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流行性乙型腦炎

鎖定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的病原體於1934年在日本發現,1939年我國科學家分離到乙腦病毒,解放後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改名為流行性乙型腦炎。本病主要分佈在亞洲遠東東南亞地區,經蚊傳播,多見於夏秋季。臨牀上急起發病,有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強直性痙攣腦膜刺激徵等,重型患者病後往往留有後遺症,屬於血液傳染病
根據衞健委發佈的《2022年我國衞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2022年我國乙型腦炎發病例數為146例,死亡人數為3人。 [1] 
中醫病名
流行性乙型腦炎
就診科室
神經科、感染科
常見病因
乙腦病毒感染
常見症狀
大多數患者症狀較輕,或呈無症狀隱性感染,少數表現為高熱、意識障礙、驚厥等
傳染性
傳播途徑
經蚊傳播

流行性乙型腦炎國內現狀

全國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及死亡數 全國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及死亡數
根據衞健委發佈的《2022年我國衞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2022年我國乙型腦炎發病例數為146例,死亡人數為3人。 [1]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因

乙腦病毒具較強的嗜神經性,對温度、乙醚、酸等都很敏感,能在乳鼠腦組織內傳代,在雞胚、猴、腎及Hela細胞中可以生長並複製,適宜在蚊內繁殖的温度為25℃~30℃。

流行性乙型腦炎臨牀表現

潛伏期10~15天。大多數患者症狀較輕或呈無症狀的隱性感染,僅少數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表現為高熱、意識障礙、驚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個階段。
1.初期
起病急,體温急劇上升至39~40℃,伴頭痛噁心和嘔吐,部分患者有嗜睡或精神倦怠,並有頸項輕度強直,病程1~3天。
體温持續上升,可達40℃以上。初期症狀逐漸加重,意識明顯障礙,由嗜睡、昏睡直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續時間越長,病情越嚴重。神志不清最早可發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見於3~8日。重症患者可出現全身抽搐、強直性痙攣或強直性癱瘓,少數也可軟癱。嚴重患者可因腦實質病變(尤其是腦幹)、缺氧、腦水腫腦疝顱內高壓、低血鈉性腦病等病變而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表現為呼吸節律不規則、雙吸氣嘆息樣呼吸、呼吸暫停、潮式呼吸下頜呼吸等,最後呼吸停止。體檢可發現腦膜刺激徵,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進,病理性錐體束徵,如巴氏徵等可呈陽性。
極期過後體温逐漸下降,精神、神經系統症狀逐日好轉。重症患者仍神志遲鈍、痴呆、失語吞嚥困難、顏面癱瘓、四肢強直性痙攣或扭轉痙攣等,少數患者也可有軟癱。經過積極治療大多數症狀可在半年內恢復。
4.後遺症期
少數重症患者半年後仍有精神神經症狀,為後遺症,主要有意識障礙、痴呆、失語及肢體癱瘓癲癇等,如予積極治療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癲癇後遺症可持續終生。

流行性乙型腦炎檢查

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粒細胞在80%以上。在流行後期的少數輕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範圍內。
呈無色透明,壓力僅輕度增高,白細胞計數增加。病初2~3天以中性粒細胞為主,以後則單核細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質常輕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內,腦脊液檢查在少數病例可呈陰性。
病程1周內死亡病例腦組織中可分離到乙腦病毒,也可用免疫熒光(IFT)在腦組織中找到病毒抗原。從腦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離到病毒。

流行性乙型腦炎診斷

臨牀診斷主要依靠流行病學資料、臨牀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的綜合分析,確診有賴於血清學病原學檢查。
1.流行病學資料
本病多見於7~9三個月內,南方稍早、北方稍遲。10歲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
2.主要症狀和體徵
起病急,有高熱、頭痛、嘔吐、嗜睡等表現。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嚥困難、嗆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狀。體徵有腦膜刺激徵、淺反射消失、深反射亢進、強直性癱瘓和陽性病反射等。
(1)疑似病例在流行地區蚊蟲叮咬季節出現發熱、頭痛、噁心、嘔吐、嗜睡、頸抵抗、抽搐等。
(2)確診病例①曾在疫區有蚊蟲叮咬史。②高熱、昏迷、肢體痙攣性癱瘓、腦膜刺激徵及大腦椎體束受損(肌張力增強、巴氏徵陽性)。③高熱、昏迷、抽搐、狂躁,甚至由於呼吸衰竭、循環衰竭而死亡。④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陽性結果
(3)臨牀診斷疑似病例加①和②或②、③項,並排除細菌性腦膜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治療

患者應住院治療,病室應有防蚊、降温設備,應密切觀察病情,細心護理,防止併發症和後遺症,對提高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注意飲食和營養,供應足夠水分,高熱、昏迷、驚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補足量液體,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ml,小兒每日50~80ml/kg。但輸液不宜多,以防腦水腫,加重病情。對昏迷患者宜採用鼻飼
(1)高熱的處理室温爭取降至30℃以下。高温患者可採用物理降温或藥物降温,使體温保持在38℃~39℃(肛温)之間。注意:避免用過量的退熱藥,以免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虛脱
(2)驚厥的處理可使用鎮靜止痙劑,如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妥英鈉阿米妥鈉等。應對發生驚厥的原因採取相應的措施:①因腦水腫所致者,應以脱水藥物治療為主,可用20%甘露醇,在20~30分鐘內靜脈滴完,必要時4~6小時重複使用。同時可合用呋塞米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以防止應用脱水劑後的反跳。②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換氣困難致腦細胞缺氧者,則應給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氣管切開加壓呼吸。③因高温所致者,應以降温為主。
(3)呼吸障礙和呼吸衰竭的處理深昏迷患者喉部痰鳴音增多而影響呼吸時,可經口腔或鼻腔吸引分泌物,採用體位引流霧化吸入等,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因腦水腫、腦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給予脱水劑、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因驚厥發生的屏氣,可按驚厥處理。如因假性延髓麻痹或延腦麻痹自主呼吸停止者,應立即作氣管切開或插管,使用加壓人工呼吸器。如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淺弱者,可使用呼吸興奮劑如山梗菜鹼、尼可剎米、利他林、回蘇林等(可交替使用)。
(4)循環衰竭的處理因腦水腫、腦疝等腦部病變而引起的循環衰竭,表現為面色蒼白、四肢冰涼、脈壓小、中樞性呼吸衰竭,宜用脱水劑降低顱內壓。如為心源性心力衰竭,則應加用強心藥物,如西地蘭等。如因高熱、昏迷、失水過多造成血容量不足,致循環衰竭,則應以擴容為主。
3.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他治療
腎上腺皮質激素有抗炎、退熱、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保護血腦屏障、減輕腦水腫、抑制免疫複合物的形成、保護細胞溶酶體膜等作用,對重症和早期確診的患者即可應用。待體温降至38℃以上,持續2天即可逐漸減量,一般不宜超過7天。過早停藥症狀可有反覆,如使用時間過長,則易產生併發症。在疾病早期可應用廣譜抗病毒藥物病毒唑或雙密達莫治療,退熱明顯,有較好療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