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義隆

(南朝宋第三位皇帝)

鎖定
劉義隆(407年~453年),小字車兒,祖籍徐州彭城郡(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出生於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南朝宋第三位皇帝、文學家,宋武帝劉裕第三子,母為文章太后胡道安 [95-96] 
劉義隆博涉經史,善於隸書,深沉有謀略。永初元年(420年),劉裕冊封劉義隆為宜都王。劉裕駕崩後,宋少帝劉義符即位,不親政事,遊逸無度。景平二年(424年),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廢黜劉義符,迎立劉義隆為帝,年號元嘉。元嘉三年(426年),劉義隆誅殺徐羨之傅亮謝晦,政由己出。元嘉六年(429年),劉義隆病重,任命彭城王劉義康執政。劉義康專總朝權,勢傾天下,危及劉義隆的權位。元嘉十七年(440年),誅殺領軍將軍劉湛,外放劉義康為江州刺史,隨後廢殺。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大舉南征,直趨瓜步,飲馬長江,在宋軍的頑強抵抗下撤退。
元嘉三十年(453年),劉義隆被皇太子劉劭所弒殺,在位三十年,安葬於長寧陵,廟號太祖,諡號文皇帝。 [73] 
在文治上,劉義隆徵召雷次宗在雞籠山開設“儒學館”講學,與玄、文、史三學合為“四學”。軍事上,繼續北伐,乘北魏與柔然交戰之際征討河南。因其政治清明,推行繁榮經濟文化的各項政策,從而出現了短期內經濟恢復、民生安定的政治局面,成為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史稱“元嘉之治”。 [97-98] 
全    名
劉義隆
別    名
宋文帝
車兒(小字)
諡    號
文皇帝
封    號
宜都王(即位前) [1] 
廟    號
中宗(初尊)、太祖(改尊)
年    號
元嘉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口(位於今江蘇省鎮江市) [1] 
出生日期
407年
逝世日期
453年3月16日
逝世地
建康宮含章殿(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 [99] 
陵    墓
長寧陵
在位時間
424年9月17日 至 453年3月16日
前    任
宋少帝劉義符(無廟諡,僅少帝稱之)
繼    任
宋太初皇帝劉劭(無廟諡,僅年號稱之)
主要成就
防禦盧循之亂、總攬朝政、元嘉之治、開設儒學館
主要作品
《北伐詩》《登景陽樓詩》
籍    貫
彭城郡彭城縣(位於今江蘇省徐州市)

劉義隆人物生平

劉義隆早年經歷

劉義隆於義熙三年(407年),出生於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成人後身高七尺五寸(181.5釐米),博覽羣書、涉略經史,擅寫隸書 [1] 
義熙六年(410年),劉裕劉粹輔佐年僅四歲的劉義隆鎮守京口,防禦盧循之亂。劉義隆的母親胡道安在義熙五年(409年)時,獲罪,被處死。 [2]  劉義隆的三叔劉道規因為沒有兒子,所以撫養劉義隆,另外劉道規又以次兄劉道憐的次子劉義慶為嗣子。
義熙八年(412年),劉道規去世,追封南郡公,本應將劉道規之前的爵位華容縣公賜給劉義隆,但範泰認為“禮無二嗣”,劉裕聽從範泰建議,劉義隆回到本家。 [3-4] 
義熙十一年(415年),劉義隆受封為彭城縣公。
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北伐,令劉義隆為冠軍將軍留守,東晉朝廷加封其為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徐州刺史。 [5] 
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收復關中、還軍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後, [6]  又加封劉義隆為監司州豫州之淮西兗州之陳留諸軍事、前將軍、司州刺史,並命其鎮守洛陽,還未到任,又改封為都督荊益寧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廣平、揚州之義成、松滋四郡諸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 [1]  劉裕本來打算讓世子劉義符鎮守荊州,但在張邵的勸説下最終沒有這樣做; [7]  之後劉義隆任荊州刺史,劉裕讓自己的幼子劉義季跟隨劉義隆去江陵,因此劉義隆特別喜愛劉義季。 [8] 

劉義隆擁立為帝

元熙二年(420年),劉義隆受封為宜都王,食邑三千户,加號鎮西將軍。 [1] 
永初元年(420年),劉義隆到建康朝覲皇帝劉裕,這時劉裕正要聽理訴訟,於是派劉義隆審問建康城中被監禁的犯人。劉義隆辨析裁決案件符合皇帝的想法,這使得劉裕相當高興。 [92] 
永初三年(422年),宋武帝劉裕駕崩,皇太子劉義符繼位(即宋少帝),因他遊戲無度,被輔政的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領軍將軍謝晦、護軍將軍檀道濟於景平二年(424年)五月,發動政變廢黜,將其幽禁並派人殺害。 [9] 
劉義符無子,劉義符次弟劉義真應當繼位,然因為徐羨之認為他不宜為君,故在廢帝以前就先廢劉義真為庶人,後又派人將他殺害。在廢殺劉義符和劉義真後,侍中程道惠曾請改立武帝五子劉義恭,然而徐羨之屬意劉義隆,百官於是上表迎作為宋武帝第三子,宜都王、荊州刺史劉義隆為皇帝。七月,傅亮率行台到荊州治所江陵迎劉義隆入京。當時已時是七月中,江陵已聽聞少帝遇害的消息,劉義隆及一些官員都對來迎隊伍有所懷疑,不敢東下,但在王華王曇首到彥之的勸告下決定出發。並在八月八日到達建康,次日即位為帝,改元“元嘉”。 [10-14] 

劉義隆翦除權臣

宋文帝自江陵東下起一直在提防徐羨之等人,即在東下行程上,隨行的荊州州府官員都嚴兵自衞,行台百官都無法接近,中兵參軍朱容子更在行程數十日內一直抱刀在船艙外守衞。 [15]  宋文帝即位後,對徐、傅、謝三人優撫有加,進徐羨之為司徒,傅亮加開府儀同三司,同意謝晦的赴任荊州刺史的請求 [16]  ,當時,謝晦非常擔心文帝記恨殺兄之事不放他赴任或將荊州另許他人,文帝同意謝晦出鎮荊州,以荊州刺史換取謝晦的領軍將軍之職。 [17]  徐羨之等人顧忌文帝心腹到彥之,預料文帝將以到彥之為中領軍。於是,徐羨之等人準備讓當時暫鎮襄陽的到彥之出任雍州刺史。文帝堅決拒絕徐羨之的提議,堅持要召到彥之入京為中領軍接替謝晦,委以戎政。 [18]  同時,文帝又以原荊州僚屬心腹王曇首、王華為侍中,王曇首領右衞將軍,王華領驍騎將軍,朱容子領右軍將軍,加上到彥之領中領軍,至此,文帝掌控了禁軍軍權。 [19-21] 
面對文帝一系列強化權力的舉措和當時的輿論壓勢,徐傅二人感受到了威脅,於元嘉二年(425年)主動提出上表歸政,但在程道惠、徐佩之、王韶之等人的規勸下仍“復奉詔攝任”,尚書、中書二省仍受二人節制。 [22]  當時,傅亮及謝晦多次試圖和王華到彥之等人交結,以圖安心。 [23-25]  但是,王華及孔甯子多次向文帝中傷誹謗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人,並不斷製造和散播針對徐傅謝三人弒君行為的輿論攻勢。文帝亦有誅殺權臣的意圖,慮及謝晦當時以荊州刺史坐鎮荊州重地,於是託辭北伐及拜謁陵墓以修建船艦,同時文帝又成功籠絡到了檀道濟的支持。 [26-28] 
元嘉三年(426年),劉義隆宣佈徐羨之、傅亮及謝晦擅殺少帝及劉義真的罪行,要將徐羨之及傅亮治罪,並決定親征謝晦,命雍州刺史劉粹、南兗州刺史檀道濟、中領軍到彥之先行出兵。 [29] 
徐羨之聞訊自殺,傅亮被捕處死,謝晦則出兵反抗,但知檀道濟協助劉義隆討伐即惶恐不已,無計可施。不久謝晦軍隊潰散,謝晦試圖逃走,但被擒處死。 [30-32] 

劉義隆開創盛世

宋文帝劉義隆在消滅徐羨之等權臣後下詔派大使巡行四方,奏報地方官員的表現優劣,整頓吏治;又宣佈一些年老、喪偶、年幼喪父及患重疾而生活困難者可向郡縣求助獲得支援,更廣開言路,歡迎人民進納有益意見和謀策。文帝亦多次去延賢堂聽審刑訟。
元嘉十七年更下令開放禁止平民使用的山澤地區,又禁止徵老弱當兵的這些傷治害民的措施,要求各官依從法令行事。另在歷次天災時都會賑施或減免當年賦税以撫慰人民。宋文帝亦鼓勵農桑,元嘉八年即下詔命郡縣獎勵勤於耕作養蠶的農户和教導正確農作方法,並將一些特別優秀的農户上報。元嘉十七年又下令酌量減免農民欠下政府的“諸逋債”,後更於元嘉二十一年悉數免除元嘉十九年以前的欠“諸逋債”,又下令租借種子口糧給一些想參與農耕但物資缺乏的人,更賜布帛獎勵營治千畝田地的官民;元嘉二十一年夏季因連續下雨而出現水災,影響農業,劉義隆除了下令賑濟外,還在秋季命官員大力勵農民耕作米麥,又令開墾田地以備來年耕作,並於元嘉二十二年重新開墾湖熟的千頃廢田。
宋文帝在其統治期間,採取抑制豪強的政策,努力推行繁榮經濟政策,重視農業生產,並使賦役均攤,國家生產經濟因此大力提升,有元嘉之治之稱。 [33] 

劉義隆主相之爭

宋文帝誅除徐羨之等後,揚州刺史一職由司徒王弘出任,不過王弘隨後在文帝制造的輿論逼迫下,於元嘉六年(429年),讓出司徒、錄尚書事之職,由文帝四弟彭城王劉義康擔任。 [34] 
當時王弘常以患病為由將政事推給劉義康處理,遂令劉義康漸得專掌朝政。元嘉九年(432年)王弘去世後,文帝更授劉義康揚州刺史,至此,劉義康獨掌政事。 [35] 
彭城王劉義康專政期間,時文帝常常患病,政事其實都由劉義康處理,而且劉義康更衣不解帶去照料文帝,內廷和外朝事遂由劉義康所掌握。 [36] 
至元嘉十三年(436年),因宋文帝病重,劉義康擔心一旦文帝去世,無人能駕馭功高才大的司空檀道濟,於是假作詔書,並在宋文帝的同意下收殺檀道濟一家及其親將。不過,劉義康自以皇帝是至親,率性而行,行事都不避嫌,沒有君臣之禮。其時劉義康親信劉湛等人,更力圖想將劉義康推上帝位,趁文帝病重時稱應以長君繼位,甚至去儀曹處拿去東晉時晉康帝兄終弟及的資料,更去誣陷一些忠於國家,不合劉湛一夥的大臣。文帝病癒後知道這些事,即令兄弟之間生了嫌隙。 [37-39] 
最終文帝在元嘉十七年(440年)誅殺了劉湛等人,並應劉義康上表求退而讓他外調江州。 [40]  隨後文帝將司徒、錄尚書事及揚州刺史分別授予江夏王劉義恭及尚書僕射殷景仁,然劉義恭鑑於劉義康被貶,雖然擔當實質宰相,但行事小心謹慎,只奉行文書;殷景仁當時已病重,數月之後便病逝 [41]  ,實際大權重新返回至宋文帝,主相之爭以權力歸回宋文帝劉義隆手中結束。 [42] 

劉義隆北伐大敗

北魏在景平元年(423年)曾乘劉裕去世大舉南侵,奪取劉宋的虎牢洛陽滑台等劉宋地處河南的洛陽盆地。故宋文帝自即位以來便有收復河南失地的志向和打算。 [43] 
元嘉七年(430年)三月,文帝以到彥之為主帥北伐,一度奪回洛陽、虎牢、碻磝、滑台四鎮。但到十月,北魏反攻,由於宋軍軍力不足,加上文帝的過度指揮,致使前線宋軍相繼敗陣撤退,至元嘉八年(431年)二月,滑台等地,重新失陷,北魏軍逼退前往救援的宋將檀道濟,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44-45]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二月,北魏太武帝親率步騎十萬南侵,並強攻不滿千兵的懸瓠,守將陳憲苦戰力保,魏軍久攻不下,同時文帝又遣臧質與劉康祖率軍救援,劉宋武陵王劉駿更領兵襲擊魏軍,燒燬魏軍運往汝陽的糧草,魏軍於四月,被迫退兵。 [46]  魏軍撤兵後,宋文帝即欲伐魏,發動第二次北伐。七月,以江夏王劉義恭節度諸軍擔任北伐主帥,兵分四路並進,大舉伐魏。柳元景薛安都的西路軍雖然破魏洛州守軍,曾一度收復陝城和潼關。但王玄謨為前鋒的東路軍被魏太武帝擊敗。以梁坦為前鋒的中路軍也被魏將拓跋仁擊潰。 [47-48]  宋文帝見東路軍、中路軍戰敗,魏軍南下深入,於是召還正在攻魏的其他路軍隊。劉宋軍隊“諸將奔退,莫不懼罪” [49]  。而魏軍一路攻入劉宋統治區的腹地,經劉宋的歷城東陽彭城壽陽盱眙等軍事重鎮,大多在城外野戰,若遇堅城則繞背而去,繼續南下。最終,拓跋燾抵達瓜步,拓跋仁抵達江西,拓跋那抵達廣陵,這些北魏遠征軍同日臨江,並砍伐木材,一度威脅要渡過長江。後來,拓跋燾得知後方的劉宋彭城守軍準備斷其歸路,同時劉宋又遣水軍自海入淮來攻,而北魏軍隊又水土不服、多染疾疫,以致於疾疫死者甚眾 [50]  ,拓跋燾只好撤軍北歸。此役過後,劉宋因為江北六州飽受戰亂 [51]  而國力大損,被北宋司馬光評價為:“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七月,宋文帝以北魏發生宮廷內亂,命蕭思話督冀州刺史張永攻碻磝,魯爽魯秀兄弟與程天祚率四萬荊州兵向洛陽、虎牢方向進攻,臧質柳元景率軍攻潼關。魯爽率領的西路軍雖然很快便攻佔了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並在大索城擊敗拓跋僕蘭,進而圍攻虎牢;但張永統率的東路軍卻遲遲攻不下碻磝,後魏軍通過挖地道出城,縱火燒燬宋軍營壘及攻城器具,破壞宋軍進攻的通道。蕭思話見碻磝久攻不下,青、徐二州又歉收,遂在八月率軍退還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魯爽、臧質等知曉東路軍已退,於是和柳元景等退兵,第三次北伐除恢復了劉宋在許、洛中間一帶的控制,基本無功而還。 [52] 

劉義隆遇弒身亡

劉義隆頭像 劉義隆頭像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與始興王劉濬聽信女巫嚴道育,為了不再讓宋文帝知道他們做過的那些見不得人的事,就唆使嚴道育施以巫蠱,在含章殿前埋下代表宋文帝的玉雕人像。此事東陽公主的婢女王鸚鵡、王鸚鵡的情人陳天興、黃門郎慶國亦有參與。後來,因劉劭提拔陳天興為隊主之事被文帝盤問,劉劭劉濬王鸚鵡為防文帝追查,殺陳天興滅口。陳天興死後,黃門郎慶國擔心自己也被滅口,為自保就將巫蠱之事報告給宋文帝知道。宋文帝立即下令收捕王鸚鵡、嚴道育,嚴道育成功逃脱追捕,在其家中找到了劉劭和劉濬寫的數百張寫有咒詛之言的紙,又將那人像找了出來。宋文帝詰責二人,二人恐懼無言,只能一直道歉。起初文帝見二人反省悔過地很誠懇,便原諒了二人。但到二月,文帝得知劉劭和劉濬私藏嫌犯嚴道育,還與嚴道育有來往,極其痛心,便決定實行廢太子和殺劉濬的計劃。就與江湛、徐湛之及王僧綽商量新太子人選;文帝想立建平王劉宏,徐湛之就支持女婿隨王劉誕,江湛支持妹夫南平王劉鑠,久久都下不了決定。王僧綽慮及機密可能泄露,勸劉義隆快作決定,但還是作不了決定。文帝更將此事告訴了劉濬生母潘淑妃,潘淑妃嚇得趕緊告訴兒子劉濬,劉劭再從劉濬口中得知,遂決定發動政變。二月二十日夜晚,劉劭蕭斌等人入宮,計劃起兵之事。劉劭與蕭斌在次日凌晨以討伐反賊為由,率領數萬東宮軍隊殺進皇宮,並帶着軍隊順利從萬春門殺入文帝的禁宮。那一晚,文帝正與徐湛之整夜討論新太子的事情,至劉劭軍隊攻入時蠟燭還亮著。劉劭心腹張超之等人舉刀入殿,值班的衞兵還在睡覺,張超之踢開殿門,親自上前砍殺宋文帝,宋文帝手舉坐凳自衞,被砍掉五指,接着張超之舉刀捅向宋文帝的腹中,將宋文帝殘忍殺害,享年四十七歲,一旁的徐湛之也被叛軍殺害。 [53-56] 
三月,劉劭葬劉義隆於長寧陵。同月,劉劭為劉義隆上廟號“中宗”,諡號“景皇帝”。武陵王、江州刺史劉駿隨即起兵討伐劉劭,並於五月即皇帝位,攻下京城,誅殺劉劭及劉濬;劉駿即位後改劉義隆廟號“太祖”,諡號“文皇帝”。 [57] 

劉義隆史書記載

南史·卷二·宋本紀第二》
宋書·卷五·本紀第五·文帝》

劉義隆主要成就

劉義隆政治

宋文帝劉義隆即位伊始,由大臣徐羨之傅亮謝晦輔政。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劉義隆殺徐羨之傅亮謝晦,從此政由己出。 [33] 
元嘉六年(429年),宋文帝劉義隆因病由其弟彭城王劉義康執政。劉義康任司徒、錄尚書事,後又加領揚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專總朝權。 [33] 

劉義隆經濟

宋文帝劉義隆在位三十年(424年-453年),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又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生產有所發展,經濟文化日趨繁榮。
政治上他提倡文化,整頓吏治,清理户籍,重視農業生產。元嘉十七年、二十一年兩次下令減輕以至免除農民積欠政府的“諸逋債”。自東晉義熙十一年至文帝統治末年(415年-453年),“役寬務簡,氓庶繁息”,三十多年中相對安定,是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史稱“元嘉之治”。但元嘉末年,北魏軍隊在江淮間一進一出,江南地區經過大規模戰亂,邑里蕭條,版籍大壞,所謂“元嘉之治”從此結束。 [33] 

劉義隆文化

元嘉十五年(438年)劉義隆召雷次宗在京城雞籠山開設“儒學館”講學,與玄、文、史三學合為《四學》 。
陳壽死後百餘年,三國史料大量出現。《三國志》內容精潔,三書很少重複,然宋文帝認太過簡略,故詔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繪事以眾色成文,蜜蜂以兼採為味”,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文帝驚歎為“不朽”之業。
范曄的史書鉅作、“前四史”之一的《後漢書》亦是元嘉年間完成。 [33] 

劉義隆軍事

軍事上,劉義隆在其統治期間,繼承劉裕北伐的政策,乘北魏柔然交戰之際征討河南,史稱“元嘉北伐”。宋文帝劉義隆為收復河南,先後於元嘉七年(430年)和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兩度大舉北伐。每次北伐都是宋軍趁春夏雨季北進,並迅速打到黃河一線,然後沿千里黃河列戍置守,元嘉七年(430年)佔領河南後還設立了河南四鎮:洛陽、虎牢、滑台、碻磝,意在憑河而守,但是,等到秋高馬肥的時節,北魏鐵騎南下,劉宋在河南的防守便很快崩潰。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劉宋的北伐起初也迫使魏兵北撤,但後來,拓跋燾率步騎數十萬南下,陵踐六州。百守千城,莫不奔駭。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劉義隆戰爭指導有誤,即“太祖懲禍未深,復興外略,頓兵堅城,棄甲河上,是我有再敗,敵有三勝也”。 [58]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劉義隆趁北魏太武帝之死再謀北伐,劉興祖上表言:“愚謂宜長驅中山,據其關要。冀州以北,民入尚豐,兼麥已向熟;因資為易;向義之徒,必應向赴。若中州震動,黃河以南自當消潰。臣請發青冀七千兵,遣將領之,直入其心腹。若前驅克勝,張永及河南眾軍宜一時渡河,使聲實兼舉,並建司牧,撫柔初附。西拒太行,北塞軍都(今居庸關),因事指揮,隨宜加授,畏威欣寵,人百其懷。若能成功,清壹可待。若不克捷,不為大傷。”劉興祖吸取了前兩次爭河南而無功的教訓,建議自山東進兵河北,堵塞太行山諸隘口,將北魏遏制在山西以內。若河北底定,則河南自然落入宋軍之手。宋軍若在抵達黃河之後,進攻河北,北魏形勢就很危險,太武帝須親自率軍抗擊,刻不容緩。不過,此策非雄才大略之主不能行之,劉義隆志望、見識均不及此,故未採納。此次北伐規模不大,也是無功而返。 [58] 
劉義隆北伐,其志只在收復河南,但河南四戰之地,即令能攻之,未必能守之。宋軍攻佔河南後,沿千里黃河列戍置守,兵力薄弱;黃河雖險,卻並非不可渡涉,尤其是寒冬,河冰堅合,可以無船而渡。而且,早在元嘉七年(430年),北魏就已將赫連夏逐出關中,這樣,北魏山西為根本,左擁河北,右據關中,虎視中原。故劉義隆所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應該是如何遏止北魏咄咄逼人的南進勢頭,而不是河南的攻守。所以劉義隆北伐,每次都只圖河南,實非長遠之計。 [58]  劉宋的北伐均以失敗告終,還招致北魏的大舉反擊,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的那次北伐,北魏反攻河南之後,大舉南進,兵臨瓜步,飲馬長江。劉宋國力大損。 [58] 
但是劉義隆對外的軍事活動並非毫無亮點,主要表現為制止了林邑國佔婆)的侵擾。林邑國在東晉時多次侵擾中國南疆的交州地區,尤以永和和義熙年間為最。劉義隆在位時,林邑對中國採取一面朝貢一面寇邊的策略。林邑王范陽邁野心膨脹,更是於元嘉十年(433年),要求劉宋將交州交給自己管理,劉義隆予以拒絕。 [59]  此後林邑不僅騷擾不止,貢品也很微薄,劉義隆再也無法容忍林邑的放肆,決定展開對林邑國的懲罰行動。他派龍驤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振武將軍宗愨討伐林邑,范陽邁佯裝恐懼,上表願歸還所掠奪日南郡民户,實則緩兵之計。
於是宋軍繼續進發,於元嘉二十三年(446年)一舉攻克林邑北部重鎮區粟城(今越南廣治西北),斬區粟王範扶龍,將城中15歲以上的人全部活埋,樓閣雨血,填屍成京觀 [60]  其後宗愨等乘勝追擊范陽邁,攻克林邑都城典衝(即佔婆補羅,今越南茶蕎),范陽邁逃走,宋軍滿載戰利品撤回。 [61]  劉義隆教訓林邑大獲全勝,“此役中國國威遠播” [62]  ,林邑雖很快復國,但此後恭順朝貢,不敢再做侵擾,直到隋朝劉方克剪林邑。

劉義隆外交

劉義隆統治時期的外交政策非常靈活,和當時的許多國家有着頻繁的交聘活動。
首先,是和東南亞、南亞國家以及一些海洋國家進行交聘,如天竺國呵羅單國師子國、都婆娑達國、扶南國、蘇靡黎國、婆皇國、婆達國等,東方的倭國君主贊、珍、濟也不斷遣使朝貢。劉義隆通過與這些國家的交往,發展了海外貿易,擴大了劉宋的影響力。
其次,和北方的大夏國、芮芮國(柔然)、北涼國、黃龍國北燕)以及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句麗進行交聘。西北的吐谷渾阿豺時就來朝貢劉宋,劉義隆即位後,封其君主慕璝為隴西公,加授徵西將軍、沙州刺史,後又封其君主慕利延為都督西秦、河、沙三州諸軍事,兼任徵西大將軍,西秦、河二州刺史,封隴西王。劉義隆和這些國家聯絡,主要是為了共同牽制北魏
最後,是劉義隆和北魏的交聘。元嘉時期,北魏已日益強大,與劉宋發生過幾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但因雙方勢均力敵,結果只能是長期處於對峙狀態。但對峙並沒阻止雙方的外交接觸。北魏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每逢有徵伐,常先遣人使宋,避免受夾擊;劉宋亦藉機加強內部統治秩序的建立,發展生產,擴充武備,伺機北伐,收復失地。據《資治通鑑》記載,魏太武帝向劉宋遣使13次,宋文帝向北魏遣使6次。451年(元嘉二十八年)劉義隆頒佈的一道恤賜詔書中曾言:“故綏遠將軍、晉壽太守郭啓玄往銜命虜庭,秉意不屈。” [63]  由詔書可知,郭啓玄曾但任過劉宋大使出遣北魏,而且在北魏是“秉意不屈”,頗有亮節。

劉義隆人物評價

劉義隆總評

劉義隆在位三十年,十七歲即位,誅殺權臣,修明政治。壓抑豪強兼併,清理户籍,減免税賦,勸課農桑,獎掖儒學。“元嘉文學”更是中國文學史上大書特書的時代,有謝靈運劉義慶鮑照陶淵明等羣星照耀;武將赫赫,如檀道濟沈慶之宗愨等輩,橫槊躍馬,四擊不輟。在位期間宋國境內政治、經濟、文化均得到較大的發展,是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史稱“元嘉之治”。但同時,劉義隆不擅軍事,行事不切實際,幾次北伐均以慘敗告終,同時,劉義隆好猜忌,視兄弟如豺狼,視大臣如仇敵。登基之後,對擁護他的大臣徐羨之傅亮謝晦等毫無情義,皆殺之。後來又殺名將檀道濟裴方明,流放彭城王劉義康等,大失人心。 [64] 

劉義隆歷代評價

傅亮:“晉文、景(司馬師、司馬昭)以上人。” [65] 
拓跋燾:“彼前使裴方明取仇池,既得之,疾其勇功,已不能容;有臣如此尚殺之,烏得與我校邪?彼非我敵也。” [66] 
王僧虔:“宋文帝書,自謂不減王子敬。時議者雲:‘天然勝羊欣,功夫不及欣。’” [67] 
沈約:“太祖幼年特秀,顧無保傅之嚴,而天授和敏之姿,自稟君人之德。及正位南面,歷年長久,綱維備舉,條禁明密,罰有恆科,爵無濫品。故能內清外晏,四海謐如也。昔漢氏東京常稱建武、永平故事,自茲厥後,亦每以元嘉為言,斯固盛矣!授將遣帥,乖分閫之命,才謝光武,而遙制兵略,至於攻日戰時,莫不仰聽成旨。雖覆師喪旅,將非韓、白,而延寇蹙境,抑此之由。及至言漏衾衽,難結商豎,雖禍生非慮,蓋亦有以而然也。嗚呼哀哉!” [33]  “太祖幼而寬仁,入纂大業,及難興陝方,六戎薄伐,命將動師,經略司、兗,費由府實,役不及民。自此區宇宴安,方內無事,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於歲賦,晨出莫歸,自事而已。守宰之職,以六期為斷,雖沒世不徙,未及曩時,而民有所繫,吏無苟得。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渠,於時可免。凡百户之鄉,有市之邑,歌謠舞蹈,觸處成羣,蓋宋世之極盛也。暨元嘉二十七年,北狄南侵,戎役大起,傾資掃蓄,猶有未供,於是深賦厚斂,天下騷動。自茲至於孝建,兵連不息,以區區之江東,地方不至數千裏,户不盈百萬,薦之以師旅,因之以凶荒,宋氏之盛,自此衰矣。” [68]  “太祖懲禍未深,復興外略,頓兵堅城,棄甲河上,是我有再敗,敵有三勝也。” [66] 
裴子野:“太祖寬肅宣惠,大臣光表,超越二昆,來應寶命,沈明內斷,不欲政由寧氏,克滅權逼,不使芒刺在躬,親臨朝事,率尊恭德,斟酌先王之典,強宣當時之宜,吏久其職,育孫長子,民樂其生,鮮陷刑辟,仁厚之化,既已播流,率土忻欣,無思不服。每駕巡幸,簫鼓聽聞,百姓扶攜老幼,想望儀刑,愛之孜孜,如日不足。初徐傅伏誅,繼求內相,王弘處之而思降,彭城欲之而弗違,王華殷景仁,以忠允熙帝載,謝弘微王曇首,以沈密贊樞機,徐王僧綽,以體國彰義信,謝方明劉道生,以治惠稱良能,高簡則令明,清貴則王舊,文章則顏延之謝靈運,有藻麗之鉅才,儒雅則裴荀何傅,擅師表之高學,剛亮骨鯁,則袁粲蔡子度,建言忠益,則範泰何尚之,宗室蕃翰,帝弟帝子,則江夏、衡陽、廬陵、隋王、建平、臨川、新喻,或清令而審,或文敏而洽,皆博愛以禮士,明靡以流譽,十三四年,為多士矣。上亦藴籍義文,思弘儒府,庠序建於國都,四學聞乎家巷,天子乃移蹕下輦以從之,束帛宴語以勸之,士莫不敦悦詩書,沐浴禮義,淑慎規矩,斐然向方,其行修言道者,然後登朝受職,威儀輕佻者,不齒於鄉閭,公宮非儐羽不來庭,私家非軒蓋不逾國,冠冕之流,雍容如也。於是文教既興,武功亦著,命將受律,指日如期,檀蕭薄伐,則南登象浦,劉裴爰整,則西踐仇池,良駒巨象,充塞外廢,奇琛環貨,下逮百遼,禽獸草木之瑞,月有六七,繩山諷海之譯,歲且十餘,江東以來,有國有家,豐功茂德,未有如斯之盛者。然值北虜方強,周韓歲擾,金墉虎牢,代失其御,二十七年,偏師克復河南,橫蹂強胡百萬之眾,匈奴遂跨彭沛,航淮浦,設穹廬於瓜步,請公主以和親。於時精兵猛將,嬰城而不敢鬥,謀臣智士,折撓而無可稱,天子乃朝饗單于,臨江高會,於是起盡屍之役,貸富室之財,舳艫千里,緣江而陳,我守既嚴,胡兵亦怠,且大川所以限南北也,疲老而退,歸我追奔之師,橐弓裹足,系虜之民,流離道路,江淮以北蕭然矣。重以含章巫盅,始自三逆,合殿酷帝,史籍未聞,仲尼以為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辨之不早辨也。元嘉之禍,其有以焉。”(《宋略總論》) [69] 
劉勰:“自宋武愛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採雲構。” [70] 
虞世南:“夫立人之道,曰仁曰義,仁有愛育之功,義有斷割之用,寬猛相濟,然後為善。文帝沈吟於廢立之際,淪溺於嬖寵之間,當斷不斷,自貽其禍。孽由自作,豈命也哉。” [71] 
李延壽:“帝聰明仁厚,雅重文儒,躬勤政事,孜孜無怠,加以在位日久,惟簡靖為心。於時政平訟理,朝野悦睦,自江左之政,所未有也。又性存儉約,不好奢侈。車府令嘗以輦故,請改易之;又輦席舊以烏皮綠故,欲代以紫皮,上以竹未至於壞,紫色貴,並不聽改。其率素如此雲。” [72]  “文帝幼年特秀,自稟君德。及正位南面,歷年長久,綱維備舉,條禁明密,罰有恆科,爵無濫品。故能內清外晏,四海謐如。而授將遣師,事乖分閫。才謝光武,而遙制兵略,至於攻戰日時,鹹聽成旨,雖覆師喪旅,將非韓、白,而延寇蹙境,抑此之由。及至言泄衾衽,難結凶豎,雖禍生非慮,蓋亦有以而然。” [73] 
杜佑:“宋文帝勵精為治,俗阜人康,元嘉數十年閒,比漢之文景。自以財殷力盛,遂經略中原,命王玄謨等大舉北伐,遂至後魏太武親率二十萬眾至於瓜步,喪師蹙國,斯不量力、黷武之謂也。” [74] 
張懷瓘:“宋文帝,姓劉,諱義隆,彭城人,武帝第三子。善隸書,次及行、草,規模大令,自謂不減於師,雖庶幾德音,引領長望,尚遼遠矣。然才位發揮,亦可謂‘倬彼雲漢,為章於天’。時論以為天然勝羊欣,工夫恨少。是亦天然可尚,道心唯微,探索幽遠,若泠泠水行,有岩石間真聲。帝隸書入妙,行、草入能。” [75] 
王鍇:“文帝博涉經史,尤善隸書。每誡諸子,率以廉儉。”(《上蜀主奏記》) [76] 
司馬光:“文帝之於義康,友愛之情,其始非不隆也;終於失兄弟之歡,虧君臣之義。跡其亂階,正由劉湛權利之心無有厭已。《詩》雲:‘貪人敗類’,其是之謂乎!” [77]  “文帝勤於為治,子惠庶民,足為承平之良主;而不量其力,橫挑強胡,使師徒殲於河南,戎馬飲於江津。及其末路,狐疑不決,卒成子禍,豈非文有餘而武不足耶?” [78] 
呂祖謙:“宋文帝以河南之地為宋武帝舊物,故竭國家之力、掃國中之兵而取之,卒無尺寸之功。史稱文帝之敗,坐以中旨指授方略,而江南、白下,輕進易退。以愚言論之,文帝不用老將舊人,而多用少年新進,便專任屬,猶恐不免於敗,況從中以制之乎?鋒鏑交於原野,而決機於九重之中,機會乗於斯湏,而定計於千里之外,使到彥之輩御精兵,亦不能成功,況江南、白下乎?然江南之兵亦非弱也,武帝破燕、破秦、破魏,則皆南兵也。何武帝用之而強,文帝用之而弱也?南兵不可專用,豈無北方之人可號召而用之乎?蓋武帝失之於前,而文帝失之於後也。 ”“文帝修政事,為宋朝之賢主,而措置之謬如此,可不戒哉!” [79] 
辛棄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王應麟:“宋文帝、魏太武,佳兵者也,皆不克令終,不祥好還之戒昭昭矣。” [80] 
郝經:“文帝以元嘉之盛,欲恢復河南,兩為大舉,到彥之敗還,而王玄謨退走,遂使代馬飲江,建康震駭,兩淮郡縣,赤地無餘,春燕來歸,巢於林木。”
王世貞:“自三代而後,人主文章之美,無過於漢武帝魏文帝者,其次則漢文宣光武明肅、魏高貴鄉公、晉簡文、劉宋文帝孝武明帝、元魏孝文孝靜、梁武簡文元帝、陳陵後主、隋煬帝、唐文皇明皇德宗文宗、南唐元宗後主、蜀主衍、孟主昶、宋徽高孝,凡二十九主。而著作之盛,則無如蕭梁父子。” [81] 
王夫之:“元嘉之北伐也,文帝誅權奸,修內治,息民六年而用之,不可謂無其具;拓拔氏伐赫連,伐蠕蠕,擊高車,兵疲於西北,備弛於東南,不可謂無其時;然而得地不守,瓦解蝟縮,兵殲甲棄,並淮右之地而失之,何也?將非其人也。到彥之、蕭思話大潰於青、徐,邵弘淵、李顯忠大潰於符離,一也,皆將非其人,以卒與敵者也。文帝、孝宗皆圖治之英君,大有為於天下者,其命將也,非信左右佞幸之推引,如燕之任騎劫、趙之任趙葱也;所任之將,亦當時人望所歸,小試有效,非若曹之任公孫彊、蜀漢之任陳祗也;意者當代有將才而莫之能用邪?然自是以後,未見有人焉,愈於彥之、思話而當時不用者,將天之吝於生材乎?非也。天生之,人主必有以鼓舞而培養之,當世之士,以人主之意指為趨,而文帝、孝宗之所信任推崇以風示天下者,皆拘葸異謹之人,謂可信以無疑,而不知其適以召敗也。道不足以消逆叛之萌,智不足以馭梟雄之士,於是乎摧抑英尤而登進柔輭;則天下相戒以果敢機謀,而生人之氣為之坐痿;故舉世無可用之才,以保國而不足,況欲與猾虜爭生死於中原乎?” [82] 

劉義隆個人作品

  • 《元嘉七年以滑台戰守彌時遂至陷沒乃作詩》 [83] 
  • 北伐詩 [84] 
  • 《登景陽樓詩》 [85-86] 

劉義隆親屬成員

劉義隆父母

關係
姓名
稱號
父親
宋武帝
母親
文章太后

劉義隆兄弟

關係
姓名
備註
長兄
宋少帝
次兄
廬陵孝獻王
四弟
司徒、彭城王,廢為庶人 [87] 
五弟
太宰、江夏文獻王
六弟
荊州刺史、南郡王
七弟
衡陽文王 [88] 

劉義隆后妃

身份
稱號
備註
正室
文元皇后袁齊媯
出身“陳郡袁氏”。初為宜都王妃,後立為皇后,生太子劉劭和東陽公主劉英娥,元嘉十七年(440年9月8日)薨逝,諡號元,故稱文元皇后。 [100] 
妾室
昭太后路惠男
丹陽建康人。本為淑媛,生孝武帝劉駿 [101] 
宣太后沈容姬
本為婕妤,生宋明帝劉彧 [102] 
劉義隆寵妃,袁皇后去世後掌管後宮。生始興王劉濬 [103]  [104] 
吳淑儀
生南平穆王劉鑠 [103] 
高修儀
生廬陵昭王劉紹 [103] 
江修儀
生武昌王劉渾 [103] 
生竟陵王劉誕 [103] 
陳修容
生東海王劉褘 [103] 
曹婕妤
生建平宣簡王劉宏 [103] 
生義陽王劉昶 [103] 
楊修儀
生建安王劉休仁 [103] 
邢美人
生晉平刺王劉休佑 [103] 
蔡美人
生海陵王劉休茂 [103] 
董美人
生鄱陽哀王劉休業 [103] 
生臨慶衝王劉休倩 [103] 
生新野懷王劉夷父 [103] 
生桂陽王劉休範 [103] 
生巴陵哀王劉休若 [103] 
海鹽公主。遭其女私通連累被處死。 [89]  [105] 
陳氏
建康人,早亡,賜贈美人。 [93-94] 

劉義隆兒子

稱號
姓名
生母
元兇
文元皇后袁齊媯 [90] 
始興王
宋孝武帝
淑媛路惠男
南平穆王
吳淑儀
廬陵昭王
高修儀
竟陵王
建平宣簡王
曹婕妤
東海王
陳修容
義陽王
武昌王
江修儀
宋明帝
婕妤沈容姬
建安王
楊修儀
晉平刺王
邢美人
海陵王
蔡美人
鄱陽哀王
董美人
臨慶衝王
新野懷王
桂陽王
巴陵哀王

劉義隆女兒

稱號
生母
備註
東陽公主劉英娥
文元皇后袁齊媯
出嫁琅琊王氏的王僧綽,諡號為獻。 [100] 
出嫁下邳趙氏的趙蒨。與異母兄劉濬私通,被下詔令離婚,其母被處死 [105] 
不詳
出嫁陳郡謝氏的謝緯
臨川公主劉英媛
出嫁琅琊王氏的王藻,因王藻寵愛侍女吳崇祖,在侄子宋前廢帝劉子業面前讒毀王藻,致使王藻獲罪入獄而死。後改嫁豫章太守庾衝遠,沒有來得及舉行婚禮庾衝遠就去世了。 [106-108] 
出嫁濟陽江氏的江恁
新蔡公主劉英媚
出嫁廬江何氏的何邁。後被侄子宋前廢帝劉子業接入宮中,稱謝貴嬪 [109] 
出嫁東海徐氏的徐恆之
出嫁河南褚氏的褚曖,諡號為貞
出嫁平昌孟氏的孟劭、河南褚氏的褚淵諡號為獻
出嫁高平郗氏的郗燁。其女為南梁的武德皇后郗徽 [110] 
出嫁河南褚氏的褚澄。其女為南齊東昏侯蕭寶卷的皇后褚令璩 [111] 

劉義隆影視形象

1993年電視劇《大宋疑雲》:盧奇飾演劉義隆。
參考資料
  • 1.    《宋書》:太祖文皇帝諱義隆,小字車兒,武帝第三子也。晉安帝義熙三年,生於京口。盧循之難,上年四歲,高祖使諮議參軍劉粹輔上鎮京城。十一年,封彭城縣公。高祖伐羌至彭城,將進路,板上行冠軍將軍留守。晉朝加授使持節、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將軍如故。關中平定,高祖還彭城,又授監司州豫州之淮西兗州之陳留諸軍事、前將軍、司州刺史,持節如故,將鎮洛陽。仍改授都督荊益寧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廣平揚州之義成松滋四郡諸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持節如故。永初元年,封宜都王,食邑三千户。進督北秦,並前七州。進號鎮西將軍,給鼓吹一部。又進督湘州,是歲入朝,時年十四。長七尺五寸,博涉經史,善隸書。
  • 2.    《宋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一·后妃》:武帝胡婕妤,諱道安,淮南人。義熙初,為高祖所納,生文帝。五年,被譴賜死,時年四十二。
  • 3.    《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一·宗室》:八年閏月,薨於京師,時年四十三,追贈侍中、司徒,加班劍二十人。諡曰烈武公。平桓謙功,進封南郡公,邑五千户。高祖受命,贈大司馬,追封臨川王,食邑如先。道規無子,以長沙景王第二子義慶為嗣。初,太祖少為道規所養,高祖命紹焉,鹹以禮無二繼,太祖還本,而定義慶為後。
  • 4.    《宋書·卷六十·列傳第二十·範泰 王淮之 王韶之 荀伯子》:初,司徒道規無子,養太祖,及薨,以兄道憐第二子義慶為嗣。高祖以道規素愛太祖,又令居重。道規追封南郡公,應以先華容縣公賜太祖。泰議曰:"公之友愛,即心過厚。禮無二嗣,諱宜還本屬。"從之。
  • 5.    《宋書·卷二·本紀第二·武帝中》:十三年正月,公以舟師進討,留彭城公義隆鎮彭城。
  • 6.    《宋書·卷二·本紀第二·武帝中》:十四年正月壬戌,公至彭城,解嚴息甲。
  • 7.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趙倫之 到彥之闕 王懿 張邵》:十四年,以世子鎮荊州,邵諫曰:"儲貳之重,四海所繫,不宜處外,敢以死請。"從之。
  • 8.    《宋書·卷六十一·列傳第二十一·武三王》:衡陽文王義季,幼而夷簡,無鄙近之累。太祖為荊州,高祖使隨往江陵,由是特為太祖所愛。
  • 9.    《宋書.徐羨之傳》:帝后失德,羨之等將謀廢立……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檀道濟先朝舊將,威服殿省,且有兵眾,召使入朝,告之以謀。事將發,道濟入宿領軍府。中書舍人邢安泰、潘盛為內應,其日守關。道濟領兵居前,羨之等繼其後,由東掖門雲龍門入,宿衞先受處分,莫有動者……兵士進殺二人,又傷帝指。扶帝出東閣,收璽綬。羣臣拜辭,衞送故太子宮,遷於吳郡……遣使殺帝於吳縣。
  • 10.    《宋書》:景平二年七月中,少帝廢。百官備法駕奉迎,入奉皇統。行台至江陵,進璽紱。侍中臣琇、散騎常侍臣嶷之、中書監尚書令護軍將軍建城縣公臣亮、左衞將軍臣景仁、給事中游擊將軍龍鄉縣侯臣隆、越騎校尉都亭侯臣綱、給事黃門侍郎臣孔璩之、散騎侍郎臣劉思考、員外散騎侍郎臣潘盛、中書侍郎臣何尚之、羽林監封陽縣開國侯臣蕭思話、長兼尚書左丞德陽縣侯臣孫康、吏部郎中騎都尉臣張茂度、儀曹郎中臣徐長琳、倉部郎中臣庾俊之、都官郎中臣袁洵等上表曰:"臣聞否泰相革,數窮則變,天道所以不謟,卜世所以靈長。乃者運距陵夷,王室艱晦,九服之命,靡所適歸;高祖之業,將墜於地。賴基厚德深,人神同獎,社稷以寧,有生獲乂。伏惟陛下君德自然,聖明在御,孝悌著於家邦,風猷宣於蕃牧。是以徵祥雜沓,符瑞輝。宗廟神靈,乃眷西顧;萬邦黎獻,望景託生。臣等忝荷朝列,豫充將命,復集休明之運,再睹太平之業。行台至止,瞻望城闕,不勝喜説鳧藻之情,謹詣門拜表以聞。"上答曰:"皇運艱弊,數鍾屯夷,仰惟崇基,感尋國故,永慕厥躬,悲慨交集。賴七百祚永,股肱忠賢,故能休否以泰,天人式序。猥以不德,謬降大命,顧己兢悸,何以克堪。輒當暫歸朝庭,展哀陵寢,並與賢彥申寫所懷。望體其心,勿為辭費。"府州佐史並稱臣,請題枿諸門,一依宮省,上不許。甲戌,發江陵。八月丙申,車駕至京城。丁酉,謁初寧陵,還於中堂即皇帝位。
  • 11.    《宋書·王華傳》:“太祖大統,以少帝見害,疑不敢下。華建議曰:‘羨之等受寄崇重,未容便敢背德,廢主若存,慮其將來受禍,致此殺害。蓋由每生情多,寧敢一朝頓懷逆志。且三人勢均,莫相推伏,不過欲握權自固,以少主仰待耳。今日就徵,萬無所慮。’太祖從之。”
  • 12.    《宋書·王曇首傳》:“太祖入奉大統,上及議者皆疑不敢下,曇首與到彥之、從兄華固勸,上猶不許。曇首又固陳,並言天人符應,上乃下。”
  • 13.    《南史.到彥之傳》:及文帝入奉大統,以徐羨之等新有篡虐,懼,欲使彥之領兵前驅。彥之曰:"了彼不貳,便應朝服順流;若使有虞,此師既不足恃,更開嫌隙之端,非所以副遠邇之望也。"
  • 14.    《宋書.文帝本紀》:甲戌,發江陵。八月丙申,車駕至京城。丁酉,謁初寧陵,還於中堂即皇帝位。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大赦天下,改景平二年為元嘉元年。
  • 15.    《宋書·王曇首傳》:“率府文武嚴兵守衞,台所遣百官眾力,不得近部伍,中兵參軍朱容子在平乘户外,不解帶者數旬。”
  • 16.    《宋書.文帝本紀》:以行撫軍將軍、荊州刺史謝晦為撫軍將軍、荊州刺史。癸卯,司空、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徐羨之進位司徒,衞將軍、江州刺史王弘進位司空,中書監、護軍將軍傅亮加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撫軍將軍、荊州刺史謝晦進號衞將軍,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檀道濟進號徵北將軍。
  • 17.    《宋書,謝晦傳》:少帝既廢,司空徐羨之錄詔命,以晦行都督荊湘雍益寧南北秦七州諸軍事、撫軍將軍、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欲令居外為援,慮太祖至或別用人,故遽有此授。精兵舊將,悉以配之,器仗軍資甚盛。太祖即位,加使持節,依本位除授。晦慮不得去,甚憂惶,及發新亭,顧望石頭城,喜曰:"今得脱矣。"
  • 18.    《南史·到彥之傳》:“會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彥之權鎮襄陽。羨之等欲即以彥之為雍州,上不許,徵為中領軍,委以戎政。”
  • 19.    《宋書·王華傳》:“上即位,以華為侍中,領驍騎將軍。”
  • 20.    《宋書·王曇首傳》:“及即位, 又謂曇首曰:‘非宋昌獨見,無以致此。’以曇首為侍中,尋領右衞將軍,領驍騎將軍。以朱容子為右軍將軍。”
  • 21.    《宋書.文帝本紀》:以南蠻校尉到彥之為中領軍。
  • 22.    《宋書.徐羨之傳》:元嘉二年,羨之與左光祿大夫傅亮上表歸政……羨之仍遜位退還私第,兄子佩之及侍中程道惠、吳興太守王韶之等並謂非宜,敦勸甚苦,復奉詔攝任。
  • 23.    《宋書·傅亮傳》:“於是布腹心於到彥之、王華等,深自結納。”
  • 24.    《宋書·謝晦傳》:“至江陵,深結侍中王華,冀以免禍”。
  • 25.    《南史·到彥之傳》:“彥之自襄陽下,謝晦已至鎮,慮彥之不過己,彥之至楊口,步往江陵,深布誠款,晦亦厚自結納。彥之留馬及利劍名刀以與晦,晦由此大安。”
  • 26.    《宋書·王華傳》:“甯子及與華並有富貴之願,自羨之等秉權,日夜構之於太祖。寧子嘗東歸,至金昌亭,左右欲泊船,寧子命去之,曰:"此弒君亭,不可泊也。"華每閒居諷詠,常誦王粲《登樓賦》曰:"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騁力。"出入逢羨之等,每切齒憤吒,嘆曰:"當見太平時不?"”
  • 27.    《宋書·謝晦傳》:“至是上欲誅羨之等,並討晦。聲言北伐,又言拜京陵,治裝舟艦”。
  • 28.    《南史.檀道濟傳》:上將誅徐羨之等,召道濟欲使西討。王華曰:"不可。"上曰:"道濟從人者也,曩非創謀,撫而使之,必將無慮。"道濟至之明日,上誅羨之、亮。既而使道濟與中領軍到彥之前驅西伐。上問策於道濟,對曰:"臣昔與謝晦同從北征,入關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練,殆難與敵;然未嘗孤軍決勝,戎事恐非其長。臣悉晦智,晦悉臣勇。今奉王命外討,必未陣而禽。"
  • 29.    《宋書·徐羨之傳》載宋文帝詔:“民生於三,事之如一,愛敬同極,豈惟名教,況乃施侔造物,義在加隆者乎!徐羨之、傅亮、謝晦,皆因緣之才,荷恩在昔,擢自無聞,超居要重,卵翼而長,未足以譬。永初之季,天禍橫流,大明傾曜,四海遏密,實受顧託,任同負圖。而不能竭其股肱,盡其心力,送往無復言之節,事居闕忠貞之效,將順靡記,匡救蔑聞,懷寵取容,順成失德。雖末因懼禍,以建大策,而逞其悖心,不畏不義。播遷之始,謀肆鴆毒,至止未幾,顯行怨殺,窮兇極虐,荼酷備加,顛沛皂隸之手,告盡逆旅之館,都鄙哀愕,行路飲涕。故廬陵王英秀明遠,徽風夙播,魯衞之寄,朝野屬情。羨之等暴蔑求專,忌賢畏逼,造構貝錦,成此無端,罔主蒙上,橫加流 屏,矯誣朝旨,致茲禍害。寄以國命,而翦為仇讎,旬月之間,再肆鴆毒,痛感三靈,怨結人鬼。自書契以來,棄常安忍,反易天明,未有如斯之甚者也。昔子家從弒,鄭人致討;宋肥無辜,蕩澤為戮。況逆亂倍於往釁,情痛深於國家,此而可容,孰不可忍!即宜誅殛,告謝存亡。而於時大事甫爾,異同紛結,匡國之勳實著,莫大之罪未彰。是以遠酌民心,近聽輿訟,雖欲討亂,慮或難圖,故忍戚含哀,懷恥累載。每念人生實難,情事未展,何嘗不顧影慟心,伏枕泣血。今逆臣之釁,彰暴遐邇,君子悲情,義徒思奮,家仇國恥,可得而雪,便命司寇,肅明典刑。晦據有上流,或不即罪,朕當親率六師,為其遏防。可遣中領軍到彥之即日電發,徵北 將軍檀道濟絡驛繼路,符衞軍府州以時收翦。已命徵虜將軍劉粹斷其走伏。罪止元兇,餘無所問。感惟永往,心情崩絕。氛霧既袪,庶幾治道。”
  • 30.    《宋書.謝晦傳》:道濟既至,與彥之軍合,牽艦緣岸。晦始見艦數不多,輕之,不即出戰。至晚,因風帆上,前後連咽,西人離阻,無復鬥心。台軍至忌置洲尾,列艦過江,晦大軍一時潰散。晦夜出,投巴陵,得小船還江陵。初,雍州刺史劉粹遣弟竟陵太守道濟與台軍主沈敞之襲江陵,至沙橋,周超率萬餘人與戰,大破之。俄而晦敗問至。晦至江陵,無它處分,唯愧謝周超而已。超其夜舍軍單舸詣到彥之降。眾散略盡,乃攜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騎北走。遁肥壯不能騎馬,晦每待之,行不得速。至安陸延頭,為戍主光順之所執。
  • 31.    《南史.檀道濟傳》:時晦本謂道濟與羨之同誅,忽聞來上,遂不戰自潰。
  • 32.    《南史.到彥之傳》:元嘉三年討晦,進彥之鎮軍,於彭城洲戰,不利;鹹欲退還夏口,彥之不回。會檀道濟至,晦乃敗走。
  • 33.    《宋書·卷五·本紀第五·文帝》  .國學[引用日期2013-02-01]
  • 34.    《南史.王弘傳》:先是彭城王義康為荊州刺史,鎮江陵,平陸令河南成粲與弘書,誡以盈滿,兼陳彭城王宜入知朝政,竟陵、衡陽宜出據列藩。弘由是固自陳請。乃遷為衞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六年,弘又上表陳彭城王宜入輔,並求解州。義康由是代弘為司徒,與之分錄。弘又辭分錄。
  • 35.    《宋書.彭城王劉義康傳》:六年,司徒王弘表義康宜還入輔,徵侍中、都督揚、南徐、兗三州諸軍事、司徒、錄尚書事,領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持節如故。二府並置佐領兵,與王弘共輔朝政。弘既多疾,且每事推謙,自是內外眾務,一斷之義康。太子詹事劉湛有經國才,義康昔在豫州,湛為長史,既素經情款,至是意委特隆,人物雅俗,舉動事宜,莫不諮訪之。故前後在藩,多有善政,為遠近所稱。九年,弘薨,又領揚州刺史。
  • 36.    《宋書.彭城王劉義康傳》:太祖有虛勞疾,寢頓積年,每意有所想,便覺心中痛裂,屬纊者相系。義康醫藥,盡心衞奉,湯藥飲食,非口所嘗不進;或連夕不寐,彌日不解衣;內外眾事,皆專決施行。
  • 37.    《宋書.檀道濟傳》:道濟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並經百戰,諸子又有才氣,朝廷疑畏之。太祖寢疾累年,屢經危殆,彭城王義康慮宮車晏駕,道濟不可複製。十二年,上疾篤,會索虜為邊寇,召道濟入朝。既至,上間。十三年春,將遣道濟還鎮,已下船矣,會上疾動,召入祖道,收付廷尉。
  • 38.    《宋書·彭城王劉義康傳》:“義康素無術學,暗於大體,自謂兄弟至親,不復存君臣形跡,率心逕行,曾無猜防。”
  • 39.    《宋書.彭城王劉義康傳》:從事中郎琅邪王履、主簿沛郡劉敬文、祭酒魯郡孔胤秀,並以傾側自入,見太祖疾篤,皆謂宜立長君。上疾嘗危殆,使義康具顧命詔。義康還省,流涕以告湛及殷景仁,湛曰:"天下艱難,詎是幼主所御。"義康、景仁並不答,而胤秀等輒就尚書議曹索晉鹹康末立康帝舊事,義康不知也。及太祖疾豫,微聞之。而斌等既為義康所寵,又威權盡在宰相,常欲傾移朝廷,使神器有歸。遂結為朋黨,伺察省禁,若有盡忠奉國,不與己同志者,必構造愆釁,加以罪黜。每採拾景仁短長,或虛造異同以告湛。自是主相之勢分,內外之難結矣。
  • 40.    《南史.劉義康傳》:義康欲以斌為丹陽尹,言其家貧。上覺之,曰:"以為吳郡。"後會稽太守羊玄保求還,義康又欲以斌代之。上時未有所擬,倉卒曰:"我已用王鴻。"上以嫌隙既成,將致大禍,十七年,乃收劉湛;又誅斌及大將軍錄事參軍劉敬文並賊曹孔劭秀、中兵邢懷明、主簿孔胤秀、丹陽丞孔文秀、司空從事中郎司馬亮、烏程令盛曇泰;徙尚書庫部郎何默子、餘姚令韓景之、永興令顏遙之、湛弟黃門郎素、斌弟給事中温於廣州;王履廢於家。青州刺史杜驥勒兵殿內,以備非常。義康時入宿,留止中書省,遣人宣旨告以湛等罪。義康上表遜位,改授江州刺史,出鎮豫章,實幽之也。停省十餘日,桂陽侯義融、新渝侯義宗、秘書監徐湛之往來慰視。於省奉辭,便下渚,上唯對之慟哭,遣沙門慧琳視之。義康曰:"弟子有還理不?"琳公曰:"恨公不讀數百卷書。"徵虜司馬蕭斌為義康所暱,劉斌等讒之被斥,乃以斌為諮議,領豫章太守,事無大小皆委之。司徒主簿謝綜素為義康所狎,以為記室。左右愛念者並聽隨從至豫章。辭州見許,資奉優厚,朝廷大事,皆報示之。
  • 41.    《宋書.殷景仁傳》:代義康為揚州刺史,僕射領吏部如故……疾轉篤。太祖謂不利在州司,使還住僕射下省,為州凡月餘卒。
  • 42.    《南史.劉義恭傳》:二十一年,進太尉,領司徒。義恭小心,且戒義康之失,雖為總錄,奉行文書而已。文帝安之。
  • 43.    《宋書·索虜傳》:“太祖踐阼,便有志北略。”
  • 44.    《宋書》:七年三月,詔曰:"河南,中國多故,湮沒非所,遺黎荼炭,每用矜懷。今民和年豐,方隅無事,宜時經理,以固疆場。可簡甲卒五萬,給右將軍到彥之,統安北將軍王仲德、兗州刺史竺靈秀舟師入河;驍騎將軍段宏精騎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劉德武勁勇一萬,以相掎角;後將軍長沙王義欣可權假節,率見力三萬,監征討諸軍事。便速備辦,月內悉發。"…… 彥之進軍,虜悉斂河南一戍歸河北。太祖以前徵虜司馬、南廣平太守尹衝為督司雍並三州豫州之潁川兗州之陳留二郡諸軍事、奮威將軍、司州刺史,戍虎牢。十一月,虜大眾南渡河,彥之敗退,洛陽、滑台、虎牢諸城併為虜所沒。
  • 45.    《宋書.文帝本紀》:辛酉,滑台為索虜所陷。癸酉,徵南大將軍檀道濟引軍還。
  • 46.    《宋書.索虜傳》:二十七年,燾自率步騎十萬寇汝南……虜掠抄淮西六郡,殺戮甚多。攻圍懸瓠城,城內戰士不滿千人。先是,汝南、新蔡二郡太守徐遵之去郡,南平王鑠時鎮壽陽,遣左軍行參軍陳憲行郡事。憲嬰城固守,燾盡鋭以攻之,憲自登郭城督戰。起樓臨城,飛矢雨集,衝車攻破南城,憲於內更築捍城,立柵以補之。虜肉薄攻城,死者甚眾,憲將士死傷亦過半。燾唯恐壽陽有救兵,不以彭城為慮……燾遣從弟永昌王庫仁真步騎萬餘,將所略六郡口,北屯汝陽。時世祖鎮彭城,太祖遣隊主吳香爐乘驛敕世祖,遣千騎,齎三日糧襲之。世祖發百里內馬,得千五百匹。眾議舉別駕劉延孫為元帥,延孫辭不肯行,舉參軍劉泰之自代。世祖以問司馬王玄謨、長史張暢,暢等並贊成之。乃分為五軍,以泰之為元帥,與安北騎兵行參軍垣謙之、田曹行參軍臧肇之、集曹行參軍尹定、武陵國左常侍杜幼文五人,各領其一。謙之領泰之軍嗣殿中將軍程天祚督戰,至譙城,更簡閲人馬,得精騎千一百匹,直向汝陽。虜不意奇兵從北來,大營在汝陽北,去城三里許。泰之等至,虜都不覺,馳入襲之,殺三千餘人,燒其輜重……燾初聞汝陽敗,又傳彭城有系軍,大懼,謂其眾曰:"但聞淮南遣軍,乃復有奇兵出。今年將墮人計中。"即燒攻具,欲走。會泰之死問續至,乃停壽陽。遣劉康祖救懸瓠,燾亦遣任城公拒康祖,與戰破之,斬任城。燾攻城四十二日不拔,死者甚多,任城又死,康祖救軍漸進,乃委罪大將,多所斬戮,倍道奔走。
  • 47.    《宋書·索虜傳》:太子左衞率始興縣五等侯臧質勒東宮禁兵,統驍騎將軍安復縣開國侯王方回、建武將軍安蠻司馬新康縣開國男劉康祖、右軍參軍事梁坦步騎十萬,徑造許、洛。
  • 48.    《宋書·臧質傳》:王玄謨退於東,梁坦散於西。
  • 49.    《宋書·沈慶之傳》:諸將奔退,莫不懼罪。
  • 50.    《宋書·臧質傳》:燾聞彭城斷其歸路,京邑遣水軍自海入淮,且疾疫死者甚眾。
  • 51.    《宋書·自序》:索虜大帥託跋燾自率步騎數十萬,陵踐六州,京邑為之騷懼,百守千城,莫不奔駭。
  • 52.    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六》:“魯爽至長社,魏戍主禿髡幡棄城走。臧質頓兵近郊,不以時發......庚寅,魯爽與魏豫州刺史拓跋僕蘭戰於大索,破之,進攻虎牢......與柳元景皆引兵還......思話命諸軍皆退屯歷城。己丑,詔解蕭思話徐州,更領冀州刺史,鎮歷城。”
  • 53.    《宋書.元兇劉劭傳》:有女巫嚴道育,本吳興人,自言通靈,能役使鬼物。夫為劫,坐沒入奚官。劭姊東陽公主應閣婢王鸚鵡白公主雲:"道育通靈有異術。"主乃白上,託雲善蠶,求召入,見許。道育既入,自言服食,主及劭並信惑之。始興王浚素佞事劭,與劭並多過失,慮上知,使道育祈請,欲令過不上聞。道育輒雲:"自上天陳請,必不泄露。"劭等敬事,號曰天師。後遂為巫蠱,以玉人為上形像,埋於含章殿前。初,東陽主有奴陳天興,鸚鵡養以為子,而與之淫通。鸚鵡、天興及寧州所獻黃門慶國並預巫蠱事。劭以天興補隊主。東陽主薨,鸚鵡應出嫁,劭慮言語難密,與浚謀之。時吳興沈懷遠為浚府佐,見待異常,乃嫁鸚鵡與懷遠為妾,不以啓上,慮後事泄,因臨賀公主微言之。上後知天興領隊,遣閹人奚承祖詰讓劭曰……鸚鵡既適懷遠,慮與天興私通事泄,請劭殺之。劭密使人害天興。慶國謂宣傳往來,唯有二人,天興既死,慮將見及,乃具以其事白上。上驚惋,即遣收鸚鵡,封籍其家,得劭、浚書數百紙,皆咒詛巫蠱之言,得所埋上形像於宮內。道育叛亡,討捕不得。上大怒,窮治其事,分遣中使入東諸郡搜討,遂不獲。上詰責劭、浚,劭、浚惶懼無辭,唯陳謝而已。道育變服為尼,逃匿東宮,浚往京口,又載以自隨……浚自京口入朝,當鎮江陵,覆載道育還東宮,欲將西上。有告上雲:"京口民張旿家有一尼,服食,出入徵北內,似是嚴道育。"上初不信,試使掩錄,得其二婢,雲:"道育隨徵北還都。"上謂劭、浚已當斥遣道育,而猶與往來,惆悵惋駭。乃使京口以船送道育二婢,須至檢核,廢劭,賜浚死。
  • 54.    《宋書·王僧綽傳》:“湛之慾立隨王誕,江湛欲立南平王鑠,太祖欲立建平王宏,議久不決。延妃即湛之女,鑠妃即湛妹。太祖謂僧綽曰:‘諸人各為身計,便無與國家同憂者。’僧綽曰:‘建立之事,仰由聖懷。臣謂唯宜速斷,不可稽緩。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願以義割恩,略小不忍。不爾,便應坦懷如初,無煩疑論。淮南雲:'以石投水,吳越之善沒取之。'事機雖密,易致宣廣,不可使難生慮表,取笑千載。’
  • 55.    《宋書.元兇劉劭傳》:以語浚母潘淑妃,淑妃具以告浚。浚馳報劭,劭因是異謀,每夜輒饗將士,或親自行酒,密與腹心隊主陳叔兒、詹叔兒、齋帥張超之、任建之謀之。
  • 56.    《宋書.元兇劉劭傳》:道育婢將至,其月二十一日夜,詐上詔雲:"魯秀謀反,汝可平明守闕,率眾入。"因使超之等集素所畜養兵士二千餘人,皆使被甲,召內外幢隊主副,豫加部勒,雲有所討。宿召前中庶子、右軍長史蕭斌,夜呼斌及左衞率袁淑、中舍人殷仲素、左積弩將軍王正見,併入宮,告以大事,自起拜斌等,因流涕,眾並驚愕,語在淑傳。明旦未開鼓,劭以朱服加戎服上,乘畫輪車,與蕭斌同載,衞從如常入朝之儀,守門開,從萬春門入。舊制,東宮隊不得入城,劭與門衞雲:"受敕,有所收討。"令後隊速來,張超之等數十人馳入雲龍、東中華門及齋閣,拔刀徑上合殿。上其夜與尚書僕射徐湛之屏人語,至旦燭猶未滅,直衞兵尚寢。超之手行弒逆,並殺湛之。
  • 57.    《宋書》:二月壬子,遣運部賑恤。甲子,上崩於含章殿,時年四十七。諡曰景皇帝,廟曰中宗。三月癸巳,葬長寧陵。世祖踐阼,追改諡及廟號。
  • 58.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宋文帝靠白面書生謀劃北伐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3-11-12]
  • 59.    《宋書》卷九七,列傳第五七,《林邑國傳》:“十年,陽邁遣使上表獻方物,求領交州,詔答以道遠,不許。”
  • 60.    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六:“二十三年,揚旌從四會浦口,入郎湖。軍次區粟,進逼圍城,以飛梯雲橋,懸樓登壘。鉦鼓大作,虎士電怒,風烈火揚,城摧眾陷,斬區粟王範扶龍首,十五以上坑截無赦,樓閣雨血,填屍成觀。”
  • 61.    《宋書》卷七六,列傳第三六,《宗愨傳》:“愨乃分軍為數道,偃旗潛進,討破之,拔區粟,入象浦。林邑王范陽邁傾國來拒,以具裝被象,前後無際,士卒不能當。愨曰:“吾聞師子威服百獸。”乃制其形,與象相御,象果驚奔,眾因潰散,遂克林邑。收其異寶雜物,不可勝計。”
  • 62.    馬司帛洛著,馮承鈞譯.《佔婆史》:中華書局,1956年:第34頁
  • 63.    《宋書》卷九二,列傳第五二,《郭啓玄傳》。
  • 64.    宋文帝劉義隆的“元嘉時代”及其悲劇結局_  .雲中書城[引用日期2013-11-12]
  • 65.    卷十五 列傳第五-南史(唐)李延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4]
  • 66.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索虜-宋書(梁)沈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4]
  • 67.    王僧虔《論書》  .個人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1-12]
  • 68.    卷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良吏-宋書(梁)沈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4]
  • 69.    裴子野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21-01-04]
  • 70.    《文心雕龍》 卷四十五 時序  .詩詞名句網[引用日期2021-01-04]
  • 71.    《唐文拾遺》卷十三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3-04-05]
  • 72.    卷二 宋本紀中第二-南史(唐)李延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4]
  • 73.    《南史·卷二·宋本紀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4-05]
  • 74.    國學典籍網-兵典-兵四  .古文典籍網[引用日期2021-01-12]
  • 75.    《書斷》(全文) 唐張懷瓘撰  .個人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1-12]
  • 76.    《全唐文》 第09部 卷八百九十  .詩詞名句網[引用日期2021-01-04]
  • 77.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4]
  • 78.    (宋)司馬光,《稽古錄‧卷十四》
  • 79.    呂祖謙·《宋論下》
  • 80.    《困學紀聞.考史》  .藏書網[引用日期2014-06-01]
  • 81.    《藝苑卮言》(卷八)[明] 王世貞  .個人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1-04]
  • 82.    《讀通鑑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4-05]
  • 83.    《元嘉七年以滑台戰守彌時遂至陷沒乃作詩》:逆虜亂疆場。邊將嬰寇仇。堅城效貞節。攻戰無暫休。覆瀋不可食。離機難復收。勢謝歸途單。於焉見幽囚。烈烈制邑守。捨命蹈前修。忠臣表年暮。貞柯郵嚴秋。楚莊投袂起。終然報強仇。去病辭高館。卒獲舒國憂。戎事諒未殄。民患焉得瘳。撫劍懷感激。志氣若雲浮。願想凌扶搖。弭旆拂中州。爪牙申威靈。帷幄騁良籌。華裔混殊風。率土浹王猷。惆悵懼遷逝。北顧涕交流。
  • 84.    《北伐詩》:季父鑑禍先。辛生識機始。崇替非無徵。興廢要有以。自昔淪中畿。倏焉盈百祀。不睹南雲陰。但見胡塵起。亂極治方形。塗泰由積否。方欲滌。遺氛。矧乃穢邊鄙。眷言悼斯民。納隍良在己。逝將振宏羅。一麾同文軌。時乎豈再來。河清難久俟。駘駟安局步。騏驥志千里。梁傅畜義心。伊相抱深恥。賞契將誰寄。要之二三子。無令齊晉朝。取愧鄒魯士。
  • 85.    《登景陽樓詩》:崇堂臨萬雉。層樓跨九成。瑤軒籠翠幌。組幕翳雲屏。階上曉露潔。林下夕風清。蔓藻嬛綠葉。芳蘭媚紫莖。極望周天險。留察浹神京。交渠紛綺錯。列植髮華英。
  • 86.    劉義隆詩詞作品  .新浪網
  • 87.    《宋書·卷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武二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12]
  • 88.    《宋書·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武三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12]
  • 89.    《宋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一◎后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12]
  • 90.    《宋書·卷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文九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12]
  • 91.    《宋書·卷七十九·列傳第三十九◎文五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12]
  • 92.    《南史·卷二·宋本紀中第二》:是歲來朝,會武帝當聽訟,仍遣上訊建康獄囚,辯斷稱旨,武帝甚悦。
  • 93.    《宋書·卷七十九·列傳第三十九·文五王》:(大明)三年,建康民陳文紹上書曰:"私門有幸,亡大姑元嘉中蒙入台六宮,薄命早亡,先朝賜贈美人,又聽大姑二女出入問訊。父饒,司空誕取為府史,恆使入山圖畫道路,勤劇備至,不敢有辭,不復聽歸,消息斷絕。姑二女去年冒啓歸訴,蒙陛下聖恩,賜敕解饒吏名。誕見符至,大怒,喚饒入交問:'汝欲死邪?訴台求解。'饒即答:'官比不聽通家信,消息斷絕。若是姊為啓聞,所不知。'誕因問饒:'汝那得入台?'饒被問,依實啓答。既出,誕主衣莊慶、畫師王強語饒:'汝今年敗,汝姊誤汝。官雲小人輩敢持台家逼我。'饒因叛走歸,誕即遣王強將數人逐,突入家內縛錄,將還廣陵。至京口客舍,乃陊死井中,託雲'饒懼罪自殺'。抱痛懷冤,冒死歸訴。"
  • 94.    卷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文五王-宋書(梁)沈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5-04]
  • 95.    宋文帝劉義隆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96.    範祖軍主編.中國皇帝大傳,超值精裝典藏版[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6.01.第139頁
  • 97.    王禹翰編著.中外名人全知道[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3.10.第14頁
  • 98.    陶瑋編.資治通鑑[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8.11.第168頁
  • 99.    《宋書·卷五 本紀第五◎文帝》三十年二月甲子,上崩於含章殿,時年四十七。諡曰景皇帝,廟曰中宗。三月癸巳,葬長寧陵。世祖踐阼,追改諡及廟號。
  • 100.    《南史·卷十一·列傳第一》:文元袁皇后,諱齊媯,陳郡陽夏人,左光祿大夫湛之庶女也。母本卑賤,後年至六歲方見舉。後適文帝,初拜宜都王妃,生子劭、東陽獻公主英娥。上待後恩禮甚篤,袁氏貧薄,後每就上求錢帛以贍之。上性儉,所得不過五三萬、五三十匹。後潘淑妃有寵,愛傾後宮,鹹言所求無不得。後聞之,未知信否,乃因潘求三十萬錢與家,以觀上意,宿昔便得。因此恚恨稱疾,不復見上,遂憤恚成疾。元嘉十七年疾篤,上執手流涕,問所欲言。後視上良久,乃引被覆面,崩於顯陽殿。上甚悼痛之,詔前永嘉太守顏延之為哀策,文甚麗。及奏,上自益"撫存悼亡,感今懷昔"八字以致意焉。有司奏諡宣皇后,詔諡曰元。
  • 101.    《南史·卷十一·列傳第一》:孝武昭路太后,諱惠男,丹陽建康人也。以色貌選入後宮,生孝武帝,拜為淑媛。及年長,無寵,常隨孝武出蕃。孝武即位,有司奏奉尊號曰太后,宮曰崇憲。太后居顯陽殿。上於閨房之內禮敬甚寡,有所御幸,或留止太后房內,故人間鹹有醜聲。宮掖事秘,亦莫能辨也。   孝建二年,追贈太后父興之散騎常侍,興之妻餘杭縣廣昌鄉君。大明四年,太后弟子撫軍參軍瓊之上表自陳。有司承旨,奏贈瓊之父道慶給事中,瓊之及弟休之、茂之並居顯職。太后頗豫政事,賜與瓊之等財物,家累千金,居處器服與帝子相侔。大明五年,太后隨上巡南豫州,妃主以下並從。廢帝立,號太皇太后。明帝踐阼,號崇憲太后。
  • 102.    《南史·卷十一·列傳第一》:明宣沈太后,諱容姬,不知何許人也。為文帝美人,生明帝,拜婕妤。元嘉三十年卒,葬建康之莫府山。孝武即位,追贈湘東國太妃。明帝即位,有司奏上尊號為皇太后,諡曰宣,陵號崇寧。
  • 103.    《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文帝十九男:元皇后生劭,潘淑妃生浚,路淑媛生孝武帝,吳淑儀生南平王鑠,高修儀生廬陵昭王紹,殷修華生竟陵王誕,曹婕妤生建平宣簡王宏,陳修容生東海王禕,謝容華生晉熙王昶,江修儀生武昌王渾,沈婕妤生明帝,楊修儀生建安王休仁,邢美人生晉平王休祐,蔡美人生海陵王休茂,董美人生鄱陽哀王休業,顏美人生臨慶衝王休倩,陳美人生新野懷王夷父,荀美人生桂陽王休範,羅美人生巴陵哀王休若。
  • 104.    《宋書·卷九十九·列傳第五十九》:母潘淑妃有盛寵,時六宮無主,潘專總內政。
  • 105.    《宋書·列傳第六》:子倩,尚文帝第四女海鹽公主。初,始興王浚以潘妃之寵,故得出入後宮,遂與公主私通。及適倩,倩入宮而怒,肆詈搏擊,引絕帳帶。事上聞,有詔離婚,殺主所生蔣美人,伯符慚懼發病卒。
  • 106.    《宋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一》:(王偃)長子藻,位至東陽太守。尚太祖第六女臨川長公主諱英媛。
  • 107.    《宋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一》:公主性妒,而藻別愛左右人吳崇祖。前廢帝景和中,主讒之於廢帝,藻坐下獄死,主與王氏離婚。
  • 108.    《宋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一》:泰始初,以主適豫章太守庾衝遠,未及成禮而衝遠卒。
  • 109.    《宋書卷七·本紀第七》:以宮人謝貴嬪為夫人,加虎賁靸戟,鸞輅龍旂,出警入蹕,實新蔡公主也。
  • 110.    《南史·卷十二·列傳第二》:武德郗皇后,諱徽,高平金鄉人也。祖紹,宋國子祭酒、領東海王師。父曄,太子舍人,早卒。後母宋文帝女尋陽公主也
  • 111.    《南齊書·卷二十·列傳第一》:東昏褚皇后名令璩,河南陽翟人,太常澄女也。建武二年,納為皇太子妃。明年,謁敬後廟。東昏即位,為皇后。帝寵潘妃,後不被遇。黃淑儀生太子誦,東昏廢,併為庶人。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