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兒峪

鎖定
沈兒峪,今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的關川河峽谷一帶。 [1]  因元末明初徐達擴廓帖木兒沈兒峪之役而一戰成名。據西北民院馬進武教授翻譯,漢藏語均稱山谷為峪,沈兒是藏語魔怪之地,沈兒峪即魔峪。
關於沈兒峪地區的具體地理位置,歷來學者一直爭論不休。
中文名
沈兒峪
地理位置
今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的關川河峽谷一帶
時    代
明代

沈兒峪歷史沿革

沈兒峪,因元末明初徐達擴廓帖木兒沈兒峪之役而一戰成名。
沈兒峪戰役
沈兒峪戰役(2張)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初三日‚因擴廓帖木兒內侵不止‚“為西北邊患”‚且“元主北遁‚諸胡從徙者未靖”‚徐達再次奉詔掛“徵虜大將軍”印‚統軍掃蕩北元。其所部人馬分為兩路:西路軍由徐達親自指揮‚征討對象是他的老對手擴廓帖木兒;東路軍由左副將軍李文忠具體負責‚任務是追擊築巢應昌(今內蒙古阿巴哈納爾旗西南)的元順帝等。 [2] 
洪武三年正月十三日‚擴廓帖木兒奪取了定西州(今甘肅定西市)之西‚並以此為據點‚“縱遊兵四出擄掠”‚定西及周邊百姓“頗被其擾”。三月二十九日‚徐達率部抵達定西。擴廓帖木兒心中雖然畏怯‚但仗着手下有近十萬兵馬‚下決心要與徐達一決雌雄。他退兵至車道峴‚搶先佔領了有利地形。不久‚徐達師出安定‚進駐沈兒峪‚在擴廓帖木兒營壘附近一條深溝的另一側紮營。爾後‚雙方天天對陣嘶殺‚甚至一日數戰。然而‚連戰數日‚難分勝負。 [2] 
洪武三年四月初八日‚擴廓帖木兒為了打破僵局‚暗中派精兵一千餘名‚從小路繞至徐達陣後‚突襲徐達的東南營。該營官兵疏於防範‚頓時亂成一團。徐達聞訊後‚立刻親自率兵前往‚殺退了來犯之敵。事後‚徐達下令陣斬東南營指揮趙某等數人以示眾‚官兵為之股慄。第二天‚徐達整兵再戰‚奪溝而陣‚並且“身先矢石”。在他的帶動下‚西征官兵“毋不一以當十”‚終於大獲全勝‚活捉北元二王、一國公‚俘敵將士八萬六千多人‚獲馬一萬五千多匹及大批雜畜。擴廓帖木兒僅帶妻兒等數人倉皇北逃‚經寧夏直奔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而去。徐達得知擴廓帖木兒等出逃後‚派遣都督郭英率兵一路追至寧夏‚不及而還。當天‚徐達派人將失事左丞胡德濟押往京師‚送交明太祖處置。五月十六日‚李文忠部也攻克應昌‚抓獲元順帝嫡孫買的裏八剌及其後妃、宮人等‚並繳獲大批物資。 [2] 
洪武三年十一月初七日‚徐達班師回京‚明太祖親自出迎‚慰勞備至。徐達等這次北征‚重創了擴廓帖木兒‚沉重地打擊了北元朝廷。 [2] 

沈兒峪位置爭議

詳細位置圖
詳細位置圖(2張)
沈兒峪戰役,是蒙元主力與明朝軍隊在定西境內的一次總決戰,這一戰役對於元、明之間的終極對決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對於戰役發生地沈兒峪的詳細位置,歷史文獻資料有好幾種紀錄,向來研究多有分歧,據明清以來史志中沈兒峪之戰的形貌,向來對沈兒峪的詳細位置説法有歧異,主要有三説:
其一,在縣城西北五里,即一般人稱作大澗溝的地方。《重修定西縣誌》的郭傑三和絕大多數人都以“歷史”為依據,堅持這種看法。
其二,在車道峴,即今定西西北七十里的車道嶺。一部門地方文史學者認為古戰場沈兒峪就是今安定區車道嶺或者車道嶺南面的道回溝。
其三,有一部門人認為,沈兒峪是一個比力寬泛的觀點,包羅大澗溝至車道嶺的比力廣泛的區域。
筆者經由實地察看、並聯合文獻紀錄綜合研判,以沈兒峪之戰主戰場位於今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的關川河峽谷一帶為切合歷史真實情貌。 [3] 
魯家溝關川河谷的地形地勢,分佈在關川河東西兩岸的兩座古城城牆高聳、牆體寬厚、瀕臨河水,河谷兩岸懸崖峭壁,險峻異常,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氣勢。沈兒峪戰役的主戰場應該是以巉口關(古鎮,交通要道,南連安定,西去蘭州,北通會寧、靖遠,過了黃河就是寧夏、內蒙)為中心,王保保軍以魯家溝川和車道嶺為縱深(北),徐達軍以安定為縱深(南),那條“峪”,或許就是巉口南來北去的關川河與發源於車道嶺官興岔、自西而來的秤鈎河。還有佐證就是安定城北遺存的“點將台”(徐達點將台,也稱中山壘,徐達被朱元璋封為中山王),魯家溝川道的“將台堡”(王保保點將台)和地名“將台村”。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