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元年(479年),成為皇太子。建元四年(482年)正式即位,是為齊武帝,年號永明。齊武帝是一個英明剛斷的君主。在位期間,繼承了齊高帝的作風,崇尚節儉,關心百姓疾苦,多辦學校,挑選有學問之人任教,以培育德行。以富國為先,不喜歡遊宴、奢靡之事,延續推行檢籍政策。永明三年(485年),平定富陽郡唐寓之叛亂,但檢籍的政策依然受到庶族的激烈反對。永明八年(490年),宣佈“卻籍”無效,恢復劉宋升明時期户籍所載的原狀。對外與北魏通好,邊境比較安定。清明的統治環境,推動了江南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永明十一年(493年),病逝,享年五十四歲,廟號世祖,諡號為武,葬於景安陵。
[1]
- 主要作品
- 《估客樂》
- 主要成就
- 崇尚節儉,努力實施富國政策;推行檢籍政策
- 年 號
- 永明(483年)
- 廟 號
- 世祖
- 諡 號
- 武帝
- 陵 寢
- 景安陵
- 在位時間
- 482年—493年
- 家世信息
- 蘭陵蕭氏齊梁房(南齊房)
- 籍 貫
- 東海郡蘭陵縣(今山東省臨沂市)
蕭賾人物生平
編輯蕭賾早年英武
最初擔任尋陽國(劉子房)侍郎、江州西曹書佐、贛縣縣令等職。
[3]
泰始二年(466年),江州刺史、晉安王劉子勳謀反。蕭賾因不順從劉子勳,遂被南康相沈肅之關在南康郡獄中。後來,族人蕭欣祖、門客桓康等攻破郡城迎救蕭賾。沈肅之率領將吏數百人追擊。蕭賾和身邊的人拼死作戰,生擒沈肅之,斬首一百多人,率領身邊的一百多人舉義兵。
[4]
始興相殷孚率領一萬兵力前往尋陽投靠劉子勳,有人建議蕭賾截擊殷孚。蕭賾考慮人數太少,寡不敵眾,便退避屯兵在揭陽山中,招兵買馬發展到三千人。劉子勳派遣其部將戴凱之擔任南康相,又任命軍主張宗之部一千多兵力前往協助。蕭賾帶領部隊前往南康郡,在南康口擊退戴凱之別軍首領程超的數百人,又進擊張宗之,大敗張宗之部並將其斬首,於是兵圍南康郡城。
[5]
劉子勳部將戴凱之以數千人固守,蕭賾親率將士盡日攻城,終於攻陷,戴凱之逃走,蕭賾殺死劉子勳所任命的贛縣縣令陶衝之。蕭賾佔據郡城,派遣軍主張應期、鄧惠真三千人襲擊豫章。劉子勳派遣軍主談秀之等七千人,與張應期在西昌對峙,修築營壘,雙方多次交戰難決勝負。聽説蕭賾準備親自來戰,談秀之等便退散而去。
[6]
叛亂平定後,劉宋朝廷調蕭賾進京擔任尚書庫部郎、徵北中兵參軍,封西陽縣子,兼任南東莞太守、越騎校尉、正員郎、劉韞撫軍長史、襄陽太守。又另封贛縣子,食邑三百户。蕭賾堅決辭讓不肯接受。於是轉任寧朔將軍、廣興相。
[7]
蕭賾平亂之功
元徽四年(476年),朝廷任命蕭賾為晉熙王劉燮鎮西長史、江夏內史、行郢州事。
[9]
元徽五年(477年),宋順帝劉準即位,調任晉熙王劉燮為撫軍、揚州刺史,並讓蕭賾為擔任左衞將軍,輔助劉燮一起到任。同年十二月,沈攸之起兵反叛,當時朝廷的任命還沒下達,蕭賾看到沈攸之進軍的道路中途可以待敵,便領兵佔據盆口城做好戰守的準備。蕭賾的父親蕭道成聽説後大喜説:“真不愧是我的兒子!”蕭賾要求西進討敵,但沒有得到批准,於是派遣偏軍支援郢城。當時平西將軍黃回等都受蕭賾的節制調度。加任蕭賾為冠軍將軍、持節。
[10]
升明二年(478年),沈攸之的叛亂被平定,朝廷轉任蕭賾為散騎常侍,都督江州、豫州的新蔡、晉熙二郡軍事,徵虜將軍,江州刺史,仍舊持節。封聞喜縣侯,食邑二千户。同年調任侍中、領軍將軍。並賜給鼓吹樂隊一部。府中設置佐史。兼任石頭戍軍事。不久又加任持節、督京畿諸軍事。
[11]
蕭賾立儲稱帝
升明三年(479年),蕭賾轉任散騎常侍、尚書僕射、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為聞喜公。仍舊擔任持節、都督、領軍等職不變。配給班劍二十人。同年三月,宋順帝冊封時任太傅的蕭道成為齊公,加九錫,立蕭賾為齊公世子。改加任侍中、南豫州刺史,賜給蕭賾油絡車、羽葆、鼓吹等物,增加班劍儀仗為四十人。將石頭宮作為齊世子宮,允許設置左右衞率以下屬官,官署、服制和東宮完全相同。後進爵齊王太子。
[12]
建元元年(479年)四月,蕭道成受禪登基,建立南朝齊,是為齊高帝,立蕭賾為皇太子。
[13]
建元四年(482年)三月初八日,齊高帝去世,蕭賾即位,是為齊武帝。下詔命徵鎮、州郡長官、軍屯營部,各行喪三天,不得擅離職守;駐守都市的戍衞部隊,一律不得回京城。同年三月十一日,齊武帝蕭賾根據齊高帝遺詔,任命司徒褚淵為錄尚書事、書左僕射王儉為尚書令、車騎將軍張敬兒為開府儀同三司。
[14]
六月初一日,齊武帝立長子蕭長懋為皇太子。
[15]
蕭賾勵精圖治
齊武帝十分關心百姓疾苦,即位後,就下詔説:“今年收成不是太好,百姓貧困無食的非常多,京師附近長江兩岸,民不聊生。一定要派遣中書舍人前往賑恤。”永明二年(484年),他又下詔酌情遣返軍中的囚徒,大赦囚犯。
[16]
對於百姓中的鰥寡和貧窮之人,要加以賑濟。他提倡並獎勵農桑,災年時,還減免租税。齊武帝提倡節儉,不喜歡遊宴、奢靡之事。曾下令舉辦婚禮時不得奢侈,甚至到他的身後事都力求簡樸。他以富國為先,提倡農業,並且下令多辦學校,挑選有學問之人任教,以培育人們的德行。他很重視天災對平民的危害。當時發生歉收與水患,繼位後不久立即補助災民。揚、南徐二州發生災年時,他減免租税以減輕災民負擔,以為永制。為進一步緩和南北局勢,齊武帝派範縝作為使者出使北魏,範縝的學識和能力受到北魏朝野的稱讚。
南朝宋以來許多的庶族地主,為了成為世族來免除所承擔的賦役,往往向官吏行賄,在世族户籍黃籍中加入偽造的父祖爵位。早在齊高帝時期就,設立校籍官和置令史清查户籍。齊武帝繼續其父的政策,將那些被認為是偽造的户籍,一律退回本縣改正,稱為“卻籍”。而本來應服役納賦但利用造假户籍逃避的,都要繼續承擔賦役,稱為“正籍”。不過,在檢籍過程中,由於檢籍官貪污作弊,結果前面的檢籍還沒有完成,後面的麻煩又接踵而至,應該卻籍的人口沒有進行卻籍,不需要卻籍的反而被卻籍。
永明四年(486年)富陽唐寓之為此起兵叛亂,雖然這次叛亂被齊武帝迅速平息,但檢籍的政策依然受到庶族的激烈反對。
[17]
最終,在永明八年(490年),齊武帝被迫妥協,宣佈“卻籍”無效,對因為“卻籍”而被髮配戍邊的人民准許返歸故鄉,恢復劉宋升明時期户籍所記載的原狀。
[18]
由於齊武帝蕭賾與北魏通好,使得邊境較為安定,減少軍事調動。使得在齊武帝在位的十一年期間,政治清明,國內社會安定,帶動經濟文化的發展,替齊國帶來一個小康的安定局面。
蕭賾晚年去世
同年七月,齊武帝患病。七月三十日,齊武帝病危,下詔讓皇太孫蕭昭業繼承皇位,讓百官盡心輔佐,喪禮從簡,將自己選定的葬地定名為景安陵,不準建造塔和寺院。當天蕭賾去世,享年五十四歲,廟號世祖,諡號武皇帝。九月十八日,安葬於景安陵。
[22]
蕭賾為政舉措
編輯蕭賾仁政之風
齊武帝繼位後,時有恩赦,處事果斷。永明元年(483年)三月,齊武帝詔赦恩五十日,對四方犯人,罪無輕重,均予大赦。
[16]
次年(484年)八月,詔都下兩縣,對野外的屍體要根據情況進行安葬,對無親人的死者給予埋葬。大將陳天福所率部隊軍紀不嚴,掠劫百姓,蕭賾即命將陳天福斬於街市。
蕭賾檢籍政策
齊高帝在位時期,命令門下省黃門郎虞玩之等人重新校訂户籍。齊武帝即位後,又另行設立校籍官,設置令史,限定令史每天每人都要查出幾件奸偽案件。這樣連續幾年都沒有停止,老百姓為此愁苦不安,怨聲載道。外監、會稽人呂文度就此啓奏齊武帝,齊武帝下令凡是撤銷户籍的,都要發配遠方戍守邊疆,百姓大都畏罪逃亡。
[23]
但是因為檢籍政策實行不善,爆發了富陽百姓唐寓之的叛亂。暴亂雖很快平定,庶族地主反檢籍的鬥爭並沒有停止。永明八年(490年),齊武帝被迫停止檢籍,並宣佈“卻籍”無效,對“卻籍”而被髮配戍邊的人民准許返歸故鄉,恢復以前户籍所注的原狀。許多庶族地主和商人因而取得士族所具免賦役的特權。
[23]
蕭賾平定反叛
永明四年(486年)正月,唐寓之攻陷錢唐,在錢唐稱帝,封立太子,設置文武百官。接着,派他的大將高道度等人攻陷東陽,殺東陽太守蕭崇之,又派大將孫泓進犯山陰。齊武帝派幾千名禁軍,幾百匹戰馬,往東進攻唐寓之。禁軍抵達錢唐,唐寓之手下都是一羣烏合之眾,對騎兵都十分懼怕,雙方剛一交戰,唐寓之全軍崩潰,禁軍抓獲了唐寓之,將其斬首,進而平定叛亂各郡縣。
[25]
事後,參與暴亂的不少民丁,被罰修白下城(時為南琅邪郡治所,故址在今南京金川門外),或發配到淮河一帶作戍卒十年。
蕭賾人物評價
編輯蕭賾個人作品
編輯《估客樂》
昔經樊鄧役,阻潮梅根渚。
感憶追往事,意滿辭不敍。
蕭賾軼事典故
編輯蕭賾追討蕭子響
蕭子響是齊武帝第四子
[28]
,封巴東郡王。永明七年(489年),蕭子響被任命為荊州刺史。
[29]
蕭子響好武,所用服飾常違制,長史劉寅等連名向齊武帝告發此事。蕭子響聞之大怒,詰問劉寅、諮議參軍江愈、司馬席恭穆、殷曇粲、中兵參軍周彥、典籤王賢宗、吳修之、魏景淵。劉寅等不言,於是被蕭子響處死。齊武帝聞之大怒,令蕭子響束首自歸。蕭子響不聽,率百餘人擊退了前來勸説的朝臣。齊武帝於是遣丹陽尹蕭順之率軍討伐蕭子響。蕭順之大軍到了之後,蕭子響的部下四處逃散。永明八年八月壬辰(490年9月26日),蕭子響被蕭賾賜死,年僅二十二歲。蕭子響死後,被除去屬籍,削去爵位,賜為蛸氏。
[30]
事後,齊武帝對殺死自己的兒子一事感到悔恨不已,遊華林園時,見猿對跳子鳴嘯,嗚咽流涕。於是追封蕭子響為魚復侯。
蕭賾御膳不宰牲
齊武帝晚年信重佛法,為之“御膳不宰牲”。隨着敬奉日篤,蕭賾下敕禁斷鐘山、玄武湖漁獵,罷射雉,斷賣鳥雀,後又下敕每月的六個齋日斷殺,臨終遺詔仍強調靈上勿用牲祭。永明中後期,在齊武帝不斷增強“斷殺”措施的過程中,其自身的宗教實踐逐步成為相當一部分權貴、士人的共同認知,進而成為國家行事。在士人之間一股崇尚菜食之風已悄然形成,同樣是“精信佛法”、“終日菜食”的周顒,對尚且吃肉的國子祭酒何胤,頗存惋惜之意。這種將是否吃肉作為區分高下、將“菜食”視作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主要標準與理念,正是當時士人重視菜食風氣的反映。這種風氣顯然也是梁武帝在天監十七年(518年)下《斷酒肉文》得以推行的背景和基礎。
[33]
蕭賾親屬成員
編輯蘭陵蕭氏分為皇舅房、齊梁房二大房。齊梁房又分為南齊房和南梁房。蕭賾出身蘭陵蕭氏南齊房。
蕭賾父母
父親:齊高帝蕭道成。
母親:高昭皇后劉智容。
蕭賾兄弟
二弟:蕭嶷,豫章文獻王,母高昭皇后劉智容。
三弟:蕭映,臨川獻王,母謝貴嬪。
四弟:蕭晃,長沙威王,母謝貴嬪。
五弟:蕭曄,武陵昭王,母羅太妃。
六弟:蕭暠,安成恭王,母任太妃。
七弟:蕭鏘,鄱陽王,母陸修儀。
八弟:蕭鑠,桂陽王,母袁修容。
九弟 :未命名,早亡。
十弟:蕭鑑,始興簡王,母何太妃。
十一弟:蕭鈞,衡陽王,母區貴人。
十二弟:蕭鋒,江夏王,母張淑妃。
十三弟 :未命名,早亡。
十四弟 :未命名,早亡。
十五弟:蕭鋭,南平王,母李美人。
十六弟:蕭鏗,宜都王,母何太妃。
十七弟 :未命名,早亡。
十八弟:蕭銶,晉熙王,母陸修儀。
十九弟:蕭鉉,河東王,母張淑妃。
蕭賾后妃
武穆皇后裴惠昭,齊武帝即位後追封皇后,生文皇帝蕭長懋、竟陵文宣王蕭子良。
張淑妃,生廬陵王蕭子卿、魚復侯蕭子響
周淑儀,生安陸王蕭子敬、建安王蕭子真
王淑儀,生隨郡王蕭子隆
江淑儀,生臨賀王蕭子嶽
阮淑媛,生晉安王蕭子懋、衡陽王蕭子峻
蔡婕妤,生西陽王蕭子明
顏婕妤,生永陽王蕭子珉
樂容華,生南海王蕭子罕
傅充華,生巴陵王蕭子倫
何充華,生南郡王蕭子夏
謝昭儀,生邵陵王蕭子貞
庾昭容,生西陽王蕭子文
謝宮人,生湘東王蕭子建
蕭賾子女
兒子:
長子:蕭長懋,南郡王→文惠太子→文皇帝
次子:蕭子良,聞喜公→竟陵文宣王
三子:蕭子卿,臨汝公→廬陵王
四子:蕭子響,豫章世子→巴東王→魚復侯
五子:蕭子敬,應城公→安陸王
六子:早亡,未命名
七子:蕭子懋,江陵公→晉安王
八子:蕭子隆,枝江公→隨郡王
九子:蕭子真,建安王
十子:蕭子明,武昌王→西陽王
十一子:蕭子罕,南海王
十二子:早亡,未命名
十三子:蕭子倫,巴陵王
十四子:蕭子貞,邵陵王
十五子:早亡,未命名
十六子:蕭子嶽,臨賀王
十七子:蕭子文,蜀郡王→西陽王
十八子:蕭子峻,廣漢王→衡陽王
十九子:蕭子琳,宣城王→南康王
二十子:蕭子珉,義安王→永陽王
二十一子:蕭子建,湘東王
二十二子:早亡,未命名
二十三子:蕭子夏,南郡王
女兒:
長女 吳縣公主:下嫁王觀
次女 長城公主:下嫁何敬容
三女 武康公主:下嫁徐演
蕭賾史書記載
編輯《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
[26]
《南史·卷四·齊本紀上第四》
[27]
蕭賾影視形象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南齊書·武帝紀》:上剛毅有斷,為治總大體,以富國為先。頗不喜遊宴、雕綺之事,言常恨之,未能頓遣。臨崩又詔“凡諸遊費,宜從休息。自今遠近薦獻,務存節儉,不得出界營求,相高奢麗。金粟繒纊,弊民已多,珠玉玩好,傷工尤重,嚴加禁絕,不得有違準繩。”
- 2.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世祖武皇帝諱賾,字宣遠,太祖長子也。小諱龍兒。生於建康青溪宅,其夜陳孝後、劉昭後同夢龍據屋上,故字上焉。
- 3.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初為尋陽國侍郎,闢州西曹書佐,出為贛令。
- 4.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江州刺史晉安王子勳反,上不從命,南康相沈肅之縶上於郡獄。族人蕭欣祖、門客桓康等破郡迎出上。肅之率將吏數百人追擊,上與左右拒戰,生獲肅之,斬首百餘級,遂率部曲百餘人舉義兵。
- 5.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始興相殷孚將萬兵赴子勳於尋陽,或勸上擊之,上以眾寡不敵,避屯揭陽山中,聚眾至三千人。子勳遣其將戴凱之為南康相,及軍主張宗之千餘人助之。上引兵向郡,擊凱之別軍主程超數百人於南康口,又進擊宗之,破斬之,遂圍郡城。
- 6.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凱之以數千人固守,上親率將士盡日攻之,城陷,凱之奔走,殺偽贛令陶衝之。上即據郡城,遣軍主張應期、鄧惠真三千人襲豫章。子勳遣軍主談秀之等七千人,與應期相拒於西昌,築營壘,交戰不能決。聞上將自下,秀之等退散。
- 7.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事平,徵為尚書庫部郎、徵北中兵參軍、西陽縣子,帶南東莞太守、越騎校尉、正員郎、劉韞撫軍長史、襄陽太守。別封贛縣子,邑三百户,固辭不受。轉寧朔將軍、廣興相。
- 8.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桂陽王休範反,上遣軍襲尋陽,至北嶠,事平,除晉熙王安西諮議,不拜,復還郡。轉司徒右長史、黃門郎。
- 9.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元徽四年,以上為晉熙王鎮西長史、江夏內史、行郢州事。
- 10.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順帝立,徵晉熙王燮為撫軍、揚州刺史,以上為左衞將軍,輔燮俱下。沈攸之事起,未得朝廷處分,上以中流可以待敵,即據盆口城為戰守之備。太祖聞之,喜曰:"此真我子也!"上表求西討,不許,乃遣偏軍援郢。平西將軍黃回等皆受上節度。加上冠軍將軍、持節。
- 11.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升明二年,事平,轉散騎常侍,都督江州、豫州之新蔡、晉熙二郡軍事,徵虜將軍,江州刺史,持節如故。封聞喜縣侯,邑二千户。其年,徵侍中、領軍將軍。給鼓吹一部。府置佐史。領石頭戍軍事。尋又加持節、督京畿諸軍事。
- 12.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三年,轉散騎常侍、尚書僕射、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持節、都督、領軍如故。給班劍二十人。齊國建,為齊公世子,改加侍中、南豫州刺史,給油絡車,羽葆鼓吹,增班劍為四十人。以石頭為世子宮,官置二率以下,坊省服章,一如東宮。進爵王太子。
- 13.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太祖即位,為皇太子。
- 14.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建元四年三月,壬戌,太祖崩,上即位,大赦。徵鎮州郡令長軍屯營部,各行喪三日,不得擅離任,都邑城守防備幢隊,一不得還。乙丑,稱先帝遺詔,以司徒褚淵錄尚書事,尚書左僕射王儉為尚書令,車騎將軍張敬兒為開府儀同三司。
- 15.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六月,甲申,立皇太子長懋。
- 16.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丙辰,詔"朕自丁荼毒,奄便周忌,瞻言負荷,若墜淵壑。而遠圖尚蔽,政刑未理,星緯失序,陰陽愆度。思播先澤,兼酬天眚,可申辛亥赦恩五十日,以期訖為始。京師囚繫,悉皆原宥。三署軍徒,優量降遣。都邑鰥寡尤貧,詳加賑恤
- 17.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富陽人唐宇之反,聚眾桐廬,破富陽、錢塘等縣,害東陽太守蕭崇之。遣宿衞兵出討,伏誅。
- 18.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夏,四月,戊辰,詔公卿已下各舉所知,隨才授職。進得其人,受登賢之賞;薦非其才,獲濫舉之罰。
- 19.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丙子,皇太子長懋薨。
- 20. 《南史·卷五·齊本紀下第五》:文惠太子薨,立南郡王為皇太孫,居東宮。
- 21.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甲午,立皇太孫昭業、太孫妃何氏。
- 22.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九月,丙寅,葬景安陵。
- 23. 王仲葷.《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第407-408頁
- 24.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初,太祖命黃門郎虞玩之等檢定黃籍。上即位,別立校籍官,置令史,限人一日得數巧。既連年不已,民愁怨不安。外監會稽呂文度啓上,籍被卻者悉充遠戍,民多逃亡避罪。富陽民唐宇之因以妖術惑眾作亂,攻陷富陽,三吳卻籍者奔之,眾至三萬。
- 25.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唐宇之攻陷錢唐,吳郡諸縣令多棄城走。宇之稱帝於錢唐,立太子,置百官;遣其將高道度等攻陷東陽,殺東陽太守蕭崇之。崇之,太祖族弟也。又遣其將孫泓寇山陰,至浦陽江,浹口戍主湯休武擊破之。上髮禁兵數千人,馬數百匹,東擊宇之。台軍至錢唐,宇之眾烏合,畏騎兵,一戰而潰,擒斬宇之,進平諸郡縣。
- 26.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02]
- 27. 《南史·卷四·齊本紀上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03]
- 28. 《南齊書·卷四十·列傳第二十一》:魚復侯子響,字雲音,世祖第四子也。
- 29. 《南齊書·卷四十·列傳第二十一》:七年,遷使持節、都督荊湘雍梁寧南北秦七州軍事、鎮軍將軍、荊州刺史。
- 30. 《南齊書·卷四十·列傳第二十一》:至鎮,數在內齋殺牛置酒,與之聚樂。令內人私作錦袍絳襖,欲餉蠻交易器仗。長史劉寅等連名密啓,上敕精檢。寅等懼,欲秘之。子響聞台使至,不見敕,召寅及司馬席恭穆、諮議參軍江愈、殷曇粲、中兵參軍周彥、典籤吳修之、王賢宗、魏景淵於琴台下詰問之。寅等無言。修之曰:“既以降敕旨,政應方便答塞。”景淵曰:“故應先檢校。”子響大怒,執寅等於後堂殺之。以啓無江愈名,欲釋之,而用命者已加戮。
- 31. 《南齊書·卷十一·列傳第一》:舊顯陽、昭陽二殿,太后皇后所居也。永明中無太后皇后,羊貴嬪居昭陽殿西,範貴妃居昭陽殿東,寵姬荀昭華居鳳華柏殿。
- 32. 虞世南.《帝王略論》:中華書局,2008年:第137頁
- 33. 從“御膳不宰牲”到“不用牲祭”:南齊武帝“斷殺”小考 .知網[引用日期2021-04-10]
- 34. 門巋主編,二十六史精要辭典 上,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05,第1082頁
- 收起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141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小胖_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