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別體

鎖定
國別體,是一種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敍歷史事件的史書體例。《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國約427年的史實。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史官編纂成書
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得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西漢後期的文學家劉向校理羣書,加以整理,去其重複,得33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燕、趙、魏、韓、宋、衞、中山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
中文名
國別體
創作年代
春秋戰國時期
內    容
記敍歷史事件
代表作品
《國語》、《戰國策》

國別體基本釋義

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敍歷史事件的史書體例

國別體相關書籍

國別體國語

國語》:舊傳春秋時左丘明撰,現一般認為是先秦史家編纂各國史料而成。
全書共21卷,分為《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八個部分,《晉語》最多。全書起自周穆王,終於魯悼公,以記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各國貴族言論為主,因其內容可與《左傳》相參證,所以有《春秋外傳》之稱。
國語》的思想比較駁雜。它重在記實,所以表現出來的思想也隨所記之人、所記之言不同而各異。如《魯語》記孔子語則含有儒家思想;《齊語》記管仲語則談霸術;《越語》寫范蠡尚陰柔、持盈定傾、功成身退,帶有道家色彩。《國語》與《左傳》、《史記》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類評語。所以作者的主張並不明顯,比較客觀。
國語 國語
文學價值説,《國語》雖不及《左傳》,但是比《尚書》《春秋》等歷史散文還有所發展和提高,具體表現為:①作者比較善於選擇歷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論,來反映和説明某些社會問題。如《周語》“召公諫弭謗”一節,通過召公之口,闡明瞭“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著名論題。②在敍事方面,亦時有縝密、生動之筆。如《晉語》記優施唆使驪姬讒害申生,《吳語》和《越語》記載吳越兩國鬥爭始末,多為《左傳》所不載,文章波瀾起伏,為歷代傳誦之名篇。又《晉語》記董叔將娶於範氏,似絕妙的諷刺小品。③所載朝聘、饗宴、辯詰、應對之辭。有些部分寫得較精練、真切。由於原始史料的來源不同,《國語》本身的文風不很統一,誠如崔述所説:“周魯多平衍,晉楚多尖穎,吳越多恣放。”(《洙泗考信錄·餘錄》)
現存最早的注本,是三國時吳國韋昭的《國語解》(其原序中提及東漢以來各家注本均已散佚),有天聖明道本(宋明道二年取天聖七年印本重刊)和公序本(宋代宋庠《國語補音》本,庠字公序,故稱)。其後有清代洪亮吉《國語韋昭註疏》、汪遠孫《國語校注本三種》、董增齡國語正義》及近人徐元誥國語集解》。

國別體戰國策

戰國策 戰國策
戰國策》(英文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國別體史學名著。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衞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34萬字。《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