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離岸市場

鎖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金融機構從事本幣之外的其他外幣的存貸款業務逐漸興起,有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因此成為世界各國外幣存貸款中心,這種專門從事外幣存貸款業務的金融活動統稱為離岸金融,而由此建立起來的銀行體系即為離岸市場。
中文名
離岸市場
外文名
Offshore markets
主    體
各國金融機構
主要市場
倫敦東京瑞士香港
發生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離岸市場市場簡述

離岸市場提供離岸金融業務交易雙方均為非本地居民的業務稱為離岸金融業務。離岸中心的特點:低税或零税率,主要向非本地居民提供服務,沒有或很少管制,具有地理優越性、政府政策優惠、政治穩定等。
現實中因低透明度和極寬鬆的管理制度,被各類資本視為“避税天堂”,上述彈丸之地,也成為資本外逃的“中轉站”。

離岸市場產生原因

歐洲美元的產生,是現代離岸市場產生的標誌。最基礎的因素是主權國家管制加強。離岸市場使得資金的跨國流動真正全球化了。它從根本上破除了國際金融中心必須依附經濟貿易中心和取資於國內資本供應的傳統範式,從而引發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分散化進程,並導致“離岸金融中心”的產生。在這個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它政治安定、管制較松、賦税較輕、風景優美、生活舒適,並擁有一定數量的合格金融從業人員,都可望成為離岸金融中心。
離岸市場 離岸市場
據估計,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世界貨幣存量的50%通過離岸市場週轉,世界私人財富約有1/5集中於離岸市場,1/5多的銀行資產投資於離岸金融市場
主要市場:倫敦、東京、瑞士、香港、新加坡盧森堡以及南美洲、歐洲、中東亞太地區的島嶼國家和地區。美國的國際銀行便利與紐約離岸市場。

離岸市場具體描述

一般來説,各國的金融機構只從事本幣存貸款業務,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金融機構從事本幣之外的其他外幣的存貸款業務逐漸興起,有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因此成為世界各國外幣存貸款中心,這種專門從事外幣存貸款業務的金融活動統稱為離岸金融(offshore finance)。也就是説,任何國家、地區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幣為交易(或存貸)標的,以非本國居民為交易對象,其本地銀行與外國銀行所形成的銀行體系,都可稱為離岸金融中心歐洲美元市場就是一種典型的離岸金融中心,它是一種自由交易、不受管制之自由的國際金融市場離岸金融業務是屬於批發性銀行業務,存貸款金額大,交易對象通常是銀行及跨國公司,而與個人無關,其業務通常為引進外來資金,再將資金貸給外國。
歐洲美元離岸市場產生並非人為力量之結果,而是國際上的政治與經濟因素促使自然生成。如在冷戰時期,東歐國家為了免遭美國的監管,不願把美元存於美國而存於歐洲銀行,還有70年代的石油美元也是如此;二戰後美國的援助計劃、對美貿易順差,使得大量美元外流;美國金融市場的管制,使得美國本土的利率、匯率、信用、貸款方式等方面都競爭不過管制少的歐洲金融市場等。 20世紀70年代,由於國際貿易、投資擴張與石油支出的增加,各國的貨幣與信用需求得到了快速的擴張,而歐洲離岸金融市場的高效率運作正好適應了這種信用需求的擴張。如具有彈性的多元化的利率結構,能夠調和不同貨幣、不同期限的資金供需。在此段期間,無論是短期(一年以內)資金交易的歐洲貨幣市場,還是長期資金交易(一年以上)歐洲債券市場都取得了迅速的發展。當前,倫敦之所以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就在於倫敦擁有全球最為活躍的美元離岸交易市場(每天約4620億美元),倫敦的美元交易量較之美國本土還要高(美國為日均2360億美元左右)。
紅籌上市”模式,是指境內企業實際控制人以個人名義在開曼羣島、維京、百慕大等離岸中心設立殼公司,再以境內股權或資產對殼公司進行增資擴股,並收購境內企業的資產,以境外殼公司名義達到曲線境外上市的目的。

離岸市場實際案例

2001年11月中國加入WTO時鄭重承諾將在五年後全部開放金融市場,人民幣資本項目也將在適當時候放開。隨着人民幣在香港離岸交易中心的確立,中國即將邁出金融市場國際化的重要一步。有媒體稱,十六大會議後不久,也許2003年初,中國政府將公佈有關在香港設立人民幣海外交易市場的規定。
香港銀行的福音
隨着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幣的境外流通量日益擴大,據粗略估計,僅僅在香港一地流通的人民幣就達到500億元之巨,但經由銀行流動的不到1/5,開展人民幣海外交易的呼聲越來越高,也已引起央行有關官員的高度關注。政府開始傾向鼓勵香港的銀行開展人民幣存款業務,然後將資金流回它們在大陸的分支機構。
粵港經貿合作中,金融合作是極端重要的一環,但進入內地銀行業的高門檻使香港中小銀行望而卻步。而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的建立使香港銀行可以方便的在當地開展人民幣業務,而不用束縛於央行的管制,預期巨大的業務量將給香港銀行帶來可觀的利潤。
由於人民幣不可在資本項目下完全自由兑換,在上海外匯市場交易的人民幣兑美元、港元日元歐元業務是以美元而不是人民幣結算的。在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交易市場後,可以方便投資者通過不可交割的遠期合約對匯率變動風險進行對沖,香港銀行也將從中獲益。
人民幣離岸市場香港具優勢
人民幣不能自由兑換,制約了中國和潛在海外債權人、借款人和客户之間的資金流動,長期以來被視為在中國進行商業活動的一個障礙。
香港一直盼望在香港進行人民幣交易,以維持其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具有成為中國首個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優勢。香港與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市場聯繫緊密,同時又與內地金融市場關係密切,在管理上,香港市場又同內地分離,是實驗地區。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從市值上講是香港第三大銀行,作為人民幣結算銀行提供相應服務。
第一步設兑換中心
業內人士稱,在香港建立人民幣兑換中心的第一步,可能是允許香港各銀行接受人民幣存儲業務,然後再批准接受其他銀行業務。即使只允許人民幣部分自由兑換,對香港本地銀行來説也是一大利好,因為香港的銀行多為中小銀行,因難以滿足准入要求而無法進入巨大的內地市場。如何吸引到在中國內地開展人民幣貸款業務所需的資金是包括香港銀行在內的外資銀行面臨的挑戰,在香港籌集人民幣將有助於緩解它們這方面的問題。
實際上,人民幣海外交易早已通過小規模的換匯點在香港廣泛流通,據悉這些兑換後的人民幣經常通過非法洗錢渠道流回大陸,離岸交易中心的設立有利於加大反洗錢的力度。
央行的擔憂
中央銀行對設立人民幣離岸市場仍然有一些擔憂。按國際慣例離岸金融市場通常不受交易貨幣所在國金融當局的管轄。中國內地的利率尚未市場化,與香港市場利率的不同有可能帶來風險,導致大規模套利行為並動搖人民幣的穩定,在香港開展人民幣業務將使人民幣更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
由於開辦離岸金融市場業務的銀行不需要向中央銀行繳存準備金,不受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的約束,離岸銀行的準備金略有增加就能創造大量的貸款,其貨幣創造乘數比內地銀行高。因而有能力為客户提供利率更加便宜的貸款,因此不能排除內地銀行想方設法在香港購買人民幣貸款,還有可能產生大量國際性人民幣流動資產,造成央行信貸管理的困難和引發一些難以預料的後果。還有一種意見將美元離岸存款的增長與20世紀70年代世界性通貨膨脹相聯繫,認為離岸貨幣助長了通脹。
同時,離岸銀行的擴展減少了各國金融市場的分離,獨立的國民貨幣通過離岸金融活動可逃避國內貨幣緊縮,造成貨幣流動的無管制,貨幣政策控制的效應因而降低,從而影響整個宏觀經濟。在美國,隔夜歐洲美元被列入貨幣供應量M2、長期歐洲美元列入M3之內,是對離岸金融影響貨幣政策的顯著註解,因此央行的擔憂不難理解。因此有行內人士稱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將可能受到嚴格監督,包括禁止人民幣進入其大陸業務,將被要求僅同個人投資者交易,並把每位客户的存款限制在人民幣2萬元內。可以想象央行對人民幣離岸市場將不會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