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入金陵大學外文系,1949年轉廈門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藝術碩士。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台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併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台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1-2]
余光中人物生平
編輯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於江蘇南京。在秣陵路小學(原崔八巷小學),南京青年會中學(後併入南京市第五中學)讀書。
1947年,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分別考取北大及金陵大學。因北方不寧,入金大外文系。
[7]
早年餘光中(5張)
1949年,年初內戰轉劇,隨母自南京逃往上海,再去廈門,轉廈門大學外文系二年級下期。7月,隨父母遷香港,失學一年。
[7]
1950年,5月到台灣,9月考入台灣大學外文系三年級。
[7]
1956年,退役。在東吳大學兼課。9月,與範我存結婚。
[7]
1958年,獲亞洲協會獎金赴美進修,在愛荷華大學修文學創作、美國文學及現代藝術。
[7]
1964年,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講學一年,先後授課於伊利諾、密西根、賓夕法尼亞、紐約四州。
[7]
1985年,離港返台,任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文研究所所長。行前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舉辦“余光中惜別詩會”,由戴天主持。
[7]
1992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龔氏訪問學人”。
[7]
1993年,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邀請擔任“到訪傑出學人”。
[7]
1995年,廈門大學邀請返校演講,並頒贈客座教授。
2003年,獲香港中文大學頒予榮譽文學博士。
[1]
2007年,榮聘為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榮譽院長。
2010年,攜夫人及女兒出訪江南大學,並受聘為江南大學客座教授。同年,余光中來到屈原故里湖北秭歸,參加首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暨海峽兩岸屈原文化論壇,專門創作了紀念屈原的詩歌《秭歸祭屈原》
[8]
。6月17日,余光中參加海峽兩岸屈原文化論壇,受聘為三峽大學客座教授,為該校師生作了題為《我的四度空間》的報告。
2011年3月24日,國立中山大學於其校逸仙館舉辦“台灣書寫·世界發光 余光中詩韻與音符的交響”的講座,由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余光中教授和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陳芳明所長,以談話的方式面對學生演講。4月,受邀出任浙江大學客座教授
[9]
。
2012年4月20日,受聘擔任北京大學“駐校詩人”。
[10]
2014年4月,受邀擔任澳門大學“駐校作家”。
[11]
2015年2月27日至3月6日,余光中教授訪問香港中文大學,主持新亞書院六十五週年院慶學術講座暨第二十八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其間,餘教授主講了三場公開講座,探討中西詩人和詩歌的特色與異同,並分享賞析詩歌朗誦的心得。
[12-13]
余光中主要作品
編輯作品名稱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
《余光中經典》 | 海峽文藝出版社 | 2007年 |
《鄉愁》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1971年 |
《石器時代》 | 文藝出版社 | 1952年 |
《歌》 | 野風出版社 | 1952年 |
《五陵少年》 | 文星出版社 | 1967年 |
《天國的夜市》 | 三民出版社 | 1969年 |
《敲打樂》 | 藍星詩社 | 1969年 |
《在冷戰的年代》 | 藍星詩社 | 1969年 |
《白玉苦瓜》 | 大地出版社 | 1974年 |
《天狼星》 | 洪範出版社 | 1976年 |
《與永恆拔河》 | 洪範出版社 | 1979年 |
《余光中詩選(1949-1981)》 | 洪範出版社 | 1981年 |
《隔水觀音》 | 洪範出版社 | 1983年 |
《紫荊賦》 | 洪範出版社 | 1986年 |
《夢與地理》 | 洪範出版社 | 1990年 |
《安石榴》 | 洪範出版社 | 1996年 |
《五行無阻》 | 台灣九歌出版社 | 1998年 |
《余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 | 洪範出版社 | 1998年 |
《高樓對海》 | 台灣九歌出版社 | 2000年 |
《藕神》 | 台灣九歌出版社 | 2008年 |
《左手的繆思》 | 文星出版社 | 1963年 |
《逍遙遊》 | 文星出版社 | 1965年 |
《望鄉的牧神》 | 純文學出版社 | 1968年 |
《焚鶴人》 | 純文學出版社 | 1972年 |
《聽聽那冷雨》 | 純文學出版社 | 1974年 |
《青青邊愁》 | 純文學出版社 | 1977年 |
《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 | 純文學出版社 | 1981年 |
《憑一張地圖》 | 九歌出版社 | 1988年 |
《隔水呼渡》 | 九歌出版社 | 1990年 |
《從徐霞客到梵谷》 | 九歌出版社 | 1994年 |
《井然有序》 | 九歌出版社 | 1996年 |
《日不落家》 | 九歌出版社 | 1998年 |
《藍墨水的下游》 | 九歌出版社 | 1998年 |
《連環妙計》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1999年 |
《梵谷傳》 | 重光文藝出版社 | 1957年 |
《老人和大海》 | 重光文藝出版社 | 1957年 |
《英詩譯註》 | 文星出版社 | 1960年 |
《美國詩選》 | 今日世界出版社 | 1961年 |
《英美現代詩選》 | 學生出版社 | 1968年 |
《錄事巴託比》 | 今日世界出版社 | 1972年 |
《不可兒戲》 | 大地出版社 | 1984年 |
《土耳其現代詩選》 | 林白出版社 | 1984年 |
《温夫人的扇子》 | 大地出版社出版社 | 1992年 |
《守夜人》 | 九歌出版社出版社 | 1992年 |
《理想丈夫》 | 大地出版社 | 1995年 |
余光中成就榮譽
編輯
余光中著作展(香港中文大學)(6張)
1982年,54歲,《傳説》獲台北新聞局金鼎獎歌詞獎。
1984年,56歲,獲吳三連文學獎散文獎。
1985年,57歲,獲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
1989年,61歲,主編的《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出版,並以此書獲金鼎獎圖書類主編獎。獲選為聯合副刊第一位“每月人物”。
1990年,62歲,獲選台灣筆會會長。
1991年,63歲,獲美西華人學會的“文學成就獎”、香港翻譯學會的榮譽會士銜。
1994年,66歲,評論集《從徐霞客到梵谷》獲《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1996年,68歲,《井然有序》獲《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1997年,69歲,獲吉林大學頒授客座教授名銜及東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名銜。獲中國詩歌藝術學會頒贈“詩歌藝術貢獻獎”。
1998年,70歲,廣電基金會拍攝“詩壇巨擘--余光中”影集。獲頒文工會第一屆五四獎的“文學交流獎”、中山大學“傑出教學獎”、中華民國“斐陶斐傑出成就獎”、行政院新聞局“國際傳播獎章”。散文集《日不落家》獲《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七十大壽發表新作及新書出版等活動,被台灣電視公司“人與書的對話”選為1998年“十大讀書新聞”之第六。
1999年,《日不落家》獲頒吳魯芹散文獎。
2000年,72歲,詩集《高樓對海》獲《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2001年,73歲,獲第二屆“霍英東成就獎”。
余光中個人生活
編輯余光中生於中國江蘇南京,父親餘超英,母親孫秀君。但是母親為江蘇武進人,妻子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戰爭時在四川讀中學,感情上亦自覺為蜀人。曾自言:“大陸(中國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15]
詩人余光中與妻子範我存結婚61年,兩人相知相惜,互信互補。作家張曉風曾形容,余光中是眾人汲飲的井,而範我存,就是那位護井的人。
[16]
余光中後世紀念
編輯台灣詩人余光中2017年12月14日溘然長逝
[17]
。12月29日,余光中告別式在高雄舉行,兩岸暨海外文化界人士、親友以及學生近千人齊聚為餘老送別。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攜夫人周美青、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到場悼念。
[18]
2018年2月2日,其夫人範我存到香港捐出餘老手稿、眼鏡,以及個人收藏的齊家文化玉器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和文物館。
[17]
2月2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舉辦“余光中手稿及藏品捐贈典禮”。儀式上,余光中夫人及兩個女兒等一眾嘉賓、學者,齊聚一堂,透過一段影像,追憶余光中的香港歲月。
[17]
余光中人物評價
編輯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19]
(梁實秋評)
余光中以詩歌創作為主,復以散文及評論揚名。其詩作多發抒詩人的悲憫情懷,對土地的關愛,對環保的指涉,以及對一切現代人事物的透視解析與捕捉。作者自傳統出發走向現代,復又深入傳統。
[15]
(中國台灣網評)
余光中(7張)
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且兼有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雕細刻,抒情細膩纏綿,一唱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他因此被尊為台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他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於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人民網評)
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寫作風格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説是中國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迴歸。上世紀八十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迴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台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
[20]
(中國台灣網評)
在新詩領域,余光中是藝術至上的擁護者;而在散文中,他認為,通過教育的普及,在大眾化的基礎上,文學是有機會兼顧藝術化的。他將五四運動以來的散文,以口語入文的散文和大眾化劃上等號,而稱藝術化的散文為現代散文,意味着這類散文兼具現代人的生活內涵和創作形式上的現代手法。
[21]
(中國新聞網評)
余光中教授是一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學大師,以現代詩和散文享有盛譽。餘教授的詩作多抒發詩人的悲憫情懷,對土地的關愛,以及對一切現代人、事、物的透視、解析與捕捉。此外,餘教授還從事評論、編輯、翻譯,皆有傑出成就。餘教授畢生創作、治學,誨人不倦,於藝文,於學術,於社會,貢獻深遠;哲人其萎,範典永垂。
[6]
(香港中文大學悼文)
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灣文化史上,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從疼痛徹骨的遷徙流亡思鄉,到意氣風發的“希臘天空”的追尋,到回眸凝視決定擁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後在自己擁抱的泥土上又變成異鄉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紀的疼痛文化史。
[22]
(龍應台評)
余光中先生才兼詩文,情繫兩岸,學融中西,為人温良敦厚,是中國當代文學燦爛羣星之一。巨星殞落,我心悲傷。今夜星光,地久天長。
[23]
(韓少功評)
- 參考資料
-
- 1. 大師身影:余光中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引用日期2017-12-14]
- 2. 余光中生平 .華東師範大學[引用日期2015-07-24]
- 3. 港媒關注余光中逝世:被譽為文壇“璀璨五彩筆”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12-18]
- 4. 半個世紀過去了 為什麼我們還會被《鄉愁》打動 .央廣網.2017-12-18[引用日期2019-09-23]
- 5. 詩人余光中病逝 《鄉愁》在海內外華人間廣為傳誦 .央視網[引用日期2017-12-14]
- 6. 敬悼余光中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引用日期2017-12-18]
- 7. 余光中 .中國台灣網[引用日期2017-12-18]
- 8. 屈原故里湖北秭歸文化界撰文追憶詩人余光中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12-18]
- 9. 余光中:靈感的開關藏在哪?靈感是後天培養的結果 .中國文明網[引用日期2017-12-18]
- 10. 余光中任北大“駐校詩人” .光明日報[引用日期2017-12-18]
- 11. 余光中到開封 端午文化盛宴開席(圖)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7-12-18]
- 12. 第二十八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 .香港中文大學[引用日期2015-07-25]
- 13. 新亞書院六十五週年院慶學術講座暨第二十八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余光中主講「龔自珍與雪萊」 .香港中文大學[引用日期2017-12-18]
- 14. 近現代詩人余光中簡介 .詩詞在線[引用日期2014-10-20]
- 15. 余光中 .中國台灣網[引用日期2017-12-18]
- 16. 余光中與妻子結婚61年 兩人相知相惜互信互補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8-02-06]
- 17. 余光中手稿眼鏡捐贈中大 .大公網[引用日期2018-02-06]
- 18. 余光中告別式今日舉行 馬英九吳敦義送別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02-08]
- 19. “鄉愁詩人”余光中逝世享年90歲 梁實秋贊左手散文右手詩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7-12-18]
- 20. 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登臨安徽宣城敬亭山(圖) .央視網[引用日期2017-12-18]
- 21.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詩文收錄兩岸三地教科書 .央視網[引用日期2017-12-18]
- 22. 龍應台:余光中的一生,是一部跨世紀的疼痛文化史 .騰訊新聞[引用日期2017-12-18]
- 23. 海南詩友追思著名詩人余光中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7-12-18]
- 24. 青藍相繼生生不息,《1699·桃花扇》拉開東方名家名劇月序幕 .百家號.2023-03-1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