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建築

鎖定
古建築是指具有歷史意義的建國之前的民用建築公共建築,其包括民國時期的建築。在中國,很多古鎮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還保留着一些古建築。然而,在大興土木的現代,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以及保護古代建築及其藴含的文化特質;做到既讓古代建築文化保存於世,也讓古代文化遺產產生現代價值。
雖然一些古代建築離我們很遙遠,但其中的文化依然值得學習借鑑,作為是炎黃子孫,建築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要發展現代建築,更要吸收古建築中的營養,走出中國特色建築之路,讓中國古建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
中文名
古建築
含    義
具有歷史意義的古代民用公共建築
相關村鎮
常德桃花源古鎮、泰興黃橋古鎮等

古建築民居形式與裝飾

古建築
古建築(5張)
潮汕城市,都是從原來的縣城、墟市、港口發展起來的。城內按中國傳統城市格局,依大街小巷縱橫列成直線,也有依地理環境或某些人為原因而彎曲的。大街多為店鋪,小巷多為民宅。臨街店鋪多為單間或多間連體結構,面狹而進深,多為三合土的土木歇山頂瓦屋。上有閣樓,後半為客廳或卧室,前半為店面。店鋪人家也有小巷內的住宅。小巷裏有許許多多的建造單元:富户人家建三廳二天井外加包屋的大院;中户建造二廳一天井的四合院(即四點金)或一廳一天井的三合院(即下山虎);小户單間或多間連體的“竹竿厝”。城市宅地難覓,往往難以統一規格。潮汕各城市舊民宅牆體多為三合土夯築,均較矮,磚砌樓房極少。揭陽、潮州、潮陽等早城和開埠僅有百餘年曆史的汕頭市,兩、三層以上的水泥結構樓房都是在本世紀20年代以後才有的。汕頭市少數四、五層以下的樓房是30年代才興建的。民宅也仍多是一、二層平房。從80年代開始,城鎮的多層建築日增,高層建築(十層以上)才逐漸出現。 揭陽保存着不少有名的古建築物和古民居。如孔廟、關帝廟、雙峯寺、城隍廟、丁日昌府、方耀故居、三山國王廟等。

古建築農村民居

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於沿海平原地帶。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轉寨格局。清府縣誌載,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貲費。這是200年間潮汕望族大村富人競建祠堂大屋的記載,是有傳承性的風俗現象。
聚落羣不管是聚點散點,其中心是大宗祠,兩旁是小宗祠,祠前是廣場式的陽庭,庭前有照壁、圍牆。大宗祠、小宗祠堂的兩側和背後是包屋和“四點金”(四合院)、“下山虎”(三合院)一類住宅單元。以宗祠為中心的村寨,三座祠堂並列的稱“三壁連”,五座並列的稱“五壁連”。此類村寨,排列整齊、巷道筆直、前低後高,屋脊高昂,頗有些小皇城的氣勢。村寨大都環東西北三面栽樹種竹,前面是池塘、排水小溪。
小格局的住宅單元。除包屋外,都是以“四點金”(四合院)為基本形式增減。“四點金”,中軸線是:前廳——天井——後廳。後廳前廳兩側各一房,佔居四合院的四角,這就是“四點金”名稱的由來。天井兩側,前廳後廳之間是廊,既是走道,也是廚室。“四點金”減去前廳及兩側兩間前房,便是三合院“下山虎”。一些諸如“四馬拖車”、“五間過”大屋,都是四點金、下山虎這些基本單元組合而成的。這是大家庭或家族親聯合建造的堡壘式民宅,窮人只能在包屋營建單間連體屋。
潮汕各地建築裝飾的重點是門樓、廳堂和屋面。石雕、木雕、嵌瓷、泥塑、彩繪、油漆等裝飾工藝品種,綜合施用。
受城市樓房居室配套的影響及鋼筋水泥的普遍應用,農村出現許多中西結合的住宅樓房,多是三合院的樓房化,二、三、四屋均有,有廚廁配套。

古建築圍樓土寨

在農村古民居中最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物是圍樓(俗稱寨樓),主要分佈在揭西的北部山區。其特點多數為圓形,寨體大,構築時可就地取材。寨樓的佈局適合羣居,便於防護,圓形平面,結構性能好,通風透光,夏涼冬暖,具有防盜防風的作用。

古建築保護現狀

連日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長沙古城牆、重慶蔣介石行營都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名人故居和古建築頻頻被破壞,引起了人們對於古建築保護的諸多討論和思考。
與此同時,知名建築及藝術評論家方振寧正在為鐘鼓樓間的四合院和前門廊坊頭條、廊坊二條的保護做着自己的努力。他連續多日在自己的微博和博客中,對上述地區的現狀做了梳理,希望能夠引起人們對古建築保護的更多注意。作為一名當代建築的評論和策展人,方振寧先生從1985年開始關注古建築的保護,並且十分重視如何使古建築的保護和利用兩者兼顧。他在採訪中説道,“我在策劃建築展覽的時候,很關注這樣的主題,比如怎樣保存、記憶老建築,怎樣將他們改造成21世紀仍能夠使用的場所。會特別強調這兩個方面怎樣交替的運用,這是關於傳承和記憶的問題。”
面對越來越多的古建築被破壞事件在不同地區發生的情況,方振寧先生認為,如今在古建築的保護過程中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法律跟不上,我們對於文物或者不可移動文物的認定速度慢。有一些古建築沒有被納入其中,法律法規能夠包括的範圍非常有限,使得一些沒有被納入不可移動文物的房子被拆。所以,對於這些文物或許可以分為幾類:不可移動的、具有史蹟性的等等。要不斷的增加項目,比如聯合國文化遺產,不可能一年把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遺產全都指定,每年都會有不同的申報。另外,比如出土的、在施工過程中發現的像長沙古城牆,這些以前不知道的,專家們覺得非常重要的發現,就需要立刻納入保護範圍之中。
第二是在進行重大項目時,需要進行公民投票,通過民主的方式廣泛徵求意見。
在此之後就是透明性,不能偷偷摸摸的,在沒有告知的情況下就對古建築進行大面積的施工。需要寫清項目的名稱、許可、施工單位、負責人及聯繫方式、竣工後的效果圖及投訴電話等。
另外,最重要的是教育,這不是法律能夠解決的問題,要提高普遍的教育水準,同時也需要媒體的監督。
在進行了多年古建築保護的努力之後,仍然有大量的古建築遭到破壞。對此方振寧表示,自己依然會堅持下去,“如果我能通過媒體讓大家知道,讓更多的人覺悟,學習着去保護這個城市、建築,或者説有書留下來,這就是努力的結果。”

古建築國內建築佈局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古建築佈局的角度來説,有以下一些特點。

古建築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樑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鬥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託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樑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古建築庭院式組羣佈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佈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説,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裏,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説明了中國建築在佈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羣與佈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着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羣佈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羣佈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佈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羣佈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説,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古建築平面佈局

建築的平面佈局是決定一座建築、一組建築、一羣建築,甚至一個村鎮、一個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佈局的方式。一種是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採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面佈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佈置主要的建築物,在中軸線的兩旁佈置陪襯的建築物。這種佈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它的中軸線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樓,然後是山門,山門以內有前殿、其後為大殿(或稱大雄寶殿),再後為後殿及藏經樓等。在中軸線的兩旁佈置陪襯的建築,整齊劃一,兩相對稱,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兩旁有配殿,其餘殿樓的兩旁有廊廡、配殿等等。工匠們運用了烘雲托月,綠葉託紅花等手法,襯托出主要建築的莊嚴雄偉。這類建築,不論建築物的多少、建築羣的大小,一般都採用此種佈局手法。從一門一殿到兩進、三進以至九重宮闕,龐大帝京都是這樣的規律。這種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滿足了統治者和神佛教義對於禮敬崇高、莊嚴肅穆的需要,所以幾千年來一直相傳沿襲,並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種佈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佈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採用這種形式。其佈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和自然的條件等靈活佈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廟、官衙,凡位於山腳河邊者,總是迎江背山而建,並根據山勢地形,層層上築。這種情況最適宜於西南山區和江南水網地區以及地形變化較多的地點。這種佈局原則,由於適應了我國廣大的不同自然條件的地區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幾千年來一直採用着,並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中國式的園林更是靈活佈局,曲折變化的實例。山城、水鄉的城市、村鎮佈局也根據自然形勢、河流水網的情況,因地制宜佈局,出現了許多既實用又美觀的古城鎮規劃和建築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