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河崔氏

鎖定
清河崔氏,中國魏晉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 [1-4]  ,西漢時崔業定居於清河郡東武城縣 [5-6]  (今河北省故城縣 [7-9]  ,後世遂稱“清河東武城人”(即清河崔氏由來)。
漢末崛起為關東望族 [10-11] 魏晉時期冠冕相襲,南北朝時進入鼎盛時期,並在北朝初年達到極盛 [12] 北魏孝文帝元宏)時入“盧崔鄭王四姓高門 [13]  ;唐代位列“七姓十家 [14]  ,出宰相十二人 [15]  ,與博陵崔氏范陽盧氏並稱為“崔盧”,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聲望。
中文名
清河崔氏
外文名
Qing He Cui shi
別    名
武城崔氏 [16] 
祖居地
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故城)
存在時期
東漢北宋
著名人物
崔琰崔浩崔融
歷史地位
北魏“四姓”或“五姓”、唐朝七姓十家
成語典故
滿牀疊笏

清河崔氏姓源

崔氏源出於姜姓,是齊太公的後裔 [17] 齊丁公嫡子季子將繼承權讓給了齊乙公,以崔為采邑,於此終老,有子穆伯,後世便以崔為氏 [18-19]  。穆伯的十一世孫崔杼擔任齊國正卿,有子崔成、崔彊,後娶齊桓公的後裔東郭姜 [20]  ,生崔明慶封攻殺崔成、崔彊,崔杼與東郭姜自殺,崔明躲在墳墓中逃過一劫,之後出奔到魯國 [21]  ,繼任魯國卿大夫。崔明有子崔良,崔良十五世孫為崔意如,意如有二子:崔業(字伯基)、崔仲牟。兄弟二人在西漢初年分別定居於清河郡東武城縣涿郡安平縣 [22]  ,崔氏家族遂分為清河崔氏與博陵崔氏兩支 [23]  ,併為著姓。漢末三國時期,清河崔氏始有崔琰崔林等人揚名史冊,南北朝時達到極盛,號稱“門榜盛於天下,鼎族冠於海內” [24]  ,地位延續至唐末,五代以後衰落。

清河崔氏郡望

清河崔氏的郡望為清河郡,屬冀州,東漢時也稱清河國、甘陵國,北周時也稱貝州,隋唐時為清河郡或為貝州。清河崔氏的祖居之地在清河郡下轄的東武城縣(治所在今河北省故城縣西南,一説在今南宮市後底閣遺址一帶) [25]  [53] 西晉太康年間東武城縣改稱為武城縣。因此在史書和墓誌中,對清河崔氏族人的籍貫多記載為“清河東武城人”,西晉以後也稱清河武城人,北周隋唐時也稱貝州武城人。

清河崔氏兩漢時期

根據唐代林寶元和姓纂》、劉禹錫《崔倕神道碑》等文獻記載,清河崔氏約在西漢初年就已經形成,始祖為崔意如長子崔業,但翻遍正史,一直到崔業的十二世孫、漢末三國時期的崔林和他的從兄崔琰才在《三國志》中出現本傳,這也是清河崔氏家族被載入正史的首次記錄,而崔林崔琰之後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員的本傳和墓誌在追溯兩漢先祖的記載中,絕大部分也都限定為漢末的崔林、崔琰二人,只有極少部分墓誌提到了漢代的崔業,至於崔業至崔林崔琰中間的人物、仕宦則無記載。據此現象,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指出,其原因就當時來看有兩種可能:一種原因可能是在崔林、崔琰之前的清河崔氏家族成員默默無聞,仕宦不顯,無所作為,而不齒於將他們載入史冊。另一種原因是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之前的資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亡佚了。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之前先祖的史載缺文的情況,直到北宋時期才發生了變化,在歐陽修宋祁等人修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清晰地記載了崔業之後清河崔氏成員漢朝人名及其仕宦情況,其原因不得而知,或許是後人偽造,或許是當時又發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所未見到的珍貴資料也未可知,總之《新表》中關於清河崔氏在崔林崔琰以前先祖的記載,成為現存的關於這方面的惟一資料。

清河崔氏發展

自崔業定居清河東武城後,根據《新表》所提供的資料,至漢朝時清河崔氏已發展為四大重要支系: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恪一支,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景一支,崔業八世孫崔密子崔霸一支,崔業八世孫崔密子崔琰一支。此外,在以上四大支系以外,還存在一些尚未確定來源的零星旁支。此後活躍在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歷史舞台上顯赫一時的清河崔氏成員,基本上都是這四支的後代子孫。
在東漢末年,清河崔氏興盛的主要有兩支:崔業八世孫崔密子崔琰一支、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恪一支。崔琰是東漢冀州名士,曾任曹魏尚書、中尉,為清河崔氏的肇基之人,堪稱漢末三國時最為德高望重的名士,在北魏孝文帝時代,崔琰的後人崔宗伯魏孝文帝定為“四姓”之一,成為了北魏上層核心統治集團的一部分,此後一直十分顯貴。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恪一支,在漢末的代表人物為崔林,是曹魏尚書崔琰的從弟崔林為曹魏四朝輔政大臣,官至司空,封安陽鄉侯,開三公封列侯之端,崔林的後裔一度發展極為興盛。崔林子崔參,崔參的孫子崔悦、外孫盧諶温嶠等都有名於當世。西晉末年大亂,崔悦與盧諶最初被段末波留滯,後來仕於石虎。崔悦之子崔潛,任前燕黃門侍郎,崔潛子崔宏(字玄伯),曾在前秦後燕任官,後來被北魏道武帝重用,崔宏子崔浩襲爵白馬公,被魏太武帝重用。崔悦一系在北朝有士宦記載者13人,入魏後代平均士宦品級為3.5品,可見其地位之高 [26]  。然而北魏太武帝晚年,國史之獄爆發,崔浩被夷族。崔浩堂弟崔蔚逃到江左,仕於劉宋,直到魏孝文帝年間才返回北方。唐代清河崔氏依然顯貴,有十二位宰相,清河崔氏小房還被視為閥閲之最。 [27-29] 

清河崔氏房支

  • 清河大房,北魏撫軍將軍、殿中尚書、文貞侯崔休的後代,號為清河大房。 [30] 
  • 清河小房,北魏太子舍人崔夤的後代,號為清河小房。 [31] 
  • 清河青州房,劉宋泰山太守崔輯遷居青州,後代號為清河青州房。 [32] 
  • 許州鄢陵房,崔蔚幼子崔彧居於鄢陵縣,別出一房號為許州鄢陵房。 [33] 
  • 鄭州崔氏,北魏郢州刺史崔蔚定居於滎陽郡,後代號為鄭州崔氏。 [34] 
  • 南祖崔氏,包括三個支系:
  1. 烏水房,崔曠隨慕容德南渡黃河,定居於齊郡的烏水,後代號為烏水房。 [35] 
  2. 北魏冀州刺史崔羣定居於藍田縣,後代號為南祖崔氏。 [36] 
  3. 北魏尚書、御史中丞崔逞第五子崔禕四世孫崔溉,後代號為南祖崔氏。 [37] 

清河崔氏定著房

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許州鄢陵房、鄭州崔氏、南祖崔氏,合稱清河崔氏定著六房。 [38] 

清河崔氏禁婚家

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北魏清河崔宗伯二子、崔元孫二子被列入禁婚家,其中包括清河大房、清河小房的全部以及清河青州房的一部分。 [39-40] 

清河崔氏著名族人

唐與五代宰相(十三位宰相)
其他
姓名
事蹟
東漢末年名士,曹操謀士,魏國中尉,有盛名,為時論所稱
曹魏司空、安陽孝侯,歷仕四朝,為政忠直不阿,開三公列侯之端
西晉尚書僕射,奉晉惠帝璽綬以禪位於趙王司馬倫,改元建始
南梁經學家,著《三禮義宗》、《左氏條例》、《公羊穀梁文句義》等作
北魏史學家,《十六國春秋》作者,與李鴻道均以才學聞名,時稱“二鴻”
北魏尚書令、天部大人,制定北魏朝儀、官制、國號、律令,為“八公”之一
北魏司徒、東郡公,輔佐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引涼州才學之士
北魏司徒、太保、文宣公,參謀孝文帝遷都洛陽,擁立北魏孝明帝即位
北魏七兵尚書、左光祿大夫、貞烈公,訂立税收規章制度,兵破南梁
北魏七兵尚書、殿中尚書、文貞侯,歷任幽青二州,政績卓著,為百姓稱讚
西魏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北周大將軍、東郡公,參與“江陵之戰”,兵破南梁
唐朝詩人,“文章四友”之一,東宮表疏多出其手,著《則天哀冊文》等作
唐朝詩人,以五絕著稱,《唐詩品彙》稱其與李白王維孟浩然並列為“正宗”
唐朝著名將領,率部眾抗王仙芝黃巢起義軍,防禦西川、操練蜀兵

清河崔氏趣聞

崔儦是北齊高陽太守崔仲文的兒子,出自清河崔氏“清河大房”,世代為顯貴的大姓,年輕時依仗自己的才學和門第,看輕世人,曾在家門前題字:“沒讀過五千卷書的人,不能進這個屋子”。隋朝時,崔儦擔任員外散騎侍郎,當時越國公楊素地位十分尊崇,楊素看重清河崔氏的門第,於是為兒子楊玄縱娶崔儦的女兒為妻,聘禮非常豐厚。開始迎接新娘的時候,公卿滿座,楊素命人用馬匹去迎接崔儦,崔儦故意穿戴破爛的衣帽,騎着毛驢前來。楊素推讓崔儦坐上座,崔儦有輕視楊素的神色,禮節非常傲慢,言語又不恭順。楊素憤怒的拂衣而起,竟然離開座位。幾天後,崔儦才來道歉,楊素如當初一樣對待他。 [41] 

清河崔氏世系表

清河東武城崔氏的四大支系
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恪一支
一世
崔業
二世
崔昱,太常
三世
崔紹,襄國太守
四世
崔雅,光祿勳
五世
崔忠,揚州刺史
六世
崔泰,散騎常侍
七世
崔恪,丞相司直
八世
崔殷,郡功曹
九世
崔宇(中祖,亦稱南祖)
崔雙(東祖)
崔邯(西祖)
崔金
崔虎
崔固
崔蕃
……………………
十二世
崔林(宇四世孫),魏司空、安陽孝侯
-
十三世
崔參
-
十四世
崔瑋 [42-43] 
-
-
-
十五世
崔悦,後趙司徒左長史、關內侯
-
-
-
-
十六世
崔渾
崔液 [44] 
-
-
-
-
十七世
崔顗
-
-
-
-
-
-
十八世
崔蔚(鄭州崔氏)
-
-
-
-
-
-
-
十九世
崔彧(許州鄢陵房)
崔稚
崔暹
-
-
-
-
-
-
-
-
-
-
-
注:表中“△”符號表示人物不詳。
崔業六世孫崔泰子崔景一支
一世
崔泰(以上世系同上表),散騎常侍
二世
崔景,淮陽太守
三世
崔挺
四世
崔權,破虜將軍
五世
崔濟(南祖),諫議大夫
六世
七世
崔融,安定侯
八世
崔温,中書令
九世
崔就,魏常山太守
十世
崔公安,上谷太守
十一世
崔嶽,(贈)大司徒、遼東公 [45] 
十二世
崔牧,後趙尚書右僕射
十三世
崔蔭,後趙徵東大將軍
十四世
崔怡,聊城令
十五世
崔曠 (南祖崔氏烏水房),宋樂陵太守
崔業八世孫崔密子崔霸一支
一世
崔業
-
………………
八世
崔密(業八世孫)
九世
崔霸
-
………………
十二世
崔遵(霸曾孫),後燕太常卿
崔整
十三世
崔撫,宋汝南太守
崔模,北魏寧遠將軍
崔協
-
十四世
崔羣(南祖崔氏)
崔季柔
崔衝智
崔幼度
崔邪利(崔耶利)
-
崔業八世孫崔密子崔琰一支
1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崔業
……
崔密
崔諒 [46] 
崔遇
崔瑜
崔靈和
崔宗伯
(清河大房)
(清河小房)
崔僧護
-
崔景真 [47] 
-
崔禕
崔溉
(南祖崔氏)
崔勳之
崔景哲
崔景鳳
崔相如
-
崔賾(崔頤 [48] 
崔法度
-
-
-
-
-
-
-
-
崔義
-
-
-
崔嚴
-
-
-
[49] 
-
-
-
崔遹
崔毖 [50-51] 
-
-
-
-
-
-
崔欽
[52] 
崔瓊
崔輯
(清河青州房)
崔修之
崔敬遠
崔幼孫
崔休纂
-
崔目連
崔祖虯
崔道寧
崔攸之
-
-
其他
崔彤一支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崔彤
崔剖
崔子積
-
-
-
-
-
注:《魏書》稱該支為“遠來疏族”
崔構一支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崔構
崔系之
崔覺
注: 該支自崔構、崔系之父子出仕劉宋,崔慧景出仕南齊,至崔覺、崔偃被殺後該支絕後
崔慶緒一支
一世
二世
崔慶緒
注:據《南史》、《南齊書》記載,崔慰祖為崔慧景的從弟,出仕南齊,另有“族子紘”、“從弟緯”
崔靈恩一支
一世
注:據《南史》、《梁書》記載,崔靈恩由北魏南梁,該支僅知一人
參考資料
  • 1.    《元和姓纂》卷三載:"姜姓。齊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讓國居崔邑,因氏焉。"
  • 2.    劉禹錫《故朝散大夫檢校尚書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清河縣開國男贈太師崔公神道碑》:“太公望既封於營邱,子伋嗣侯。伋之孫曰穆伯,食邑於崔,遂以為氏。”《劉賓客文集‧卷三》
  • 3.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崔氏出自姜姓。齊丁公伋嫡子季子讓國叔乙,採食於崔,遂為崔氏。"
  • 4.    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贈禮部尚書崔公墓誌銘並序》:“其先出於炎帝,至裔孫穆伯,受封於崔,因而命氏。”《白居易集箋校‧卷七十》
  • 5.    《新唐書·世系表》曰:“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孫夭生杼,為齊正卿。生子成、子明、子彊,皆為慶封所殺。子明奔魯,生良,十五世孫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二子:業、仲牟。業字伯基,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
  • 6.    《元和郡縣圖志》在東武城縣下記載:“自後魏以來,山東貴族清河諸崔即此邑人也,為天下甲族……”
  • 7.    故城縣歷史沿革  .故城縣人民政府.2019-07-05[引用日期2019-08-17]
  • 8.    武城縣人民政府·《武城年鑑》:“西漢初設東武城縣和東陽縣,都隸屬冀州刺史部清河郡。東陽縣在衞運河東今甲馬營附近,按地理位置看,今武城縣境當屬東陽縣。”
  • 9.    西漢冀州刺史部地圖(清河郡)  .國學導航.2019-08-03[引用日期2019-08-17]
  • 10.    《三國志·卷十二·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9-11-12]
  • 11.    《三國志·卷二十四·魏書二十四·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2019-11-12[引用日期2019-11-12]
  • 12.    《北史·卷二十一·列傳第九》  .國學導航.2019-11-12[引用日期2019-11-12]
  • 13.    《資治通鑑》:“魏主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鹹納其女以充後宮。”
  • 14.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婚)。
  • 15.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崔氏》: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鄭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宰相二十三人。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9-11-12]
  • 16.    「銘文」曾祖高祖孝文皇帝。」曾祖母清河王太妃河南羅氏。父雲,使持節侍中鎮東將軍青州刺史。」祖相國清河文獻王。」祖母河南羅氏。父蓋,使持節撫軍將軍濟袞二州刺史。」父相國清河文宣王。」母安定胡氏。父寧,使持節散騎常侍右將軍都督岐涇雍三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臨涇公,諡曰孝穆。」王諱寶建,字景植,河南洛陽人也。世有崇高之業,家開邦家之基。文獻標榜千」仞,懷袖萬頃,獨秀生民,唯善為樂。文宣道冠周燕,聲高梁楚;及永熙棄德,自絕」民神,居中承製,載離寒暑,大道功行,朝無秕政。王資靈天縱,稟氣神生,幼而明」察,弱不好弄,出言必踐,立志無違。仁義之道,因心被物;孝友之行,自己形人。同」齊獻之竺學,等梁王之愛士,內無聲色之好,野絕犬馬之娛。於是德潤生民,譽」滿邦國。主上運\屬樂推,應期入纘,乃除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及丁」艱苦,遂主喪事,顧禮僅存,扶而後起。服闋,除光祿勳,開府儀同如故。周盛本支,」懿親並建,乃大啟山河,封宜陽郡王。方謂天聰輔德,神鑑祐善,錫此大年,申茲」遠業。而旭旦收光,中霄墜羽,以興和三年七月九日薨於位。慟發宮闈,哀感氓」庶,非唯收珠解佩,釋耒捐鈎而已。詔贈使持節侍中假黃鉞相國太保司徒」公錄書事都督雍秦涇渭華五州諸軍事雍州刺史,王如故,諡曰孝武,禮也。粵」以八月廿一日祔葬於文宣王陵之右。懼山崩川改,餘美無傳,故敬勒聲徽,舊」〔注〕諸來世。其詞曰:」大君有命,利建親賢,應茲磐石,光啟山川。身照日月,德潤淵泉,入為卿士,乃作」宮連。天眷方竺,恩光鼎盛,九曜連輝,三台比映。謨明國道,弼諧朝政,禍福無」門,遭隨有命。命之不淑,曷雲能久,忽如開電,奄同過牖。以斯辯智,同之先後,永」捐華屋,長歸芒阜。賓徒噭噭,服馬蕭蕭,挽悽野夕,笳亂霜朝。狐兔方窟,豺狼且」嗥,一經岸下,方睹地高。」姊河南長公主。適穎川崔祖昴,散騎常侍光祿勳武津縣開國公。」妹馮翊長公主。適勃海高澄,侍中尚書令領軍開府儀同三司勃海王世子。」弟徽義,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清河王。」弟徽禮,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穎川王。」妻武城崔氏。父甗,驃騎大將軍徐州刺史。
  • 17.    《水經注卷九·清水》:又東過汲縣北(縣,故汲郡治,晉太康中立。......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雲: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於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太公,載在經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於是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邠勤等鹹曰:宜之。遂立壇祀,為之位主。......)
  • 18.    李華《太子少師崔公墓誌銘》“惟成於姜水,氏曰有呂。德莫厚乎粒蒸民,大庭之烈也;勳莫盛乎除暴虎,尚父之明也;讓莫大乎推社稷,季子之高也。丁公之元子曰季,克讓乞歸,老於崔氏,宜乎其盛也。”《文苑英華‧卷九百四十》
  • 19.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清河小房:寅字敬禮,後魏太子舍人、樂安郡守。生長謙,給事中、青州刺史,生子令、公華。
  • 20.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棠公之妻,東郭偃之姊也。東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見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之大過,史皆曰吉,……遂取之。”
  • 21.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齊崔杼生成及彊,而寡,娶東郭姜生明。東郭姜以孤入曰棠無咎,與東郭偃相崔氏。崔成有病而廢之,而立明。成請老於崔,崔子許之,偃與無咎弗予,曰:“崔,宗邑也,必在宗主。”成與彊怒,將殺之,告慶封曰:“夫子之身,亦子所知也,唯無咎與偃是從,父兄莫得進矣,大恐害夫子,敢以告。”慶封曰:“子姑退,吾圖之。”告盧蒲嫳,盧蒲嫳曰:“彼君之仇也。天或者將棄彼矣,彼實家亂,子何病焉。崔之薄,慶之厚也。”他日又告。慶封曰:“苟利夫子,必去之,難吾助女。”九月庚辰,崔成崔彊殺東郭偃棠無咎於崔氏之朝,崔子怒而出,其眾皆逃,求人使駕不得,使圉人駕寺人御而出,且曰崔氏有福,止餘猶可,遂見慶封,慶封曰:“崔慶一也,是何敢然。請為子討之。”使盧蒲嫳帥甲以攻崔氏,崔氏堞其宮而守之,弗克,使國人助之,遂滅崔氏,殺成與彊而盡俘其家,其妻縊。嫳覆命於崔子,且御而歸之,至則無歸矣,乃縊。崔明夜闢諸大墓,辛巳,崔明來奔。”
  • 22.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十五世孫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二子:業、仲牟。業字伯基,居清河東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併為著姓。”,其實這裏關於博陵崔氏的部分記載是有錯誤的,西漢時安平縣屬涿郡,而非博陵郡,故改為“涿郡安平”,詳見《漢書·地理志》
  • 23.    鄭樵《通志二十略‧氏族略第三》:崔氏,姜姓,出齊丁公嫡子季子,讓國於叔乙,食採於崔,遂為崔氏。杜預雲,濟南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孫夭,僖二十八年,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次於城濮。夭生杼。宣十九年,齊惠公卒,崔杼有寵於惠公,高國畏其逼也,公卒而逐之,書曰崔氏出奔衞,非其罪也。成十七年,齊侯使崔杼為大夫。襄二十三年,崔杼弒莊公。崔杼生成及彊,後妻生明,嫡庶爭立,二十七年,慶封使盧蒲嫳殺成及彊,杼及其妻縊。崔明奔魯,生良,十五世孫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二子伯基,仲牟,伯基居清河東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併為着姓。
  • 24.    《魏威烈將軍行台府長史崔公之墓頌》:“君諱芬,字伯茂,清河東武城人也。姜水發其洪源,維嶽降其峻峙。遠祖以神符建業,光宅啓於營丘。世業崇奕,鬱述東土。相秦匡漢,朱輪繡毅。四馬騰驟,六害沃若。至如先主羽翼漢儲,孺子獨坐劉代,爾公爾侯,硅組陸離,亦卿亦相,長劍耿介。浩若長津帶地,鬱如高高極天。門榜盛於天下,鼎族冠於海內……”
  • 25.    《中國歷史地圖集》  .國學導航.2019-08-07[引用日期2019-08-25]
  • 26.    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31頁
  • 27.    《唐故振武觀察支使將仕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裹行清河崔府君墓誌銘》:“自元魏以降,至於國朝,冠婚之盛,首於甲乙方。今推門族,必曰崔氏小房為閥閲之最也。”
  • 28.    《全唐文補遺》第八輯李鄂《唐故壽州鹽鐵李侍御夫人崔氏墓誌銘》:“夫人清河崔氏。自元魏重門户,推四姓為甲族,至今崔氏清河小房為第一。”
  • 29.    《唐故試太常寺太祝范陽盧府君妻清河崔夫人墓誌銘》:“ 言門户者為清河小房,世胄軒冕,人得而稱之。”
  • 30.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清河大房:逞少子諲,宋青、冀二州刺史。生靈和,宋員外散騎常侍。生後魏贈清河太守宗伯。生休、寅。休號大房。
  • 31.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清河小房:寅字敬禮,後魏太子舍人、樂安郡守。生長謙,給事中、青州刺史,生子令、公華。
  • 32.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清河青州房:琰生欽。欽生京。京孫瓊,慕容垂車騎屬。生輯,宋泰山太守,徒居青州,號青州房。
  • 33.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許州鄢陵房:蔚少子彧,居鄢陵。
  • 34.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宇四世孫林,字德儒,魏司空、安陽孝侯。曾孫悦,前趙司徒、左長史、關內侯。三子:渾、潛、湛。湛生顗,後魏平東府諮議參軍。生蔚,自宋奔後魏,居滎陽,號鄭州崔氏。
  • 35.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南祖崔氏:泰少子景,字子成,淮陽太守,生挺,字子建。挺生破虜將軍權。權生諫議大夫濟,字元先,亦稱南祖。濟生湫,字道初。湫生安定侯融,字子長。融生中書令温,字 道和。温生魏常山太守就,字伯玄。就生上谷太守公安。公安生晉大司徒、關內侯嶽,字元嵩。嶽生後趙尚書右僕射牧,字伯蘭。牧生後趙徵東大將軍蔭,字道崇。廕生聊城令怡,字少業 。怡生宋樂陵太守曠,隨慕容德度河居齊郡烏水,號烏水房。
  • 36.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伯基八世孫密。密二子:霸、琰。霸曾孫遵。遵孫羣,為後魏冀州刺史,始居藍田。”
  • 37.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琰字季珪,魏尚書。生諒,字士文。生遇。遇生瑜。瑜生逞,字叔祖。逞生禕。禕四世孫溉。
  • 38.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崔氏條下載:“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鄭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
  • 39.    《資治通鑑·卷二百》: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冬十月壬戌詔略雲: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婚姻。
  • 40.    《太平廣記》卷一八四《七姓》條引《國史纂異》:高宗朝,以太原王、范陽盧、滎陽鄭、清河博陵二崔、趙郡隴西二李等七姓,恃其族望,恥與諸姓為婚,乃禁其自相婚娶。
  • 41.    《隋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一》:“崔儦,字岐叔,清河武城人也。祖休,魏青州刺史。父仲文,齊高陽太守。世為著姓。儦年十六,太守請為功曹,不就。少與范陽盧思道、隴西辛德源同志友善。每以讀書為務,負恃才地,忽略世人。大署其户曰:"不讀五千卷書者,無得入此室。"數年之間,遂博覽羣言,多所通涉。解屬文,在齊舉秀才,為員外散騎侍郎,遷殿中侍御史。尋與熊安生、馬敬德等議《五禮》,兼修律令。尋兼散騎侍郎,聘於陳。使還,待詔文林館。歷殿中、膳部、員外三曹郎中。儦與頓丘李若俱見稱重,時人為之語曰:"京師灼灼,崔儦、李若。"齊亡,歸鄉里,仕郡為功曹,州補主簿。開皇四年,徵授給事郎,尋兼內史舍人。後數年,兼通直散騎侍郎,聘於陳,還授員外散騎侍郎。越國公楊素時方貴幸,重儦門地,為子玄縱娶其女為妻。聘禮甚厚。親迎之始,公卿滿座,素令騎迎儦,儦故敝其衣冠,騎驢而至。素推令上座,儦有輕素之色,禮甚倨,言又不遜。素忿然,拂衣而起,竟罷座。後數日,儦方來謝,素待之如初。仁壽中,卒於京師,時年七十二。子世濟。”
  • 42.    《三國志》注引《晉諸公贊》曰:“林孫瑋,性率而疏,至太子右衞率也。”
  • 43.    《資治通鑑·懷帝永嘉六年》:“(劉)粲、(劉)曜送尚書盧志、侍中許遐、太子右衞率崔瑋於平陽……九月,(劉)聰以盧志為太弟太師,崔瑋為太傅。”
  • 44.    《晉書·卷一百十四·載記第十四·苻堅下》:“清河崔悦子崔液,仕符堅為尚書郎。”
  • 45.    《晉書·卷一百三·載記第三》:“前新贈大司徒、烈愍公崔嶽,中書令曹恂,晉陽太守王忠,太子洗馬劉綏等,或識朕於童齔之中,或濟朕於艱窘之極,言念君子,實傷我心。《詩》不云乎:'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嶽,漢昌之初雖有褒贈,屬否運之際,禮章莫備,今可贈嶽使持節、侍中、大司徒、遼東公,恂大司空、南郡公,綏左光祿大夫、平昌公,忠鎮軍將軍、安平侯,並加散騎常侍。但皆丘墓夷滅,申哀莫由,有司其速班訪嶽等子孫,授以茅土,稱朕意焉。"初,曜之亡,與曹恂奔於劉綏,綏匿之於舊匱,載送於忠,忠送之朝鮮。歲餘,飢窘,變姓名,客為縣卒。嶽為朝鮮令,見而異之,推問所由。曜叩頭自首,流涕求哀。嶽曰:"卿謂崔元嵩不如孫賓碩乎,何懼之甚也!今詔捕卿甚峻,百姓間不可保也。此縣幽僻,勢能相濟,縱有大急,不過解印綬與卿俱去耳。吾既門衰,無兄弟之累,身又薄祜,未有兒子,卿猶吾子弟也,勿為過憂。大丈夫處身立世,鳥獸投人,要欲濟之,而況君子乎!"給以衣服,資供書傳。曜遂從嶽,質通疑滯,恩顧甚厚。嶽從容謂曜曰:"劉生姿宇神調,命世之才也!四海脱有微風搖之者,英雄之魁,卿其人矣。"曹恂雖於屯厄之中,事曜有君臣之禮,故皆德之。”
  • 46.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稱“琰字季珪,魏尚書。生諒,字士文。”,而《魏書·崔逞傳》記載:“崔逞,字叔祖,清河東武城人也,魏中尉琰之六世孫。”;《三國志·崔琰傳》裴松之注引荀綽《冀州記》記載:“諒即琰之孫也。”,本表採用《魏書》之説,即崔諒為崔琰之孫
  • 47.    《魏書·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高湖 崔逞 封懿》:“穆弟叡,字哲,小字男季。高祖初,以交通境外伏誅。從兄景真以子思叔繼叡。”
  • 48.    《北史校勘記·卷二十四·列傳第十二·一》:頤字太沖 按崔頤,此及魏書卷三二本傳、魏書卷二四崔模傳、卷三五崔浩傳、本書卷九六及魏書卷一0一氐傳並作“頤”。本書卷二太武紀及魏書卷四上世祖紀(延和二年九月)、本書卷三三及魏書卷五三李孝伯傳並作“賾”。據頤字太沖,“衝”“頤”義近,似作“頤”是。但墓誌集釋盧令媛墓誌圖版三七又作“賾”,今各仍其舊。
  • 49.    崔逞本有七個兒子,但長子與次子均早夭。參考《魏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高湖 崔逞 封懿》記載:“逞七子,二子早亡,第三子義,義弟諲,諲弟禕,禕弟嚴,嚴弟賾……”
  • 50.    《資治通鑑·卷八十七·懷帝永嘉五年》:“毖,琰之曾孫也。”
  • 51.    《晉書·卷一百八·載記第八》:“時平州刺史、東夷校尉崔毖自以為南州士望,意存懷集,而流亡者莫有赴之。”
  • 52.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清河青州房:琰生欽。欽生京。京孫瓊,慕容垂車騎屬。生輯,宋泰山太守,徙居青州,號青州房。”由此可知崔瓊為崔京之孫,而《魏書·崔玄伯傳》又載:“顯祖時,有崔道固,字季堅,琰八世孫也。”、“(崔道固)父輯,南徙青州,為泰山太守。道固賤出,嫡母兄攸之、目連等輕侮之。”,可見,世系分歧出在了崔瓊和崔京之間,若按新表之説,則崔道固為崔琰七世孫,而魏書卻記載為八世孫,本表採用魏書之説,即崔道固為崔琰八世孫,那麼崔瓊或為崔京的曾孫子,而非孫子。
  • 53.    東武城地望及武城縣縣治變遷研究  .知網.2022-02-06[引用日期2023-05-26]
  • 54.    呂紹綱,呂美泉編著:《中國曆代宰相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01,第26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