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隱蔽期

鎖定
隱蔽期,又叫潛伏期,是一般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定階段,這一階段是從致病刺激物侵入機體或對機體發生作用起,到機體出現反應或開始呈現症狀時止。在傳染病通常稱這一階段為“潛伏期"。各傳染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
中文名稱
隱蔽期
英文名稱
eclipse period
定  義
病毒發育循環中無法檢測出感染性病毒粒子的一個時期。
應用學科
昆蟲學(一級學科),昆蟲病理學(二級學科)
中文名
隱蔽期
外文名
eclipse period
存在條件
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
別    名
潛伏期
存在疾病
一般存在於相關傳染病中
時    間
不同疾病長短不一

隱蔽期疾病的發展階段

一般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階段性,通常可分以下四個基本階段。

隱蔽期潛伏期或隱蔽期

隱蔽期是指從致病刺激物侵入機體或者對機體發生作用起,到機體出現反應或開始呈現該疾病對應的相關症狀時止。在傳染病通常稱這一階段為“潛伏期”,各種傳染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例如,豬瘟是5—8天,豬丹毒平均為3—5天,炭疽是1—5天,破傷風7—15天。但有些疾病,如強烈的機械創傷或電擊等,幾乎沒有潛伏期。在這一階段中,機體動員保護性裝置的作用和致病因素進行鬥爭,若保護性作用充分時,其後即不致表現出疾病的症狀,而且不發病。

隱蔽期前驅期

從疾病出現最初症狀到主要症狀出現前為止稱為前驅期或先兆期,在這一階段中,機體的機能活動和反應性均有所改變,一般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此稱為前驅症狀,如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或廢絕,心臟活動及呼吸機能發生改變、體温升高,負役和生產能力降低等。
在前驅期中,很多疾病雖然不易看到特徵性或典型的症狀。但這一時期的長短和呈現出的機能變化的某些特點,對於進一步確定機能反應性和病原體的致病力是有幫助的。

隱蔽期顯明期

這是指緊接前驅期之後,疾病的主要症狀或典型症狀充分表現出來,由於疾病不同,所表現的特徵和持續的時間也有所不同。
在顯明期中,不但患病動物抵抗疾病的生理性措施或保護性適應有了進一步發展,同時由於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損傷也表現得很明顯,因此,詳細研究這一階段中病體內機能與代謝的改變和病理形態的變化,對於合理治療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隱蔽期轉歸期

這一期是指疾病結束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有時疾病結束得很快,幾乎在數小時或24小時之內所有的症狀均告消失,此種情形稱為“驟退",有時疾病結束得很緩慢,其症狀的強度是逐漸減弱或消失,則稱為“漸退”。
在疾病經過中,有時可見疾病症狀的加重和各種機能活動障礙更加顯著的情況,此稱為疾病的“惡化”。若疾病症狀在一定時間內暫時減弱或消失,則稱為“減輕"。在同一疾病過程中有的併發與該病沒有直接關係的另一疾病,稱為“合併症”。例如,患流行性感冒時可以併發肺炎,肺炎就是流感的“合併症”。因為流行性感冒並不一定會引起肺炎的發生,同時肺炎和流行性感冒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1] 

隱蔽期隱蔽期時間長短

隱蔽期的長短與人體感染病原體的數量、毒力、病原體種類、毒素產生和播散所需要的時間、人體免疫力等諸多因素有關。病原體的數量多、毒力強、潛伏期就短。不同的傳染病的潛伏期也不相同。潛伏期都有最短、最長的時間範圍,這是傳染病預防檢疫的重要依據。

隱蔽期各類肝病的隱蔽期

肝炎病毒入侵人體後,直到臨牀最初症狀出現以前,這一段時間稱為潛伏期。潛伏期隨病原體的種類、數量、毒性、人體免疫狀態不同而長短不一 [2]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潛伏期通常為15~45天;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潛伏期通常為6周至6個月,一般為3個月左右;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潛伏期為5~12周,最長可達30周,最短為2周左右;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確切潛伏期尚不明確(在醫學研究中,有人曾將丁肝病毒陽性血液輸給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14天后出現轉氨酶增高和類似乙肝的臨牀表現確定為丁肝潛伏期);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潛伏期一般為40天左右,最長為60天,最短10天就可發病,比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潛伏期稍短,但比甲型肝炎的潛伏期要長 [3] 

隱蔽期梅毒隱蔽期為什麼較長

梅毒是螺旋體侵害入體細胞,潛伏期高達20年,此病菌可入血入腦,影響不能説不大;然而,現時人對梅毒沒以前那麼恐懼,原因是此病有藥物可根治,才使大家有這樣的錯覺。雖然梅毒求醫者較少,但不代表此性病的存在率的高低,因此病潛伏期較長,傳染了此病也不可知,直至發展到生殖系統器官有損傷才求診時,可能已是梅毒一期的後程 [4] 
參考資料
  • 1.    孫喜靈. 論疾病發展過程中四種病變狀態和五個階段[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4, 28(1):11-14.
  • 2.    温暖. 肝病患者的飲食禁忌[J]. 健身科學, 2003(10):42-42.
  • 3.    蓋銘英. 肝病和妊娠[J]. 國際婦產科學雜誌, 1975(3).
  • 4.    卜今, 李建紅, Joseph D.Tucker,等. 影響全球梅毒流行的因素[J]. 國際皮膚性病學雜誌, 2009, 35(6):4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