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紀事本末體

鎖定
紀事本末體,是指以歷史事件為主的史書體例。紀事本末體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一書備諸事之本末”,二是“一書具一事之本末”。創始於南宋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屬於前者。將重要史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順序編寫,可補編年、紀傳體之不足。
繼其之後有明陳邦瞻的《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清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等。“具一事之本末”者,宋元以後不斷湧現,至明清多為各種“紀略”“方略”。 [1] 
中文名
紀事本末體
定    義
以歷史事件為主的史書體例
性    質
史書的體裁 [2] 
始    創
南宋 ,《通鑑紀事本末

目錄

紀事本末體定義

紀事本末體是指以歷史事件為主體,完整地敍述一個歷史事件始末的史書體例
它克服了編年體記事分散和紀傳體記事重複的缺點,在編年、紀傳、政書三體之外又創立了一種新體裁,從而為史學發展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紀事本末體評價

紀事本末體優點

紀事本末體作為中國史書體裁,始創於南宋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其後有明朝陳邦瞻的《宋史紀事本末》、清朝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李有棠的《遼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等。其優點是每一歷史事件獨立成篇,各篇按時間順序編寫,能夠完整地反映歷史事件的全過程,可補編年體紀傳體之不足。缺點在於不能表明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繫。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曾誇獎它“經緯明晰”“一目瞭然”,意即脈絡很清楚,“實前古之所未見也”。這種書寫起來不容易,寫書人得遍覽史籍,爛熟於胸,下筆時才有把握,不致有遺漏,所以它的史學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紀事本末體與編年體紀傳體,合稱為“古代三大史體”。紀事本末體,每事一題,為一專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時間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優點,詳於記事,便於閲讀。

紀事本末體不足

紀事本末類史書,以事為題,事與事之間缺乏聯繫,讀者無法從中尋出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是其缺點。

紀事本末體發展脈絡

紀事本末體創立

紀事本末這個體裁出現於宋代。南宋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正式創立此種體例。
當時有個叫袁樞的人,很喜歡讀《資治通鑑》,但是“苦其淵博”,也就是説雖然覺得寫得不錯,但內容太雜。於是他就“區別其事,而貫通之”,把同一事件的相關內容從不同的時期裏提出來,然後連貫敍述成一個整體。他把各個事件的敍述合在一起成書,因為書的內容來自於《資治通鑑》,便取名為《通鑑紀事本末》。這部作品共42卷,記錄了239件事,時間可上溯至三家分晉,下至後周世宗時期。
後來這本書被一個當官的發現了,呈給當時的皇帝宋孝宗。皇帝大加讚賞,發文件讓大家熟讀,而且感嘆地説:“治國之道,都在這本書裏了。”

紀事本末體發展

紀事本末體 紀事本末體
其後,用此體改編或創作的史書很多,如:[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張鑑西夏紀事本末》、[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近人黃鴻壽《清史紀事本末》等,貫通古今,自成系統,這是朝代的紀事本末。
另外,清代每一重大軍事、外交行動結束,將有關詔諭奏報按時間順序彙編成書,稱為方略。《四庫全書》也將其列入“紀事本末體”內,這是專史的紀事本末。總計29種方略,可分為3類:一類為平定叛亂,削除地方割據勢力,統一和鞏固邊疆的活動;一類為鎮壓農民和少數民族起義起事的;一類為處理外交洋務問題的。

紀事本末體相關書目

書名
作者
起始
終止
[清]馬驌
開闢原始
秦亡
春秋
通鑑紀事本末前編
[明]沈朝陽
盤古之始
周復分東西
[宋]袁樞
三家分晉
世宗徵淮南
太祖代周
明玉珍據蜀
太祖皇帝受禪
高宗南渡
太祖代周
文謝之死
太祖肇興
耶律達實之立
帝基肇造
官努之叛
[明]張鑑
得姓始末
夾攻覆亡
江南羣盜之平
諸帥之爭
太祖起兵
甲申殉難
南明
南明
[民國]黃鴻壽
滿洲初起
民軍起事及下詔辭位
注1:僅列太古至清亡紀事本末體史書十五部,互為參詳,未列“紀略”“方略”類及其它紀事本末體史書。
注2:明史紀事本末》有《補遺》、《補編》,中華書局版有收錄。
注3:因史書體裁為紀事本末體,故起止以事件為標誌,表中起止事件均為原書篇名。
參考資料
  • 1.    夏徵農,陳至立.《辭海(第六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 2.    紀事本末  .漢語詞典[引用日期20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