫蘭收購一荷蘭人經營不善的大種植園,並委任一荷蘭人為其30多個種植園的總管。張鴻南因此成為擁有橡膠園並委任白人為其總管的第一個華僑種植園主。1897年,張弼士應清政府之邀請回國籌辦中國通商銀行,因為深悉張鴻南能籌善算,故歸國前將其在東南亞的一切企業委託他代管,使張煜南兄弟一時成為東南亞舉足輕重的華僑財團之一。1898年,張鴻南隨張弼士從巴達維亞前往新加坡辦理商務時,因受德國郵船公司推行種族歧視政策的刺激,又合股創辦了華僑資本經營的裕昌和廣福兩個遠洋航運公司。1910年前後,張鴻南應張弼士之請前往巴達維亞,會見了當地華人瑪腰許金安和甲必丹李全俊,參與籌辦中華銀行,他認購了600個股份中的200份,其餘由許、李等人認購。這樣,張鴻南又把他的事業發展到爪哇島。
張氏兄弟在實業上取得突出成就和擁有一定社會地位後,對社會公益事業也竭力贊助。他們曾在棉蘭創建一所教本學校,同時還對其他各埠的中華學校捐款。他們還捐建一所“濟安醫院”,對病人實行醫藥免費,對年老和貧困者尤為照顧,另外還在勿勞灣海口捐設麻瘋醫院,收容麻瘋病人。他們還架造棉蘭日裏河大橋,方便交通。因此,在當地人民中享有較高的聲望。
對於祖國,張氏兄弟也一往情深。他們曾捐款資助清政府擴充海軍力量,陝西鬧旱災,順直發生饑荒,他們都曾捐獻鉅款。對於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也予多方資助,如捐款4000元作為鬆口中學的建校費用,獨資捐助出版宋明至清末嘉應歷代名人詩選——《梅水詩傳》十三卷,鼎力資助温仲和主纂的《光緒嘉應州志》,出版了《海國公餘錄》十卷。給香港大學捐贈10萬元;給嶺南大學捐了一座二層的“耀軒樓”;1910年,江南開勸業會,張氏兄弟帶頭捐款30萬,以倡導“實業救國”。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同鄉、同盟會會員謝逸橋的發動下,張鴻南曾捐了一筆鉅款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起義,在其“大力相助帶動下,南洋華僑由是踴躍輸將”。為此,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先生特為張鴻南親筆題贈了“博愛”大字斗方一幅,藉以表彰其支持革命的義舉。
1895年,張煜南繼張弼士之後出任中國駐檳榔嶼副領事,從此步入仕宦之途。此後,因為他向祖國捐助了許多救濟款項,先後被清政府授予花翎二品頂戴,四品卿銜,四品京堂候補等頭銜。1903年,在張弼士的勸説和鼓勵下,張煜南應邀回國,決心參與家鄉鐵路建設。他進京不久,受到慈禧太后的接見,這在當時是一種特殊的榮譽。他向清廷提出在韓江下游修建潮汕鐵路的計劃和潮汕鐵路公司章程,獲得了批准。從此,他向“實業救國”的理想邁出了重要的步伐。
張煜南準備興建的潮汕鐵路南起汕頭,北迄潮安,全長39公里,後來又加築了意溪支線,共42公里。路線確定後,清廷即派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前來實地勘測,踏查就緒,決定興工。全部工程、路軌、機車、車廂及站台由英國怡和洋行估價,計需180—190萬元。據此,張煜南兄弟邀集親友認股,股額定為300萬元,其中張氏兄弟各認100萬元。
潮汕鐵路從1903年開始籌備,1904年動工興建,至1906年10月全部幹線完工,同年11月16日正式通車,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的純商辦鐵路。
潮汕鐵路從1906年通車開始,至1939年被日本侵略軍破壞、拆毀為止,共存在了33年。在這期間,它對韓江中上游和閩贛邊區的華僑、僑眷進出汕頭,當地的客貨運輸和城鄉經濟的繁榮,都曾起過有益的作用。潮汕鐵路現雖已化為烏有,但是張氏兄弟為建設家鄉所遺下的業績,卻永為後人追念。如今韓江三角洲平原有一條筆直的公路,貫通潮州和汕頭,這條公路的路基,就是當年的潮汕鐵路線。
潮汕鐵路建成後,為了表彰張煜南的業績,清廷授予他三品京堂候補。不久,又提升他為考察南洋商務大臣。正當他在花甲之年仍想為振興祖國實業再獻餘熱之際,卻染病不起,1911年病逝於僑居地棉蘭。
張煜南去世後,棉蘭華人甲必丹遺缺由其弟鴻南繼任。以後張鴻南又被升為棉蘭華人瑪腰,其實業繼續獲得發展,被時人稱為“雄視一方的張瑪腰”。
1921年2月8日,張鴻南在棉蘭僑居地病逝。出殯之日,不分種族和國籍,人們從亞齊、巴東、爪哇、檳榔嶼、新加坡等地趕來參加葬禮,對這位曾為發展棉蘭地區的經濟、為當地社會做過許多好事的一代華僑先賢表示哀悼。 [7]  [26] 

張榕軒慈禧太后召見

1903年的9月5日和10月26日,慈禧太后兩次召見了張榕軒,留下《張京卿奏對紀實》的文字。張榕軒在奏對中説:“方今國家舉行新政,首以鐵路為大宗,近年如津漢、京津、榆津等處鐵路,莫不次第修造,或已竣工,或未蕆事,其浚無窮之利益,固不待智者而後知。廣東之汕頭,自各國通商以來,商務蒸蒸日上,查該埠為潮州一帶咽喉要隘,由該處至潮州計九十餘里,歷來有水路可通,但河道淤淺,春夏之間,舟船無阻,一交秋冬,水涸舟滯,凡有載船人客來往,無不視為畏途。煜南等每次自洋回籍,目擊其情,深嘆行役之艱……擬於香港及南洋各華商招集股份,請於該處創辦支(鐵)路,所有購地一節,則仿照粵漢鐵路章程……蓋此舉已開邊省之風氣,並杜外人之覬覦。雖道路不長,國家收效無幾,但使商務從此愈形其盛,而厘金亦可益增其多矣。”在張榕軒力陳修築潮汕鐵路的好處後,慈禧太后立馬錶態,這是“利國便民的事,汝當趕緊認真辦”,且下諭旨“着廣東督撫與汝切實保護,現在汝辦此路可開風氣。汝又在南洋多年,多樣熟悉,汝當多招殷實華商回來創辦,庶務爭回我們中國的利權”。有了朝廷的支持,又得到廣東地方政府將予以切實保護的許諾,張榕軒一出京城便全身心投入潮汕鐵路的建設工程中。 [27] 
眾所周知,宣統之前的晚清三十多年歲月裏,清王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是慈禧太后,而並不是名義上的皇帝光緒。在慈禧的垂暮之年,一位梅州人近距離地見到了這位權傾一時的老太婆,並把與她兩次交談對話的內容記錄下來,這人就是梅縣籍的著名南洋僑商張榕軒。1903年,張榕軒記錄下來的對話內容,並不是普通的拉家常,而是 涉及清廷當 時的重要政策——修建鐵路。
韓愈詩云:“一封朝奏 九重天”,在封建帝制時代的中國,最高統治者處於深宮高牆之內,保持深不可測的做派,向臣民發號施令,實行殺伐決斷集於一身的威權統治。作為一介臣民,要想見皇帝一面,不論是近距離接觸還是遠遠的看上一眼,往往是一生中不可遇也不可求的事,因此,當時的人們視一睹“天顏”為人生的一大榮耀。
因此,張榕軒很看重他兩次覲見慈禧和光緒的對話內容,事後憑記憶整理記錄在《張京卿奏對紀實》和《張京卿第二次奏對紀實》裏,固然有以此為榮的心態,卻把這段珍貴的歷史用文字的形式保留下來,為後人回顧晚清變幻莫測的政局提供難得的文獻。
慈禧為何要召見張榕軒
自秦代至清代,中華帝國一直處於傳統農耕社會,朝廷實行的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會地位受到歧視。緣何萬乘之尊的慈禧會放下架子,接見一名從南洋蘇門答臘島前來的華僑商人呢?事情還得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歷史現狀説起,這就是李鴻章形容的“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力日衰,國門洞開,主權日削。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廷實行洋務運動,“海禁”政策被完全打破,沿海大批的百姓前往包括南洋地區的海外謀生創業,不少人還取得事業的成功,張榕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這位梅縣鬆口人以弱冠之年隻身遠赴南洋,輾轉巴達維亞、檳榔嶼,最後落腳蘇門答臘島的日裏(今棉蘭),最初投身客屬同鄉張弼士門下,後自立門户,艱苦創業,經營橡膠、煙草、甘蔗的種植,匯兑銀行業和煙酒銷售的專營。經過10多年的奮鬥,張榕軒與弟弟張耀軒一起建立一個龐大的商業王國。
洋務運動後,清廷已意識到工商業是強國之本,對華僑僑商的態度發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開始鼓勵他們回國投資公益事業和發展實業,特別是窘迫的財政,需要廣大僑商的捐資輸血支持,捐官制度也因此向僑商敞開大門。清廷還在南洋設立領事館,開始注意保護當地華人的利益,晚清時期清政府駐英屬檳榔嶼的副領事,有5人均屬於梅州籍人士,分別是張弼士、張榕軒、謝夢池、梁璧如、戴春榮。張榕軒在任副領事前後,還受荷蘭殖民政府委任,擔任荷屬日裏 “甲必丹”、“瑪腰”一職,負責管理當地華僑日常事務。
事業成功的張榕軒一方面投資家鄉梅縣的公益事業,建橋、修路、辦學校、籌設團練,支持《嘉應州志》、《梅水詩傳》等地方大型文獻的編撰出版,一方面又不斷為國內的災區捐資賑災,贏得很高的社會聲望。張榕軒通過捐納巨資,獲得的政治地位也步步提升,初授福建同知,繼升花翎三品銜、江西補用知府,直至花翎二品頂戴、廣西儘先補用道。
1900年庚子事變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把清王朝打成篩子。兩年前曾鎮壓百日維新的慈禧太后才意識到,提振國勢挽回人心,非選擇變法道路不可,於是宣佈實施新政,內容包括辦新學、練新軍等。1902年,兩廣總督陶模奉命籌建武備學堂,苦於財政應付庚子賠款導致經費缺乏,張榕軒雪中送炭,一下子捐出8萬兩白銀,被朝廷授予花翎頭品頂戴、四品京堂候補,張榕軒被稱為張京卿由此而來。雖然張榕軒獲得的官銜並非實職,與黃遵憲的京卿官銜含金量有些差別,但也足以印證在朝廷的分量,已引起最高統治者的注意。
張榕軒赴京覲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名義是叩謝朝廷的賜官,實質的目的是,他受張弼士的鼓勵,響應清政府的號召,準備回國投資興建潮汕鐵路,尋求政府最高層的支持,促成此事的順利開展。慈禧太后召見張榕軒,除了鐵路建設事宜外,更想通過他了解南洋華僑的狀況,委以他更高的職位,帶動華商回國投資。
做擺設的光緒,權謀老辣的慈禧
張榕軒覲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是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的深秋。第一次蒙召見的時間是九月初五霜降那天(陽曆10月24日),張榕軒見到慈禧和光緒時為九點半鐘,是當天第二位獲召見的外臣。
遺憾的是張榕軒並未點明覲見的地點。1898年後的光緒被軟禁在中南海瀛台,並在庚子事變前險些被廢。庚子事變後,慈禧迫於國際國內的壓力,為塞視聽,讓光緒出席接見外國使節等禮儀活動,地點一般在乾清宮,亦有樂壽堂、仁壽殿。從這次慈禧一起出場的情況分析,特別是夏秋時慈禧喜歡居住在頤和園的習慣,至少張榕軒第一次覲見的地點可能是頤和園的仁壽殿。
第一次覲見的對話是從光緒一句可有可無的詢問開始的。光緒問張榕軒:“汝是廣東人?”對已成聾子的耳朵——擺設的光緒來説,吐出這句簡短的話,內心也是包含酸楚的。想想,5年前,他還在一批包括康有為梁啓超黃遵憲等廣東人的維新派支持下變法圖強,他也想做一位名實相符的君主。更何況,1896年,他召見從新加坡總領事任上卸職回國才一年的黃遵憲,話題中必然會涉及南洋外交事務,極有可能提到時任檳榔嶼副領事的張榕軒。然而,對眼前這位黃遵憲的老鄉,無奈的光緒也只能點到為止了。
對於慈禧而言,南洋的事務就沒那麼熟悉,恰恰是她急需瞭解的。因此她除習慣性劈頭問廣東地方是否平靖外,馬上轉入正題,以一連串的詢問,瞭解張榕軒的南洋經商經歷和賑捐的數額,瞭解南洋的地理與政治情況,尤其是南洋華民的狀況。對話期間,年老的慈禧耳有點背,要求張榕軒靠近些距離説話,以便自己聽得清楚一點。對於政府剛剛設立專門管理商務活動的商務部,慈禧還專門諮詢張榕軒的意見,並問後者是否懂得英文。
就在第一次覲見接近尾聲的時候,慈禧突然問:“汝是從天津來?”張榕軒如實作答。慈禧又問:“汝曾見過袁世凱?”當時地方大員的權力日漸坐大,特別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東南各省官員的自保行動,令逃往西安顏面掃地的慈禧頗為惱怒,因此對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凱,既要倚重又暗存戒心。她這一襲擊式的逼問,就是想獲悉地方大員有沒有在她眼皮底下結黨壯大私人勢力。閲歷豐富的張榕軒顯然明白慈禧的用意,淡定地回答:“臣特意回京恭請聖安,未覲見天顏,不敢往見別處。”
張榕軒獲得慈禧光緒第二次召見,時間在十月二十六(陽曆12月14日),離上次見面已過一個半月,期間張榕軒一直為承辦潮汕鐵路的事項奔走,這次覲見意味事情有了着落。張榕軒彙報自己離京後的設想,先往天津向袁世凱借調一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然後到上海與鐵路大臣盛宣懷商量建設事宜,最後回廣東與兩廣總督岑春煊商量落實。對潮汕鐵路的立項,慈禧顯然非常贊成,表示自己前一天已下諭旨,要求廣東地方盡力支持,同時希望張榕軒利用在南洋的聲望,多招殷實的華商回來投資,“創辦庶務,爭回我們中國的權利。”
獲得高層如此的表態,按理張榕軒應該吃下定心丸。但他再次一段表白向慈禧亮明心跡,自己投資建設潮汕鐵路,並非“為一己之私”,不僅僅為了投資獲利,更可解決潮汕乃至嘉應州地區糧食輸入和農特產品輸出的難題,有利地方的穩定和發展。事實證明,張榕軒看似嘮叨的解釋並非多餘,一年後潮汕鐵路建設出現的徵地風波和股份風波,如沒有上層的鼎力支持,建設計劃即使不夭折,也可能拖後腿。慈禧對張榕軒的細心很滿意:“好,這才是利國利民的事,汝當趕緊認真辦 。”最後,她再次要求張榕軒留心招商回國投資事宜。
賞賜御筆翰墨籠絡臣下
張榕軒的北京之行無疑是成功的,取得了建設潮汕鐵路的許可,三年後的1906年,中國的首條商辦鐵路——潮汕鐵路如期建成,他的名字由此銘刻在中國歷史的重要一頁。
張榕軒此行還帶回當時對於他的家族頗算榮耀的物件,那就是慈禧的御筆摺扇、紈扇和福壽字。第二年,慈禧再次賞賜以上三項御筆墨寶和玉如意、蟒袍給張榕軒。這是慈禧籠絡臣下的手段之一,對於能書善畫的她來説,是舉手之勞,對時人卻是很高的榮譽。此外,這些物件作為一種權威象徵,支持張榕軒排除干擾完成鐵路建設,還是起到無聲的宣示作用。
這些賞賜物的一部分,經過百年的變遷,從張榕軒到他的長子張步青,再到他的長曾孫張洪鈞,被完好保存下來。張洪鈞先生保存的慈禧御筆除了一幅《壽》字外,還保留有慈禧御筆《牡丹圖》,上蓋“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和“御賞”兩個印章。另外保留下來的一張攝於1904年的慈禧照片,其時慈禧已年屆七十,腰桿挺直,全然看不出,她已進入生命倒數的第五個年頭。
慈禧一生掌權四十多年,召見臣下無數,被記錄下來的對話當不止這一次,而與一位梅州籍的歷史人物的對話則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即使拋開這一點,對話實錄的歷史資料價值,也是彌足珍貴的。 [10] 

張榕軒個人著作

張榕軒出任清廷駐檳榔嶼副領事時,曾著有《海國公餘輯錄》6冊和《海國公餘雜著》3卷,詳述檳榔嶼之地名沿革及民情風俗等,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
《續海國詠事詩》為張煜南(張榕軒)在南洋公餘所作詩集,主要吟詠異域與中國不同的地理政治、風土人情、史事科技等,範圍涉及全球25個國家地區,計403首詩,是張煜南內心情感及價值認同的真實反映。 [18] 
在支持梅州文化工程的行動中,張榕軒投入更大熱情的還是梅州大型詩歌選集《梅水詩傳》及其續集的編撰出版。該書共收入嘉應州(梅州)宋代以來約480位詩人的3600多篇詩歌作品,成為研究梅州文學史的重要原典。 [19] 
《海嶠飛鴻——晚清僑領張榕軒奏牘書信集》一書以張榕軒的奏牘書信資料為底本。 [24] 

張榕軒親屬成員

弟弟:張耀軒 [11] 
長子:張步青 [1] 
女兒:張潤英 [22-23] 
曾孫:張洪鈞 [12] 
曾孫媳:林素琴,張洪鈞夫人 [13] 
張榕軒、張耀軒兄弟是閩粵張姓始祖張化孫的23世裔孫。父母生下兄弟七人和一個妹妹。 [3] 
張步青是張榕軒之子,他繼承父、叔志向,熱衷於僑居國與祖國的教育事業、公益事業。他先後任中國駐棉蘭領事、總領事14年,為保護僑民利益做了大量工作。 [4] 
2018年1月24日,著名僑領張榕軒先賢的後裔、印尼棉蘭客屬聯誼會原主席張洪鈞先生夫人林素琴女士及兒媳專程回到“幹蔭堂”策劃“張榕軒展館”布展方案。 [13] 
2018年3月17日上午,張榕軒紀念館開館儀式在梅縣區鬆口鎮南下村舉行,張榕軒長曾孫張洪鈞以及來自印尼雅加達、棉蘭、新加坡等地僑胞等近千人蔘加了開館儀式。 [12] 

張榕軒人物紀念

1904年,當時的荷印政府為表彰開埠僑領“棉蘭王”張榕軒開發棉蘭的功績,將棉蘭最為繁華的一條街道命名為“張榕軒街”。它與“孫逸仙街”一道成為棉蘭市僅有的兩條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街道。 [2] 
1911年9月,1921年2月,張榕軒、張耀軒分別逝世於棉蘭。出殯之日,棉蘭市萬人空巷,各族百姓都來送別這兩位開發棉蘭的功臣,可見他倆在棉蘭市百姓心中的地位。 [6]  徐省吾有輓聯曰:“潮汕闢路,日裏殖民,中外失老成,豈徒淚灑葭享,公魂應向國家還”。 [28] 
張榕軒去世後,其弟張耀軒與其子張步青,在棉蘭市窪武拉河修築的成德橋,也被當地老百姓稱之為“張榕軒橋”。此橋是印尼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2003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存三等獎”的文物。 [6] 
茂榕園”是張榕軒夫婦墓園,其曾孫張洪鈞夫婦花重金購買了墓園旁的兩棟建築,重建為“榕蔭堂”和“清河堂”,並創辦了“張榕軒紀念館”。在籌建印尼棉蘭“張榕軒紀念館”的同時,還籌資數百萬元,按“修舊如舊”原則對位於廣東梅州市梅縣區松田鎮南下村的張榕軒故居“幹蔭堂”進行重修,也開辦了“張榕軒紀念館”。2018年,該館落成開館。在中國故居和棉蘭墓園,兩座“張榕軒紀念館”同時用大量珍貴歷史照片和實物,圖文並茂地展現了張榕軒傳奇奮鬥的一生。重現了他隻手空拳“下南洋”的創富故事、殫精竭慮維護華僑權益的赤子情懷、“實業救國”的家國胸襟和崇文重教厚德報本的人生追求。 [2] 
2011年8月,《楷範垂芬要千秋——印尼張榕軒先賢逝世一百週年紀念文集》在雅加達出版。 [14] 
2011年9月17日,由北京國際公益互助協會與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等聯合主辦的張榕軒、張耀軒、張步青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原中國僑聯主席莊炎林、印尼《國際日報》董事長熊德龍、張榕軒曾孫張洪鈞等出席研討會。 [4] 
2018年3月17日,中國張榕軒紀念館開館儀式在梅縣區鬆口鎮南下村舉行,作為紀念張榕軒的主題紀念館正式開館迎接海內外賓客。該館的建成和開放將為著名的千年古鎮、華僑之鄉鬆口增添了一處重要的歷史人文和旅遊景觀,是反映梅州和梅州華僑在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貢獻的重要展館。來自海內外的近千嘉賓將參加開館儀式,包括來自印尼雅加達、棉蘭,新加坡等地的華社各界知名人士近百人,旅居海外印尼、英國等地的張榕軒後裔20多人,以及廣州、汕頭、梅州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特別是來自有關部門、僑團、文化、學術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等人士。 [15] 
2021年12月24日,由嘉應學院和市僑聯聯合主辦的“客家華僑與梅州僑鄉社會”學術研討會在梅城開幕。來自北京、天津、福建、四川、江西、廣東等省市的學者代表60餘人參加。學者們圍繞“張榕軒、張耀軒與南洋華僑史”“客家華僑與海上絲綢之路”“ 客家華僑與梅州僑鄉”等主題展開深入討論。 [20] 

張榕軒人物評價

張榕軒是一位非常崇尚文化的儒商,曾編撰《海國公餘輯錄》和《海國公餘雜著》兩部著作,出資編輯梅州大型古典詩歌總集《梅水詩傳》。他還出資刊印著名嶺東女詩人葉璧華的《古香閣集》,以及資助《光緒嘉應州志》的出版。 [16] 
1911年張榕軒病逝於印尼蘇門答臘棉蘭市。噩耗傳至祖國後,國人均為之惋惜。有一輓聯頗能概括對他的評價:“潮汕闢路,日裏殖民,中外失老成,豈徒淚灑葭莩,戕痛自關人物計;考察未終,實業待振,朝野方屬望,忽爾噩傳桑梓,公魂應向國家還。” [3] 
張榕軒逝世100週年的追思會上,棉蘭市市長拉胡曼·哈拉哈先生對張榕軒兄弟有這樣的評價:“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張氏兄弟在發展城市貢獻甚巨,至使日裏市變成了一個繁榮的商業城市,日裏變成了現今的棉蘭市。張氏兄弟交遊廣闊,喜歡幫助別人,不分種族、宗教和社會地位,更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或地方的商業和居住,使張氏兄弟都離不開棉蘭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