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輝發河

鎖定
輝發河黑龍江支流松花江的支流上游最大的支流。輝發河為滿語音轉河名,含義為蘭青色的水。輝發河流域在遼金時期為女真族回跋部居住地,故河名有“回跋”音轉之説。
輝發河發源於遼寧省清原縣龍崗山脈北側。北流33.70公里進入吉林省梅河口市境內,山城鎮以上的河段當地稱楊樹河。山城鎮至輝南縣三統河口之間的河段,當地稱大柳河。轉東北,過輝南縣磐石市樺甸縣境,在樺甸縣金沙鄉福安屯東注入松花江。河長267.70公里,流域面積1489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蓮河、梅河、沙河、一統河、擋石河、三統河、金沙河等。 [9] 
輝發河是常流河,水量較大,流域水情變化較大,解放前,每年均有夏汛氾濫,造成不同程度水災 [2]  。1958~1965年,海龍縣在楊樹河中游建成總庫容2.35億立方米的磨盤山(海龍)水庫。1959~1969年,柳河縣在三統河上游建成和平水庫。 [8] 
輝發河流域,遠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就有朝鮮族農民在柳河縣三源浦開墾水田,後逐漸發展到海龍、樺甸、磐石等地。1938年,輝南縣有三統河灌區,梅河口市有海龍灌區。 [8] 
中文名
輝發河
外文名
Huifa River
別    名
輝發江
所屬水系
黑龍江支流松花江的支流
地理位置
吉林省中南部
流經地區
遼寧省清原縣,吉林省梅河口、輝南、磐石、樺甸
發源地
遼寧省清原縣龍崗山脈南部
主要支流
蓮河
一統河
金沙河
河    長
267.7 km
流域面積
14896 km²
河    口
吉林省樺甸縣金沙鄉福安屯東

輝發河名稱由來

輝發河,為滿語音轉河名,含義為蘭青色的水。輝發河流域在遼金時期為女真族回跋部居住地,故河名有“回跋”音轉之説。《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述:“輝發通考作回霸。遼史作回跋。金史作晦發。又作回怕。明統志作灰扒。皆一音之轉”。 [4]  [9] 

輝發河幹流概況

輝發河河道走向

河道走向 河道走向
輝發河發源於遼寧省清原縣龍崗山脈北側(一説南部 [4]  )。北流33.70公里進入吉林省梅河口市境內,轉東北,過輝南、磐石、樺甸縣境,在樺甸縣金沙鄉福安屯東 [4]  [9]  (一説蜂蜜砬子南 [11]  )注入松花江。河道平均坡度0.5‰,河長267.70公里 [9]  (一説294公里 [11]  ),吉林省境內234公里。流域面積14896平方公里 [9]  [11]  ,其中吉林省境內為14376平方公里。山城鎮以上的河段當地稱楊樹河。山城鎮至輝南縣三統河口之間的河段,當地稱大柳河。山城鎮以上為丘陵地帶,河道窄淺。山城鎮以下為海龍盆地,兩岸平坦,有寬廣的河漫灘,開墾大片水田。該段河寬50~180米,河槽淺,河牀為細沙。輝南縣石道河河口以下,河谷狹窄,兩岸多為丘陵及陵崗狀階地,灌木叢生。只在樺甸縣城附近,兩岸寬闊,為山間小盆地。該段河道較規整穩定,河底為沙、卵石。 [9] 
其中,梅河口市境內河流長度116公里,流域面積1.49萬平方公里,境內河流流經的鄉鎮有山城鎮、梅河口城區、海龍鎮等13個鄉鎮 [1]  ;輝南縣境內全長17公里,位於輝發城鄉與永康鄉、磐石縣交界處。 [2] 
輝發河上源大柳河上游楊樹河清原縣南山城鎮段 輝發河上源大柳河上游楊樹河清原縣南山城鎮段
輝發河上源大柳河上游楊樹河海龍水庫庫區段 輝發河上源大柳河上游楊樹河海龍水庫庫區段
輝發河上源大柳河梅河口市山城鎮段 輝發河上源大柳河梅河口市山城鎮段
輝發河中游梅河口市區段2 輝發河中游梅河口市區段2
輝發河輝南縣城郊段 輝發河輝南縣城郊段
輝發河下游樺甸市郊段 輝發河下游樺甸市郊段
輝發河下游樺甸市郊段 輝發河下游樺甸市郊段
輝發河在樺甸縣金沙鄉福安屯東匯入松花江 輝發河在樺甸縣金沙鄉福安屯東匯入松花江

輝發河河道特徵

輝發河以山城鎮為界分為上、中游,沿岸多丘陵,左岸砂石較多,岩石多為花崗岩。以石道河口為界分為中、下游。上游段為丘陵,河道窄淺,沙質河牀;中游段為海龍盆地,兩岸平坦,有寬廣的河漫灘,已墾殖成大片水稻田,河底質為細沙,兩岸築有防洪堤,是流域內重要農業區;下游段河谷收縮,兩岸多為丘陵崗地,僅樺甸城區處有樺甸盆地。河底為卵石和細砂,流經磐石河段坡降6.2~6.7‰,流速0.9米/秒,沿途接納擋石河、蛤蟆河、蛟河、細林河、富太河、都力河、南朱奇河、大色力河、呼蘭河、柳樹河、火龍河、發別河、蘇密河、公別河、金.沙河和密什哈河等支流。上游沿岸植被較好,為茂密的柞樹林、落葉松林所覆蓋。
從陳家屯到亂泥屯一帶植被較差,河岸上溝谷中有不少荒山荒地。樹林主要為柞樹林、樟子松人工林。流至黑石鎮,兩岸為大面積的耕地,附近的溝谷中,左岸為耕地和落葉松人工林,右岸為落葉松人工林、柞樹林、灌木林、疏林。輝發河下游流域金、煤貯藏量較豐富,建有五道溝煤礦,輝發河砂金礦等。河內盛產鯉、鰱、鯽、紅尾等魚類。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50~700毫米之間。平水期河口處水面寬270米,水深2.3米,河道平均坡度0.5%o,多年平均徑流量36億立方米。 [11] 

輝發河水文特徵

輝發河是常流河,水量較大,流域水情變化較大,解放前,每年均有夏汛氾濫,造成不同程度水災,到當年九月份以後江水穩定,日趨退落 [2]  。樺甸縣城郊四道溝水文站,1953年測得最大洪峯流量7120立方米/秒,為1888年以來的最大洪水。據五道溝水文站(集水面積12391平方公里)1954~1980年實測:水位變幅7.69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6.4億立方米、平均流量83.70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3010立方米/秒(1975年),最小流量0.44立方米/秒(1979年);多年平均含沙量0.48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121萬噸、年輸沙模數97.4噸/平方公里。 [9]  輝南縣區段一般在12月中旬封凍,河心冰最厚近1米。解凍為翌年8月下旬至4月初。結冰期120天左右。 [2] 

輝發河主要支流

輝發河為樹枝狀河網,兩岸平衡發育,為省內所罕見。流域面積左岸7401平方公里;右岸為7495平方公里。共有流域面積大於20平方公里的各級支流170條, [9]  較大支流有西河、梅河、蓮河、大沙河、一統河、三統河、當石河、蛤蟆河、石道河、富太河、呼蘭河、發別河、金沙河等 [11]  。其中流域面積大於或接近1000平方公里的有松花江二級支流蓮河大沙河一統河、擋石河、金沙河。 [9] 
蓮河(沙河)東豐縣城南南照山段 蓮河(沙河)東豐縣城南南照山段
蓮河,又名沙河。發源於東豐縣楊木林鄉哈達嶺山脈的老爺嶺東麓,流經東豐、梅河口市境,流域面積1066平方公里,河長79.40公里,河道平均坡度0.9‰。出源後北流,過楊木林鄉轉東流,至東豐縣城西轉東南,至南屯基鄉再轉東流,在梅河口市蓮河屯注入輝發河。該河河槽寬20~30米,沙質河牀。在南屯基以上為低山丘陵區,河谷較開闊。據東豐水文站(集水面積481平方公里)1958~1980年實測,水位變幅5.26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0.58億立方米、平均流量1.84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470立方米/秒(1964年),一、二月份常發生連底凍,最小流量為0。南屯基以下為黃土台地和輝發河河谷的一級階地,河道彎曲,河漫灘較寬,灘地為淤泥,柳條叢生。沿河兩岸為耕地,多受洪水威脅。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東豐水文站實測多年平均含沙量5.15公斤/立方米,最大斷面含沙量56.4公斤/立方米(1967年),多年平均年輸沙量30.9萬噸、年輸沙模數642噸/平方公里,為輝發河流域各河的最大值。 [9] 
大沙河,發源於東豐縣沙河鎮鄉哈達嶺山脈大寒葱頂子峯南側,流經東豐縣、梅河口市境,流域面積1014平方公里,河長82公里,河道平均坡度0.6‰。出源後流向東南,在梅河口市海龍鎮正義村東南注入輝發河。大沙河流域在梅河口市一座營鄉以上為低山丘陵,以下較平坦。河道彎曲,河槽窄深,河岸陡立,岸高一般2~4米,河底為沙和淤泥。岸邊柳條叢生,兩岸多為耕地。 [9] 
一統河,又名伊通河、圖們水。發源於柳河縣向陽鎮龍崗山脈滾馬嶺東側,流向東北,通過柳河縣城,穿越梅河口市的進化、杏嶺、義民、河窪等鄉,至輝南縣朝陽鎮東注入輝發河。流域面積1547平方公里,河長140.40公里,河道平均坡度0.9‰。據柳河縣柳河水文站(集水面積622平方公里)1956~1980年實測:水位變幅4.65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42億立方米、平均流量4.50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534立方米/秒(1960年),最小流量為0。一統河,在柳河鎮以上為低山丘陵地帶,河谷較窄,河道較規整,河底為沙、卵石,兩岸多次生闊葉林。柳河鎮以下,河谷較寬,複式河槽較多,沙質河牀,衝淤變化較大,河漫灘及一、二級階地發育,兩岸多水田及柳叢。 [4]  [9] 
三統河,又名三通河、三縱河、三屯河。發源於柳河縣和平鄉紅石鎮龍崗山脈甕圈嶺。河源處的幹流又稱紅石河,其西側的山河(又稱大野豬溝)與東側的小通溝河分別發源於鄰近的大頂子嶺和通溝嶺,三條河在三源浦鎮匯合,得名三統河。三河匯流後,流向東北,在姜家店鄉轉向北流,至大通溝鄉自立屯東為柳河、輝南兩縣界水,前流約10公里後,進入輝南縣境內,於高集崗鄉馬家嶺屯西注入輝發河。河長137公里,河道平均坡度1.1‰,流域面積2434平方公里,是輝發河的最大支流。據樣子哨水文站(集水面積1957平方公里)1956~1980年實測:水位變幅4.49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5.65億立方米、平均流量17.9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1270立方米/秒(1971年),最小流量0.26立方米/秒(1978年)。該河在三源浦以上為低山區,多次生闊葉林,河谷狹窄,河牀為沙、卵石。三源浦附近為山間盆地,多水田。三源浦以下為丘陵區,河谷稍寬,兩岸多為耕地。輝南縣樣子哨鎮以下,河牀為沙、卵石。沿河兩岸平坦開闊,水田較多。 [3-4]  [9] 
擋石河,為滿語音轉河名,意為鷙鳥。發源於磐石縣三棚鄉哈達嶺山脈紅石砬子峯東側,流向東南,經磐石縣城,在牛心鄉蘭家村蘭家網屯南注入輝發河。流域面積999平方公里,河長51.60公里,河道平均坡度1.2‰。該河上游呈扇形河網,匯流快,水勢猛。據磐石縣寶山鄉的韓家水文站(集水面積612平方公里)1957~1980年實測,水位變幅4.87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0.846億立方米、平均流量2.68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254立方米/秒(1970年),最小流量為0(1968、1974、1979年)。河流右岸近山,左岸平坦,較為開闊,多耕地。河槽窄深,河底多由細沙組成,部分河段為黑淤泥,易坍岸。 [9]  [11]  [4] 
金沙河,為滿語音轉河名,含義為沙狐狸。發源於樺甸縣八道河子鄉哈達嶺山脈鳳凰頂子峯西側,流向東南,在金沙鄉福安屯南匯入輝發河。流域面積1209平方公里,河長70.30公里,河道平均坡度2‰。據樺甸縣金沙鄉民立水文站(集水面積1037平方公里)1958~1980年實測:水位變幅4.32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95億/立方米、平均流量9.34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697立方米/秒(1973年),最小流量為0(1976、1980年);多年平均含沙量0.24公斤/立方米、年輸沙量7.20萬噸、年輸沙模數69.7噸/平方公里。該河上游為低山區,坡度較陡,中、下游為丘陵,兩岸多岩石陡壁,灌木、雜草叢生。河道穩定,河槽窄深,河底由沙、卵石組成。河口一帶常受輝發河洪水頂託,氾濫成災。 [4]  [9] 
蛟河,發源於輝南縣東部與樺甸市交界,自東向西,流經石道河鎮,至慶陽鎮轉向北流,過中央堡鄉,在蛟河口鄉北注入輝發河。此河夏秋兩季河水經常氾濫成災,十年九澇。傳説此河有“蛟龍”作怪,因此人們取蛟龍的“蛟”字為河名。 [2] 
蛤蟆河,位於吉林省輝南縣,發源於縣東南部龍崗山脈北坡,自東南向西北流經撫民鎮,在輝南鎮南鳳陽堡北接納保安堡河、轉向北流,過輝發城鎮東面的武家屯、張家街,縱貫輝南縣境內,注入輝發河。 [2] 
呼蘭河,位於在磐石縣境內,是松花江支流輝發河的支流,原名呼蘭溝。該河發源於磐石縣與樺甸市界山、吉林哈達嶺的棺材砬子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經驛馬鄉、呼蘭鎮、黑石鎮。在黑石鎮呼蘭村呼蘭河口屯東0.2公里處,注入輝發河。河全程44.3公里,河寬約18米,水深約1.8米左右,泥沙河牀,坡降2.2‰,流速2.7米/秒,流域面積311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750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9900萬立方米。沿途接納郭家店、東二道、梁家等多條河流,流域內築有一座中型水庫(官馬水庫)。從源頭到官馬屯一段兩側山坡植被較好,生長着茂密的中齡和幼齡闊葉林,間雜有少量的落葉松人工林、山楊林。中游從官馬屯到田家屯一段兩岸為開闊的水田地,是水稻的重要產區,下游左岸山坡多荒山荒地,有少量的疏林和落葉松人工林,右岸植被較好。 [11] 
富太河,在磐石市中南部石嘴鎮、富太鄉、細林鄉、黑石境內。是松花江支流輝發河的支流。發源於磐石縣石咀鎮,吉林哈達嶺中部東南側老爺嶺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經石嘴鎮、富太鄉、二道崗鄉與細林鄉界、細林鄉與黑石鎮界,在細林鄉下陡溝屯東2公里處注入輝發河。河全程57.4公里,河寬1.5米左右,水深1.7米左右,泥砂河牀,坡降1.05‰,流速0.8米/秒,流域面積449.0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1100萬立方米,多年平均水侵蝕模數為900噸/平方公里。沿途接納北朱奇、八家子、司家街、聯河、新民、新裕河流。流域內築有中型水庫(柳楊水庫)一座,其它小型水庫24座,總庫容量2915.4萬立方米,可灌田3371公頃。此河屬低山丘陵區河流,上游河谷狹窄,中游金大房子屯至岫水屯河段的河谷開闊,一般寬2—3公里。源頭和上游右岸植被較好,為茂密的樹林所覆蓋,主要為幼齡闊葉林和落葉松人工林。上游左岸植被較差,中游兩岸的低山植被較好。 [11] 
公別河,位於樺甸市境內,屬松花江水系二級支流。該河發源於老鴉嶺北麓,南一北流向,流經樺南鄉11個村,沿接納招牌溝、大肚川等河流。在北山屯南,流入輝發河,河全長30.8公里,均寬7米,坡降4.3‰,砂石河牀。流域面積21l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752萬立方米。河域內共建五座水庫,其中大鹼廠水庫和大肚川水庫為小I型,馬家店、龍頭山、大黃泥河子、賈砬子三個水庫均系小Ⅱ型,總庫容504萬立方米,可灌l200公頃農田。主要農作物為水稻、玉米、大豆。 [12] 
發別河,位於樺甸市境內,屬松花江水系二級支流。該河發源於蘇密溝鄉南部五里河大頂子山北側,南一北流向,沿途接納小河10餘條,在蘇密溝鄉河沿屯北,流入輝發河。河全長42公里,均寬10米,坡降5.9‰。流域面積205平方公里。該流域地質巖性,入河口處於輝發河新裂帶,出露的岩石為安山岩、安山凝灰岩夾流紋岩、凝灰質砂岩、黑色頁岩及薄層煤,黃綠色、紫色砂岩、頁岩。河流發源地是斜長角閃巖夾綠泥陽起石片岩、白粒巖及磁鐵石英岩。山地壤性為灰棕壤,河谷地帶為沖積土、卵石和砂。 [12] 
輝發河中游梅河口市梅河口段 輝發河中游梅河口市梅河口段
梅河,位於東豐縣縣境南部,發源於四平鄉冰砬子山東麓,分西北,西南兩源,於四平街南匯合,主河道全長59.7公里,境內長48公里,有梨樹溝、望寶溝2條較大支流。縣內流域面積41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流域面積18.4%,河道比降2‰。河身流經四平、一面山、大陽、影壁山4個鄉鎮,於梅河口鎮附近匯入大柳河。支流溝溪多而身短,坡降陡,水流急,含沙量大,河道兩岸耕地易受洪澇災害。 [13] 

輝發河治理開發

輝發河流域治理

輝發河流域,遠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就有朝鮮族農民在柳河縣三源浦開墾水田,後逐漸發展到海龍、樺甸、磐石等地,到1930年已開墾水田12030公頃。1938~1940年先後有日本開拓團6起394户1565人進入磐石、海龍、東豐、輝南等縣開墾水田,並在柳河縣建全勝、大西岔兩座小(一)型水庫和4座小(二)型水庫。1938年,輝南縣在三統河上修建平安川灌區(後更名三統河灌區),渠首設在馮大院,為混凝土滾水壩,左岸乾渠在釣魚台穿426米隧洞,沿山麓直達大柳河邊,總長35公里,是為西乾渠。輝發河到1945年水田面積達29793公頃,1949年降到17466公頃,其中蓄水灌溉450公頃,機械抽水灌溉150公頃,自流引水灌溉16866公頃。
1943年,豐滿水庫(松花湖)蓄水後,開始在樺甸縣城裁、整輝發河道,修建護城大堤,至1951年基本建成。1952~1955年,為消除堤防險工隱患,在堤外營建了壩、順壩、護灘、護岸等治河工程,原與豐滿水庫配套,千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的樺甸大堤,降至百年一遇防洪加1米超高的標準,大堤總長12.70公里,保護樺甸縣城和沿岸8.46萬人口、2550公頃耕地。
1955年始建磐石縣蘿蔔地,海龍縣水道,柳河縣樣子溝,輝南縣輝發城、王家屯等小(一)型水庫。1956年擴建平安川灌區,在馮大院攔河壩下建苗家街柴石壩,開挖東干渠19公里,1971年苗家街壩改建成混凝土壩。1956~1960年海龍縣在鹼水河上建鹼水水庫,1958~1962年,東豐縣在小橫道河上建成龍頭水庫,1958~1963年,柳河縣在時家店河上建成總庫容1504萬立方米的時家店水庫。1958~1965年,海龍縣在楊樹河中游建成總庫容2.35億立方米的磨盤山(海龍)水庫。1959~1969年,柳河縣在三統河上游建成和平水庫。 [8] 
自1955年以來,流域內各縣掀起興修蓄水工程和電灌站的高潮。至1958年除上述大、中型水庫外,共建成小(一)型水庫13座,小(二)型水庫333座,塘壩2088座,電灌站155座,水田灌溉面積達到71826公頃。其中海龍、磐石兩縣成為省內小水庫、塘壩最多的兩個縣。
1959年,海龍縣開始配套磨盤山水庫(1960年改稱海龍水庫)下的海龍灌區,主要工程有總乾渠兩公里和南北兩乾渠。南乾渠過小楊、中和、四八石,穿長通鐵路直達李爐鄉,長70公里;北乾渠在河北過西玉井、東花園,長34公里,跌入西河。由於兩條幹渠都是沿山開渠,大部分坡水平交入渠,有的“做庫成瓜”,淤積、決口時有發生,後於1966~1968年進行全面改造,變平交為立交,改死“瓜”為活“瓜”。除供水南、北乾渠外,還給下游大柳河沿岸4座攔河壩80多處抽水站補水。1983年補建水電站,總裝機1600千瓦。海龍灌區的總灌溉面積1980年以後穩定在1.10萬公頃,1985年灌溉13133公頃,超設計效益21.6%。1960~1963年,柳河縣在後河上建成姜家店小水電站。 [8] 
1966年,輝南縣在黃泥河上把小(一)型的輝發城水庫擴建成總庫容102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1966~1973年,磐石縣把1957~1965年在富太河上建成的小(一)型柳楊水庫擴建成總庫容191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輝南縣於1969~1973年在蛤蟆河上建成青頂子水庫。1969~1977年,磐石縣在呼蘭河上游建成官馬水庫。 [8] 
此間東豐縣於1965~1966年沿蓮河建成堤防81.20公里(其中左岸45.10公里),保護東豐縣城及103個村屯的6.10萬人口、0.35萬公頃耕地。
1966~1973年,樺甸縣在發別河上建成關門砬子水庫電站。
1958年以後枯水,三統河流域內灌溉用水緊張,1960年,輝南縣着手在三統河上籌建馬鞍山水庫,後因上游柳河縣要求在庫區內建土們子水庫,而馬鞍山庫區又沒有地勘資料證實有否喀斯特的存在,籌建工作遂告停。1970年柳河縣在三統河上土們子壩址建大通溝水電站。 [8] 
三統河在5、6月枯水時常不足1個流量,僅能滿足灌溉用水量的十分之一。1970年連續70天無雨,河水斷流,迫使輝南縣水利局於1971~1973年對三統河上游進行了詳細的查勘設計,再次提出在幹流上建馬鞍山大型水庫,或在支流哈拉河上建小椅山中型水庫兩個方案。前者較後者多蓄水近5000萬立方米,且在防洪、灌溉、發電以及工程量、投資等方面均優於後者,只是馬鞍山水庫淹地325公頃中,有200公頃在柳河縣,而小椅山淹地229公頃,均在輝南縣境內。因缺乏統一領導和全流域統籌兼顧的思想,建馬鞍山水庫方案未能實現,而於1977年在哈拉河上動工修建了小椅山水庫。 [8] 
1970年10月,磐石縣為解決南部5個社、鎮1000~2000公頃水田缺水問題,當時縣領導無視技術幹部的反對,在輝發河左岸虎頭山下動工修建抽水僅1.50立方米/秒、淨揚程共84米、總裝機8台2935千瓦的三級導水站,通過51.50公里的乾渠,將水送到石咀鎮,計劃灌溉水田2400公頃,名曰“萬代幸福渠”。到1976年11月已完成三級導水站和10處計2公里穿山隧洞,2處渡槽計700米,乾渠已挖到磐樺公路,長達41.50公里,共完成土石方137萬立方米,動用131萬工日,國家投資373萬元。1974年試車時最多灌溉水田700公頃,後因輝發河水量不穩定,抽水蓄庫的水損大、電費高、維修管理艱鉅等原因,遂於1979年正式停工,已建工程交由細林公社管理,以致設備和工程連遭毀壞,自行報廢。
海龍、輝南兩縣於1971~1975年按十年一遇防洪標準建成從山城鎮經梅河口、海龍、朝陽鎮至蛤蟆河的輝發河堤防215.50公里(其中海龍151公里,輝南64.50公里),共保護14.15萬人口和10427公頃耕地。
1975~1982年,樺甸縣在金沙河上游建雙楊樹水庫,東豐縣於同期在小柳樹河的支流上將仁合小(一)型水庫擴建成中型水庫。
1978年,通化地區水利設計處完成一統河規劃,提出在輝南、海龍兩縣交界處建三合攔河閘,南乾渠到海龍縣黑山水庫(小〈二〉型),長公里;北乾渠到合心水庫,長37公里。把黑山、合心兩座水庫擴建為中型水庫。兩乾渠建成後可取消下游4座攔河壩和55處小電灌站,水田面積從4500公頃增加到1萬公頃。1979年在三合建成省內第一座橡膠壩,到1985年北乾渠基本建成,當年灌溉水田5000公頃。
1983年,吉林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完成三統河規劃和大沙河規劃。三統河規劃的主要內容是對現有工程配套挖潛,同時新建大甸子、辛家、單家、板石廟、裕民5座小水庫,水田面積在現有基礎上增加7000公頃,達到19730公頃。重點擴建三統河灌區,由1982年實灌4700公頃提高到8000公頃。大沙河規劃的主要內容是在大沙河上建5處攔河壩,5處入庫站(總裝機13台4000千瓦),提取大沙河水蓄入小趙家、迎福、太平河、紅星、野豬河5座小(一)型水庫,增加灌溉水量,將水田面積由1480公頃增加到2930公頃。上兩項規劃,已從1985年開始實施。 [8] 

輝發河蓄水工程

鹼水水庫,1956~1960年建成,在海龍縣在鹼水河上,總庫容1731萬立方米(擴建後為2126萬立方米),設計防洪保護耕地面積2000公頃,灌溉水田1887公頃,1985年實際灌溉面積1813公頃。 [8] 
時家店水庫,1958~1963年建成,在柳河縣在時家店河上,總庫容1504萬立方米,設計防洪保護耕地733公頃,灌溉水田1000公頃,1985年灌溉953公頃。 [8] 
仁合水庫,在東豐縣小柳樹河的支流上,原為仁合小(一)型水庫,1975~1982年擴建成中型水庫,總庫容138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水田340公頃,1985年實際灌溉300公頃。 [8] 
雙楊樹水庫,1975~1982年,樺甸縣在金沙河上游建總庫容121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水田1400公頃,防洪除澇133公頃,1985年灌溉水田133公頃。 [8] 
小椅山水庫,1977年在哈拉河上建成,總庫容4200萬立方米,設計補償灌溉水田9520公頃,水庫發電裝機容量1260千瓦,1985年灌溉水田6400公頃。 [8] 
關門砬子水庫電站,1966~1973年,樺甸縣在發別河上建成,總庫容401萬立方米,總裝機1085千瓦,下游灌溉水田500公頃。 [8] 
官馬水庫,1969~1977年建成,在磐石縣在呼蘭河上游,總庫容1150萬立方米,設計防洪除澇1000公頃,灌溉水田1867公頃,1985年實際灌溉1500公頃。 [8] 
和平水庫,建於1959~1969年,在柳河縣在三統河上游,總庫容1840萬立方米,設計防洪保護耕地3300公頃,灌溉水田1000公頃,1985年實際灌溉面積780公頃。 [8] 
輝發城水庫,1966年小(一)型的輝發城水庫擴建成,在輝南縣黃泥河上,總庫容102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設計灌溉水田700公頃,1985年實際灌溉533公頃。 [8] 
柳楊水庫,在富太河上,原為1957~1965年的小(一)型水庫,1966~1973年,磐石縣擴建,總庫容191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設計防洪除澇1400公頃,灌溉水田1800公頃,1985年實際灌溉840公頃。 [8] 
青頂子水庫,1969~1973年建成,在輝南縣蛤蟆河上,總庫容1802萬立方米,設計防洪除澇2667公頃,灌溉水田1033公頃,1985年實際灌溉20公頃。 [8] 
海龍水庫(龍湖、磨盤湖) 海龍水庫(龍湖、磨盤湖)
海龍水庫(原名磨盤山水庫),位於梅河口市大柳河支流楊樹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積548平方公里,總庫容3.16億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養魚、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灌溉效益尤為顯著。東北淪陷時期,1943年,有關部門曾提出過磨盤山水庫的初步設計,1944年,由偽海龍縣公署組織修建。1958年重建時。 [10] 
龍頭水庫,位於東豐縣橫道河鎮大房村境內小橫道河(輝發河二級支流)下游,控制流域面積45.30平方公里,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養魚。1958年由東豐縣開工興建。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設計,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五百年一遇洪水保壩,總庫容10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654萬立方米。設計灌溉水田800公頃。主體工程有土壩、輸水洞、電站、溢洪道和“引鄰工程”。 [6-7] 

輝發河灌區建設

海龍灌區,位於吉林省梅河口市,是輝發河上游較大的灌區。灌區沿楊樹河和輝發河河谷兩岸分佈,總面積4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0萬公頃。有梅河口市小楊、大灣、花園、山城鎮、中和、黑山頭、四八石、曙光、福民、李爐、灣龍、城南、紅梅鎮等13個鄉、鎮的100個村及東豐縣2個鄉的3個村受益。灌區的主要水源是海龍水庫,同時也利用幾座小水庫和區間徑流作為補充水源。1985年實際灌溉面積1.22萬公頃,其中水田1.15萬公頃、旱澆0.07萬公頃。 [5] 

輝發河水電工程

姜家店小水電站,1960~1963年建成,在柳河縣後河上,總裝機250千瓦,解決了附近孤山子等5個公社的農村用電。 [8] 
大通溝水電站,1970年柳河縣在三統河上土們子壩址建成,總裝機1500千瓦,設計年發電量646萬千瓦時,1985年發電451萬千瓦時。 [8] 
海龍水庫壩後式電站,安裝2台各800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設計年發電量為184萬千瓦時。 [10] 
龍頭水庫電站,為壩後式,設計安裝60千瓦的機組2台。 [6-7] 

輝發河流域概況

輝發河流域大沙河口以上為丘陵台地寬谷地貌,以下為丘陵寬谷地貌。低山丘陵12272平方公里,佔85%,寬谷平地佔15%,多白漿土、暗棕壤和沖積土。流域內有耕地28.96萬公頃,佔總土地面積的20%;林地7475平方公里,佔52%;草地1552平方公里,佔10.1%。有121個鄉、鎮,其中有梅河口市(原海龍縣)和柳河、輝南、東豐、磐石、樺甸等縣城,總人口217.30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有151人,以梅河口市236人/平方公里為最稠,樺甸106人/平方公里為最稀。流域內多年平均徑流量36.48億立方米,每平方公里產水25萬立方米,低於鴨綠江流域和頭、二道江,居省內第四位,屬較足水區。沿河兩岸特別是寬廣河谷地,適於發展水田。河谷外圍的山麓地帶,受人為因素影響,坡面侵蝕嚴重,據1985年吉林省水土保持工作站應用遙感技術調查,東豐等6縣的水力侵蝕面積4465.30平方公里,佔總土地面積的21.6%;五道溝的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53公斤/立方米,平均年輸沙量為122萬噸,是豐滿水庫以上水土流失較重的一條河流。 [8] 
參考資料
  • 1.    河流  .梅河口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1-01]
  • 2.    輝南縣縣誌編纂委員會.輝南縣地名志:輝南縣縣誌編纂委員會,1987:222.
  • 3.    輝南縣縣誌編纂委員會.輝南縣地名志:輝南縣縣誌編纂委員會,1987:213 .
  • 4.    第一節 河流  .吉林省志·自然地理志[引用日期2023-09-15]
  • 5.    第三節 海龍灌區  .吉林省志·水利志[引用日期2023-09-18]
  • 6.    第二節 龍頭水庫  .吉林省志·水利志[引用日期2023-09-18]
  • 7.    第二節 龍頭水庫  .吉林省志·水利志[引用日期2023-09-18]
  • 8.    第二節 輝發河  .吉林省志·水利志[引用日期2023-09-18]
  • 9.    第二節 支流  .吉林省志·水利志[引用日期2023-09-18]
  • 10.    第六節 海龍水庫  .吉林省志·水利志[引用日期2023-09-18]
  • 11.    吉林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 吉林市志 地理志 .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 74-75
  • 12.    吉林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 吉林市志 地理志 .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 70-71
  • 13.    東豐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東豐縣志 .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4 : 70-7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