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東士族

鎖定
山東士族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概念,它是魏晉以後,特別是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定族姓之後固定下來的歷史概念,是指崤山以東廣大範圍內的門閥士族。山東士族,從地域上説,華山、崤山以東廣大範圍內 [1]  ,是相對於關中、塞外和南方的文化地理概念,而士族則是指在這個地域之內的士族,以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滎陽鄭氏為代表。
唐代史學家柳芳有氏族論:「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 [2]  」。因此,隋唐所謂的山東士族僅指在北朝發展的士族,以崔盧鄭李王為代表。
中文名
山東士族
性    質
一個特定的歷史概念
時    期
魏晉以後
含    有
深厚的儒學傳統
屬    性
門閥士族
包    括
李、崔、盧、鄭、王

山東士族士族特點

士族作為文化家族,其家法門風有其共通之處。首先,具有深厚的儒學傳統;其次,維繫士族家庭人倫親情的核心紐帶則是儒家的禮法倫理傳統。在我國曆史上,家族一直在社會的發展中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弄清楚某一地區的文化發展情況,就必須弄清楚這一地區的一些代表性家族的情況。唐代的山東士族以其文化家族的風貌,起着歷史文化承傳發展和繁榮地域文化的作用。

山東士族隴西李氏

隴西李氏源自於顓頊孫皋陶之後,世為理官,到了周朝時相傳有道家鼻祖老子李耳。其後是秦國的司徒李曇長子隴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其子孫飛將軍李廣是漢朝時的重要人物。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李氏第一位國主。南北朝時隴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斷,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氏清河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併為中原五大高門士族,到了唐高宗時頒佈法令禁止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出了10位宰相。隴西李氏一支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開創了一個文化興盛的偉大時代。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山東士族趙郡李氏

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僅次於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是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趙郡(今河北趙縣)為郡望的著名士族趙郡李氏以戰國名將李牧為始祖。趙郡郡治在今河北趙縣,初後魏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戰國時有名的武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柏人(今邢台隆堯),為趙郡李氏的始祖。
魏晉南北朝時期趙郡李氏隴西李氏清河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併為中原五大高門士族,支派繁多,文化鼎盛,官位顯赫。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大族。到了唐高宗時頒佈法令禁止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趙郡李氏東南西三房始祖為晉朝的李楷。
趙郡李氏在南北朝官位顯赫,在唐朝被列為七姓十家的禁婚家,有多人出任宰相。

山東士族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家族代表為崔業的八世孫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長子崔霸,次子崔琰。這一系大致從崔琰發跡,到北魏初年勢力很盛。崔霸一支不太興旺。崔琰,字季珪,曾任曹魏時尚書、中尉。崔琰有二子:崔諒、崔欽。
崔諒曾任晉中書令,諒子崔遇為後趙特進;崔遇之子崔瑜,為黃門郎崔瑜之崔逞,曾任前秦齊郡太守、北魏御史中丞等職。崔逞有七子:二子早亡,另外五個兒子中又以崔諲、崔禕、崔頤較為有名。
崔諲在劉宋佔據山東時期,曾任青、冀二州刺史。崔禕曾在劉宋為官,北魏佔據青、齊後,崔禕之孫相如進入北魏,曾考舉冀州秀才。崔頤起初曾任北魏太子洗馬,後又升至散騎常侍,再後來又被魏太武帝任命為冀州刺史。
崔欽這一支被稱為清河青州房。崔欽之子崔京,崔京之孫崔瓊,崔瓊之子崔輯。崔瓊曾擔任慕容垂的車騎屬。崔輯時,隨慕容氏南遷青州,崔輯曾任劉宋泰山太守。崔輯有二個兒子,長子修之,次子目連,庶子崔道固。崔修之之子元孫曾擔任劉宋尚書郎。元孫之子崔亮,少年時喪父,先隨母親房氏投依了叔祖崔道固,北魏平三齊後,又被遷往桑乾。後來得到李衝的賞識,被推薦為中書博士。崔目連之子僧祐,曾擔任劉宋輔國將軍,後降北魏。他的弟弟僧淵,曾擔任北魏南青州刺史。崔道固先在劉宋為官,擔任徐、兗二州刺史從事,後又先後擔任過冀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職。後來降北魏後,擔任平齊郡的太守。
天興二年(公元399年),道武帝拓跋珪殺崔逞,崔逞諸子大多逃亡到南方做官。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太武帝拓跋燾崔浩,並盡殺其族人。所以此後所説的清河崔氏,主要是指崔逞南逃諸子後裔與靈茂的後裔,而崔浩的後裔情況後人知道得很少。靈茂後裔從靈茂之子稚寶擔任北魏祠部郎中開始,才在北方政權做官。
到了隋唐時期,崔氏的勢力繼續衰落。特別是在黃巢大起義的打擊下,清河崔氏與其他士族的大族勢力基本上消亡了。

山東士族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博陵郡為郡望的崔姓家族,博陵崔氏在東漢躋身名門,北魏時期雖然門第低於清河崔氏為代表的四姓,但博陵崔氏北齊北周時期全面上升,成為一流士族。唐初修訂《氏族志》,既屬關中集團,又是山東名族的博陵崔氏第二房崔民幹被定為第一等,只是在唐太宗直接干預下才被下調至第三等。在唐朝,博陵崔氏屬於七姓十家的禁婚家範疇,有宰相十五人,其中博陵第二房尤為顯赫,被視為天下士族之冠。

山東士族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世族,起源於山西的太原,從魏晉至唐朝都顯赫非常,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七族列為五姓七族高門。
太原王氏的始祖乃是秦始皇時期的大將王翦。王翦之孫王離後死於鉅鹿之戰。王離之子王威是日後太原王氏之祖、從晉代綿延至唐代。各朝皇族為了鞏固和提高自身地位,曾多次與太原王氏聯姻,或下嫁公主,或娶妃立後。

山東士族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鄭國滅亡後以國為氏。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北魏時與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姓

山東士族范陽盧氏

范陽盧氏,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范陽郡為郡望的盧姓士族
范陽盧氏出自姜姓,為齊國後裔,因封地盧邑(今山東長清縣)而受姓盧氏。秦漢時代,盧氏子孫遷居至涿水一帶之後,定居涿縣。東漢末年,盧植平定了黃巾之亂,盧氏從此起家。南北朝時期,范陽盧氏進一步崛起為一流世族,與與清河崔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合稱四姓,至唐朝有八人入相,仍是山東郡姓的一流門第,有所謂七姓十家之説。
參考資料
  • 1.    “山東” 的由來  .山東宣講網.2011-07-14[引用日期2013-10-27]
  • 2.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九》: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首之。"虜姓"者,魏孝文帝遷洛,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八氏十姓,出於帝宗屬,或諸國從魏者;三十六族九十二姓,世為部落大人;並號河南洛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