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裪

鎖定
李裪(1397年-1450年),即朝鮮世宗(조선 세종),字元正,朝鮮王朝第四代君主(1418年-1450年在位),朝鮮太宗李芳遠第三子,母為元敬王后閔氏。
李裪早年受封忠寧君,後進封忠寧大君。永樂十六年(1418年)被立為王世子,同年受禪繼位。他在位期間,勤於政事,任用賢才,勵精圖治,鋭意進取,在文治武功上均有頗多建樹,其中影響最深遠的貢獻就是創制了朝鮮民族文字——訓民正音。在對外方面,與明朝保持了穩定的宗藩關係,與日本實現通商往來,在北方驅趕女真人,陸續設置西北四郡東北六鎮,奠定了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的朝鮮版圖。正統十年(1445年),李裪因病讓王世子李珦攝政。景泰元年(1450年)薨逝於永膺大君府邸,享年五十四歲。明朝賜諡莊憲,朝鮮加諡曰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廟號世宗,葬於英陵
李裪作為一位開創太平盛世的聖君,在當時就被譽為“海東堯舜”,更因創制訓民正音而受到後世朝鮮半島尤其是韓國的極高推崇。當代韓國人一般尊稱他為“世宗大王”(세종 대왕/Sejong Daewang),對他的各種紀念比比皆是,其他朝鮮半島歷史人物難以相比。 [45]  [106] 
概述圖來源 [12] 
全    名
李裪
別    名
海東堯舜
世宗大王
元正
諡    號
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朝鮮上諡);莊憲(明朝賜諡)
廟    號
世宗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出生地
漢城俊秀坊(今韓國首爾世宗村)
出生日期
1397年5月7日(洪武三十年四月十日)
逝世日期
1450年3月30日(景泰元年二月十七日)
陵    墓
英陵
在位時間
1418年 至 1450年
前    任
朝鮮太宗李芳遠
繼    任
朝鮮文宗李珦
主要成就
發明訓民正音
設置四郡六鎮
鼓勵科學技術
主要作品
月印千江之曲

李裪人物生平

李裪早受父愛

洪武三十年四月十日(1397年5月7日),李裪出生於漢城俊秀坊的靖安君府邸,是朝鮮太宗李芳遠(時為靖安君)與元敬王后閔氏(時為靖寧翁主)的第三個兒子。李芳遠在長子李褆出生前的三個兒子都早夭,因擔心李褆早夭而養於閔家,次子李補則因出生不到十天就得病而養於洪永理家,只有李裪是在李芳遠和閔氏膝下長大,加上出生時李芳遠與鄭道傳之間的鬥爭白熱化,李芳遠做好了失敗的心理準備,對這個兒子也更加疼惜。 [1]  後來李裪也曾説“予幼衝之時,太宗最鍾愛”。 [2] 

李裪立儲受禪

世宗大王紀念事業會所推出的李裪生平重要事件圖片
世宗大王紀念事業會所推出的李裪生平重要事件圖片(10張)
永樂六年(1408年),李裪受封忠寧君,和沈温之女(後來的昭憲王后)結婚。永樂十年(1412年)進封忠寧大君,太宗挑選“通經史”“有學行”的儒生李隨為他和孝寧大君李補的師傅,教授儒家經典。 [11] 
此時,世子是太宗的嫡長子李褆,但他不學無術,終日與佞臣廝混,太宗多次訓誡,終不悔改;而李裪則以“好學不倦”蜚聲宮廷內外,與長兄形成鮮明對比。太宗本來就最愛李裪,見李褆無可救藥,遂決定易儲,於永樂十六年(1418年)六月初三日召集羣臣,要求在立嫡長(李褆之子)和立賢中選一個,柳廷顯為首的羣臣認為“廢父立子”前所未有,故選擇後者;但元敬王后認為“廢兄立弟”容易引起禍亂,故偏向前者。太宗先是傾向元敬王后的意見,但不久便改變主意,表示“今日之事,當擇賢耳”。立賢的話自然就非李裪莫屬,太宗強調李裪不僅賢於其兄孝寧大君李補,其子(李珦)也具備“將大有為之資”,而且孝寧大君不能喝酒,無法勝任接待明使的事大之禮。李褆遂被廢為讓寧大君,李裪成為王世子。 [3-4] 
兩個月後,即永樂十六年(1418年)八月十日,太宗將王位禪讓給世子李裪,李裪於景福宮勤政殿登基。 [5]  永樂十七年(1419年)正月十九日,李裪被明成祖所派的太監黃儼和正使韓確、副使劉泉冊封為朝鮮國王 [6]  退位的太宗在宮內仍保留一定權力,並以李裪“不知軍事”為由牢牢掌握兵權,肅清了威脅自己權力的李裪岳父沈温等人,計劃在李裪三十歲時才將所有權力交給李裪(不過他只做了四年上王就去世)。 [1] 

李裪親政守成

永樂二十年(1422年),太宗去世,李裪得以完全親政。這一時期,朝鮮王朝度過了開國創業的瓶頸期,邁向持盈守成的階段。李裪兢兢業業,勤於政事,每天四更起牀,黎明上朝,然後處理政務,接着召見大臣,其後舉行經筵,最後入寢宮讀書至深夜,從未懈怠,即使細微之事也無不親自裁決。 [7-8]  他注意剋制自己的享樂慾望,警惕玩物喪志,曾命令將上林園所養的花草、鵓鴿都送給願意要的人。 [79]  鹹吉道都節制使河敬復想進獻馴鹿,他拒絕道:“珍禽奇獸,古人所戒,其令勿進。” [80]  他尤其重視中國唐明皇先明後昏導致天下大亂的歷史教訓,為此專門命人編纂了《明皇訓誡》以警示自己不忘初心。 [9] 
不僅李裪自己勤政,他還通過任用賢臣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最受到他重用的大臣當推黃喜。黃喜本來是廢世子李褆的人,在太宗朝官至判漢城府事,因為反對廢黜李褆而被罷官,隨後流放南原。 [24-25]  李芳遠去世三個月前,李裪將黃喜從南原召還。 [26]  李芳遠去世五個月後,就拜他為議政府參贊,委以重任。 [27]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拜黃喜為右議政,李稷為左議政,命太宗舊臣柳廷顯致仕。 [28]  翌年正月,黃喜取代李稷,成為實際上的首相——左議政,與新任右議政孟思誠一起主政。 [29]  宣德七年(1432年)九月,黃喜被擢為領議政府事(領議政)。 [30]  從黃喜開始,領議政成為實權要職,而他在相位一直坐到李裪去世前夕的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月才卸任。 [31]  也就是説李裪在位32年中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他位居首揆,其任職時間之長為朝鮮王朝五百年間獨一無二,黃喜亦“持論寬厚,不喜紛更,能鎮定國人,時稱真宰相”。 [31]  由此可見李裪用人之專以及當時政局的穩定。
除了起用黃喜、孟思誠等來主持政局以外,李裪還任用許稠主持禮儀、趙末生主持軍政、金宗瑞主持邊防、樸堧主持音樂、蔣英實主持科技。這一時期不僅人才濟濟,而且安排得當,各盡其用,成為李裪開創盛世的重要基礎。李裪在位三十餘年,自己沒殺過一個士大夫 [7]  ,這在朝鮮王朝君主中極為罕見。不過,他雖與士大夫共治,但並非受士大夫擺弄的君主,他經常不聽眾臣之議,強制推行自己認為正確的政策,體現出他果斷與有主見的一面。 [10] 

李裪因病去世

李裪長期為各種疾病所困擾。他年輕時身材肥胖,並且不喜歡打獵這一類的户外活動,後在太宗督促下堅持每年講武。 [32-33]  正統四年(1439年),李裪自稱其十多年來被焦渴、背浮腫、淋疾及眼病所困擾 [33]  ,其後到了左眼幾乎失明的地步 [34]  ,從症狀來看他可能已患上糖尿病及其引發的白內障。李裪通過温泉療養來減緩病症,取得一定療效,但無法根治。 [34]  而風疾(風症)則長期困擾他,到晚年愈發嚴重,以致無法出迎明朝皇帝的詔書。 [35] 
“世宗英陵之碑”篆額 “世宗英陵之碑”篆額
在疾病纏身的情況下,李裪從正統元年(1436年)就有意傳位於世子李珦 [36]  翌年正月,李裪下令除了吏曹和兵曹的人事、三品以上決罪及軍國重事由自己處理外,其他事務交給世子,遭到羣臣反對而未果。 [37]  此後他多次想讓世子代行王權,都在黃喜等人的反對下而沒有實現。正統七年(1442年)七月,他為世子設立詹事院,培養其接班的基礎。 [38]  正統九年(1444年)正月十日,世子首次在繼照堂接受百官朝賀,開始走上前台。 [39] 
正統十年(1445年)正月,李裪遭到連喪兩子(廣平大君李璵、平原大君李琳)的打擊之後,命次子晉陽大君李瑈再次向羣臣傳達內禪之意,羣臣強烈反對。 [40]  作為折中方案,李裪決定讓世子裁決庶務,其中除授(任命大臣)、科田(官員授田)、折給(分配土地或物資)、祭享及災祥、應接他國別例事、調發軍兵及邊警、大小刑獄、大興土木事、一應新立條章這些事宜需要由自己最終裁決,此外的事務都由世子自行裁決,時為正統十年(1445年)五月。 [41] 
景泰元年二月十七日(1450年3月30日),李裪在漢城永膺大君府邸內去世,享年五十四歲。 [44]  死後廟號“世宗”,諡號“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明朝賜諡“莊憲”(嚴敬臨民曰莊,行善可紀曰憲)。葬於英陵 [42-43] 

李裪為政舉措

李裪政治

  • 設集賢殿
李裪效法中國和高麗原有制度,在尚未完全親政時,就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三月設立集賢殿,用來培養人才,作為自己的智庫。此後三十年間,集賢殿匯聚了朝鮮的少壯英才,李裪不僅對他們待遇優厚,還特地開創“賜暇讀書”的制度,以便集賢殿學士們專心治學,研究中國古代典章制度以及編纂書籍。集賢殿學士往往兼任經筵官、書筵官、試官、史官、知制教等職,讓他們作為國王的秘書參與機務。集賢殿造就了大量優秀的儒學人才,培育了李裪“以儒治國”的堅實班底,時人稱當時“佈列顯要,皆出於集賢”,如鄭麟趾、李思哲、鄭昌孫申叔舟、崔恆等。 [45-46] 
  • 議政府署事制
太宗時期,為了強化王權、防範功臣,實行了六曹直啓制,即六曹不經過議政府,而是將各種事務直接上報國王,從而削弱了議政府的權限。李裪在位時,已無功臣專權之憂,便於正統元年(1436年)將六曹直啓制改為議政府署事制,將處理政務的權限下放議政府,使議政府重新成為指揮六曹的決策中樞,而國王則成為最終裁決者。這符合“垂拱而治”的儒家理想,同時也反映出當時君臣關係的和諧。 [45] 
  • 整理典章
李裪在位時期,致力於完善新生的朝鮮王朝的典章制度,於永樂二十年(1422年)設置“六典修撰色”,完成了《續六典》《新撰經濟續六典》等政書,到宣德十年(1435年)收尾,從而初步確立了朝鮮王朝的各項典章制度。 [45] 
  • 慎刑緩獄
在刑政上,李裪禁止在審問時採用笞背法,確立了義禁府三覆法。十五歲以下、七十歲以上的罪犯,除了殺人、強盜以外,都免於囚禁。徒罪人的父母在七十以上者,令其在父母所在地服役。他還禁止濫用刑罰,減免徒、流罪人的贖金,頒佈“獄圖”,對監獄實施規範化管理,在正統四年(1439年)將監獄分為涼獄、温獄、男獄、女獄,並注意保持監獄衞生。另一方面,對於盜竊犯,他定下了刺字、斷筋之刑,犯了三次盜竊就判處絞刑,以維持社會綱紀。 [45] 

李裪經濟

  • 發展農業
李裪在位時,積極勸課農桑,改良農業技術。他向民間推廣中國農書《農桑輯要》《四時纂要》以及朝鮮農書《本國經驗方》等,還於宣德四年(1429年)組織鄭招等編纂適用於朝鮮的《農事直説》,翌年正式頒行。這本書的頒佈在朝鮮半島農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45] 
  • 制定貢法
朝鮮王朝之前實行踏驗損實法,即每年派官吏調查各地收成情況,根據與預期收成(每結300鬥)的損失程度來確定田税。這樣容易給官吏舞弊提供機會。宣德五年(1430年),李裪決定廢除該法,出台每一結(朝鮮的土地面積單位)徵收10斗的方案,並對百官到農民共17萬人進行廣泛的調查,但意見不一,並未得出結論。正統元年(1436年),李裪設立貢法詳定所,讓集賢殿學士們參與研究貢法,並於正統九年(1444年)新設田制詳定所,正式出台貢法,其核心是田分六等、年分九等,且每年向各地派敬差官核實地方官所上報的當地災害損失實況,並將税率從收成的十分之一降至二十分之一,從而奠定了朝鮮王朝的田税制度。 [45]  [47] 
田分六等、年分九等的徵税原則表 田分六等、年分九等的徵税原則表 [48]
  • 貨幣政策
朝鮮通寶 朝鮮通寶
永樂十八年(1420年),户曹制定楮幣興用法,延續太宗時期的幣制,繼續使用楮幣。但百姓不信任楮幣,在社會上得不到認同和推廣,國家只能強行將其運用到税收、納貢等方面。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九月,楮幣價格暴跌,流通實績不佳,李裪最終決定改鑄銅錢,新錢命名為“朝鮮通寶”。回收並加工廢棄寺廟中的銅佛、銅鐘和銅器來製造。洪熙元年(1425念),楮幣停止流通,朝廷規定一張楮幣兑換一文“朝鮮通寶”銅錢、一文“朝鮮通寶”銅錢換購一升米穀,強制流通“朝鮮通寶”。由於強行定價可能引發諸多危害,因此,朝廷決定根據市場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朝鮮通寶錢價。然而,普通百姓仍習慣用布、米來交易,銅錢流通率很低,朝廷雖然出台了一系列獎勵流通措施,但收效甚微。正統十年(1445年)十月,户曹提議複用楮幣,在經過多番討論之後,朝廷最終於同年十二月宣佈複用楮幣,但大多侷限流通於官府之間,而民間依舊用米、布進行交易。 [49] 

李裪文化

  • 制禮作樂
李裪命集賢殿學士研究中國儒家禮儀,規範士庶的冠婚喪祭,完成了《五禮儀注》。此前朝鮮的宮廷樂器依賴中國皇帝的頒賜,李裪開始自行製造編磐和編鐘,並命樸堧製作律管,以便為樂器調音。李裪親制《定大業》《保太平》《發祥》《鳳來儀》等宮廷大麴,還創制名為“井間譜”的記譜法,並用這種方法記錄了《定大業》《保太平》《鳳來儀》《鳳凰吟》《滿殿春》等曲譜。 [45]  通過李裪在位時期的一系列制禮作樂的活動,朝鮮“禮樂文物粲然可觀,與中國無異”,同時“有異於中國之規模者頗多”,可知李裪在吸收和學習中華文化的同時,又注意保持朝鮮本土的特色。 [50] 
  • 大修書籍
李裪在位期間,大修書籍,而且所有書籍均經過他親覽裁定後頒佈 [76]  ,其成果如下 [45] 
時間
名稱
性質
1428
孝行錄
儒家倫理書籍
1429
農事直説
農書
1432
儒家倫理書籍
1432
八道地理志
地理志
1433
無冤錄註解
中國法醫學書
1433
醫書
1434
資治通鑑訓譯
中國史書
1438
韓柳文註釋
中國文學
1440
國語補正
中國史書
1441
明皇誡鑑
政論書籍
1442
絲綸全集
中國律書
1443
杜詩諸家註釋
中國文學
1444
韻會諺譯
諺文翻譯書
1444
五禮儀注
儒家禮儀
1444
七政算內外篇
天文書籍
1445
政論書籍
1445
朝鮮開國讚歌
1445
龍飛御天歌註解
諺文翻譯書
1445
諸家曆象集
歷數書
1445
醫書
1446
訓民正音
諺文書籍
1447
東國正韻
音韻書
1448
四書諺解
儒家經典諺文翻譯
1448-1451
史書
  • 訓民正音
《訓民正音》
《訓民正音》(2張)
朝鮮半島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長期使用中國的漢字,但民間普遍不通漢文,因此官府常使用藉助漢字拼寫朝鮮語的吏讀文體,但對於本來就不識漢字的百姓來説還是難以理解。宣德三年(1428年),慶尚道晉州人金禾弒父,李裪按律將其凌遲處死,並“矍然失色,乃至自責”,召集羣臣商討“敦孝悌、厚風俗”的對策,最後決定將朝鮮歷史上的孝行編纂成書。 [127-128]  四年後,此書修成,即《三綱行實》。 [129]  然而此書頒行後,並未立竿見影,“未見有忠臣孝子烈女輩出”。 [53]  於是李裪從正統八年(1443年)十二月模仿“古篆”,親制新字,並組織鄭麟趾、崔恆、樸彭年申叔舟成三問李塏、李善老等集賢殿學士進行研究與完善,以便“解書”和“聽訟”,從而更好地教化民眾。 [51-52]  為此,他還派申叔舟、成三問等十三次隨貢使去明朝遼東,向在那裏充軍的明朝學者黃瓚請求音韻學的問題。 [83]  在創制新文字的過程中,一部分大臣反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集賢殿副提學崔萬理等所上的《議諺文疏 [53]  ,但李裪創制新文字的決心堅定不移,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正式頒行,是以二十八個字母拼寫而成的表音文字,稱為“訓民正音”。 [52]  李裪用訓民正音創作朝鮮王朝的頌歌《龍飛御天歌》,同時企圖“以諺文譯《三綱行實》,頒諸民間,則愚夫愚婦皆得易曉,忠臣孝子烈女必輩出矣”。 [53]  在頒行訓民正音後第一個刊行的就是翻譯過後的四書,可知李裪創制新文字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普及儒家思想、教化百姓。訓民正音雖然作為朝鮮民族文字被創制出來,但地位低於漢字,故被稱為“諺文”(俗字),主要流行於民間和婦女之中,而漢字則被稱為“真書”,在甲午更張前一直是朝鮮王朝的官方文字。 [54-55] 
  • 思想政策
李裪在位前期,延續了太宗的抑佛政策。當時禪宗的都會所(主寺院)興天寺發生包括都僧統惠真在內的十四名僧侶違反禁酒令並挪用公款的事件,遭到台諫彈劾,李裪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接受禮曹的建議,將佛教原有的七宗縮編為禪、教兩宗,並縮減相關寺院數量,也就是將曹溪、天台、總南三宗合為禪宗,華嚴、慈恩、中神、始興四宗合為教宗,朝鮮的佛寺只剩下36座,此外還規定禪宗18寺只能有田4250結、僧侶1970人;教宗18寺只能有田3700結、僧侶1800人。 [56] 
不過,李裪在位後期,逐漸信奉佛教,從正統五年(1440年)開始重建和維修佛寺。昭憲王后死後,他更加篤信佛教,於正統十三年(1448年)決定在文昭殿西北之空地建立內佛堂,引發羣臣反對和成均館及四學生徒罷課抗議,儘管如此,內佛堂還是被建立起來。在李裪的影響下,安平大君李瑢和首陽大君李瑈都精通佛學,後來李瑈繼位,是為世祖,延續併發揚李裪在位後期的崇佛政策。 [56]  [57] 
朝鮮王朝初年,還有從中國歸化朝鮮的信奉伊斯蘭教的回回人,並參與朝賀。宣德二年(1427年),李裪接受禮曹請求,命這些回回人穿朝鮮衣冠,並取消他們在大朝會上的宗教儀式。此後伊斯蘭教就在朝鮮王朝銷聲匿跡。 [58-59] 

李裪軍事

李裪在位時,南征日本,北擊女真,武功赫赫。而他在軍事上的主要成就就是發展火器。他在借鑑模仿中國先進火器技術的基礎上,改良碗口,創造小火炮、鐵製彈丸、火炮箭、火硝。到了正統九年(1444年),更設置火炮鑄造所,鑄造了不少具備卓越性能的新型火炮,翌年全面着手改鑄火炮。正統十三年(1448年)編纂《銃筒謄錄》,總結各類火炮的鑄造方法和火藥使用方法,用圖片表示其規格,體現了朝鮮王朝前期的火器水平。 [45] 

李裪科技

蔣英實為世宗研製的渾天儀和日晷
蔣英實為世宗研製的渾天儀和日晷(2張)
李裪重視科學技術,親自主持各項科學研究,並提拔出身微賤的蔣英實來完成他的設計構想。 [60]  在天文方面,在李裪主持下,朝鮮開始自己修歷,以明朝大統歷算法為基礎,編制《七政算內篇》,又根據回回曆編制《七政算外篇》。此外還吸收中國先進科技,仿製仰釜日晷、水鍾、自擊漏、渾象渾儀簡儀正方案等天文和計時儀器。 [86-87]  他在宮中設立欽敬閣(取《尚書·堯典》中“欽若昊天,敬授民時”之語),安置大型天文儀器“玉漏機輪” [84]  ;又將仰釜日晷安裝於漢城惠政橋和宗廟,以便民眾核對時間。 [85]  在氣象方面,李裪於正統七年(1442年)試製測雨器,並把複製品分發給地方行政長官,以紀錄降水量。在印刷方面,李裪在位期間,在太宗時期的銅活字“癸未字”的基礎上,陸續改良出銅活字“庚子字”“甲寅字”,並在正統元年(1436年)創制鉛活字“丙辰字”,推動了朝鮮金屬印刷術的發展。 [45] 

李裪外交

  • 對明朝(含女真諸部)
李裪對宗主國明朝十分恭順,用他的話來説就是“予事大至誠,自有知識以來,無一毫行詐之事,天地神明所共知也”。 [13]  1419年,李裪派元閔生嚮明朝進獻了純白厚紙一萬八千張、純白次厚紙七千張、火者二十名 [125]  。1425年又派成概嚮明朝進獻純白厚紙二萬五千張、石燈盞二十事 [126]  。明朝亦對李裪加以懷柔,李裪曾在宣德元年(1426年)請求明朝下賜四書五經與《性理大全》,明宣宗欣然允諾,並表示“聞裪勤學,朕故賜之,若使小國之民得蒙其惠,亦朕心所樂也”。 [69]  李裪在位前期,曾協助明朝招撫和防備從開原叛逃的女真酋長楊木答兀 [114-115]  在位後期,瓦剌興起,瓦剌酋長也先控制下的蒙古(韃靼)大汗脱脱不花於正統七年(1442年)派遣篤吐兀王向朝鮮頒詔,要求像高麗那樣稱臣於蒙古,朝鮮邊臣拒絕蒙古使者入境,李裪也馬上遣使奏聞明朝。 [116]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朝遭遇土木之變,派遼東指揮王武向朝鮮徵兵“十數萬”,共擊瓦剌。 [14]  但李裪派金何赴明,請免徵兵。 [15]  後來明朝在北京保衞戰中獲勝,自然免了朝鮮兵前來,但又讓朝鮮獻馬二三萬匹,金何回國時將這兩道敕書傳給李裪。 [16]  因朝鮮不能如數獻上,又不能推諉,所以最後李裪獻了1477匹馬。 [17-18] 
李裪與明朝羈縻下的女真諸部曾發生過大規模衝突。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建州衞在其酋長李滿住的率領下,得到明朝同意後,移居鴨綠江北的婆豬江流域(今渾江 [121]  ;其親戚建州左衞酋長猛哥帖木兒(清肇祖)亦在明朝同意下,從方州(今輝發河上游)遷回圖們江內的阿木河流域(又作斡木河,今朝鮮會寧)。 [122]  他們與朝鮮開始交往,各種摩擦也時有發生。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李裪藉口建州女真入境“劫殺軍民”,派平安道都節制使崔閏德等領兵15500名赴鴨綠江北的婆豬江流域(今渾江 [117]  ,對建州衞發動了一次戰爭,攻擊的主要目標就是李滿住的住地甕村。李滿住的妻子被殺死,“又搶去及殺死部下人民多數”。 [62]  李滿住本人全身有九處受傷,逃上了兀剌山城(五女山城)才免於一死,是為婆豬江戰鬥。同年,李滿住為躲避朝鮮的侵擾,移居到兀剌山城北邊的兀彌府(今遼寧桓仁東古城子村)。 [20]  對於居住在今朝鮮北部會寧地區的建州左衞酋長猛哥帖木兒(李滿住的親戚,清朝建立後追封清肇祖),李裪先是在第一次徵建州衞時打算將其一併剿滅,在羣臣反對下未果 [118]  ;而後又密諭崔閏德,如果猛哥帖木兒從北京回來時幫助李滿住,就將其一起殺死,如果沒有幫助就放走。 [119] 
正統二年(1437年)九月,朝鮮因對李滿住串通猛哥帖木兒死後的建州左衞酋長凡察董山等去建州衞同其會合之事不滿,對李滿住居地建州衞發動了第二次戰爭,派平安道都節制使李蕆領兵八千,兵分三路,分別由朝鮮的楚山和滿浦渡鴨綠江,進攻兀剌山南麓直到兀彌府一帶的地區,矛頭直對兀彌府的李滿住所居地。而建州衞已有戒備,所以朝鮮軍只殺了46人,俘虜14人。在此期間,李裪沿着鴨綠江建立了所謂的“西北四郡”(閭延、慈城、茂昌、虞芮)。 [20]  [64]  在朝鮮的步步緊逼下,凡察、董山於正統五年(1440年)踏上了遷徙之路,與建州衞合流,朝鮮認為他們合流後對朝鮮不利,為阻止這一事態,便派兵堵截,建州左衞死傷慘重,僅有300餘户衝出重圍,逃到蘇子河定居下來,後來努爾哈赤正是在這裏興起。另有180户或因受朝鮮控制而走不成,或因安土重遷而不願離去。 [120] 
由於建州衞是明朝的一個羈縻衞,所以李裪在第一次征伐建州時上奏明朝,説明其用兵是出於自衞 [61]  ,明朝派指揮孟哥捏來、百户崔真來朝鮮宣敕,調解朝鮮與建州衞的衝突,要求朝鮮向建州衞歸還敕諭、誥命、人口、頭畜。李裪強調李滿住對明朝説的都是假話,重申出兵是自衞反擊,不是為了搶劫,所以得到的物品都扔進江裏或燒掉,也沒有繳獲誥命、敕書之類的物件,最後明朝亦未追究下去。 [62-63]  第二次征伐建州衞時則沒有上奏明朝。
李裪在位時期,對於東北面的女真人採取了比其父李芳遠更強硬的態度、他以金宗瑞為鹹吉道都節制使,將北部邊境擴展到了富寧以外。宣德九年(1434年)以後,李裪在新擴展的領土上陸續設立“東北六鎮”。 [19]  通過一系列開疆拓土的行動,李裪奠定了朝鮮王朝的版圖。 [45]  朝鮮所開拓的六鎮之地的女真人不肯離開故土,李裪允許他們留居,“以為藩籬,使報聲息” [88]  ,形成了所謂的“城底野人”或“藩胡”。隨着朝鮮和女真接觸的增多,女真酋長和使者來朝鮮首都漢城也就越來越頻繁,李裪遂在正統三年(1438年)在漢城常設“北平館”以接待女真人。 [89] 
  • 對日本
李裪在位初年,在上王李芳遠的主導下,對日本對馬島發動己亥東征李從茂指揮的朝鮮軍斬首123名倭寇,俘虜21人,救出146名中國人和8名朝鮮人,自己陣亡一百數十人。 [65-66]  對馬守護宗貞盛(都都熊瓦)遣使通書於朝鮮禮曹,表達屈服之意,朝鮮則授予他印信,作為與朝鮮貿易的憑證。 [67]  宣德元年(1426年),開放慶尚道之三浦(乃而浦/薺浦、釜山浦、鹽浦),作為與日本對馬島貿易的口岸,允許日本人寓居。 [68]  此後,朝日以對馬島為紐帶,保持和平友好往來。宣德四年(1429年)十二月,朝鮮首次向日本派出“通信使”,任命樸瑞生、李藝為正副使,去日本祝賀源義教(足利義教)嗣位。並贈送鞍子一面、黑細麻布ㆍ白細薴布ㆍ白細綿紬各二十匹、人蔘二百觔、虎豹皮各一十領、蘭草方席ㆍ滿花寢席各一十張、松子五百觔、清蜜二十鬥、祭具白細薴布ㆍ黑細麻布各二十匹。對其他日本領主,朝鮮也贈送了許多禮物。 [21]  其後又派遣了高得宗、卞孝文兩次通信使。與設置“北平館”相應,李裪也設置“東平館”來接待來漢城的日本使節。 [89]  正統八年(1443年),朝鮮與對馬島主締結《癸亥約條(癸亥條約)》,規定對馬島每年向朝鮮派“歲遣船”50艘,朝鮮每年“歲賜米豆”200石等,正式確立了貿易關係。 [22] 
  • 對琉球
琉球《歷代寶案》中所保存的李裪致尚巴志的國書 琉球《歷代寶案》中所保存的李裪致尚巴志的國書
李裪在位前半期,琉球數次通過對馬島船隻遣使報聘於朝鮮,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宣德六年(1431年)的夏禮久、普宜結制使團,他們隨世子和百官參加朝賀,並帶來了琉球國中山王尚巴志的國書及作為國禮的蘇木2000斛、白礬100斛。 [107]  兩名使臣亦進獻烏梅木、深中青、胡椒、蔓藤、束香、青瓷杯等禮物。 [108]  李裪答書感謝,並回贈苧布、麻布各50匹、人蔘100斤、滿花席15張、虎皮5張、松子200斤。 [109]  當時有100多名被倭寇俘虜的朝鮮人流落琉球,琉球方面藉口“船隻狹窄,風且不便”而沒有帶來。 [107]  後來有朝鮮人金元珍去琉球帶回了包括他孫女金龍德在內的6名朝鮮俘虜,得到李裪賞賜。 [110]  李裪還在正統二年(1437年)接受禮曹建議,尋訪懂琉球文字的人,任命為司譯院訓導,以便加強與琉球的聯繫。 [111] 

李裪歷史評價

  • 朝鮮王朝實錄》:①英明剛果,沉毅重厚,寬裕仁慈,恭儉孝友,出於天性。 [4]  ②上聰明睿智,仁孝英斷,自在閤好學忘倦,手不釋卷,嘗違豫數月,亦讀書不輟,太宗憂之,命收書籍以藏,間有一書尚遺,日誦不已,蓋其天性如是。及即位,每日四夜求衣,平明受朝,次視事,次輪對,次經筵,未嘗少懈。又始置集賢殿,選文士備顧問,覽觀書史,樂而不厭,秘籍遺文,一御不忘,考閲證援,勵精圖治,終始如一。文武之政畢舉,禮樂之文俱興,如鐘律曆象之法,皆東方前古所未知,而皆自上發之。敦睦九族,友愛二兄,人無間言。使臣以禮,從諫弗拂,事大以誠,交鄰以信,明乎人倫,察乎庶物,南北賓服,四境按堵,民樂生生者凡三十餘年。聖德巍巍,人不能名,時稱“海東堯舜”。晚年雖或有以佛事言者,未嘗一燒香禮佛,終始以正雲。 [44] 
  • 明朝官方評價:故朝鮮國王李裪,秉禮而行,樂善以處。恭謹奉乎君上,惠愛孚於國人。惟朝廷之命是從,誓夷虜之誘不納。修職貢於中國,愈久彌敦;守藩屏於東陲,益勤不懈。志同金石,義全始終,方當嘉悦之深,遽及雲亡之戚。宜隆恩典,以示褒揚。 [43] 
  • 李芳遠:①雖若不猛(針對世子李褆所説的“忠寧不猛”),臨大事,決大疑,當世無與為比。 [123]  ②忠寧大君天性聰敏,頗好學,雖當盛寒極熱,終夜讀書,予恐其致疾,常禁夜讀,然予大冊皆請去,且識治體,每於大事,獻議允合,且有出於意料之外。若接上國使臣,則身彩言語、動靜周旋合禮。 [3]  ③主上真守文太平之主也。 [70] 
  • 李瑈:太宗、世宗皆大德英傑之主,然制禮作樂、紀綱條章盡善盡美,則太宗固不若世宗矣。 [71] 
  • 李祘:恭惟我世宗朝,姿稟上聖,德配天地。謨訓邁乎有虞,禮樂煥乎成周。難名之治,無為而化,庸基我萬億年磐泰之洪業。薄海羣生,親賢樂利,愈久而愈切。 [72] 
  • 李廷馨:世宗朝時和歲豐,國泰民安,八路歌頌,鹹以為聖代。雖間或有旱澇之災,而府庫之積貯足以需邦用,村閻之蓋藏足以補民食。是知九潦七旱,不能病堯、湯之治也。制禮教以序上下,奏雅樂以和神人,作官刑以防奸慝,理兵政以備戎狄。均田平賦,有六等九分之差;甄賢拔能,盡身言書判之規。而其治化之致隆,設施之宏遠,殆不能盡錄也。 [91] 
  • 金日成:我國最早整理、研究朝鮮語的機關是世宗王建立的正音廳。世宗王不顧崔萬理等事大主義者的拼命反對,主張訓民正音,是一件很好的事。 [78] 
  • 朴正熙:世宗大王不僅是在我國文化史上創造下燦爛業績的聖王,而且從“言文一致”的原則出發制定了“朝鮮文字”,這是從民族自覺中萌發出來的賢策,其偉大,堪稱“近代朝鮮的民族文化革命”,《訓民正音序》有言:“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由此可見,世宗大王不僅通過文字改革鼓吹自主的民族意識,而且培育了民族固有文比,樹立了國民教育史上的一大革新策。那時用的文字是漢字,讀起來很吃力的漢字成為兩班階層的專用品,民眾陷入更加無知的境地,在專制的愚民政策強壓下過着黑暗的生活。世宗大王作為對民眾生活洞察秋毫的賢君想到“訓民”這一點,不僅表現了其偉大的民族領導人的精神面貌,而且……通過《訓民正音》,還表現了對民心和民意的尊重。 [73] 
  • 李丙燾:把李氏王權奠下的穩固基礎,同時對於文化的建立有偉大的貢獻的,便是第四代世宗大王。大王天性仁善,精力充沛,好學不倦,除日常處理政務以外,即潛心讀書與思索。且富有堅強的意志力,對自己的所信,不屈不撓、堅持到底,故堪稱理想主義的人,亦為實踐主義的人。又愛民如子,對於國民的困苦生活每寄以深切的同情與憐憫,常以深居宮中、不詳民情為憾事,時作自我批評與反省,這種精神,使後世留下種種輝煌燦爛的偉績。 [74] 
  • 崔承熙:世宗大王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們民族歷史上的光輝時代,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在政治穩定的基礎上有輔弼世宗的優秀臣子和學者。但不能忘記,正是世宗的品質才能得到他們的輔弼。世宗的個人品質有儒教的政治素質、淵博的學術成就、對歷史文化的深刻洞察力和判斷力、不全盤華化的主體性和獨創性、貫徹意志的信念和固執,甚至連奴婢也會予以認可,等等。可以説,世宗的個人品質與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化、人力等一切條件相協調,才能建設出燦爛的民族文化。 [45] 

李裪軼事典故

李裪巧對詩經

永樂十四年(1416年)二月初九日,“雷電雨雹自朝至於日中,昏霧四塞” [124]  ,太宗感慨説:“居者遇雨,必思行者之勞苦。”時為忠寧大君的李裪回答道:“《詩》雲:‘鸛鳴於垤,婦嘆於室。’”太宗大喜,説:“非世子(李褆)所及。” [123] 

李裪聰明好學

李裪喜歡讀書而不喜歡練字作詩。他從小就熱愛讀書,不管盛暑嚴寒,沒有一天懈怠讀書,即使得了病,仍然堅持讀書。他讀一本書都會超過一百遍,而《左傳》《楚辭》則各讀兩百遍。太宗見他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擔心他生病,經常不准他夜讀。有一次他病得有點重,太宗就命宦官把他所藏書籍全部沒收,只在屏風中留下一本《歐蘇手簡》(歐陽修蘇軾的往來信件),但他就將這本書讀了千百遍。 [3]  [75-76] 
李裪即位後,依舊手不釋卷,在吃飯時也會將書本放在飯桌上讀,有時甚至讀到深更半夜,最後讀遍了宮中所藏所有書籍。他曾對近臣説:“予在宮中,無有斂手閒坐之時矣。”也就是説他在宮中除了日常生活和處理政務外,就是讀書,根本沒有閒暇娛樂的時間。他讀書基本能做到過目不忘,一目十行,一天可瀏覽數十卷。他曾對近臣説:“予於書籍,看過之後則無遺失。”後來為了在應對明使時能快點聽懂對方的話,又學習漢語,一聽就記住。李裪不僅博覽羣書,而且記憶力超羣,大小官員的姓名、來歷和家族世系,他一旦知道就不會忘記,哪怕只見過某官一面,過幾年也認得出。因此他具有高超的判斷力和洞察力。 [75-76] 

李裪覆衣叔舟

集賢殿學士申叔舟有一天值班宮中,李裪深夜命宦官悄悄看值班官員在做什麼,宦官回來説正在燃燭讀書,隨後李裪又派宦官去查看幾次,申叔舟一直在讀書,直到雄雞報曉,申叔舟才睡覺。李裪對他非常嘉獎,脱下自己披的貂裘,等他熟睡後披在他身上。等申叔舟起來時,才發現御用的貂裘在他身上。此事一時傳為佳話,士大夫聽説後愈發努力於學問。 [77] 

李裪怒斥寵姬

李裪曾有一個年輕的嬪御,寵冠後宮,常常伴隨他的左右,她仗着李裪的寵愛,向李裪請託一件小事。李裪大怒,説:“這個小女人竟敢向我請託,這是我太寵愛她所致。這個女人還年輕就敢這樣,以後年紀大了會怎麼樣就可想而知了。”從此遠離她,並終身不再接近。 [81] 

李裪自知將死

正統末年,李裪觀測天象,發現蚩尤旗自西方發動,直犯箕、尾二宿分野,一年都不停止,而且白虹貫繞紫微宮,也是持續一年以上。還有天狗星也滿天閃爍,白天出現,橫衝箕尾之上。李裪非常擔憂,書雲觀(天文曆法機構)佔了一卦,預測“憂在上國(明朝)”,李裪説:“我國和燕京處於同一分野(箕、尾分野),怎麼可能只讓上國受災呢?”不久,就傳來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的消息,翌年二月,李裪自己也去世。 [90] 

李裪人際關係

李裪的子女中有封號者18子、4女(另有三女夭折),在朝鮮王朝歷代君主中僅次於成宗李娎、太宗李芳遠、宣祖李昖、定宗李芳果,而兒子數量則居朝鮮王朝歷代君主之冠。其直系親屬如下表 [82] 
關係
稱號
姓名
生卒
備註
父母
父親
朝鮮太宗
李芳遠
1367-1422
朝鮮王朝第3任君主
母親
閔氏
1365-1420
被尊為厚德王大妃,死後初諡元敬王太后,後改元敬王后
妻妾
王妃
沈氏
1395-1446
本貫青松,沈温之女,初稱恭妃,1432年取消徽號,只稱王妃
後宮
慎嬪
金氏
1406-1464
本貫清州,金元之女,本為內資寺奴婢,後成為昭憲王后的宮女,其後成為李裪後宮
楊氏
?-1455
本貫清州,楊景之女,曾撫養朝鮮端宗,世祖即位後被流放,後處絞刑,正祖追諡愍貞
令嬪
姜氏
?-1483
本貫晉州
貴人
樸氏
?-?
本貫密陽,樸剛生之女,初封莊懿宮主
崔氏
?-?
本貫全州,崔士儀之女,初封明懿宮主
淑儀
曹氏
?-?
出身不詳
昭容
洪氏
?-1452
出身不詳,有兄洪有勤,《文宗實錄》記載為“淑容”,恐有誤
淑媛
李氏
?-?
出身不詳,卒於1490年後
尚寢
宋氏
1396-1463
出身不詳
司記
車氏
?-1444
出身不詳,1444年七月被雷劈死
子女
兒子
文宗大王
1414-1452
昭憲王后所生,被立為王世子,朝鮮王第五代君主
朝鮮世祖
1417-1468
昭憲王后所生,封鹹平、晉平、晉陽、首陽大君,朝鮮王朝第七代君主
安平大君
1418-1453
昭憲王后所生,出繼誠寧大君李褈,死於癸酉靖難
臨瀛大君
1420-1469
昭憲王后所生,諡貞簡
廣平大君
1425-1444
昭憲王后所生,出繼恭順君李芳蕃,諡章懿
和義君
李瓔
1425-?
令嬪姜氏所生,因忠於端宗而被世祖流放,後釋放,卒於1489年後,英祖追諡忠景
錦城大君
1426-1457
昭憲王后所生,出繼昭悼君李芳碩,因參與端宗復辟運動而被世祖賜死,英祖追諡貞愍
桂陽君
李璔
1427-1464
慎嬪金氏所生,是李裪庶子中最受寵者,諡忠昭
平原大君
1427-1445
昭憲王后所生,諡定憲
義昌君
李玒
1428-1460
慎嬪金氏所生,諡剛悼,外孫為朝鮮成宗女婿高原尉申沆。
漢南君
李𤥽
1429-1459
惠嬪楊氏所生,世祖時病死於流放地,英祖追諡貞悼
密城君
李琛
1430-1479
慎嬪金氏所生,諡孝僖
壽春君
李玹
1431-1455
惠嬪楊氏所生,諡安悼
翼峴君
李璭
1431-1463
慎嬪金氏所生,諡忠成
永膺大君
1434-1467
昭憲王后所生,初封永興、歷陽大君,最受李裪寵愛,諡敬孝
永豐君
李瑔
1434-1458?
惠嬪楊氏所生,妻子是死六臣之一的樸彭年之女,世祖時被流放,英祖追諡貞烈
寧海君
李瑭
1435-1477
慎嬪金氏所生,初名璋,後改瑭。諡安悼
潭陽君
李璖
1439-1450
慎嬪金氏所生,諡夷哀
女兒
貞昭公主
李氏
1412-1424
昭憲王后所生,未婚早卒,追贈公主
貞懿公主
李氏
1415-1477
昭憲王后所生,嫁延昌尉安孟聃
貞顯翁主
李氏
1425-1480
尚寢宋氏所生,嫁鈴川君尹師路
翁主
李氏
?-1426
慎嬪金氏所生,早卒,無封號
翁主
李氏
?-1429
慎嬪金氏所生,早卒,無封號
翁主
李氏
1430-1431
司記車氏所生,早卒,無封號
貞安翁主
李氏
1441-1461
淑媛李氏所生,嫁青城尉沈安義

李裪主要作品

李裪有詩一首《夢中作》傳世,內容是:“‘雨饒郊野民心樂,日映京都喜氣新。多慶雖雲由積累,只為吾君慎厥身。” [23]  此外還有20篇文章(主要是給臣下的諭書)被收錄於《列聖御製》中。另外,他在看到兒子李瑈用訓民正音創作《釋譜詳節》之後,自己也受到啓發,用訓民正音創作數百首對佛祖的頌歌,合為《月印千江之曲》三卷,原書只存上卷。另有《月印釋譜》收錄了《月印千江之曲》大部分頌歌,共有440餘首傳世。 [92] 

李裪後世紀念

李裪陵墓

正統十一年(1446年)昭憲王后去世後,埋葬於廣州獻陵西側,稱為“英陵”。李裪死後合葬於此。朝鮮世祖時,英陵被質疑地基不佳,有遷葬之議,因徐居正反對而作罷。但到了成化五年(1469年),朝鮮睿宗還是決定將其遷葬至驪州城山(今韓國京畿道驪州市世宗大王面)。20世紀70年代,韓國曾對舊英陵進行考古發掘,並設立世宗大王遺蹟管理所,負責英陵及其附近的寧陵(朝鮮孝宗之陵)的維護工作。 [93-94] 
英陵航拍 英陵航拍

李裪畫像

韓元紙幣上的幾種李裪畫像
韓元紙幣上的幾種李裪畫像(3張)
李裪的御真(畫像)在正統八年(1443年)被繪製出來 [95]  ,但毀於壬辰倭亂(朝鮮國王御真中只有太祖李成桂和世祖李瑈的御真倖免) [96]  ,他的容貌早已無跡可尋。但是,現代韓國尊崇李裪,不能沒有他的畫像,因此在1960年以後發行的韓幣中均有李裪簡筆畫像。1973年,韓國聾啞畫家金基昶依據想象繪製了李裪的標準影幀,如今韓國的李裪的形象基本都是以金基昶的作品為藍本的。此後的10000元韓元上所印的李裪肖像都是出自金基昶的手筆。因金基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日本創作大量宣傳畫,故在2009年被韓國政府列入第三批親日反民族行為者的名單中,韓國國內也有換掉他所創作的李裪畫像的呼籲。 [97-98] 

李裪銅像

韓國首爾的光化門廣場德壽宮汝矣島公園設有李裪銅像。京畿道驪州的英陵、市中心商業街(分為成年和少年李裪)、巴士客運站亦有李裪銅像。其中英陵和驪州市中心商業街的銅像的成年李裪為立像,其他為坐像;汝矣島公園為雙手捧書造型,其餘為左書捧書造型。 [99-100] 
李裪銅像

李裪節日

每年10月9日的韓文節是韓國法定節假日,紀念李裪在正統十一年(1446年)的這個時候頒佈《訓民正音》。 [101] 
每年5月15日為韓國教師節,1965年以李裪的格里曆誕辰而確立(事實上格里曆遲至1582年才啓用,按之前的陽曆即儒略曆應為5月7日)。 [102] 

李裪紀念品

2016年,韓國造幣公社為紀念訓民正音頒佈570週年,製作了印有李裪銅像的金、銀紀念章。2018年,為紀念李裪即位600週年,又製作了月印千江之曲和世宗諡號金寶的金、鍍金、銀紀念章。 [103-104] 
自1956年起,韓國郵政部門一共發行了十多種印有李裪肖像的紀念郵票以及6種紀念郵戳 [105] 

李裪命名事物

韓國存在以大量李裪的廟號“世宗”命名的事物,其他朝鮮半島歷史人物難以望其項背。主要如下 [106] 
類型
名稱
備註
地名、街道
2006年,韓國決定新設行政首都,命名為世宗
世宗村
位於首爾景福宮左側,原稱“西村”,因李裪生於此而得名
世宗大王面
英陵所在地,原稱陵西面,2022年起改名世宗大王面
世宗大路
首爾市區中心主幹道
世宗路
連接世宗特別自治市和忠清南道天安市的道路
世宗路
京畿道驪州市區主幹道
獎項
1989年韓國政府申請設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項
學校、研究所
(不含世宗市內的學校)
1978年在首爾特別市廣津區成立的綜合大學
韓國文化觀光部出資建設、韓國國立國語院統籌管理的海外培訓機構
世宗研究所
1983年成立的韓國智庫機構
首爾世宗高中
位於首爾江南區的高中
世宗高中/初中
位於京畿道驪州的中學
世宗高中/初中
位於慶尚南道密陽的中學
世宗科學高中
位於首爾九老區的高中
世宗小學
位於首爾廣津區的小學
世宗小學
位於京畿道驪州的小學
紀念館、博物館
世宗大王紀念館
建立於1870年,初稱世宗大王博物館
世宗故事館
位於首爾光化門廣場地下
軍艦
韓國第三代KDX驅逐艦(世宗大王級驅逐艦)的首艦,2008年服役
小行星
世宗星
小行星7365,日本天文學者古川麒一郎在李裪誕辰600週年時提議用世宗命名
科學考察站
1988年韓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第一個科考站
跆拳道型
世宗
國際跆拳道聯盟ITF的第23個套路
團體
世宗獨奏家合奏團
又稱ISS獨奏家合奏團(The International Sejong Soloists),韓國人姜孝任總監
世宗大王紀念事業會
1957年成立的紀念李裪的團體
法務法人世宗
1983年成立的韓國大型律師事務所
其他建築
1978年開館於首爾的大型綜合藝術設施
青瓦台世宗室
韓國原總統府的國務會議室

李裪影視形象

名稱
類型
年代
飾演者
電影
1962
金雲夏
世宗大王
1964
崔湳鉉
放浪大君
1968
世宗大王
1978
2008
2012
2019
2019
世宗大王
電視劇
1973
破天舞
1980
1983
韓仁守
破天舞
1990
南聖祐
韓明澮
1994
金元培
1998
1998
2007
金俊植
2008
金相慶李玹雨、金道炫
2011
韓石圭、宋仲基姜山
2011
2015
2016
2016
金相慶、洪賢澤
2021
2022
金敏基
以上部分來源 [112-1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