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娎

鎖定
李娎(1457年—1495年),即朝鮮成宗(조선 성종),朝鮮王朝的第九代君主(1469年—1495年在位),朝鮮世祖李瑈之孫,朝鮮德宗(懿敬世子)李暲之子,朝鮮睿宗李晄之侄,母為昭惠王后韓氏。
李娎生於天順元年七月三十日(1457年8月19日),出生一個多月後,父親懿敬世子過世,世子之位由叔父李晄承襲,李娎則被封為者山君。成化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469年12月31日),睿宗薨,因其長子早夭,次子年幼,李娎奉祖母貞熹王后之命,於當天即位於景福宮勤政門。起初由貞熹王后垂簾聽政,成化十二年(1476年)親政,在位期間頒行《經國大典》,大舉起用士林勢力,擴建了弘文館,完善了司憲府司諫院和弘文館的“言論三司”制度,編修或刊行《國朝五禮儀》《東文選》《東國通鑑》《東國輿地勝覽》等書籍,重視文治,崇儒抑佛,對外則兩次越境征伐女真。在他的統治下,朝鮮國泰民安,因此他被譽為“太平聖君”。 [1] 
弘治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495年1月20日),李娎薨於昌德宮大造殿,享年三十八歲。廟號成宗,諡號仁文憲武欽聖恭孝大王,明朝賜諡康靖,葬於宣陵。
全    名
李娎
諡    號
仁文憲武欽聖恭孝大王(朝鮮上諡);康靖(明朝賜諡)
封    號
者山君(又作乽山君、者乙山君)
廟    號
成宗
所處時代
朝鮮王朝
民族族羣
朝鮮人
出生地
朝鮮漢城
出生日期
1457年8月19日(天順元年七月三十日)
逝世日期
1495年1月20日(弘治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逝世地
昌德宮大造殿
陵    墓
宣陵
在位時間
1469年 至 1495年
前    任
朝鮮睿宗李晄
繼    任
朝鮮燕山君李㦕
主要成就
頒佈《經國大典
擴建弘文館
完善司憲府司諫院弘文館的言論三司制度
主要作品
《瀟湘八景》詩

李娎人物生平

李娎入繼大統

天順元年(1457年)七月三十日,李娎降生於景福宮資善堂(東宮)。他是當時的朝鮮世子李暲的次子,母為世子嬪韓氏(昭惠王后),兄長為李婷(後封月山大君)。李娎出生一個月後,父親李暲就去世了,祖父朝鮮世祖李瑈改立海陽大君李晄為新任世子,但李娎仍被世祖養育於宮中,自幼聰明伶俐,並深受世祖寵愛。 [2]  世祖“每稱其器度,至比之太祖(李成桂)” [3]  ,並曾説:“此兒終作何如人也?”暗示了讓李娎接班的想法。 [4] 
天順五年(1461年)正月,李娎受封者山君(又作乽山君、者乙山君)。 [2]  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迎娶領議政韓明澮之女為妻,也就是他的第一任夫人恭惠王后 [5]  成化四年(1468年)九月,世祖薨逝,李晄即位,是為睿宗,但睿宗在位一年有餘,就在成化五年(146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辰時突然去世,並且沒有指定後嗣。此時第一順位的王位繼承人是睿宗的獨子李琄(後封齊安大君),時年四歲,其次是李娎的哥哥月山君李婷,時年十六歲,最後才是十三歲的者山君李娎。但具有王位指定權的貞熹王后(慈聖大妃)卻以元子(李琄)年幼、李婷多病且李娎曾得到世祖讚許為由,命李娎入宮主喪,成為嗣君,並不待成服,破例於當天即位。申時,李娎穿上冕服,登基於景福宮勤政門。 [3]  貞熹王后之所以“越次而立”,也是因為李娎的丈人是勳舊重臣韓明澮,其影響力遠在安順王后之父韓伯倫與月山君的丈人樸仲善(昭憲王后的外甥)之上,貞熹王后希望得到韓明澮等勳舊勢力在國政上的支持而選擇了李娎。 [6] 
李娎即位後,依慣例遣使上國明朝,告哀請封。明憲宗遂派太監金興、行人司行人姜浩攜誥命、冕服來朝鮮,於成化六年(1470年)五月初一日冊封李娎為朝鮮國王 [7] 

李娎祖母臨朝

由於李娎年幼,貞熹王后以大王大妃的身份垂簾聽政,並委任韓繼美、韓明澮申叔舟具致寬四名勳舊重臣分別兼判吏、兵、禮、户四曹,由於這些大臣從議政府臨時轉移到承政院辦公,以便直接領受大妃旨意,故稱“院相”。通過大妃與院相的緊密合作,確保平穩過渡。而李娎則“一日三御經筵”,即朝講、晝講、夕講,學習儒家經典。 [8]  貞熹王后見李娎“讀書不輟”,曾問:“得無勞乎?”李娎表示:“心自篤好,不知為勞。”可見李娎學習之刻苦。 [9]  不過李娎也並非完全置身於政事之外,起初處理一些司法案件,成化八年(1472年)三月開始聽取其他大小公事,但仍要諮詢貞熹王后才做出裁決。 [8] 
貞熹王后垂簾聽政期間,一面鞏固勳舊勢力,一面確立李娎權威。前者的代表性例子就是在李娎即位後不久就藉口有人想擁立龜城君李浚而將龜城君流放寧海,從而基本肅清了世祖末年牽制勳舊勢力的武人新貴(龜城君以及在睿宗朝被處死的南怡康純等)。 [10-11]  後者的代表性例子就是將李娎的生父懿敬世子李暲追封為王,升祔宗廟,廟號德宗,生母粹嬪亦被尊為仁粹王大妃。由於李娎是入繼睿宗大統,在宗法上是睿宗養子,不宜追崇生父為王,所以此舉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就連院相也“皆謂不可”。 [12]  但在貞熹王后的主導下還是強行尊王祔廟,李娎及其母仁粹大妃的權威都由此得到提升。 [13]  同時,貞熹王后還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廢除了對民眾不便的號牌法、實行“官收官給制”、廢除內需司長利(王室發放的高利貸)等,確保了朝鮮社會的穩定,達到了“國家無事,人民安業”的效果。 [14] 
成化十二年(1476年)正月十三日,貞熹王后撤簾歸政,李娎開始親政。 [15]  由於貞熹王后在李娎即位之初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她去世時,李娎不顧禮法,為祖母行三年之喪,以紀念其功德。 [16] 

李娎廢妃之變

李娎親政之際,恭惠王后韓氏已去世,他開始臨幸後宮淑儀尹氏,在親政那年(1476年)封她為王妃,並得到第一個嫡子李㦕。然而李娎又寵幸嚴銀和鄭金伊兩個後宮,引發尹氏的嫉妒。在爭寵過程中,李娎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月於中宮殿發現一個小箱子,裏面放着砒霜和巫蠱書籍,尹氏聲稱這是宮婢三月所進,三月則招供這是用來害嚴氏、鄭氏等後宮的。李娎與三位大妃為之震怒,召集羣臣,詢問廢妃事宜,並打算降為壽嬪,羣臣反覆請求看在元子(李㦕)的份上饒過尹氏,最終李娎暫時保留了尹氏的王妃地位。 [17-19] 
但李娎和尹氏的關係並沒有絲毫好轉。成化十五年(1479年)六月初一日是尹氏生日,然而這天李娎臨幸某位後宮的寢所,尹氏突然闖入,並將李娎臉部抓傷。 [20-21]  怒不可遏的李娎遂在六月初二日召集羣臣,不聽一切勸阻,正式宣佈將尹氏廢為庶人,趕出宮廷,幽禁私第。同時貞熹王后 [22]  (一説昭惠王后 [21]  )亦頒佈諺教,列舉尹氏罪狀。 [20]  [23-24]  成化十八年(1482年)八月十六日賜死尹氏,以絕後患。 [25] 
尹氏被廢后,李娎立另一位淑儀尹昌年為王妃,是為貞顯王后廢妃尹氏之子李㦕的地位並未動搖,並在成化十九年(1483年)二月立為王世子。 [26] 

李娎起用士林

李娎是朝鮮王朝最崇儒的國王之一,他不僅早年在經筵接受教育,親政以後也繼續展開經筵,不僅與儒臣講論經史,還商議國政。除了經筵政治,以言論三司(司憲府司諫院弘文館)為中心的台諫政治也在李娎在位期間形成,李娎通過提高台諫地位與權利來對勳戚大臣把持的相權加以制衡,出現了王權、相權、台諫權三足鼎立的權力結構。在此過程中,李娎提拔了不少新進士人來掌權台諫權,在朝中形成了士林派,開始牽制李娎即位以來壟斷國政的韓明澮、韓伯倫、鄭昌孫、尹士昕、尹弼商、李克培等勳戚大臣(勳舊派)。
成宗李娎御筆唐詩《山行》 成宗李娎御筆唐詩《山行》
李娎在位時期的士林派主要以金宗直及其門人為主,由於其地域基本盤在慶尚道,故時人稱之為“慶尚先輩黨”。 [27]  金宗直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被拜為弘文館應教,從此進入中央政界,官至刑曹判書、知中樞府事,士林派開始迅速發展,在成化二十年(1484年)以後基本形成一股可以與勳舊派對抗的勢力。除了金宗直以外,這一時期士林派的代表人物還有金訢、表沿沫、曹偉、俞好仁、金諶、楊熙止、金孟性、姜景敍、康伯珍、李義亨、姜謙、周允昌、崔溥、金驥孫等,他們大部分都是金宗直的門人或好友。
李娎雖然大幅提升台諫的地位和權力並將士林派安插其中,但也非一味縱容台諫和士林,他明確警告:“予之所為,卿等動輒言之,若是則權在台諫矣!” [28]  顯示出對台諫權力膨脹的警惕。如果台諫官員強行忤逆自己的意志,他也會將台諫官員集體改差(調職),例如弘治四年(1491年)台諫反對北征的風波(參見“為政舉措-外交” 部分)。到李娎在位後期,他和台諫的衝突越來越多,弘治七年(1494年)五月,圍繞尹壕拜相問題,李娎和台諫展開激烈的正面交鋒,台諫以尹壕為外戚(貞顯王后之父)且無才無德為由強烈反對尹壕出任右議政,李娎則堅持讓尹壕出任,並反問:“台諫之威重於人君,而人君之威反不及台諫歟?” [29]  此後數月間,台諫不斷彈劾尹壕,並批評李娎有“拒諫之漸”。 [30]  可見李娎在位最後一年,國王(王權)與士林(台諫權)的關係已相當緊張,並出現重新傾向於勳舊(相權)的趨勢。

李娎英年早逝

從弘治七年(1494年)八月下旬起,李娎就被痢疾折磨。 [31]  秋冬之際,李娎長期不視朝,又出現浮腫症狀,身體每況愈下。 [32-33]  十二月二十四日午時,李娎薨於昌德宮大造殿,享年三十八歲。 [34] 
李娎自認無功於國,故生前曾表示不上廟號,臨終前也想自己擬定廟諡,還沒想好就去世了。死後羣臣還是為他上了廟號,但表沿沫為首的士林派主張用“仁宗”,尹弼商為首的勳舊派主張用“成宗”,最終燕山君選擇了“成宗”作為李娎的廟號。諡號則是“仁文憲武欽聖恭孝”,明朝賜諡“康靖”(温良好樂曰康,寬樂令終曰靖),葬於宣陵。 [35-36] 

李娎為政舉措

李娎政治

  • 頒行典章
朝鮮世祖年間,編纂了彙總朝鮮王朝典章制度的《經國大典》,睿宗時初步修成,但睿宗還沒頒佈就去世了。李娎繼位後,宣佈從成化七年(1471年)頒行《經國大典》,此後經過數次修改補充,於成化十年(1474年)、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兩次頒佈新版,最終以“乙巳大典”定型,成為朝鮮王朝以後四百年間所遵循的基本典章制度,後世都是在“乙巳大典”的基礎上斟酌損益。 [37] 
另一方面,世宗朝開始編纂的《國朝五禮儀》亦於成化十年(1474年)頒行於世,是為朝鮮王朝禮制之基礎。 [38] 
  • 擴建弘文館
世祖朝罷集賢殿,將其部分職能轉移至藝文館,另設弘文館,但僅限於保管圖書。李娎親政後,於是成化十四年(1478年)擴建弘文館,使之具備之前集賢殿的學術研究機關的職能,並負責國王的經筵,在經筵上討論國事,從而與司憲府、司諫院合稱“三司”,成為朝鮮王朝的言論機關之一。 [39] 
  • 復立留鄉所
弘治元年(1488年),在士林派的推動下,李娎恢復了被世祖革除的基層組織——留鄉所,將留鄉品官組織起來,參與基層管理,士林派藉機推廣鄉射禮鄉飲酒禮,鞏固其社會基礎。 [40] 

李娎經濟

  • 官收官給制
李娎在位時期,改革職田法,實行官收官給制。世祖實行的職田法的徵收方式跟之前科田法大致相同,都是耕種職田的農民直接將田租繳納給受田官員,由此產生“濫收”之弊。李娎即位後,在貞熹王后的支持下,於成化六年(1470年)下令農民將田租繳納給國家,再由國家按應得數量分配給受田官員,通過這種“官收官給制”來大幅減輕農民負擔。 [41] 
  • 役民式
朝鮮之前的徭役制度是每五結田出一人服徭役,每人每年服役時間在10天以上。李娎即位後,於成化七年(1471年)改革“役民式”,規定每八結田出一人服徭役,每人每年服役時間不得超過六天,又規定如果因路途遙遠而服役超過六天,則適當減免來年服役時間,從而減輕百姓的負擔。 [42-43] 

李娎文化

  • 大修書籍
李娎崇尚文治,在位期間編纂並刊行了許多重要書籍。除了《經國大典》和《國朝五禮儀》外,他任內還編纂或刊行了《東文選》《樂學軌範》《東國通鑑》《東國輿地勝覽》等,使朝鮮的文化事業得到充分發展。 [44] 
  • 排斥佛教
與崇佛的世祖相反,李娎是一位排斥佛教的君主。即位之初,他按貞熹王后的要求,指示赴明謝恩使嚮明朝求取佛經,然而遭到台諫儒臣的一致反對,並表示不理解為什麼佛教在那些儒臣口中是“邪道”。 [45]  後來在儒臣的長期影響下,開始轉向排佛。由於世祖優待佛教,許多人出家為僧,人數比肩軍隊,導致軍額不足。李娎於成化十年(1474年)聽從臣下建議,申明禁僧之法。 [46]  成化十三年(1477年),廢止祝壽齋(國王生日時僧人開祝壽齋會的制度)。 [47]  弘治二年(1489年)聽説有應試儒生權季仝在策問中提出“祀佛禳災”,下御書申斥,將他流放平安道邊疆。 [48-49]  最重要的排佛政策是弘治五年(1492年)廢止度僧法,不再頒發僧侶度牒,並搜查各寺無牒之僧,導致朝鮮“中外寺剎皆空”。 [50]  信佛的仁粹大妃(昭惠王后)、仁惠大妃(安順王后)再也無法忍受這種排佛政策,下旨干預,但李娎接受大多數大臣的建議,堅持廢止度僧法。 [51]  由於李娎聽從士林派建議,貫徹排佛政策,造成朝鮮佛風大衰,兩班家的喪禮上不再舉行佛教僧齋,改行儒家禮法。 [50]  總之,因為李娎積極“排抑異端(佛教)”,所以被史臣譽為“千載未有之聖主”。 [108] 

李娎軍事

李娎繼位之初,停止了世祖朝的擴軍政策,廢除以確保軍額為目標的號牌法和軍籍法,裁減了一些軍隊,儘管如此,他任內朝鮮各類軍隊數額合計148449人。 [52]  李娎任內先後於成化十五年(1479年)和弘治四年(1491年)討伐女真,前一次是應明朝要求出兵攻打建州女真,後一次是自行出兵攻打兀狄哈野人女真),其中後者是朝鮮王朝五百年間規模最大的一次出境作戰,但斬獲甚微(參見“為政舉措-外交”部分)。

李娎外交

  • 對明朝(含女真諸部)
李娎在位時期,對明朝的自主意識已不如祖父世祖強烈,因此被認為“事大之誠至矣”。 [36]  李娎即位以前,朝鮮赴明使者常常私下購買弓角。成化十三年(1477年)發生朝鮮使者擅買弓角被明朝錦衣衞逮捕的事件。 [53]  李娎派尹弼商、尹輊出使中國,懇請明憲宗允許朝鮮購買弓角以抗擊女真、倭寇。 [54]  由於朝鮮疏通了明宮中的朝鮮出身宦官鄭同與恭慎夫人韓桂蘭,所以明憲宗破武器輸出之禁而予以批准,允許朝鮮每年從明朝買弓角50副以內。 [55-56]  李娎嫌數量不夠,又在成化十六年(1480年)派韓明澮、李季仝出使明朝,在奏請冊封貞顯王后的同時請求取消弓角購買數額。 [57]  同樣在韓桂蘭等人的協助下,明憲宗將朝鮮購買弓角數額的上限擴大至150副。 [58] 
成化十四年(1478年)八月,朝鮮祝賀皇太子生日的千秋使報告明朝太監汪直將討伐建州女真,明朝有意要求朝鮮出兵協助。 [59]  儘管李克培等大臣反對出兵,李娎也擔心“軍民凋殘”而不願遵命,但認為這樣“於義不可”“中國必怒”而答應出兵。 [60]  成化十五年(1479年)閏十月,明朝遼東指揮高清帶着明憲宗敕書,正式提出出兵助剿的要求,於是李娎命世祖朝曾出兵助明攻建州的魚有沼領兵一萬人西征。 [61]  另一方面藉口天冷,嚮明朝請求推遲師期 [62]  ,並打算在明朝打敗建州女真後再襲擊建州女真,以便保存實力、減少損失。 [63]  十一月,魚有沼派從事官辛仲琚來到漢城,報告鴨綠江冰薄難渡等困難情形,請求罷兵。 [64]  李娎雖一度同意罷兵,表示願意“為民受(明朝之)責” [65]  ,不過隨後就改變主意,要求繼續攻打建州女真,左議政尹弼商認為這會破壞與建州女真的關係,導致邊境不寧,然而李娎認為“與其受責於中朝,寧結怨於野人”,並任命尹弼商為都元帥,負責西征事宜。 [66-67]  台諫聯合反對出兵,但李娎堅持事大之道,不願得罪明朝,最終還是強行出兵。十二月初三日,李娎得知汪直抱怨朝鮮不出兵,便趕緊催促尹弼商出兵渡江 [68]  ,又派都承旨李季仝領兵兩千增援 [69]  ,並嚮明朝解釋失期原因。 [70]  十二月初九日,尹弼商領兵3500人渡江 [71]  ,十三日攻入建州衞,此前建州衞已被明軍掃蕩,再加上被建州女真殘部誤認為友軍,故朝鮮軍輕而易舉地取勝,斬首15人,俘虜22人(包括7名漢族女子),焚燒房屋,十六日全師而還,二十日凱旋漢城。 [72]  李娎大喜,派吏曹參判魚世謙帶着奏本、首級和俘虜赴明獻捷。 [73]  明憲宗則派太監姜玉、鄭同攜敕書與綵緞、白金、紋錦、西洋布等各種賜品來朝鮮,嘉獎李娎的助剿之功。 [74] 
弘治四年朝鮮北征兀狄哈示意圖 弘治四年朝鮮北征兀狄哈示意圖 [75]
雖然李娎協助明朝攻打建州女真,導致朝鮮與建州女真關係一度惡化,但建州女真損失慘重,無力大規模報復朝鮮,故朝鮮的邊境大體保持穩定,成化十九年(1483年)九月,李娎允許建州衞都督李達罕(完者禿)遣子來朝鮮,恢復雙方交往。 [76]  弘治四年(1491年)正月,朝鮮東北邊境外的兀狄哈(野人女真)千餘人越過豆滿江(圖們江),佔領造山堡,慶興府使羅嗣宗將他們趕走,但在追擊過程中戰死 [77]  ;同時又有西北邊境外的建州女真越過鴨綠江,入侵昌洲鎮,雖被擊退,但之後持續騷擾。 [78]  儘管建州女真入侵次數比兀狄哈多,然而李娎擔心攻打建州女真更有可能牽涉到明朝 [79]  ,故選擇與明朝關係疏遠的兀狄哈作為膺懲對象,任命永安道(後來的咸鏡道)觀察使許琮為都元帥,負責討伐入侵造山堡的兀狄哈女真,以雪屠城殺將之恥。 [80]  四月,許琮將入侵造山堡的具體部落鎖定為居住在速平江(綏芬河)流域的都骨和尼麻車兩個兀狄哈部落,並決定在十月中旬出師北征。 [81]  許琮判斷需要15000人的兵力,而李娎則提升至20000人 [82]  ,加上後勤人員合計61000餘人 [83]  ,因此是朝鮮王朝規模最大的一次出境作戰。眾臣尤其是士林派對此強烈反對,但李娎不聽,並強硬表態:“國家受辱於虜而不討,則威靈不振,邊患何時而息歟!” [84]  並將台諫集體改差(調職)、推鞫 [85]  ,又宣佈“敢議北征者,置之大法”。 [86]  許琮於弘治四年(1491年)十月十五日渡豆滿江,在兀狄哈境內(今中國黑龍江省東南部)一番掃蕩,十一月初二日回到朝鮮境內,由於兀狄哈人早就逃走,所以交戰規模很小,朝鮮軍也只斬獲9級,唯一差強人意的就是“全師而還”,是朝鮮王朝前期歷次出兵中戰果最少的一次。儘管李娎承認“未成大捷”,並取消了原定的告廟禮,也沒有通報明朝,但還是嘉獎了許琮以下將士。 [87-88] 
另一方面,騷擾朝鮮的建州女真則於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二十二日的高山裏之戰中被朝鮮軍擊敗,弘治五年(1492年)正月入侵碧潼失敗。弘治六年(1493年)二月,建州三衞致書朝鮮,自稱“金皇帝”,重尋舊好,李娎表示只要建州女真酋長親自來朝鮮就允許修好。 [89]  但此時建州女真酋長已無力約束部眾,此後也沒有再來朝鮮,建州女真與朝鮮的關係因而日益疏遠。
  • 對日本、琉球
李娎在位時期,雖然日本方面的使節頻繁來朝鮮,但由於應仁之亂仍未平息,所以朝鮮派遣對日通信使的計劃擱淺。其後聽説應仁之亂平息,於成化十五年(1479年)派李亨元、李季仝為正、副通信使,走到對馬島時聽説日本又有兵亂,加上李亨元病重,於是終未成行。 [90]  此後一百餘年間,朝鮮再未向日本派過通信使。
李娎在位時期,據記載琉球向朝鮮派遣了13次使節,但除了成化七年(1471年)琉球第二尚氏王朝的尚圓王以第一尚氏王朝的尚德王名義通過日本僧人自端西堂派到朝鮮的使節在琉球文獻《歷代寶案》中可以印證外,其他都無從印證,基本都是日本博多一帶商人冒充的“偽使”(也有學者認為是琉球反尚圓勢力或其他地方勢力冒充的)。這種現象是因為朝琉往來一般以日本人為中介的慣例和朝鮮對琉球使者一貫採取“厚往薄來”的方針而造成的。雖然從世祖末年開始,朝鮮方面就不斷有人質疑琉球使節的真偽問題,但除了成化八年(1472年)自稱琉球“喜裏主”所派的使者因沒有國王符驗而被拒絕接待外,李娎對其他琉球“偽使”都來者不拒,依照國王使的待遇接待這些琉球“偽使”,賞給豐厚的禮物或《大藏經》等。直到弘治六年(1493年)才認真對待這個問題,決定取消“偽使”的國王使待遇,根據情況按巨酋使、對馬特送使或常倭來接待,翌年來的琉球“偽使”就被降格為巨酋使,禮物少了很多。從此以後,琉球“偽使”來朝鮮的頻度大減,中宗以後連“偽使”都不再出現,朝琉兩國轉而以北京為渠道展開護送漂流民等交涉。 [91] 
當時,除了冒充琉球使節以外,日本商人還炮製了子虛烏有的“久邊國”及國主“李獲”(也有學者認為是琉球久米島),於成化十四年(1478年)和成化十八年(1482年)冒充該國使節來朝鮮,但被朝鮮方面識破,第一次只給予巨酋使待遇,其後則拒絕接待(不許入京)。 [91] 

李娎歷史評價

  • 朝鮮王朝實錄》:上聰明英斷,寬仁恭儉,天性孝友,好學忘倦,淹貫經史,射藝書畫亦極其妙。尊敬大臣,禮遇台諫,重惜名器、明慎刑罰。崇儒術,闢異端,子惠黎庶,褒獎節義。事大以誠,交鄰以信。勵精圖治,慎終如始。文武並用,內外交修。南北賓服,四境按堵。民樂生生之業者,二十有六年。聖德至治,雖三代聖王,蔑以尚矣。 [34] 
  • 明孝宗:惟王嗣守東邦,為國蕃翰。恪恭奉職二十六年,終始不渝,朕所嘉尚。忽聞哀訃,悼念良深。茲特諡曰康靖。 [92] 
  • 祁順(明朝使臣):敬人者,人恆敬之,真賢王也。 [93] 
  • 董越(明朝使臣):老學生久聞賢王之德,通經史、達禮義、敬朝廷,今幸目睹,果愜所聞。 [94] 
  • 李肯翊(朝鮮王朝後期學者):①上十三歲入承,篤學仁明,為太平聖君。②上聰明英武,寬仁恭儉,通貫經史,尤䆳於性理之學。至於百家、星曆、鐘律,靡不通曉。孝友出於天性,奉養三大妃,克盡誠敬。待月山大君,恩禮備至。宗親諸親,亦時召見於內,置酒行家人禮,怡怡也。 [1] 
  • 李成茂(韓國學者):太祖以後不斷修明的朝鮮王朝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基礎和體制在他這一代完成,所以廟號就被定為成宗。但隨着太平日久,開始萌發頹廢之風,成宗自己也沉湎遊興,同時賄賂公行。再加上閨房之事引發物議,廢妃尹氏事件最終招來政爭的火種。 [44] 

李娎軼事典故

李娎世祖內定

相傳在李娎九歲那年,與兄長李婷侍奉世祖與貞熹王后(一説在宮中廡下讀書),突然一陣驚雷,震動殿中一柱(一説把一個小宦官霹死了)。貞熹王后、李婷等都大驚失色,世祖和李娎卻紋絲不動。因此世祖對貞熹王后説:“有朝一日要把國事託付給這孩子,不要忘了我的話!” [2]  [95] 

李娎喜遊嗜酒

史載李娎喜歡遊玩,經常不顧台諫勸阻命駕巡遊,遇到好風景,李娎還會下轎坐地,或者命人奏樂跳舞。 [96] 
李娎早年“本不飲一杯酒” [97]  ,但後來越來越嗜好酒色。他每天的日常活動是三次出席經筵、三次問安大妃,然後就召見宗室到後苑射箭喝酒,並大張妓樂,有人認為燕山君後來荒淫無道就是從小受父親李娎耳濡目染之故。 [98] 
一些人對李娎的嗜酒看不下去了,便採取各種方式勸他戒酒。有一次李娎酒酣後,將自己喜愛的玉杯賜給某宗室飲酒,這名宗室喝完後佯裝起舞,將此玉杯打碎,用來勸諫李娎,但李娎也不怪罪。李娎喜歡喝烈酒,有一個老宦官擔心李娎貪杯傷身,便偷偷兑水進烈酒中。李娎喝了後發現不對,質問這名宦官,宦官如實陳述,但被李娎罷黜。 [99] 
李娎不僅嗜酒,而且還喜歡與後宮佳麗一起喝,導致身體受害,有一次他與後宮佳麗喝酒一夜,竟至吐血,將白屏風全部染紅,最終不到四十歲就英年早逝。 [99] 

李娎友愛月山

李娎對宗親非常友好,尤其是親兄月山大君李婷,經常召他入宮宴會,出宮後經常寄去書簡,酬唱詩歌,表達兄弟友愛之情,如“幽亭𣊟流水,高樹俯潺湲。驊騮嘶青草,春在翠微間”“絕壁立千仞,松風鳴未休。憑欄無限意,依約故山秋”“新瓜初嚼水精寒,兄弟情親忍獨看”“問兄何事送羲娥,遙想洋琴與渭歌”“期會親戚,聘招佳妓。義雖君臣,恩則兄弟”等等。 [100] 

李娎忤逆貞熹

癸酉靖難時,有一個宦官立下很大的功勞,世祖御筆恕其三死。李娎繼位後,這個宦官殺人,被判處死刑,宦官拿出世祖的免死御筆,貞熹王后也要求赦免,但李娎説:“先王之教是一時的恩惠,殺人者死是萬世的公法,怎麼可能因為一時的恩惠而廢棄萬世的公法呢?”貞熹王后反對,李娎則不屈不撓,表示如果貞熹王后執意不聽,自己願意退位。最終貞熹王后只好聽從李娎,將此宦官處死。 [101] 
還有一次,李娎拜謁文廟,回來後生病,貞熹王后詢問巫女的意見,巫女説是孔廟中的神靈作祟,貞熹王后便命令宮人率巫女們在文廟大成殿舉行驅邪儀式,被成均館儒生趕走,作法樂器也被打碎。貞熹王后大怒,將這些成均館儒生下獄,準備全部處死,告知李娎。李娎推開枕頭,跳起來説:“我們的太學生徒竟然如此有氣節!”命令全部釋放,並親自召見,賜宴於勤政殿廣場,每人賞胡椒一升。 [102] 

李娎精通書法

李娎以精通書法著稱,他的筆法“嫵媚端重”,頗有趙孟頫之風,又留意於畫畫,每天有空時就揮翰題書,被世人視為珍品。 [103] 

李娎人際關係

李娎有3位王妃、13位有名號的後宮嬪御,後宮數量僅次於朝鮮太宗;有封號的子女30人(子16人,女14人),居朝鮮王朝之首,加上夭折未有封號者,至少有34名子女可考,其親屬成員如下表 [104] 
關係
稱號
姓名
備註
父母
生父
朝鮮德宗
李暲
初諡懿敬世子,後追尊為王
生母
韓氏
初稱粹嬪,後升王大妃,尊號仁粹大妃
養父
李晄
朝鮮王朝第八代君主
養母
韓氏
尊號仁惠大妃
妻妾
王妃
韓氏
本貫清州,韓明澮之女,初封天安郡夫人
齊獻王后
尹氏
本貫鹹安,尹起畎之女,被廢黜並賜死,燕山君時一度復位,諡齊獻王后,中宗再次追廢
尹昌年
本貫坡平,尹壕之女,後尊為慈順大妃
嬪御
昭儀
李氏
成化十九年(1483年)封昭儀,其餘生平不詳
昭儀
金氏
母鄭氏,弘治二年(1489年)被賜奴婢三十二口,其餘生平不詳
淑儀
嚴銀
嚴山壽之女,燕山君時升貴人,甲子士禍時牽連廢妃尹氏事件而被燕山君所殺
淑儀
南氏
南忻之女,母為孝寧大君曾孫女,傳聞為燕山君所烝,中宗時升貴人,後升嬪,徽號不詳
淑儀
權氏
權壽之女,燕山君時升貴人(一説弘治二年升貴人)
淑儀
鄭氏
鄭有義之女,母趙氏是朝鮮太宗之女慶貞公主的外孫女,僅見於《璿源錄》
淑容
鄭仁石之女,燕山君時升貴人,甲子士禍時牽連廢妃尹氏事件而被燕山君所殺
淑容
洪氏
洪逸童之女,洪吉童的侄女,燕山君時升昭容,中宗時升淑儀
淑媛
沈氏
沈末同之女,功臣沈德符的曾孫女,追贈淑容
淑媛
金氏
金碏之女,中宗時升為淑儀,仁祖時追贈明嬪
淑媛
河氏
後升淑儀
淑媛
權氏
後升淑容
淑媛
尹氏
嘉靖十二年(1533年)去世,其餘生平不詳
子女
兒子

李孝信
母不詳,成化十一年(1475年)生,五個月夭折
李㦕
廢妃尹氏所生,後為世子,繼承王位十二年後因荒淫無道而被廢為燕山君


廢妃尹氏所生,成化十五年(1479年)早夭
桂城君
李恂
淑媛河氏所生,弘治十七年(1504年)卒,諡僖靖
李㤚
淑容鄭金伊(貴人鄭氏)所生,甲子士禍時受到母親連累被燕山君下令賜死,諡恭懷
完原君
李𢢝
淑容洪氏(淑儀洪氏)所生,正德四年(1509年)卒,諡昭悼
檜山君
李恬
淑容洪氏所生,正德七年(1512年)卒,諡貞簡
鳳安君
李㦀
淑容鄭金伊(貴人鄭氏)所生,甲子士禍時受到母親連累被燕山君下令賜死,諡貞愍
甄城君
李惇
淑容洪氏所生,正德二年(1506年)捲入謀反事件而被賜死,諡景慜

李堅石
母不詳,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生,早夭
李懌
貞顯王后所生,初封“晉城大君”,被羣臣推戴,成為第11代國王
益陽君
李懷
淑容洪氏所生,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卒,諡順平
李慣
淑媛沈氏所生,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卒,諡章平
李忱
淑容洪氏所生,嘉靖五年(1526年)卒,諡貞愍
全城君
李忭
淑儀權氏(貴人權氏)所生,弘治十八年(1505年)卒,諡肅愍
李悰
淑媛金氏(明嬪金氏)所生,嘉靖四年(1525年)卒,諡孝貞
寧山君
李恮
淑媛沈氏所生,嘉靖十七年(1538年)卒,諡忠僖
雲川君
李𪬦
淑容洪氏所生,嘉靖三年(1524年)卒,諡昭懷
楊原君
李憘
淑容洪氏所生,嘉靖三十年(1551年)卒,諡貞惠
女兒
順淑公主

貞顯王后所生,弘治元年(1488年)早夭,享年十歲左右


貞顯王后所生,皆早夭,因史料不足,無法判斷何者是慎淑公主


惠淑翁主
李秀蘭
淑容洪氏所生,高原尉申沆,胎室志石記載其名為壽蘭
徽淑翁主

淑媛金氏所生,又稱惠慎翁主,嫁豐原尉任崇載(任士洪之子)
恭慎翁主

淑儀嚴銀(貴人嚴氏)所生,嫁清寧尉韓景琛(韓明澮之孫)
慶順翁主
李玉環
淑媛沈氏所生,嫁宜城尉南致元
敬淑翁主
李合歡
淑媛金氏所生,嫁驪川尉閔子芳,是朝鮮宣祖後宮靜嬪閔氏的曾祖母
靜順翁主
李福蘭
淑容洪氏所生,嫁奉城尉鄭元俊
李碧環
淑媛沈氏所生,嫁漢川尉趙無疆
慶徽翁主
李貞福
淑媛權氏所生,嫁鈴原尉尹鼐
徽靜翁主
李福▨
淑媛金氏所生,嫁宜川尉南燮元
靜惠翁主
李承福
淑容鄭金伊(貴人鄭氏)所生,嫁清平尉韓紀
靜淑翁主
李如蘭
淑容洪氏所生,嫁鈴平尉尹燮
淑慎翁主

未記錄在《璿源錄》,僅見於《成宗實錄》,早夭

李娎後世紀念

李娎死後葬於宣陵,位於今韓國首爾特別市江南區,後貞顯王后與他以同原異岡的形式合葬,而恭惠王后則葬於順陵。壬辰倭亂期間,宣陵與李娎之子中宗李懌的陵墓靖陵一同被日軍盜掘,李娎與貞顯王后的遺體都被日軍燒燬。 [105] 

李娎主要作品

李娎的詩文被收錄於《列聖御製》第5—6卷中,共有詩204首,文37篇,是朝鮮肅宗以前留下詩文數量最多的國王。其詩歌主要是與月山大君等王族和臣下的酬唱之作。代表作有《瀟湘八景》詩16首,歌詠中國瀟湘八景,被廣為傳誦。 [106] 

李娎影視形象

類型
名稱
年代
飾演者
電影
燕山君-長恨思母篇
1961
金東園
暴君燕山-復仇快舉篇
1962
於宇同
1985
尹順洪
燕山日記
1988
尹良河
2015
劉長榮
斬王
2017
姜潤
電視劇
思母曲
1972
李默園
1984
韓明澮
1994
樸真星、崔康元、高東賢
張綠水
1995
玄石
1999
李振宇、金旼宇
2007
2012
白成鉉、崔元洪、李泰宇
2017
2017
以上部分參考資料 [10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