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印加文明

鎖定
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為其最高統治者的尊號,意為太陽之子。15世紀起勢力強盛,極盛時期的疆界以今秘魯玻利維亞為中心,北抵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南達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魯南部的庫斯科
16世紀初由於內亂日趨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滅亡。
中文名
印加文明
外文名
cultura incaica(西班牙語)
概    念
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
意    義
最高統治者的尊號
譯    為
太陽之子
版    圖
南美絕大部分地區,拉美部分地區

印加文明簡介

印加文明文明區域

印加文明與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並稱為"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具有殖民征服者和印加帝國王室成員雙重身份的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維加,對16、17世紀西班牙征服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過程有着獨特的關照視角,並始終保持着對這場新舊文明衝突的矛盾立場。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區發展起來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響範圍北起哥倫比亞南部的安卡斯馬約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馬烏萊河,全長4800公里,東西最寬處500公里,總面積達9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0萬。大體説來,它包括了現今厄瓜多爾山區、秘魯山區部分,玻利維亞高原地區、半個智利阿根廷西北部地區。
據最新考證,真正的印加文明範圍輻射了南美絕大部分地區,甚至包括拉美部分地區都發現印加文明時期的遺蹟。

印加文明形成基礎

古印加文明遺址 古印加文明遺址
考古學家的研究,上述這一廣大地區是美洲最早出現農業的地區,時間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區的居民已定居下來。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區已出現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發達的農業文化已經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礎,並出現了階級和國家的最早形式。這標誌文明開始形成。公元10世紀後半葉以後,中安第斯山區出現了各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兼併的局面。導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印加人統一中安第斯山區前的各種文化基礎。

印加文明歷史概況

印加文明是因印加人統一中安第斯山區,建立印加帝國而得名的。印加人原是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中的一個部落,10世紀以後,他們逐步北遷,一路征戰,於1243年來到現今庫斯科,在瓦納卡里山上紮下營寨。據印加人的傳説,此時他們的首領是曼科·卡帕克。從曼科·卡帕克起,到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領阿塔瓦爾帕被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殺害,印加國大約經歷了整整3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其間共傳12世、13王。
印加帝國最早期的擴張領土是由圖帕克·尤潘基開始的,他將印加帝國從不到二百萬平方公里的版圖,擴大到哥倫比亞帕斯托,以及阿根廷圖庫曼,以及智利的毛雷河邊。然而他的後嗣因爭奪皇位引起了許多內戰,導至印加帝國政治不安,提供了後來的西班牙殖民者有挑撥離間的機會。
疆域圖 疆域圖
印加國本名叫“塔萬廷蘇龍”,意為四方之地,首都是庫斯科。全國按方位分為四大行政區,名叫:“蘇約(suyus)”,它們是:西北方位叫欽查蘇約(Chinchaysuyo),包括厄瓜多爾、秘魯北部和中部;西南方位叫孔蒂蘇約(Contisuyo),包括秘魯南部和智利北部;東北方位叫安蒂蘇約(Antisuyo),包括東部森林和烏卡亞利河一帶;東南方位叫科亞蘇約(Collasuyo),面積最大,包括現今玻利維亞大部國土,阿根廷西北山區和半個智利。 [1] 
“印加”一詞的本來含義是“首領”或“大王”的意思,是塔萬廷蘇龍的最高統治者。西班牙人到來後,簡單地以“印加”一詞指稱這個國家及其居民,已是約定俗成了。
古印加文明遺址 古印加文明遺址
印加帝國享有“美洲的羅馬”之稱,它以有一套完整的國家體系而聞名於世。印加國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奴隸主階級包括印加王、王室貴族、高級官吏和祭司。他們不從事生產勞動,過着奢侈的生活。印加王被稱為太陽之子、神的化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獨攬國家一切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印加王建立了以中央集權為中心的政治制度,他以庫斯科為中心,通過各級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國。除了政權機構外,印加奴隸主還擁有一支20萬人的訓練有素的常備軍隊,用其對外擴張,對內鎮壓反叛力量。印加帝國還建立了嚴厲的司法制度,用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印加王還採取了一些文化和經濟措施。例如,對於那些剛被征服的地區,強行推廣克丘亞語。再者,在全國大興道路和驛站建躍以庫斯科為中心,修建了條條道路通京城的交通網,以利於對邊遠地區的控制。
印加人原為印第安人中克丘亞人的一支,居住在秘魯南部高原,以狩獵為生。據傳其最早的統治者曼科·卡帕克於公元1000年左右(一説為1200年)率領部落從的的喀喀湖地區向北遷移,最後定居於庫斯科地區,並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張,佔領整個庫斯科河谷。傳説印加在亡國前共歷12個統治者,15世紀初第八代王維拉科查(?~1437在位)時,印加人的勢力在安第斯山地區逐漸強大。第九代王帕查庫蒂(1438~1471在位)征服秘魯高原的大部。其子託帕·印加·尤潘基(1471~1493在位)征服奇穆文化地區(今厄瓜多爾),後又擴張到秘魯南部沿海地區。十一代王瓦伊納·卡帕克(1493~1525在位)時,印加人征服整個安第斯地區,建立起強盛的國家,在他的統治下,帝國達到頂峯。1531年,瓦伊納·卡帕克死後,長子瓦斯卡爾與異母弟阿塔瓦爾帕為爭奪王位而發生內戰,雙方傷亡極大,加之瘟疫流行,國家元氣大傷。1532年,西班牙殖民主義者F.皮薩羅侵入印加帝國,誘捕並處死國王阿塔瓦爾帕,立曼科·卡帕克二世為印加王。次年11月,佔領首都庫斯科。1536年,曼科·卡帕克二世發動反對西班牙人的起義,1537年被鎮壓。但其他起義者的反侵略鬥爭一直延續到1572年,至此印加帝國遂亡,結束了400年以上繁榮的帝國曆史。 [3] 

印加文明結繩紀事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就對古印加執政官以結繩記事為基礎的信息交流系統感到困惑不已。科學家通過計算機對上百個繫有不同的繩結的繩束進行分析,終於揭開了這個謎團。
古印加結繩紀事破譯 記錄5500公里帝國數據 古印加結繩紀事破譯 記錄5500公里帝國數據
神秘的繩結被印加人稱為奇普,是用棉線、駱駝或羊駝毛線製成的。它是在一根主繩上串着上千根副繩,每根副繩上都結有一串令人眼花繚亂的繩結。在所發現的600多個奇普中,大多數都是公元前1400年到1500年間結成的。不過,其中還有一部分只有1000年左右的歷史。
在西班牙殖民政府的文件中,他們認為奇普是用來記錄和交流信息的某種手段。然而這些密碼記錄了什麼信息?怎樣記錄信息?對此,數代專家仍然困惑不已。
哈佛大學的考古學家格里·阿頓和數學家凱利·布熱利稱他們正在逐漸解開這個密團。他們建將奇普繩結的關鍵信息做成數據庫。然後在這個數據庫中搜尋1956年在印加重要的政治中心普魯措科發現的21個奇普繩結的共同點。結果發現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數學聯繫——在某些奇普的副繩聲的繩結能夠結合起來正好和另一個更為複雜的奇普上的數字相同。
這表明,奇普曾被用來從這個縱寬達5500公里的帝國的不同區域收集信息。
阿頓説:“每一個當地的會計師都會將從下級得來的帳目總和通過繩結的形式表現在奇普上,並將這些數據彙總在一根主繩上,然後層層上遞。這種交流可能曾被用在國家最重要的信息記錄上。其中包括帳目以及其他與人口、財政和軍事相關的數據。”
阿頓和布熱利還進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他們認為既然普魯措科的奇普表現的從不同區域收集到的數據,那麼在所有21根普魯措科繩結上所發現的8字結就很可能表示的是這個地方自身。而這很可能是從印加的奇普上認出的第一個文字。
阿頓説,要完全破譯奇普是不可能的。不過對奇普的深入分析將有助於揭開其他的生活細節。而新的考古發現將有可能帶來更多的驚奇。

印加文明印加文字

印加常常被説成銅器時代主要文明中一個沒有書面語言的文明。
在500多年前,西班牙旅行者在秘魯中部遇見了一個印第安男人,他可能是一個前印第安王朝的官員。西班牙人看到這個印第安人時,他正打算藏起來一些他帶着的東西,所以他們搜了他的身,並找到了一些神秘的打了結的繩子。後來西班牙人得知這些繩子叫做奇普(Khipu)。很多奇普只是為了計數,但是西班牙征服者認為有些繩子包含了歷史故事,宗教秘密,甚至是詩歌。在上面講述的這件事裏,印第安人説他身上的奇普記載了西班牙征服者在這個地區做的所有事情。“好事和壞事都有。”西班牙人的首領菲格雷多説。之後他很快沒收並燒燬了這些記錄,並懲罰了這個印第安人。
不過,即使西班牙人認為奇普很危險、並盡力毀掉它們,但是學者們卻一直拒絕承認奇普是一種書面文件。相反的,這些繩子被認為是一種保存記憶的設備——一種個人化的記憶輔助工具,而沒有任何統一的含義。它們頂多是一種紡織品算盤。後面一種觀點在1923年得到了支持,當時科學史學家利蘭·洛克證實了收藏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100多個奇普被用來記載計算的結果。
因為這些原因,印加常常被説成銅器時代主要文明中一個沒有書面語言的文明。不過,近些年研究者們越來越懷疑這個結論的正確性。很多研究者現在認為雖然奇普最初可能的確被當成一種計算工具,不過它們在西班牙人到達的時候已經進化成為了一種記載事情的體系,一種三維立體的二進制的密碼,和地球上其他任何文字體系都不相同。“如今最嚴謹的研究奇普的學者們認為,它們不僅是一種保存記憶的設備,很可能比這多得多。”紐約州立大學的古代安第斯文字專家伽林·布羅克説。
不過破譯奇普面臨一個很大的障礙:沒有人能讀懂它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敍述性的奇普被成功破譯。”哈佛大學人類學家格里·烏爾頓説。不過烏爾頓在紡織品專家提供了新的信息之後,正在準備向破譯奇普進行最持久、最深入的研究。在年七月出版的新書《印加奇普中的符號》中,烏爾頓第一次系統地將奇普分解為多種重要的元素。他用這種分解方式建立了一個奇普資料庫,並用這個資料庫來分辨繩結排列的規律。正像在上世紀70年代當研究者們破譯了瑪雅象形文字之後,對瑪雅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一樣,烏爾頓説,破解奇普密碼對於瞭解在16世紀統治當時地球上最大的,至今還是謎一樣的印加帝國,可能是一個“獲得內幕的巨大的潛在資源”。 [2] 

印加文明考古發現

根據考古發掘,當時印加帝國有青銅器皿和刀、鐮、斧等勞動工具,其冶煉鑄造技術相當精巧。印加人也有發達的農業灌溉系統,綿延的驛道,成熟的造酒工藝等。考古學家大都認為印加人的建築技術、醫學、織布和染色技巧相當發達。

印加文明低地印加古城

古印加文明遺址 古印加文明遺址
按照印加歷史學家以前的定論,公元500-600年左右,印加人建造了以的的喀喀湖為中心的蒂瓦納科等巨大城市;公元1200年,建立了以庫斯科為首都的印加帝國;特別是在公元1438年第9代皇帝帕恰科奇登基後的百年間,建立起了北自哥倫比亞,南到智利的強大帝國。但是,1533年西班牙人皮薩羅率領士兵攻下庫斯科,生擒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印加帝國轉瞬間就被消滅。
自那以後的近400年間,人們幾乎遺忘了印加帝國的存在。直到1911年7月,美國考古學家海拉姆·賓厄姆在庫斯科市北邊發現巨大的山頂城市馬丘比丘的遺蹟,才又重新喚起人們對印加文明的關注。

印加文明馬丘比丘遺址

馬丘比丘遺址是在海拔3800米的山頂上挖掘出來的,這裏原有大約400間石造的住房,還有不少壯觀的宮殿與神廟。當時這裏居住着2萬名印加人,他們從山頂到山腳開墾了無數的梯田。他們用來建神廟祭壇的巨石就有大約百噸重,另外還在山頂壘起了總重達數百噸的巨石,作太陽的日晷
據此,以往的印加學者認為,印加人是不喜歡低地潮濕氣候的高原民族,所以才會在海拔34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帶建立城市。但是,1977年在南美玻利維亞的安第斯深山中發現的印加帝國最大城市伊斯坎瓦亞遺址,卻建在的的喀喀湖北部險峻的山嶽地帶,確切説是建在海拔6000米的伊延普山和雷阿爾山脈之間深不可測的V字形峽谷的谷底一帶,海拔僅1600-1800米。那裏是吸血蝙蝠響尾蛇出沒的恐怖無人區
古印加文明遺址 古印加文明遺址
谷底一帶共有95棟巨大的石造建築物,它們錯落有致地分佈在谷底和從峽谷伸出的石頭平台上,最大的平台高400米,寬300米,看上去十分宏偉、險峻。在石造建築內,還發現了貯存食物或珍寶的地下室。整個遺址的面積約為13公頃,規模比馬丘比丘遺址還大。僅從已發現的傢俱和梯田就可看出,伊斯坎瓦亞曾經是擁有幾萬居民和數千士兵常駐的城堡型城市。
據推斷,伊斯坎瓦亞城位於印加帝國的最前方,它曾在防備亞馬孫地帶原住民的攻擊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印加文明科學成就

醫藥學方面,印加人的成就也令人驚歎。他們的外科手術特別是穿顱術在當時居於世界先進行列。手術刀主要是一種“T”形銅刀,非常鋒利。與外科手術相伴而生的麻醉術,印加人也是內行。印加人知道多種草藥,如奎寧、可可等。
在天文、曆法和數學領域內,印加人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首都庫斯科,印加人在城東、城西建有四座天文觀象台,中心廣場另設一座。根據長期的觀測,印加人測得地球運行週期是365天零6小時,並據此制定了太陽曆。印加人還有一種曆法是陰曆,包括354天,是根據對月亮的觀測結果制定的。與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不同,印加人的數學採用10進位制。不過,印加人尚未創制文字,他們的計數方法是結繩,克丘亞語稱“基普”,即在一條主繩上結上許多小繩,用結節表明數字,用不同的顏色和長度表明不同的類別。
印加人在音樂、文學方面也有很高造詣。有人認為,印加音樂可與歐洲古代民歌相媲美,甚至更為高超;還有人認為,印加音樂具有亞洲古代音樂的水平和相似的表現手法。由於印加人沒有完整的文字系統,文學多是口頭傳説和戲劇。其中最著名的有《奧揚泰》,在西班牙人到來前已廣泛流傳於中安第斯山區,在殖民時代初又被用克丘亞文字(西班牙傳教士創制)寫成劇本,在世界古典文學名著中佔有重要地位。

印加文明國家組織

印加文明基層

印加人的基層社會組織是農村氏族公社。耕地歸公社所有,分3部分,分別屬太陽神、國王和公社成員,產品用於供應祭祀和祭司生活需要、政府和軍隊開支以及維持公社成員生活,所有土地均由公社成員耕種。帝國內實行勞役制,25~50歲的男子均需服勞役。公共工程的興建通過輪流抽調壯勞力的米塔制勞役形式來完成。

印加文明制度

印加國實行中央集權制都城庫斯科號稱世界中心。國王稱為薩帕印加(獨裁執政者),是政治、軍事和宗教的最高首腦,被尊為太陽神在人間的化身。全國以庫斯科為中心,分為4個大行政區,由印加貴族任總督,

印加文明文化宗教

印加人已有一定的天文知識和曆法。曆法有太陽曆和太陰曆兩種。醫學也有一定水平,使用許多草藥治病,已能製作木乃伊,對麻醉藥物頗有研究,並掌握開顱術等外科技術。
印加人主要崇拜太陽,自稱為太陽的後代。月亮、土地及其他星宿也被崇拜,但地位較低。仍保持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殘餘,各氏族公社以動物命名,視祖先為公社保護神。印加人已確立國家信仰及祭司教階制度,祭司階層享有特殊地位。全國的宗教中心是庫斯科城中的太陽神廟(金宮)。每逢農事週期的各個節日,都要舉行祭典,祭典上的犧牲主要是動物,但當印加王出征或發生巨大自然災害時,則以活人為犧牲。

印加文明文學方面

印加有一首長詩《奧揚泰》。詩中記述英雄奧揚泰在印加王帕查庫蒂時期,愛上了印加王的女兒,並請求印加王賜婚,但被受阻撓的故事。此詩在15世紀被改編成戲劇。1770年-1780年間被西班牙傳教士用拉丁文記載下來。

印加文明經濟發展

古印加文明製品 古印加文明製品
印加人的文化在其他安第斯地區古代印第安人文化的基礎上又有發展。在帝國成立前,已存在特殊風格的陶器,並使用青銅製品。印加人重視農業,主要農作物是藜麥、玉米和馬鈴薯。水利灌溉工程發達,最長的水渠長達113千米。印加人還長於金屬冶煉和加工,已能開採金、銀、銅、錫等金屬,生產工具和武器以青銅製造。金、銀、銅等製作的首飾和日用器皿也很精巧。主要手工業部門除金屬加工外,還有製陶、紡織等行業。陶器造型優美,紋飾絢麗。紡織品主要為棉毛織物,其中有時夾有金線或鮮豔的羽毛,圖案豐富多彩。首都庫斯科城的宮殿、廟宇和城牆均以巨石建造,銜接處不用灰泥,但仍極密合,刀片亦難插入,顯示了高超的建築技巧。
印加人能在中安第斯山區建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與當地的發達的經濟文化是分不開的。

印加文明農業方面

印加人繼承前人的成就,在乾旱缺水的山區修建了水渠和梯田,使糧食生產得到穩定發展,保證了非農業人口的需要。印加人的水渠和梯田修築得非常堅固,有些水渠還在使用。印加人培育了大約40多種作物。他們還飼養駱馬羊駝,成為美洲印第安人中飼養大牲畜的人民。這些動物的飼養不僅為人民提供了肉食和毛皮,而且還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質肥料,這反過來又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古印加人的主糧藜麥,已經成為了世界時尚健康糧食。

印加文明交通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不僅便於印加王事對全國的統治,而且也促進了各地區的聯繫與文化交流。印加人修築的道路舉世聞名,其中有兩條主幹道自北向南縱貫全國:一條沿安第斯山而行,從哥倫比亞南部起,穿越厄瓜多爾和秘魯,進入玻利維亞後通向阿根廷,全長達3200公里;另一條沿太平洋岸而行,起自秘魯西北的通貝斯,全長達2.300公里,路面寬達3.5—4.5米。在山巒起伏、溝塹縱橫的安第斯山區,修築這樣的道路並非易事。根據地形,道路有時盤旋曲折,有時需要開鑿階梯和隧道,有時又要架設橋樑。印加入尚不知道拱頂知識,他們的橋樑主要是吊橋。橋兩端立上石柱,用5根粗達40釐米的藤條相連,三根乎輔成橋面。兩邊各有一根作欄杆。有的吊橋達長60餘米。

印加文明金屬加工

印加人的金屬加工業比較發達,他們不但懂得金、銀、銅、鉛、錫、汞的冶煉,還會冶煉各種合金,並知道利用汞來提純黃金。金銀主要用來製作裝飾品和藝術品,其中有一種金蝴蝶的翅膀只有1/10毫米厚,重心找得非常準確,投出後能在空中盤旋。銅及其合金主要用來製造武器、日用器皿和利刃工具。但是,如同美洲其他印第安人一樣,印加人一直不知道鐵。印加人掌握了許多種金屬加工工藝,如鑄造、鍛打、模製、衝壓、鑲嵌、鉚接、焊接等。有研究認為,印加人的金銀裝飾品,其技巧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相比。由於印加人崇尚黃金和大量使用黃金,印加帝國也被稱作黃金帝國。

印加文明紡織

印加人的紡織技術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遠在公元前2000年,他們就會紡紗織布了。他們的毛織品棉織品花色多樣,色彩調和,製作精細。如1000年前留下來的一幅地毯,每英寸含絨紗500根,而歐洲中世紀同類織物卻只有100根。在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稱作是“世界紡織品的奇蹟之一”。

印加文明陶業

印加帝國時期的製陶業也有所發展。陶器的主要特點是具有引人注目的磨光技術、雅緻的裝飾、優美的幾何圖案和絢麗的色彩。他們在陶器的製作技術和飾因式樣等方面不僅吸取了前人及同時期其他地區的經驗,而且有進一步的發展。

印加文明現代

印加帝國最著名的遺址為建在馬丘峯和華伊納峯之間的馬丘比丘
庫斯科城則因西班牙殖民時期的破壞,僅剩一些建築廢墟,但城中保存了一塊“十二角石”,稱為“哈圖姆魯米約克”,考古學家相信它是印加曆法計算工具的一種。
早期信息與地理隔離為全球各文明獨立和多樣性,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信息&地理隔離也造成了較大的科技代差,使得印加人以為西班牙騎兵是人馬一體的黑科技,並且裝備等級過低,輕鬆戰敗。
二戰後人類成立聯合國等各種世界級組織機構,以求避免類似愚蠢的人類遺產悲劇再次發生,開始信息與交通的全球化共享,廣為人們所接受,仍無法解決或避免所有類似問題,人類文明發展的悖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