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安民

(南朝齊將領)

鎖定
李安民(428年-486年)(《南史》為避諱改作李安人 [1]  ),蘭陵郡承縣(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人。南朝齊將領。
南朝宋時,投靠孝武帝劉駿,官至前將軍、郢州刺史,冊封邵武縣子,參與平定晉安王劉子勳、桂陽王劉休範、建平王劉景素、荊州刺史沈攸之等的叛亂,協助齊高帝蕭道成即位。南齊建國後,歷任中領軍領軍將軍丹陽尹左僕射、散騎常侍,進爵康樂縣侯,數次抵禦和擊敗北魏軍隊,累遷吳興太守。
永明四年(486年),李安民病逝於任上,終年五十八,追贈鎮東將軍,諡號為肅,配享太廟。
別    名
李安人
諡    號
封    號
邵武縣子→康樂縣侯
所處時代
南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蘭陵承縣
出生日期
428年
逝世日期
486年
主要成就
南齊開國功臣
最高官職
左僕射
本    名
李安民

李安民人物生平

李安民早年經歷

李安民年輕時,父親李欽之在薛縣(治今山東滕州東南)任縣令,隨父居於薛縣。 [2]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時,薛縣陷於北魏,被虜往北方,候率部曲逃歸江南。 [3]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弒父篡位,史稱元兇之亂。其弟武陵王劉駿起兵討逆,不久在新亭(在今江蘇南京南)稱帝,史稱宋孝武帝。李安民主動投靠劉駿,被任命為建威將軍,隸於魯爽麾下,隨其討平元兇之亂。 [4] 
孝建元年(454年),魯爽在豫州舉兵叛亂。李安民逃回國都建康(治今江蘇南京),出任領軍行參軍,升任左衞殿中將軍大明時期(457年-464年),出任建威府司馬、無鹽縣令,後以殿中將軍之職,領兵討平漢川一帶的叛亂。 [5] 

李安民征戰淮北

泰始二年(466年),晉安王劉子勳在江州叛亂,自立為帝,史稱義嘉之亂。李安民被任命為司徒府城局參軍、武衞將軍,隨建安王劉休仁南討江州。他統領水軍,作戰有功,升任軍主,進號積射將軍。當時,張興世錢溪(在今安徽貴池東)與叛軍對峙,急需糧草支援。李安民率舟船數百,連闖叛軍的五道防線,將糧草運到了錢溪,後又隨張興世在貴口大敗叛軍 [6]  。義嘉之亂平定後,李安民又隨張永沈攸之北上徐州,征討支持劉子勳的徐州刺史薛安都 [7]  薛安都向北魏請降,求取援兵。 [8] 
泰始三年(467年),北魏遣軍援救薛安都 [9]  ,在徐州大敗宋軍。李安民隨軍退守下邳(治今江蘇睢寧西北),以寧朔將軍之職戍守淮陽城(治今江蘇淮安西南)。不久,宋廷以“貴口破賊”之功封李安民為邵武縣子 [10]  ,食邑四百户。是年八月,李安民又隨吳喜、沈攸之北攻徐州,結果在睢口(在今江蘇宿遷南)被魏軍擊敗,只得退守宿豫(治今江蘇宿遷)。 [11] 
泰始五年(469年),淮北四州(青州冀州、徐州、兗州)全部淪陷於北魏。李安民被拜為寧朔將軍、冗從僕射,先後戍守淮河南岸的角城(在今江蘇泗陽)、泗口(在今江蘇淮安西南),防禦魏軍。當時,北魏荊亭守將升乞奴棄城來降。李安民率水軍出擊,攻取荊亭,因功升任寧朔將軍、冠軍司馬、廣陵太守,代理南兗州軍政事務。後來,宋明帝懷疑李安民與鎮守淮陰的蕭道成相互勾結,於是將李安民調任為京兆太守。 [12] 
泰始七年(471年),淮北一帶接連爆發起義,反抗北魏統治。李安民時任山陽太守,又加授都督前鋒軍事,北上接應淮北義軍,但最終無功而返。宋廷遂召李安民回朝,授為越騎校尉,不久又將他調回山陽(治今江蘇淮安)擔任太守。後來,李安民被任命為假節、都督討蜀軍事、輔國將軍,平定蜀地三巴一帶的叛亂,隨即又北上漢中,討平五獠之亂。 [13] 
元徽元年(473年),宋廷為加強淮河南岸鄢郢一帶的防禦,以李安民為都督司州軍事、司州刺史,領義陽太守。 [14] 

李安民助建南齊

元徽二年(474年),桂陽王劉休範舉兵叛亂,自江州東攻建康,很快便攻至新林(在今江蘇南京西南)。李安民遣軍援救建康,協助朝廷平定叛亂,被徵拜為左將軍,加給事中 [15]  當時,蕭道成在平叛中立有大功,權勢日隆。 [16]  而李安民早在戍守淮南期間,便與蕭道成私交甚篤,因而成為蕭道成在軍中的重要支持者。 [17] 
元徽四年(476年),建平王劉景素在南徐州叛亂。蕭道成命李安民與驍騎將軍任農夫、冠軍將軍黃回各領步軍,北討劉景素。黃回是劉景素重金交結的京中武將。蕭道成對黃回並不放心,故命李安民與其同行,加以監視。 [18]  不久,李安民攻至京口(南徐州州治,在今江蘇鎮江),在葛橋大破叛軍,協助宋廷討平叛亂。他後被留在南徐州,代理州府事務,又被改授為冠軍將軍、驍衞將軍,但卻並未接受任命。 [19] 
元徽五年(477年),李安民改任徵虜將軍東中郎將府司馬,代理會稽郡事務。當時,皇帝劉昱恣肆暴虐。李安民表示要擁戴府主東中郎將江夏王劉躋在會稽起兵,結果被蕭道成勸止。不久,劉昱遇弒。蕭道成追廢劉昱為蒼梧王,立其弟劉準為帝,史稱宋順帝。他掌握了朝政內外大權,改授李安民為使持節、都督北討軍事、冠軍將軍、南兗州刺史。是年十二月,荊州刺史沈攸之起兵反對蕭道成。李安民被調回建康,鎮守白下(在今江蘇南京金川門外),進號徵虜將軍。 [20] 
升明二年(478年),李安民率軍西討荊州,但他剛剛行至盆城(治今江西九江),沈攸之便已兵敗自殺。蕭道成遂以李安民為使持節、都督郢州及司州義陽諸軍事、前將軍、郢州刺史。 [21] 
升明三年(479年),李安民改任左衞將軍,加領衞尉。是年,蕭道成代宋稱帝,建立南齊,史稱齊高帝。李安民升任中領軍,封康樂縣侯,食邑一千户。自宋泰始年以來,內外叛亂頻發。軍中將帥都大肆招募部曲,充作親兵。李安民上奏皇帝,建議限制淮北邊防軍以外的將帥部曲人數。蕭道成遂頒佈詔令,明確禁止私募部曲。 [22] 

李安民抵禦北魏

建元二年(480年),李安民升任領軍將軍 [23]  不久,北魏南犯豫州,很快便攻至馬頭(在今安徽壽縣西北),兵鋒直指豫州州治壽春(在今安徽壽縣)。李安民率軍北上,擊退魏軍,沿淮水直入壽春。當時,亡命王元初嘯聚六合山,僣號稱帝,屢敗州郡征討軍隊。李安民回軍途中,剿滅六合山,擒斬王元初,因功加授散騎常侍。是年,北魏再次南侵。李安民被授予符節,總領淮河沿岸各處駐軍。他駐守泗口,遣軍分赴朐山、連口、角城等處,防禦魏軍。 [24] 
建元三年(481年),李安民引軍過清水,在淮陽大敗魏軍。不久,魏軍撤軍北歸。李安民命族弟李長文率二百騎兵為前鋒,追擊魏軍至宿豫。魏軍見宋軍兵力較少,便以數千騎兵掩殺過來。李長文邊戰邊退,將魏軍誘到孫溪渚一帶。李安民統領大軍,與周盤龍崔文仲隨後趕至,縱兵掩殺,再次大敗魏軍。當時,桓摽之、徐猛子在淮北一帶相繼起義,反抗北魏統治,並請求南齊援救。李安民奉命督軍北上,接應義軍。但他行動遲緩,趕至淮北時義軍業已敗亡,因而遭到皇帝的呵責。 [25] 

李安民晚年及病逝

建元四年(482年),蕭道成病逝,太子蕭賾即位,史稱齊武帝。李安民升任撫軍將軍丹陽尹,並加領侍中 [26] 
永明二年(484年),李安民因與尚書令王儉交情深厚,得到王儉的推薦,被拜為尚書左僕射。但他不久便上疏皇帝,以年老多病為由自請引退。蕭賾遂改授李安民為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 [27] 
永明四年(486年),李安民出任安東將軍、吳興太守。同年病逝於任上,終年五十八歲,追贈鎮東將軍,諡號肅侯。 [28] 
永明十年(492年),李安民與褚淵、王儉、柳世隆王敬則陳顯達一同配享太廟,祔祭於太祖(高帝)廟庭。 [29] 

李安民主要影響

李安民政治

李安民早年效力於元兇劉劭,但在劉劭篡位後主動投靠孝武帝劉駿,歷仕孝武帝、前廢帝、明帝、後廢帝、順帝五朝,始終支持齊高帝蕭道成,協助蕭道成代南朝宋,建立南齊政權。他在南齊年間,曾上奏皇帝,建議限制淮北邊防軍以外的將帥部曲人數,是當時可以和蕭道成談論“家國密事”的大臣。晚年時一度擔任尚書左僕射,成為朝中宰相。 [4]  [20]  [22]  [27]  [30] 

李安民軍事

討平內亂:李安民在南朝宋年間先後參與平定太子劉劭、晉陽王劉子勳、桂陽王劉休範、建平王劉景素、荊州刺史沈攸之的叛亂,並相繼鎮壓漢川、三巴、漢中一帶的民間起義。 [4]  [7]  [15]  [19]  [5]  [13]  南齊年間,又剿滅盤踞六合山十餘年的亡命王元初。 [24] 
抵禦北魏:李安民在南朝宋年間便隨軍征戰淮北,與魏軍作戰,在淮北淪陷後又鎮守淮南地區,抵禦魏軍南侵,曾率軍攻取北魏荊亭。 [11]  [12]  他在南齊年間,又領軍北上,先後在馬頭、淮陽、孫溪渚大敗魏軍。 [24]  [25] 

李安民歷史評價

蕭賾:安民歷位內外,庸績顯著。忠亮之誠,每簡朕心。敷政近畿,方申任寄。奄至殞喪,痛傷於懷。 [39] 
蕭子顯:宋氏將季,離亂日兆,家懷逐鹿,人有異圖。故蕃嶽阻兵之機,州郡觀釁之會。此數子皆宿將舊勳,與太祖比肩為方伯,年位高下,或為先輩,而薦誠君側,奉義萬里。以此知樂推之非妄,信民心之有歸。 [39] 
李延壽:宋氏將季,亂離日兆,家懷逐鹿,人有異圖。高帝觀釁深視,將符興運。李安人、戴僧靜桓康焦度曹武呂安國周山圖、周盤龍、王廣之等,或早見誠款,或備盡心力,或受委方面,或功成麾下,其所以自致榮寵,夫豈徒然。 [40] 

李安民軼事典故

李安民少年大志

李安民少年時便胸懷大志,常用手拍着大腿,嘆道:“大丈夫生於世間,富貴不可希求,但若想在軍中當個三將(指虎賁中郎將、冗從僕射、羽林監)、五校(指屯騎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之類的官職,又有什麼難的?” [31] 

李安民五擲皆盧

李安民年輕時,有一個相士對他説:“君以後定能大富大貴,與皇帝一起嬉戲。”後來,宋明帝平定義嘉之亂,在新亭大宴功臣,與諸將玩摴蒱遊戲。李安民連擲骰子五次,擲出的都是“盧”(以骰五枚,上黑下白,擲之全黑為盧)。宋明帝大為驚異,看着李安民,道:“面方如田,這是封侯的面相啊。” [32] 

李安民處斬參軍

李安民的親信參軍王回偷盜絹帛兩匹,被人告發。李安民流着眼淚,對王回道:“二人相交莫逆,若犯下王法,先有負於吾。”遂在軍營門口當眾處斬王回,然後將其厚葬。軍府上下為之震動。 [33] 

李安民載米赴任

李安民擔任吳興太守,自帶米糧到吳興赴任。時人都欽佩他的清廉。 [34] 

李安民神靈作祟

南朝時期,吳興一帶的民間都信奉項羽神,稱其護持着郡衙的正堂。每有太守到任,都不能到正堂理事,還要用自己駕車的牛來祭祀項羽神。李安民信仰佛教,不願殺牛祭神。他不但穿着屐鞋到正堂處理政務,還在堂中設下八關齋(佛教齋戒)。不久,李安民的牛便死了,而他自己沒多久也去世了。時人都稱這是神靈作祟的結果。 [35] 

李安民人際關係

祖父:李嶷,南朝宋衞軍參軍。 [2]  [36] 
父親:李欽之,南朝宋殿中將軍,補任薛縣縣令。 [2]  [36] 
族弟:李長文,馬軍主,建元三年(481年)時隨李安民大敗魏軍。 [25] 
兒子:李元履,仕南齊、南梁兩朝,官至衡、廣、青、冀四州刺史。 [37] 

李安民主要作品

《全齊文》收錄有李安民的奏表《斷募部曲表》。 [38] 

李安民史料索引

南齊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八》 [39] 
南史·卷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40] 
參考資料
  • 1.    王彥坤 編著.歷代避諱字彙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316
  • 2.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祖嶷,衞軍參軍。父欽之,殿中將軍,補薛令。安民隨父之縣。
  • 3.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元嘉二十七年沒虜,率部曲自拔南歸。
  • 4.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太初逆,使安民領支軍。降義師,板建威將軍,補魯爽左軍。
  • 5.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及爽反,安民遁還京師,除領軍行參軍,遷左衞殿中將軍。大明中,虜侵徐、兗,以安民為建威府司馬、無鹽令,除殿中將軍,領軍討漢川互螫賊。
  • 6.    《宋書》卷50《張興世傳》:興世、壽寂之、任農夫、李安民等三千人至鱝口擊之,與仲玉相值。交戰盡日,仲玉走還顗營,悉虜其資實;賊眾大敗,胡棄軍遁走,顗仍亦奔散。
  • 7.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晉安王子勳反,明帝除安民武衞將軍、領水軍,補建安王司徒城局參軍,擊赭圻、湖白、荻浦、獺窟,皆捷,除積射將軍、軍主。張興世據錢溪,糧盡,為賊所逼。安民率舟乘數百,越賊五城,送米與興世。偽軍主沈仲、王張引軍自〈魚貴〉口欲斷江,安民進軍合戰破之。又擊鵲尾、江城,皆有功。……從張永、沈攸之討薛安都於彭城。
  • 8.    《宋書》卷88《薛安都傳》:太宗以四方已平,欲示威於淮外,遣張永、沈攸之以重軍迎之。安都謂既已歸順,不應遣重兵,懼不免罪,乃遣信要引索虜。
  • 9.    《宋書》卷88《薛安都傳》:三年正月,索虜遣博陵公尉遲苟人、城陽公孔伯恭二萬騎救之。永等引退。
  • 10.    《宋書》卷84《鄧琬傳》:有司奏:“……安民又隨張興世遏斷錢溪,別統軍貴口破賊,……安民封建安郡邵武縣,並開國子,食邑各四百户。”
  • 11.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軍敗,安民在後拒戰,還保下邳。除寧朔將軍,戍淮陽城。論〈魚貴〉口功,封邵武縣子,食邑四百户。復隨吳喜、沈攸之擊虜,達睢口,戰敗,還保宿豫。
  • 12.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淮北既沒,明帝敕留安民戍角城。除寧朔將軍、冗從僕射。戍泗口,領舟軍緣淮遊防,至壽春。虜荊亭戍主升乞奴棄城歸降,安民率水軍攻前,破荊亭,絕其津逕。遷寧朔將軍、冠軍司馬、廣陵太守、行南兗州事。太祖在淮陰,安民遙相結事,明帝以為疑,徙安民為劉韞冠軍司馬、寧朔將軍、京兆太守。
  • 13.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改授寧朔將軍、山陽太守。泰始末,淮北民起義欲南歸,以安民督前鋒軍事,又請援接,不克,還。除越騎校尉,復為寧朔將軍、山陽太守。三巴擾亂,太守張澹棄涪城走,以安民假節、都督討蜀軍事、輔師將軍。五獠亂漢中,敕安民回軍至魏興,事寧,還至夏口。
  • 14.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元徽初,除督司州軍事、司州刺史,領義陽太守,假節、將軍如故。別敕安民曰:“九江須防,邊備宜重,今有此授,以增鄢郢之勢,無所致辭也。”
  • 15.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及桂陽王休範起事,安民出頓,遣軍援京師。徵授左將軍,加給事中。
  • 16.    《南齊書》卷1《高帝紀上》:太祖振旅凱入,百姓緣道聚觀,曰:“全國家者此公也。”……進爵為公,增邑二千户。太祖欲分其功,請益粲等户,更日入直決事,號為"四貴"。秦時有太后、穰侯、涇陽、高陵君,稱為"四貴",至是乃復有焉。
  • 17.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太祖在淮陰,安民遙相結事。
  • 18.    《宋書》卷72《建平王景素傳》:景素遣豫之、潭、文超等去來京邑,多與金帛,要結才力之士。由是冠軍將軍黃回、遊擊將軍高道慶、輔國將軍曹欣之、前軍韓道清、長水校尉郭蘭之、羽林監垣祗祖,並皆響附,其餘武人失職不得志者,莫不歸之。……元徽四年七月,垣祗祖率數百人奔景素,雲京邑已潰亂,勸令速入。景素信之,即便舉兵,負戈至者數千人。……齊王出屯玄武湖,冠軍將軍任農夫、黃回、左軍將軍李安民各領步軍,右軍將軍張保率水軍,並北討。……齊王知黃回有異圖,故使安民、佛榮俱行以防之。
  • 19.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安民至京口,破景素軍於葛橋。景素誅,留安民行南徐州事。授冠軍將軍,驍衞將軍,不拜。
  • 20.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轉徵虜將軍、東中郎司馬、行會稽郡事。……蒼梧縱虐,太祖憂迫無計,安民白太祖欲於東奉江夏王躋起兵,太祖不許,乃止。蒼梧廢,太祖徵安民為使持節督北討軍事、冠軍將軍、南兗州刺史。沈攸之反,太祖召安民以本官鎮白下,治城隍,加徵虜將軍。
  • 21.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進軍西討,又進前將軍。行至盆城,沈攸之平,仍授督郢州司州之義陽諸軍事、郢州刺史,持節、將軍如故。
  • 22.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升明三年,遷左衞將軍,領衞尉。太祖即位,為中領軍,封康樂侯,邑千户。宋泰始以來,內外頻有賊寇,將帥已下,各募部曲,屯聚京師。安民上表陳之,以為:“自非淮北常備,其外餘軍,悉皆輸遣。若親近宜立隨身者,聽限人數。”上納之,故詔斷眾募。
  • 23.    《南齊書》卷2《高帝紀下》:建元二年春,正月,戊戌朔,以中領軍李安民為領軍將軍。
  • 24.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虜寇壽春,至馬頭。詔安民出征,加鼓吹一部。虜退,安民沿淮進壽春。先是宋世亡命王元初聚黨六合山,僣號,自雲垂手過膝。州部討不能擒,積十餘年。安民遣軍偵候,生禽元初,斬建康市。加散騎常侍。其年,虜又南侵,詔安民持節履行緣淮清泗諸戍屯軍。虜攻朐山、連口、角城,安民頓泗口,分軍應赴。
  • 25.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三年,引水步軍入清,於淮陽與虜戰,破之。虜退,安民知有伏兵,乃遣族弟馬軍主長文二百騎為前驅,自與軍副周盤龍、崔文仲系其後,分軍隱林。及長文至宿豫,虜見眾少,數千騎遮之。長文且退且戰,引賊向大軍,安民率盤龍等趨兵至,合戰於孫溪渚戰父彎側,虜軍大敗,赴清水死不可勝數。淮北四州聞太祖受命,鹹欲南歸。至是徐州人桓摽之、兗州人徐猛子等,合義眾數萬砦險求援。太祖詔曰:“青徐泗州,義舉雲集。安民可長轡遐馭,指授羣帥。”安民赴救留遲,虜急兵攻摽之等皆沒,上甚責之。
  • 26.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太祖崩,遺詔加侍中。世祖即位,遷撫軍將軍、丹陽尹。
  • 27.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永明二年,遷尚書左僕射,將軍如故。安民時屢啓密謀見賞,又善結尚書令王儉,故世傳儉啓有此授。尋上表以年疾求退,改授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將軍如故。
  • 28.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四年,為安東將軍、吳興太守,常侍如故。卒官,年五十八。賻錢十萬,布百匹。詔曰:“……贈鎮東將軍,鼓吹一部,常侍、太守如故,諡曰肅侯。”
  • 29.    《南齊書》卷9《禮志上》:永明十年,詔故太宰褚淵、故太尉王儉、故司空柳世隆、故驃騎大將軍王敬則、故鎮東大將軍陳顯達、故鎮東將軍李安民六人,配饗太祖廟庭。
  • 30.    《南齊書》卷27《李安民傳》:時王敬則以勳誠見親,至於家國密事,上唯與安民論議。
  • 31.    《南史》卷46《李安人傳》:安人少有大志,常拊髀嘆曰:“大丈夫處世,富貴不可希,取三將五校,何難之有!”
  • 32.    《南史》卷46《李安人傳》:事平,明帝大會新亭樓,勞諸軍主。摴蒱官賭,安人五擲皆盧。帝大驚,目安人曰:"卿面方如田,封侯相也。"安人少時貧,有一人從門過,相之。曰:"君後當大富貴,與天子交手共戲。"至是,安人尋此人,不知所在。
  • 33.    《南史》卷46《李安人傳》:城局參軍王回,素為安人所親,盜絹二匹。安人流涕謂曰:“我與卿契闊備嘗,今日犯王法,乃卿負我也。”于軍門斬之,厚為斂祭,軍府皆震服。
  • 34.    《南史》卷46《李安人傳》:為吳興太守,於家載米往郡,時服其清。
  • 35.    《南史》卷46《李安人傳》:吳興有項羽神護郡聽事,太守到郡,必須祀以軛下牛。安人奉佛法,不與神牛,著屐上廳事,又於廳上八關齋。俄而牛死,安人尋卒,世以神為崇。
  • 36.    《南史》卷46《李安人傳》:祖嶷,衞軍將軍。父欽之,薛令。
  • 37.    《南史》卷46《李安人傳》:子元履,幼有操業,甚閒政體,為司徒竟陵王子良法曹參軍。……仕梁為吳郡太守,度支尚書,衡、廣、青、冀四州刺史。
  • 38.    全齊文:卷十四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8-02-20]
  • 39.    南齊書:卷二十七邈)-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06]
  • 40.    南史:卷四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