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文知識

(天文科技知識)

鎖定
天文知識陽星辰的運動規律來指導農耕生產了。説它新興,是因為即使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今,天文學仍然是推動科技理論發展的兩大原動力之一(另一個是粒子物理學)。
中文名
天文知識
本    質
陽星辰的運動規律
用    途
指導農耕生產
定    位
兩大原動力之一
領    域
天文學
特    點
被動性、粗略性、瞬時性、長期性和連續性

天文知識歷史由來

她既自成體系,又和其它學科,尤其是近現代物理相互融合,形成了她的特點和知識內容。她既博大精深,又細緻通俗。這使得愛好並研究天文學的每一位工作者都找到了自已合適的位置,並得到了無窮的樂趣和滿足。
下面的五個問題將成為本淺述的內容重點,其中第五個問題將是它們的核心。

天文知識研究特點

天文研究工作不同於其它學科的研究,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被動性
天文研究的手段主要是觀測──被動地觀測,它不能像其它學科那樣,人為地設計實驗,"主動"地去影響或變革所研究的對象,只能"被動"地去觀測,根據已經存在的事實來進行分析。天文研究的過程可以用下圖來簡單地概括
觀測→積累資料→分析資料→理論
(收集感性素材)
2、粗略性
由於天文觀測的被動性,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天文觀測的粗略性,我們不妨作一個比較。在地球上要證明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設計很多不同的方案或實驗,達到理論要求的精度,而在宇觀世界中,由於觀測儀器的分辨度,靈敏度等的限制,以及觀測手段的單一性──單靠望遠鏡,所以,在一定時期內,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只能依靠僅有的幾種方法,或是僅有的幾個不太準確的數據來粗略估計。這與在地球上的實驗對比起來,表現出單一性和強烈的粗略性!而且,越是深遠的天體,越是前沿的課題其粗略性就越嚴重,越明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天文學的發展與天文儀器(或更準確地説是觀測手段)的發展直接相關。
讓我們來比較下面三組數據
a、天體的年齡 幾百萬歲--百多億年
b、人類文明 幾千年
c、人的一生 幾十年--上百年
從比較中我們不難看出,人類研究天體的演化僅是短短地一瞬間,就像是在人類文明誕生的時候對宇宙拍了一張極高精度的照片,而人類文明發展和延續的過程,就是用不同倍數(越來越大)的放大鏡來觀察這張照片一樣,人類為了征服自然獲得自由,而不斷研究周圍的宇宙。他們觀測天體的主要目的,就是想了解各種天體的形成或演化過程,以便以後很好地加以利用。
任何理論的形成都建立在大量的數據之上,天文學也不例外,而且對天文觀測數據的積累則更是長期的、持續不斷的。只有這樣的數據才是有用的,才能在此基礎上得出相對正確的理論。
開普勒正是在其老師第谷花費畢生精力留下的行星觀測資料中發現了三大定律。第一顆脈衝星的發現正是在距今900多年的歷史記載中找到了其形成的證據等等。即使是最平常的天文觀測(如:月球、太陽、變星雙星星系)也需要幾天以至於幾十年的持續觀測,才能有所收穫,得出結論。因此,天文工作者必須要具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和認真細緻的工作態度,否則就連皮毛都不可能學到!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給天文學下一個定義,所謂天文學就是在極其"短暫"的千百年的時間裏,以基本上"被動"的觀測方法面向廣闊無邊的宇宙空間,探索各類天體在漫長曆程中的存在和演變的一門學科。

天文知識基本名詞

任何一門學科,一個知識體系都是由一些較基本較抽象的新的概念。

天文知識簡介

和名詞組成的。天文學也一樣。下面為了能夠初步接觸一下天文學,先介紹幾個天文學的基本名詞,作為入門的第一步。
它們分別是天球,週日視運動子午圈中天,黃道和目視星等
1、天球
天球就是以觀測者球心,以無限大為半徑所描繪出的假想球面,我們看到的天體(星星、月亮、太陽)是其在這個巨大的圓球的球面上的投影位置。
2、週日視運動
由於地球自轉(自西向東),所以地面上的觀測者看到的天體在一天中在天球上自東向西沿着與轉軸垂直的平面內的小圓轉過一週。
3、子午圈
過觀測者的天頂和南北天極的大圓。
4、中天
天體經過觀測者的子午圈時,叫做中天。由於地球的自轉,天體一天要穿過子午圈兩次,其中離觀測者天頂較近一次(一般是晚上的那一次)叫上中天。另外那一次叫下中天
5、黃道
簡單的説就是太陽在天球中的運行軌跡。由於運動的相對性,所以黃道也就是地球公轉軌道與天球的交線。
6、目視星等
指用目視波段的亮度計算出的星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