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芳遠

(朝鮮太宗)

鎖定
李芳遠(1367年6月13日-1422年5月30日),即朝鮮太宗(조선 태종),字遺德朝鮮王朝第三代君主(1400年—1418年在位),也是第一位受中國冊封的朝鮮國王朝鮮太祖李成桂第五子,母親為神懿王后韓氏。
李芳遠文武兼備,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科舉及第,在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的過程中功勞頗大,他所策劃的最重要的行動就是暗殺鄭夢周。李成桂即位後,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君。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後,他以兩次王子之亂的方式剷除異己,進而於建文二年(1400年)十一月十三日即位於壽昌宮。 [1]  李芳遠在位期間,鋭意改革,政績卓著。永樂十六年(1418年)八月八日,李芳遠傳位於朝鮮世宗 [2] 
永樂二十年(1422年)五月十日,在漢城泉達坊新宮去世,在位十八年,在上王位四年,享年五十六歲。明朝賜諡號為“恭定”,朝鮮為李芳遠上諡號為恭定聖德神功文武光孝大王,廟號太宗,葬於獻陵
全    名
李芳遠
遺德
諡    號
恭定聖德神功文武光孝大王(朝鮮);恭定(明朝)
封    號
靖安君→靖安公→王世子(即位前)
廟    號
太宗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民族族羣
朝鮮人
出生地
咸興歸州洞私邸 (咸興本宮)
出生日期
1367年6月13日(至正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
逝世日期
1422年5月30日(永樂二十年五月初十日)
逝世地
泉達坊新宮
陵    墓
獻陵
安葬地
京畿道廣州內谷洞大母山
在位時間
1400年 至 1418年
前    任
朝鮮定宗李芳果
繼    任
朝鮮世宗李裪
主要成就
廢私兵制,實行統一的府兵制,實行號牌法、鄰保制
主要作品
何如歌 [3] 

李芳遠人物生平

李芳遠早年登科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五月十六日,李芳遠出生於咸興歸州洞私邸(朝鮮王朝時改建為“慶興殿” [92]  ),母親是李成桂的“鄉妻”韓氏(追諡神懿王后)。李芳遠“生長武家”,早年“遊豫不學,舉動無節”。 [61-62]  李成桂以家中沒有以儒為業之人為憾,遂命李芳遠學習儒學,李芳遠“惟日孜孜,讀書不倦”,李成桂説:“成就吾志者,必汝也。”李成桂的“京妻”康氏(神德王后)聽到李芳遠的讀書聲,嘆息李芳遠不是自己所生。 [33]  李芳遠曾在原州雉嶽山東的覺林寺讀書,並師從當地學者元天錫 [63-65] 
洪武十五年(1382年),李芳遠通過進士試,翌年四月文科及第,座主為禹玄寶、李仁敏,同榜狀元為金漢老(後來成為他的親家)、榜眼為沈孝生(李成桂的親家,後被李芳遠殺害),李芳遠則在三十三人中排第十名(丙科第七名)。 [4-5]  李成桂聽到李芳遠登科的消息後,“拜闕庭,感極流涕”,此後李成桂宴賓客時都會命李芳遠聯句。 [33]  另一方面,李芳遠在登科後,也沿襲家風,開始“習射御鷹犬之事”,由此文武兼備。 [11] 

李芳遠助父開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原雙城總管府之地設置鐵嶺衞,移文告知高麗。高麗國王王禑、門下侍中崔瑩密議進攻中國遼東。是年四月,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五月,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王禑不聽。李成桂遂發動“威化島回軍”,李芳遠當時為典理正郎(相當於吏部郎中),保護其生母韓氏、另一母康氏、七弟李芳蕃、八弟李芳碩以及三個妹妹逃亡東北面老家。行至伊川韓忠家,料定崔瑩抓不住他,便組織了附近百名壯丁來保護他們一行,靜觀其變。果然七天後李成桂打敗崔瑩而奪取失權,李芳遠也就回到開京。 [86] 
李芳遠刺殺鄭夢周的善竹橋 李芳遠刺殺鄭夢周的善竹橋
威化島回軍後的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十月,高麗侍中李穡出使明朝,擔心走後李成桂會發動事變,便要求李成桂交出一個兒子跟他同行,李成桂便讓李芳遠出任書狀官,隨李穡入明。 [6]  李成桂擁立恭讓王後,他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閏四月被拜為密直司右副代言。 [12]  “代言”一職在高麗臣服元朝前叫做“承宣”,類似國王的機要秘書,李成桂聽説這個任命後“感悦而下泣”, [13]  後來又被擢為右代言,期間生母韓氏去世,李芳遠欲為母服喪而辭職,恭讓王不允。 [14] 
在李成桂取代高麗的過程中,李芳遠出力頗大,幾次幫父親逢凶化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七月,李成桂進宮謝恩,恭讓王設宴款待並欲扣留其於宮中,李芳遠及時將李成桂帶出。 [85]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鄭夢周利用李成桂在海州墜馬之機,欲將李成桂集團一網打盡。李芳遠為了給父親篡位掃清道路,一面用肩輿將李成桂連夜抬回開京,一面派判典客寺事趙英珪等刺殺了鄭夢周,梟首於市,抄沒其家 [35]  (李芳遠繼位後為鄭夢周平反)。刺殺鄭夢周後不久,李芳遠就被起復為密直提學。 [87]  隨後,李芳遠讓南誾等“備儀勸進”。 [66]  李成桂遂在七月十七日接受羣臣推戴,登上王位,李芳遠中在八月初七日被封為靖安君 [79]  為嘉獎李芳遠的助成開國之功,李成桂特賜東北面加別赤(又稱“家別抄”,即歸順李成桂的女真人)五百餘户。 [67] 

李芳遠普通王子

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君的第二天,李成桂就派他到東北面祭告李氏四代先祖的陵寢。 [76]  兩個多月後,李芳遠回到漢城覆命。 [77]  在李芳遠去東北面期間,李成桂立了最小的兒子、康氏所生的李芳碩為世子,同時也大封功臣,卻沒有將李芳遠錄進去,説是為了避嫌 [78]  ,但其實是排擠韓氏所生諸子(康氏的女婿李濟和李成桂庶弟李和都名列功臣)。因此李芳遠無緣王位,只能做一名普通王子。他被安排分管全羅道兵馬,並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被派到全羅道抵禦倭寇。 [80]  他還將加別赤讓給異母弟李芳蕃,李芳蕃不僅接受,李成桂也默認此舉。 [67]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朝浙江澉浦守軍逮捕的海盜胡德等人供稱是奉朝鮮將領的命令來劫掠明朝沿海、刺探消息,明太祖遣使要求李成桂派長子或次子將胡德等人供出的名單上的人員押解到明朝。 [7]  朝鮮表示胡德的供詞“尤為誣妄 [9]  ,李成桂打算派靖安君李芳遠去明朝解釋,李芳遠表示:“臣為宗社大計,豈敢辭避?”李成桂揮淚道:“汝體質羸瘦,萬里之路,其能保其無恙乎?” [8]  六月二十日,李成桂正式任命李芳遠、趙胖、南在去明朝解釋誤會。 [9]  此外還帶了二十匹馬作為貢物,但走到遼東時好馬都死了,副使南在等為此感到擔心。明太祖本來只是試探李成桂,不太相信李成桂真的派親兒子來朝,李芳遠到南京後,明太祖派人多方偵察,確認李芳遠是真王子。 [68]  由此成功化解了明太祖的疑慮,明太祖遂“優禮遣還”。路過北平時,李芳遠與明燕王朱棣私相會見,朱棣“温言禮接甚厚”,並饋贈李芳遠酒食,李芳遠到南京後再遇朱棣,兩人停駕下馬,“温言良久乃過行”。 [10]  李芳遠回國後曾對人説朱棣“天日之表,龍鳳之姿,恢廓大度,非久為藩王者也”。 [75] 

李芳遠政變奪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李成桂卧病在牀,鄭道傳南誾等為除掉世子李芳碩的威脅,説服李成桂解散諸王子所領私兵(侍衞牌)。 [67]  李芳遠聽從親信河侖的建議,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除掉鄭道傳及李芳碩等人。 [69]  他的夫人閔氏也在解散私兵後“潛備兵仗,為應變計”, [67]  八月二十六日,李芳遠與他的兩個同母兄益安君李芳毅、懷安君李芳幹及同母姐夫上黨君李伯卿(慶慎公主之夫)等發難,襲殺政敵奉化伯鄭道傳、宜城君南誾及富城君沈孝生(世子李芳碩的丈人)等,李芳碩被迫出宮並被殺害於道路中,神德王后康氏所生的另外一個兒子撫安君李芳蕃及其女婿興安君李濟慶順公主之夫)等也同在此變中被殺,並聲稱是他們假傳王命召李芳遠等進宮探病再伏殺之,李芳遠從李茂那裏提前得知而自衞反擊。 [67]  史稱“第一次王子之亂”,又稱“戊寅靖社”。事後,李茂請李芳遠登上大寶,李芳遠“拔劍罵之” [81]  ,並請求立兄長永安君李芳果為世子。李成桂被迫承認現狀,立李芳果為世子。 [67]  九月初一日,李芳遠的爵位改為“靖安公”,出任右軍節制使,而他兩個兄長分別為中、左軍節制,同掌兵權。 [82]  九月初五日,李成桂將王位禪讓給李芳果。十二月,李芳遠三兄弟被補錄為一等開國功臣。 [78] 
戊寅靖社的發生地資善堂 戊寅靖社的發生地資善堂
失去了王后康氏和兒子李芳蕃、李芳碩之後,李成桂患了一種像火一樣堵塞喉嚨説不出話的疾病。定宗李芳果不喜歡散發着血腥味的漢城,建文元年(1399年),李芳果以參拜神懿王后韓氏的陵墓為由,前往開京,就在開城壽昌宮定居。包括李成桂、李芳遠在內的王室成員也都遷居開京。
李芳遠三兄弟中,李芳毅無意王位,李芳乾和李芳遠的野心產生衝突,終於釀成建文二年(1400年)的“第二次王子之亂”(庚辰靖社),李芳遠與李芳幹在開京街頭火併,李芳遠取得勝利,李芳幹被流放。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初四日,李芳遠被立為儲君。其時有大臣建議稱“王太弟”,李芳果則表示自己“以弟為子”,故稱“王世子”。 [83]  十一月十一日,李芳果將王位禪讓給李芳遠,李芳遠“涕泣不受”,最終“不獲已受之”,兩天後即位於開京壽昌宮。 [1]  [84]  經過兩次變亂,痛失愛子和寵臣的李成桂對李芳遠極其反感,時常離京出遊,在建文四年(1402年)借去故鄉鹹州祭拜祖陵的機會,策劃安邊府使趙思義起兵反抗李芳遠,李芳遠很快平息了叛亂,但只殺了趙思義等十六人,並未追究李成桂及其近臣。此後他一面加強對李成桂的監視,一面極盡“孝養”之能事,直到六年後李成桂去世。 [88] 

李芳遠鞏固王權

李芳遠即位後,立即派籤書三軍府事李詹赴南京,奏聞明廷,明惠帝朱允炆批准李芳遠襲位。 [15-16]  建文三年(1401年)六月,明惠帝遣通政寺丞章謹、文淵閣待詔端木禮封李芳遠為朝鮮國王。六月十二日,李芳遠率百官至漢城宣義門外迎接明使,並在無逸殿接受冊封。 [17] 
其時明朝爆發靖難之役,朝鮮依然和明朝的建文政權維持了朝貢關係,而兩國的使臣也有頻繁來往。 [18]  建文四年(1402年)十月,李芳遠任命河侖李詹為賀登極使,祝賀明成祖登上皇位。 [19]  同時,他們向禮部申請更換爵命印章,明成祖稱讚其“識時通變”,遂派都指揮使高得、左通政趙居任來朝鮮冊封。 [20]  永樂元年(1403年)四月八日,李芳遠再次接受明朝冊封為朝鮮國王。 [21]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李芳遠遣使前來明朝朝貢。同年四月,再次派遣臣子李貴齡入貢,李芳遠上父親李成桂有疾,需要龍腦、沈香、蘇合、香油等物,並請求與明朝互市。明成祖嘉獎李芳遠熟悉中國的禮節,賜給他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等物。 [22] 
當時,朝鮮王室已遷居開京(松京)數年,但宗廟仍在漢城。永樂二年(1404年)七月,李芳遠以“天變地怪,屢彰警告”為由,指示羣臣討論是還都漢城還是將宗廟遷到開京,諸臣偏向後者,李芳遠不滿意,命維持現狀。 [94]  九月初一日,太上王李成桂傳旨要求還都漢城,李芳遠以此為依據,決定明年還都。 [95]  同時,他還以鄭道傳所建的景福宮風水不佳、是“山囚水渴、虜王滅族”的凶地為由,下令在漢城修一座離宮,即昌德宮,供自己還都後常住。 [96-97]  永樂三年(1405年)十月十一日,李芳遠回到漢城,二十日住進離宮(五天後定名昌德宮),此後再未遷都(除了朝鮮宣祖、仁祖時因戰亂而逃跑)。 [98-99] 

李芳遠禪位去世

李芳遠有嫡子四人,分別是長子世子李褆、次子孝寧大君李補、三子忠寧大君即世宗李裪、四子誠寧大君李褈。世宗李裪並不是繼承王位的第一繼承人,而應該是當時的世子李褆,並且世子李褆還曾前往明朝覲見過成祖朱棣,對明朝進行了一次成功的訪問 [23]  。但在永樂十六年(1418年)六月,李芳遠以“不好學問,沉於聲色”“私通羣小,恣行非義”“罔有悛心,反懷怨怒,憤然上書,辭甚悖慢,全無臣子之義”等為由,廢掉世子李褆,改立“英明恭儉,孝友温仁,好學不倦”的忠寧大君李裪為世子。 [24]  兩個月後的八月八日,五十二歲的李芳遠禪位於李裪。 [2]  十一月,上尊號“聖德神功大王”。禪位前後,李芳遠不斷肅清外戚,他在禪位前陸續賜他的四個妻舅閔無咎、閔無疾、閔無悔、閔無恤自盡 [70-71]  ,禪位後又賜親家沈温自盡。 [36] 
永樂二十年(1422年)五月八日,李裪奉病重的李芳遠移御漢城蓮花坊新宮;十日,李芳遠薨逝。 [72-73]  共計在位十八年,在上王位四年,享年五十六歲。他死後葬於獻陵(在京畿道廣州大母山)。明朝賜諡號為“恭定”。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朝鮮肅宗為李芳遠加上諡號“睿哲成烈”。清同治十年(1871年),朝鮮高宗追上尊號“建天體極大正啓佑”。

李芳遠為政舉措

李芳遠政治

李芳遠即位後撤銷門下府和都評議使司,將其合併為議政府 [93]  ,並創立了六曹官員直接啓稟國王而不經由議政府的“六曹直啓制” [5] 
永樂元年(1403年),改革行政區劃,撤去高麗時代沿襲下來的一留都府、五都護府、六府、二十牧,並改高麗的五道兩邊為朝鮮八道

李芳遠軍事

有感於兩次王子之亂的教訓,在建文二年(1400年),李芳遠廢除高麗的私兵制,實行統一的府兵制,集兵權於中央。並召集都內衣冠子弟,設立“鷹揚衞”和“別侍衞”。永樂九年(1411年)撤銷“加別赤”(家別抄),歸屬官軍,永樂十一年取消東北面千户等私役管下民户,整合了東北面的軍事力量。 [89-90]  永樂十三年(1415年)改革軍制,設立守城軍、營鎮軍、雜色軍三種級別。
永樂十七年(1419年)五月,在李芳遠的建議和指導下,朝鮮世宗發動己亥東征清除對馬島的倭寇。 [25]  此次東征朝鮮斬首123名倭寇,俘虜21人,救出146名中國人和8名朝鮮人,朝鮮方面則有180人陣亡,後朝鮮軍因聽説即將出現颶風而撤離對馬島。 [26-27]  翌年,對馬島主宗貞盛(都都熊瓦)遣使向朝鮮稱臣。 [28] 

李芳遠文化

李芳遠在位期間,還修訂了《經濟六典元集詳節》《續集詳節》《璿源錄》等書籍。
針對佛教,李芳遠於永樂三年(1405年)聽從議政府建議,革寺社田口(土地和奴婢)。 [34] 
但是,李芳遠並非總是一味地反佛,他本人對佛教的態度是“無毀無譽”。 [37]  其針對佛教的種種措施主要是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自己反而經常公開鼓勵佛教活動。尤其是李成桂去世後,他希望能夠償還以前的罪過,獲得其亡父的寬恕,所以更加皈依佛教。 [38] 

李芳遠經濟

李芳遠在位期間,完善了其父的“科田制”,沒收大量“私田”、“別賜田”、“寺院田”,頒佈《功臣田傳給法》。

李芳遠社會

永樂十一年(1413年)九月,朝鮮宣佈實行號牌法。國家規定10歲以上70歲以下的男子均按身分佩帶一種號牌,上書姓名、住址、面色、身長、有無鬍鬚等,在發牌時進行户口登記。如有不戴或偽造、遺失、借用者,要受處罰。兩班貴族的號牌用象牙或鹿角製成,平民的則用雜木。
永樂五年(1407年)起實行鄰保制,以連環保的方式加強統治和保證對國家的負擔得以實現。朝鮮實行奴婢辯正,把高麗末期淪為奴婢的人改為良民,把寺院的私奴婢改為國家控制的公奴婢,使國家能夠掌握更多的勞動力和兵源。

李芳遠外交

  • 對明朝(含女真諸部)
李芳遠努力發展同明朝的關係,朱棣奪取皇位後,就派遣右僉都御史俞士吉出使朝鮮,諭告朱棣登基一事。李芳遠派河侖前往南京祝賀,並請求明朝賜予新的印信和冊命,均在永樂元年(1403年)得到准許(詳見前文)。 [38]  與此同時,朝鮮發現《皇明祖訓》中將李成桂的父親記載為高麗末期權臣李仁任,在永樂元年(1403年)十一月派李彬、閔無恤赴明進行“宗系辨誣”,明成祖批覆“想是比先傳説差了,準他改正”。 [39-40]  永樂五年(1407年)四月,明滅安南的消息傳入朝鮮,給李芳遠很大震撼,他説:“我皇帝本好大喜功,如我國少失事大之禮,必興師問罪。我則以為一以至誠事之,一以固城壘蓄糧餉,最是今日之急務。”如此確立了對明政策。 [43]  翌年就派世子李褆朝賀明朝,這也是朝鮮王朝向明朝派遣的最高級別使節。朱棣大喜,對李褆説:“朕猶爾父也!”並賜詩一首,稱“高山可礪海可移,萬古忠誠是郛郭”,高度讚賞朝鮮對明朝的忠誠。 [44]  另一方面,李芳遠也深知朱棣多疑的性格,因此在“至誠事大”的同時與之保持一定距離,議政府曾建議派人到明朝留學,李芳遠不允,説:“今帝多疑慮,本朝人至,必令內豎暗察,不可與元朝混一時比也。” [74]  其臣下權近也提醒道:“殿下徒以盡忠事大之誠,而恃帝之眷遇,然帝於東隅置建州衞,是扼我咽喉掣我右臂也。外立雄藩,以誘我人民;內加異寵,以懈我禦侮,其意固難測也。” [102]  因此李芳遠在對明事大的同時也不乏防範與疑忌。
一般來説,朝鮮的貢品包括人蔘、草墊、漆器、狐尾、豹皮和水獺皮等;而明朝皇帝的“回賜”則包括絲綢、瓷器、醫藥、圖書、樂器和書寫材料。其中,圖書主要有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劉向的《烈女傳》、《元史》、朱熹及其門徒的《通鑑綱目》、《仁孝皇后勸善書》和《孝慈皇后傳》等。宣德四年(1429年)之前,在朝鮮歷年貢品中,最沉重的負擔是黃金一百五十兩和白銀七百兩。為了滿足這一要求,朝鮮一方面鼓勵開採,一方面嚴格限制民間使用金銀。永樂七年(1409年),李芳遣使請求將金銀更換為其他物品,但是朱棣堅持舊例,並未許可。直到宣德四年(1429年),明宣宗才允許朝鮮進貢牛馬和棉花以替代金銀。此外,朱棣有時要求朝鮮進貢銅像,有時要求進貢宦官或者可能成為宦官的男童。永樂六年(1408年),朱棣要求朝鮮進貢貌美的未婚少女,如同過去元朝對高麗的要求。接到這一命令後,李芳遠派遣官員下至各道,挑選年齡在十三歲至二十五歲間的女子。在挑選的三百名少女中,明朝的使節黃儼在從中親自挑選了五個。據史官記載,這些少女在隨同使團前往明朝之時,“父母親戚哭聲載路”,這一要求持續至正統年間。 [38] 
另一方面,朝鮮與女真之間的關係就更加複雜且變故叢生。李芳遠為了緩和與女真的關係,賜予女真首領封號,鼓勵其進入都城當侍衞,並准許與朝鮮人通婚。朝鮮還為其提供馬匹、僕人、衣物、馬鞍和食物等,為此在鏡城和慶源與女真互市,朝鮮用鹽鐵交換女真的牛馬。但朝鮮對明朝設立建州衞後女真首領紛紛歸附明朝感到非常不滿,遂關閉慶源互市以報復,引發女真入侵。 [103]  永樂八年(1410年),兀狄哈部夥同兀良哈部、斡朵裏部的部分人共三百騎兵劫掠了慶源,朝鮮慶源兵馬使韓興寶亦在此次襲擊中被殺。 [104]  吉州察理使趙涓出兵渡圖們江,奇襲兀良哈部,殺死毛憐衞指揮使把兒遜等人。隨後,女真對朝鮮予以頻繁的報復性襲擊,朝鮮東北的防衞形勢也日趨嚴峻。於是,李芳遠決定將李安社及其夫人李氏的陵寢從孔州(今朝鮮恩德郡)內遷鹹州(今朝鮮咸興)。 [38]  [41] 
  • 對日本
建文三年(1401年),李芳遠派李藝出使日本對馬島,要求島主宗貞茂歸還被倭寇俘虜的朝鮮人。 [45]  1402年,有日本使僧來朝鮮 [101]  ,李芳遠遣使向日本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朝鮮稱“大相國”)回贈禮物:銀樽一, 鍍金銀葵花杯一, 銀湯罐一, 黑斜皮靴一, 竹帽子一十, 紵麻布各十五匹, 人蔘五十斤, 虎豹皮各三張, 雜彩花席十二張, 滿花方席、滿花寢席各五張 [100]  。此後又至少三次派李藝出使對馬島。 [46-47]  [57]  永樂三年(1405年)以後,受到明朝冊封的足利義滿多次派僧侶周棠以“日本國王使”的名義出使朝鮮,李芳遠親自接見,予以款待,説:“汝國王厚待予所遣之人,多刷被擄人口送還,力禁海賊,予甚喜焉。“ [48-49]  永樂四年(1406年)派檢校工曹參議尹銘回訪日本並贈送銀瓶一、銀灌子一、銀鍾一、草帽子一、斜皮靴一、虎豹皮各十領、薴麻布各二十匹、白紙一百張、滿花席和雜彩花席各二十張、人蔘一百斤、松子五百斤、銅一千斤。 [50]  1410年向對馬島贈送米、黃豆各一百五十石。 [47]  又派樸和、樸礎、樸賁以“通信官”的身份出使日本壹岐島、對馬島,刷還朝鮮俘虜,並賜壹岐島主(志佐殿)虎皮、細麻布、松子、人蔘,宗貞茂米、豆、酒等物。 [51-53]  永樂十四年(1416年),因為嫌日本送來的俘虜太少,李芳遠認為自己上當受騙,便拒絕了日本壹岐島主要朝鮮派通信官的請求,指示他們先承諾送還人數多少再決定是否派遣。 [54]  1418年對馬島主宗貞茂去世,李芳遠以其生前“嚮慕國家,禁制羣盜,使不得數侵邊境”,派李藝前往致祭並贈送了米豆紙作為祭品。 [57] 
  • 對琉球
琉球國中山王思紹(尚思紹)先後於永樂七年(1409年)和永樂八年(1410年)兩次遣使朝鮮報聘,並送還朝鮮俘虜。 [58-59]  李芳遠聽説被倭寇俘虜的朝鮮人很多流向琉球,於是在永樂十四年(1416年)派李藝出使琉球,交涉朝鮮俘虜的刷還事宜。 [55]  李藝回來後,帶回44名朝鮮俘虜。 [56] 

李芳遠歷史評價

《朝鮮王朝實錄》:太上王聰明英睿,剛健寬仁。博觀經史,貫穿古今。備嘗艱難,洞識情偽。以一藝一善名者,無不庸。祭先必親蒞,事大必盡誠。委任宰相,裁抑宦寺。信賞必罰,不以親疏有間;任官授職,不以歲月循資。崇文教、修武備,行儉德、去奢華。二十年間,民安物阜,倉庫充溢。海寇賓服,禮備樂和,綱舉目張。性尤不好神仙佛氏之道,革寺社,收奴婢,減土田。 [73] 

李芳遠軼事典故

李芳遠臨危不懼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李芳遠隨李穡從明朝歸國期間,一行在渤海半洋山遭遇颶風,兩艘客船因此沉沒,李芳遠所乘的船也差點沉沒,眾人驚懼顛仆,但李芳遠一直神色自若,最終平安而歸。 [29] 

李芳遠作何如歌

《何如歌》的史料記載 《何如歌》的史料記載
高麗末年,鄭夢周一心扶持高麗社稷,圖謀推翻李成桂。相傳李芳遠曾設宴邀請鄭夢周,作《何如歌》勸酒,內容是:“此亦何如?彼亦何如?城隍堂後垣頹落亦何如?我輩若此為,不死亦何如?”
鄭夢周則作《丹心歌》回敬道:“此身死了死了,一百番更死了,白骨為塵土。魂魄有也無,向主一片丹心,寧有改理也歟?”
李芳遠由此確認鄭夢周不會改變對高麗的忠心,便萌生除掉他的想法。 [30-31] 

李芳遠獻詩朱棣

據明人記載,朱棣得天下後,李芳遠作七律一首獻給朱棣,內容是:
紫鳳銜書下九霄,遐陬喜氣動民謠。
久潛龍虎聲相應,未戮鯨鯢氣尚驕。
萬里江山歸正統,百年人物見清朝。
天教老眼觀新化,白髮那堪不肯饒。
明朝文人戴冠將此詩與據稱是占城國王吊宋末遺民沈敬之詩作對比,感嘆:“夫占城以島夷知重節義如此,朝鮮乃箕子之國,然世遠教衰,三仁之風泯矣,悲夫!” [42] 
此詩後來被收錄進錢謙益列朝詩集》,朝鮮人看到後又收錄進《列聖御製》(朝鮮國王詩文集)中。不過,元人王惲的日記《中堂事記》所載1259年金朝遺老李俊民忽必烈使者張易的詩是:
丹鳳銜書下九霄,山城和氣動民謠。
久潛龍虎聲相應,未戮鯨鯢氣尚驕。
萬里江山歸一統,百年人事見清朝。
天教老眼觀新化,白髮那堪不肯饒。 [91] 
兩詩內容極為相近,因此應該是明人將李俊民之詩修改後轉到李芳遠名下。

李芳遠人際關係

李芳遠后妃

  • 王妃
彰德昭烈元敬王后閔氏(1365年-1420年,55歲),本貫驪興(驪興閔氏自此為朝鮮望族,五百年間出了多位王后),太祖建國時,受封為靖寧翁主,定宗二年封王世子貞嬪,太宗即位後升為靜妃。祖父閔抃;外祖宋璿;父親閔霽(1339年-1408年,69歲)官至門下左政丞,封驪興府院君,諡號文度。元敬王后個性剛烈善妒,太宗一度有廢后的念頭。
  • 後宮
雖然元敬王后個性善妒,但太宗卻是朝鮮王朝歷代國王中後宮最多者,由於朝鮮王朝早期的制度並不統一,一些嬪妃的封號才會有2種,一般資料上的封號是後來為了統一才改的。另外還有幾位沒有冊封的宮人,由於資料不齊的緣故並無詳細資料。
  1. 孝嬪金氏(효빈 김씨,?-1454年),原為淑恭宮主。
  2. 明嬪金氏(명빈 김씨;?-1479年),本貫安東,外祖辛慶昌,外祖李陵,父親金九德(?-1428)。
  3. 信嬪辛氏(신빈 신씨,?-1435年),本貫甯越,父親辛永貴。 原為信寧翁主,世宗時晉升為慎寧宮主。善
  4. 安氏(선빈 안씨,?-1468年),父親安義。原為淑善翁主。
  5. 懿嬪權氏(의빈 권씨),本貫安東,祖父權均,父親權弘(1360-1446)。原為貞懿宮主。
  6. 昭嬪盧氏(소빈 노씨),原為昭惠宮主。
  7. 淑儀崔氏(숙의 최씨)
  8. 淑恭宮主金氏(숙공궁주김씨),本貫清道,外祖父權維(?-1421),父親金漸(1369-1457)。
  9. 德淑翁主李氏(덕순옹주 이씨,?-1433年)
  10. 惠善翁主洪氏(가이옹주),原封加伊翁主,為甫川妓“可喜兒”,因為能歌善舞被太宗寵幸。
  11. 順惠翁主張氏(순혜옹주장씨,?-1423),本貫安東,外祖崔天干,父親張思吉(?-1418)。
  12. 慎順宮主李氏,本貫星州,外祖許時,父親李稷(1362-1431)。
  13. 義貞宮主趙氏(의정궁주,?-1454年),本貫漢陽,外祖李貴齡(1345-1439),父親趙賚(1374-1449)。
  14. 惠順宮主李氏(혜순궁주,?-1438年),本貫固城,外祖李竱,父親李雲老。
  15. 宮人高氏,不知是否出身平凡的緣故,高氏有產下一名王子,但卻沒有得到任何封號。
  16. 西京翁主金氏:名金英,太宗在私宅時所納的侍妾,無子無女。
  17. 宮人崔氏
  18. 宮人安氏

李芳遠兒子

朝鮮世宗 朝鮮世宗
元敬王后讓寧大君之前已生育三名王子,但都出生未久即夭折,所以並未列入排序,《璿源系譜》中也沒有記載。
  1. 王子(1389年)(未序齒,元敬王后出),夭折,《璿源系譜》無記載。
  2. 王子(1390年)(未序齒,元敬王后出),夭折,《璿源系譜》無記載。
  3. 王子(1392年)(未序齒,元敬王后出),夭折,《璿源系譜》無記載。
  4. 讓寧大君李褆(1394-1462,68歲)(嫡長子,元敬王后出),元配金氏(生父光州人光山君金漢老)。
  5. 孝寧大君李補(李祜)(1396-1486,90歲)(嫡二子,元敬王后出),元配鄭氏(生父海州人鄭易)。
  6. 世宗大王(忠寧大君)李祹(1397-1450,53歲)(嫡三子,元敬王后出),元配沈氏(生父青松人沈温)。
  7. 誠寧大君李褈(1405-1418,13歲)(嫡四子,元敬王后出),元配成氏(生父昌寧人成抑)。
  8. 敬寧君李裶(1395-1458,63歲)(庶長子,孝嬪金氏出),元配金氏(生父清風人金灌)。
  9. 諴寧君李裀(1402-1467,65歲)(庶二子,信嬪辛氏出),元配崔氏(生父全州人崔士康)。
  10. 王子(1403-1404,1歲),夭折,《璿源系譜》無記載。
  11. 温寧君李裎(1407年-1453年,46歲)(庶三子,信嬪辛氏出),元配樸氏(生父順天人樸安命)。
  12. 謹寧君李襛(1411年-1461年,50歲)(庶四子,信嬪辛氏出),元配許氏(生父河陽人許之惠)。
  13. 惠寧君李祉(?-1440年)(庶五子,宮人安氏出),元配尹氏(生父茂松人尹汴)。
  14. 熙寧君李袉(?-1465年)(庶六子,淑儀崔氏出),元配申氏(生父淳昌人申士廉) 。
  15. 厚寧君李衦(1419-1450,31歲)(庶七子,後宮崔氏出),元配申氏(生父平山人申敬宗)。
  16. 益寧君李袳(1422年-1464年,42歲)(庶八子,善嬪安氏出),元配樸氏(生父雲峯人樸從智)。
  17. 王子(後宮高氏出),《璿源系譜》無記載。

李芳遠女兒

  1. 貞順公主(정순공주,1385-1460,75歲)(嫡長女,元敬王后出),丈夫清平府院君李伯剛。
  2. 慶貞公主(경정공주,1387-1455,68歲)(嫡二女,元敬王后出),丈夫平壤府院君趙大臨。首爾中區小公洞的命名與她有關。
  3. 慶安公主(경안공주,1393-1415,22歲)(嫡三女,元敬王后出),丈夫吉昌君權跬。
  4. 貞善公主(정선공주,1404-1424,20歲)(嫡四女,元敬王后出),丈夫宜山君南暉。
  5. 翁主(1400-1402,2歲)(淑儀崔氏出),夭折,《璿源系譜》無記載
  6. 翁主(1412-1414,2歲)(善嬪安氏出),夭折,《璿源系譜》無記載
  7. 貞惠翁主(?-1424)(庶長女,懿嬪權氏出),丈夫靖難功臣、雲城府院君樸從愚。
  8. 貞信翁主(?-1452)(庶二女,信嬪辛氏出),本為貞慎翁主,因與宣祖庶長女封號相同改為貞信翁主,丈夫鈴平尉(鈴平君)尹季童。
  9. 貞靜翁主(정정옹주,?-1456)(庶三女,信嬪辛氏出),丈夫漢原君趙璿。
  10. 淑貞翁主(庶四女,信嬪辛氏出),丈夫日城君鄭孝全。
  11. 昭善翁主(?-1437)(庶五女,淑儀崔氏出),丈夫柔川尉邊孝順。
  12. 淑惠翁主(?-1464)(庶六女,昭嬪盧氏出),丈夫星原尉李正寧。
  13. 淑寧翁主(庶七女,信嬪辛氏出),丈夫坡城君尹愚。
  14. 昭淑翁主(?-1456)(庶八女,後宮安氏出),丈夫海平尉(海平君)尹延命。
  15. 淑慶翁主(庶九女,信嬪辛氏出),丈夫坡平君尹巖。
  16. 敬慎翁主(庶十女,善嬪安氏出),丈夫全城尉(全義君)李梡。
  17. 淑安翁主(?-1464)(庶十一女,後宮金氏出),丈夫懷川尉、奉憲大夫黃裕。
  18. 淑謹翁主(?-1450)(庶十二女,信嬪辛氏出),丈夫花川君權恭。
  19. 淑順翁主(庶十三女,德淑翁主李氏出),丈夫坡原尉(坡原君)尹泙,生母為李氏。 [32] 

李芳遠後代

韓國戰後第一任總統李承晚自稱是朝鮮王族的旁系後裔(朝鮮太宗李芳遠長子讓寧大君第十六世孫)。

李芳遠主要作品

李芳遠有詩9題14首、文1篇傳世,收錄進《列聖御製》中。分別是:
  • 《獻大明永樂皇帝》
  • 《贈天朝使臣陸顒》
  • 《贈天朝使臣通政寺丞章謹》
  • 《贈天朝使臣文淵閣待詔端木禮》
  • 《摩尼山祭壇》
  • 《辛卯七月奉上王置酒廣延樓賞蓮時方久早靈雨霈然仍制一絕》
  • 《詠圓扇》
  • 《與羣臣聯句》
  • 《聯句》
  • 《賜懷安大君芳幹書》 [60] 

李芳遠影視形象

類型
名稱
年代
飾演者
電影
1962
1964
1965
申榮均
放浪大君
1968
金東園
2012
樸榮奎
2015
電視劇
世宗大王
1973
南聖祐
黃喜政丞
1976
蓮知
1978
開國
1983
林赫柱
朝鮮王朝500年-楸洞宮大人
1983
李正吉
1996
2008
2011
2012
2014
2014
2015
2016
金英哲
2019
張赫
2021
20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