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敬則

鎖定
王敬則(約435年-498年), [13]  射陽(今江蘇寶應)人,曾居住於晉陵南沙(今張家港市東南部),王仲雄、王季哲之父,謝朓岳父,南朝齊開國將領。 [12] 
王敬則出身低微,以殺狗販賣為生。後以武藝被宋前廢帝選補俠轂隊主以護衞。465年,與壽寂之同殺前廢帝。宋明帝泰始初為軍主,隨劉懷珍徵壽春。元徽二年(474年),與陳顯達、高道慶在新亭抵抗桂陽王休範兵。後將楊玉夫所殺宋後廢帝頭顱送給蕭道成。升明元年(477年),兼任臨淮太守。袁粲起兵,他殺死袁的內應劉韞、卜伯興。 [14] 
建元元年(479年),出為都督、南兗州刺史,鎮尋陽。次年,魏軍攻淮泗,其懼之,遷吳興太守。齊高帝遺詔用其為丹陽尹,不久遷會稽太守,加都督。後與王儉同即本號加開府儀同三司。齊明帝即位後,為大司馬。齊明帝多殺戮,王敬則以高、武舊屬而心懷憂懼。永泰元年(498年),齊明帝派兵防守王敬則,朝野俱言朝廷不當重大處分,王敬則即起兵,為人所殺。 [14] 
所處時代
南朝宋南朝齊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臨淮射陽
出生日期
約 435年
逝世日期
498年
主要成就
輔佐蕭道成代宋建齊
本    名
王敬則

王敬則人物生平

王敬則早年經歷

王敬則是晉陵南沙人。母親是女巫,王敬則出生時全身紫色,他母親對人説:“這個兒子有鼓角相貌。”王敬則年紀稍長,兩腋下各生出乳長數寸,又夢見騎着五種顏色的獅子。二十多歲時,擅長玩雜技。補充為皇上的刀戟近衞。宋前廢帝劉子業讓王敬則表演拋刀,王敬則同時拋起五、六把刀,拋到與白虎傘蓋那麼高,刀掉下來全都接住了。補充到俠轂衞隊任隊主,帶細鎧近衞。後來和壽寂之一起殺死劉子業宋明帝即位,任他為直閣將軍。因為帶刀進殿奏事,拘禁在尚方十來天,才又回到閣。拜為奮武將軍,封為重安縣子,食邑三百五十户。王敬則年輕時一次打獵,有蟲子像烏豆一樣佈滿他全身,用手一撥就掉,但被蟲子粘到的地方都流血了,王敬則厭惡,找道士占卜,道士説:“不必擔憂,這是封侯的預兆啊。”王敬則聽到大喜,就出都效力,就如占卜的預言那樣。

王敬則討叛剿匪

泰始初年,王敬則為龍驤將軍、軍主,跟着寧朔將軍劉懷珍征討壽春。殷琰派將領劉從在死虎修築四座堡壘,劉懷珍派王敬則帶着一千人繞到後方,從搓塘直接殺出,賊軍驚退了。拜為奉朝請,出京補暨陽縣令。
王敬則剛出都時,到了陸主山下,宗族十餘船都出發了,唯獨王敬則的船不走,王敬則讓弟弟入水推船,看見一個烏漆棺。王敬則説:“你不是尋常器物。若是吉利的東西就讓我的船快走。我富貴以後,定當為你改葬。”船很快就出發了。王敬則入了縣城後,將此棺材埋葬了。
戰亂之後,有一夥強盜集聚在紫山中,為害縣裏,王敬則派人向強盜頭目表示可以帶領同夥出來,當面辯論。當時縣城裏的神明很靈驗,老百姓都相信此神靈的威信,都不敢違背立過的誓言,王敬則向強盜表示就用此神靈立誓,一定不會欺騙他們。於是強盜們都相信了王敬則的話,王敬則在廟中設置會場,在會上抓捕了這些強盜,並説:“我已經向神靈發誓,如果我違背了誓言,就用十頭牛供奉神靈。所以現在我沒有違背誓言。”當即宰殺十頭牛供奉神靈,並把強盜都殺了,百姓稱讚。升員外郎。

王敬則建齊元勳

元徽二年,跟隨蕭道成(齊高帝)在新亭抵抗桂陽王劉休範的叛軍,王敬則和羽林監陳顯達、寧朔將軍高道慶乘船在長江中迎戰,大破叛軍水軍,燒了他們的戰船。亂事平定後,兼任南泰山太守,右俠轂主,轉任越騎校尉,安成王車騎參軍。
蒼梧王(宋後廢帝劉昱)狂暴殘酷,近侍都無法保全自己,王敬則因為看到蕭道成很有威望,就歸附他。每天下班以後,王敬則就回府。晚上穿上青衣,伏地爬行。為蕭道成探聽劉昱的動靜。蕭道成讓王敬則在殿內待機,沒有決定行事的日期。後來楊玉夫等人殺了劉昱,當時王敬則在家,楊玉夫將劉昱的首級給了王敬則,王敬則帶着首級去找蕭道成,蕭道成開始害怕是劉昱騙他,不敢開門。王敬則在門外大喊:“是我王敬則。”蕭道成還是不開門,王敬則於是將首級扔進蕭道成府內,蕭道成用水洗乾淨,確認是劉昱的首級,於是穿戎裝而出。王敬則跟隨蕭道成進宮,到了承明門,守門衞士懷疑不是劉昱歸來,王敬則怕被人看見,用刀環塞住眼孔,大喊開門。衞尉丞顏靈寶看到蕭道成騎着馬在門外,偷偷告訴親信説:“現在若不開門,天下怕會大亂啊。”於是開了門,王敬則跟隨蕭道成進入殿內。明日一早,四貴商議,王敬則拿着刀在牀邊跳起來説:“一切聽從蕭道成安排,誰敢有異議。”
升明元年,升為員外散騎常侍、輔國將軍、驍騎將軍、領臨淮太守,增加封地到一千三百户,管理殿內宿衞兵事。
沈攸之作亂時,王敬則進號為冠軍將軍。蕭道成進京守衞朝廷,袁粲起兵的那晚,領軍劉韞、直合將軍卜伯興等人在宮內作內應,戒嚴令將要發出時,王敬則衝開門掩殺過去,將叛黨都殺了。宮內的變亂全部掃滅,是王敬則的力量。王敬則又升為右衞將軍,常侍一職不變。增加封邑—千五百户,接着又增加五百户。朝廷又封王敬則的兒子王元遷為東鄉侯。食邑三百七十户。蕭道成建台時王敬則任中領軍。
蕭道成將即位,材官上奏説要改換太極殿的柱子,宋順帝想避開,不肯出宮來行禪位儀式。第二天,宋順帝應該駕臨前殿,但順帝又逃回宮裏。王敬則用車去迎接順帝,開導曉諭順帝,順帝只好出前殿舉行禪位儀式。蕭道成拍着王敬則的手説:“你當享用十萬錢”。

王敬則治理吳興

建元元年,王敬則出京任使持節散騎常侍、管轄南兗、兗、徐、青、冀五州的軍事、平北將軍、南兗州刺史等職,封為尋陽郡公,食邑三千户。朝廷加封王敬則的妻子為尋陽國夫人。二年,進號為安北將軍。北魏侵犯淮、泗地區,王敬則害怕,放棄守地逃回京都,百姓都驚慌逃散,蕭道成因為他是有功的大臣,沒有追究,任王敬則為都官尚書、撫軍。不久又升遷王敬則為使持節、散騎常侍、安東將軍、吳興太守。郡裏多盜賊,有個十幾歲的孩子在路上撿別人掉下的東西,王敬則就把那小孩殺了以儆效尤,從此道不拾遺,郡裏無盜賊。又抓到一個盜賊,王敬則召集該盜賊的親屬,在其親屬面前鞭打他,然後讓他在大街上掃地,很久之後讓他舉報其他盜賊以代替自己掃地,其他盜賊害怕被認出,都逃走了,於是境內清淨了。
一次王敬則出行,從市場走過,看見一根屠肉杆,高興地説:“這裏以前沒有這個杆,是我年少時立的。”

王敬則歷任官職

王敬則升為護軍將軍,常侍之職未變,把家建設為官署。建元三年,王敬則因改葬母親而辭職,蕭道成下詔追贈王敬則的母親為尋陽公國太夫人。改授王敬則為侍中、撫軍將軍。
蕭道成在遺詔中要王敬則兼任丹陽府尹。接着又升王敬則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會稽丞台五郡軍事、鎮東將軍、會稽太守。永明二年,賜給鼓吹一部。
永明三年,進號徵東將軍。四年,升為侍中、中軍將軍。不久和王儉一起憑原職開府儀同三司,王儉堅決推讓,王敬則也不馬上接受。七年,出京任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豫州郢州的西陽和司州的汝南兩郡軍事、徵西大將軍、豫州刺史,開府的資格不變。又進號為驃騎將軍。十一年,升為司空,常侍職不變。齊武帝蕭賾駕崩,在遺詔中改加王敬則侍中。蕭鸞輔政時,暗地有廢立皇帝的想法,隆昌元年,蕭鸞把王敬則派出京城任使持節、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五郡軍事、會稽太守,原職不變。海陵王蕭昭文即位,晉升王敬則為太尉。
齊明帝蕭鸞即位後,王敬則進號為大司馬,增加封邑千户。

王敬則叛亂被殺

明帝好殺,王敬則自知是齊高帝、齊武帝的舊臣,心懷憂懼。明帝雖對待他很優厚,但內心猜忌他,數次問王敬則的飲食和身體狀況,明帝知道王敬則衰老,又住在內地,所以王敬則能夠平安無事。三年中,明帝派蕭坦之率領五百人,行武進陵。王敬則的幾個兒子在都城,恐懼不知所措。明帝知道了,派遣王敬則世子王仲雄入東安慰他。
永泰元年,明帝卧病,多次經歷危險期。明帝以張環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配置兵力,暗中防備王敬則。王敬則聽聞後,説:“現在東邊有誰呢,就是我啊!”於是起兵。明帝收捕王敬則的兒子員外郎王世雄、記室參軍季哲、太子洗馬幼隆、太子舍人少安等人,就在他們自己的家裏把他們都殺了。王敬則長子黃門郎王元遷,任寧朔將軍,領了一千人馬在徐州與北魏作戰,朝廷命令徐州刺史徐玄慶殺了他。
王敬則招集人馬發給軍裝,兩三天內就出發。王敬則想劫持原來的中書令何胤當尚書令,長史王弄璋、司馬張思祖勸阻了他。王敬則於是率軍一萬過浙江,又跟張思祖説:“應該寫討伐檄文”,張思祖説:"公今自還朝,何用作此。"於是作罷。朝廷派輔國將軍司馬左興盛、後軍將軍直閣將軍崔恭祖、輔國將軍劉山陽、龍驤將軍、直閣將軍、馬軍主胡松率領三千餘人,在曲阿長岡修築堡壘,右僕射沈文季為持節都督,屯駐湖頭,防備京口路。
王敬則以舊將舉事,百姓擔這竹竿、鐵鍬追隨他的有十餘萬之多。到了晉陵,南沙人範修化殺了縣令公上延孫響應王敬則。王敬則到了武進陵口,大哭着乘坐肩輦前行。遇到左興盛、山旭二砦,叛軍全力進攻。左興盛派人告訴王敬則説:“你的兒子已經死了,你想怎麼辦?”朝廷官軍不敵想撤退,但無法突圍,只好各自死戰。胡松領馬軍攻擊王敬則後軍,叛軍中臨時徵集的壯丁無兵器,都驚懼逃散,王敬則軍大敗。王敬則找馬,但上不得馬,被左興盛的軍容使袁文曠斬殺,傳首。當時明帝病重,王敬則倉卒起兵,朝廷震懼。東昏侯蕭寶卷在東宮,也想趁此機會叛亂,派人登上屋頂觀望,看到徵虜亭失火,説是王敬則來了,急忙想走。有人告訴王敬則,王敬則説:“檀公三十六策,走上上計。你父子應該趕快走。”王敬則起兵,聲勢非常浩大,但沒多少時日就敗亡了,王敬則死時七十餘歲。事後,朝廷封左興盛新吳縣男,崔恭祖遂興縣男,劉山陽湘陰縣男,胡松沙陽縣男,各四百户,跟當時封賞王敬則一樣。又贈公上延孫為射聲校尉。

王敬則軼事典故

王敬則封侯預兆

王敬則年輕時一次打獵,有蟲子像烏豆一樣佈滿他全身,用手一撥就掉,但被蟲子粘到的地方都流血了,王敬則厭惡,找道士占卜,道士説:“不必擔憂,這是封侯的預兆啊。”王敬則聽到大喜,就出都效力,就如占卜的預言那樣。

王敬則對棺許諾

王敬則剛出都時,到了陸主山下,宗族十餘船都出發了,唯獨王敬則的船不走,王敬則讓弟弟入水推船,看見一個烏漆棺。王敬則説:“你不是尋常器物。若是吉利的東西就讓我的船快走。我富貴以後,定當為你改葬。”船很快就出發了。王敬則入了縣城後,將此棺材埋葬了。

王敬則計殺盜匪

戰亂之後,有一夥強盜集聚在紫山中,為害縣裏,王敬則派人向強盜頭目表示可以帶領同夥出來,當面辯論。當時縣城裏的神明很靈驗,老百姓都相信此神靈的威信,都不敢違背立過的誓言,王敬則向強盜表示就用此神靈立誓,一定不會欺騙他們。於是強盜們都相信了王敬則的話,王敬則在廟中設置會場,在會上抓捕了這些強盜,並説:“我已經向神靈發誓,如果我違背了誓言,就用十頭牛供奉神靈。所以現在我沒有違背誓言。”當即宰殺十頭牛供奉神靈,並把強盜都殺了,百姓稱讚。升員外郎。

王敬則巧治盜賊

王敬則任吳興郡太守時。臨郡下車,聞郡多偷,決心殺禁。據宋嘉泰《吳興志》引南史傳,郡中多搶掠,王敬則捕而殺之,並示眾以儆效尤。又引《吳興郡錄》,王太守一日抓得一偷,就把他的親屬召集來,當眾鞭打他,然後讓他天天持帚打掃街路,不使怠廢。過了較長一段時間,又宣佈:讓他檢舉境內其他賊來代替自己打掃街路。其他偷賊深怕被識,都遠遠地逃走了。

王敬則親屬成員

王敬則母親

姓名不詳,女巫,齊高帝建元三年(公元481年),王敬則以改葬去職,詔贈王敬則母親為尋陽公國太夫人 [6] 

王敬則妻子

懷氏,尋陽國夫人 [5] 

王敬則兒子

王元遷,王敬則長子,黃門郎、寧朔將軍,東鄉 [7] 
王仲雄,王敬則世子 [8] 
王世雄,員外郎 [9] 
王季哲,室參軍 [9] 
王幼隆,王敬則第五子,太子洗馬 [9-10] 
王少安,太子舍人 [9] 

王敬則女兒

王氏,嫁給謝朓 [3-4] 

王敬則族子

王公林,五官 [11] 

王敬則史籍記載

《南齊書 列傳第七 王敬則傳》 [1] 
《南史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2] 
參考資料
  • 1.    南齊書 卷二十六 列傳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15]
  • 2.    南史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15]
  • 3.    《南齊書·卷四十七·列傳第二十八·王融 謝朓》:朓初告王敬則,敬則女為朓妻,常懷刀欲報朓,朓不敢相見。
  • 4.    卷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八◎王融 謝朓-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5-13]
  • 5.    《南齊書·卷二十六·列傳第七·王敬則 陳顯達》:建元元年,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軍事、平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封尋陽郡公,邑三千户。加敬則妻懷氏爵為尋陽國夫人。
  • 6.    《南齊書·卷二十六·列傳第七·王敬則 陳顯達》:王敬則,晉陵南沙人也。母為女巫,生敬則而胞衣紫色,謂人曰:"此兒有鼓角相。"……(建元)三年,以改葬去職,詔贈敬則母尋陽公國太夫人。
  • 7.    《南齊書·卷二十六·列傳第七·王敬則 陳顯達》:升明元年,遷員外散騎常侍、輔國將軍、驍騎將軍、領臨淮太守,增封為千三百户,知殿內宿衞兵事。沈攸之事起,進敬則號冠軍將軍。太祖入守朝堂,袁粲起兵夕,領軍劉韞、直閣將軍卜伯興等於宮內相應,戒嚴將發。敬則開關掩襲,皆殺之。殿內竊發盡平,敬則之力也。遷右衞將軍,常侍如故。增封為二千五百户,尋又加五百户。又封敬則子元遷為東鄉侯,邑三百七十户。……長子黃門郎元遷,為寧朔將軍,領千人于徐州擊虜,敕徐州刺史徐玄慶殺之。
  • 8.    《南齊書·卷二十六·列傳第七·王敬則 陳顯達》:(建武)三年中,遣蕭坦之將齋仗五百人,行武進陵。敬則諸子在都,憂怖無計。上知之,遣敬則世子仲雄入東安慰之。
  • 9.    《南齊書·卷二十六·列傳第七·王敬則 陳顯達》:收敬則子員外郎世雄、記室參軍季哲、太子洗馬幼隆、太子舍人少安等,於宅殺之。
  • 10.    《南齊書·卷二十六·列傳第七·王敬則 陳顯達》:永泰元年,帝疾,屢經危殆。以張瑰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置兵佐,密防敬則。內外傳言當有異處分。敬則聞之,竊曰:"東今有誰?只是欲平我耳!"諸子怖懼,第五子幼隆遣正員將軍徐嶽密以情告徐州行事謝朓為計,若同者,當往報敬則。
  • 11.    《南齊書·卷二十六·列傳第七·王敬則 陳顯達》:敬則城局參軍徐庶家在京口,其子密以報庶,庶以告敬則五官王公林。公林,敬則族子,常所委信。
  • 12.    李峯,湯鈺林編著.蘇州歷代人物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
  • 13.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上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303-304頁
  • 14.    施丁,沈志華主編;陳東林,和副主編.資治通鑑大辭典 下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第91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