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油美元

鎖定
20世紀70年代,美國與當時世界上最大產油國沙特達成協議,確定把美元作為石油計價貨幣,並得到了OPEC其他成員國的同意。
美元與石油緊密掛鈎,國際市場上進行石油交易的經濟體必須要有美元,美元自然也成為全球外匯儲備貨幣。“石油美元”成為支撐美元全球大循環及美元霸權的重要商品支柱。 [2] 
中文名
石油美元
外文名
Petro-dollar
年    代
上世紀70年代中期
金    額
8000億到1萬億美元

石油美元發展沿革

石油美元 石油美元
1973年的中東戰爭,導致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形成世界性的能源危機。1977年10月,石油輸出國組織宣佈石油價格由每桶3.011美元提高至5.11美元。稍後,又再度提高到11.65美元,結果使得世界的國際收支結構發生很大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在:因石油輸出收入大增,石油輸出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鉅額順差;而石油消費國家的國際收支因石油輸入支出劇增,出現了鉅額赤字。原來,國際收支的格局為“發達國家為順差、發展中國家逆差”,這種國際收支的格局被石油提價衝擊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石油消費國家中,發達國家遭受的打擊較為嚴重,發達國家的經常收支因石油提價而多呈現龐大逆差。相反,石油輸出國的經常帳户則發生鉅額的順差——這就是“石油美元”。對於這種資金的規模,有各種不同的估計,根據一般推算,1974年石油輸出國家的石油輸出總收入約為1150億美元,其經常輸入則約為400億美元,因而計有盈餘約為750億美元。這項盈餘,一方面表示了石油消費國家的外匯減少額,這也是一些發達國家國際收支出現鉅額逆差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則表示石油輸出國擁有豐富的石油美元。
這種鉅額的石油美元,無論是對石油輸入國還是對石油輸出國,甚至對整個世界經濟,都有很大的影響。對石油輸出國家來説,由於石油美元收入龐大,而其國內投資市場狹小,不能完全吸納這麼多美元,必須以資本輸出方式在國外運用。對於西方工業發達國家來説,由於進口石油對外支出大幅度增加,國際收支大多呈鉅額逆差,倘若採取緊縮性措施,或限制進口石油等來謀求國際收支狀況的改善,則可能導致經濟衰退,並影響世界貿易的發展。因此,工業國家大多希望石油美元迴流——由石油輸出國家迴流到石油輸入國家,這就出現了石油美元的迴流。
石油美元的迴流,在最初期間,主要是流向歐洲貨幣市場紐約金融市場、各國金融機構和國際金融機構等,其流入地區主要是西歐,英、美等國家。發展中國家也多希望能利用石油美元資金來發展經濟。
但是,這種龐大的石油美元,又給國際金融市場帶來了動盪。石油美元在性質上大多是國際短期資金,可能在國際間大量而迅速地移動。而這種移動,又將嚴重地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安定。因此,世界各國都密切地注視着石油美元的變動問題。
截至2023年1月,“石油美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隨着世界經濟多極化趨勢的不斷深化和地緣政治格局的演進,“石油美元”出現了明顯鬆動。伊朗等產油國部分放棄美元計價,俄烏地緣政治衝突升級後美歐對俄羅斯的能源禁售以及俄羅斯採取天然氣盧布結算等,都可以視為“石油美元”的部分瓦解。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加快了高技術美元的全球佈局和實施,“芯片美元”是集中的體現。當然,隨着俄烏地緣政治衝突升級帶來的能源供給不足,伊朗、委內瑞拉與美國的地緣政治關係是否會出現新變化,其原油是否重回“石油美元”存在不確定性。
“石油美元”和“芯片美元”都是美國霸權在全球核心商品—貨幣關係的表現,“芯片美元”或將成為繼“石油美元”之後,支撐美元霸權的重要商品支柱。石油是基礎性能源的代表,芯片是高科技的代表。在某種程度上,美元霸權或將體現出“石油美元”和“芯片美元”雙商品支柱的格局。 [2] 

石油美元產生規模

石油美元 石油美元
從20世紀80年代之後,國際油價走上了不斷攀升的軌道,但世界日石油產量並未超過20世紀70年代的水準。從1999年起,OPEC國家的石油出口收入隨着油價攀升再次呈現強烈的增勢,到2005年,OPEC國家的年石油收入突破了5000億美元。因此,國際資本市場上近萬億石油美元的規模,僅僅意味着時隔30年後,石油淨出口國深刻地改變了全球產出的分配格局。它們分到了更大的一塊蛋糕,僅此而已,這塊蛋糕意味着石油淨進口國向出口國的利益轉移。
據有關統計,全球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以及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俄羅斯和第三大石油輸出國挪威的石油出口總共獲得7000億美元的石油收入。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計,石油出口國的真實石油收入在2005年就接近8000億美元,大大高於2002年的3300億美元。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估計,1998年至2005年,OPEC國家因油價上漲帶來的額外的石油出口收益超過13000億美元。考慮到OPEC國家的邊際進口傾向僅有40%左右,本國金融系統欠發達,再加上非OPEC產油國的石油美元盈餘,國際資本市場上由此增加近萬億美元的資金是完全可能的。 [1] 

石油美元產生影響

石油美元 石油美元
西方經濟專家非常關注鉅額石油美元將如何在世界經濟中進行週轉。專家表示,石油美元要麼消費掉,要麼存起來。如果石油出口國使用石油美元,那它們就會擴大從其他國家的進口,從而維持全球的需求。但是,看來它們不會花費很多錢,而是傾向於保持比石油進口國更高的儲蓄率。阿聯酋和科威特儲蓄率高達GDP的40%。因此,石油消費國收入向產油國的轉移,將導致全球總需求的趨緩,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如果石油出口國將大量石油美元用於儲蓄,投資全球資本市場,它們能為石油進口國的經常賬户逆差提供資金,事實上等於是借錢讓進口國消費高價石油。但這樣增加了對外國金融資產的需求,會提高資產價格,壓低石油進口國的債券收益率,有助於刺激石油進口國的經濟活力。經驗表明,大量石油美元對石油生產國的經濟既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問題在於如何使用和儲蓄這些美元。有專家認為,靠石油發橫財會延緩產油國的經濟改革。當前石油輸出國的花費要比過去少,保留大量盈餘,用以償付債務,增持資產。
石油美元出現之後,對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產生了巨大影響:第一,為產油國提供了豐富的資金,促進了這些國家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它們長期存在的單一經濟結構,逐步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第二,使不同類型國家的國際收支發生了新的不平衡國際儲備力量的對比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比如石油大國俄羅斯由於油價上漲,賺到了更多的石油美元。預計2005年俄石油出口收入大約為900億美元。截至2005年9月18日,俄不僅提前償還了欠巴黎俱樂部的鉅額外債,而且將黃金和外匯儲備提高到了1497.54億美元。第三,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石油美元投放到國際市場之後,一方面充實了國際信貸力量,滿足了許多國家對長、短信貸資金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造成大量遊資在各國之間流動。時而投資於股票,時而投資於黃金和各國貨幣,導致股票、黃金和外匯市場更加動盪不定。

石油美元石油歐元

石油美元 石油美元
美國要懲罰伊朗,軍事打擊或經濟制裁似乎迫在眉睫。但是,伊朗的態度非但沒有軟化,反而變得更為強硬。除了拒絕停止鈾濃縮活動外,伊朗政府還宣佈將於2008年3月20日成立石油交易所,並將以歐元作為石油定價和交易的貨幣單位
伊朗想用“石油歐元”取代“石油美元”的決定,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廣泛關注。因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與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沙特阿拉伯達成一項“不可動搖”的協議,雙方確定把美元作為石油的定價貨幣,並得到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其他成員國的同意。從那時起,美元與石油緊密掛鈎,二者之間被畫上了無形的等號,任何想進行石油交易的國家必須要有足夠的美元儲備。如果“石油歐元”果真在國際石油市場出現,無疑會對“一家獨大”的“石油美元”構成挑戰。
另一方面,“石油歐元”也絕非天馬行空的臆想。這是石油出口國的進口和出口結構所決定的。例如,1998~2002年間,OPEC國家的石油出口中,22.4%出口到了美國,21.1%出口到了歐盟,其中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伊朗出口到歐盟的比例分別比出口到美國的比例高55、97和36個百分點,而印度尼西亞科威特卡塔爾和阿聯酋的石油則主要出口到了日本。與之對應,同期OPEC國家有37.2%的進口來自於歐盟,僅有13.6%的進口來自於美國。既然如此,石油出口國就有更靈活多樣地採取進出口計價貨幣,規避貨幣錯配的經濟衝動。從長期趨勢看,全球石油定價和結算中的美元壟斷地位除了對美國有利,對美國以外的各國幾乎都未必有利,這決定了石油出口國集團必然存在採用符合自己利益的國際貨幣定價和結算的基本戰略。因此,除了美國,各國對石油歐元的構想也並不排斥。

石油美元對中國

首先,隨着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越來越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石油美元作為一筆鉅額資金,對世界造成任何影響都將或多或少得影響中國。其次,由於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已經從石油出口國轉變成了進口國,世界石油價格的上漲中,中國經濟也為石油美元支付了巨大的金額。如何降低石油美元中中國的份額將是個長期的課題。同時,由於石油美元的存在,很多海灣流動資金參與到中國經濟的投機項目中來,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泡沫,這同樣是個值得關注的方面。 [1] 

石油美元環流

石油美元 石油美元
石油美元環流是一種早已引起關注的獨特的國際政治經濟現象。一般認為,戰後美國憑藉政治經濟霸主地位,使美元成為最重要的國際儲備結算貨幣。因此,美國能夠開動印鈔機生產出大量美元,並在世界範圍內採購商品與服務。而其他國家需要通過出口換得美元以進行對外支付,因許多國家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他們必須從辛辛苦苦建立的外匯儲備中拿出相當一部分支付給海灣國家等石油輸出國。而石油輸出國剩餘的"石油美元"需要尋找投資渠道,又因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發達的資本市場,“石油美元”以迴流方式變成美國的銀行存款以及股票、國債等證券資產,填補美國的貿易與財政赤字,從而支撐着美國的經濟發展。美國以其特殊的經濟金融地位,維持着石油美元環流,使美國長期呈現消費膨脹外貿逆差和大量吸收外資並存的局面,美國經濟亦得以在這種特殊的格局中增長。

石油美元貨幣時代

類似於金本位,但是不同於金本位的貨幣時代,黃金作為本位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銀行券可以自由兑換成金幣。任何人都可以向國家造幣廠申請將其所有的黃金鑄造成金幣或將金幣溶成金屬塊。黃金的輸入和輸出在國與國之間可以自由進行轉移。它的權利義務是對等的,欠債還錢是無法逃脱的。黃金本身價值波動罷了。
但是石油美元不對稱性導致其權利和義務分離,美國製造權利(美元),維護美元信用和威懾力(美元武力),石油生產國提供義務(石油),只要美國的武力仍然可以征服世界,你持有美元就可以兑換任何人的石油資源
通過鎖定石油,美國人享受欠債填寫美元支票的權利,負有維護美元信用和美元武力的義務。
只要世界的原油還在用美元交易,石油本位的美元就不會垮。
一旦美元換石油的權利受到侵害,美國有義務維護美元武力(震懾力)。所以儘管科威特伊拉克戰爭讓美國耗費巨大人力物力。但是凡事挑戰石油本位的活動必須嚴厲打擊,所以美國不是無緣無故打擊他們。
美元要麼因為美國武力不足以保護石油本位失敗,要麼美元信用不足失敗,在實際國際活動中,武力失敗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只要有石油本位,美國有集合全球的力量打擊任何挑戰石油本位的一切活動。
所以美元很難迅速崩盤,最可能是長期風化,美元信用不斷挑戰大家容忍的極限,但是任何人都沒有能力動用全球力量,但是逐漸走弱是可以預期的後果,所有的美元都不會有人對其作最後的償付義務。美元完全走弱之後,幾乎不大可能再出現統治世界的虛假信用支票。世元是人們普遍期望的一種構想而已,如何下一步實踐,我們拭目以待。

石油美元兩者關係

正常關係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和淨進口國,石油價格上漲無疑會給美國的經濟帶來負面的影響,並導致美元實際匯率的波動。從歷史情況來看,歷次石油危機都造成了美國經濟的衰退,並且是導致美元實際匯率波動的主要原因。但是對美元實際匯率走勢的分析將不同於前述對一般石油進口國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國際石油交易都是以美元計價和結算的,油價的上漲意味着對美元支付需求的上升,因而美元仍有可能繼續保持強勢貨幣的地位,從而使分析變得複雜。
學者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均表明石油價格的波動是導致美元實際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概括而言,石油價格的大幅上漲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對美元名義匯率產生影響,進而影響美元實際匯率水平的波動。
首先,油價的上漲會全面提高生產資料成本和生活成本,從而導致通貨膨脹水平的上升,而通貨膨脹又會提高名義貨幣需求從而導致國內信貸需求水平的上升,進而吸引更多的外資流入美國。國外資本的流入將導致美元匯率的上升。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的貨幣政策又常常會加強美元的升值過程,聯儲往往在石油價格上升的初期採取提高利率等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來控制通貨膨脹水平,這樣利率水平的升高會吸引更多的國外資本流入從而導致美元名義匯率的上升。
其次,油價的上漲使得石油輸出國的貿易出現盈餘,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增加,產生所謂的”石油美元”,這些石油美元出於逐利的需要會進入國際金融市場大量購買美元資產,進而導致美元名義匯率的上升。
第三,油價的持續上升會導致世界經濟的衰退,使得石油進口國的國際收支出現不確定性,因而這些國家紛紛提高他們外匯儲備中的美元資產比率來維持匯率的穩定,這就進一步提高了對美元的需求,導致美元名義匯率的上升。在上述三方面影響機制的綜合作用下,美元在面臨石油價格上漲時出現名義匯率水平上升的情況。在名義匯率上升的情況下,實際匯率水平的變化取決於美國國內的物價水平與國外價格水平之比。由於美國的石油消耗比其他國家要大,因此油價上漲對美國一般物價水平的影響程度要比其他國家大。這樣相對物價水平的上升與名義有效匯率的變化方向一致,因而在油價上漲時,美元的實際匯率水平將會上升。
當因為需求或者政治因素導致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時,由於高度依賴進口原油的美國經濟會出現衰退。為了保護國內利益,作為世界貨幣,美金可以透過貶值促進出口以刺激國內經濟增長。但專業的投資者為了避免美金貶值所帶來的損失,會選擇在期貨市場上買進大宗商品,如原油,黃金或者農產品以抵消貨幣貶值所帶來的價值損失。而這種投機又會進一步推高大宗商品期貨價格,而過高的期貨原油價格又會加劇生產者的憂慮並進一步打壓美國經濟,造成投資者預期降低和經濟環境惡化,反映在股市上就是股市下跌。而下跌的股市又會進一步加劇惡性循環,資金逃離,推高期貨,最終導致通脹。為了避免這種惡性循環,各國央行往往要採取行動已控制貨幣的供應來避免貨幣匯率過分波動。
非正常關係--美元走弱反向推高油價
美國經濟下滑,用油減少,需求減少,油價下跌。但是另一方面,美國經濟下滑,美元貶值,石油以美元計價,所以,美元跌,油價漲。
分析人士認為,油價漲勢主要因美元走弱,而非供求關係變化。截至10月13日北京時間19:00,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原油期貨主力11月合約報82.62美元/桶,上漲0.95美元,漲幅為0.66%;倫敦布倫特(IPE)原油期貨11月合約報84.30美元/桶,上漲0.78美元/桶。
美元持續貶值是幕後推動力量。分析人士認為,受益於美元走弱,大宗商品作為替代投資品的吸引力逐漸增加,國際油價與美元也越發明顯地呈現負相關走勢。
(拓展)
作為一種世界貨幣,美元的升值與貶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市場經濟,即由貨幣的供應和需求所決定;而原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能源,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基礎,沒有其它有效能源可以替代。那麼,美元和石油之間到底有沒有關係?如果有的話,又是何種因素在潛意識地作出主導呢?
美元與原油關係的由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隨着法國、德國、英國在戰爭中受到重創而走向崩潰的邊緣。而與其相提並論的美國不僅毫髮無傷,還在此次戰爭中受益匪淺。在佈雷頓森林體系會議上,他以“雄霸天下”的姿態獨裁地將傳統抵禦通貨膨脹的貴金屬——黃金的價格固定在了每盎司35美元,從而掌握了世界貿易體系。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於經濟危機的蔓延,美元開始大幅度地貶值,而美國在出現貿易赤字的時候卻無法履行此前會議上的承諾——兑換黃金的業務。但各國政府和主要銀行之間還是將黃金的結算貨幣定位在美元身上,這使得美元匯率與黃金價格的走勢出現了負相關性——作為各國外匯儲備的美元一旦貶值,就會使得各國政府拋出美元換回具有保值性的黃金,從而使得金價上揚。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匯率終於無法再實施下去了。1975年,“以自我為中心”的美國又尋覓到了符合自己利益的關係——與原油掛鈎,於是與歐佩克(包括伊拉克、伊朗、沙特、委內瑞拉等原油出口大國)進行多次磋商,終於達成了只以美元進行原油貿易的協定。也就是説,美元成了國際原油計價和結算的貨幣,原油價格的上漲會增加市場對美元的支付需求,從而使得美國的名義匯率上升。而與此同時,美國也同樣是世界上的原油消耗大國,所以,美元的實際匯率也會跟着上漲。這就使得市場上產生了以下情況:買入美元→買原油→原油支付需求增加→匯率上揚。這本是一件利好美元的事情,可物極必反,事實上,原油價格的不斷上漲,卻為美元匯率的上漲帶來了壓力,即原油價格上漲→各行各業的運營成本增加→其它商品價格上漲→居民的消費成本加大→儘量減少消費需求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美國經濟呈現放緩乃至衰退跡象→匯率下降→美元貶值
而美元的貶值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美國的出口以及刺激市場的投資活動,但卻降低了以美元計價的原油生產國增產來抑制油價的意願,並帶高油價,即美元貶值→以美元計價的原油價格下挫→原油生產國減少產量(市場需求不曾降低)→原油供不應求→油價上漲→刺激市場的投機活動→推高油價→美元匯率走強。為此,美元與原油的關係在不經意間開始了類似“蹺蹺板”似的負相關征程。
如今的美元與原油
對比以上歐元/美元與原油價格的走勢圖,我們可以發現:2008年2月初,原油價格和歐元/美元匯價雙雙出現下跌的行情;此後,當原油開始形成多頭,且全力上衝的時候,歐元/美元也不甘落後,均線系統多頭排列,匯價持續了一個多月的上揚行情;直至近4月份的時候,原油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整理過程,而無獨有偶,歐元/美元的匯率也跟着進入了休整期;但當原油整裝待發、一飛沖天的時候,歐元/美元的匯率也開始蓄勢前行,創下新高。一波又一波,一浪又一浪,原油價格和歐元/美元的匯率總是處在“如影隨形”的狀態中。
7月中旬,在原油價格衝高的帶動下,美元的匯率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而“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的鉅額虧損,又給了深受傷害的美國經濟重重一擊,美元也再次淪落於被大幅拋售的境地。正當市場猜測美國經濟是否能夠“絕處逢生”之時,原油價格的衝高回落讓美元匯率再次迴歸原有區間,兑歐元展開了一場生死決鬥,直至筆者截稿為止,這場戰鬥仍未分勝負。看來,在油價這匹“野馬”還未脱繮之前,美元反彈或許還存在一線生機。

石油美元總結

縱觀當前的美元和原油,兩者之間“此起彼伏”的關係已經相對固定,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原油總有一天會消耗殆盡,而與之相生相剋的美元,是否會隨着“對手”的消失而長居蹺蹺板的底座或是高峯?同樣,如果美元持續貶值,使得原油生產商們不再受制於與美國的協議,採取以歐元等貨幣來對原油進行計價的話,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將很可能被其它貨幣取代。為此,美元要想繼續被萬人所躬,就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一方面讓低迷的美國經濟重振雄風,再展輝煌;另一方面,美國必須明白“先知先覺”的道理,在原油並未真正消耗殆盡之時,尋覓一種新的資源來取而代之,就像1975年原油代替黃金那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