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泉山

(甘肅蘭州景區)

鎖定
五泉山位於蘭州市區南側的皋蘭山北麓,是一處“林木葱鬱花草香,雕樑飛閣泉瀑鳴”,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遐邇聞名的隴上勝地。公園景點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築為主,海拔1,600多米,佔地267,000平方米,有明清以來的建築羣10餘處,1,000餘間,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現存最早的一所建築“崇慶寺”內的“金剛殿”,系明代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所建,距今已有600餘年。其餘建築羣均系清末陸續重修。 [1]  `
中文名
五泉山
外文名
Five Spring Mountain
地理位置
蘭州市城關區五泉南路103號 [5] 
開放時間
全年 8:00-20:00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267000 m²
著名景點
五泉山公園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甘肅省蘭州市
建議遊玩時長
2-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5-11月

五泉山名稱來源

五泉山因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 [2]  五眼清澈甘美的泉水而得名。相傳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霍去病徵西,曾駐兵於此,士卒疲渴,霍去病手著馬鞭,連擊五下,鞭響泉湧,遂成五泉。這雖屬神話,但五泉山“五泉”的神奇絕妙確為世人矚目。

五泉山景區特色

五泉山中峯高處為古建築羣。從山門沿中間通道直上,有蝴蝶亭、金剛殿、大雄寶殿、萬源閣文昌宮地藏寺千佛閣等古廟宇依山就勢排列,層層相疊,以石階亭廊相連。中峯兩翼為東西龍口,五泉沿東龍口——文昌宮——西龍口一線呈弧形排列,懸于山腰。各泉間又以石階棧橋和亭閣四廊相連。
五泉山可分西、中、東三路遊覽,三路均有樓台亭閣、長棧虹橋、清泉飛瀑,但佈局各異,自成體系,各有獨到之處。
若從西路前行,第一個風景點為“翠幽新圃”,圃內有梅花洞,洞內有幾汪清池,幾丈迴廊,一座凌波軒,一座八角亭,一座地下游藝場。池中飛檐紅柱的倒影,和青幽山色相映,景緻優美迷人。循西長廊而上,有一形似一輪初上新月的小亭,名“半月亭”,穿半月亭即到企橋,五泉之一的“惠泉”就緊依在企橋邊。泉圓形,四周綠樹掩映,芳草環繞,泉水清澈見底,味甘甜,宜於烹茶,且有灌溉之利,非常實惠,故名“惠泉”。
離開惠泉,踏着一道道青石階迴旋而上,就到了久負盛名的“嘛尼寺”。這裏古槐濃郁,寺院清幽,一排懸樓橫壓寺門,東為瞰霞樓,西為延月樓,樓下前方有依依徑、仄仄門、重重院、疊疊園、曲曲亭,小巧玲瓏,曲折有致。出嘛尼寺,向高處繼行,只見一面削壁上有涓涓清瀑直瀉壁下一汪清潭中,這便是西龍口。這裏距甘露泉很近。“甘露泉”是五泉中最高的一眼泉,地處文昌宮西邊,孤亭掩護,源流纖細,久雨不淫,大旱不幹,飲之猶如甘露。相傳此泉合“天下太平,則天降甘露”之意而得名。
甘露泉就到了文昌宮。宮東側有一垣花牆,其花瓶狀小門的門楣上,大書着三個淡灰的隸字——掬月泉。此泉和其它幾眼泉迥然不同,説它是泉,其實更象井,泉水聚在一眼井樣的深洞中,距地面深約1.6米。每逢月夜,月影直投泉心,如掬月盤中,“掬月”雅名由此而來。這裏還是西、中、東三條上山路徑的匯合處。
與文昌宮毗鄰的是曠觀樓。登樓俯瞰,蘭州市容盡收眼底。樓下有一深約10米的古洞,洞底聚有一汪泉水,水底布有花石瓦礫,這就是五泉中的“摸子泉”。常有信男善女鑽進洞中,用手在泉水中摸索,摸着石頭則得男,摸着瓦片則生女,劉爾炘曾在洞門口書一對聯,嘲諷這種迷信行為是“糊糊塗塗將佛腳抱來,求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頭拿去,説是兒孫。”
出曠觀樓榜着山岩再向高處登攀,就到了千佛閣。它修築在東龍口的飛瀑上面,氣勢雄偉壯觀,地形險要驚人,為五泉山最高的建築物。憑欄下望,只見東長廊凌空而下,跨重巖,繞清流,環亭榭,把半壁園林團團圍起,象捍衞林泉的長城。
邁出千佛閣沿東長廊緩步而下,就到了子午台和八卦台。這兒上臨東龍口,下瀕蒙泉。仰視可觀東龍口飛瀉而下的瀑布,俯瞰則可飽覽五泉之冠的“蒙泉”。“蒙”為卦名,是六十四卦之一,坎上艮下,坎為水艮為山,用“蒙”字概括東谷面貌,含山下有險之意。明人李文曾有詩讚美蒙泉:“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汲山中第五泉。”
由東長廊西望,在那高聳、陡峭的青雲梯下有一個四角鍾亭雄立山腰。亭內懸掛一個高約3米,口寬2米,計重10000斤的泰和鍾,系金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由待鑑鎬監視鑄造。此鍾造型雄偉,聲音洪亮,所鑄銘文,清晰可辨。原懸於普照寺蘭園舊址)鐘鼓樓,為蘭州最早的金石文物之一。解放後移置五泉山,現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甘肅蘭州五泉山
甘肅蘭州五泉山(68張)
從鍾亭而下,過萬源閣, 大雄寶殿,就到了“金剛殿”(即明崇慶寺中殿)。大殿系歇山式屋頂,斗拱飛檐,雕樑畫棟,結構精巧,氣勢莊嚴。殿內原塑四大金剛,今已蕩然無存,只有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所鑄的一尊銅接引佛和鐵籌的蓮花基座尚存。佛像高5.3米,圍闊2.7米,重20000餘斤,站立在蓮花鐵座之上,面目豐腴,微露笑容,衣褶清晰,左手託缽,右手輕揚,似向中外遊客致招手禮。
五泉山位於蘭州市南,皋蘭山北麓。層樓疊閣,沿山鋪陣,溪流如帶,綠樹掩映,好一派清幽山色。五泉山因山上有五眼山泉而得名。相傳武帝時,霍去病西征匈奴,曾屯兵此山,士卒疲渴,霍去病“着鞭出泉”。這五眼泉至今猶在。一為甘露泉,在文昌宮西邊,孤亭掩蔽,清泉涓涓,久雨不淫,大旱不幹,飲之如甘露。二為掬月泉,在文昌宮東面,泉寬約尺許,深約五尺,形如井狀,中秋之夜,月出東山,這裏得月最早,月影投泉心,如掬月盤中。三為摸子泉曠觀樓下的摸子洞中。過去善男信女,用手在泉水中摸索,説摸着石子的生男孩,摸着瓦片的生女孩。清末學者劉爾欣曾在洞口書寫一聯,嘲諷這種迷信行為是“糊糊塗塗,將佛腳抱來,求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頭拿去,説是兒孫。”四為蒙泉,在東龍口下。這裏懸崖凌空,有瀑布瀉下,如掛練,如揚絲,墜入亂石叢中,濺起無數明珠,流到草坡間,積成一片明鏡。“蒙”為卦名,寓意東谷山下有險之意。五為惠泉,在西龍口下的企橋南端谷底,泉圓形,水淨沙明,清澈見底,味甘美,宜於烹菜,且有灌溉之利,有惠於民,故而得名。
五泉山是蘭州市內著名的名勝之地,在唐,宋時代這裏就建有寺廟,後毀於兵火。有建築一萬多平方米,其中崇慶寺、嘛尼寺、卧佛殿、地藏寺等多系明清時代建築。古建築羣多集中於中峯。進山門沿中間通道直上,殿宇層疊,樓閣錯落,甚為壯觀。中峯兩側為東西龍口,幽谷之中清泉吐翠,林蔭如蓋,廊榭亭閣環繞。東龍口利用山泉之水,新建了碧波盪漾的蓮池和逶迤池上的九曲橋,池邊佇立二龍戲珠釉壁。240多級,97盈的長廊盤旋而上,將東龍口與中峯連通。西龍口依山就勢,建成高閣橫秀,飛泉掛碧的“小蓬萊”和碧水,亭台,綠樹相映成趣的“翠山新圃”。西龍口西側的動物園,闢有鹿苑,熊池,獅虎房,猴山,禽園,熊貓館等。五泉山的“銅接引佛”,“泰和鐵鐘”是公園的“鎮山之寶”,現為國家級的保護文物。 [3] 
“銅接引佛”原在蘭州東關接引寺內安放,現移至五泉山金剛殿。這是一件明洪武年(公元1370年)所鑄的銅佛,身高一丈六尺,身圍八尺。重約萬餘斤。造型優美,衣褶顯晰,面部神態敦厚丰韻,怡靜莊重,面含微笑,左手託缽,右手舒展,一副悲天憫人、接引眾生普渡的形態。這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文物。
泰和鐵鐘”原為普照寺物,後安放在五泉山鍾廳內。這座鐵鐘為金代章宗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所鑄造,鍾高九尺,直徑六尺,重一萬斤。造型宏偉肅穆,聲音渾厚洪亮。

五泉山景區交通

8,18,117,124,149,12,2,114,120,15,17,146,76,139路公共汽車直抵山門口;
31,33,34,106,108,141,140路公共汽車通至五泉山站,南行數百米即到了。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