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饒宗頤

鎖定
饒宗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生於廣東潮安,祖籍廣東梅縣 ,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漢學家、經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翻譯家文學家書畫家敦煌學及文化史學家,法國遠東學院院士、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生前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暨藝術系榮譽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譽講座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西泠印社社長。 [1]  [5-7]  [12] 
饒宗頤1935年被聘為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纂修,同年加入“禹貢學會 [5]  ;1935年—1937年應中山大學之聘任廣東通志館專任纂修;1938年—1939年受聘為中山大學研究員;1943年—1945年赴廣西任無錫國專教授 [5]  [10]  ;1947年—1948年任廣東文理學院教授,復任汕頭華南大學文史系教授、系主任,兼《潮州志》總纂 [5]  ;1949年10月移居香港 [5]  ;1952年在新亞書院授課;1952年—1968年曆任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師、高級講師、教授 [5]  [10]  ;1968—1973年獲新加坡大學聘為中文系首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1970年—1971年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 [5]  ;1972年任法國遠東學院院士;1972年—1973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教授;1973年—1978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至退休 [10]  ;2009年1月獲聘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2011年12月13日當選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8] 2012年當選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 [46]  ;2013年連任西泠印社社長 [5]  ;2018年2月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 [2] 
饒宗頤長期從事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 [6] 
中文名
饒宗頤
外文名
Jao tsung-i
別    名
字固庵
伯濂
伯子,號選堂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潮安
出生日期
1917年8月9日
逝世日期
2018年2月6日
畢業院校
潮州金山中學學堂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敦煌書法叢刊
殷代貞卜人物通考
詞集考
主要成就
1962年獲法蘭西學院頒發“儒蓮獎”
1972年當選為法國遠東學院院士
2000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大紫荊勳章
2001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2012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

饒宗頤人物生平

1917年8月9日(農曆六月二十二日),饒宗頤生於廣東潮安(今潮州市湘橋區)。 [5]  [9] 
1927年,11歲時撰寫《後封神榜》。 [4] 
1929年,從金陵楊栻習書畫,攻山水及宋人行草。 [5] 
1930年,考入潮州金山中學學堂。 [9] 
1932年,16歲編撰他父親未完成的《潮州藝文志》。18歲完成該志的續寫。 [4] 
1935年,代授國文課於韓山師範學校,被聘為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纂修,同年加入“禹貢學會”。 [5] 
1935年—1937年,應中山大學之聘任廣東通志館專任纂修。
1937年,整理其父遺著“潮州藝文志”,刊登“嶺南學報”,以此知名。
1938年—1939年,受聘為中山大學研究員。
1940年,完成《楚辭地理考》。 [53] 
1943年—1945年,赴廣西任無錫國專教授,成《瑤山詩草》。 [5]  [10] 
1946年,30歲時任華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1947年—1948年,任廣東文理學院教授,復任汕頭華南大學文史系教授、系主任,兼《潮州志》總纂。 [5] 
1948年,32歲時被聘為廣東省文獻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 [4] 
1949年10月,移居香港。 [5] 
1952年,於新亞書院任教。
1952年—1968年,歷任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師、高級講師、教授。 [5]  [10] 
1962年,獲法蘭西學院頒發被譽為漢學界諾貝爾獎的“儒蓮獎”。 [46] 
1968—1973年,獲新加坡大學聘為中文系首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1970年—1971年,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 [5] 
1972年,任法國遠東學院(EFEO)院士。
1972年—1973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教授。
1973年—1978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至退休。 [10] 
2000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 [48] 
2001年,獲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36]  [47] 
2003年,捐出大部分藏書,在香港大學建成饒宗頤學術館。 [5] 
2009年1月,獲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2011年12月13日,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 [8] 
2012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為亞洲首位獲此殊榮的漢學家。 [46] 
2013年9月19日,饒宗頤教授榮任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授職典禮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 [43]  ;同年,經西泠印社理事會選舉,連任社長。 [5] 
2018年2月6日凌晨,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 [2]  ;2月28日,葬禮在香港殯儀館舉行,來自香港、內地及海外的政商界、教育界、文化界及宗教界數百人士參加。 [3] 
饒宗頤相關圖片

饒宗頤主要成就

饒宗頤學術成就

  • 學術綜述
饒宗頤書畫作品
饒宗頤書畫作品(5張)
饒宗頤早年以治地方史志為主;中年以後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獻;壯年由中國史擴大到印度、西亞以至人類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則致力於中國精神史的探求 [8]  。他的治學領域涵蓋上古史、考古學、史學、中外關係史、古文字學、甲骨學、簡帛學、悉曇學、經術、文學、詞學、藝術等多個領域 [6]  ,在傳統文史研究和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近東文明以及藝術、文獻等多個領域均有精深研究,精通琴、詩、書、畫,擅山水、人物,書法植根於金石文字,行草書融入明末諸家豪縱韻趣,篆隸兼採金農、鄧石如之長,自成一格。 [4] 
從香港中文大學榮休後,饒宗頤馳騁於嶄新的考古發現和傳世的古代文獻之間,創穫良多;又於香港中文大學主持竹簡、帛書出土文獻數據庫和甲骨文、金文數據庫的研究計劃,採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取得重大成績。1993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建立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並創辦《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叢刊》。 [50] 
研究領域
主要成就
國學
饒宗頤先生不同意全盤西化和全球化美國化,他在哲學上欣賞“天人合一”,根據《易經》提出‘天人互益’,對人類未來充滿童心慧眼的憂傷。饒先生治學的方法論:其一,勇於是推陳出新。其二,饒宗頤非常看重國學與中國傳統的意義,在方法論上注重“中西佐證”。其三,學術理性的懷疑和創新精神。其四,文學研究上大膽運用比較文學方法。 [11] 
書法
饒宗頤植根於古文字,熔鑄明末諸家,形成豪放而不乏淡逸之趣的書風 [17]  。饒宗頤的書論思想有自己的美學原則,他在《論書十要》裏主張書體要“重”、“拙”、“大”而拒絕“輕佻、嫵媚、纖巧”,行筆避免熟滑、甜俗而要厚重耐看,臨帖習碑要手摹心摹,細讀深思,不可只求形似;書道講求“墨色酣暢,線條淋漓,人天湊泊”等。 [11] 
繪畫
饒宗頤山水、人物、花鳥畫無所不精。其山水畫從寫生中來,並博採前賢諸家,不拘成法,自成一格;人物畫取法多用白描畫法,於李龍眠、仇十洲、陳老蓮諸家之外,吸取敦煌白描畫法;花鳥則逸筆草草,頗具文人筆情墨趣。 [17] 
甲骨文
饒宗頤是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也是第一個系統研究殷代貞卜人物。1959年,他出版《殷代貞卜人物通考》,以占卜人物為綱,將占卜的大事融會貫通,全面地展現了殷代歷史的面貌。他與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並稱為“甲骨五堂”。 [5] 
敦煌學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饒宗頤首次將敦煌寫本《文心雕龍》公之於世,成為研究敦煌寫卷書法的第一人。他和法國漢學家戴密微共同出版《敦煌曲》,書中利用敦煌出土資料,全面探究敦煌曲子詞的起源問題。此後,他又獨立出版《敦煌白畫》一書,專研散落在敦煌寫卷中的白描畫稿,填補了敦煌學研究的一項空白。這兩部著作的問世,奠定了饒宗頤在敦煌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 [5] 
語言文字
饒宗頤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度語、伊拉克語等六國語言文字。其中梵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在其本國亦少有人精通。 [5] 
古琴
饒宗頤精通古琴,還是撰寫宋、元琴史的首位學者。 [5] 
  • 學術論著
截至2018年2月,饒宗頤共出版100餘種學術及藝術著作、1000餘篇學術論文。 [14]  饒宗頤將自己的著述分為敦煌學、甲骨學、詞學、史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學、書畫等八大門類 [16]  。其中《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20卷、《饒宗頤藝術創作彙集》12卷《饒宗頤書道創作彙集》12卷。 [15] 
饒宗頤著作(部分)
出版時間
書名
出版社
2011年
花城出版社 [30] 
201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2005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1999年
《甲骨文通檢-第五冊-田獵》
中文大學出版社 [22] 
1996年
汕頭大學出版社 [29] 
1995年
《甲骨文通檢-第四冊-職官人物》
中文大學出版社 [23] 
1995年
《甲骨文通檢-第三冊-天文氣象》
中文大學出版社 [24] 
1994年
《甲骨文通檢-第二冊-地名》
中文大學出版社 [25] 
1993年
《饒宗頤史學論著選》
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1993年
《饒宗頤書畫》
嶺南美術出版社 [33] 
1991年
文轍
台灣學生書局 [18-19] 
1990年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悉曇學緒論》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三聯書店(香港) [18]  [20] 
1990年
《詞學秘笈之一——李衞公望江南》
/ [18] 
1990年
《敦煌琵琶譜》
新文豐出版公司 [18]  [21] 
1989年
《甲骨文通檢-第一冊-先公、先王、先妣、貞人》
中文大學出版社 [26] 
1989年
中文大學出版社 [32] 
1956年
《老子想爾注校箋》
/ [27] 

饒宗頤人才培養

  • 教授課程
1952年—1968年,饒宗頤在香港大學主講詩經、楚辭和六朝詩賦、古代文論及老莊哲學。港大授課之餘,他還前往錢穆先生所辦的新亞書院講授“老子”等課程 [52]  。1954年,饒宗頤在日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講授甲骨文。 [5] 
1975至1977年,饒宗頤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教席,當時於中文系開授的“中國文學與藝術之關係”,是藝術系的選修科 [51]  。1978年,受邀擔任法國高等研究院宗教學部客座教授,主講“中國古代宗教”。 [52] 
1982年,饒宗頤特別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本科課程講授書畫,史術並重,既講述書畫源流,又示範筆墨技法。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中國藝術史哲學碩士與哲學博士課程,分別於1981年及1992年開設,饒宗頤負責講授“目錄學”與“專題研討”,並指導研究生撰寫論文。 [51] 
  • 周遊講學
饒宗頤1978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榮休後,在法國、日本、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及中國澳門周遊講學。 [49] 
饒宗頤教授榮任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授職典禮

饒宗頤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表彰
頒獎部門
2015年
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鳳凰衞視聯合海內外十餘家華文媒體和機構 [5] 
2014年11月3日
陳寅恪獎
中山大學 [13] 
2014年
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
2013年9月19日
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外籍院士
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 [5]  [43] 
2013年3月23日
世界中國學貢獻獎
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 [45] 
2011年
澳洲塔斯曼尼亞大學首個華人名譽文學博士
澳洲塔斯曼尼亞大學 [36] 
2011年12月
首屆“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
/ [36] 
2009年
終身成就獎
香港藝術發展局 [36] 
2004年3月
潮州市第二批榮譽市民稱號
/ [36] 
2003年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香港中文大學 [49] 
2001年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國際歐亞科學院 [47] 
2000年
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別貢獻獎
中國國家文物局等聯合主辦之敦煌藏經洞百年紀念大會 [36] 
2000年
香港特區政府 [5] 
1998年
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當代國學大師”榮譽
/ [5] 
1997年
首屆終身成就獎
香港藝術發展局 [5] 
1993年
首位華人榮譽人文科學國家博士
法國索邦高等研究院 [36] 
1993年
高等藝術文化勳章
法國文化部 [36] 
1982年
香港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香港大學 [36] 
1980年
巴黎亞洲學會榮譽會員
巴黎亞洲學會 [36] 
1962年
法蘭西漢學院 [4-5] 

饒宗頤社會任職

饒宗頤生前為香港中文大學偉倫榮譽藝術講座教授、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休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顧問、崇基學院榮譽院務委員、新亞書院榮譽院務委員,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以及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校名譽教授。 [1]  [36]  [49-50] 

饒宗頤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饒宗頤家以前開有四家錢莊,在潮州是首富。他的父親是饒寶璇,又名饒鍔,早年畢業於上海法政學院,曾任《南粵報》主筆,也是南社4成員之一。 [4] 
  • 名字來源
父親為他取名“宗頤”,是期望他師法宋五子之首周敦頤。 [4] 
  • 治學影響
饒宗頤有五個基礎來自家學:一是家裏訓練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散文;二是寫字畫畫;三是目錄學;四是儒、釋、道;五是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少年時對他影響很深的還有兩個人:一是孫詒讓,另一個是顧炎武。他治甲骨文的動機來自孫詒讓,肯走學術之路是因為顧炎武。 [4] 

饒宗頤人物評價

饒宗頤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斗和書畫大師。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 。(人民網-書畫頻道評) [1] 
饒宗頤不僅書、畫、詩三絕,還學富五車,是享譽海內外的漢學大師。(《新快報》評) [37] 
饒宗頤先生是海內外公認的學術泰斗和書畫大師,也是蜚聲國際的百科全書式大學者,在敦煌學、甲骨學、古文字學、詞學均有研究,並且精通梵文,與季羨林先生並稱“南饒北季”。(華僑大學香港辦事處評) [39] 
饒宗頤教授博古通今、學藝雙攜,超過80年的學術和藝術成就非凡,對傳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良多。饒公治學數十年,在歷史、文學、語言文字、宗教、哲學、藝術、中外文化關係方面鑽研極深,成就超卓,馳譽國際。饒公刻苦精勤,不到30歲已經成一家之言,80年來述作不絕,以大智慧啓迪世人,是名副其實的著作等身,是學術和藝術界的瑰寶。(時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評) [38] 
饒宗頤先生的逝世,是中華文化界的重大損失,也是香港、國家的重大損失。饒宗頤先生一生致力於學術研究和教書育人,成就非凡;致力於弘揚中華文化,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貢獻卓著;致力於貢獻國家和民族,品行高潔,饒宗頤先生的一生是愛國愛港的一生。(時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黃蘭發評) [3] 
饒宗頤教授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人,博古通今、中西融貫。(《南方日報》評) [6] 
茹古涵今之學,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書畫金石,無一不精;貫通中西之學,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臘楔形、楚漢簡帛,無一不曉。(《新京報》評) [12] 
饒宗頤在中華文化乃至域外文化諸多領域均卓有建樹,為中國國內外學界所共仰。(《當代中國史研究》評) [40] 
饒教授(饒宗頤)是當代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是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他兼通學術與藝術,在敦煌學、甲骨學、詞學、史學、目錄學、楚辭學、考古與金石學、書畫等中國傳統學科,以及梵文、巴利文、希臘文、楔形文字等國際重要學術研究方面有重要貢獻,自始至終置身於20世紀學術潮流的前列,在中國、亞洲乃至國際學術界享有崇高聲望。饒教授治學嚴謹,學識淵博,富有遠見卓識,為弘揚文化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以一人之力,勾勒並展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輪廓。(香港饒宗頤先生治喪委員會訃告) [41] 
“辛苦待舂鋤”是國學大師饒宗頤生前的謙虛自比,也是他的行為準則。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饒宗頤淳厚博雅,治學嚴謹,心繫國家,傾心育人,於精深處做學問,在筆墨中見精神。新華網評) [14] 
饒宗頤是海內外著名學者、書畫家,被學術界譽為“國際矚目的漢學泰斗”“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他是一位集榮譽、學問、藝術於一身的當代儒學名家。(中國政府網評) [42] 
“他出身書香名門,自學而成一代宗師。其茹古涵今之學,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書畫金石,無一不精;其貫通中西之學,則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臘楔形,楚漢簡帛無一不曉。人謂‘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頒獎詞) [18] 
饒教授(饒宗頤)乃當今世上罕見的通儒,集學問大家與藝術大師於一身,除博古通今之外,詩、琴、書、畫、無一不精。香港中文大學評) [43] 
饒宗頤為弘揚敦煌學和中國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是最早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者,最早探究和考證了中國在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就和貢獻,是研究中國海上交通史、進出口貿易史、海外移民史、文化交流史諸多領域的翹楚。(《解放日報》評) [44] 
饒宗頤是“曠世奇才”。(錢鍾書評) [45] 
“近年來,國內出現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季羨林評) [45] 
“有了饒宗頤,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金庸評) [45] 

饒宗頤人物影響

  • 饒宗頤學術館
2003年,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落成。 [5] 
  • 饒宗頤學藝研究中心
2013年6月,“饒宗頤學藝研究中心”在廣州增城奠基。 [13] 
  • 中山大學饒宗頤研究院
2015年,中山大學饒宗頤研究院正式成立,旨在整合海內外各種積極因素,打造一個兼具國際性、權威性的饒宗頤學藝研究中心,鼓勵海內外學者投身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深入鑽研饒宗頤的論著和藝術作品。 [13] 
  • 饒學研究
2011年4月,“饒宗頤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饒宗頤研究所成立大會”在韓師舉辦,饒宗頤親自為“饒宗頤研究所”揭牌。該所是專門從事饒宗頤及其相關學術研究的常設性科研機構,“饒宗頤研究所”更名為“饒學研究所”,刊物《饒宗頤研究》更名為“饒學研究”。 [13] 
  • 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
2016年12月,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成立,是深圳大學相對獨立的實體性科研機構。創立之初,是為了紀念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而命名。饒宗頤文化研究院是一所融文化、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區域研究等跨學科的科研機構。 [35] 
  • 饒宗頤星
2011年10月19日, 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一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編號為10017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饒宗頤星”。 [18] 
  • 藝術展
2015年4月28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饒宗頤學術館之友協辦的“學藝融通——饒宗頤百歲藝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42] 
2017年6月,饒宗頤以期頤之年重返法國,在巴黎舉辦“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展”。 [46] 
“學藝融通——饒宗頤百歲藝術展” “學藝融通——饒宗頤百歲藝術展”

饒宗頤人物紀念

  • 領導慰問
饒宗頤先生逝世後,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張高麗汪洋、劉延東、李源潮、楊潔篪、陳希、胡錦濤、劉雲山、王岐山等中央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悼念,並向其家屬表示慰問。 [2] 
2018年2月8日晚,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王志民專程前往饒宗頤先生家中,轉達了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對饒宗頤先生逝世的悼念及對家屬的慰問。 [2] 
  • 追思會
2018年2月22日,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紀念會在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行。中法學者齊聚一堂,哀悼逝世的饒宗頤先生,緬懷他對中國文化研究、中法文化交流以及世界文化研究作出的傑出貢獻。 [4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