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世昌

(清末愛國將領、民族英雄)

鎖定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 [15]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籍貫廣東廣州府番禺縣龍導尾鄉(現為廣州市海珠區) [22]  。清末海軍將領, [19]  民族英雄。 [18] 
鄧世昌少年時目睹西方列強軍艦在中國海區橫行,立志獻身保衞海疆。1867年,鄧世昌考入福建船政學堂後學習艦船駕駛。1871年,登“建威”練習艦練習航海,遠至渤海灣和南洋新加坡、檳榔嶼各口岸。後歷任“海東雲”“振威”和“飛霾”等艦船管帶。1879年,調北洋水師任職。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任中軍中營副將、“致遠”艦管帶。以治軍嚴格、忠勇剛正聞名。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中,指揮“致遠”艦勇敢戰鬥,在戰艦受重創側傾的情況下,全速撞向日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旗艦“吉野”,決心與其同歸於盡。不幸魚雷發射管被敵擊中,艦體爆裂沉沒,同全艦200餘名官兵一起壯烈殉國, [16]  後入祀京師昭忠祠。 [21] 
鄧世昌視死如歸,自沉黃海。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山東威海百姓亦感其忠烈,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 [20]  1996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更是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號,以示中國海軍風骨。 [21]  《清史稿·鄧世昌傳》中贊其:“臨戰以忠義相激勵,死狀尤烈,與左寶貴並稱雙忠”。 [17]  有《鄧世昌傳》和《英雄鄧世昌》等多部文學、影視、戲曲作品歌頌其豐功偉績與英雄壯舉。有墓冢、紀念館等多處,可供紀念、瞻仰和憑弔。 [15] 
全    名
鄧世昌
別    名
鄧永昌
正卿
諡    號
壯節公
所處時代
清朝咸豐年間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東廣州府番禺縣龍導尾鄉龍珠裏
出生日期
1849年10月5日
逝世日期
1894年9月17日
主要成就
參加中日甲午戰爭黃海海戰
祖    籍
廣東東莞虎門懷德鄉
畢業院校
馬尾船政學堂

鄧世昌人物生平

鄧世昌早年經歷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0月5日(農曆八月十九日) [13]  ,鄧世昌出生於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今廣東省廣州海珠區)(龍導尾街)。因其父鄧煥莊與妻子郭氏飽受世道黑暗和戰亂之苦,殷切盼望鄧氏家業昌盛,就給他們的獨生子起名為鄧永昌,後又將其改名為鄧世昌,字正卿。 [1] 
鄧世昌從小資質聰穎、勤奮好學,在家鄉以優異成績學完小學學業。鄧煥莊覺得,無論將來讓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還是從事別的事業,都必須學習洋文,進而學習外國先進科學知識。這在把英語當作“蠻夷之語”的當時來説,是驚世駭俗的。當他攜世昌到了上海之後,先讓他進了教會學校,師從歐人學習英語、算術。世昌接受新知識能力很強,學業上進步極快,在很短時間內,就能與洋老師對話,並能看閲英美原版書籍。洋老師對他讚賞有加,十分喜歡這個聰明伶俐的學生。

鄧世昌義勇從軍

大鹿島上的鄧世昌雕像 大鹿島上的鄧世昌雕像
1867年(同治六年),沈葆楨出任福州馬尾船政大臣,同時開辦前學堂製造班和後學堂駕駛管輪班。學堂開始招生,生源主要為福建本地資質聰穎、粗通文字的16歲以下學生,後由於生源不足,招生一直擴展到廣東、香港一帶,並將年齡要求放寬到20歲以上。
鄧世昌得知此消息後立即稟告父親,要求報考。開明的父親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鄧世昌回到廣州,參加考試,成績優秀,順利考取駕駛專業。當時參加報考的學生,家境貧寒之士佔大多數,其次是受到外國影響的家庭和商人子弟、外國學堂學生。報名者必須將三代名諱、職業、保舉人功名經歷填寫保結,並要取其父兄及本人的甘結。
駕駛專業學生除學習英語、數學外,還學習航海天文學、航行理論和地理,經五年堂課學習後畢業。1871年(清同治十年)鄧世昌從軍後“第一次”回廣州家鄉探親。
1873年(同治十二年),鄧世昌和其他同學一起登上“建威”練船,開始了海上遠航。這次航習,先後到達廈門、香港、新加坡檳榔嶼,歷時四個月。去時由教員躬督駕駛,各學員逐段眷注航海日記,測量太陽和星座的位置,練習操縱各種儀器。返航時學員們輪流駕駛,教師將航海日記仔細勘對。經過二年艦課實習後畢業。

鄧世昌奮發學習

鄧世昌在船政學堂攻讀五年,自始至終,奮發學習,自強不息,各門功課考核皆列優等。“凡風濤、沙線、天文、地理、測量、電算、行陣諸法,暨中外交涉例文,靡不研究精通。”尤其是在隨“建威”練船到南洋的實習中,表現出實際駕駛、管理艦船很高的素質和技能,深得外教的好評。加之年齡在同學中偏大,比較穩重和老練。正因如此,沈葆楨很看重他,稱讚他是船政學堂中“最伶俐的青年”之一。
同治十三年(1874年)2月,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輸船大副。船政學堂培養的軍官開始指揮軍艦,這是中國軍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開闢了院校教育的先河。
光緒元年(1875年),正值日本侵略軍台灣澎湖基隆諸隘時,任“海東雲”炮艦管帶,巡守海口,獲升千總。
光緒三年(1877年)2月,代理“揚武”巡洋艦大副。3月,福州船政局首次派學生去英國和法國留學,根據鄧世昌的全面素質和表現,完全可以選入出洋留學之列,只是因為帶船人才緊缺,才讓他在國內風濤海浪中錘鍊。
光緒四年(1878年),因“海東雲”噸位較小,火力較弱,2月,沈葆楨調鄧世昌任裝備五尊前後膛炮的“振威”炮艦管帶,並代理“揚武”快船管駕,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後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他在執行守備任務時堅決果斷,用兵有方,抑制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

鄧世昌出國考察

光緒六年(1880年)年初,任“飛霆”蚊炮船管帶。李鴻章為興辦北洋海軍,派馬建忠去考察、招收水師人才。馬建忠奉命前往福建,聽到了各方面對鄧世昌的讚譽,併到鄧世昌所帶的“飛霆”蚊炮船察看,親眼見到了兵船管理的井然有序,士卒訓練有素,紀律嚴明,還多次與鄧世昌交談,對此馬建忠給予很高評價。馬建忠經考察後,向李鴻章彙報,並推薦鄧世昌,説他“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李鴻章也是識才之輩,同年夏天,將鄧世昌調至北洋海軍,任“鎮南”蚊炮船管帶。七月,“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四艦巡弋渤海、黃海,“鎮南”艦途觸礁,鄧世昌沉着指揮,旋即出險,但後因此事故而被撤職;同年底,北洋水師在英國定購的“超勇”、“揚威”兩艘巡洋艦完工,丁汝昌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艦,鄧世昌隨往。
光緒七年(1881年),鄧世昌利用各種機會遊歷英國的著名工業城市,看到了機器大生產的宏偉壯觀場面;他遊歷了英國海軍的主要基地、港口,看到了一艘艘各種巨型戰艦,領略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是什麼模樣;他學習研究了英國皇家海軍規章制度和練兵之法,看到了北洋艦隊在訓練和管理上的巨大差距;他學習研究了英國海軍的發展歷史,尤其是仔細尋找稱霸海洋一個多世紀的秘密。他到了格林尼治,參觀了英國皇家海軍學院。他還專程去過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瞻仰了海軍名將納爾遜的雕塑像。他認真考察西方海軍情況,悉心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技術和經驗,將這些軍事裝備和訓練方法細心地加以研究。同年8月17日,“超勇”“揚威”從英國紐卡斯爾港起航,林泰曾操縱“超勇”艦,鄧世昌操縱“揚威”艦。“超勇”“揚威”兩艦回國途中經歷了驚險曲折。先是在地中海兩艦失散,“揚威”因缺煤而在海上漂流了兩晝夜,“超勇”獲訊後去尋找接濟。過蘇伊士運河時,“超勇”的螺旋槳又觸礁碰壞,經修理才繼續航行。至10月15日,兩艦終於到達香港,歷時61天。這是中國海軍首次駕駛軍艦航行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經過的沿途各國,始知中國也有海軍,均鳴禮炮致敬,這就大大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之後,駛入江南製造總局,進行塢修。在上海經過整修後,“超勇”“揚威”於11月22日駛抵天津大沽口。鄧世昌因駕艦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賞戴花翎,以都司補用,並被任命為“揚威”艦管帶。此次出洋,他不僅擴大了眼界,由於潛心鑽研,增加了學識,“益詳練海戰術”。

鄧世昌出任管帶

光緒八年(1882年)夏,朝鮮國內亂,正值李鴻章母親病故,回合肥奔喪、丁憂,署直隸總督張樹聲,奏調浙江提督吳長慶率師東渡,命鄧世昌以兵艦運送之。鄧世昌駕“揚威”艦鼓輪疾駛,徑赴朝鮮仁川海口,較日本兵船先到一日。比日艦載兵而來,我軍已自仁川整隊,徑入朝鮮國都城辦理竣事。日兵後至,爭門不得入而罷。鄧世昌率艦援朝,挫敗日本侵朝計劃,補升遊擊,賞給“勃勇巴圖魯”勇號。
光緒十三年(1887年)春,李鴻章奏派鄧世昌率隊赴英、德兩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艦”“靖遠艦”“經遠艦”“來遠艦”四艘巡洋艦。鄧世昌在歸途中因勞累過度,發了寒熱。但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作為管帶,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對全艦的安全負全部責任,要堅守自己的崗位。於是,他撐着虛弱的身體,一步步艱難地走上駕駛台,“扶病監視行船”。不僅如此,他還帶領全艦官兵在沿途進行不間斷的各種操練,“終日變陣必數次”。操練的內容和科目,完全是實戰可能發生的,符合戰鬥的需要,並且要求正規化:“時或操火險,時或操水險,時或作備攻狀,時或作攻敵計,皆懸旗傳令。”在鄧世昌以身作則的激勵下,艦上將士“莫不踴躍奮發,無錯雜張皇狀”。同年七月,北洋海軍在英、德兩國訂購的巡洋艦“致遠”“靖遠”和裝甲艦“經遠”“來遠”竣工。鄧世昌以營務處副將銜參將兼“致遠”號管帶身份,參加接帶。途中屢經風濤,其他各艦水手病故甚多,惟“致遠”艦因鄧世昌措施得當,關懷士卒,無死亡者。
光緒十四年(1888年)春,抵大沽。八月,北洋艦隊正式成軍,分左、右、中、後四軍,鄧世昌授中軍中營副將,仍充“致遠”管帶。同年底回國。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兼任“致遠”艦管帶。同年,台灣後山生番,時出滋擾,官軍往剿失利。福建提督孫開華統軍查辦,李鴻章電檄鄧世昌,隨同北洋提督丁汝昌前往台灣助剿。世昌逐駕“致遠”艦赴台灣埤(pí)南一帶。惟時陸軍苦戰累月,雖迭有擒斬,終有山深篝密,難以深入。及世昌駕艦駛至於附海之處,發炮轟攻,乃得水陸並進,痛加剿洗,折毀碉寨,將呂家望、大莊等番社老巢攻克,由是生番悉平。奉旨著以總兵記名簡放,並加提督銜。鄧世昌17年後“第二次”回廣州家鄉探親,這次未能見到他的父親,因為老人家已在幾年前去世了。當時,他接到喪報,但軍務在身,不能回家奔喪。這次回到家中,他哭昏在靈前,醒後揮淚寫祭文,將未能見父親一面視為“終身大戚”。
1889年(光緒十五年)2月20日,李鴻章奏北洋海軍新設中軍中營副將,請以鄧世昌借補,任“致遠”艦管帶。
1891年(光緒十七年),李鴻章來威海檢閲北洋海軍,這是《北洋海軍章程》制定後的首次大檢閲。鄧世昌平時訓練部隊,絕對不允許搞花架子。敵艦的距離須臨機測定,且在敵我雙方高速運動中。以鄧世昌訓練得力,奏準賞獲“葛爾薩巴圖魯”勇號,並賜給三代一品封典。
1892年(光緒十八年),鄧世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回廣州家鄉探親。

鄧世昌壯烈殉國

鄧世昌(梯口雙手合抱者)在致遠號 鄧世昌(梯口雙手合抱者)在致遠號
1894年(光緒二十年),鄧世昌常曰:“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9月17日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衞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説:“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遊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享年45歲。

鄧世昌青史留名

鄧世昌殉國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諡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説:“……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卹。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衞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

鄧世昌主要影響

1894年(光緒二十年)9月17日,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這就是黃海大戰。戰中,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鬥中最英勇,前後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後時刻到了,對部下説:“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衝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這時,一發炮彈不幸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使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墜身入海,隨從拋給他救生圈,他執意不接,愛犬“太陽”飛速游來,銜住他的衣服,使他無法下沉。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狠了狠心,將愛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鄧世昌歷史評價

光緒帝挽鄧世昌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7] 
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鄧世昌首先衝陣,攻毀敵船,被溺後遇救出水,自以闔船俱沒,義不獨生,仍復奮擲自沉,忠勇性成,一時稱歎,殊功奇烈,尤與尋常死事不同。 [9] 
清史稿》:①世昌臨戰以忠義相激勵,死狀尤烈,世與左寶貴並稱雙忠雲。②中東之戰,陸軍皆遁,寶貴獨死平壤;海軍皆降,世昌獨死東溝。中外傳其壯節,並稱“雙忠”。及日兵入奉,永山獨死鳳城,敵遂長驅進矣。旅、大既失,威海勢孤,步蟾、宗騫皆先後誓死。士氣如此,豈遂不可一戰?此主兵者之責。五人雖敗,猶有榮焉! [8] 

鄧世昌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鄧煥莊
專營茶葉生意,嘗於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並始建鄧氏家祠。
兒子
鄧浩洪
鄧世昌長子,承襲世職,任職於廣東水師,1947年去世。
鄧浩洋
鄧世昌次子,青年早逝。
鄧世昌遺腹子,曾在民國海軍部供過職,1969年逝於無錫。
女兒
鄧秀媛
鄧世昌長女。
鄧秀蟬
鄧世昌次女,嫁南洋海軍超武艦管帶葉富的兒子葉説周為妻。
鄧秀娟
鄧世昌三女。
鄧秀婷
鄧世昌四女。
鄧秀海
鄧世昌五女。
孫子
鄧小鵬

孫女
鄧素娥
鄧世昌長子鄧浩洪養女
鄧孝思
鄧浩乾養女
外孫
葉裕芳
鄧世昌次女鄧秀蟬後代,南洋海軍超武艦管帶葉富孫子、孫女。
外孫女
葉愛蘭、葉素蘭
(以上參考資料) [10] 
鄧世昌曾外孫葉兆麟、葉兆泰(鄧世昌次女鄧秀蟬後代,南洋海軍超武艦管帶葉富曾孫)。
鄧世昌曾孫鄧立峯,曾孫女鄧立英、鄧立羣、鄧立莊(鄧世昌長子鄧浩洪後代)。
鄧立英,河北省宣化冶金環保廠高級經濟師,河北省政協委員,張家口宣化區政協副主席。
鄧世昌玄外孫葉新力、葉偉力(鄧世昌次女鄧秀蟬後代,南洋海軍超武艦管帶葉富玄孫)。

鄧世昌後世紀念

鄧世昌墓地

光緒御筆照 光緒御筆照
甲午戰爭”之後,大鹿島人民為鄧世昌及其他無名烈士所修的墓,因當時財力物力所限,十分簡陋。1988年,東港人民政府把這座墓遷到了東口南山的北坡上。大鹿島人民為“致遠”艦上的烈士遺骨新做了一口棺材,挑選質地最好的木料,請島上手藝最好的木匠釘制的。墓前立了塊碑,墓碑正面刻下“甲午無名將士墓”,墓碑後還寫了碑文。後來據來島的一些專家、學者見解:一般的士兵是不能進入駕駛室的,從那裏打撈上來的骸骨很可能就是鄧世昌的,於是就將“甲午海戰無名將士墓”改為“鄧世昌墓”,在橫牆上寫着“甲午英烈永垂不朽”。

鄧世昌衣冠冢

鄧世昌衣冠冢位於廣州市天河公園”內,原在天河區沙河鎮天平架石鼓嶺,現沙河農械廠內。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鄧世昌殉國後,遺體無法找回,其家屬於同年冬在沙河天平架石鼓嶺鄧氏家族墓地為其建衣冠冢,位在墓地西南邊,為傳統山手墓,墓形為攏環墓,平面巳形。碑刻“光緒廿年仲冬吉日,皇清誥封中軍副將鄧壯節公之墓,鄧蔭德堂四房子孫立石”。墓中原有連州青石墓碑,年久失修,墓地已涅沒。1984年,鄧世昌殉難90週年紀念之際,有關部門及鄧氏後人清除覆蓋墓地之土層,對該墓的墓碑、拜桌、界石等進行修復,並將鄧部分遺物再葬於此。1994年9月,市政府決定出資將其遷葬於東郊公園(今廣州天河公園)氣鯢崗上,仍為清制墓冢。新墓佔地面積600多平方米,前臨湖水,後依山丘。墓前豎有廣州市政府勒石的“鄧世昌墓重修碑記”和重刻的清御賜祭文。墓碑新立,碑文內容基本如舊墓。墓左立有廣州市人民政府和天河區人民政府遷建建鄧世昌墓碑記,墓右立有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御賜碑文。今墓碑是按原碑文及大小用花崗石複製的,高0.85,寬0.4米,上款刻署“光緒廿年仲冬吉日”,中刻“皇清浩封申軍副將世昌鄧壯節公之墓”,下款刻署“鄧蔭德堂四房子孫立”,右上角嵌鄧的瓷像及生卒年份。墓前置花崗石“鄧府拜桌”,墓地四周豎“鄧府地界”的石標誌。在鄧世昌殉國100週年時落成。在天平架的鄧氏族人墓,亦同時遷葬於鄧世昌墓之西側。

鄧世昌印章

鄧世昌生前使用的發晶書章 鄧世昌生前使用的發晶書章
鄧世昌生前使用的發晶書章,由鄧世昌孫子鄧小鵬捐獻給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為館藏國家一級文物 [11] 

鄧世昌紀念館

  • 鄧世昌紀念館
鄧世昌紀念館位於廣州市海珠區寶崗大道龍珠直街龍蜒裏2號。其前身為“鄧氏宗祠”,是鄧世昌的出生地。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鄧氏家人用朝廷給予的撫卹銀擴建宗祠,佔地面積4700平方米。鄧世昌殉國後,清廷追封其為“從一品”官,故宗祠正門按一品官員規格,建6級台階,以清代中晚期南方大祠堂的形式重建。整座建築以長條花崗石為基礎,高出地面1米後再用水磨青磚砌牆,以進口坤甸木為柱和樑架,屋頂是灰塑瓦脊、碌筒瓦面。主體建有前後座,用兩廊相連,並在四角各建1座閣樓。另有東院和後花園、東西門樓、前院和照壁等。正門門額上書“鄧氏宗祠”字樣,兩側掛有“雲台功首”、“甲午留名”的楹聯。後花園有一棵紫荊樹和一棵鳳眼果樹,據傳鄧世昌當年赴威海前所植。花園外東面原有車馬場、清光緒、宣統年間,幕名前來瞻仰均在此下車,再步行前往祠堂拜。
抗日戰爭時日軍侵佔廣州期間,日軍士兵懾於鄧世昌的威望和英氣,不敢破壞鄧氏宗祠。民國38年(1949年)秋,鄧氏族人在祠堂內創辦“世昌小學”。後曾改作婦產院。1957年開始,鄧氏宗祠為廣州市結核病防治二所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間,祠內不少文物散失,附屬建築物受到不同程度破壞,部分附屬用地亦被違章佔用。1989年12月,鄧氏宗祠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8月,在鄧氏宗祠建立鄧世昌紀念館。如今整座建築恢復了清代式樣,祠堂的木雕亦精心復原,並塗上油漆,重現了鄧氏宗祠的原貌。展品陳列線長80米,通過近600張圖片和複印件、雕塑、模型、文字説明等,反映鄧世昌青少年時代、甲午海戰及其戰後影響,使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
  •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是威海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專門保護管理機構,是全國著名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江澤民同志為該館親題館名。1988年,國務院公佈“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是以北洋海軍與甲午戰爭為主題內容的紀念遺址性博物館,館址所在的北洋海軍提督署。該館被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國家六部委,中宣部分別命名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為中國第一個以船政為主題的博物館,通過大量船政文物、歷史照片、圖表、壁雕等,立體地展現了中國船政的誕生、發展與以“精忠報國、自強不息”為主旨的船政文化

鄧世昌雕像

  • 廣州鄧世昌雕像
廣州鄧世昌雕像位於“天河公園”內,鄧世昌衣冠冢前,雕像基座前刻“民族英雄鄧世昌”,雕像基座後刻鄧生平事蹟。
  • 威海鄧世昌銅像
威海環翠樓,是與劉公島隔海相望的一座古建築。甲午戰爭以後,威海人民為了緬懷甲午戰爭中英勇殉國的英烈,在環翠樓上把他們當做神像供奉。民國28年8月20日的《申報》,上面記載着:威海衞有一環翠樓,樓上中堂供奉着丁汝昌、鄧世昌等愛國將領木主和肖像。”
1934年5月,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憑弔設有鄧世昌、丁汝昌牌位的威海環翠樓時寫下一副楹聯:勁節勵冰雪,對萬頃碧濤,憑此丹心垂世教;登臨餘感慨,望中原戎馬,擎將熱血拜鄉賢。
1986年9月16日,山東省威海市政府人民羣眾在“環翠樓公園”前舉行了民族英雄鄧世昌銅像揭幕儀式。這座銅像重3.5噸,底座由大理石砌成,形似“致遠”艦首,連同底座高10.2米。鄧世昌身穿披風,表情深沉,雙手按着一把長長的帶鞘的寶劍,十分威嚴。
  • 大鹿島鄧世昌雕像
在月亮灣中部巍然屹立的鄧世昌魯青石雕像。鄧世昌身着披風,左手按劍,右手執一支單筒望遠鏡,面向大海,昂首雲天,雕像的基座前面,刻着“愛國名將鄧世昌”七個字,背後刻着鄧世昌英勇殉國的簡要事蹟。
由於遼寧丹東大鹿島”海域就是甲午海戰場,島上又有鄧公之墓和偉岸雕像,因而此島就是一個博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像一部教科書攤放在黃海戰場前。

鄧世昌地名

  • 廣州鄧世昌紀念小學
鄧世昌像 鄧世昌像
廣州海珠區“鄧世昌紀念小學”坐落在二龍街的末端,毗鄰民族英雄鄧世昌的故居。學校的前身是私立前程、世昌、永民小學分校,先後易名為河南區龍田小學、河南區龍田仁和直街小學、海珠區遵義小學、海珠區仁和直街小學。2002年7月更名為廣州市海珠區鄧世昌紀念小學。
  • 廣州鄧世昌廣場
鄧世昌廣場 鄧世昌廣場
廣州規劃建設“鄧世昌廣場”。廣州市海珠區政府有關方面正積極啓動鄧世昌廣場規劃建設。按照設想,鄧世昌廣場建設投資總預算達2億多元。廣場設甲午風雲浮雕,廣場的功能設置分為兩個區域:一為展覽區域,包括博物館和紀念館;二為旅遊、休閒區域,即前、後廣場。廣場中心位置設鄧世昌雕塑,並有長62米、高3米的檐式巨型鄧世昌甲午風雲浮雕;還有面積760平方米的南北長條形水池。後廣場以鄧世昌紀念館為中心,採用園林佈局形式,展覽館內主要對鄧氏宗祠建築進行改建和維修,建築面積為5000平方米,主要舉辦以鄧世昌和甲午海戰為主題的展覽。2002年5月,海珠區政府將興建鄧世昌廣場的設想上報市政府,並於當年6月初步擬訂設計方案,並先後上報市文化局、市規劃局審批。規劃部門原則同意了建設項目的選址要求。為使鄧世昌廣場形成一定的規模,海珠區政府已將“仁和直街小學”更名為“鄧世昌小學”,並決定將西起洲頭咀,東至江南大道,與仲凱路相接的廣場以北路段命名為“世昌路”。
  • 福州文化主題公園
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以羅星塔馬限山兩公園為基礎,由“兩園兩館一船塢”組成,即羅星塔公園馬限山公園馬江海戰紀念館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一號船塢遺址等的景點,以及船政創始人左宗棠、船政大臣沈葆楨的雕塑,造船浮雕,展現鄧世昌、劉步蟾嚴復詹天佑等船政羣賢的石雕等。

鄧世昌廟祠

  • 榮成成山角祠
成山角,又稱成山頭,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岬角,屬“榮成市”。1895年1月20日至25日,日軍為了攻克北洋海軍威海衞基地,從側後進行包抄,並在此地登陸。上岸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由於陸防失守,威海衞很快陷落,劉公島遂成孤島,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榮成人民為了悼念在甲午黃海大戰中為國英勇犧牲的鄧世昌,就自發募捐,在成山角立祠,供以鄧世昌的木雕像,人民羣眾稱為“木聖”。

鄧世昌船名

  • 世昌訓練艦
世昌艦是以鄧世昌的名字命名的一艘多功能直升機訓練醫療艦,於1996年12月28日下水服役。按照設計要求,該艦設有直升機庫、停機坪和一套醫療模塊,平時可擔負航海訓練、直升機訓練、醫療救護訓練、國防動員演練、武器裝備試驗、戰備物資運送等任務。戰時加裝集裝箱醫療模塊後,可作為醫院船使用,其規模相當於一個市級中心醫院。 [14] 

鄧世昌藝術形象

鄧世昌文學形象

海疆英魂——記甲午海戰中的鄧世昌和致遠艦》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再版”第2次印刷,是一部為民族英雄鄧世昌立傳的作品。
英雄鄧世昌》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第一次印刷,鴻鳴著。
《鄧世昌》威海文史資料第五輯,威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出版,1990年9月第一版。
《民族英雄鄧世昌》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出版發行;政協河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政協張家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編審楊繼先等。
《愛國將領鄧世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第10次印刷,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語文(H),五年級第一學期,第七課。
“致遠”號巡洋艦 “致遠”號巡洋艦
甲午名將鄧世昌》連環畫冊: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出版。繪畫作者潘志華,文字作者陳紅以及廣州市海珠區文廣新局、區教育局、區文聯負責同志及學生代表等近100人共同撰寫。連環畫以藝術的形式再現了民族英雄鄧世昌在一個內憂外患、國將不國的年代裏出生、立志、求學、從軍禦敵到壯烈殉國的真實歷史。
《甲午海戰》連環畫冊(中日甲午海戰):由以下6家出版社分別創作出版發行,它們是人民美術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黑龍江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出版社,遼寧美術出版社,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
《甲午海戰》中英雙語DVD:廣州俏佳人獨家發行。
鄧世昌血戰黃海》連環畫冊: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發行。
鄧世昌與甲午戰爭——紀念民族英雄鄧世昌殉國一百一十週年(精裝);作者:中共廣州市海珠區委宣傳部、鄧世昌紀念館等;2004年9月出版。
氣壯山河》海珠文史(第六、七輯)——紀念民族英雄鄧世昌殉國100週年專集;1994年、1995年出版;廣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海珠區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海珠區炎黃文化研究會編輯。
光照古今》海珠文史(七輯)。

鄧世昌影視形象

時間
片名
飾演者
1962年
甲午風雲》(電影)
1992年
北洋水師》(電視劇)
陳寶國飾演鄧世昌(成年); [5]  楊溢飾演鄧世昌(少年)
2003年
走向共和》(電視劇)
2007年
船政風雲》(電視劇)
2008年
台灣1895》(電視劇)
2012年
陸毅飾演鄧世昌(成年); [3]  藍天飾演鄧世昌(少年)
2015年
鐵甲艦上的男人們》(電視劇)
2017年
東方有大海》(電視劇)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