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劇本結構

鎖定
劇本結構即為劇本的結構,是劇作者根據表現的內容和主題內涵,對一系列人物和事件以不同的輕重主次合理進行的組織安排,達到一個劇本最終想要達到的效果。
中文名
劇本結構
外文名
Script structure
用    途
戲劇創作

劇本結構名稱概述

顧名思義。劇本結構:需要把劇本分為幾種結構。
劇本結構上面,普遍認為符合漢語審美,大致可分為起承轉合的幾個部分。

劇本結構常見形式

劇本結構戲劇

劇本結構 劇本結構
1、 定義: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敍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綜合藝術。2、 特點:
劇本結構 劇本結構
(1)劇本必須適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發生在不同地點和較長時間裏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兩三個小時內的演出中表現出來。 關於“三一律”的知識見162頁第四段
(2)必須有集中尖鋭的矛盾衝突。 戲劇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衝突的,沒有矛盾衝突就沒有戲劇。這中衝突是社會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就構成了劇本的情節結構。 劇本的情節結構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開端:介紹人物關係和揭示矛盾衝突 發展:描寫情節的波瀾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衝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衝突發展到頂點並表現出急劇轉化的局面 結局:結局是情節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矛盾衝突的解決。 尾聲:與序呼應,對劇本的思想內容作些啓示,引起人們的聯想和展望。
(3)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必須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徵
3、劇本刻畫人物推進劇情和表達思想的手段有:
(1)舞台説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術、環境、音響、人物上下場、人物對話的姿態、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
(2)人物的對白和唱詞:包括獨白、旁白、對白。是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任務是展開情節、提示人物性格、表現主題思想。
(3)結構形式:分幕分場。幕是大單位,場是小單位
4、戲劇分類:
(1)藝術形式表現手法不同:話劇、歌劇、舞劇、詩劇歌舞劇相聲劇
(2)劇情的繁簡和結構不同:多幕劇獨幕劇
(3)題材反映的時代不同:歷史劇、現代劇
(4)矛盾衝突的性質和表現手法不同;悲劇、喜劇、正劇(悲喜劇)。
(5)地域色彩不同:京劇(北京)、滬劇(上海)、豫劇(河南)、呂劇(山東江蘇)、川劇漢劇(湖北)、楚劇(湖北江西)、晉劇(山西)、黃梅戲(安徽)等
(6)演出不同:舞台劇、廣播劇、電影、電視劇等 作者和《雷雨》 作者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 1933年在清華大學四年級時,完成了他的處女作多幕話劇《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第一次顯示了他的藝術才華,引起了戲劇界的震動。《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 繼《雷雨》之後,曹禺又寫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劇本。《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成就最高。解放後,曹禺有《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等劇作。 標題的象徵意義 《雷雨》的標題既點明戲劇情節發生的自然氣候:“;天氣更陰沉,更鬱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這樣的天氣終於導致夜間雷電交加,風雨大作。與這種惡劣天氣並行發展的是這個封建大家庭內部也醖釀着而且終於爆發了一場毀滅性的“雷雨”:四風、周衝觸電而死,周萍開槍自殺……自然界和家庭內部的“雷雨”其實正象徵了社會矛盾的日趨尖鋭。作者用“雷雨”為題形象地告訴人們: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一場天翻地覆的社會大變革不可避免地即將發生。
老舍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
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個貧民家庭裏。老舍7歲進私塾, “五四”運動後,用白話文試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説《小鈴兒》。
1924年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中文講師。陸續寫出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3部具有諷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長篇小説,提供了現代小説史上最早的諷刺性的長篇體制。1930年春回國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
1936年夏,老舍辭去教職,從事專業寫作,完成了著名的小説《駱駝樣子》,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七七,,事變後,他離別妻子兒女,隻身輾轉去武漢、重慶,勇敢地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主持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
他特別重視話劇創作,1939年至1943年間,獨立完成或與人合著的劇本就有《殘霧》《張自忠》《歸去來兮》等九部。
1946年與曹禺赴美講學,寫完了100萬字的鉅著《四世同堂》的最後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1951年獲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文革”開始後,受到殘酷迫害,於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盡。
老舍是我國“五·四”以來新文學的開拓者之一,現代傑出的語言藝術家,享有世界聲譽的愛國主義作家,人民藝術家。他以小説、劇作和曲藝著稱於世,在散文、詩歌、雜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寫下10多部長篇小説,70多部(篇)中短篇小説,30多部劇作,一部4000行的長詩和近300首短詩,近20部譯著等,共800多萬字。他的作品豐富了世界進步文學的寶庫。 作家作品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傑出的戲劇家,詩人。
1564年出生於一個富商家庭。他曾經在“文法學校,,讀書,後因父親破產,中途輟學。21歲時到倫敦劇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戲,並開始創作劇本和詩歌。他創作的大部分是詩劇,主要作品有《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他的創作生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1590—1600年,包括10部喜劇(如《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等),9部歷史劇(如《理查三世》等),3部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作於此時)等;
第二個時期是1601一1608年,包括7部悲劇(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作於這個時期),4部喜劇和一些十四行詩;
第三個時期是1609—1613年,包括3部喜劇(主要是傳奇劇)和一部歷史劇。 人文主義:(四大悲劇:《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 麥克佩斯》) 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思想武器,也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它的鬥爭鋒芒是針對中世紀封建主義世界觀,特別是天主教會的宗教世界觀的。教會提出以神為宇宙的中心,人文主義者則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以此來和它對抗。對“人”的肯定,成了資產階級思想的核心。
這一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①用人性反對神權
②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慾主義
③用理性反對矇昧主義
④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 莎士比亞就是這樣一位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進步作家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的傑出代表。
丁西林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蘇太興人。現代著名劇作家,物理學家。
1914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讀理科,其間閲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
1920年回國,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業餘從事劇本創作。主要作品有《一隻馬蜂》《壓迫》等,多為獨幕劇。抗戰期間創作的多幕劇《等太太回來的時候》《妙峯山》以及獨幕劇《三塊錢國幣》等,表現了強烈的愛國心和正義感。它的劇作,構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橫生,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國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文化部副部長等。 丁西林的喜劇風格 丁西林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喜劇作家,作品以獨幕劇為主。代表作有《一隻馬蜂》《壓迫》等。丁西林的獨幕喜劇比較注意在“趣味”上下功夫,故他的作品多為帶有詼諧意味的趣劇。作品簡潔集中,渾然一體,能在較為輕鬆平淡的戲劇衝突中反映社會現實,寓莊於諧。

劇本結構古代戲曲常識

1、 定義:見課本182頁第一段
2、 戲曲的有關常識
(1)雜劇結構: 元雜劇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調)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它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嚴格的體制,形成了歌唱、説白、舞蹈等有機結合的戲曲藝術形式,並且產生了韻文和散文結合 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在結構上,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只有個別的是五折或六折。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每一折只能用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形成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相當於現代戲 中的“幕”。元雜劇中還有“楔子”,為結構短小的小戲,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對 故事的由來作簡單的介紹.,相當於“序幕”,也有在折與折之間演出的楔子,相當於過 場戲:
(2)扮演角色 雜劇的角色分為四個行當: 男角稱末行,分正末副末; 女角稱旦行,分正旦,副旦: 淨行,以扮演剛猛兇惡的人為主,有男有女,分正淨副淨 雜行,包括孤(官員),孛老(老年人), 卜兒(老婦)、徠兒(小孩)、細酸(窮秀才)等。正末、,正旦是兩種主唱角色,正末主唱的劇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劇本叫旦本。
(3)元雜劇的劇本構成 元雜劇的劇本一般由曲詞賓白、科範三部分組成。 曲詞以一人主唱的形式進行。 賓白就是説白,包括對白和獨白。 科範或叫“科”“介”,是關於動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見科”“把盞科”“做掩淚科”“內作起風科”等。此外,每本雜劇結尾處有兩句或四句詩句,用以概括全劇思想,提出本劇劇名。例如,“秉鑑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末句是戲的全名,“竇娥冤”則是簡名. 元雜劇的唱詞按一定宮調寫成。共分五個宮(五個全音階):正宮、·中呂宮南昌宮、仙呂宮,黃鐘宮,分別個當於現在的C,D、E、G、A五個樂調(譜號);曲牌,相當於現在的調號和板號(如二黃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簡譜中的曲譜和節拍。元雜劇中一折限於一調一韻。古代戲曲,鑑賞重點是古代戲曲的語言和藝術手法。
(4)其他: 元雜劇也稱元曲,在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並稱。當時著名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其中以馬志遠關漢卿鄭光祖白樸王實甫最著名。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馬志遠的〈漢宮秋〉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白樸的〈牆頭馬上〉王實甫的〈西廂記〉 元雜劇四大愛情悲劇關〈拜月廳〉,王〈西廂記,〉白〈〈牆頭馬上〉,鄭〈倩女離魂〉南戲四大本〈荊釵記〉、〈白兔記〉、〈拜月廳〉、〈殺狗記〉。

劇本結構結構介紹

弗蘭泰格金字塔
19世紀德國新古典主義理論家弗蘭泰格在《戲劇的技巧》中提出了戲劇的結構“弗蘭泰格金字塔”。這個金字塔分5個部分:
1.介紹:介紹背景資料。
2.上升:將事件引向高潮的各種情節。矛盾與阻礙逐漸顯現。
3.高潮:戲劇張力最強處。 從此情節將逐漸轉弱。
4.下降:高潮過後矛盾形式開始明朗,引向大災難或者大成功。
5.結局:謎底揭曉,劇情完成。
希德.菲爾德 [1]  在《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表示三段式的結構:
1.第一幕:建置 (情節點1)
2.第二幕:對抗 (情節點2)
3.第三幕:結局
黑格爾“衝突律”
和諧
打破和諧。
重行建立和諧。
黑格爾:戲劇動作的本質是引起衝突,而真正的動作整一性只能以完整的運動過程為基礎(即衝突的產生、展開和解決)。“衝突”是對本來和諧的情況的一種破壞,這種破壞不能始終是破壞,而是要被否定掉的。

劇本結構戲劇劇本結構

精心安排戲劇結構
戲劇結構是由情節、幕場等戲劇要素構成的戲劇存在形態。主要包括情節的安排、分幕分場的處理等內容。戲劇由於受時間、空間的嚴格限制,所以劇本的藝術結構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尤顯得重要。
戲劇情節的安排
1.戲劇情節的構成
戲劇情節,一般是指作品中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的各種關係所組成的生活事件、矛盾衝突的發展過程。
人物的行動及其發展,是戲劇情節的外在構成形式;促成人物行動的動機及其發展變化,則是戲劇情節潛在的動力。因此,有人認為戲劇情節是由意圖、達到意圖的手段以及這些手段的結局網織而成的。在不同風格種類的戲劇作品中,有的注重於行動外在的力度(如情節劇),有的則注重於心理(動機)的深細度(如心理劇)。
戲劇情節是由一個個場面連貫而成的。場面是情節發展的基本單位,情節隨着場面的次第轉移而不斷髮展。
戲劇情節在作品中最主要的作用是為展示人物性格服務。同時,戲劇情節本身具有相對獨立的藝術效能和美學價值,能對觀眾產生吸引力和娛悦作用。在戲劇創作中,既不能忽視情節,使作品缺乏扣人心絃的藝術力量,又不能單純地追求情節,從而淹沒人物形象,使作品缺乏思想深度。恩格斯曾要求戲劇達到“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同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的融合。”
根據戲劇矛盾衝突的發展進程,一個劇本情節的構成可分為矛盾的開端、矛盾的發展、矛盾的激化(高潮)和矛盾的解決四個部分。
劇本的開端非常重要,因為它的好壞關係到全局的成敗;但劇本的開端又相當困難,因為一齣戲的開端決不是事件過程的開頭。究竟在哪裏開始,先讓什麼人出場,先展示什麼情節,如何追述和交代以前的種種情形,都要反覆考慮。
開端的作用:簡捷而含蓄地在人物行動中把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關係、特定環境交代清楚;人物出場亮相,性格應有初步顯現;要提出矛盾,造成懸念,指明劇情發展方向,引起觀眾興趣。
發展是戲劇衝突進入高潮前的進展階段,它在全劇中所佔分量最大,也是最關鍵的部分。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矛盾衝突都要在這裏展現。一齣戲能否緊緊吸引觀眾,戲劇高潮能否自然合理地到來,也決定於這一部分。
因此,劇作者必須一方面抓住矛盾雙方鬥爭的發展規律,依據人物性格、層次分明地使矛盾衝突越來越趨於表面化、尖鋭化,另一方面又要使矛盾衝突的發展避免直線上升,而應該有波瀾,有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此,才能十劇情富於節奏感,始終抓住觀眾。
高潮就是矛盾雙方經過幾個回合的鬥爭,力量的對比不斷髮生變化,到最緊張最急劇的白熱化程度,也就是決定勝負、成敗的轉折點。
高潮雖然在全劇中知識短暫的一瞬,但這是揭示戲劇衝突思想意義,突現人物思想性格最集中最深刻的地方,也是最激動人心的場面。難怪有人説,一切為了高潮。
要寫好高潮必須精密佈置,善於抑制矛盾的發展,在作好充分準備後,選擇最適當時機,讓它突然出現。
結尾,高潮過後緊接着就是結尾。結尾應集中交代主要事件的結果,不允許節外生枝,畫蛇添足。好的結尾應做到即使觀眾滿足,又留有回味的餘地,充分顯示作者的思想深度。
2.安排情節結構的主要技巧
①懸念
亦稱“緊張”。根據觀眾看戲時情緒需要得到伸展的心理特點,編劇或導演對劇情作懸而未決和結局難料的安排,以引起觀眾急欲知其結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它是戲劇創作中使情節引人入勝,維持並不斷增強觀眾興趣的一種主要手法。
戲劇懸念源自心理學中人們由持續性的疑慮不安而產生的期待心理。在西方編劇理論中最早涉及懸念手法的是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在中國戲曲理論著作中,雖無懸念一詞,但李漁在《閒情偶寄》詞曲部格局一章中提出的有關“收煞”的要求,內涵與懸念基本相似,主張,“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結果”。
戲劇懸念的構成,主要依靠以下條件:①人物命運中潛伏着危機;②生與死、成功與失敗均有可能出現,存在兩種命運、兩種結局;③發生勢均力敵而又必須有結果的衝突;④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動能引起觀眾在感情上的愛憎;⑤觀眾對未來事態發展的趨勢清楚。合乎邏輯的劇情發展和對人物的強烈愛憎,是構成懸念的兩個重要元素。
懸念在劇本中的運用,一般分為兩類:
總懸念與小懸念。亦稱整體懸念與主要場面中的小緊張格局。總懸念是全劇主要衝突的焦點所在,在劇本開始即要提出,並隨着衝突的上升而不斷加強,一直到高潮。它是貫串全劇的戲劇性結構的情緒支柱。小懸念則屬於劇本的每一個發展段落或主要場面中出現的局部緊張情勢,它起着不斷豐富和加強總懸念,並在每一幕或每一場結束時,把觀眾的注意力和興趣引向下一幕或下一場的作用。
期望式懸念和突發式懸念。期望式懸念建立在對觀眾不保密的基礎上,它是在觀眾對人物命運和事態發展有一定預感和了解的情況下所造成的期待;突發式懸念則主要依靠對觀眾保密,通過使觀眾大吃一驚來加強戲劇效果,是劇情發展過程中出乎觀眾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複雜情況和險要轉折,亦稱吃驚或驚奇。
在實際創作中,不同風格類型的劇本,對這兩種懸念的運用也各不相同。側重於性格描寫的,多用期望式懸念;情節戲劇更多地採用突發式懸念。在實際運用中,二者有相輔相成的關係。一般情況下,作者總是通過期望式懸念維持觀眾的情緒,又通過突發式懸念造成戲劇情節和觀眾情緒上的跌宕,從而進一步加強衝突的緊張性
懸念的形成、保持和加強,還需要依靠“抑制”和“拖延”的藝術手法,有的劇作理論也稱之為“延宕”或“緩解”。它指在尖鋭的衝突和緊張的劇情進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諸方各種條件和因素,以副線上的某一情節或穿插性場面,使衝突和戲劇情勢受到抑制或干擾,出現暫時的表面的緩和,實際上卻更加強了衝突的尖鋭性和情節的緊張性,加強了觀眾的期待心理。延宕手法的另一種方式,是在衝突的緊張時刻突然落幕,造成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懸念和間隔,從而大大加強了藝術效果
懸念和延宕交替進行的格式,與觀眾看戲時的精神忍受限度有關,始終不懈的緊張,只會使觀眾感到疲憊,暫時的緩解,是調節情緒,為進一步緊張作精力上的準備。
社會生活是複雜的,矛盾的發展受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必然迂迴曲折有進有退,也必然會產生想不到的變化。要懂得如何在戲裏安排懸念,首先必須熟悉生活中事物發展的規律,戲劇懸念的美學價值在於是否符合生活發展規律,符合人物性格的發展邏輯。
突轉,也稱陡轉、突變,指劇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變化,即由逆境轉入順境,或由順境轉入逆境。它是通過人物命運與內心感情的根本轉變來加強戲劇性的一種技法;發現,指從不知到知的轉變,它可以是主人公對自己身份或者與其他人物關係的新的發現,也可以是對一些重要事實或無生命實物的發現。在創作實踐中,發現通常總是與突轉相互聯用或者同時出現,劇本往往通過發現來造成劇情的激變。例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第四場,俄狄浦斯為了解救城市的苦難,全力以赴查訪殺父娶母的罪人,最後由於報信人無意之中透露真情,發現正是自己在無意中犯下了這一罪孽,於是,一個公正賢明的國王成了一個自我放逐的瞎眼乞丐。
最早提出發現與突轉的是亞里士多德,他在《詩學》第十、第十一章中認為發現與突轉是情節的主要成分。長期以來,這兩種手法被認為是編劇藝術中最富於戲劇性的技巧,並被廣泛使用。在劇本創作中,好的突轉場面不光着眼於劇情的起伏跌宕,而且立足於人物刻畫,力求通過情節的合情合理的突轉寫出人物劇烈豐富的心理變化與感情活動。
③時空交錯
根據人物的夢境、幻覺、遐想、回憶等心理活動來組織舞台時間和空間,把過去、現在、未來相互穿插、交織起來。追求主觀真實的現代派戲劇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它主要導源於“意識流”。如A.米勒的《推銷員之死》,貫串始終的是威利的心理衝突和潛意識活動,作者通過威利的神思恍惚、自言自語,在下意識中聽到笛聲、笑聲,把舞台時空自然地過渡、閃回至以往,又通過第三者的打斷,使之回到現實,以此形象地展現人物一生的悲劇命運。
時空交錯的結構方法,突破了傳統戲劇按客觀時序反映生活的侷限,通過多層次、多變化的時空組織,表現人物隱秘複雜的內心生活。但由於人的意識活動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跳躍性,使用不當,也會形成情節結構上的凌亂、模糊。
中國戲曲由於不拘泥於舞台的寫實性,時間與空間的運用歷來比較自由,也有一些戲局部使用時空交錯的結構手法,着重表現人物內心活動,但不像現代派戲劇那樣帶有很大的隨意性與跳躍性。
巧合
戲劇情節是不排除偶然情況的,一切戲劇作品的情節幾乎無一例外的都具有偶然性因素,可以説排除偶然性就無法構成戲劇情節,正如俗話所説:無巧不成書。但是,巧必須合理、自然、有意義。要做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以及結合。

劇本結構撰寫忌諱

一、寫成小説
劇本寫作和小説寫作是兩樣完全不同的事,要知道寫劇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達一連串的畫面,所以你要讓看劇本的人見到文字而又能夠實時聯想到一幅圖畫,將他們帶到動畫的世界裏。小説就不同,他除了寫出畫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辭手法和角色內心世界的描述。這些在劇本里是不應有的。
二、對白增多
劇本里不宜有太多的對話(除非是劇情的需要),否則整個故事會變得不連貫,缺乏動作,觀眾看起來就似聽讀劇本一樣。要知道你現在要寫的是電影語言,而不是文學語言。所以,一部優秀的電影劇本,對白越少,畫面感就越強,衝擊力就越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寫一個人打電話,你最好不要讓他坐在電話旁不動,只顧説話。如果劇情需要,可讓他站起來,或拿着電話走幾步,儘量避免畫面的呆板和單調。
三、故事太多枝節
很多人寫劇本都寫得太多枝節,在枝節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場,使故事變得複雜化,觀眾可能會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達什麼主題。試想如果在一幕電影中同時有十幾個重要的角色,角色之間又有很多故事,你叫觀眾在短短時間裏那能把每一個角色記得這麼清楚。
劇本的寫作和小説的確有天壤之別,小説寫的好的人,不一定劇本也寫的好。個人覺得劇本更注意對話和節奏的把握,更注意吸引更多人來看。要求在一定的時間內,講述吸引人的好故事,寫作方法和小説也是不同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