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粵古驛道

鎖定
廣東省古驛道,也稱南粵古驛道,是指1913年前廣東境內用於傳遞文書、運輸物資、人員往來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陸路,官道和民間古道,是經濟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
南粵古驛道最早起源於秦漢,是歷史上中原漢人入粵和嶺南商貿活動的主要路徑,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向內陸延伸的重要通道,源源不斷地促進物流、人流、文化往來,積累了諸多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南粵古驛道覆蓋全省,是廣東歷史發展的重要縮影和文化脈絡的延續。 [4] 
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是指以廣東省古驛道歷史文化遺產(物資和非物資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為核心,通過古道、步道、綠道、風景道、水道等多元的線性載體,串聯沿線的古驛道遺存、歷史文化城鎮村、文物古蹟以及自然景觀資源等節點,挖掘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公眾創造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線性文化空間。 [1] 
中文名
南粵古驛道
別    名
廣東省古驛道
類    型
文化遺產

南粵古驛道背景介紹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和“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留住歷史根脈”等重要講話精神,響應“一帶一路”與創建“文化強省”戰略,助推鄉村振興和精準脱貧,2016年以來,廣東率先在全國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
三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多個部門積極配合、調動資源、綜合施策,以生態產業創新發展為引擎,通過推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與文化、體育、旅遊、農業等生態產業體系的綠色要素融合,高質量做好綠色山水大文章,促進了古驛道沿線地區的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的發展,助推全域旅遊、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生態文明建設,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起到積極作用。 [2] 

南粵古驛道發展歷史

南粵古驛道最早起源於秦漢,陸路系統以粵北秦漢古驛道為首,它是廣東連接湖南、進入中原的交通主動脈。另外,由唐朝宰相張九齡主持拓寬的梅關古道也擔負重任。公文傳遞、商賈、海外貢使進京,都會從這條道路經過。
南粵地區水網交錯,水路驛道與陸路驛道形成銜接。在粵東,有溝通廣東與福建的粵閩古驛道;在粵西,則有依託西江水系的西江古驛道,這條道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出海口相連,是一條內接外通的交通要道。到了南粵腹地,北江—珠江口古驛道受珠江水系的影響,道路呈輻射狀。
明清時期,南粵地區內陸交通與海外交通體系已經發展完備,水路陸路相輔相成,將人員和貨物送達四面八方。
道路的形成伴隨着文明的演進,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滄桑變遷,曾穿越崇山、江河、橋樑和村莊的南粵古驛道,留下了眾多的文化遺存,它們印證的是中原與百越的血脈相連,海上絲綢之路的大繁榮以及南粵人的開拓向前。
今天的南粵古驛道,在習近平總書記活化歷史遺產、留住歷史根脈的重要精神指導下,迸發出了新的魅力,通過發掘古驛道文化內涵,打造精品文化旅遊線路,開展文化體育旅遊休閒活動,帶動古驛道沿線各市縣區的經濟發展,這也是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與廣東文化強省戰略的重要舉措。
如今的廣東依舊延續着千年古驛道的靈魂,通過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時刻連接全國、溝通世界,展現着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勃勃生機。

南粵古驛道保護與活化利用

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是增強鄉村文化自信的宣傳隊和播種機。
通過挖掘當地傳統文化內涵,挖掘歷史遺蹟和人文故事,並採用多種形式在傳統節慶、墟日舉辦非遺文化展、攝影展等,集聚了人氣,恢復了古村生機,挽救了即將消失的傳統技藝,給村民搭建起一個展現家鄉歷史底藴和文化的平台,喚起了鄉愁,激發在外創業村民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讓古老村莊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和靈氣。 [2] 
2018年11月4日,由央視傾力打造的3集《南粵古驛道》紀錄片在CCTV10探索發現頻道首播,得到海外華人廣泛關注,通過講好“廣東故事”,極大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信。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