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是中國清末中小學學科名稱。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制定的《欽定學堂章程》規定蒙學堂、小學堂、中學堂及相當於大學預科的高等學堂均設此科。但高等小學稱本國史學,中學堂及相當於大學預科的高等學堂稱中外史學。蒙學堂 4 年,依次講授“歷代國號、帝王世系”、“歷代帝王年數、建元”、“歷代興亡之大事”、“歷代疆域及分割之情狀”等,小學堂依次講授各朝各代歷史大略,中學堂講授外國曆史及“外國史法沿革之大略”, 高等學堂講授中外史制度異同、治亂得失和經濟史等。二十九年《奏定學堂章程》公佈後,各級學校的史學課均改稱歷史。
[1]
- 中文名
- 史學
- 外文名
- history
- 別 名
- 歷史學
史學史學簡介
編輯亦稱“歷史學”。是社會科學的一個部門。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性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認為,史學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其主要任務是按照時代順序,運用具體歷史事實,闡明並揭示從原始公社制經過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進到社會主義並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歷史發展的規律。歷史的記載和編纂,很古已出現。自古以來,世界各國家、各民族出現過許多有名的歷史學家,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著作,積累了豐富的歷史資料,也表述了各種史學思想、觀點以及治史方法。這些從不同角度對人類進步所作的記錄,乃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歷史理論和史學觀點,就其主流而言,基本上是從保護剝削階級利益的立場出發的。
史學產生
編輯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他們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闡明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從而揭示了各種社會經濟形態循序發展的一般過程,並且有力地論證了生產鬥爭、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人民羣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這樣,歷史學才開始成為科學(參見“歷史科學”)。
史學主要特點
編輯一、它們只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卻不瞭解以至否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史學出版圖書
編輯史學研究對象
編輯舉凡人類社會發展史和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歷史,從遠古到現代都可作綜合的、分期的或分類的研究。概述史學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史學概論,研究史學本身之發展的史學史,研究史料及其運用方法的史料學等等,均可包括在史學範圍之內。史學包括解釋學史學、史學理論、泛史學、國別史、結構史、專題史、新史學、微觀史、史學史、口述史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