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發展歷史
編輯在世界歷史上,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變,是從西歐開始的。從14世紀到15世紀,歐洲遇到了空前嚴重的危機,接連不斷的饑荒、瘟疫和戰爭使整個歐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幾乎完全停滯,與當時古代中國和古代印度的繁榮形成強烈的反差與對照,使不少歐洲人冒險探索前往東方的航線。
1492年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約1451—1506)到達美洲,歐洲列強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的殖民侵略活動,世界市場急劇擴大,刺激英國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大量農田被強行改為牧場,大量農民被迫離土離鄉,進入手工業工場,充當僱傭工人,史稱“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又名“羊吃人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狀況和形勢對市場經濟模式的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各國政府進一步加強經濟干預。大多數學者認為,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已被拋棄,促進經濟增長及充分就業等已經成為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科技的發展、經濟複雜性的提高對政府參與和干預經濟生活也提出了強烈要求。比如,重大科技項目需要政府參與和推動,促進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積極作為,為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社會環境離不開政府的作用,等等。還應看到,市場不是萬能的,需要政府解決市場失靈問題。這樣,經過長期演變,典型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做法是:通過國家投資的形式直接參與經濟活動,通過國家財政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通過放鬆、收緊銀根或“窗口指導”等落實產業政策、影響經濟發展,通過實行各種發展規劃、項目等對國民經濟進行調節,等等。
[3]
市場經濟安全
編輯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最基本的安全是經濟主體的安全,特別是財產安全。而企業層面的安全是供求關係的安全。從需求來看,生產出的東西能不能賣得出去,如果有了障礙賣不出去,就是需求環節的安全風險。從供給來看,如果發生產業鏈、供應鏈斷裂的情況,例如所需要的“卡脖子”技術無法獲得,就是供給環節的安全風險。供求關係的安全性是經濟安全。除了經濟安全,還有其他多種安全:公共衞生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社會秩序安全等。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國際化,表現為諸如疫情國際化、恐怖組織和活動國際化,這些都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副產品”。再進一步是更復雜、更難定義的國家安全。而且各個國家對於國家安全的定義非常不同,各個國家的市場經濟規則和政府治理體系可能很不相同,或各具特色。由於對安全的深度關切,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必須形成更具安全關切性的新發展格局,並使之成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5]
市場經濟基本架構
編輯市場經濟微觀主體
健全的市場經濟的制度架構首先要有健全的微觀主體。健全的微觀主體的最根本的特徵是產權明確,明確是指人格化的,產權物的命運與所有者的命運休慼相關。這是因為市場經濟是以交換或者交易的方式組織社會經濟運行的,交換以商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為前提。
[4]
市場經濟政府
在市場經濟下政府的基本職能是:一是公共安全。二是法律程序。三是提供其他公共產品。實踐中的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職能被明確界定為:保護產權,提供規則,創造良好的環境,維護市場秩序,進行迫不得已的宏觀調控。 健全的微觀主體和科學的政府架構是市場經濟的制度安排的硬件,市場經濟還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即非正規的制度安排。
[4]
市場經濟誘導
市場經濟的誘導信號會使人們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會把少有的聰明人首先引導到從事產業經營即實際經濟發展的軌道上,因為人們通常認為合法的致富是每個人的天職,這就完全不同於少有的聰明人都對為官趨之若鶩的“官本位”的價值取向。“官本位”的誘導信號與市場經濟是格格不入的。
[4]
市場經濟模式種類
編輯人類經濟發展史表明,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但市場經濟並非只有一種模式,而是與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現實國情等密不可分,不同國家會根據自身歷史、文化、現實國情等發展出不同的市場經濟模式。
[3]
市場經濟美國
美國推出以需求管理為核心的“羅斯福新政”,極大地加強了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其主要內容是:第一,成立國家計劃署等機構,頒佈《美國工業復興法令》等一系列法令,增強經濟生活的計劃性。第二,採取整頓金融秩序、重建金融機構、限制農業產量等措施,加強政府對經濟運行的管理。第三,擴大政府支出,興辦公共工程。第四,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強化政府在公共事務方面的責任。第五,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
[3]
市場經濟德國
德國曆史學派經濟學家強調國家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適當的貿易保護是必要的,進而發展出一種自由市場和政府幹預相結合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競爭因為能帶來效率和進步而被推崇。也就是説,決定競爭結果的是市場而不是政府。但推崇競爭絕不意味着自由放任,政府需要在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比如,提出經濟發展戰略、改革措施,防止私人經濟決策與國家發展目標牴觸,通過國家調控保持經濟穩定發展和社會公平。
[3]
市場經濟日韓
日、韓市場經濟模式注重產業政策的重要作用。依靠產業政策實現政府預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日、韓市場經濟模式的顯著特徵。日本政府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出台政策,培育和支持重點產業發展,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發展。在二戰後的發展初期,其產業政策的重點是化肥、電力、採煤、鋼鐵和運輸等產業;經濟發展起來後,產業政策的重點則放在了化學工業、石油工業和其他半成品工業及電子產品上。韓國也是一個依靠計劃和產業政策取得成功的市場經濟國家。韓國從1962年開始持續編制5年計劃、實施產業政策,確定了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的戰略,並通過低息貸款、税收優惠等方式對出口能力強的企業進行獎勵。
[3]
市場經濟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市場經濟的普遍特徵:具有產權明晰的市場主體,公有制企業與非公有制企業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提供經濟社會運行所必需的公共產品,並對經濟發展進行規劃和引導。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是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市場經濟的長處結合起來,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結合起來,達到了“1+1>2”的效果。
[3]
市場經濟侷限性
編輯市場經濟自發性
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都是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追求自身的利益,這就使得一些人動了歪心眼子,本着“向錢看,向厚賺“的原則,過分追逐自身利益甚至不惜犧牲別人的利益。比如假疫苗、在食品中違法使用添加劑等等。睜大你的眼睛,如果在題目中發現這個人損人利己了,那麼就體現了市場調節的自發性。
[9]
市場經濟盲目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參加者進行經營決策時,僅僅觀察市場上什麼價格高、有厚利可圖,並據此決定生產、經營什麼。比如某地大蒜價格很高,這時候家家户户都種大蒜,甚至有些人家本來種核桃,也把核桃樹砍掉跟風種蒜。如果在題目中發現有人不瞭解情況就跟風、一哄而上,那麼就體現了市場調節的盲目性。
[9]
市場經濟滯後性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後調節,當人們競爭相為追求市場上的高價而生產某一產品時,該商品的社會需求可能已經達到飽和點,而商品生產者卻還在那裏繼續大量生產,只是到了滯銷引起價格下跌後,才恍然大悟。然而,此時即使轉產,也已造成產品積壓,不得不賤價拍賣,有的鮮活產品還會因變質而蒙受巨大損失。
[9]
市場經濟完善措施
編輯市場經濟公平競爭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和靈魂。市場經濟越發展,市場越開放,對公平競爭的需求就越強烈。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全面清理妨礙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重點清理違反內外資一致原則的歧視性准入、指定交易政策措施,開展重點領域的抽查工作,從源頭防止阻礙要素資源流動政策因素出台。加強對平台經營者競爭行為規制。密切關注平台經濟領域市場競爭狀況,完善行業自律規則,把握時度效精準出擊,以點帶面促進平台經濟競爭秩序整體規範。
[7]
市場經濟營商環境
政府需要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減少民營企業市場準入限制,破除招投標等領域的不平等壁壘,健全對民營企業一視同仁的金融徵信體系。在對外開放改革中,政府需要落實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進一步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同時落實准入後國民待遇,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避免出入境、海關、外匯、税收等環節構成外資進入障礙。實現上述目標,不僅需要積極改革現有制度,也需要通過公平競爭審查不斷檢視各級政府的政策措施,防止出現對民營企業或外商投資的歧視性政策措施,讓營商環境保持清朗,讓對外開放的大門時刻敞開。
[8]
市場經濟社會制度
必須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使全社會充滿改革發展的創造活力。既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時又創造性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和優點,使經濟活動遵循市場規律的要求,建立起富有生機和活力的經濟體制,不斷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最廣泛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集聚發展力量。
[6]
市場經濟危機
編輯市場經濟新古典經濟學
新古典經濟學是21世紀在中國流行、並被主流經濟學奉為聖經。其著名的市場調節原理即所謂“看不見的手”的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在理想的市場制度中,供給和需求通過價格漲落機制得到靈活調節和自動平衡。當供給不足時,商品價格上漲,高利潤通過價格信號刺激投資者,促使其將資源、勞動力、技術轉入短缺部門,於是供給增多,使需求得到滿足。當供給超過需求時,商品價格下跌,低利潤及低價格信號促使投資都轉移資源、勞動力和技術,減少生產,於是供求恢復平衡。
同時,在供給趨向滿足的進程中,市場競爭激烈化,進而自然淘汰低效益的投資者,自然調整經濟結構,從而保持生產的高效率。在這隻看不見的市場之“手”的調整下,經濟結構和制度自動得到調整和運轉,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永遠不會有生產過剩和供給不足的長期情況發生。
市場經濟引發生產過剩
這個市場自動調節理論看起來是一個非常美妙的經濟“模型”。實際上,這個模型如果想要成立,至少必須藉助於三個假定條件:
一是生產者要根據價格信號及時進行投資的靈活轉移是無需成本的。
二是既成社會生產力結構是彈性的。
首先,即使市場需求通過價格和利潤給投資者以有誘惑力的巨大信號,他是否可能立即拋棄或改造他原已擁有的全部設備、技術,拋棄其現有工人,而把資金轉向另一個有利所圖的生產部門,這種轉移在經濟上要支付的代價有多大,是否可以保證投資轉移者必定獲利?
其次,投資轉移是需要時間的。事實是生產能力的改造總是落後於需求變化的,從投資到收回投資和利潤的時間,往往長於需求旺盛的時間.
市場需求總是千變萬化。當投資者購置設備,僱傭工人,引進技術建造新的生產線,形成了新的生產能力時,原來在市場上閃現高利潤的需求可能已經滿足而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整個生產配置、生產能力將再度成為過剩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已配置巨大資源、勞動力的生產線,就會成為社會性的浪費。
因此,市場經濟根據其天性天然地存在宏觀失控即發生生產力過剩的可能性。
市場經濟導致經濟問題
美國經濟大危機(10張)
- 參考資料
-
- 1. 鄭鍵壯.微觀經濟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 2. 李克強: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應該是道德經濟 .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户.2016-03-16[引用日期2016-03-16]
- 3. 市場經濟並非只有一種模式-新華網 .新華網.2019-07-09[引用日期2022-09-08]
- 4. 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架構 .中國經濟網.2008-06-03[引用日期2022-09-08]
- 5. 沒有安全就沒有市場經濟-新華網 .新華網.2021-05-11[引用日期2022-09-08]
- 6.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經濟網.2012-06-15[引用日期2022-09-08]
- 7. 全國人大代表麥教猛:尊重市場經濟規律,保護市場公平競爭 .經濟參考報.2022-03-14[引用日期2022-09-08]
- 8. 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支撐 - 求是網 .求是網.2021-08-03[引用日期2022-09-08]
- 9. 公共基礎知識:如何區分市場經濟缺陷“三性” .公務員考試網.2020-07-27[引用日期202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