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范陽盧氏

鎖定
范陽盧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封地盧邑而受姓盧氏 [1-4] 秦漢時期盧氏子孫遷居至涿水一帶後,定居在涿縣(今河北涿州市),曹魏時置范陽郡而涿縣屬之,後世遂稱“范陽涿人”(即范陽盧氏由來)
始祖盧植儒學顯名東漢 [5]  ,肇其基業,三國盧毓位至曹魏司空 [6]  ,其後盧欽盧珽盧志盧諶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時,盧玄“首應旌命”入局朝廷,太和改制入“盧崔鄭王四姓高門 [7]  [80]  ,號稱“北州冠族” [8] 北魏分裂後,盧靖三子分別擔任西魏北齊北周三國帝師 [9]  ,唐代位列七姓十家 [10-11]  ,出宰相八人 [12]  ,與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合稱“崔盧”。
中文名
范陽盧氏
外文名
Fan Yang Lu shi
別    名
岡頭盧 [13] 
祖居地
范陽郡涿縣(今河北涿州
存在時期
東漢至北宋
特色家學
周禮》《儀禮》《禮記
著名人物
盧植、盧照鄰、盧惠能

范陽盧氏姓源

盧氏源出姜姓,是齊太公的後裔,太公之後齊文公子高,高孫傒任齊國上卿,因輔佐齊桓公有功而被封於盧邑,後世便以邑名為姓,稱為盧氏。 [79]  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齊,盧、高二氏被逐趕,離開盧邑後,盧氏族人散居於燕、秦二國之間,主要一支聚居於燕地 [14]  ,秦代有五經博士盧敖,其子孫後遷至涿水之上,定居在涿縣,因涿縣後屬范陽郡,遂為范陽涿人。

范陽盧氏地望

范陽盧氏家族世居涿縣(今河北涿州),因涿縣屬范陽郡(漢代時為涿郡)管轄,士族稱郡望,故得名“范陽盧氏”。涿縣原為燕國之涿邑,在春秋戰國時代便是“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之一 [15]  ,這裏一馬平川,良田沃野,是有名的膏腴之地,荊軻刺秦王時獻的燕國“督亢”地圖就位於這一帶 [16-17]  。范陽盧氏在這裏世代耕讀,子子孫孫繁衍生息,成為舉世聞名的望族。 [18] 

范陽盧氏發展

范陽盧氏的始祖為東漢名儒盧植,是歷史上配享孔廟的二十八位大儒之一,名列中華民族古聖先賢之中。盧植早年師從經學大師馬融太尉陳球,與鄭玄管寧華歆是同門師兄弟 [19-20]  ,學成之後曾在緱氏縣山教導劉備公孫瓚 [21-23] 黃巾之亂爆發時,盧植設計剿滅了黃巾軍 [24]  ,當董卓作亂要廢立漢帝時,只有盧植敢據理力爭。董卓要殺盧植,議郎彭伯對董卓説:“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董卓聽了彭伯的話,不敢對盧植下殺手,只能讓盧植告老還鄉 [25]  ,盧植辭官後歸隱上谷郡軍都山 [26-27]  ,“天下最強諸侯”的冀州牧袁紹請他出山做為自己的軍師 [28] 初平三年軍師盧植逝世,下葬時僅以單帛附體 [29]  ,《後漢書》評價:“風霜以別草木之性,危亂而見貞良之節,則盧公之心可知矣”。
魏武帝曹操也十分仰慕盧植,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伐烏桓,途經盧植的家鄉涿郡,告當地守令:“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在東漢末年社會的劇烈動亂中,盧植作為中流砥柱、儒宗人望,其學問膽識、功勳業績與品德風範,有着廣泛的影響,為世所公認的楷模,因此奠定了盧氏後來作為“北州冠族”“范陽郡望”的基礎,開創了范陽盧氏“代代出名士”的基業。
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後裔均為官宦世家,書香門第,范陽盧氏一直是“聲高冠帶,為世盛門” [30]  、“閨門之禮,為世所推” [31]  。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女也要找范陽盧氏成親,史稱“一門三主,當世以為榮” [32]  。唐代,李世民言四海大姓:“崔、盧、王、謝” [33]  ,范陽盧氏與清河博陵崔氏並稱,仍被視為天下一流高門 [34-36]  ,但整體已經衰落。經唐末五代變遷,至北宋基本消亡。

范陽盧氏房支

  • 南祖,西晉司空從事中郎,後趙侍中、中書監盧諶長子盧勗的後裔,號稱“南祖” [37]  [38] 
  • 北祖,西晉司空從事中郎,後趙侍中、中書監盧諶第四子盧偃的後裔,號稱“北祖” [37]  [38] 

范陽盧氏南祖房支

  • 南祖大房,始祖不詳,唐朝盧耜、盧公弼的墓誌均記載兩人出自南祖大房

范陽盧氏北祖房支

北祖四房
盧偃曾孫北魏平東將軍、青州刺史、固安惠侯盧度世生有四子,分為四房 [39] 
  • 北祖大房,盧度世長子秘書監、固安懿伯盧淵的後裔,號大房(陽烏房 [40-41] 
  • 北祖第二房,盧度世次子議郎盧敏的後裔,號第二房 [42] 
  • 北祖第三房,盧度世第三子散騎常侍、鎮西將軍、雍州刺史盧昶的後裔,號第三房 [43] 
  • 北祖第四房,盧度世第四子光祿大夫盧尚之的後裔,號第四房 [44] 
北祖帝師房
盧偃玄孫北魏太常丞盧靖三個兒子,分別擔任了魏、齊、週三國帝師 [9]  ,其中盧景裕為北齊神武帝高歡諸子(北齊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的老師 [45-46] 盧辯西魏文帝元寶炬諸子(西魏廢帝元欽、恭帝元廓)的老師 [47] 盧光為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老師 [48]  ,家族因此號稱帝師房 [49]  ,分為四房 [50] 

范陽盧氏禁婚家

唐朝顯慶四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范陽盧氏有三家位列其中。 [51-53] 

范陽盧氏定著房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盧氏世系的末尾並沒有提及“盧氏定著房”的情況,與其他世家大族“定著房”通例不合,毛漢光據此推測除北祖四房以外,范陽盧氏還有定著房定著支,但在唐朝未見拜相。

范陽盧氏門第

北齊釋曇剛所撰的《山東士大夫類例》中,范陽盧氏某房被釋曇剛評定為甲姓第一甲門之首 [55-56] 

范陽盧氏唐朝科舉

在唐朝興元元年(784年)至乾符二年(875年)的九十二年中,有兩年停了科舉,在剩餘的九十年中,范陽盧氏考中進士科者有116人,進士科以外的科目還沒算入在內。但是世人都説范陽盧氏沒有主考官,唐朝建立之後只有景雲二年(711年)的考功員外郎盧逸掌管貢舉考試,之後就沒後繼者了,韋保衡常覺得奇怪。鹹通十三年(872年),盧莊為近侍次官,韋保衡打算任命他執掌禮部,可是盧莊在七月份去世。宰相盧攜當時在中書門下,認為是本族的恥辱。廣明元年(880年),盧攜下堂帖將陝州中丞盧渥追回朝主持考試。帖經考試後,黃巢攻入長安,唐僖宗逃到蜀中,侍郎韋昭度在當地代替盧渥主持,放榜十二人。 [57-59] 

范陽盧氏家學

范陽盧氏自東漢盧植以後,以儒學傳家,奠定了以“三禮”為特色的家學基礎,湧現出了不少經學家、史學家、詩人、書畫家、道家和佛家。范陽盧氏家族好學雅文,著作宏富,留下了一大批詩文著作,其在家學上的成就集中體現於儒學、文學、 書畫、史學四個方面。 [60] 
三禮傳家、通經致仕
在儒學方面,范陽盧氏首推第一大儒盧植,其經學上的成就體現在所作《尚書章句》和《三禮解詁》上。盧植還是中國文字反切學的鼻祖,在文字學音韻學上的造詣為後世學者稱道。盧植在方誌學上也有濃重的一筆,其所撰《冀州風土記》堪稱中國地方誌的開山之作。盧植以正直的品格、超羣的才學以及不朽的功勳,開創了范陽盧氏成為北方名門望族的基業。范陽盧氏中有不少人都飽讀詩書,精通禮儀。如西晉盧諶“清敏有理思,好《老》、《莊》,善屬文,撰《祭法》,注《莊子》,及文集十卷”;盧道將涉獵經史,風氣謇諤,頗有文才,為一家後來之冠;盧晏一支“博學,善隸書,有名於世”;盧溥支“兄弟俱以文章顯”;盧輔支“專為經學”、“博通經籍”;盧誕“儒宗學府”,為諸王師,拜國子祭酒盧光“性温謹,博覽羣書,精於《三禮》,善陰陽,解鐘律,又好玄言”。還有盧昌衡盧道裕盧道虔盧義僖盧昶盧元明等,在禮學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自盧植以後,“三禮”之學一直成為范陽盧氏的家學,並且在“三禮”的研究上有不少成就。
學綜經史、續寫春秋
盧懷仁著文宏富,撰有《中表實錄》。史載盧懷仁“性恬靜,蕭然有閒雅緻。所著詩賦銘頌二萬餘言,撰《中表實錄》二十卷。懷仁有行檢,善與人交。與琅邪王衍隴西李壽之情好相得”。其子盧彥卿,有才學,仕隋位御史,“撰《後魏紀》三十卷。貞觀中,位石門令、東宮學士”。北周盧柔,“除從事中郎,與郎中蘇綽共掌機密。累遷中書侍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後為黃門侍郎,遷中書監。周文知其貧,解衣賜之。周孝閔帝踐阼,拜小內史大夫,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卒於位。所作詩、頌、碑、銘、檄、表、啓行於世者數十篇”。盧承基等人蔘與了《晉書》的編撰,《唐會要》卷六三載“貞觀廿年閏三月詔以主中盧承基等分撰《晉書》”。盧庇在“春秋學”上造詣頗深,竇羣曾師從盧庇傳《春秋》,《新唐書》卷一七五《竇羣傳》載“(竇)羣兄弟皆擢進士第,獨羣以處士客隱毗陵。母卒,齧一指置棺中,廬墓次終喪。從盧庇傳啖助《春秋》學,著書數十篇”。可見盧庇是竇羣的老師,竇羣跟從盧庇研習《春秋》學。大才子盧藏用曾經注補《戰國策》。
盧氏詩人、蜚聲文壇
在文學上,范陽盧氏成就斐然,文人墨客不絕如縷。西晉盧欽所著“詩賦論難數十篇,名曰《小道》”。盧元明“作史子雜論數十篇,諸文別有集錄。少時,常從鄉還洛,途遇相州刺史、中山王熙。熙,博識之士,見而嘆曰:‘盧郎有如此風神,唯須誦《離騷》,飲美酒,自為佳器。’遂留之數日,贈帛及馬而別”。盧正言之第五子盧先之“開元中登進士第,嘗賦銅爵妓詩,為時人所諷詠”。文學各門類中,范陽盧氏最為顯著的要數詩歌了,范陽盧氏一門出了諸多傑出的詩人,如隋代詩人盧思道,“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盧綸,以及盧仝、盧鴻、盧象、盧峻、盧延讓等。盧思道的詩長於七言,對仗工整,善於用典,氣勢充沛,語言流暢,已開初唐七言歌行的先聲,在北朝後期和隋初有較高地位。代表作《聽蟬鳴篇》抒發客愁鄉思,譏諷長安權貴繁華輕薄的生活,詞義清切,寄託較深,曾受到庾信的讚賞。《從軍行》描寫徵人思婦的離愁別緒,諷刺武將邀功求賞,是一首較好的邊塞詩。盧思道的文以《勞生論》為最著名,文中揭露北齊、北周官場中趨炎附勢之徒的醜態,頗為生動傳神,被錢鍾書譽為北朝文壓卷之作。與王勃楊炯駱賓王齊名的盧照鄰,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初唐四傑”。盧照鄰有文集二十卷,寫下了許多歌行體詩歌,寓意深刻,辭藻優美,韻味無窮,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盧仝,是范陽盧氏中又一著名詩人,號為玉川子。盧仝詩作別具一格,《唐才子傳》雲:“唐詩體無遺,而仝之所作特異,自成一家,語尚奇譎,讀者難解,識者易知。後來仿效比擬,遂為一格宗師。”
墨香盈門、世代工書
書法也是范陽盧氏家傳之學,盧氏一門有不少書法大師。《晉書》稱盧志善書,素法鍾繇。其子盧諶也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魏書》卷二四《崔玄伯列傳》雲:“玄伯祖悦與范陽盧諶,並以博藝著名。諶法鍾繇,悦法衞,而俱習索靖之草,皆盡其妙。諶傳子偃,偃傳子邈;悦傳子潛,潛傳玄伯。世不替業,故魏初重崔盧之書。”可知盧氏書法在魏晉已經聲名遠播。

范陽盧氏著名族人

唐至北宋宰相
其他人物
姓名
事蹟
東漢海內儒宗之大儒,參與平定黃巾之亂,續寫《東觀漢記
曹魏司空,盧植幼子,歷仕五朝,成語“畫餅充飢”的由來
西晉中書監,成都王司馬穎的首席謀士,為“八王之亂”中的風雲人物
東晉天師道領袖,發動“盧循孫恩之亂”,割據嶺南,沉重打擊了東晉的腐朽統治
北魏著名書法家,世代家傳鍾繇書法,代京宮殿,多其所題
西魏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周明帝宇文毓的老師,擔任北周諸王師
隋朝著名詩人,時稱“八米盧郎”,開初唐“七言歌行”先聲
隋朝內史令、涿郡公,隋末“七貴”之一,輔佐隋恭帝楊侗
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李元裕稱“此吾之相如(司馬相如)也”
唐代著名詩人,精於邊塞詩,“大曆十才子”之一,著有《盧户部詩集
唐代著名詩人,“仙宗十友”之一,成語“終南捷徑”的由來
唐代著名詩人,詩體為一格宗師,好品茶而被尊稱為“茶仙
唐代書畫家,工山水樹石,與王維相埒,作品《草堂十志圖》傳世
禪宗六祖,被西方學者尊為“東方三大聖人”之一,“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范陽盧氏逸事

西晉時,范陽盧志曾在大庭廣眾之下問吳郡陸機:“陸遜陸抗是你的什麼人。” 陸機回答:“就像你和盧毓盧珽的關係”,他弟弟陸雲變了臉色,從屋裏出來以後,對哥哥説:“何必如此,他可能真不知道”,陸機嚴肅説道:“我父親和祖父名揚四海,難道會有人不知道,鬼兒子當着我們的面直呼他們的名諱,敢如此無禮。” [62-63]  ,南朝劉孝標註解《世説新語》時引用了《孔氏志怪》的記載,解釋了“鬼兒子”的由來 [64-65]  ,原來范陽盧氏在盧植以前世系無明確記載,但當時世上流傳着一個説法:盧植的先祖叫做盧充,二十歲時出門打獵,誤入了崔少府的墳墓,還和他的亡女成了親,生下了一個男孩,盧充將他撫養長大,後來盧充的兒子成了大器,歷任俸祿二千石的郡守,子孫後代也都做官,他的後代盧植,字子幹,聞名天下。 [65] 

范陽盧氏世系表

范陽涿縣盧氏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漢尚書、北中郎將
魏司空、容城成侯
晉侍中、尚書、衞尉卿
晉中書監、武強侯
後趙侍中、中書監
盧偃(北祖)燕營丘太守
盧勗(南祖)
盧凝
盧融
盧徵
盧謐
-
盧詵
盧皓 晉尚書
盧綝 晉尚書郎
晉尚書僕射、大梁元侯
晉太子舍人、大梁侯
-
盧簡
-
盧藩 容城侯
參考文獻:《新唐書 [66]  、《後漢書 [67]  、《三國志 [68]  、《晉書 [69]  、《資治通鑑 [70] 
注:詞條內各表中的“△”符號表示人物不詳

范陽盧氏北祖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燕營丘太守
范陽太守
北魏中書侍郎、固安宣侯
北魏平東將軍、固安惠侯
盧淵(北祖大房) 北魏秘書監、固安懿伯
盧敏(北祖第二房) 北魏議郎
盧昶(北祖第三房) 北魏吏部尚書、鎮西將軍
盧尚之(北祖第四房) 北魏光祿大夫、前將軍
盧巡
-
盧昭
北燕僕射
盧珉
北魏幽州別駕
盧靖(北祖帝師房),北魏太常寺丞
盧同,北魏驃騎將軍、儀同三司、章武孝穆伯
盧璧,北魏下邳太守
盧琇,北魏安州刺史
盧闡
-
參考文獻:《北史 [71]  、《魏書 [72]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
盧輔一支世系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北魏幽州別駕
北魏太常丞
盧景融
北齊幽州治中
盧長諧
隋懷州司兵參軍
盧大寶
唐鄆州壽張縣令
盧延慶
唐騎都尉
盧季瑗
盧季瑾
盧季珣
盧延祚
唐宣州涇縣令
盧伯璠
盧伯珣
盧景祚
北魏司空掾
隋內史令
-
北周大將軍
盧慎
北周范陽郡公
-
盧詮
北周儀同三司
北周燕郡簡公
隋燕郡公
北魏國子博士
-
北魏章武孝穆伯
北魏儀同三司
盧筠
北齊青州中從事
北魏下邳太守
東魏儀同三司
北魏安州刺史
-
參考文獻:《周書 [73]  、《隋書 [74]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

范陽盧氏南祖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盧勗
後燕徵北大將軍
盧澤
盧洪
北魏幽州中正
盧崇
北魏驃騎府法曹參軍
西魏儀同三司
隋朝禮部尚書
盧玄成
盧義方
盧法壽
盧義丘
盧義恭
盧仲義
北魏幽州別駕
盧子規
北魏尚書郎
北齊太子舍人
-
盧子正
-
盧幹
北魏幽州主簿
盧讓
北魏尚書郎
北魏太學博士
-
北魏太尉屬
北齊儀同三司 [75] 
-
東晉徵虜將軍
-
參考文獻:《晉書 [76]  、《北史 [77]  、《隋書 [78] 

范陽盧氏其他信息

盧晏一支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盧敞一支
一世
二世
三世
盧敞
參考資料
  • 1.    《潛夫論·志氏姓》:“及齊之國氏……盧氏,皆姜姓也。”
  • 2.    《世本·氏姓篇》 “盧氏,齊公族高溪,食採於盧,因姓盧氏 。”
  • 3.    《元和姓纂》:“盧,姜姓。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孫溪,食採於盧,因姓盧氏。”
  • 4.    《通志·氏族略第三·以邑為氏》:“盧氏,姜姓,齊太公之後也。齊文公之子高,高之孫溪,食採於盧,今齊州盧城是也,因邑為氏。秦有博士盧敖,子孫家於涿水之上,遂為范陽涿人……”
  • 5.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9-11-12]
  • 6.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9-11-12]
  • 7.    《資治通鑑》:“魏主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鹹納其女以充後宮。”
  • 8.    《北齊書·列傳第十四》:“ 盧文偉,字休族,范陽涿人也。為北州冠族。”
  • 9.    《元和姓纂·卷三》:“偃中子昭,昭元孫辯、景裕、景先,為魏、周、齊三國帝師。”
  • 10.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婚)。”
  • 11.    《資治通鑑》:“李義府為其子求昏不獲,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壬戌,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昏姻。”
  • 12.    《新唐書·卷七十三·表第十三》  .國學導航.2019-11-12[引用日期2019-11-12]
  • 13.    唐李肇《唐國史補》捲上:“四姓唯鄭氏不離滎陽,有岡頭盧,澤底李,土門崔,家為鼎甲。太原王氏,四姓得之為美,故呼為鈒鏤王家,喻銀質而金飾也。”
  • 14.    《新唐書》卷七十三:“盧氏出自姜姓。齊文公子高,高孫傒為齊正卿,諡曰敬仲,食採於盧,濟北盧縣是也,其後因以為氏。田和篡齊,盧氏散居燕、秦之間。秦有博士敖,子孫家於涿水之上,遂為范陽涿人。”
  • 15.    《鹽鐵論·通有篇》:“燕之涿、薊,趙之邯鄲,魏之温、軹,韓之滎陽,齊之臨淄,楚之宛丘,鄭之陽翟,三川之兩週,富冠海內,皆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居五諸侯之衢,跨街衝之路也。”
  • 16.    《通典·卷一百七十八·州郡八·古冀州上》:范陽(漢涿縣。在範水之陽。漢涿郡故城亦在此。又有漢廣陽國城,亦在西南。有督亢陂,溉田膏腴,荊軻獻圖於秦。)
  • 17.    《北齊書·列傳第十四·盧文偉傳》:盧文偉,字休族,范陽涿人也。為北州冠族。父敞,出後伯假。文偉少孤,有志尚,頗涉經史,篤於交遊,少為鄉閭所敬。州闢主簿。年三十八,始舉秀才。除本州平北府長流參軍,説刺史裴俊按舊跡修督亢陂,溉田萬餘頃,民賴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偉。文偉既善於營理,兼展私力,家素貧儉,因此致富。
  • 18.    《涿縣誌》:“盧植故宅,縣東十五里,地名盧家場,秦博士盧敖子孫世居於此 ”
  • 19.    《太平御覽·卷五百八十九·文部五》引《述徵記》:下相城西北漢太尉陳球墓有三碑,近墓一碑記弟子盧植、鄭玄、管寧、華歆等六十人。
  • 20.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盧植字子幹,涿郡涿人也。身長八尺二寸,音聲如鐘。少與鄭玄俱事馬融,能通古今學,好研精而不守章句。融外戚豪家,多列女倡歌舞於前。植侍講積年,未嘗轉眄,融以是敬之。學終辭歸,闔門教授。”
  • 21.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熹平四年,九江蠻反,四府選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蠻寇賓服。以疾去官。
  • 22.    《三國志·先主傳》:“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
  • 23.    《後漢書·公孫瓚傳》:後從涿郡盧植學於緱氏山中,略見書傳。
  • 24.    《後漢書·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中平元年,黃巾賊起,四府舉植,拜比中郎將,持節,以護烏桓中郎將宗員副,將北軍五校士,發天下諸郡兵徵之。連戰破賊帥張角,斬獲萬餘人。角等走保廣宗,植築圍鑿塹,造作雲梯,垂當拔之。帝遣小黃門左豐詣軍觀賊形勢,或勸植以賂送豐,植不肯。豐還言於帝曰:"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帝怒,遂檻車徵植,減死罪一等。及車騎將軍皇甫嵩討平黃巾,盛稱植行師方略,嵩皆資用規謀,濟成其功。以其年復為尚書。”
  • 25.    《後漢書·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及卓至,果陵虐朝廷,乃大會百官於朝堂,議欲廢立。羣僚無敢言,植獨抗議不同。卓怒罷會,將誅植,語在《卓傳》。植素善蔡邕,邕前徙朔方,植獨上書請之。邕時見親於卓,故往請植事。又議郎彭伯諫卓曰:"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而已。植以老病求歸,懼不免禍,乃詭道從轘轅出。卓果使人追之,到懷,不及。遂隱於上谷,不交人事。”
  • 26.    《三國志·盧毓傳》裴松之注引《續漢書》:“以老病去位,隱居上谷軍都山,初平三年卒。”
  • 27.    《水經注·濕餘水》:其水歷山南逕軍都縣界,又謂之軍都關。《續漢書》曰:尚書盧植隱上谷軍都山是也。
  • 28.    《後漢書·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遂隱於上谷,不交人事。冀州牧袁紹請為軍師。”
  • 29.    《列傳·吳延史盧趙列傳》:“初平三年卒。臨困,敕其子儉葬於土穴,不用棺槨,附體單帛而已。所著碑、誄、表、記凡六篇。”
  • 30.    《魏書·盧玄傳》:“盧玄緒業著聞,首應旌命,子孫繼跡,為世盛門。其文武功烈,殆無足紀,而見重於時,聲高冠帶,蓋德業儒素有過人者。淵之兄弟亦有二方之風流。雅道家聲,諸子不逮,餘烈所被,弗及盈乎?”
  • 31.    《北史·卷三十·列傳第十八》:度世之為濟州也,魏初平升城。無鹽房崇吉母傅,度世繼外祖母兄之子婦也,兗州刺史申纂妻賈氏,崇吉之姑女也,皆亡破,老病憔悴。而度世推計中表,致其供恤。每覲見傅氏,跪問起居,隨時奉送衣被食物;亦存賑賈氏,供其服膳。青州既陷,諸崔墜落,多所收贖。及伯源、昶等,並循父風。遠親疏屬,敍為尊行長者,莫不畢拜致敬。閨門之禮,為世所推。謙退簡約,不與世競。父母亡後,同居共財,自祖至孫,家內百口。在洛時,有饑年,無以自贍,然尊卑怡穆,豐儉同之。親從昆季,常旦省諸父,出坐別室,暮乃入內。朝府之外,不妄交遊。其相勖以禮,如此。又一門三主,當世以為榮。
  • 32.    《魏書·卷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度世,李氏之甥。其為濟州也,國家初平升城。無鹽房崇吉母傅氏,度世繼外祖母兄之子婦也。兗州刺史申纂妻賈氏,崇吉之姑女也,皆亡破軍途,老病憔悴。而度世推計中表,致其恭恤。每覲見傅氏,跪問起居,隨時奉送衣被食物;亦存賑賈氏,供其服膳。青州既陷,諸崔墜落,多所收贖。及淵、昶等並循父風,遠親疏屬,敍為尊行,長者莫不畢拜致敬。閨門之禮,為世所推。謙退簡約,不與世競。父母亡,然同居共財,自祖至孫,家內百口。在洛時有饑年,無以自贍,然尊卑怡穆,豐儉同之。親從昆弟,常旦省謁諸父,出坐別室,至暮乃入。朝府之外,不妄交遊。其相勖以禮如此。又一門三主,當世以為榮。
  • 33.    《新唐書·高士廉傳》:“帝曰: 我於崔、盧、李、鄭無嫌,顧其世衰,不復冠冕,猶恃舊地以取貲,不肖子偃然自高,販鬻松檟,不解人間何為貴之?齊據河北,梁、陳在江南,雖有人物,偏方下國,無可貴者,故以崔、盧、王、謝為重。”
  • 34.    《唐會要·卷三十六》:太宗謂曰:我與山東崔、盧家。豈有舊嫌也。為其世代衰微。全無官宦人物。販鬻婚姻。是無禮也。依託富貴。是無恥也。我不解人間何為重之。我今定氏族者。欲崇我唐朝人物冠冕。垂之不朽。何因崔幹為一等。
  • 35.    《新唐書·杜兼傳》:(唐文宗)謂宰相曰:“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閲。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 36.    宋·趙彥衞《雲麓漫鈔》卷三:“唐人推崔盧之姓為甲族,雖子孫貧賤者皆家世所重,今人不復以氏族為事。”
  • 37.    《元和姓纂·卷三》:諶二子,勗、偃。勗號南祖,偃號北祖。
  • 38.    《新唐書·卷七十三·表第十三》:五子:勗、凝、融、偃、徵。勗居巷南,號“南祖”。偃居北,號“北祖”。偃仕慕容氏,營丘太守。二子:邈、闡。
  • 39.    《新唐書·卷七十三·表第十三·盧氏》:度世字子遷,青州刺史、固安惠侯。四子:陽烏、敏、昶、尚之,號“四房盧氏”。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2-13]
  • 40.    《魏書·卷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盧玄》:“淵,字伯源,小名陽烏。性温雅寡慾,有祖父之風,敦尚學業,閨門和睦。”
  • 41.    《新唐書·卷七十三·表第十三》:青州刺史固安惠侯。四子:陽烏、敏、昶、尚之,號「四房盧氏」……陽烏字伯源,後魏秘書監、固安懿侯,號大房。
  • 42.    《新唐書·卷七十三·表第十三》:敏字仲通,後魏議郎、諡曰靖,號第二房
  • 43.    《新唐書·卷七十三·表第十三》:昶字叔達,後魏鎮西將軍,諡曰穆,號第三房。
  • 44.    《新唐書·卷七十三·表第十三》:尚之字季儒,後魏濟州刺史,號第四房。
  • 45.    《魏書·列傳·卷七十二》:“盧景裕,字仲儒,小字白頭,范陽涿人也,章武伯同之兄子。少聰敏,專經為學……齊獻武王(高歡)命都督賀拔仁討平之。聞景裕經明行著,驛馬特徵,既而舍之,使教諸子。在館十日一歸家,隨以鼎食。景裕風儀言行,雅見嗟賞。 先是景裕注《周易》、《尚書》、 《孝經》、《禮記》、《老子》,其《毛詩》、《春秋左氏》未訖,齊文襄王(高澄)入相, 於第開講,招延時雋,令景裕解所注《易》。景裕理義精微,吐發閒雅。”
  • 46.    《北齊書·本紀·卷四》:“顯祖文宣皇帝,諱洋,字子進,高祖第二子,世宗之母弟……幼時師事范陽盧景裕,默識過人,景裕不能測也。”
  • 47.    《周書·列傳·卷二十四》:“盧辯,字景宣,范陽涿人。累世儒學。父靖,太常丞。辯少好學,博通經籍,舉秀才,為太學博士………尋除太常卿、 太子少傅。魏太子及諸王等,皆行束脩之禮,受業於辯。進爵范陽公,轉少師………世宗即位,進位大將軍。帝嘗與諸公幸其第, 儒者榮之。出為宜州刺史。薨,配食太祖廟庭。”
  • 48.    《周書·列傳·卷四十五》:“盧光,字景仁,小字伯,范陽公辯之弟也。性温謹,博覽羣書,精於三禮,善陰陽,解鐘律,又好玄言……大統六年,攜家西入。太祖深禮之,除丞相府記室參軍, 賜爵范陽縣伯…………高祖(北周武帝)少時,嘗受業於光,故贈賻有加恆典,贈少傅,諡曰簡。”
  • 49.    《柳河東集註·卷二十四》:“盧植,涿人,後漢時為尚書。植子毓,魏司空。毓子珽晉侍中。珽子志,中書監。志子諶,司空從事中郎。四代有傳。諶子偃。偃子昭。昭曾孫靖。靖三子:景裕、辯、光,皆為帝者師,號帝師房。景裕,魏國子博士,齊文襄帝師。辯,西魏侍中、尚書令,周武帝師。光,西魏侍中、將作大匠,恭帝師。”(注:此文獻中盧辯和盧光的生平記反了,根據《周書》記載,盧辯為魏恭帝師,而盧光為周武帝師。)
  • 50.    《全唐文·卷三百十五·與表弟盧復書》:八月八日,外兄李華敬簡盧十五弟則之處:秋風漸高,路出泗上,將詣職役,如所料乎?往返勞止,當與時俱暢也。華疹疾無聊,賢姊與諸君尋常耳,福卿漸減,弟勿憂之。與弟別來十餘年,比聞在代朔之地,明時道舉出身,乃能上為寡姊,下為孤甥,求為雁門主簿,束身戎馬之間,始終無過之地,此一難也。時方艱危,動隔生死,骨肉妻子,寄在河朔,一身萬里,省姊淮南,此二難也。喪亂以來,時多苟且,松貞玉粹,亦變頹流,唯弟卓然,介立寒俗,文詞學問,守正不移,金石之聲,汵然在聽,此三難也。五姓之中,盧為峻茂,根源上古,歷世着明,降及聖唐,仁賢不絕。外家陵替稍久,弟其勉之。盧氏有諶翁祭法,又世以書聞,華恨未見,弟為廣訪求也。南祖分於何祖?帝師今有四房,誰各承後?弟為華具條流相報也。頃撰軍器舅神道碑,後其房族由來,意欲如軍器之志,廣外家之美,令萬代聞見,不復討譜牒也。華質性鈍弱,而慕汲黯、卜式之直,晚歲思夫子互鄉之見。林宗、賈淑之後,若悟此道,仁在其中。《坤·元》之説曰:“含宏光大,品物咸亨。”《大雅》曰:“既明且哲,德合天德。”老氏所宏,夫子所述,既自以為戒,亦規弟持正也。弟正直太過,不能容納時人,以是相箴,努力無忽!近有鄭五書信否?四姊處得消息無?
  • 51.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高士廉》: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敍武后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敍所以然。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敍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搢紳恥焉,目為“勳格”。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
  • 52.    《資治通鑑》卷二○○載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冬十月壬戌詔略雲: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婚姻。
  • 53.    《太平廣記》卷一八四《七姓》條引《國史纂異》:高宗朝,以太原王、范陽盧、滎陽鄭、清河博陵二崔、趙郡隴西二李等七姓,恃其族望,恥與諸姓為婚,乃禁其自相婚娶。
  • 54.    根據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一書考證,禁婚家中記載的盧渾,翻閲史書查無此人,當為盧溥的誤寫。
  • 55.    《古今姓氏書辯證》: 魏太和中,定清河崔為山東五姓甲門。 又,《太和姓族品》滎陽四姓:鄭、皇甫、崔、毛。 又,魏舊定清河崔為第一甲門。釋曇剛類例曰:崔懷兄弟,並青州崔肇。次盧、鄭之後。崔陵及青州崔亮次之。崔隆宗為後。 舊定博陵崔為次甲門。曇剛類例曰:先崔昂,次崔季舒,及齊州崔光。李公恗類例則首崔楷,後季舒。 又,舊甲乙門者,崔楷、長瑜為先,子樞、季舒次之。舊博陵崔在乙門者,曇剛以崔暹入第五件(原注:件字疑門字之誤),李公掩(恗)則首崔敬寬,次崔暹。
  • 56.    郭鋒.《唐史與敦煌文獻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月1日
  • 57.    岑仲勉《隋唐史》:“又鹹通中以前,牛、孔數家憑勢力,每歲主司為其所制,職是之故,當時進士名額被舊族公卿子弟佔去不少,其著者,鳳閣王家(易從)自武后至大中朝有進士十八人,范陽盧氏自興元元年甲子起,至乾符二年乙未止,除停舉二年外,九十年中登進士者一百一十六人。”
  • 58.    《唐語林·卷四·企羨》:范陽盧,自興元元年癸亥德宗幸梁洋,二年甲子,鮑防侍郎知舉,至乾符二年乙未崔沆侍郎知舉,計九十二年,而二年停舉。九十年中,登進士者一百一十六人,諸科在外。而為字皆聯子。所不聯者不十數人。然而世謂盧氏不出座主。自唐來,唯景雲二年考功員外郎盧逸知舉,後無繼者。韋都尉保衡常怪之。鹹通十三年,盧莊為閣長,都尉欲以知禮部,莊七月卒。盧相攜在中書,以為恥。廣明元年,乃追陝州盧渥中丞入知舉。帖經後,黃巢犯闕,天子幸蜀,韋昭度侍郎於蜀代之,放十二人。
  • 59.    《南部新書·己》:范陽盧氏,自紹元元年癸亥,至乾符二年乙未,凡九十二年,登進士者一百十六人,而字皆連於子。然世稱盧家不出座主,唯景陵二年,盧逸以考功員外郎知舉,後莫有之。韋保衡頗訝之。鹹通十三年,韋在相,時盧莊為閣長,決付春闡,莊七月卒。及盧攜在中書,深恥之。廣明元年,乃追陝州盧渥入典貢帖經。後巢賊犯闕,天子幸蜀,昭度於蜀代之矣。
  • 60.    中古時期范陽盧氏的家學略論  .中國知網.2020-03-02[引用日期2020-03-15]
  • 61.    唐代至後梁時期盧真啓墓誌考  .道客巴巴.2020-02-04[引用日期2020-09-23]
  • 62.    《世説新語·方正第五·十八》:“盧志於眾坐問陸士衡:“陸遜、陸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於盧毓、盧珽。”士龍失色。既出户,謂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祖名播海內,甯有不知?鬼子敢爾!”議者疑二陸優劣,謝公以此定之。”
  • 63.    《晉書·卷五十四·列傳第二十四》:“范陽盧志於眾中問機曰:“陸遜、陸抗於君近遠?”機曰:“如君於盧毓、盧珽。”志默然。既起,雲謂機曰:“殊邦遐遠,容不相悉,何至於此!”機曰:“我父祖名播四海,寧不知邪!”議者以此定二陸之優劣。”
  • 64.    《世説新語注》:“①盧志:字子道,歷任成都王左長史、中書監。父親是魏朝衞尉卿盧珽。祖父是魏朝司空盧毓。陸士衡:陸機,字士衡,歷任著作郎、平原內史。父親是吳國大司馬陸抗,祖父是丞相陸遜。按:魏晉人重視避諱,不能當面説出對方長輩的名字,直指祖父、父親名字,最為無禮。 ②士龍:陸雲,字士龍,是陸機的弟弟。 ③鬼子:對人的憎稱。原注引孔氏《志怪》説,盧志的遠祖盧充曾因打獵而入鬼府,與崔少府的亡女結婚而生子。陸機因此罵盧志是鬼的子孫。 ④“謝公”句:謝安認為陸士衡為優。”
  • 65.    《搜神記·卷十六》:“盧充者,范陽人,家西三十里,有崔少府墓,充年二十,先冬至一日,出宅西獵戲,見一獐,舉弓而射,中之,獐倒,復起。充因逐之,不覺遠。 忽見道北一里許,高門瓦屋,四周有如府舍,不復見獐。門中一鈴下唱客前。充曰:“此何府也?”答曰:“少府府也。”充曰:“我衣惡,那得見少府?”即有一人提一幞新衣,曰:“府君以此遺郎。”充便着訖,進見少府。展姓名。 酒炙數行。謂充曰:“尊府君不以僕門鄙陋,近得書,為君索小女婚,故相迎耳。”便以書示充。充,父亡時雖小,然已識父手跡,即欷歔無復辭免。便敕內:“盧郎已來,可令女郎妝嚴。”且語充雲:“君可就東廊,及至黃昏。” 內白:“女郎妝嚴已畢。”充既至東廊,女已下車,立席頭,卻共拜。時為三日,給食三日畢,崔謂充曰:“君可歸矣。女有娠相,若生男,當以相還,無相疑。生女,當留自養。”敕外嚴車送客。充便辭出。崔送至中門,執手涕零。出門,見一犢車,駕青衣,又見本所着衣及弓箭,故在門外。尋傳教將一人提幞衣與充,相問曰:“姻緣始爾,別甚悵恨。今復致衣一襲,被褥自副。” 充上車,去如電逝,須臾至家。家人相見,悲喜推問,知崔是亡人,而入其墓。追以懊惋。 別後四年,三月三日,充臨水戲,忽見水旁有二犢車,乍沈乍浮,既而近岸,同坐皆見,而充往開車後户,見崔氏女與三歲男共載。充見之,忻然欲捉其手,女舉手指後車曰:“府君見人。”即見少府。充往問訊,女抱兒還充,又與金,並贈詩曰: “煌煌靈芝質,光麗何猗猗①! 華豔當時顯,嘉異表神奇。 含英未及秀,中夏罹霜萎。 榮耀長幽滅,世路永無施。 不悟陰陽運,哲人忽來儀。 會淺離別速,皆由靈與只。 何以贈餘親,金可頤兒。 恩愛從此別,斷腸傷肝脾。” 充取兒,及詩,忽然不見二車處。充將兒還,四坐謂是鬼魅,僉遙唾之。形如故。問兒:“誰是汝父?”兒徑就充懷。眾初怪惡,傳省其詩,慨然嘆死生之玄通也。 充後乘車入市,賣,高舉其價,不欲速售,冀有識。欻有一老婢識此,還白大家曰:“市中見一人,乘車,賣崔氏女郎棺中鏡。”大家,即崔氏親姨母也,遣兒視之,果如其婢言。上車,敍姓名,語充曰:“昔我姨嫁少府,生女,未出而亡。家親痛之,贈一金,着棺中。可説得鏡本末。”充以事對。此兒亦為之悲咽。賚還白母,母即令詣充家,迎兒視之。諸親悉集。兒有崔氏之狀,又復似充貌。兒、銃俱驗。姨母曰:“我外甥三月末間產。父曰春,暖温也。願休強也。”即字温休。温休者,蓋幽婚也,其兆先彰矣。 兒遂成令器。歷郡守二千石,子孫冠蓋相承。至今其後植,字子幹,有名天下。”
  • 66.    《新唐書·卷七十三·表第十三》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02]
  • 67.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02]
  • 68.    《三國志·魏書二十二·列傳第二十二》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02]
  • 69.    《晉書·卷四十四·列傳第十四》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02]
  • 70.    《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九·晉紀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9-23]
  • 71.    《北史·卷三十·列傳第十八》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02]
  • 72.    《魏書·卷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02]
  • 73.    《周書·卷二十四·列傳第十六》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12]
  • 74.    《隋書·卷七十一·列傳第三十六》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13]
  • 75.    盧叔武 錢氏考異卷三一雲:"北史卷三○作『叔彪』。唐人諱『虎』,史家多改為『武』,亦有作『彪』者,此人蓋名『叔虎』也。"按魏書卷四七盧溥傳,溥五世孫有叔虔,父兄名與此傳合,亦即一人。"虔"是"虎"字形似而訛,也可能唐人避諱追改唐人避諱偶亦用形近字代。亦可證其人本名"叔虎"。
  • 76.    《晉書·卷一百·列傳第七十》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13]
  • 77.    《北史·卷三十·列傳第十八》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13]
  • 78.    《隋書·卷五十六·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13]
  • 79.    《元和姓纂》:“盧,姜姓,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孫傒,食採於盧,因姓盧氏。”
  • 80.    再論世家大族與北魏政治——以“四姓”集團為中心的考察  .知網.2022-02-03[引用日期2022-04-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