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鐵木山

鎖定
鐵木山,又名香林山。位於甘肅省會寧縣城西北70公里的頭寨子鎮香林村與漢家岔鄉交界處,海拔2404米,有"旱塬秀峯"之譽。
鐵木山為會寧境內最高點,也是會寧縣唯一的天然林景區。同時也是甘肅境內寺廟建築數量僅次於崆峒山的第二座仙山。 [13-14] 
鐵木山森林公園為甘肅省省級自然保護區。 [1]  [16]  山名門額“鐵木山”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題,時任甘肅省政協委員黎凡題寫的“旱源秀峯”鑲嵌於牌坊兩面正中,筆法遒勁, 氣勢磅礴,更顯壯觀。 [1]  [24] 
中文名
鐵木山
森林公園級別
省級自然保護區 [1]  [7] 
地理區域
甘肅省會寧縣西北部
地理位置
甘肅省會寧縣西北漢家岔鎮頭寨子鎮接壤處
面    積
522 km² [4] 
氣候帶
半温涼乾旱地區 [1] 
植被類型
屬山地草原叢林類 [1] 
批准時間
1992年10月 [1] 
批准文號
甘林造字(1992) 405號 [1]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0:00-24:00
又    名
香林山

鐵木山位置境域

位於甘肅省會寧縣西北漢家岔鎮頭寨子鎮接壤處,地理座標為東經 104°16′0″~104°47′38″,北緯 35°37′48″~35°39′3″。鐵木山樑是會寧縣“七川、八塬、九道梁”之一,東西長28公里, 南北寬21公里,總面積522公頃(截止2018年數據) [4]  [1] 

鐵木山地理環境

鐵木山地形地貌

鐵木山主峯位於頭寨子鎮香林村,海拔2404米,是會寧境內最高山峯,距縣城70公里。登臨山頂眺望,東與大山頂(2158米),西與馬銜山(3670米), 南與華家嶺(2450米),北與屈吳山(2858米),遙相呼應,互為屏障。其山脈繫馬銜山支脈,南接定西青嵐山,北至郭城驛清涼山,餘脈綿延30餘公里。國道309線(宜蘭公路)似一條飄帶纏繞山腰而過,貫穿東西;定(西)白(銀)公路從山腳下經過,連通南北。 [1]  [19] 

鐵木山地質構造

鐵木山地貌由前寒武系結晶岩系和早古生代花崗岩組成的石質山,出露面積約4平方公里,山坡為黃土所覆蓋,是白銀市境內黃土地區唯一的一座秀色基岩石山地。在構造上正處在祁連山褶皺帶秦祁隆起的東端和隴西旋卷構造的複合部位,其地質主要為黑雲母石英片岩,十字黑雲母石英片岩、夾角閃石黑雲母石英片岩、石英岩、結晶灰岩漿等。侵入岩、加里東期花崗岩也有零星出露,在地表100米以下深處,尚有橄欖岩、輝長岩等超基性侵入岩的存在。 [1]  [19] 
區內土壤分類構成主要為陰坡灰褐土與北坡黑壚土。 [1]  [19] 

鐵木山氣候特徵

按照中國的氣候區劃,鐵木山為半温涼乾旱地區,年平均氣温6℃。7月氣温最高,極端最高温度為33.5℃。積温為2381.7℃~ 2888℃,持續日數為164天,無霜期107天~130天。年平均降水量 373.6毫米,多集中在7.8.9三個月。年降雪期比較長,正常住200天以上,但降雪量較少,年最大積雪深度為25釐米。極端最低温度為零下31℃。年日照時數2300小時,年蒸發量為1800毫米左右。 [1]  [19] 

鐵木山資源概況

鐵木山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聞名於世。

鐵木山植物資源

從植被類型來説,鐵木山屬山地草原叢林類,從山頂到山腳,分別為:山地草原帶,山地灌木林帶,山地人工林帶。植物分佈受山地垂直影響較明顯,而陰陽坡更明顯。喬木、灌木、卓叢混交, 林間伴有喜濕耐陰的苔辭、地耳、蘑菇等菌類。茂密的植被鬱鬱葱葱,既有建築、食用、藥用、油料、工業用品原料,又起到了涵養水源、保護生態的作用。
鐵木山動植物豐富,種類繁多。已查明的喬木、灌木、藥用植物、草木就有14科80多種;鐵木山有多種藥材,已發現的有50多種。 [1]  2018年,鐵木山自然保護區面積522公頃,其中天然灌木林141公頃,人工林357公頃,核心區40.4公頃,緩衝區47.2公頃,實驗區434.4公頃。 [4] 
  • 喬木
鐵木山主峯有天然次生林近4000畝,人工造林5800多畝。喬木主要有常綠針葉林、落葉針葉林、落葉闊葉林,樹種主要有油松側柏圓柏雲杉白榆青楊山楊、梢白楊、河北楊新疆楊、大關楊、臭椿刺槐旱柳核桃山杏山毛桃等。 [1]  [19] 
  • 灌木
灌木樹種野薔薇、黑果枸子、水枸子、山刺玫小葉錦雞兒、毛條、檸條沙棘珍珠梅紫丁香杜梨、虎棒、衞茅、野櫻桃忍冬山楂、黑綠茶、野枸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紫丁香。 [1] 
  • 草類
鐵木山草類眾多,面積最大的是紫花苜蓿。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戰略以來,紫花苜蓿的種植面積已達一萬多畝。(截止2013年數據)草類還有衞茅也比較常見。 [1] 

鐵木山藥材

鐵木山有多種藥用植物,現已發現的就有50多種。草本藥用植物有甘草、車前子、白茅根、蒼耳子、細辛、麻黃、防風、柴胡、薄荷、牛蒡子、百部、百合、款冬花、旋夏花、半夏、蘆根、 馬勃、土貝母、板籃根、敗醬草、蒲公英、連翹、黃芩、黃柏、黃連、茵陳、大黃、地黃、防己、燈心草、地膚子、茯苓、瞿麥、葶藶子、透骨草、白鮮皮、秦艽、茺蔚子、牛膝、地榆、遠志、天麻、黃芪、石花、地骨皮、玉竹、沙蔘、五味子、狼毒以及柏葉、柏籽等。 [1] 

鐵木山動物資源

鐵木山境內棲息着野生動物有20多種。屬於國家保護的有珍禽紅腹錦雞、雉雞、貓頭鷹、啄木鳥等。此外還有兔猻狐狸、旱獺、野貓、獾、野兔、刺蝟、大黑雀、灰喜鵲、鵪鶉、麻雀、童鈴等。 [1] 

鐵木山歷史沿革

鐵木山建設沿革

1958年10月,在鐵木山建起了國營林場。 [1] 
1988年7月1日,香林山石虎寺被會寧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6] 
1992年10月,甘肅省林業廳以甘林造字(1992) 405號文件批准成立“鐵木山森林公園”,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1]  [16]  [19] 
1993年8月4日,會寧縣桃花山、鐵木山、東山、會師園(簡稱“三山一園”)管理協會成立。 [27] 
1998年8月,甘肅省林業廳正式為鐵木山森林公園授牌。 [8] 
2019年2月22日,鐵木山古建築羣被白銀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白銀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東以魁星閣所在山樑為界,西以十王殿所在山樑為界,南以鐵木山頂為界,北以鐵木山底香林村至牛門洞村葸家陽屲社鄉村道路為界。建設控制地帶:重點保護區四周向外200米。 [26] 

鐵木山寺廟沿革

鐵木山寺院經歷了起而興、興而衰、衰而起的曲折艱難。
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有觀音梵殿一所三楹。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重建。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修。
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重修鐘樓一間,鑄大鐘一口,磬一口,香爐一口,醮爐一座。
清(年代不詳)重修,有正殿,東朝樓,西朝樓,三清殿,子孫宮等廟。供奉鐵木將軍。
清同治年間,大量建築毀於烽煙。
清光緒年間,有閻永樂道士自通渭而來,主持此山,協同會首,艱辛起復,逐漸恢復擴建。
民國初年曾屢次重修增建。
迄新中國建立時,有廟宇24座,塑像、壁畫遍及各殿宇,楹聯、匾額懸掛寺院。
1958年,“大躍進”期間,廟宇、神像大多被毀壞。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殘存的廟宇、神像、 匾額、壁畫被毀壞殆盡。閻永樂道士塔完整保存。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定西吳國泰發起修復, 當地民眾、四方善士募捐錢物,義務投工,光復寺院。
1981年修復大殿。
1982年修復白雲閣。
1983年修復子孫宮。
1984—1985年重建山門、獻殿。
1986年重建山神土地祠、西朝樓、白馬殿。
1987年重建過殿。
1988—1989年重建東朝樓、雷祖廟。
1990—1991年重建接引殿、老君洞、後朝樓、伽藍殿;並在寺院入口處新建了仿北京雍和宮式的3門4柱9鬥牌坊山門。
1993年重建馬王殿、藥王殿、文昌宮、三官殿。
1995年重建無量殿、魁星閣。
1996年重建靈霄寶殿、顯化宮。
至此,原有24座廟宇如數光復,建築面積達1174.6平方米, 雕塑佛、神、聖賢及民間信仰中的神靈118尊,規模更為恢宏,中華民族這一藝術瑰寶、文化遺產重放光彩。 [13] 

鐵木山地名由來

關於鐵木山的由來,有多種説法。主要分為3種。
1.與“元末孤忠”擴廓帖木兒相關命名的。
  • 元相擴廓帖木兒封地。據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舊《會寧縣誌》記載:“帖木山,在北百里。元相帖木兒封地,故名”;
  • 元將帖木兒死節處。據劉慶篤、張濟川編撰的《會寧縣誌續編》卷十六記載:明洪武三年四月,徐達大破元將擴廓帖木兒於沈兒峪。沈兒峪與此山相毗連。擴廓鐵木兒戰敗後,僅挾妻子渡黃河,遁走和林;親王、國公以下文武官僚死者千八白餘人,十卒八萬。王保保屢寇北邊,終不降明。卒後,明太祖嘆口: “王保保,真天下奇男子也!” 士人以其常戰敗於此,念其生為忠臣,死為神聖,稱為“鐵木將軍”,因奉祀於此山,山以是得名,理固宜也。
  • 元宰臣帖木兒遊牧於此。 [15] 
2.“山中林木蔭翳,色墨如鐵”,故得名。 [15] 
3.鐵木山也稱為香林山,因其“山多香木”,原是“漫山草木藥材溢香”。 [15] 

鐵木山歷史文化

鐵木山山名門額“鐵木山”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親題。鑲嵌於牌坊兩面正中的“旱源秀峯”,為時任甘肅省政協委員黎凡所題寫。 [1]  [24] 

鐵木山古籍記載

鐵木山
鐵木山(8張)
“考《宋史》會寧關,一名顛耳關,元符元年建築,賜名通會,未幾又改今名,屬秦風路。東至涇原路元和市(今馬家堡)七里,西至熙河路定遠城分界五十里,南至熙河路平西寨(今石峽灣)四十里,北至黃河南岸古烽台一百餘里(會寧關,舊名顛耳關,此行會寧縣境鐵木關,亦名通會)。”民國三十四年靖遠縣縣長郝遇林、甘肅省參議會副議長範振緒總纂的《靖遠新縣誌》 [15]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知縣畢光堯纂修《會寧縣誌》中記載:“會寧關,在縣北。本名 ‘顛耳',宋元符中賜名‘通會',尋改‘會寧'今屬靖遠。” [15] 
民國劉慶篤、張濟川編撰的《會寧縣誌續編》卷之一載:鐵木山,在縣西北一百二卜裏,高約四里,長約二百餘里。為馬銜山支脈。由皋蘭縣磬石溝入境,至縣西北鄉關川裏而止。上有鐵木將軍廟,頗靈應,明洪武十九年重建;卷之二載:香林寺,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鐵木山。元大德四年歲在庚子開山,有觀音梵殿一所三楹。明洪武十九年內寅重建。嘉靖二十七年又重修。清代重修不一而止。正殿兩旁有東西朝樓,供奉鐵木將軍,頗著靈異。此外,尚有三清殿、子孫宮等廟。山多香木故名。每歲六月十九日進香者絡繹於道(有香火地畝數未詳)。 [15] 

鐵木山鐵木山廟會

廟會
廟會(8張)
鐵木山廟會被列入白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 
鐵木山廟會源遠流長,是從每年農曆六月十五到二十日。相傳這一節日始於元代,此日為觀音菩薩成道日。廟會期間,便是香客、商賈紛至而來,進香拜佛、討吉化兇,消災免禍,觀光旅遊,人數已達數萬人。 香客多為周邊十幾個市縣區的,另外還有五泉山興隆山屈吳山,甚至四川峨眉山等山場的高僧大德、道上也趕來朝山膜拜、燒香還願。
鐵木山的廟會,其中最神奇、最威嚴的要算六月十八日上午的迎神會,儀仗隊手執“迴避”、“肅靜”牌,鳴鑼開道。會長們手提燈籠,焚香化表。數頂神轎,每轎四人一組,轎伕手持轎環,抬轎依次而行; 數張香桌,每兩人一組,緊跟轎伕。僧侶、道士、巫師、陰陽先生尾隨其後,敲鑼打鼓,口誦經文,顯得格外虔誠。簇擁在周圍的 “香煙弟子”,一個個尊規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最後是“搭萬民傘”。整個迎神會陣容宏大、莊嚴肅穆。到六月十九日中午,廟會達到高潮。整個寺院的陰陽先生們, 身穿法衣,口裏誦經,手裏拿朝板,三叩九拜,兩邊的樂隊從僧房開始,會長抬着供養,數頂神轎監視着供養,一直被迎到大殿。並將抬着的香、花、燈、水、果、珠、衣、寶、食、茶等十種供養, 按程序排放在大殿的供桌上。恭迎供養,熱鬧非凡,引人注目。
廟會期間唱秦腔、售百貨、賣小吃,人山人海,萬商雲集。實際上,鐵木山廟會延續至今,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燒香拜佛、祈禱還願了,而且還滲透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13]  [18] 

鐵木山主要景點

鐵木山石虎寺
鐵木山石虎寺(22張)
鐵木山是甘肅境內寺廟建築數量僅次於崆峒山的第二座仙山。鐵木山石虎寺坐東向西,三面環山,位處鐵木山谷腹之中,依山而建。各個殿宇嵯峨,樓閣巍峻,或聳居峯頂,或屹立山腰,或嵌於龕谷,或掩人巖中,結構奇妙,建造精巧,程式迥異,風格不同,有歇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兩檐水、四檐水式,基本保留明清兩代風貌,古樸典雅。現有30座主要建築,其中廟宇24座,包容了佛、道、儒、民間信仰等多元文化。 [11]  [15] 

鐵木山佛寺殿堂

佛家諸佛的是:接引殿、過殿、大殿、獻殿、後朝樓、 西朝樓。

鐵木山接引殿

又名清靜門,坐東南面西北,從西南山坡進寺院是第一道山門。接引殿為2層樓式4排頭8掛旋頂四角攢尖頂式仿明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墨線小點金,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門樓為6.1米正方,建築面積37.2平方米,上書“身出蓮花清靜台,三乘廟點法門開;只因東途多英才,前來遇緣接聖胎”對聯。前後塑兩尊佛像。門樓正面塑接引道人佛像,乘坐白鶴,手持舍利子,上面彩繪白蓮童 女;右面塑準提佛像,乘坐白鶴,手捉七寶妙數,上面彩繪水火童女。 [15] 

鐵木山過殿

又名天王殿,坐南向北、面寬11.2米,進深12.3米,建 築面積137.8平方米,為4明柱8暗柱兩延榫卯式7檄6大3間硬 宜活仿清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墨線小點金,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17尊佛像。中間坐南向北塑彌勒佛, 兩側塑金童、玉女。坐北向南塑千手觀音。四大天王站立東西。其 中:西側南塑增長天王,西側北塑廣目天王,東側南塑多聞天王, 東側北塑持國天王,八大金剛手執兵器坐在東西兩側。 [15] 

鐵木山大殿

又名正殿,坐南向北。面寬125米,進深10.8米,建築面積135平方米,為24柱7檀6大3間12門4排頭8掛旋頂歇山式仿明朝建築。其24柱、12門、4排頭寓意為:一年二十四節氣、十二個月、四季;8掛旋頂寓意為: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位。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墨線小點金,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19尊佛像。其中;中間塑觀音菩薩,左側塑文殊菩薩,右側塑普賢菩薩;淨台下麪塑齊天大聖化身十二佛像(實為16佛龕),有老三佛(大佛孫悟空,二佛豬八戒,三佛沙僧),其餘形象為擴廓帖木兒諸將(明洪武十九年在顛耳關大山建起鐵木將軍廟,塑脩金身,視為方神,朝夕香火祭祀。),各擺東西兩側,這在中國各寺院中絕無僅有。東西牆壁彩繪十八羅漢像。 [15] 

鐵木山獻殿

坐北向南。面寬6.45米,進深4.3米,建築面積27.7平 方米,為4柱5架樑單檐歇山頂式建築(4排頭8掛旋頂仿明朝建 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墨線小點金,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佛教護法神韋馱像,倒坐山門面對天王殿彌勒佛 [15] 

鐵木山後朝樓

又名後殿,坐南向北。面寬7.5米,進深7.5米,建築面積56.3平方米。為16柱5架樑歇山頂式建築(4排頭8掛旋頂 式仿明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西遊記》中唐僧師徒5尊佛像。中間塑唐僧,左側塑孫悟空沙悟淨,右側塑豬悟能白龍馬。壁畫彩繪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故事。 [15] 

鐵木山西朝樓

坐西向東,與東朝樓相對稱。面寬7.1米,進深6米, 建築面積42.6平方米 為16柱7架樑2層樓單檐歇山頂式建築(2 層式4排頭8掛旋頂仿明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墨線小點金,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法王菩薩齊天大聖佛像。 [15] 

鐵木山道教殿堂

道家諸神:山門、靈霄寶殿、無量殿、顯化宮、老君洞、 馬王殿、三官殿、雷祖廟。

鐵木山山門

坐南向北,面寬3間7米,進深5米,建築面積 35平方米,為12柱7架樑單檐歇山頂式建築(2重榫卯式4排頭 8掛旋頂仿明朝建築)。榫卯藍綠色,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2尊神像。東側威靈宮塑趙靈官,西側飆火殿塑王靈官 [15] 

鐵木山靈霄寶殿

又名玉皇閣,坐東北面西南,為東山坡最高建築。面寬8.5米,進深6.5米,建築面積55.3平方米,為24柱7檀6大3 間12門4排頭8掛旋頂歇山式仿明朝建築(其寓意與大殿相同)。 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墨線小點金,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 法。內塑7尊神像 其中:中間塑天界人間的最高主宰,被譽為萬神之王的玉皇大帝;淨台下兩側塑四聖大元帥,即王魔楊森高友乾李興霸;最前面左側塑李太白、右側塑張道陵(張天師)神像。 [15] 

鐵木山無量殿

坐東北面西南。面寬7.1米(殿內淨寬4.1米),進深4米,建築面積約23平方米,為4柱3架樑前排後直歇山頂式建築(4柱延榫卯式兩排頭仿明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3尊神像。其中:中央塑北方大神真武大帝,披髮跣足,右手掌如意;左側塑王靈官神像,右手持金磚,左手架金鞭;右側塑趙靈官神像,左手赤拳,右手架銀鞭。 [15] 

鐵木山顯化宮

又名二郎殿,坐東向西。面寬6.7米(宮內淨寬3.5米),進深3.6米,建築面積約20平方米,為4柱子3架樑前排後直歇山頂式建築(4柱延榫卯式兩排頭仿明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4尊神像。中間塑二郎神楊戩(也稱二郎真君),腳下卧嘯天犬,兩側塑敕童、印童。 [15] 

鐵木山老君洞

坐東北面西南。面寬74米,進深5.5米,建築面積40.7平方米。為暗4柱延榫卯式4檁3的硬直活仿清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太上老君神像,左梁繪仙童,右梁繪壽童,壁畫彩繪30幅。 [15] 

鐵木山馬王殿

坐東北面西南。面寬7.5米,進深67米,建築面積50.3平方米。為暗4柱延榫卯式4檁3的硬直活仿清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3尊神像。其中:正中塑南方三氣火德星君羅宣神像,3頭6臂,前左手執照天印,右手掌萬鴉壺;中左手掌起火鏡,右手執五龍火輪;後雙手使飛煙劍,巡察人間善惡。左側塑勸善大士,右側塑罰惡大士。 [15] 

鐵木山三官殿

坐東北面西南。面寬8.7米,進深8.1米,建築面積70.5平方米。為暗4柱延榫卯式5檁4的硬直活仿清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7尊神像,其中:正中塑天官,左側塑地官,右側塑水官;下面東西兩側各塑2尊神像,為文筆、獸童。 [15] 
三官殿前的明代影壁,磨磚浮雕“琴高乘鯉”圖,寫形傳神,刀法精工,堪稱山中瑰寶。照壁座東面西,通高3.55米,須彌座高70釐米,上部為出閣掛斗仿木結構。圖高1.7米,寬2.4米,整個照壁長2.4米,厚0.53米。該照壁為明代所建,1982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5]  [17] 

鐵木山雷祖廟

坐西南面東北,是西山坡最高處的建築。面寬6.7米(廟內淨寬3.5米),進深3.4米,建築面積約為18平方米。為4柱3架樑前排後直歇山頂式建築(4柱延榫卯式兩排頭仿明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3尊神像。正中塑雷祖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聞太師(諱仲)塑像,右手執金鞭,左手掐五雷訣,寓意“主天之災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左下側塑鄧天君(諱忠),右側塑辛天君(諱興)。 [15] 

鐵木山儒家殿堂

儒家聖賢的有文昌宮、魁星閣。

鐵木山文昌宮

坐東向西。面寬8.1米,進深69米,建築面積559平方米。為暗4柱延榫卯式4檁3的硬直活仿清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墨線小點金,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4尊神像。左側塑文昌梓潼帝君,下塑書童;右側塑武昌關帝聖君,下塑周倉 [15] 

鐵木山魁星閣

坐東向西。面寬52米(閣內淨寬3.35米),進深4.6米,建築面積約20平方米,為4柱3架樑前排後直歇山頂式建築(4柱延榫卯式兩排頭仿明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魁星神像,右手執點狀筆,左手執硯,右腳踩鰲頭,左腳朝後挑金斗。魁星俗名呂文穆,是道教和民間所崇奉的主掌文人命運之神。 [15] 

鐵木山民間殿堂

塑民間信仰的神靈是:子孫宮、伽藍殿、白馬殿、藥王殿、東朝樓、白雲閣、十王殿、山神土地祠。 [15] 

鐵木山東朝樓

坐東向西。面寬7.1米,進深6米,建築面積42.6平方米。為16柱7架樑2層樓單檐歇山頂式建築(2層式4排頭8掛旋頂仿明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墨線小點金,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關聖帝君(關羽)神像,頭戴9龍冠,鑾駕護身。 [15] 

鐵木山子孫宮

又名三霄殿,坐東北面西南。面寬11.6米.進深6.6米,建築面積76.6平方米。為22柱6架樑前排後直歇山頂式建築(6檁5暗4柱延榫卯式兩挑格仿明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7尊神像。其中:淨台上塑三霄娘娘,中間為雲霄娘娘,手掌混元金斗;左邊塑瓊霄娘娘,手執金蛟剪;右邊塑碧霄娘娘,手執量天尺。兩側下左塑保胎娘娘、花兒娘娘.右塑送子娘娘、接生娘娘。 [15] 

鐵木山藥王殿

坐東向西。面寬3.2米,進深56米,建築面積17.9平方米。為硬直活仿清建築。榫卯藍綠色,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3尊神像。中間塑藥王孫思邈神像,左側塑一龍,右側塑一虎。 [15] 

鐵木山伽藍殿

坐東北面西南。面寬3.6米,進深4.2米,建築面積15.1平方米。為暗4柱延榫卯式4檁3的硬直活仿清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3尊神像。中央塑伽藍爺韓愈的神像,兩側塑敕童、印童。 [15] 

鐵木山白馬殿

坐西南面東北。面寬4.7米,進深5.9米,建築面積 27.7平方米。為暗4柱延榫卯式4檁3的硬直活仿清朝建築。大紅 柱子,榫卯藍綠色,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白馬都督神像1尊,為地方神,掌管石虎寺。白馬都督為後唐大將高思濟。 [15] 

鐵木山白雲閣

坐東北面西南。面寬84米,進深6米,建築面積50.4平方米。為12柱5架樑前排後直歇山頂式仿明朝建築,非常特別。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3尊神像。中央塑白龍聖母(白素貞),左下側塑許仙,右下側塑青蛇 [15] 

鐵木山山神土地祠

坐東北面西南,為東山坡最低建築。面寬4.8米,進深6米,建築面積28.8平方米。為暗4柱延榫卯式4檁3的硬直活仿清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4尊神像。左邊塑山神爺神像,右手執月牙斧,東側卧一隻狼:右邊朔土地爺神像,左手拄龍頭枴杖,北側卧一隻虎。山神爺為西漢一大將,土地爺俗名韓秀(唐代)。 [15] 

鐵木山十王殿

坐西南面東北。面寬9.6米,進深9.4米,建築面積90.2平方米。為暗4柱延樺卯式16柱7檁6大3間硬直活仿清朝建築。大紅柱子,榫卯藍綠色,墨線小點金,釾鎢墨渲紫彩畫,屬西畫畫法。內塑15尊佛像。其中:中央塑地藏菩薩佛像腳踩蓮花,足下塑一隻金獅,兩旁塑隨從金童、玉女;殿內兩側塑十殿閻王,站立判官崔珏、拉官朱太尉。後牆壁畫彩繪金喬覺擔一副平擔,右筐裝經文,左筐裝一犬。左右兩側牆壁,模擬人間訴訟、法庭、監獄、酷刑等,構思奇特,神態逼真,集中反映了死人靈魂免去地獄之苦甲得超生以及神和鬼、天堂和地獄的理念。十王殿下青磚砌就.西側為地獄門,南側酆都城 [19] 

鐵木山遺址

鐵木山鐵木山遺址

遺址
遺址(3張)
該遺址大部分屬香林山公園。當地村民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遺址內栽樹時,出土過夾砂陶片、紅陶片和彩陶片,以及石斧、石鏟等器物,屬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遺址內零星可見紅陶及彩陶器殘片,採集有半山類型彩陶器殘片。199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0] 

鐵木山牛門洞遺址

牛門洞遺址位於鐵木山西南坡5公里處,面積約16平方公里。當地村民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遺址內栽樹時,出土過夾砂陶片、紅陶片和彩陶片,以及石斧、石鏟等器物,屬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遺址內零星可見紅陶及彩陶器殘片,採集有半山類型彩陶器殘片。199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13] 

鐵木山閻真人墓

光緒年間中,有道士閻永樂自通渭來到鐵木山。住持此山,協同會首,艱難起復,他勵志勤勞,一心一意,積極宣傳,親手修設,廟宇遍山,香火極盛。他功高山務,後以百有八歲跌坐仙遊,可謂終得善果。麓塔暮就是為紀念他丁秋寓所而建。
閻真人墓位於鐵木山主峯西坡半山腰,墓地座東面西,呈長方形,南北寬4.5米,東西長15米,佔地面積67.5平方米。墓前有磚塔,通高4.7米,分兩層,第一層正中砌墓誌銘一塊,大方磚刻,碑文由前清枝陽庠生漢氏陳寶文撰。記述閻真人生平;第二層上部正中磚刻“慈光偏蔭”四字。墓室位於磚塔正後,墓道寬約2.5米,青磚券拱焚香龕。該墓基本保存完整,部分碑文被破毀。2018年10月被會寧縣人民政府列為第五批會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1]  [23] 

鐵木山開發建設

鐵木山礦泉水
鐵木山自然保護區有神奇的逼水珠、八虎石、鹿花峯、老虎嘴等奇峯怪石 ,山腳下有清澈見底的香泉、清水泉、黑泉、八眼泉……等八處泉水,以南麓山腰瓦窯岔之八眼泉尤為好。當地人有"神水"之譽。有詩云:一色寒泉九竅幽 ,春來合派似川流。迎風細細生鯨甲 ,映日溶溶漾鴨頭。時泛落花歸別澗 ,更隨甘雨入平疇。呼童汲取澄清處 ,閒煮芸芽破客愁。 [9] 
1991年4月11日 [27]  ,經會寧縣、白銀市、甘肅省逐級取樣科學化驗申報,經國家地礦部、衞生部測定,達到了飲用天然礦泉水國家標準(GB8537-87)的界限指標值,命名為:含鍶的硫酸氯化物—鈉鈣型優質天然礦泉水,並以地環發(1991)48號文件確認為優質天然礦泉水,可與山東嶗山礦泉水相媲美。經化驗,鐵木山礦泉水含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水質清涼可口,能敗火消暑,長期飲用對治療慢性腸胃病、尿頻、神經衰弱等疾病有奇特療效,對動脈硬化、心血管病、皮膚病、眼病、膽結石、呼吸道疾病等也有明顯療效。
1994年3月31日,鐵木山礦泉水經國家有關部門嚴格審查,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准,被授予綠色食品標誌。 [27] 
鐵木山優質天然礦泉水具有無色、無味、清澈透明、清涼綿甜、甘美可口等特點,富含有10多種人體必需和有益的微量元素。
鐵木山礦泉水主要成份及含量(㎎/L)
K⁺(鉀)3.9
Na⁺(鈉)168.0
Ca²⁺(鈣)117.2
Mg²⁺(鎂)58.96
CL(氯)223.4
HCO⁻(碳酸氫根)268.5
Li(鋰)0.062
Sr(鍶)1.165
Zn(鋅)<0.01
I(碘)<0.01
H₂SiO₃(偏硅酸)23.40
礦化度1198
千百年來,鐵木山礦泉水始終滋潤着山石草木,哺育着千萬生靈。特別是大旱之年,周圍幾十裏的鄉親們挑着水桶、拉着水車、用毛驢馱着水壺,到鐵木山周圍的山溝裏取人畜用水,山路上車水馬龍,綿延數里,絡繹不絕。 [1]  [2-3]  [5] 

鐵木山軼聞傳説

鐵木山紅軍過境鐵木山

1936年10月紅軍長征時兩度過鐵木山。一次是白天,正值國民黨的飛機趕來轟炸掃射,數千名紅軍隱身在樹林深處、懸崖之下的泉邊,敵機盤旋數度,未曾發現;第二次是紅軍夜宿此山,由於山勢的險要,使駐守在山下的胡宗南軍隊不敢冒然進犯,等到天色微明,敵人察覺山上無人之時紅軍卻早已在前去會寧會師的途中了。鐵木山礦泉水消解了紅軍將士的飢渴,增添了戰勝艱難困苦的勇氣和力量。當年路過此地的紅軍將士無不對鐵木山讚賞非常,有位紅軍首長曾經談到,“在窮山僻壤之地有這樣一座林山真是旱源綠珠;有這樣數十座廟宇確實是難得的名勝古蹟;在乾旱地區有這樣十多處清泉,簡直是當地人民的洪福。有了它,人民得生,牛羊得救。”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鐵木山礦泉水也默默地寫下了奉獻的篇章。 [1] 

鐵木山殿灣移遷

“殿灣移遷”的傳説,説的是鐵木山的廟宇原址“舊殿灣”搬遷到“新殿灣”的故事。
相傳在很早以前,有遊穴先生叔侄兩人,從南遊到北,最終來到鐵木山。兩位先生看遍鐵木山,皆一致認為鐵木山是一塊能出九代將軍的風水寶地。但拿不準具體位置,於是二人商議,各顯神通來測定風水方位。叔第一天看好吉位,將一枚麻錢埋下地中;侄於二日亦找好吉位將一枚銀針扎進土裏;三日叔侄二人不約而同地來到“新殿灣”,把土拋開一看, 銀針正好紮在麻錢眼裏。二人看法不謀而合,欣喜不已。最後商議將祖墳遷居於此,好世代升官發財。是夜,孫大聖託夢於北麓大灣村莊一王姓富户,“今晚可借你家耕牛搬家一用?”富户王掌櫃應之。待天明,長工夥計收拾工具準備耕地,看十幾頭耕牛渾身汗如水洗,疲勞至極,躺卧不起。夥計大驚,急忙稟告掌櫃,王掌櫃便向夥計講了昨晚神仙託夢借牛搬家之事,原來是神仙為搶佔風水吉穴而借耕牛搬家。王掌櫃和夥計一道從舊殿灣一直走到新殿灣,果真看到寺廟從皆已舊殿灣搬遷至新殿灣,無不驚歎。此事很快傳遍十里八鄉。遊穴叔侄聞之嘆曰:“風水寶地神仙佔,乃天命難違矣”。後當地百姓又在新殿灣增修許多廟宇,形成了24座寺廟的巨大規模。山腰裏百姓居住的村子亦改名為“殿灣口”。 [13] 

鐵木山鐵木將軍傳説

相傳千年前,有鐵姓和木姓兩位將軍盡皆欲獨佔此山,獨享山中的九泉春水。便約定一戰定輸贏,泉水歸勝者。於是二將率眾在山下安營紮寨,決出勝負。決戰之日,兩軍對壘。鐵、木二將正欲擊鼓出陣,忽一白髮仙翁飄然而至,立於兩軍陣前,曰:“此處神泉乃是百姓民生之根本,二將欲奪之,百姓將何往飲之?狐兔相爭,兩敗俱傷,龍虎相鬥,人間遭難。二將武藝超羣,何不化干戈為玉帛,思取報國?!”仙翁一席話,二將無地自容。仙翁將二將槍戟折數段撇向山上,頓時,滿山長出一片叢林。鐵木二將軍見狀,翻身下馬,向老人叩頭,願聽仙翁勸誡,罷兵息戰,結為好友。並與部下皆在山上安家落户,世代為家。從此,此山流傳為鐵木山。 [25] 

鐵木山逼水寶珠

殿後逼水寶珠 殿後逼水寶珠
在寺院谷腦湫池上方,濃蔭幽巖半開之處,有一巨石,膽懸其間,猶如自天飛來,更使人歎為觀止。據稱有此靈石坐鎮,山洪不起,神宅無虞,故美其名曰“逼水寶珠”。
相傳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過此地,正值盛夏,烈日當空,豔陽高照,師徒們精疲力竭,口乾舌燥,實在是又渴又累。孫悟空火眼金睛,突然發現在兩峯之間有一股涓渭溪流,清澈見底。沁人心脾的溪水,振作起唐僧師徒的精神。解渴之後, 孫悟空還想堵住溪水,再痛痛快快洗個澡,好輕鬆上路。便俏皮地順手撿起一塊石頭,喊了聲“變”,撲通一聲摔進水中。不料石頭落水,一下子深深栽入溝中,震得地動山搖,石質破碎,溪水全部流入地下。從此,這個山溝裏出現了一塊巨大的“逼水石”,無論天下多大的雨,這個流域20多平方公里的山坡小澗,從不見有水從逼水石下流出。後朝樓殿內的齊天大聖化身十二佛塑像,以及唐僧師徒塑像,和西朝樓的法王菩薩齊天大聖佛像就是依據這一傳説而塑修的。 [13]  [20] 

鐵木山香林山石虎寺的傳説

相傳,在很古很古以前,廟宇從舊殿灣搬到新殿灣後,建築輝煌,氣勢磅礴,香火旺盛,香客絡繹不絕。
一日,突然烏雲密佈,狂風驟起,吹得整個山谷天昏地暗。待大風止,幾隻大小不等的老虎,張着血淋淋的大口蹲在東山坡的山腰上,嚇得香客們四散而逃,廟裏的會長也不敢出來,就連續香火的人也都不敢出來。會長們個個驚慌失措,提心吊膽,一時拿不定主意。一會長説:“咱們祈禱佛爺,請佛爺快快顯靈,收了老虎。”數名會長忙跪於佛爺前,合手參拜,禱告佛爺,佛爺果然顯靈,孫大聖幻化成武松模樣來降虎。誰知這些老虎盡是神虎,一個個張牙舞爪,不甘示弱,你來我往,鬥得不可開交, 相戰幾十個回合,不分勝負。瞬間,佛爺又變成鬥戰勝佛,拔出如意金箍棒,“呔,何方妖物,膽敢在此興妖作怪!”説時遲,那時快,金箍棒一揮朝老虎打去。霎時間,打得老虎們一個個眥牙咧嘴,一動也不動。鬥戰勝佛手持金箍棒,大喊一聲:“變”!真虎立刻變成了 “石虎”。並説“汝等在此好生看守寺院,永世不得朝轉,我在西朝樓盯着你們呢。”從此,香林山新殿灣東面的山坡上,雄踞着幾隻石虎,守護着寺院。香客們越來越多,香火越來越旺,乃至今日。香林山石虎寺便由此而得名。 [13] 

鐵木山鐵木山十二佛來歷

相傳,元末明洪武三年,明將徐達於沈兒峪(今安定區所轄)大破元將擴廓帖木兒16萬大軍。元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明軍緊追不捨,帖木兒率軍穿峽越嶺,邊戰邊退,最後被圍困在鐵木山上。擴廓帖木兒想利用有利地形,設立了 500 座帳蓬增兵之計,藉以迷惑明將徐達。徐達識破此計,將其圍困于山上,兩軍進行了一場生死大戰。經過浴血奮戰,山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元軍親王、國公及以下文武官僚戰死者千餘人,士卒8萬人。後擴廓帖木兒挾妻、殘部,突圍出關川,渡黃河,敗走內蒙古和林,寧死不降明。卒後,擴廓帖木兒英魂不散,與陰兵仍盤踞遊走於鐵木山一帶。後孫悟空師徒降妖路過此地,感其情,勸其受封,享人世香火。帖木兒答:“我是遊魂,沒有落腳之地”。大聖説:“這個好辦,你我從今起結拜為弟兄,以我為化身,你享人世香火。”此後英魂皈依,往往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視為方神,朝夕香火祭祀。 後世人為紀念這位“元末孤忠”,便把這山取名為“鐵木山”。 [2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