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歷史概念

鎖定
歷史概念是人們對歷史事實的概括和總結,它包含着特定的含義。歷史概念的種類有人物、事件、文獻、典籍、法律、制度、著作、會議、黨派、思想、學説等。構成歷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據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中文名
歷史概念
外文名
Historical concept
定    義
是哲學、邏輯學等學科研究的對象
義項名
人們對歷史事實的概括和總結

歷史概念歷史概念的分類

分類(歸類)能力是思維能力發展的基礎,歷史學科中的分類總是從現象向本質的分類發展。能夠自覺地將歷史現象或概念進行合理分類,就能夠按照不同的類型對待它們、分析它們,從而為解決歷史問題奠定基礎。
第一步:瞭解概念類型。歷史概念通常可以分為史實概念與史論概念。史實概念按照歷史事物本身的類型可以分為: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文獻、歷史典章制度與歷史物品、遺蹟等概念;史論概念也可以按照所涉及的學科性質,分為政治學概念(如革命、國家、民族、國際關係等)、經濟學概念(如貿易、關税、生產力、技術等)、文化概念(藝術、文學創作、藝術流派等)、哲學概念(內因與外因、矛盾、必然性、量變與質變等)以及歷史哲學概念(歷史中的時間與空間、史料、史論等)等。有些概念是綜合性的,成為幾個學科共同研究的對象,如民族這一概念,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都可以進行研究。
第二步:弄清分類標準。這個過程中可以做一些雙向練習,如由類型標準來舉例説明,或對列出的概念進行分類,再指出標準。如給上面每一個類型的概念舉出3—5個實例,“歷史事件:鴉片戰爭、抗日戰爭等;歷史文獻:《史記》、《論法的精神》等;歷史典章制度: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等……”再討論分類標準,即瞭解“什麼是歷史事件、歷史文獻、典章制度”。需要説明的是,分類具有多維性與相對性,不要把某一分類看成是絕對的,同一歷史事物有不同的側面、聯繫與層次,各個子類也並非嚴格區別、彼此排斥的。

歷史概念歷史概念的邏輯

1、確定的時空定位
歷史概念所界定的時間、空間、人物、事件等都是確定的。在人們認識能力達到的歷史長河裏都有一個固定的座標。雖然逝者如斯,但“故壘仍在”,研究歷史概念的確定性為的就是給歷史更準確定位。如“改革開放”,雖然開始於1978年,今天人們仍然可以體會到“生於1977/1978”的快樂,30年後,人們更能理解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標誌就是改革開放。1978年因改革開放而獲得了座標意義。
2、歷時性和共時性
歷時性是指歷史概念所界定的歷史事件經歷了產生、發展(或轉變)、結束(完成或消亡)的縱向發展過程。共時性是指歷史概念所界定的歷史事件與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空間等的橫向聯繫。如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根據縱向發展,歷時性經歷了新航路開闢開始形成,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20世紀初期最終形成三個時期。一直到今天,這個市場還在發展呈現出經濟全球化趨勢。根據橫向聯繫我們在探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時,就要注意19世紀中期的共時性問題,如工業革命、政治變革(改革與革命)、殖民擴張、交通運輸的進步等。
3、結構性
所謂歷史概念的結構關係就是指概念自身隨時間變化而演變的時序性結構以及概念與其他概念相關聯而形成的邏輯性結構。如壟斷組織,隨時間演進經歷了私人壟斷→國家壟斷→國際壟斷的時序性結構。壟斷組織又可以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個概念形成因果的邏輯結構。考查歷史概念的結構關係,更能測試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或趨勢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能有效區分不同層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開其差距。很多考生在這種類型的題目面前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