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歷史

(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

鎖定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其含義有三: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過去的事實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説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1-2] 
中文名
歷史
外文名
History
定    義
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
類    別
文化 軌跡

歷史廣義狹義

歷史文物
歷史文物(11張)
歷史學指的是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人類史、鳥類歷史等等。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繫。
一般來説,通常所説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歷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適用於歷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適用於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歷史。 [2] 
歷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歷史是人書寫的,既然是人書寫的,就會夾雜着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樂,所以説,所看到的歷史文字,是夾雜着人的情感的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鑑,借古論今。

歷史引證解釋

1.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經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歷史了。”
黃人《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着個知道她的歷史的僕人。”
3.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金一《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歷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菡子源遠流長》:“歷史在發展着,豐富着。”
4.指歷史學科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 [1] 

歷史探源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説文解字》説:“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説,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歷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
中國的第一部官修編年體通史,是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綱舉則目張,時索則事敍。紀年術語採用一套古老的“閼逄攝提格之歲”時間術語,“閼逄”相當於“甲”,“攝提格”相當於“寅”。至於為何要用一套多音節語言的干支體系,司馬光沒有交代。在《史記》的《曆書》裏面也用到了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司馬遷也沒有交代其來源。經史學家考證,司馬遷和司馬光所使用的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是中國最早的官方時間術語,屬於“皇綱”性質,故而被採用為歷史的紀年詞語,以表示歷史的正統。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曆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1]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歷史相關

歷史史學

美麗西安歷史古城 美麗西安歷史古城
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狹義僅指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繫。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一般來説,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2]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種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説:“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克羅齊所説的意思不是字面意思,他説的意思是歷史只存在於歷史學家對歷史的思想認識之中);
柯林伍德説:“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不列顛百科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百科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今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歷史史學家

歷史學家:研究和記錄歷史的人。

歷史正史

即經過官方編修或認可的歷史,一般較為權威可信。

歷史野史

正史之外帶有傳説性質的歷史。

歷史史書

史書共分為七種類型:
(1)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歷史 ;例如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2)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敍歷史 ;例如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纂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中心,每事各詳記起止,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前後連貫,又不重複。把人物在歷史上活動的年代和所起的具體作用結合具體的歷史事件加以敍述,使讀者既詳其事件的原委,又瞭解人物在事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書體: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體例,起源於“三禮”。按時間分為貫通曆代和斷代的;按體例分為典志體和會要體。
(5)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敍的歷史。例如西漢劉向整理的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戰國策》。
(6)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例如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的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7)通史:不間斷地記敍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歷史雜説

史學究竟是什麼?以上關於史學的定義或解説,雖然在文獻史上大多是近人或今人確定的,但是從邏輯序列上講,它們其實與歷史學自身演進的自然歷史過程和人們對它加以認識的思想史過程是基本相符的。“史有二義”和今人的“活動”説、“學問”或“學術”説與“知識體系”説、“超科學”或“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説、“科學”説,可以看作是分別對應於歷史學在其發展歷程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個時代的客觀存在事實在歷史學家思想上或理論上的表現形式。其中,“科學”説中的一般“科學”説和其他兩種史學解説,分別反映了歷史學第四個發展時代中的前後兩個不同時期;至於後者,更確切地説,是當代史學實踐的客觀存在狀態在歷史學家理論形式上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説,是史學理論工作者對當代史學實踐進行抽象性認識的理論結果。而當今中國歷史學界史學界説紛紜,不過是史學實踐日趨複雜多元的紛亂現實在史學工作者思想上造成認識混亂的切實反映;而且,各自對史學定義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定義者學術背景和研究對象的具體內容的影響。
在如今人的幾種史學的定義中,就中國未來史學的發展而言,比較有意義的是:何兆武先生的“超科學”説、李振宏先生的“具有特殊性、綜合性、整體性、真實性的具體的和實證的科學”説和蔣大椿先生的“整合學”説。其中,李、蔣二説雖各自從不同的分析角度和相同的角度而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得出,但在對歷史學的特性的認識上,實基本一致,因此可作進一步的融合而成為一派之説。就研究狀況而言,未來中國史學本體論研究,如果説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學派的話,那麼,它們無疑是值得援用為學派建立和發展的理論基礎的解説。
因為,歷史學不僅僅是一種活動,不僅僅是專門的學問或學術,也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系,它更是一門在研究對象和任務方面都具有科學性的特殊學科。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來説,它不僅僅是一門一般意義上的科學,它更是一門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科學。

歷史學科

歷史概況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範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着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侷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1] 
1.中國
中華文明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至於現代社會,綿延五千年不斷延續發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響的文明之一。中國古代曾依靠先進文化和發達的生產力建立諸多鼎盛強大的王朝,文化波及歐亞大陸,尤其對東亞各國具有很大影響。西方工業革命後,由於社會制度和生產力的停滯不前,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國開始步入現代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振興中華的道路。
2.西方
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脱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洛(Cicero)稱為“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1] 

歷史科學性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瞭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瞭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瞭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説,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歷史體系

歷史學:對歷史的研究和記錄
考古學:通過實物分析鑑定和研究歷史
歷史哲學:對歷史學方法、目的、規律的研究和探討
年代學:確定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學科
文獻學:對資料文獻的管理和檢索等的研究
古文字學: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學科
新聞學:報告事件發生,社會現象,政治時局等的學科
社會學:研究現代(當代)人類社會與社會生活的學科
考古學:發掘和調查古代遺物和文獻
心理史學:研究歷史事件背後的心理激勵作用
家譜學:研究家庭及其歷史淵源
未來學:對未來的預測和研究
古代天文學:對太空的觀察,計算星象
歷史地理學:研究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對於考古學等提供借鑑

歷史分類

(1)按地域分:世界歷史 、 亞洲史 、 歐洲史 、 非洲史 、 大洋洲歷史 、 美洲歷史、中國歷史等
(2)按時代分:史前史 、 古代史、 近代史 、 現代史等
(3)按學科分:哲學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史學史藝術史 、 電影史 、美術史 、 建築史 、 廣告史、文化史 、 文學史 、 教育史 、 博物館史、經濟史、農業史、自然科學史 、 數學史 、醫學史、交通史等
(4)按種類分:人類歷史、動物歷史、植物歷史、地球歷史等
(5)按研究對象分:個人歷史(即傳記)、畫家歷史、國王歷史等
(6)按歷史的可靠性分:正史、野史、傳説、故事等

歷史研究趨勢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樑。合併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説,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侷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蹟,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理解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範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儘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説,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