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國立第一中山大學
編輯國立第一中山大學,前身為孫中山創辦的國立廣東大學。1926年7月17日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927年8月,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1928年3月,複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952年經合併及改組,成立新中山大學,並去除“國立”稱謂。1980年,中國台灣地區當局另於台灣高雄市覆校中山大學。
[1]
國立中山大學國立第二中山大學
編輯國立第二中山大學,其前身為1926年12月28日,由原國立武昌大學、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省立醫科大學、湖北省立法科大學、湖北省立文科大學、私立中華大學等合併建立的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7年11月28日,更名為“國立第二中山大學”。1927年12月,學校解散。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以原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漢大學。1937年,國立武漢大學與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8月更名國立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國立浙江大學統一進行招生考試,從而躋身“民國五大名校”。同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發動七七事變,揭開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此後上海、南京相繼被日軍佔領,日軍將武大校園闢為其中原司令部。1938年,因武漢會戰爆發,國立武漢大學被迫西遷四川樂山繼續辦學。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2]
。同年9月1日,國立武漢大學成立覆校委員會1946年,武漢大學遷回武昌珞珈山。1949年武漢解放時,國立武漢大學被中國共產黨接管並更名為武漢大學,得以繼續辦學。
[3]
國立中山大學國立第三中山大學
編輯1949年,國立浙江大學一部分遷往台灣併入台灣大學和台南工專(今台灣成功大學),另外其文學院院長張其昀和文學院師生創辦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同年,因籌建中國科學院,部分浙大師資被調至中科院各院所。此後於1950年代初期在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曾被分為多所單科性學校各自獨立發展,但部分師資力量及浙江大學機構仍有保留。
1998年,由浙大衍生出的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四校實現合併,組建了新的浙江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編輯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前身為國立東南大學。1927年6月,以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併入原由該校衍生的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和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及江蘇境內南京工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四所公立專門學校,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2月,更名為“國立江蘇大學”。4月直稱“江蘇大學”。1928年5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定名“南京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
編輯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其前身為1923年成立的中州大學(始名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創立於1912年,始建於中國科舉考試終結地——河南貢院舊址),1927年更名為“國立第五中山大學”,1930年8月,學校更名為省立河南大學,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新中國成立後,經院系調整,河南大學農學院、醫學院、行政學院分別獨立設置為河南農學院、河南醫學院、河南行政學院,水利、財經等院系也先後調入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校本部更名為河南師範學院。後又經開封師範學院、河南師範大學等階段,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
[5]
2000年,開封師專、開封醫專併入河南大學。
- 參考資料
-
- 1. 學校概況 .中山大學[引用日期2017-06-19]
- 2. 【百年宏圖】日本無條件投降 .中國日報網.2021-02-19[引用日期2021-02-25]
- 3. 國立中山大學校史沿革 .國立中山大學官網[引用日期2018-02-25]
- 4. 浙江大學概況 .浙江大學官網[引用日期2015-02-10]
- 5. 河大概況 .河南大學[引用日期20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