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北六鎮

鎖定
東北六鎮是15世紀前半期朝鮮王朝圖們江南岸設立的6個軍鎮(慶源、會寧、鍾城、慶興、穩城、富寧),是朝鮮擴張的重要據點。
15世紀之前,圖們江兩岸由中國的少數民族女真族所領。明王朝成立後通過招撫女真族,在圖們江兩岸設置了地方行政機構,圖們江南岸亦一度為明朝領地。李氏朝鮮通過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不斷向北擴張領土,於15世紀前半期沿圖們江南岸陸續設置了會寧、富寧、鍾城、穩城、慶源、慶興六個鎮,標誌着圖們江開始成為中朝兩國的界河。
概述圖來源 [5] 
中文名
東北六鎮
外文名
동북 6진

目錄

東北六鎮背景

1107年,高麗尹瓘率17萬部隊攻打女真取勝,在朝鮮半島東北部修建了東北九城(鹹州、英州、雄州、吉州、福州、宜州及通泰、平戎、公嶮),立公嶮鎮定界碑,單方宣佈此地為高麗領土。1109年,烏雅束派兵收復失地,搗毀公嶮鎮定界碑(參見詞條曷懶甸之戰)。
高麗自恭愍王時期,趁元朝勢力衰微,不斷向北拓展領土,已經越過雙城總管府界,向東北推進到了海陽(今朝鮮咸鏡北道吉州郡)一帶,向西北推進到了鴨綠江上游地區,並在今天的滿浦附近設置了江界萬户府(後移到了今天的江界)。 [7] 
1364年,海洋(今吉州)地面的女真三善、三介被李成桂擊敗後,高麗的勢力越過伊板嶺(今摩天嶺),到達海洋地區。於是,當地女真相繼歸服。斡朵裏部於1391年歸順高麗(翌年變為朝鮮王朝),清朝皇室祖先猛哥帖木兒被授予萬户官職。 [6] 
1403年,明成祖進一步加強圖們江流域女真的招撫工作。是年六月,明成祖用女真文頒佈敕諭:“女真吾都裏(斡朵裏)、兀良哈、兀狄哈等招撫之,使貢獻”。斡朵裏猛哥帖木兒遂轉歸明朝,獲授建州衞指揮使。朝鮮方面也不再稱猛哥帖木兒為“吾都裏萬户”或“慶源萬户”,而稱“建州衞指揮”。斡朵裏女真等歸順明朝,抑制了朝鮮向圖們江流域的拓展。所謂“帝(明成祖)於東隅置建州衞,是扼我咽喉,掣我右臂也”。 [6] 
明成祖對圖們江以南地區女真人的招撫政策,與朝鮮推行的北進政策是相沖突的。從高麗末期開始實施的北進政策,到了朝鮮初期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朝鮮明白從這裏再往北拓展,就有可能招來明朝的軍事幹涉,搞不好連已經取得的成果也保不住。因此當明成祖提出要招撫圖們江以南的女真人時,朝鮮太宗希望通過外交來解決問題。當王可仁帶着明成祖的詔敕從朝鮮轉往女真地方後,朝鮮太宗立即“命領春秋館事河侖、知春秋館事權近開史庫,考前朝睿宗實錄”,查找“尹瓘擊東女真,立碑於境上”的史實,繼之,他又派遣計稟使金瞻帶着地形圖本和王可仁一起前往南京,請求將敕諭中的女真地面仍由朝鮮管轄,從朝鮮東北面的地理沿革、朝鮮對女真人管轄的歷史、以及女真地面舊為朝鮮先祖居住地等為由,請求將公險鎮以南的女真地面仍由朝鮮管轄。明成祖允准了朝鮮的請求,計稟使金瞻帶回的敕書表示:“敕朝鮮國王李芳遠,省奏言。叁散千户李亦裏不花等十處人員,準請,故敕。”明成祖之所以如此爽快地答應朝鮮的請求,是因為明朝招撫女真人的目的不是為了直接統治,而是通過羈縻政策使之成為東北邊疆的藩屏。既然朝鮮説十處女真早就由其管轄,那麼索性讓它管好了。更何況,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從建文帝手中奪取皇位時,朝鮮太宗非常神速地派使進賀,承認明成祖這個靠政變上台的皇帝。在這種友好的氛圍中,圖們江以南的女真管轄權輕鬆地落到了朝鮮手中。 [7] 

東北六鎮沿革

東北六鎮中,最早被設置的是“慶源鎮”,但其最初位置並非今朝鮮咸鏡北道慶源郡,而是在後來的慶興鎮,也就是圖們江(朝鮮稱豆滿江)畔的斡東(又稱孔州,今朝鮮咸鏡北道恩德郡)。這裏曾是朝鮮穆祖李安社任職(斡東千户兼達魯花赤)之地,也是其夫婦墓葬德陵和安陵最早的所在地。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後,就在1393年派李之蘭在此地建築城池。1397年,李成桂又派重臣鄭道傳經營東北面,鄭道傳於翌年將孔州改名為“慶源”,以紀念朝鮮王朝的“龍興之地”,行政級別為都護府。1409年,慶源府北移至蘇多老之地。適逢明成祖招撫女真諸部,女真諸部紛紛歸順明朝,朝鮮無力阻止。明朝在斡朵裏部與毛憐兀良哈部設立建州衞毛憐衞,其中建州衞勢力擴展到圖們江以南。朝鮮王朝隨即採取了制裁措施,對女真實行“絕市”(斷絕貿易)政策。這嚴重損害了建州衞的利益,引發女真人的報復。1410年,朝鮮與女真爆發大規模衝突(庚寅事變),毛憐衞指揮使把兒遜被殺,朝鮮慶源府兵馬使韓興寶也被殺。慶源大概在此次戰亂期間被定為軍鎮,始有“慶源鎮”之稱,隨即因不堪女真人的騷擾,放棄圖們江南、西岸之地,將慶源鎮內徙至鏡城郡所轄之龍城(今朝鮮咸鏡北道輸城川下游稍西、清津市附近偏西北),德陵和安陵也內徙至更南面的鹹州(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市)韃靼洞。1411年,朝鮮正式撤銷慶源鎮。1417年,朝鮮太宗聽説明朝已派內官張信準備在朝鮮已放棄的慶源故地設衞,便趕緊重設慶源府,府治選在了龍城東北方的富家站(又作富居站),伺機恢復慶源故地。1433年,居住在慶源故地斡木河流域的建州女真酋長猛哥帖木兒被野人女真所殺,朝鮮世宗終於等到了北進的良機,在金宗瑞等大臣的擘畫下,填補猛哥帖木兒死後在斡木河流域留下的真空,於1434年將慶源府北移至會叱家(蘇多老北面),並設置軍鎮,1437年正式完成了慶源鎮的建設,從此慶源之名延續至今(1977年至2005年曾一度稱新星郡)。而慶源最早的所在地斡東(孔州),則於1437年設置“慶興鎮”(寓意與慶源基本相同),行政級別也由孔城縣升格為慶興郡,1443年升都護府。 [8-9] 
在朝鮮伺機北進期間,於1432年在龍城石幕裏設置寧北鎮。1434年設置慶源鎮之際,朝鮮也將寧北鎮移至斡木河(阿木河)流域,不過在實際移動過程中卻稍有偏差,位置定在斡木河東三十里的伯顏愁所。為了加強對斡木河流域的管轄,朝鮮又在斡木河壁城設鎮,因當地被女真人稱為“吾音會”,遂取其中之“會”字與寧北鎮之“寧”字,定名“會寧鎮”(今朝鮮咸鏡北道會寧市),行政級別為都護府;原來移至伯顏愁所的寧北鎮則於翌年(1435年)改稱“鍾城鎮”,行政級別為郡,1440年移至圖們江畔要害之地愁州(今朝鮮咸鏡北道穩城郡鍾城勞動者區),1441年升都護府。而伯顏愁所則成為鹹吉道都節制使行營所在地(今朝鮮咸鏡北道會寧市行營裏)。 [10] 
在前四鎮陸續設置期間,慶源鎮於1436年受到嫌真兀狄哈的襲擊。一些臣僚有所退縮,主張放棄四鎮,將邊界退至龍城。世宗和金宗瑞則堅持以圖們江為界,繼續鞏固北拓成果。 [11]  1440年,皇甫仁巡邊期間發現邊防漏洞,即慶源以北的多温(又作多温平,今朝鮮咸鏡北道穩城郡),四年前女真侵犯由此而入。世宗經過與金宗瑞等大臣商議後,贊成皇甫仁的看法。為了堵住這個漏洞,朝鮮于同年冬在多温設置“穩城鎮”(温與穩音相近),行政級別為郡,翌年升都護府。 [12] 
為了給沿江諸鎮尋找一處後方支點,朝鮮在1449年於寧北鎮舊址所在的石幕裏設置“富寧鎮”(1417年至1434年慶源府所在地富居的居民被移至該地,取其中之“富”與寧北之“寧”而得名,今朝鮮咸鏡北道富寧郡),行政級別為都護府。 [5]  至此,朝鮮在圖們江中下游南岸地區共置六鎮,合稱“東北六鎮”。朝鮮招募民夫修築邑城、設置鎮堡。沿圖們江,從會寧的禿山煙台起,直至慶源訓戎鎮修築了數百里長城和數十個城堡(李朝長城),獎勵移民,動員南部人口向六鎮遷移,徹底有效支配圖們江南岸地區,圖們江隨之成為中、朝兩國東段邊界的界河。“新設四邑,我祖宗肇基之地,以豆滿江為界......豆滿江,天所以限彼我也。” [1] 

東北六鎮評價

日本學者和田清説:“咸鏡道地方原系元朝領土,為朝鮮逐漸吞併,特別是鹹北,更是在明朝以後才悄悄蠶食的。” [2]  朝鮮大臣韓亨允向朝鮮中宗表示:“咸鏡道本非我地,而於前朝避役之民,皆歸其地矣。至我世宗朝,始設六鎮,而野人願託以生焉。" [3]  朝鮮大臣特進官尹熙平也向中宗表示:“咸鏡道本非我國地也。”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