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永

(南朝宋名將)

鎖定
張永(410年-475年),字景雲,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南朝宋名將。
張永初為吳郡主簿,後任建康縣令,頗有治績。因其既有才能,所在每盡心力,同時好文善書,被宋文帝欣賞,參與元嘉北伐。後又參與了孝武帝討伐劉劭、平定劉義宣之亂的戰役。宋孝武帝朝,又歷任尚書左丞、黃門侍郎、廷尉、寧朔將軍、太子右衞率、右衞將軍、御史中丞等職。
宋明帝即位後,以冠軍將軍假節,徙為吳郡太守,率軍東討揚州叛軍。後又統軍討徐州刺史薛安都,累戰克捷,擊破薛索兒等,因功封為孝昌縣侯,食邑千户。但在受命迎降薛安都時,因薛安都降魏,引北魏軍南下,張永在彭城被尉元擊敗,大敗而回。此後,又擔任過護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侍中、右光祿大夫、徵北將軍、南兗州刺史等職。元徽三年(475年),病逝,享年六十六歲。追贈侍中、右光祿大夫。
景雲
所處時代
南朝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吳縣
出生日期
410年
逝世日期
475年
本    名
張永

張永人物生平

張永早年經歷

張永 張永
張永最初擔任吳郡主簿,後歷揚州從事、司徒士曹參軍、餘姚令及尚書中兵郎。元嘉十八年(441年),宋文帝以張永為尚書刪定郎,主掌刪節尚書中繁雜的條例制度。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張永改任建康縣令,治績得到當地民眾的稱讚,後又擔任廣陵王劉誕的北中郎錄事參軍。張永廣泛閲覽經典史籍,能寫文章,擅長隸書,通曉音律,騎馬射箭等各種技藝,樣樣在行,加上思維靈活,更為宋文帝欣賞。張永所用的紙墨都是他自己製作的,文帝每逢收到張永呈交的奏章,總是拿在手中把玩欣賞讚嘆,感慨御用品都比不上。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宋文帝建造華林園及玄武湖,就命令張永監統工事,相關事務都全交由張永決定。後又轉任江夏王劉義恭的太尉中兵參軍、越騎校尉、振武將軍兼廣陵南沛二郡太守。元嘉二十八年(451年),隨劉義恭轉驃騎中兵參軍。 [1] 

張永參與北伐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四月,張永既具有才能, 在職又總是盡力竭力, 宋文帝認為他完全可以擔任將軍職務。遂以張永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揚威將軍、冀州刺史,並在六月讓他與北伐統帥蕭思話王玄謨申坦等諸將進行北伐。張永隨後率領大軍進攻碻磝,但歷十八日之久仍未能攻下,至八月七日夜晚,北魏守軍開挖地道反擊,破壞宋軍的進攻通道,燒燬了宋軍的攻城器具和營壘,不少士兵被燒死,張永在當晚就撤退,更沒有向諸將報告,這更加動搖了宋軍士氣。蕭思話派兵增援不果,唯有撤兵,並將張永及申坦收捕在歷城獄中。宋文帝對此極度失望,並指責諸將。 [2] 

張永從討劉劭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在京師建康弒殺宋文帝登位,他起用張永為青州徐州之東安東莞二郡諸軍事、輔國將軍、青州刺史。不久,南譙王劉義宣起兵討伐劉劭,板授張永為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輔國將軍、冀州刺史。張永於是舉兵響應劉駿,並派本部冀州司馬崔勳之及中兵參軍劉則率領兩支軍隊,前往參與討伐劉劭。同年,劉劭被平定,領導討伐的武陵王劉駿登位,即宋孝武帝;張永被孝武帝調回京城,獲召為劉義恭的大司馬從事中郎,領中兵。 [3] 

張永孝武仕用

元嘉三十年(453年),孝武帝即位初,普遍責令百官進獻正直言論,張永上書建議應該設立諫官,廣開忠言直諫之路, 訓練軍隊,以示居安不忘危。 [4] 
孝建元年(454年),劉義宣臧質等人以荊江豫徐四州起兵反對孝武帝,孝武帝派張永輔助武昌王劉渾出鎮京口防備。同年事平後,張永任揚州別駕從事史。 [5] 
孝建二年(455年),孝武帝徵召張永入朝擔任尚書左丞,當時將士休假,每年輪流三次,令路上時常都有趕路的休假士兵。張永於是向孝武帝建議説: “臣聽説戰士們休假,大多一年交接三次,期限既然短促,就要早早的打點行裝。所以一年之間,將士們四季奔馳在遙遠的道路上,有的錯失了春種,有的耽誤了秋收, 致使公假常常積累下來,家中又缺乏存糧,考量利害得失,對這種制度應當加以審定修改。 臣以為交接替代的期限,以一年為規制,使戰士心中不感覺過於勞苦,務農的心願,也能夠在每年的收穫時得以實現。這樣既不違背君主的制度,又使百姓的家業得到發展。 ”張永的建議得到孝武帝的認可和採納。 [6] 
大明元年(457年),孝武帝改任張永為黃門侍郎,不久再領虎賁中郎將、本郡中正。 [7] 
大明三年(459年),張永被孝武帝調任為廷尉,孝武帝對他説:"愛卿既與漢代張釋之同姓,就應該也和他一樣,讓天下都無含冤之民。"不久加寧朔將軍,後歷尚書吏部郎、司徒右長史及尋陽王劉子房的冠軍長史。 [8] 
大明四年(460年),孝武帝因建明堂而讓張永以本官兼領將作大匠。建好後又轉任他為太子右衞率。 [9] 
大明七年(463年),因孝武帝為寵愛的殷淑儀立廟而讓張永再度兼任將作大匠,又轉任右衞將軍。同年,孝武帝南巡,想從宣城的候道往東走,並命張永走水道,可是張永因為當時遇旱而無法前進,孝武帝怒而免其官職。不久,孝武帝愛子新安王劉子鸞擔任南徐州刺史,張永本郡吳郡被劃歸南徐州。 [10] 
大明八年(464年),張永被孝武帝任命為南徐州別駕從事史,不久,又升任御史中丞,接替蕭惠開 [11] 

張永統軍平叛

永光元年(465年),張永外任吳興太守,不久轉度支尚書。同年,湘東王劉彧發動政變,主衣壽寂之宋前廢帝劉子業,劉彧即位,是為宋明帝。宋明帝即位後,以張永為吏部尚書。張永未及拜官,國內大部分州郡都不承認宋明帝政權,轉而支持在尋陽的晉安王劉子勳的義嘉政權,宋明帝終以張永為冠軍將軍、假節、吳郡太守,領兵討伐反抗自己的揚州各郡。不久,張永與吳喜等諸軍,接連攻取了吳興郡、義興郡、吳郡及晉陵郡。平定揚州後,宋明帝改任張永為使持節、監青冀並四州諸軍事、前將軍、青冀二州刺史,統領諸將討伐徐州刺史薛安都等淮北州郡,累戰克捷,擊敗薛安都的堂侄薛索兒。當年,遷官散騎常侍、鎮軍將軍、太子詹事,權領徐州刺史。又都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又為使持節、都督南兗徐二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常侍、將軍如故。 [12] 

張永征伐彭城

泰始二年(466年)八月,尋陽失陷,劉子勳被殺,宋明帝取得勝利,而仍然抵抗明帝的各州刺史聞訊亦相繼投降,其中就包括了徐州刺史薛安都。不過,宋明帝此時卻想示威淮北,命令沈攸之及張永率領五萬重兵迎降。明帝以張永督前鋒軍事,率軍向彭城。薛安都見此,恐懼不為宋明帝所容,遂轉而向北魏求援。北魏遂派尉元孔伯恭領軍開進徐州,薛安都打開城門,尉元等先入彭城,張永抵達彭城後,嘗試攻城但失敗,及後尉元反擊,斷絕張永糧道,並攻下王穆之所守的武原,攻奪宋軍輜重。 [13-14] 
泰始三年(467年)正月,張永棄城夜走,但因天寒大雪令泗水河面結冰,張永被逼棄船徒步,大半隨行士兵凍死,七八成日凍得手腳壞死,而尉元及薛安都更領兵前後夾擊,在呂梁以東大破宋軍,陣亡者數以萬計,丟棄大量軍需物資;張永也凍掉了腳趾,僅僅逃還,第四子也陣亡。敗後張永轉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五郡諸軍事、會稽太守,降號為左將軍。不過,張永獲追賞擊破薛索兒,獲封孝昌縣侯,食邑千户。但在會稽太守任內,張永因為賓客謝方童等人貪污被處死,又再降號冠軍將軍。 [14]  [15] 

張永朝廷重臣

泰始四年(468年),張永被宋明帝調任為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本州大中正。 [16] 
泰始六年(470年),張永再加護軍將軍,領石頭戍事,給鼓吹隊一部。 [17] 
泰始七年(471年),又轉金紫光祿大夫,不久再領護軍將軍。 [18] 
泰豫元年(472年),宋後廢帝即位,進張永為右光祿大夫,加侍中,領安成王師,加親信二十人。後領本州中正並外調吳郡太守,增秩為中二千石,仍兼侍中及右光祿大夫。 [19] 
元徽二年(474年),張永改任使持節、都督南兗、徐、青、冀、益五州諸軍事、徵北將軍、南兗州刺史,仍兼侍中。 [20] 

張永愧疚病逝

元徽二年(474年)五月,張永還未出鎮南兗州,桂陽王劉休範已經在江州起兵舉事,率軍兩萬東下進攻京師建康。張永於是帶着所領的軍隊出屯白下,但是劉休範軍並未經過白下。劉休範率軍到新亭後,派別軍進攻朱雀航,守航的王道隆劉勔先後戰敗被殺,叛軍遂得進攻皇宮南掖門,建康城幾乎就要被劉休範攻下。這時,張永感覺不太對,於是派人去察看敵軍動態。由於劉休範軍當時正在猛攻台城,台城守軍起初紛紛潰敗,張永派的前去察看的人以為建康台城已經被劉休範軍攻陷,於是向張永報告台城已經陷落,張永部眾聽説後立即潰散,張永亦棄軍逃回住所南苑。可是事實上劉休範已在新亭被張敬兒所殺,而劉休範派的進攻禁中台城的叛軍,起初雖然勢猛,在幾乎就要攻下台城之際,陳顯達等軍及時到達扭轉戰局,將大部分叛軍消滅。張永事後被權臣阮佃夫追究,在蕭道成申明之下終以舊臣而不獲加罪,只是免官削爵了事,但張永亦感愧疚,更因而病發,終在元徽三年(475年)去世,享年六十六歲。宋順帝昇明二年(478年),張永獲追贈侍中、右光祿大夫。 [21] 

張永人物成就

張永在劉彧時代,與吳喜一同攻取了吳興郡、義興郡、吳郡及晉陵郡,平定揚州;又討伐徐州刺史薛安都等淮北州郡,累戰克捷,擊敗薛安都的堂侄薛索兒,但此後由於北魏出兵而招致慘敗。

張永個人著作

著有《張永集》、《樂府詩歌》等。《宋書》、《南史》有傳。

張永史籍記載

《宋書 卷五十三·列傳第十三 》

張永家族成員

父親:張裕
哥哥:張演、張鏡 [22] 
弟弟:張辯張岱
兒子:張瑰,南齊及南梁光祿大夫。 [23] 
兒子:張稷,南齊及南梁侍中。 [24] 
參考資料
  • 1.    《宋書.張永傳》:初為郡主簿,州從事,轉司徒士曹參軍,出補餘姚令,入為尚書中兵郎。先是,尚書中條制繁雜,元嘉十八年,欲加治撰,徙永為刪定郎,掌其任。二十二年,除建康令,所居皆有稱績。又除廣陵王誕北中郎錄事參軍。永涉獵書史,能為文章,善隸書,曉音律,騎射雜藝,觸類兼善,又有巧思,益為太祖所知。紙及墨皆自營造,上每得永表啓,輒執玩諮嗟,自嘆供御者了不及也。二十三年,造華林園、玄武湖,並使永監統。凡諸制置,皆受則於永。徙為江夏王義恭太尉中兵參軍、越騎校尉、振武將軍、廣陵南沛二郡太守。二十八年,又除江夏王義恭驃騎中兵參軍,沛郡如故。
  • 2.    《宋書.張永傳》:永既有才能,所在每盡心力,太祖謂堪為將。二十九年,以永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揚威將軍、冀州刺史,督王玄謨、申坦等諸將,經略河南。攻確磝城,累旬不能拔。其年八月七日夜,虜開門燒樓及攻車,士卒燒死及為虜所殺甚眾,永即夜撤圍退軍,不報告諸將,眾軍驚擾,為虜所乘,死敗塗地;永及申坦併為統府撫軍將軍蕭思話所收,繫於歷城獄。太祖以屢徵無功,諸將不可任,責永等與思話詔曰:"虜既乘利,方向盛冬,若脱敢送死,兄弟父子,自共當之耳。言及增憤,可以示張永、申坦。"又與江夏王義恭書曰:"早知諸將輩如此,恨不以白刃驅之,今者悔何所及!"
  • 3.    《宋書.張永傳》:三十年,元兇弒立,起永督青州徐州之東安東莞二郡諸軍事、輔國將軍、青州刺史。司空南譙王義宣起義,又板永為督冀州青州之濟南樂安太原三郡諸軍事、輔國將軍、冀州刺史。永遣司馬崔勳之、中兵參軍劉則二軍馳赴國難。時蕭思話在彭城,義宣慮二人不相諧緝,與思話書,勸與永坦懷。又使永從兄長史張暢與永書曰:"近有都信,具汝刑網之原,可謂雖在縲紲,而腹心無愧矣。蕭公平厚,先無嫌隙,見汝翰跡,言不相傷,何其滔滔稱人意邪!當今世故艱迫,義旗雲起,方藉羣賢,共康時難。當遠慕廉、藺在公之德,近效平、勃忘私之美,忽此蒂芥,克申舊情。公亦命蕭示以疏達,兼令相報,共遵此旨。"事平,召為江夏王義恭大司馬從事中郎,領中兵。
  • 4.    《宋書.張永傳》:時使百僚獻讜言,永以為宜立諫官,開不諱之路,講師旅,示安不忘危。
  • 5.    《宋書.張永傳》:世祖孝建元年,臧質反,遣永輔武昌王渾鎮京口。其年,出為揚州別駕從事史。
  • 6.    《宋書.張永傳》:明年,召入為尚書左丞。時將士休假,年開三番,紛紜道路。永建議曰:"臣聞開兵從稼,前王以之兼隙,耕戰遞勞,先代以之經遠。當今化寧萬里,文同九服,捐金走驥,於焉自始。伏見將士休假,多蒙三番,程會既促,裝赴在早。故一歲之間,四馳遙路,或失遽春耜,或違要秋登,致使公替常儲,家闕舊粟,考定利害,宜加詳改。愚謂交代之限,以一年為制,使徵士之念,勞未及積;遊農之望,收功歲成。斯則王度無騫,民業斯植矣。"從之。
  • 7.    《宋書.張永傳》:大明元年,遷黃門侍郎,尋領虎賁中郎將、本郡中正。
  • 8.    《宋書.張永傳》:三年,遷廷尉。上謂之曰:"卿既與釋之同姓,欲使天下須無冤民。"加寧朔將軍、尚書吏部郎、司徒右長史、尋陽王子房冠軍長史。
  • 9.    《宋書.張永傳》:四年,立明堂,永以本官兼將作大匠。事畢,遷太子右衞率。
  • 10.    《宋書.張永傳》:七年,為宣貴妃殷氏立廟,復兼將作大匠。轉右衞將軍。其年,世祖南巡,自宣城候道東入,使永循行水路。是歲旱,塗逕不通,上大怒,免。時上寵子新安王子鸞為南徐州刺史,割吳郡度屬徐州。
  • 11.    《宋書.張永傳》:八年,起永為別駕從事史。其年,召為御史中丞。
  • 12.    《宋書.張永傳》:前廢帝永光元年,出為吳興太守,遷度支尚書。太宗即位,除吏部尚書。未拜,會四方反叛,復以為吳興太守,加冠軍將軍。假節。未拜,以將軍假節,徙為吳郡太守,率軍東討。又為散騎常侍、太子詹事。未拜,遷使持節、監青冀幽並四州諸軍事、前將軍,青冀二州刺史,統諸將討徐州刺史薛安都,累戰克捷,破薛索兒等,事在《安都傳》。又遷散騎常侍、鎮軍將軍、太子詹事,權領徐州刺史。又都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又為使持節、都督南兗徐二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常侍、將軍如故。
  • 13.    《宋書.張永傳》:時薛安都據彭城請降,而誠心不款,太宗遣永與沈攸之以重兵迎之,加督前鋒軍事,進軍彭城。安都招引索虜之兵既至,士卒離散,永狼狽引軍還,為虜所追,大敗。
  • 14.    《資治通鑑·卷一三二》
  • 15.    《宋書.張永傳》:復值寒雪,士卒離散,永腳指斷落,僅以身免,失其第四子。三年,徙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五郡諸軍事、會稽太守,將軍如故。以北討失律,固求自貶,降號左將軍。永痛悼所失之子,有兼常哀,服制雖除,猶立靈座,飲食衣服,待之如生。每出行,常別具名車好馬,號曰侍從,有事輒語左右報郎君。以破薛索兒功,封孝昌縣侯,食邑千户。在會稽,賓客有謝方童等,坐贓下獄死,永又降號冠軍將軍。
  • 16.    《宋書.張永傳》:四年,遷使持節、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右將軍、雍州刺史。未拜,停為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本州大中正。
  • 17.    《宋書.張永傳》:六年,又加護軍將軍,領石頭戍事;給鼓吹一部。
  • 18.    《宋書.張永傳》:七年,遷金紫光祿大夫,尋復領護軍。
  • 19.    《宋書.張永傳》:後廢帝即位,進右光祿大夫,加侍中,領安成王師,加親信二十人。又領本州中正,出為吳郡太守,秩中二千石,侍中、右光祿如故。
  • 20.    《宋書.張永傳》:元徽二年,遷使持節、都督南兗徐青冀益五州諸軍事、徵北將軍、南兗州刺史,侍中如故。
  • 21.    《宋書.張永傳》:未之鎮,值桂陽王休範作亂,永率所領出屯白下。休範至新亭,大桁不守,前鋒遂攻南掖門。永遣人覘賊,既返,唱雲:"台城陷矣。"永眾於此潰散,永亦棄軍奔走,還先所住南苑。以永舊臣不加罪,止免官削爵,永亦愧嘆發病。三年,卒,時年六十六。順帝升明二年,追贈侍中、右光祿大夫。子瑰,升明末,達官。永弟辯,太宗亦見任遇,歷尚書吏部郎,廣州刺史,大司農。辯弟岱,升明末,吏部尚書。
  • 22.    《宋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茂度子演,太子中舍人;演弟鏡,新安太守,皆有盛名,並早卒。鏡弟永。
  • 23.    《宋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子瑰,升明末,達官。永弟辯,太宗亦見任遇,歷尚書吏部郎,廣州刺史,大司農。辯弟岱,升明末,吏部尚書。
  • 24.    《梁書 卷十六 列傳第十》張稷,字公喬,吳郡人也。父永,宋右光祿大夫。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