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喜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名將)

鎖定
吳喜(427年-471年),本名吳喜公,吳興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人。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名將。 [1]  [25] 
出身卑寒,少被驅使,後來擔任領軍府的白衣小吏。但其少年時便知書,文筆甚好,涉獵《史記》《漢書》,頗見古今。元嘉末年,隨軍伐蠻,被伐蠻統帥劉駿所知賞。孝武帝劉駿即位後,吳喜獲得孝武帝的親自任命。在孝武帝統治期間,先後擔任主書、諸王學官令、左右尚方令、河東太守、殿中御史,經常被孝武帝作為朝廷使者巡視地方,所經之處都得到當地百姓的懷念。宋明帝劉彧即位,四方反叛,吳喜代理建武將軍,選拔羽林軍中的勇士配備向東征伐,由於吳喜在孝武帝時就常作為使者外出,因其寬厚的性格而得到當地百姓的懷念。因此,東討途中,百姓聞吳喜前來,便望風降散。於是,吳喜所至一路報捷,後又率軍平定三吳諸郡,徹底平定了東方諸郡的叛亂。戰後,因功升遷為步兵校尉,被封為競陵縣侯。平定三吳後,吳喜又再率軍南征,平定荊州,攻克江陵,因功轉前軍將軍,增邑三百户。泰始四年,改封為東興縣侯,授右軍將軍、淮陽太守,兼任太子左衞率。泰始五年,轉為驍騎將軍,統軍在荊亭大敗北魏軍,班師後兼左衞將軍。泰始六年,再次統率軍隊向豫州抗擊魏軍,加任都督豫州諸軍事,加冠軍將軍 [1] 
泰始七年,宋明帝劉彧病重,為身後事之慮,以吳喜素得人心,疑其將來不能事幼主,乃將之秘密賜死,並下詔書編造吳喜的罪狀,極力批評吳喜的人格和行為,吳喜時年四十五歲。 [1] 
喜公
所處時代
南朝宋
民族族羣
出生日期
427年
逝世日期
471年
主要成就
出巡地方撫慰百姓、平定叛亂、抵抗北魏
本    名
吳喜
籍    貫
吳興臨安

吳喜人物生平

吳喜早年經歷

吳喜,吳興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人。 [2]  [25]  本來名字叫喜公,明帝減去一個“公”字,便成為吳喜,領軍府白衣吏出身。少年時便通曉古書,領軍將軍沈演之讓他寫起居注,吳喜展現了其記憶力,寫完篇章後都能背誦上口。沈演之曾寫過一個辭讓職務的奏表,還沒有上奏就丟失了,吳喜在只看過沈演之先前的奏表的一次的情況下,竟然能夠立即補寫沈演之丟失了的奏本,將沈演之所作的奏本一字不漏地背寫出來。沈演之從此對他甚是佩服和賞識,在此期間,吳喜涉獵了《史記》《漢書》,對古代和現實都很瞭解。沈演之的門人朱重人被選作朝廷的主書,他推薦吳喜任主書書史,後來又做了主圖令史。宋文帝曾經要一本圖書,吳喜打開書卷倒着送給了宋文帝,宋文帝生氣將他打發出宮。 [2] 

吳喜孝武重用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出兵討伐蠻族,沈慶之向文帝請以吳喜隨軍,吳喜於是得以認識總統各軍的武陵王劉駿,並被劉駿所知賞。 [3] 
同年,劉駿起兵討伐弒父奪位的太子劉劭,吳喜因病而未有隨沈慶之進攻建康。劉駿擊敗劉劭後登位,是為宋孝武帝,以吳喜為主書,吳喜漸見親待,歷任諸王學官令,左右尚方令,河東太守及殿中御史。 [3] 
吳喜在孝武帝一朝經常巡視地方,因其寬厚的性格,所經之處都得到當地百姓的懷念。 [4] 
大明中,劉宋的東部諸郡發生劇烈旱災,浙江等地的許多百姓流離失所,黟縣及歙縣有數千流民進攻縣邑,殺害當地官員,時任揚州刺史劉子尚曾領三千兵討伐,但失敗,於是將這事上奏給孝武帝。病重在牀的孝武帝遂命吳喜領數十人,代表朝廷到這兩個縣撫慰這些流民,經過一輪遊説後竟讓對方立即歸降。 [5] 

吳喜平定四方

宋明帝即位,四方反叛,當時建康以東三吳地區形勢尤其嚴峻,吳喜招得三百精兵,吳喜請求到東方的三吳地區為明帝效命平叛。宋明帝非常高興,就當即讓他擔任建武將軍,並選拔羽林軍中的勇士配備給他。但當時議論的人都認為吳喜是一直都是處理文書工作,沒當過將軍,不可派遣。但中書舍人巢尚之對明帝説:“吳喜跟隨沈慶之多次經歷軍隊生活,性情既是勇敢果決,又熟悉戰陣,如果能任用他,一定會有成績。”於是,宋明帝正式命吳喜率軍向東征伐。 [6] 
吳喜就與員外散騎侍郎竺超之及殿中將軍杜敬真,領着騎兵和步兵作戰。吳喜兵至永世,收到平西司馬庾業及義興太守劉延熙的書信,並附有東揚州刺史劉子房所寫討伐宋明帝的檄文,勸導吳喜倒戈,但吳喜回書堅定支持宋明帝,並未被打動。吳喜昔日常作為孝武帝使者外出,因着其寬厚的性格而得到當地人懷念。這次東進,百姓知道是吳喜到來,都望風降服或潰散,故吳喜等軍一直報捷。 [14]  吳喜進軍至國山縣界,於虎檻村遭遇叛軍,大敗對方後進佔離義興共有十五里的吳城,劉延熙遂派楊玄、孫矯之、黃泰及沈靈秀四支軍隊抵抗。吳喜兵力遠不及對方,但經過一整日的交戰後竟得勝利,楊玄、孫矯之及黃泰皆戰死,其餘眾亦潰退,吳喜遂進逼義興。劉延熙懾於官軍進攻,決定撤軍水北,斷阻長橋作防守,吳喜亦只好築壘與其對峙。當時庾業也在長塘湖口夾岸築城,以七千多兵和大量軍備與劉延熙遙作掎角之勢。面對東線戰事膠着,司徒參軍督護任農夫的增援打破了僵局。 [7] 
泰始二年二月一日(466年3月3日),得到增援的吳喜渡水向義興發動進攻,並分兵進攻各壘柵。可是,任農夫的增援並未改善吳喜兵力弱勢的情況,吳喜於是率領數個騎兵登上高處作指麾狀,敵軍看到他東西指劃,就好像四面都有軍隊攻來似的,於是叛軍軍心瓦解,各路官軍於是乘勢攻破諸壘柵,只餘孔叡一柵。吳喜見兵力損耗大,於是在包圍圈上開缺口,不作緊逼。至夜晚,孔叡及庾業乘夜撤走,吳喜遂成功攻下義興,劉延熙則投水自殺,首級被割下並傳回建康。 [8] 
吳喜隨後進軍義鄉縣,駐吳興的孔璪王曇生知吳喜將至,燒掉倉庫東奔錢唐縣,吳喜到了吳興後建設郡城,碰巧天雨,倉庫內物資都沒有損失,並派軍主沈思仁、吳系公追擊孔璪等人。不久晉陵及吳郡都先後遭朝廷官軍攻破。為了增援西線及北線戰事,宋明帝將部分參與東進的兵力調走,留吳喜統領各軍繼續進攻會稽。二月九日,吳喜到錢唐,孔璪、王曇生與錢唐太守顧昱渡江東走。 [9] 
吳喜進軍柳浦,諸暨令傅琰又歸降。吳喜派了沈思仁、任農夫等軍進攻黃山浦,任農夫攻破在岸結堡的敵軍,率水軍乘風直取定山,陣斬敵軍大帥孫會之,繼而進攻漁浦;吳喜派劉亮由鹽官海渡,直指同浦,派壽寂之濟自漁浦,邪趣永興,吳喜自己就自柳浦渡江取西陵。面對如此情形,西陵的叛軍都潰散,庾業等人都被斬殺並傳首建康。會稽郡的叛軍面對吳喜大軍將臨,將士很多都逃亡,行會稽郡事的孔覬無力阻止,上虞令王晏在二月二十日起兵進攻孔覬,孔覬彷徨無計只好逃往嵴山村,被村民抓捕押送給王晏,王晏在東閣外斬殺孔覬,顧琛、王曇生等人都向吳喜歸降,東線戰事遂結束。 [10]  吳喜因功升遷為步兵校尉,被封為競陵縣侯。 [16] 
東方諸州郡平定以後,吳喜又率領軍隊南征,吳喜接着轉輔國將軍,尋陽太守,帶領手下五千人,連同物資增援赭圻,支持西線戰場的朝廷官軍。 [18]  前鋒都督沈攸之當時正在圍攻赭圻城,赭圻守將薛常寶因糧盡而於四月四日突圍,敵將劉胡親率數千人迎接,而吳喜就參與了截擊的行動,並被劉胡別軍所圍攻,當時有敵兵試圖抓住吳喜的座騎,因部將蔡保用刀斬斷敵兵之手才令吳喜得以無恙。 [19]  不過經歷過一番苦戰後官軍佔領了赭圻,收降數千人,薛常寶等人都在戰事中受了重傷,逃歸劉胡部。然而接着兩軍又相持至七月,張興世當時自請數千人走至敵軍上方建壘,令對方首尾兼顧並阻斷其糧道,沈攸之及吳喜都同意這計謀,張興世亦成功完成任務,在錢溪建立據點並阻斷了對方糧道。 [22]  總督諸軍的劉休仁接着就命沈攸之、吳喜等軍對濃湖敵軍進行攻擊,大破對手。 [20]  尋陽政權不久亦告崩潰,吳喜與張興世接着就受命收復荊州。面對軍心渙散,將士逃走的困境,荊州典籤阮道預、邵宰最終決定投降官軍,但此時荊州治中宗景及當地人姚儉領兵襲殺阮道預等人,搶掠府舍和官庫都,抓捕劉子頊。等到吳喜到達江陵時,宗景等人即以荊州刺史劉子頊投降。及後吳喜轉前軍將軍,增邑三百户。 [11]  [21] 

吳喜統軍抗魏

泰始四年,吳喜改封為東興縣侯,授右軍將軍、淮陽太守,兼任太子左衞率。泰始五年,又轉為驍騎將軍,太守與太子左衞率的職務還與原來一樣。同年,北魏在攻克青冀二州後,欲南侵豫州,吳喜統率諸軍出討,喜統軍在荊亭與北魏軍交戰,大敗魏軍。班師後以本官再兼左衞將軍。
泰始六年,吳喜又率軍隊向豫州抗擊魏軍,加任都督豫州諸軍事,假冠軍將軍,仍兼驍騎將軍及淮陵太守,北魏軍不久撤軍。第二年,回到京師建康。 [12] 

吳喜遭忌冤死

之前,在吳喜開始東征三吳時,嚮明帝聲稱俘獲尋陽王劉子房和其他將帥都會在當地斬首,可是實際上在吳喜獲勝時,尋陽朝廷還很強盛,吳喜擔憂萬一尋陽朝廷最終獲勝,自己這樣大行殺戮會招來大禍,於是對來降的顧琛王曇生等人沒加害,劉子房亦只是押回建康。宋明帝以吳喜新立大功,暫時不追責他,但其實心中已經不滿。而吳喜平定荊州時,更私自截留叛軍的物資數以萬計,並曾經對賓客説“漢高、魏武本是何人”,這令宋明帝對他更是不滿意。 [13] 
泰始七年(471年),吳喜還建康。當時宋明帝已病重,吳喜還建康前,宋明帝認為壽寂之不能支持年幼的太子,就因有關部門彈劾其不法行為而將其流放越州,並在路上以其逃跑將他殺掉。吳喜知明帝殺了壽寂之就更為恐懼,自求中散大夫之職以求避禍,反更引得明帝懷疑,明帝因為顧慮他十分得人心,也怕他不能支持太子,為身後事考慮,故決定將吳喜賜死。賜死吳喜當天,明帝特意召他到內殿談話説笑,表現得相當親切,並賜名撰及金銀製御用食具,不過其實明帝已經決定派人這晚賜死吳喜,為了不讓這些食器存放在兇禍之地,特意命人不要讓這些器皿在吳喜家度宿。吳喜死時四十五歲。明帝為防朝中勢力懷疑吳喜死因,故在吳喜死後,先後向劉勔張興世蕭道成下詔書,詔書中極力批評吳喜的人格和行為,直言“喜罪釁山積,志意難容,雖有功效,不足自補,交為國患,焉得不除”,但明帝仍然下詔對吳喜送賜喪葬用品,並讓其子吳徽民繼襲其爵位。 [17] 

吳喜主要影響

吳喜在孝武帝時期,出巡地方,撫慰百姓,深得民心。宋明帝即位後,為宋明帝平定四方叛亂,擊赭圻、討濃胡、平荊州,又抵抗北魏來犯,在孝武帝及宋明帝兩朝中都立有大功。最後被宋明帝猜忌而被明帝所殺,令人惋惜。

吳喜家族成員

兒子:吳徽民

吳喜史書記載

《宋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1] 
《南史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 [15] 
吳喜的記載也見於以下傳記: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鄧琬傳》 [23] 
《宋書 卷五十 列傳第十 張興世傳》 [24] 
參考資料
  • 1.    《宋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14]
  • 2.    《宋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三》吳喜,吳興臨安人也。本名喜公,太宗減為喜。初出身為領軍府白衣吏。少知書,領軍將軍沈演之使寫起居注,所寫既畢,闇誦略皆上口。演之嘗作讓表,未奏,失本,喜經一見,即便寫赴,無所漏脱,演之甚知之。因此涉獵《史》、《漢》,頗見古今。演之門生朱重民入為主書,薦喜為主書書史,進為主圖令史。太祖嘗求圖書,喜開卷倒進之,太祖怒,遣出。
  • 3.    《宋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三》會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徵蠻,啓太祖請喜自隨,使命去來,為世祖所知賞。世祖於巴口建義,喜遇病,不堪隨慶之下。事平,世祖以喜為主書,稍見親遇,擢為諸王學官令,左右尚方令,河東太守,殿中御史。
  • 4.    《宋書.吳喜傳》:喜,孝武世見驅使,常充使命,性寬厚,所至人並懷之。
  • 5.    《宋書·吳喜傳》:大明中,黟、歙二縣有亡命數千人,攻破縣邑,殺害官長。豫章王子尚為揚州,在會稽,再遣主帥,領三千人水陸討伐;遂再往,失利。世祖遣喜將數十人至二縣,誘説羣賊,賊即日歸降。
  • 6.    《宋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三》太宗初即位,四方反叛,東兵尤急。喜請得精兵三百,致死於東,上大説,即假建武將軍,簡羽林勇士配之。議者以喜刀筆主者,不嘗為將,不可遣。中書舍人巢尚之曰:
  • 7.    《宋書·孔覬傳》:“喜、敬真及員外散騎侍郎竺超之等至國山縣界,遇東軍於虎檻村,擊大破之,自國山進吳城,去義興十五里。劉延孫遣楊玄、孫矯之、沈靈秀、黃泰四軍拒喜。喜等兵力甚弱,眾寡勢懸,交戰盡日,臨陳斬楊玄、孫矯之、黃泰,餘眾一時奔走,因進義興南郭外。延熙屯軍南射堂,喜步騎擊之,即退還水北,乃柵斷長橋,保郡自守。喜築壘與之相持。庾業於長塘口夾岸築城,有眾七千餘人,器甲甚盛,與延熙遙相掎角。”
  • 8.    《宋書·孔覬傳》:“農夫收其(庾業)船杖,與高志之進義興援吳喜。二月一日,喜乃渡水攻郡,分兵擊諸壘柵。農夫雖至,眾力尚少,兵勢不敵。喜乃與數騎登高東西指麾,若招引四面俱進者。東軍大駭,諸營一時奔散,唯龍驤將軍孔叡一柵未拔。喜以殺傷者多,乃開圍緩之。其夜,庾業、孔叡相率奔走,義興平。劉延熙投水死,有人告之,乃斬屍,傅首京邑。”
  • 9.    《宋書·孔覬傳》:“吳喜軍至義鄉,偽輔國將軍、車騎司馬孔璪屯吳興南亭,太守王曇生詣璪計事,會信還,雲:‘台軍已近。’璪大懼,墮牀,曰:‘懸賞所購,唯我而已,今不遠走,將為人禽。’左右聞之,並各散走。璪與曇生焚燒倉庫,車奔錢塘。喜至吳興,頓置郡城,倉廩遇雨不然,無所損失。……喜分遣軍主沈思仁、吳系公追躡璪等。……太宗以四郡平定,留吳喜錢唐,錢唐令顧昱及孔璪、王曇生等奔渡江東。”
  • 10.    《宋書·孔覬傳》:“喜仍進軍柳浦,諸暨令傅琰將家歸順。喜遣鎮北參軍沈思仁、強弩將軍任農夫、龍驤將軍高志之、南台御史阮佃夫、揚武將盧僧澤等率軍向黃山浦。東軍據岸結砦,農夫等攻破之,乘風舉帆,直趣定山,破其大帥孫會之,於陳斬首。自定山向漁浦……其月十九日,吳喜使劉亮由鹽官海渡,直指同浦,壽寂之濟自漁浦,邪趣永興,喜自柳浦渡,趣西陵。西陵諸軍皆悉散潰,斬庾業、顧法直、吳恭,傳首京師。……會稽聞西軍稍近,將士多奔亡,覬不能複製。二十日,上虞令王晏起兵攻郡,覬以東西交逼,憂遽不知所為。其夕,率千餘人聲雲東討,實趣石陽,圥已具船海浦,值潮涸不得去,眾叛都盡,門生載以小船,竄於嵴山村。……嵴山民縛覬送詣晏……晏斬之於東閣外。……顧琛、王曇生、袁標等並詣喜歸罪,喜皆宥之。東軍主1凡七十六人,於陣斬十七人,其餘皆原宥。”
  • 11.    《宋書.吳喜傳》:東土平定,又率所領南討,遷輔國將軍、尋陽太守。南賊退走,喜追討平定荊州,遷前軍將軍,增邑三百户。
  • 12.    《宋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四十三》泰始四年,改封東興縣侯,户邑如先。仍除使持節、督交州、廣州之鬱林、寧浦二郡諸軍事、輔國將軍、交州刺史。不行,又除右軍將軍、淮陵太守,假輔師將軍,兼太子左衞率。五年,轉驍騎將軍,假號、太守、兼率如故。其年,虜冠豫州,喜統諸軍出討,大破虜於荊亭,偽長社公遁走,戍主帛乞奴歸降。軍還,復以本位兼左衞將軍。六年,又率軍向豫州拒索虜,加節、督豫州諸軍事,假冠軍將軍,驍騎、太守如故。明年,還京都。
  • 13.    《宋書.吳喜傳》:初,喜東征,白太宗得尋陽王子房及諸賊帥,即於東梟斬。東土既平,喜見南賊方熾,慮後翻覆受禍,乃生送子房還都;凡諸大主帥顧琛、王曇生之徒,皆被全活。上以喜新立大功,不問也,而內密銜之。及平荊州,恣意剽虜,贓私萬計;又嘗對賓客言漢高、魏武本是何人,上聞之,益不説。
  • 14.    《宋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喜乃率員外散騎侍郎竺超之、殿中將軍杜敬真馬步東討。既至永世,得庾業、劉延熙書,送尋陽王子房檄文。與喜書曰:"知統戎旅,已次近路,卿所在著名,今日何為立忠於彼邪?想便倒戈,共受河、山之賞。"喜報書曰:"前驅之人,忽獲來翰,披尋狂惑,良深悵駭。聖主以神武撥亂,德盛勳高,羣逆交扇,滅在晷刻。君等勳義之烈,世荷國恩,事愧鳴鴞,不懷食椹。今練勒所部,星言進邁,相見在近,不復多陳。"喜,孝武世見驅使,常充使命,性寬厚,所至人並懷之。及東討,百姓聞吳河東來,便望風降散,故喜所至克捷,事在《孔覬傳》。
  • 15.    《南史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13]
  • 16.    《宋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遷步兵校尉,將軍如故。封竟陵縣侯,食邑千户。
  • 17.    《宋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其後誅壽寂之,喜內懼,因啓乞中散大夫,上尤疑駭。至是會上有疾,為身後之慮,以喜素得人情,疑其將來不能事幼主,乃賜死,時年四十五。喜將死之日,上召入內殿與共言謔,酬接甚款。既出,賜以名饌,並金銀御器,敕將命者勿使食器宿喜家。上素多忌諱,不欲令食器停兇禍之室故也。
  • 18.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鄧琬傳》輔國將軍吳喜平定三吳,率所領五千人,並運資實,至於赭圻,於戰鳥山築壘,分遣千人,乘輕舸二百,與佼長生為遊軍。
  • 19.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鄧琬傳》吳喜率眾來赴,為胡別軍所圍,甚急。有人來捉喜馬,將蔡保以刀斫之,斷手,然後得免。
  • 20.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鄧琬傳》休仁因此命沈攸之、吳喜、佼長生、劉靈遺、劉伯符等進攻濃湖,造皮艦十乘,拔其營柵,苦戰移日,大破之。
  • 21.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鄧琬傳》荊州聞濃湖平,議欲更遣軍與郢州合勢,又欲斷據巴陵,經日不決。乃遣將趙道始於江津築壘,任演戍沙橋,諸門津要,皆有屯兵。人情轉離,將士漸逃散。更議奉子頊奔益州,就蕭惠開,典籤阮道預、邵宰不同...道預、邵宰即與劉道憲解遣白丁,遣使歸罪。荊州治中宗景、土人姚儉等勒兵入城,殺道憲、預、記室參軍鮑照,劫掠府庫,無復孑遺,執子頊以降。
  • 22.    《宋書 卷五十 列傳第十 張興世傳》時台軍據赭圻,南賊屯鵲尾,相持久不決。興世建議曰:"賊據上流,兵強地勝。我今雖相持有餘,而制敵不足。今若以兵數千,潛出其上,因險自固,隨宜斷截,使其首尾周遑,進退疑沮,中流一梗,糧運自艱。制賊之奇,莫過於此。"沈攸之、吳喜並贊其計。
  • 23.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鄧琬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13]
  • 24.    《宋書 卷五十 列傳第十 張興世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13]
  • 25.    南宋“臨安”得名略考  .政協杭州市臨安區委員會[引用日期2024-04-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