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鎖定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位於山東黃海之濱威海市,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清朝北洋海軍的屯泊基地及中日甲午戰爭戰場遺址。保護單位的佔地面積約20多萬平方米。 [2]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分佈於劉公島、日島及威海灣南、北兩岸近1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 [2]  是洋務運動軍事成果的展示和洋務運動由發展到失敗的歷史見證者,也是甲午戰爭史的重要見證,更是日本侵華鐵證和研究日本侵華歷史的重要歷史文物。 [3] 
1988年1月13日,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地理位置
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日島及威海灣南、北兩岸近1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 [2] 
所處時代
1888—1895年 [1] 
佔地面積
約 20 公頃 [2]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 
編    號
3-0009-1-009 [1]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歷史沿革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北洋水師成軍,設北洋海軍提督署於劉公島,丁汝昌任提督。劉公島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的誕生地,擁有大小近50艘艦艇。 [2]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9月17日,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外黃海海面進行主力決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壯烈犧牲。 [2] 
劉公島北洋海軍忠魂碑 劉公島北洋海軍忠魂碑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月20日,日軍分水陸兩路圍攻威海衞,北洋艦隊在劉公島外海面與日軍激戰數日,力戰不敵。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2月17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丁汝昌殉國。兩個月後,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從此,劉公島變成了甲午戰爭的終結之地、北洋海軍的忠魂駐節之地。這一年,日軍攻陷劉公島,侵佔劉公島達三年之久。 [2]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國租借威海衞,劉公島又成為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的避暑療養地。 [2] 
民國十九年(1930年),國民政府收回威海衞,但英國仍然續租劉公島。 [2]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軍侵華,二次佔領劉公島,設華北要港司令部,駐紮汪偽海軍。 [2]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劉公島重歸中國管轄,設劉公島鎮,轄東、西兩村。 [2] 
1986年,對龍王廟建築進行搶救性保護維修,修復周邊石砌院牆。 [3] 
1987年,對丁汝昌寓所中區建築進行搶救性維修和保護,工程連續數年。 [3] 
1988年,日島炮台步道、坑道建築前外牆搶救性維修,復建丁汝昌寓所前花園東南角、西南角上的兩座六角涼亭。 [3] 
1998年,維修丁汝昌寓所西區大門及倒座。1990年,黃島炮台維修。 [3] 
1992年,公所後炮台維修。 [3] 
1995年,日到炮台維修地下坑道,清理坑道。 [3] 
1997年,東泓炮台維修。 [3] 
2000年,由駐軍移交威海水師學堂時,所存建築均遭受蟻害,塌漏嚴重,垃圾堆積,環境極差。 [2] 
自2000年至2004年6月,完成全面維修保護,修復了堞牆、影壁、戲樓、涼亭、俱樂部,以及英租時期的3座建築,復建大門、倒座、東西廂房、教室、宿舍、食堂等已毀建築。 [2] 
2001年,復建威海水師學堂戲樓建築,維修化妝間,保留化妝間內牆壁上殘存的“八仙過海”“丹鳳朝陽”等壁畫。清理保護西側外硬山上的“雙龍戲珠”泥灰雕塑圖案,全面油漆彩繪,再現歷史照片上的原貌。 [3] 
2004年,維修石碼頭北端管理用房,威海水師學堂正式修復竣工。 [2] 
2005年,維修加固石碼頭本體。 [2] 
2015年,東泓炮台重做防水,更換炮台、兵舍門窗,重做油飾。 [2] 
2015年,日島炮台恢復部分兵舍和防浪堤以及部分院牆。 [2] 
2016年,旗頂山炮台重做防水,更換木門窗,維修路面。 [2] 
2017年,南屯煤倉、北屯煤倉重做防水、保温層、天溝施工,更換鋼結構、門窗。 [2] 
2017年,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北洋海軍基地後勤保障設施(囤煤所、魚雷修理廠)修繕完工,用作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歷史選擇展館,供遊客參觀展覽,並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 
2020年,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北洋海軍基地後勤保障設施(工程局、機器局)修繕完工,用作國家總體安全觀教育培訓基地—教育區的展示陳列館,供遊客參觀並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2] 
屯煤所、魚雷修理廠、工程局、機器局位置分佈 屯煤所、魚雷修理廠、工程局、機器局位置分佈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主要建築

綜述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共包含28處文物點,分佈於劉公島、日島及威海灣南北兩岸近1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 [2] 
劉公島17處:北洋海軍提督署,龍王廟與戲樓,丁汝昌寓所,威海水師學堂,屯煤所、魚雷修理廠、機器局、工程局,劉公廟,水師養病院遺址,石碼頭,鐵碼頭(包括碼頭管理房),麻井子船塢,黃島炮台,公所後炮台,旗頂山炮台,迎門洞炮台,南嘴炮台遺址,東泓炮台(包括東泓霧炮台遺址),電報局、電燈台遺址。 [2] 
日島1處:日島炮台。 [2] 
威海灣南岸8處:溝北船塢(包括彈藥庫),鹿角嘴炮台遺址,皂埠嘴炮台遺址,旗墩遺址,所城北炮台遺址,楊楓嶺炮台遺址,摩天嶺炮台,炮隊營遺址。 [2] 
威海灣北岸2處:北山嘴炮台(包括信號台),黃泥溝炮台遺址。 [2]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以北洋海軍提督署、丁汝昌寓所、龍王廟與戲樓、威海水師學堂、黃島炮台、公所後炮台、旗頂山炮台、東泓炮台8處文物點最為著名。 [2] 
北洋海軍提督署
北洋海軍提督署 北洋海軍提督署
北洋海軍提督署又稱“水師衙門”,為清代北洋海軍軍事指揮中心,海軍提督丁汝昌駐節之地。坐落於劉公島南坡中部偏西處,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佔地面積17000平方米,建築總面積2000餘平方米。衙署平面呈長方形,周以毛石圍牆,南北長146.5米,東西寬97米。整座建築“高踞危巖,下臨無地,飛檐廣薇”,雕樑畫棟,氣宇軒昂,蔚為壯觀。大門建築為三開間,每間各安兩扇板門,板門正面繪有門神像,兩兩相對,形象不同,正門正上方懸掛李鴻章題“海軍公所”匾額。大門外東西兩側,各置樂亭一座,捲棚歇山屋頂,飛檐翹角。南面與之相連,建東西轅門各一座,東西轅門內左右對稱樹立刁斗旗杆兩支。西轅門以西20米處,建二層瞭望樓一座。 [2] 
提督署為清式磚木建築、抬梁與穿鬥相結合的木結構形式。按中軸線建前、中、後三進院落,每進有中廳、東西側廳和東西廂房。前、中、後院的中廳分別為禮儀廳、議事廳和祭祀廳,東、西兩路有長廊貫通南北,各廳、廂、院落之間,廊廡相接,曲綴迴環,雕樑畫棟,渾然一體。院內東南角有演武廳一座,建築風格中西合璧,屋宇高敞,空間寬闊,內有挑檐式舞台一座,是衙署內較為堅固、體量最大的一座建築。 [2] 
北洋海軍提督署 北洋海軍提督署
北洋海軍提督署現保存較完整,是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的主要陳列展示場館。 [2]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龍王廟與戲樓
在北洋海軍提督署西100米有一座龍王廟,廟裏還設有戲樓。龍王廟始建於明末清初,現存建築系北洋海軍時期重建,連同其前面的戲樓,整組建築佔地1700平方米。 [2] 
整座建築古樸典雅,呈四合院佈局。由戲樓、正門、前倒廳、正殿、東西配殿組成。正門一間和左右東西倒廳各兩間,建築於高台之上,石砌台階9級,門前左右石鼓各一,漢白玉材質,上面雕刻麒麟圖案。大門兩扇,左右抱框裝板上,各雕博古瓶插佛手一棵。大門正脊兩端飾吞脊卷尾吻,垂脊下端飾張口垂獸。倒廳正脊低於大門正脊,倒廳前面各開花格窗4扇,便於啓窗觀看前面戲台演出。 [2] 
正殿正面三開間,一殿一卷形式,建築於1米高基座上,正面全部為高裝板花格門12扇。踏5級石階進殿,殿內明柱3排6根,空間寬敞,進深較大,正中塑海龍王像,左右侍立巡海夜叉與海龜丞相。內牆原來左面山牆彩繪《三國演義》、右面山牆彩繪《封神演義》情節的壁畫,殘缺嚴重,現璧畫是1988年維修時,繪在宣紙上裱糊到牆面上的。 [2] 
東西配殿均為三小開間,一門兩窗。 [2] 
龍王廟大門正前9米,建築戲樓一座,樣式別緻。戲樓由戲台和化妝室組成,戲台基座高1.5米,與正門台基相平,戲樓單檐歇山頂,四面翹角,兩出鬥棋。內部梁枋之上,繪八仙人物故事,以及山水風光、梅蘭松竹等圖案。戲樓屋頂由四根八稜花崗石巨柱相撐,台前兩角石柱上雕楹聯一幅,上聯“龍袍烏紗帽如花石斑斕輝光照耀玉皇閣”,下聯“奏響管絃聲似波濤洶湧音韻傳聞望海樓”,正中拱額題橫批為“寰海鏡清”。化妝間兩開間,南面兩窗,北面西間開門。 [2] 
龍王廟 龍王廟
廟前戲樓西北角,有一株朴樹,樹齡百年以上,為威海境內稀有樹種。 [2] 
丁汝昌寓所
丁汝昌寓所是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的官邸,又稱“小丁公府”。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位於提督署以西200米處的高坡上,俯瞰海灣,一覽無餘;由中區、西區和東區三區組成,總佔地面積近20000平方米。 [2] 
西區前部大門與倒座,系丁汝昌寓所原有建築。1998年,闢為北洋海軍將士紀念館,在院內增建長18.88米、高3米的“北洋海軍將士名錄牆”一座。建築內展示《北洋海軍將士事蹟陳列》以及紀念書畫作品展覽。 [2] 
丁汝昌寓所 丁汝昌寓所
中區1987年移交地方文物部門管理開放,包括前花園、寓所主體建築和後花園三部分。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寓所建築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仿照丁汝昌在安徽巢湖汪郎中村的故居佈局,分左中右三跨院落。中跨院為四合院式,有正廳、東西廂房和倒廳,院內有丁汝昌親手栽植的一株百年紫藤。現被闢為“丁汝昌紀念館”。四合院內,正廳按照歷史原貌,原狀復原丁汝昌的會客廳、起居室、卧室、書房等;倒廳內陳列《丁汝昌生平事蹟》展覽;東西廂房內,展示紀念丁汝昌及反映丁汝昌生平的書法作品。前花園正中,樹立高4.8米的丁汝昌銅像一尊。東南、西南兩角,復建有六角涼亭各一座。 [2] 
東區後部僅存丁汝昌寓所原有建築一棟。其前面有英租期間所建英式住宅2棟,原為劉公島英海軍醫院的軍醫官住宅,現由駐軍使用。 [2] 
威海水師學堂
威海水師學堂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甲午戰爭中遭戰火損毀嚴重;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英租時期,在學堂前部範圍內增建了海軍軍官住宅、海軍軍官食宿處、海軍陸戰隊營房等建築。今存影壁、小戲樓、俱樂部、東西轅門和一些房舍。 [2] 
威海水師學堂 威海水師學堂
學堂佔地面積18000平方米,周圍環繞石砌諜牆和圍牆。東側有東轅門,西側建有西轅門,但方向朝南,均三段脊、一拱券門。建築依坡勢自南向北逐漸抬高,按照現存建築狀況,可以分為前區和後區。 [2] 
前區原有北洋海軍時期建築,在解放前大部塌毀或拆除,現存建築主要有訓練場和三棟英租時期建築。北部的英海軍軍官住宅,為一組前出廊的單層石牆紅瓦建築。其前面約15米、中部偏東處石牆紅瓦建築,為海軍陸戰隊營房,中間主體為兩層樓房,一層前後開門、窗,正門前出高大的石柱支撐雨棚,二層南北兩面開窗;兩翼單層均前出廊,前後開門窗。西南部的前左右三面出廊的兩層石牆紅瓦建築,為海軍軍官食宿處,一層前面開門,東、北、西三面開窗;二層則四面開窗,視野開闊。三棟建築均為典型的英式建築風格。 [2] 
後區為學堂的主要建築區。正門前有三段式大照壁一座,大影壁北約6米是大門,一開間,兩側東西倒廳各5開間,南窗北門,均建在高於照壁地平1.2米的台基上;院內東西廂房5開間,又高於倒廳約0.30米。北面4米是前排建築,基礎又高於倒廳約2米,共17間,前出柱廊,中間南北過廊。後排建築距前排約26米,共19間,樣式與前排相同。屋面均覆仰合瓦,門窗廊柱油漆,無彩繪。 [2] 
俱樂部建於一進院東廂房東側約4米,面闊7間21米,前出柱廊,屋內明柱一排6根,進深8米。石砌外牆,青磚牆垛,硬山頂、清水脊,青磚博縫,屋面覆大波浪青瓦。 [2] 
小戲樓位於後排建築西偏南約3米,前部戲樓建築早毀,僅存後部化妝室2間。單脊硬山,東山外牆作青磚假連拱式窗2個;西山外牆上,原繪“旭日東昇”圖案,下為波浪,一輪旭日躍升水面,日輪上方漂浮兩朵祥雲,現僅存大致輪廓。 [2] 
戲樓 戲樓
水師學堂內部,依據史料進行了原狀復原陳列,佈置委員辦公室、教習辦公室、教室、宿舍、飯堂、訓練場、閲覽室、槍械室、醫務室等場所,佈置課桌、座椅等辦公學習設施,以及牀帳、衣被等生活設施、各種陳設品等2000餘件,完整再現了水師學堂的歷史風貌。 [2] 
黃島炮台
黃島炮台與水師學堂之間隔着麻井子船塢,船塢北堤西端即為黃島炮台範圍,向西約80米,有前後三棟兵營建築,海拔4米左右。第一棟磚石結構,長度48米,面闊16間,進深約6米,兩面硬山,兩面坡屋頂。第二棟與第一棟相背而建,磚石結構,平屋頂,長度51米,面闊17間,進深約6米,朝北開門窗;第三棟磚石結構,平屋頂,長度33米,面闊11間,進深約6米,朝南開門窗;第二棟與第三棟兵舍之間,有10米寬的天井,西端有通往炮位的階梯,東端有水井一眼。 [2] 
黃島炮台設24釐米口徑平射炮4門,6釐米行營炮2門,速射炮3門,炮位、地下坑道、兵舍與藥庫相互連通。上部炮位海拔12米。兵舍劈崖而建,兵舍與坑道均用大石塊砌築,拱券頂,坑道高2.5米,寬2米,總長度200餘米,分為東西兩段,共4個出入口。除主幹坑道外,還有若干分支坑道。 [2] 
炮台地下兵舍與東段坑道的東出入口,在第三棟兵舍東側,兵舍東西15米,南北10米。沿坑道向北前行20米,進入連接各炮位的東西向坑道,東折20米,為東側第一炮位;西折30米,為東側第二炮位;從第二炮位西行25米,再折向南行20米,到達東段坑道的西出入口。 [2] 
西段坑道東出入口與東段坑道西出人口相接,相距不足1米,朝東向,高度1.5米,入口內有向上4步台階,坑道券頂隨之逐步升高。 [2] 
沿坑道西行35米,為西側第二炮位,再前行25米,坑道轉向西南,繼續前行15米,到達西側第一炮位及西段坑道的西出入口。 [2] 
炮台大炮均在甲午戰爭中被日軍所拆毀,地上炮位原有二層建築,也大部被破壞,僅殘存局部。南部臨海有防浪堤,尚較完整,而其上面的圍牆及東西兩座城堡式門樓,均已被毀。 [2] 
公所後炮台
公所後炮台在麻井子船塢北200餘米處,由德國人漢納根設計,設20英寸口徑英國阿姆斯特朗地阱炮2門,7.5釐米口徑行營炮6門,速射炮8門。 [2] 
麻井子船塢 麻井子船塢
緊依炮台南面,劈山而建半地下兵舍,總長68米,開間12間。兵舍為赭紅色花崗石砌築,石制檐口、立垛、腰線、排水口、門窗拱券等,外觀呈明顯的歐洲建築風格。每間兵舍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連通,皆可經坑道直達炮位。炮台兵舍與坑道基礎海拔17米,兵舍與炮位上平面海拔25米。 [2] 
公所後炮台地阱炮位(大炮為複製品) 公所後炮台地阱炮位(大炮為複製品)
南北向主坑道,處於兵舍及東西兩炮位的中軸線上,進入後前行20米,是一條東西向主坑道,向東15米通往東炮位,向西15米通往西炮位。該東西向主坑道北面12米,還有一條與之平行的連接兩炮位的副坑道,總長度約20米;主副坑道之間,有多條垂直連通的分支坑道。坑道內設通氣孔及排水設施。 [2] 
兵舍、坑道比較完好,雨水沿坑道石塊砌縫滲漏,年久風化。 [2] 
炮台炮位直徑13米,中心點距離30米,毀於甲午戰爭,1989年修復其中的一座炮位,對遊人開放參觀。 [2] 
旗頂山炮台
旗頂山炮台位於海拔153.5米的劉公島制高點上,可俯瞰劉公島周圍海面。設24釐米、15釐米口徑平射炮各2門,建有地上炮位、地下彈藥庫、兵舍和掩體。兩個24釐米口徑大炮炮位,東西相距約60米;東側炮位在東,兵舍在西;西側炮位在西,兵舍在東,佈局基本對稱;炮位建築為滿月形,直徑6米,深1.2米。 [2] 
旗頂山炮台 旗頂山炮台
炮台南側鑿挖山崖修建兵舍、彈藥庫,兩者相對而建,中間形成寬4米、長10米的天井,天井中間建1方和火芮庫兩個庫間科降並井,升降井高約5米,設提升滑輪,通過升降井將彈藥提升到炮位上。庫房屋頂為工字鋼樑加混凝土澆築,青磚砌牆;彈藥庫與山體之間,砌築中間防潮隔離層,以排除地下滲水。兵舍、彈藥庫外牆用石塊砌築,並有通風設施。兵舍為一層石砌建築,南北兩間,每間寬約5米,進深約8米,與彈藥庫相向開門,炮手沿外部台階可直接進入炮位。兵舍堅固隱蔽,冬暖夏涼。15釐米口徑大炮炮位,一間位於東側24釐米口徑大炮炮位東南約20米,另一間位於兩門24釐米口徑大炮炮位之間,石砌炮位及通道護牆建築保存完整。現東西炮位複製安裝了24釐米口徑德國克虜伯大炮2門。 [2]  [3] 
東泓炮台
東泓炮台是劉公島最東端的炮台,設24釐米和12釐米口徑平射炮各2門,7.5釐米口徑行營炮6門,速射炮4門。 [3] 
炮台炮位南依山勢掘崖而建兵舍11間,通長58米,中間主要大門,兩側分別開三門兩窗,門窗皆為拱券式。正面每間之間有通高的柱垛,有外凸的腰線和上檐,以及外伸的排水糟舌。兵舍內部也是拱券頂,立牆高4米,頂高5米餘,寬3.2米,進深約8米;每間之間石砌隔牆,隔牆南端為互相貫通的拱券門。 [3] 
東泓炮台 東泓炮台
通過中央大門兩側的兩間兵舍,分別直接向內進入坑道,前行10米再相向轉折,匯合到主坑道,再前行10米,進入坑道中間大廳,東兩長約18米,南北寬約10米;大廳北側建有兩間彈藥庫,中間有通道分隔,每間東西長約7米、南北寬約4米,青磚建築,南面牆上設有照明用的燈龕,每間各2個,東西兩端均有輸送彈藥的出口。彈藥庫東側有分支坑道,長約20米,大廳東南角有用於輸送提升彈藥的斜井。此前建築為炮台原始建築,均為塊石砌築,拱券頂。 [3] 
從彈藥庫西側經階梯坑道,上升約5米,進入上層坑道,東西向分支:向東30米,通往東側12釐米大炮炮位;向西30米,再轉向西南約100米,到達坑道西出入口。上層坑道及地上炮位,經過英租時期英軍與解放後海防某部炮連改造,坑道用混凝土澆注,平頂,寬度約1.5米,高約1.9米,內設發電機房、通風機房、盥洗室等,並增建了若干暗堡、豎井。 [3]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文物遺存

雕刻和彩繪
提督署建築檐下柱間的“麻葉頭”“雀替”“花牙子”“花板”等建築構件均施以雕刻和彩繪,內容豐富多樣,有“暗八仙”“吉祥瑞獸”“神話人物”“吉慶圖符”“梅蘭竹菊”“琴棋書畫”等紋飾。 [2] 
清代石碑
龍王廟東配殿內有為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所立“柔遠安邇”碑、為北洋護軍統領張文宣所立“治軍愛民”碑,系1985年由別處移置該處。兩碑均立於1890年;其中“治軍愛民”碑,於“文化大革命”時期被砸斷,後接合修補。 [2] 
奉丁汝昌靈位
龍王廟西配殿內供奉丁汝昌的靈位。1895年丁汝昌殉國,其靈柩曾臨時厝放此處,靈柩移走後,便於此設置其靈位,四時祭祀,故龍王廟又被稱為“丁公祠”。 [2] 
匾額
丁汝昌寓所西區前部大門門口懸掛着葉飛將軍題寫的“北洋海軍將士紀念館”館名匾。 [2]  丁汝昌寓所中區大門上方正中,懸掛張愛萍將軍題寫的“丁汝昌紀念館”匾額一方。 [2] 
大照壁
大照壁位於威海水師學堂後區,中間高,兩翼稍低,總長約18米,高約5米。中心與兩翼灰盤上原來均繪有圖案,惜年久風雨侵蝕,已漫漶不清。 [2]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文物價值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3] 
歷史價值
一是有助於全面瞭解和揭示日本近代侵略中國的過程,史學價值不可替代。劉公島是中日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在日本侵華史上佔有特殊的位置。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始建於北洋海軍成軍,而後不斷增建.擴建、修繕,直至劉公島被日軍攻陷,甲午戰敗,是甲午戰爭史的重要見證,是日本侵華鐵證和研究日本侵華歷史的重要歷史文物。
二是洋務運動軍事成果的展示和洋務運動由發展到失敗的歷史見證者。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推行整飭海防、建制造局、設廠造船、籌建海軍等一系列軍事改革,北洋海軍是洋務運動軍事自強的產物,甲午戰爭便是持續30年之久的洋務運動最重要的一次實踐,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滅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作為北洋海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洋務運動軍事革新的產物,也是洋務運動由發展到失敗的見證者。
三是研究中國近代史不可或缺的實物例證。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加速了中國社會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沉淪的過程。《馬關條約》的簽訂促進了民族的覺醒,革命終於成為了時代的主流。可以説,中日甲午戰爭戰敗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發生,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覺醒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便是研究中國近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證明。
四是研究北洋海軍史、中國近代海防史乃至西方海防史的重要資料。中日甲午戰爭是近代軍事史的一個縮影,它是世界海軍界公認的當時最大規模海戰,在世界海軍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對中國乃至世界海軍史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
五是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岸基防禦的發展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成為海軍的重要訓練基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海事邊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 
科學價值
一是熱兵器戰爭中海島防禦工事發展到成熟過度的典型代表。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代中國及西方的防禦工事建造水平,是熱兵器戰爭中海島防禦工事從發展、過度到成熟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較高的軍事研究價值。
二是合理使用不同材料建造炮台的實例。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的炮台是海防炮台,磚石炮台與土質炮台並存,永久性炮台與臨時性炮台並用,為其後中國海防炮台建造材質演變奠定了基礎。對研究鴉片戰爭時期清朝海防炮台基本結構及具體技術具有一定價值。
三是較早使用先進通信設施的實例。電報局的設立為劉公島北洋海軍與外解聯繫提供了便捷的方式,是中國近代軍事科技發展的一大體現。
四是港口碼頭科學選址的代表。麻井子船塢的選址依據中西方建造船塢的經驗“水深不凍、山列屏障、陸連腹地、土無厚淤、口接大洋、地出海中”,且與旅順軍港及天津大沾港形成摘角之勢拱衞京師,選址科學合理,具有重要的軍事研究價值。 [3] 
社會價值
一是包含眾多文物建築及遺址,歷史內涵豐富、層次飽滿,是瞭解中日甲午戰爭以及北洋海軍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場所。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是甲午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又是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之地,是研究中日甲午戰爭後期威海衞戰役不可替代的地區,其特殊的社會地位,更是社會科學領域研究中日關係發展以及清末北洋水師的重要資料,隨着該領域研究的日益深入,其歷史地位與研究價值愈顯重要與突出。
二是以中日甲午戰爭和北洋海軍為依託,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開展海洋觀與海防觀教育不可多得的社會資源。中日甲午戰爭湧現了眾多愛國英雄人物,或奮勇搏戰,戰功卓著,或壯志未酬,血染疆場,或被困援絕,寧死不降,表現了崇高凜然的民族節操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以史為鑑,結合實際,面向未來,不讓歷史重演,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是中日甲午戰爭古戰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軍的重要訓練基地,歷史與現實立體展開、交相呼應。
三是為威海市乃至山東省經濟的發展和知名度的提高做出了特別貢獻。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作為“甲午海戰”的主戰場之一,也因這場海戰而頻繁出現在重現中日甲午戰爭的各種文獻和影視資料中,聲名遠播,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中國著名海島旅遊避暑勝地。大批華人、華僑和國際友人慕名而來,遊覽憑弔中日甲午戰爭古戰場。 [3] 
文化價值
其一,北洋海軍提督署、龍王廟戲樓兼具南北方地域建築特色,是南北方文化相互融合的實物例證,豐富了中國建築文化的多樣性。北洋海軍提督署將北方常用抬梁式木構架與南方常用穿鬥式木構架混用,結合了兩者的優點,使得建築不僅山面抗風能力強,用材少,且室內空間開闊,是研究中國南北建築融合的寶貴素材,體現了中國建築文化的多樣性。
其二,龍王廟戲樓建築為磚、石、木混合結構的古建築,其平面佈局、結構形式、外觀形象,既有北方清代古建築的風格特點,也有南方徽式、閩式建築的要素。主要體現在建築瓦件、四翼角、吻獸、鬥棋、門窗花欞、雀替等,為研究中國南北方建築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是中國南北方文化相互融合的實物例證。
其三,北洋水師興建之初便大舉修繕龍王廟與劉公廟,反映了近代軍事與傳統民俗文化的密切結合,是山東沿海地區眾多民俗文化互相融合的代表。
其四,龍王廟祭祀“東海龍王”,劉公廟祭祀“劉公、劉母”。劉公島上龍王廟與劉公廟並存,充分體現了諸神合祭這一社會民俗文化特色,表達了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3]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保護措施

1977年12月23日,北洋海軍提督署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1988年1月13日,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00年6月,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列為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築。 [4] 
2000年9月,山東省政府公佈了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28處北洋海軍及其甲午戰爭遺蹟的保護範圍和保護內容(其中北洋海軍提督署、威海水師學堂內包含部分稍晚增建的英式建築)。 [4]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所獲榮譽

2020年,參加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典型宣傳推介活動”,經過申報、推薦、資格審查、專家評審等程序,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順利入選2020山東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 [3]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旅遊信息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地理位置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分佈於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日島及威海灣南北兩岸近1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 [2]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威海市區可乘坐10路、32路、39路到達威海二中北校區站,然後步行至劉公島客運中心。在劉公島客運中心乘船至劉公島。
參考資料